环境保护论文【最新11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细致的小编有缘人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最新11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保护论文 篇1

摘要:叙述了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了环境保护与企业间的困局及中国国内企业和环境发展潜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引言

截至目前,确保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只是每个企业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也是生态建设、文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推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稳步发展,确保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对此采用宏观、协调的发展策略,减小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也要求各个企业不断调整产业构造,放弃传统粗放型经济形式,这样才能达成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牺牲环境,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恶化日趋明显,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了遏制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容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国有企业以“经济利益与绿色环境协调发展”为主旨,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想,从企业发展源头抓起,采取控制污染源、增加企业效益、加大环保投入、降低能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企业效益得到了提高,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实现企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环境恶化的原因

环境恶化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具体如:国家经济政策忽视了环境保护要求;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后造成苦果。

1.1政府过于看重国民生产总值的单一模式

事实上,环境保护经常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其首要任务是脱贫,所以很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的重要意义,开始深入环境保护工作。从世界产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的结果是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环境迅速恶化,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若能正视污染损失、国民生产总值,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害。从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建设过程来看,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地位与利益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甚至违背《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国内温饱基本问题解决后,各地都制止了毁草开荒、毁林开荒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出现了退耕还林的势头,但在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各种废气、废物的排放量骤升,很多国有企业将利润作为目标,没有遵守《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部分地方政府与企业决策人员缺乏经营资源的意识与危机,恶化的环境未得到改善,新的污染问题又出现。

2环境保护与企业间的困局

企业能否长期立足于市场,其关键是坚持生态保护战略。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产业升级与调整中,生态环境与企业发展总会存在无法规避的平衡问题,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鉴于此,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两者关系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2-3]

a)部分企业高瞻远瞩,在调整企业升级过程与结构时,紧随时代步伐,改变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始终坚持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力求最小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

b)部分企业虽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发展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但方针路线无法长期适用,破坏了生态环境与企业之间的长远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且遏制不及时,给企业财力、物力与人力带来了极大的浪费,都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c)部分企业以“边污染,边治理”为宗旨,视利润为根本目标,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与环境理念。利益高于一切,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发展无法协调的难题。综上,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利润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它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权衡两者关系,从根源上牢固树立环保观念,为长期发展作规划。

3国内企业和环境发展潜在的问题

3.1企业循环经济滞后

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缺少环境保护意识,视经济为第一位,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或放置于环境中。部分企业开始从城市向农村与郊区转移,因农村在环境检测上不够专业,致使田地、河流、空气遭到严重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配置较完善的污染物治理设施,企业不愿投入更多资金。这些都是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障碍。

3.2工业三废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从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三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发展。企业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旨,提高废物处理及利用率,推动环境保护与企业和谐发展。但很多企业忽略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技术与设备成本高等都是制约企业高速发展的因素。企业为节省成本存在侥幸心理,致使污染废物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3.3企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还未得到完善

目前,国内生态环境面临着资源紧张、污染加剧、生态退化等问题。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有效机制被提出,但生态文明需要依赖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模式调整,需降低产能利润控制污染,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构架与经济目标,企业无法实现利益平衡,同时也阻碍了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对此,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结构,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实现环境与经济利益协调发展[4]。

4推动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策略

4.1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提出,其对象是传统经济建设中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部分与资源浪费,同时也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体现。其工作目标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设计与规划,形成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废物利用、资源共享,让相关资源得到充分使用,让企业达到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要求。为了达成生态环境、社会、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作为根本目标,然后再对生态资源进行最合理、科学的使用。

4.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优化环保技术设施

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也是如此。针对工业三废问题,企业必须增加投入,严把技术关,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借助监督、检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建设与发展。同时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对不合理企业进行查处并整顿。另外,企业要合理优化资源,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合理环保工艺与技术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并做好废物再利用工作。

4.3做好企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制度建设

从企业发展源头上确立相关制度,做好监管工作,树立危机意识,及时清除潜在隐患,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的思想方针,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标准。对于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环境恶劣影响的企业,企业相关部门应作出惩处,这样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从企业内部抓起,牢牢夯实环境工作的落实工作。

5结语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为了生存环境更美好,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时刻做好预防工作,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与企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竹麟,许煌基。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5):98-99.

[2]江若琰。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23-24.

[3]胡安安。循环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78-79.

[4]李斌。企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访TNC中国首席代表张爽[J]。新财经,2011(10):96-98.

[5]陈宇,杨翠柏。论《能源法》环境保护价值及实现进路———以完善企业环境责任规范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52-59.

[6]殷苗。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72-73.

保护环境的论文 篇2

隧道施工对水环境的保护

防止施工废水污染地表水。在隧道洞口设置沉淀池、蓄水池和小型过滤池,施工废水处理后再加以利用。当采取防排水工程措施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隧道内渗漏水引起地表水减少,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时,对围岩采取必要的堵水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渗漏。尽量采取堵水措施,避免水位降低。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隧道的防护和排水设计贯彻“以排水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但是为了不影响附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单位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防排水施工时首先要注意在采取防排水措施的同时,对隧道原有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不应该全部排走。地下水的下降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甚至出现房屋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地面开裂的现象,因此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尽量采用注浆堵水减少地下水的流失,减轻地下水流失对洞顶生态环境的影响。隧道涌水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可溶岩分布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层间滑动带、构造及岩溶裂隙发育带、可溶岩地层界线、岩性突变地段、可能存在的大型溶洞的超前探测。远距离超前探测。采用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并采用HSP声波反射法进行对比验证。主要对掌子面前方200m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的位置、规模、性质进行较为详细的预报,预测岩体的完整性及岩溶和地下水发育情况。近距离超前探测。采用地质雷达,HY-303红外线探测仪,对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确定断层破碎带、不同岩性接触带的位置,判别岩体完整性,岩溶发育规模、位置、充填情况及地下水情况等。如果掌子面前方存在发生涌水的可能性,采用预注浆的方式,防治涌水发生。在隧道洞口附近,根据地形建造小型水库,存贮大量涌水,避免涌水漫流污染地表水。

隧道施工阶段空气环境的保护

公路隧道由于开挖断面较大,一般采用无轨运输,这样对施工通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隧道内空气主要问题是施工粉尘、有害气体和洞内温度对施工工作人员的影响。为了保持洞内良好的施工环境,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必须做好施工时的通风工作。根据隧道的长度安装通风设备,风机产生的噪音及隧道中废气的集中排放均应符合环保的有关规定。隧道内降尘措施。施工防尘采用水幕降尘,在距离掌子面30m外边墙两侧各放一台水幕降尘器,爆破前10min打开,放炮后30min关闭。施工过程中,在左右两侧开挖排水沟,洞内裂隙水和污水通过抽水机抽出隧洞,为减少污染,修建污水处理池,经过净化沉淀后排入水沟。隧道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减少粉尘产生。隧道喷射砼材料选择要求: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细度模数大于2.5的硬质洁净砂或粗砂,粒径5mm~12mm连续级配碎(卵)石,利用洞口处理合格的水,尽量少用饮用水。喷射前,检查隧道断面尺寸,对欠挖部分及所有开裂、破碎、出水点、崩解的破损岩石进行清理和处理,清除浮石和墙脚虚碴,并用高压水或风冲洗岩面,喷头距岩面距离以1.5m~2.0m为宜,喷头垂直喷面,喷初期支护钢架、钢筋网时,可将喷头稍加偏斜,角度大于70°,喷射路线应先边墙后拱部,分区、分段“S”形运动,喷头作连续不断的圆周运动,后一圈压前一圈1/3,螺旋状喷射。喷射砼作业采取分段、分块,先墙后拱、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喷射时,喷嘴做反复缓慢的螺旋形运动,螺旋直径约20cm~30cm,以保证砼喷射密实。同时掌握风压、水压及喷射距离,减少回弹量。有水地段喷射砼采取如下措施:当涌水点不多时,可设导管引排水后再喷射砼;当涌水量范围较大时,可设树枝状排水导管后再喷射砼;当涌水严重时可设置泄水孔,边排水边喷砼。增加水泥用量,改变配合比,喷砼由远而近逐渐向涌水点逼近,然后在涌水点安设导管,将水引出,再向导管附近喷砼。当岩面普遍渗水时,可先喷砂浆,并加大速凝剂掺量,初喷后再按原配合比施工。当局部出水量较大时采用埋管、凿槽、树枝状排水盲沟等措施,将水引导疏出后再喷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隧道内车辆最高限速,减少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减少废气滞留时间,以便减少运输车辆对隧道内空气的污染。隧道内施工人员佩戴防毒面具提高自身保护措施。隧道工人及时倒班,避免人员在洞内工作时间过长。

根据围岩情况选择适宜的开挖方式,避免地表沉降

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开挖方法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拱部开挖时保留核心土,初期衬砌应紧跟开挖面施工,并妥善处理好陷穴、裂缝,以免地面水侵蚀洞体周围,造成岩体破碎带坍塌。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衬砌砼的浇筑。

结语

隧道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应该按照环保要求配备施工辅助设施,制订各种预案,并进行演练,做到既要达到工程建设目的,又要使工程与自然环境协调,及时预防各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故发生。

环境保护论文 篇3

摘要: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因此,原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力争在5到10年时间内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指标。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

1.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过去的一些教训曾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论文大全。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原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力争在5 到10 年时间内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指标。

2.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

已经有调研材料证明,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此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启动了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几年时间使中国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有比较大的改善,引导农民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更新农村人口的环境理念。

3.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3.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此外,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中、低产田比例大,占总耕地面积的78.55%。耕地养分含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比例高达31.26%,缺氮耕地0.31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6%;缺磷耕地0.46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9%;缺钾耕地0.2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3%。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近2700万公顷,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吨。

3.2面源污染影响广泛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非点源污染(NPS)正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论文大全。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这里的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非点源污染的总负荷却是非常巨大的。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上述非点源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随着各国政府对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视,点源污染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点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前面已经明确指出,农业自身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它显著对应着存在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又称之为面源污染,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得不将面源污染的控制或治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来研究。

4.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4.1既要保护农业资源,又要防止环境污染

在研究或采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应该同时注重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防治。为此,一方面要求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建设等措施,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良性循环、协调运转,从根本上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状况,避免产生资源掠夺破坏现象;另一方面,要求从系统外引进新技术时,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片面性和盲目性,充分发挥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防止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论文大全。

4.2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除了巩固性地发展农业以外,也积极地发展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从事小型化工业生产为主,从而形成了农村工农业交叉布局的新局面,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中既存在工业污染,又存在农业污染,而且农村工业比较分散的特点更加明显,农村的污染源头遍及乡镇和村以至千家万户,面广量大,增加了预防和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上突出全面兼顾的环境保护理念,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不能重工轻农,顾此失彼。

4.3既要治理有机污染,也要治理无机污染

目前,在农村工业上既存在有机污染,又存在非有机污染,因为农村工业的规模通常有小型化的特点,并且农村工业通常利用了生产农业主产品而副产的次级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这类原料又含有大量有机成分,所以农村工业污染通常会以有机污染为主,这已� 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塑料地膜等化学物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也并行存在,一些有机污染物降解之后又形成无机物,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措施中应该统筹考虑,把有机污染的治理和无机污染的治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整治。

4.4既要控制集中污染,又要控制分散污染

农村发展小型工业之后,在一些较为确定的范围内出现集中且化学性质基本恒定的污染源,这实质上相似于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已经存在的点源污染,这类污染比较适合进行集中控制或治理。所以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域用于进行点源污染控制或治理的措施在农村仍然值得借鉴。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形式分散,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宽范围、小浓度、大总量、多种类的污染情况,这类污染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散性,它不仅破坏土壤环境,同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既要重视点源控制,也必须重视分散性污染物总量的控制,研究和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治理非点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贾俊。 82个毒桶的经济“效益”[J]中国经济周刊, 20xx,(08) .

[2] 陈柳钦。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岭南学刊, 20xx,(03) .

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秦岭山区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2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1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除了要增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政府要出台相关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确保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规范实施。

2.2开展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

相关部门要对陕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交通基础设建设、矿山开采、景区开发、移民搬迁、林木采伐和退耕还林等各个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遏制并坚决打击违法采伐林木、露天开矿、毁林开荒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2.3进一步加强陕南天然林保护

天然林具有十分珍贵的木材资源与动植物资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对于保护珍贵木材及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挥森林长远而持久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样意义重大。为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为陕西之首。直面秦岭南麓天然林现状,当地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必须要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库。当地政府应与公安、农业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天然林区进行矿山露天开采、违法垦荒种地、乱采乱挖等行为,严防水土流失,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及时进行生态修复,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其作用。

2.4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森林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树造林,扩大林区面积和山林资源,提高增加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绿化美化家园的作用。

2.5大力实施人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

陕南地区的“退林进人退水清”工程,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提供了样板和宝贵的经验。据《陕西日报》在2016年12月的1篇报道:经过5年多的生态移民搬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陕南3市共投入资金651.6亿元,累计完成移民搬迁35.8万户126万人,其中,生态搬迁3.75万户13万人,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人退林进,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km2、植树造林8.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57.8%,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人退水清,通过移民搬迁工程,以及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节约用地,累计完成宅基地腾退面积0.2万公顷。同时,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实现“退林进人退水清”,�

2.6培育森林生态文化综合体系

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综合体系是1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和开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森林生态馆、森林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文化设施,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现象,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文化支撑。

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5

1流域生态建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规定,拟在核心区进行退田还河封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过渡区逐步进行封育,最终实现全面的退田还河。栽植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稳固河滩,减轻水流冲刷破坏,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护岸林带能够明确河道核心区范围。根据不同河段河道实际情况,在大、小凌河干流规划栽植护岸林宽度20m,支流栽植宽度为5m。

2环境保护

2.1水环境现状

根据20xx年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大凌河干流例行水质监测情况,选择COD、BOD5、NH3-N、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石油类6项主要评价指标,对监测结果采用单项指数法和分类法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凌海市大凌河西八千断面水质有COD、BOD5、NH3-N、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石油类6项指标超过(GB3838—20xx)Ⅱ类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2.87、3.80、3.68、3.88、3.50、2.98。经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大凌河由义县张家堡断面流经凌海市区到西八千断面,水质再度恶化,各主要污染指标浓度上升,主要原因是接纳了凌海市的城镇生活污水和金城造纸厂工业废水,水质评价结果为劣Ⅴ类水质。

2.2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次凌河生态治理保护规划主要包括护堤生态林、干流人工湿地、堤防建设、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根据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及运行期工程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2.2.1对水环境的影响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分别讨论对水环境的影响。

2.2.1.1工程施工期

工程施工时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与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污水量不大、污染物成分简单,且工程实行分段施工、分散排放,除去蒸发、渗漏外,进入河道的生产废水量较小,对河流水质影响不大。另外,由于施工机械大多以燃料为动力,在运转和维修中容易产生油料的跑、冒、滴、漏,如进入河道,会引起河道局部区域的油污染。施工期施工场地人员集中,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如随意排放将对周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场地内设置的临时厕所在工程施工结束后要及时拆除,并对厕所原址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否则将会污染河道水质。

2.2.1.2工程运行期

本工程属河道治理工程,运行期间工程本身不产生污废水。工程实施后,由于防洪标准的提高及水土保持、护堤林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堤防工程将更具规模和完善,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在保护沿岸防洪安全的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泥沙及城区废弃物的入河量,大凌河流域河流水质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工程建造的人工湿地在蓄水、调节河流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滞留沉积物、分解有毒物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2.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分别讨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1工程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区域及周边地区土地和植被的侵占和破坏。河道治理工程的占地主要集中在河道堤线之间,永久占地和施工时各作业点临时占地都会不同程度的占压土地和扰损地表植被。施工设施及临时堆土等对土地的占压,将对原有土地的农田肥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土方的临时堆存及弃渣的堆放若防护不当,容易产生局部水土流失,甚至诱发滑坡和坍塌;而由于工程施工人为破坏植被,将造成原地貌部分地表裸露,在遭遇大风及暴雨径流等外力作用下,也容易产生局部水土流失。

2.2.2.2工程运行期

河道治理规划的实施在确保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对河流两岸进行生态建设,栽植大面积的生态林及建造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河流、水面及两岸绿地的自然景观功能,创造优美的生态河流水景空间,建成沿河的生态绿色长廊。生态林的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并能起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人工湿地的建造在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的同时,还能起到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作用,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河流两岸的生态建设将形成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可以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2.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期运行期分别讨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2.3.1工程施工期

由于工程实施占用的土地,将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机械和车辆的运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石方开挖等各施工环节的进行,将会产生一定的扬尘、废气及噪声等,对工程区域及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工程的施工,使现有公路车流量有所增加,将会对当地的交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2.2.3.2工程运行期

河道治理规划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全流域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规划实施后,将改善全流域的投资环境,加速产业升级,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另外,规划实施后将使凌河流域面貌得以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改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具有开发潜力的空间,沿岸乡村也将相应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蕴藏着极大的区域优势和商机,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3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河道治理工程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分析,针对工程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分别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减免和改善。

2.3.1水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场地基本在河滩地,施工过程中要防止车辆的油料泄漏,进入河道污染水质。在河道清理、清除地上建筑等附着物时,要规范施工,尽量减少入河悬浮物。在工程修筑集中用水的地段要提倡节约用水,设立简易沉淀池,处理后废水重复利用。施工人员集中区要修建防渗厕所,工程施工完成后,厕所要拆除,并对厕所原址进行彻底清理、消毒,以免污染河道水质及周围环境。另外,应对凌河全流域的水质要做好定期监测。对周边工业企业污水要严格控制,并抓紧做好相应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力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有效运行,以改善区域水环境。

2.3.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原为耕地、林地的区域,在工程结束后要恢复耕种及原地貌。因此,在工程占地前要将表层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建设施,清理并平整场地,将表层土回覆于原地表层,使土壤肥力尽快恢复。工程永久占地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应采用经济补偿方式进行补偿;永久破坏的林地应采取生态补偿方式进行补偿,并做到占补平衡,保持全流域的生态平衡。同时,应合理进行施工布置,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及植物破坏,减小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规划实施后,要制定相应的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管理,特别要防止牲畜啃青、踩踏和人为损坏。

3.3.3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对可能产生扬尘的砂石料应予覆盖或洒水,以减少扬尘污染;对洒落水泥、沙土等易起尘物料要及时清除,控制扬尘污染源。运输砂石料时,应当用蓬布覆盖车厢,对施工车辆频繁通过的临时路面要采用洒水车定期向路面洒水,防止扬尘。施工机械、机动车辆要定期保养,保证安全正常运行,减少燃油废气产生量,以减小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施工期生活所用燃料,应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矿物油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用量,特别是要禁用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防止对环境空气的污染。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等施工设备应尽量采取低噪声设备,噪声大的施工机械尽量远离噪声环境敏感区,并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车辆通过居民点时要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禁止夜间作业。对受噪声影响较重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噪声赔偿。另外,工程应严格按设计施工,搞好堤防及河道两侧生态建设工作,加强堤防的维护管理,制定防洪调度方案,落实防汛措施,使防灾减灾相结合,减轻一旦堤防决口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

2.4环境监理

在工程建设管理及环境管理中实行环境监理制,有利于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利于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3结语

工程建设中护堤林的灌木及乔木树种应选择多个乡土物种分片间隔种植,即美观又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证规划更好的实施,应加强工程环境管理,改善凌河流域水质,以减少对凌河水体的污染,使凌河水体水质达到相应的水功能区要求。

环境保护论文 篇6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土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已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3)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之下,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影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持续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资源集约循环这一生产方式能提升资源之利用率,切实降低废弃物所具有之排放量,进而形成生态环保的外在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生产的作用与之截然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进而加剧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单一地追求农产品数量升值与收入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化肥用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化肥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农药生产与使用的大国,农药是导致面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城市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所产生的废物往往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就排入到环境之中。当前,大量工艺十分陈旧、设备相当简陋、能耗比较高、污染又重的企业由于在城镇之中无法立足,这也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的力量极为薄弱,而乡镇企业又有很多属于重污染型企业。就企业自身状况而言,大多数企业并无专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同时,乡镇企业也未能形成规模化经济,难以承担污染治理的相应费用。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哄而上地进行大发展,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盲目性与随机性,展现出多、小、散等状况,因而在布局不尽合理,不利于对污染施行集中化治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提升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之基础,同时也是判断我国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也就是农村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薄弱,乡镇和村级管理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为了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农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应当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要强化对乡镇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上通过宣传教育,运用乡村法律大讲堂、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邀请环保部门以及普法机关送法下乡和送知识下乡,结合被动式学习与主动式学习,将单一强制性学习方法转换成为多种学习方法,让广大农村管理者能立足于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实现有效转变思想认识和牢固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之目的。

(2)要明确创新对于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思想转变的作用,一定要以知识掌握为其基础,运用生态环保知识之普及,可实现人的思想意识之转变,并且最终切实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形式太过简单,成效也不够显著,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环保知识宣传以及普及。可依据各地文化习惯与生产、生活特点,在全面实施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所有能够运用的媒体方式,全面运用声、光、画等多种方式,把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科普知识、戏曲、杂技表演等演艺活动加以结合,积极宣传农村环保知识以及政策法规,从而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观看中进行学习,在品味之中进行学习、在快乐之中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从而营造出人人都讲环保的良好环境,形成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群众基础,并从长远的目标上形成农村生态环保之心理屏障。

(二)应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创建农村环境监督机制

依据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之原则来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性整治。应当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其基础,全面吸收一些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之教训,全力抓住规划这一重点,将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之转变、乡镇布局与村庄建设规划的结合,制定完善环境规划,实施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应当以农村小康环保计划为主要载体,从而建设一大批适合于各地新农村环保和建设的重要的示范性工程。应当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与村庄建设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一大批具备良好基础、雄厚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村镇能够先达到新农村保护之要求。应当采取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整体污染整治为主要方向,科学地划定禁养、限养以及养殖等各种区域,规模化养殖场一定要综合运用与处置畜禽的粪便,并且在土地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予以还田。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政策上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够重视,因为政策上存在缺失,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中突出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之特点,目前污染防治的法律重在城市环境保护,具体适用于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专门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加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建设,持续健全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工作体系。

(三)明确理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 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在部分官员们的眼中始终是发展过程中的次要问题,为了政绩。一部分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盲目地追求所谓的GDP数字的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就会深受影响,以至于国家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1)各地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应当逐渐将工作的重心从城区拓展与延伸至郊区和乡镇。要把城市的近郊和偏离远乡镇等地区全面纳入到本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范围之中,并且要确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措施和实施办法。要全面改革当前的环境管理方式,健全完善本市区域内的环境管理部门,可以设置直属的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对于外来污染企业则应当以环保"三同时"管理为基础,严格把握好审批关,切实防止出现污染的转移。

(2)应当在全面考虑理顺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加坚决地实施生态环境地方行政领导责任体系。要将生态环保列入到对本地区各乡镇领导实施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切实推动当地生态环保的关注程度,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作出极大的贡献,让辖区之中的生态环境在任期之中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或得到显著改善的行政领导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而对违反生态环保者则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的查处。

(3)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增加对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本区域之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治理,并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已� 有鉴于此,更好地保护我国农村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7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呈现。随着环保工作在建筑规划的过程中的被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已� 只有将绿色环保融入贯穿整个设计理念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规划的以人为本。

1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城市的住房拥挤、垃圾污染、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下降。同时,随着人露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消耗,例如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水质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规划的不到位造成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没有衡量好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所

2建筑规划的重要性

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通过重视城市规划,将多生态环境的伤害降到最小。所以如何协调盛水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通过全新的理念促进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建筑规划过程中要把握改变自然的程度,保证其在生态自我修复的范围内而不至于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要想解决城市问题,首先要保持警醒、提高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正负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建筑规划方向,通过强制制约和提高人们保护意识两方面入手,加大监管力度,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更全面的建筑规划进一步改进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其他方面促进环境保护向着水更清、天更蓝的方向发展。

3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性

3.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国家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在建筑规划中融人环境保护理念,建造节能环保的建筑,满足城市居民和国家的需要。

(2)当前,我国建筑规划工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一现状的出现与以下这些因素是分不开的:①认识不充分。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相应的建筑设计中也缺乏必要的环保理念,致使环境保护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现象已经逐渐成为阻碍了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因素。想要解决这一间题就必须要加大宜传力度,全面的普及环保知识。②思想观念落后。由于相关的建筑规划人员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主要性,在进行建筑规划工作时没有遵循客观的规律,采取破坏开发的方案,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的发展;③相应的资金不到位。由于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资金无法到位,即便相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也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进步。

3.2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建筑规划工作必须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变得更加珍贵,如果再因為环境污染而破环了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自然环境虽然非常珍贵,但是它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如果大量的人口和建筑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极限。所以建筑规划工作就是要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只有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筑规划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建筑规划的价值所在。

(2)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建筑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环境更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者要和谐共存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只有达到建筑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中,要想实现两者的平衡就要通过手段对自然环境加以控制。城市建筑的增长速度、品质要求也都对保持二者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

(3)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

在城市建筑与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筑环境应运而生。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是指在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注重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的功能性。建筑环境是传统的建筑领域的一次飞跃,更加注重建筑的质量而不仅仅注重数量。

4可行性方案探讨

4.1有效的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的一项供电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将光伏电池板设置在建筑表面,为建筑提供一定的电力,减低建筑的电力能源消耗。

4.2有效的利用自然光

利用自然光实现地下室的照明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照明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玻璃纤维制成的导光材料将自然光引人到地下建筑中,实现照明的目的,从而降低电灯的使用量与建筑的电力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4.3有效的利用自然风

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在建筑设计中使用自然风也逐渐流行起来,一般来说当前建筑中的自然风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通过巧妙的设计产生自然风,利用产生的自然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②在建筑顶部安装无动力通风设备,通过该设备引人自然风达到调节的目的。

4.4有效利用地下水

地源热泵技术具有维护成本低、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输入少量的的陆地浅层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这项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地下水,也不会对其造成太大影响,因此是一项应用非常广泛的节能环保技术。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正在逐步提高。再加上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建筑行业中推行环境保护技术已经势在必行,尤其是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阶段,更要严格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只有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整个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环保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游畅。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中华建设,20xx

[2]史跃军。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风,20xx.

环境保护论文 篇8

1、流域生态建设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规定,拟在核心区进行退田还河封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过渡区逐步进行封育,最终实现全面的退田还河。栽植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稳固河滩,减轻水流冲刷破坏,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护岸林带能够明确河道核心区范围。根据不同河段河道实际情况,在大、小凌河干流规划栽植护岸林宽度20m,支流栽植宽度为5m。

2、环境保护

2.1水环境现状

根据20xx年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大凌河干流例行水质监测情况,选择COD、BOD5、NH3-N、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石油类6项主要评价指标,对监测结果采用单项指数法和分类法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凌海市大凌河西八千断面水质有COD、BOD5、NH3-N、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石油类6项指标超过(GB3838—20xx)Ⅱ类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2.87、3.80、3.68、3.88、3.50、2.98。经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大凌河由义县张家堡断面流经凌海市区到西八千断面,水质再度恶化,各主要污染指标浓度上升,主要原因是接纳了凌海市的城镇生活污水和金城造纸厂工业废水,水质评价结果为劣Ⅴ类水质。

2.2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次凌河生态治理保护规划主要包括护堤生态林、干流人工湿地、堤防建设、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根据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及运行期工程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2.2.1对水环境的影响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分别讨论对水环境的影响。

2.2.1.1工程施工期

工程施工时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与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污水量不大、污染物成分简单,且工程实行分段施工、分散排放,除去蒸发、渗漏外,进入河道的生产废水量较小,对河流水质影响不大。另外,由于施工机械大多以燃料为动力,在运转和维修中容易产生油料的跑、冒、滴、漏,如进入河道,会引起河道局部区域的油污染。施工期施工场地人员集中,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如随意排放将对周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场地内设置的临时厕所在工程施工结束后要及时拆除,并对厕所原址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否则将会污染河道水质。

2.2.1.2工程运行期

本工程属河道治理工程,运行期间工程本身不产生污废水。工程实施后,由于防洪标准的提高及水土保持、护堤林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堤防工程将更具规模和完善,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在保护沿岸防洪安全的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泥沙及城区废弃物的入河量,大凌河流域河流水质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工程建造的人工湿地在蓄水、调节河流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滞留沉积物、分解有毒物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2.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分别讨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1工程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区域及周边地区土地和植被的侵占和破坏。河道治理工程的占地主要集中在河道堤线之间,永久占地和施工时各作业点临时占地都会不同程度的占压土地和扰损地表植被。施工设施及临时堆土等对土地的占压,将对原有土地的农田肥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土方的临时堆存及弃渣的堆放若防护不当,容易产生局部水土流失,甚至诱发滑坡和坍塌;而由于工程施工人为破坏植被,将造成原地貌部分地表裸露,在遭遇大风及暴雨径流等外力作用下,也容易产生局部水土流失。

2.2.2.2工程运行期

河道治理规划的实施在确保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对河流两岸进行生态建设,栽植大面积的生态林及建造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河流、水面及两岸绿地的自然景观功能,创造优美的生态河流水景空间,建成沿河的生态绿色长廊。生态林的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并能起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人工湿地的建造在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的同时,还能起到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作用,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河流两岸的生态建设将形成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可以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2.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下面从工程施工期和工期运行期分别讨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2.3.1工程施工期

由于工程实施占用的土地,将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机械和车辆的运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石方开挖等各施工环节的进行,将会产生一定的扬尘、废气及噪声等,对工程区域及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工程的施工,使现有公路车流量有所增加,将会对当地的交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2.2.3.2工程运行期

河道治理规划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全流域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规划实施后,将改善全流域的投资环境,加速产业升级,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具有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另外,规划实施后将使凌河流域面貌得以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改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具有开发潜力的空间,沿岸乡村也将相应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蕴藏着极大的区域优势和商机,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3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河道治理工程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分析,针对工程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分别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减免和改善。

2.3.1水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场地基本在河滩地,施工过程中要防止车辆的油料泄漏,进入河道污染水质。在河道清理、清除地上建筑等附着物时,要规范施工,尽量减少入河悬浮物。在工程修筑集中用水的地段要提倡节约用水,设立简易沉淀池,处理后废水重复利用。施工人员集中区要修建防渗厕所,工程施工完成后,厕所要拆除,并对厕所原址进行彻底清理、消毒,以免污染河道水质及周围环境。另外,应对凌河全流域的水质要做好定期监测。对周边工业企业污水要严格控制,并抓紧做好相应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力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有效运行,以改善区域水环境。

2.3.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原为耕地、林地的区域,在工程结束后要恢复耕种及原地貌。因此,在工程占地前要将表层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建设施,清理并平整场地,将表层土回覆于原地表层,使土壤肥力尽快恢复。工程永久占地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应采用经济补偿方式进行补偿;永久破坏的林地应采取生态补偿方式进行补偿,并做到占补平衡,保持全流域的生态平衡。同时,应合理进行施工布置,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及植物破坏,减小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规划实施后,要制定相应的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管理,特别要防止牲畜啃青、踩踏和人为损坏。

3.3.3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对可能产生扬尘的砂石料应予覆盖或洒水,以减少扬尘污染;对洒落水泥、沙土等易起尘物料要及时清除,控制扬尘污染源。运输砂石料时,应当用蓬布覆盖车厢,对施工车辆频繁通过的临时路面要采用洒水车定期向路面洒水,防止扬尘。施工机械、机动车辆要定期保养,保证安全正常运行,减少燃油废气产生量,以减小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施工期生活所用燃料,应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矿物油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用量,特别是要禁用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防止对环境空气的污染。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等施工设备应尽量采取低噪声设备,噪声大的施工机械尽量远离噪声环境敏感区,并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车辆通过居民点时要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禁止夜间作业。对受噪声影响较重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噪声赔偿。另外,工程应严格按设计施工,搞好堤防及河道两侧生态建设工作,加强堤防的维护管理,制定防洪调度方案,落实防汛措施,使防灾减灾相结合,减轻一旦堤防决口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

2.4环境监理

在工程建设管理及环境管理中实行环境监理制,有利于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利于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3、结语

工程建设中护堤林的灌木及乔木树种应选择多个乡土物种分片间隔种植,即美观又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证规划更好的实施,应加强工程环境管理,改善凌河流域水质,以减少对凌河水体的污染,使凌河水体水质达到相应的水功能区要求。

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9

摘 要: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1.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2.1.1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2.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2.3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xx.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xx.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xx.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xx.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xx.

环境保护论文 篇10

一、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新技术

1.1水里水电施工中高压喷射灌装技术的应用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是指按照施工的相应需求采用高压水对施工地基进行所规划的切割,在切割的位置注入沥青或混凝土及水泥等建筑材料进行挺填充,从而改变原始地形的脆弱胜和薄弱性,为施工项目提供结实的地基,上勤口地基的而枉断口防寒防冻防渗漏性。通常,这项技术是涌讨沾讥等宝舒L设备挖掘士也基,随后,把高压灌浆机的喷头深入挖掘的地面下澎勃口固。该技术采用高压射流切割和搅拌原始地层结构,然后注入水泥等建筑材半物口固地层,这种高压喷身书霍浆方法改变原有的地层组织结构,目的就是坚固地层结构同时提高地层的防渗能力。

1.2水利水电施工中GPs定位技术系统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有许多新兴技术不断地出现,GPS技术就是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技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逐渐被GPS定位技术所取代。GPS定位技术拥有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等优点,使得其在水利水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尾。

1.3水利水电施工中AuotCAD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中。AUt0CAO可以方便的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同时对于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图纸能够方便的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尾在很大程库卜方便了水利水电的顺利施工,加快了水利水电的在技术层面的发展,这种技术的应用为行业中的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地方便。随着这项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浏寻更好的服务于水利水彰于业。

1.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Gsl技长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被许多工程技术方面所应用,同样,在水利水电行业G巧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也逐渐被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纳。这些技术的应尾能够宇巴则量得到的大量数据或信息进牙琳目应的存储,从而可以方便的构建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后数据白勺利用率,减少很多没必要的重复测量。

二、水利水电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我国十分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其中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环境保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污染,如施工中的对于空气的污染,因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建筑材料等固体废荆勿白勺污染以及施工过程中对河流造成恶污染等。针对水利水电施工中的环境污染,泣口寸举措也是层出不穷。

2.1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

构建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是做好水利水电施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步骤。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全局指导的作用对水利水电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下讨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而进行的全方位以及全面的规划管理。构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体系,对于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2.2水利水电施工中的环保具体措施

2.2.1施工中的噪声污染扰民问题

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可以分为几点:1)选用合格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操作,从根源降低噪声的产生。2)对于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布局,尽量避免高噪音区域靠近居民区。3)加强交通运输中的噪声管理工作。4)保持与施工附近居民的良好关系,做到出现扰民问题的及时处理。

2.2.2施工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空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1)采取专门的防漏措施。用密封装置完成运输,同时要在装卸中枯妇子相应的防泄漏工作。2)减少混凝土搅拌中的粉尘污染,在搅拌设备上安装除尘器,做好对于除尘设备的检们多等工作。3)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开挖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减少使用爆破的应尾。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水电施工中应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增加施工过程中的高不书支含量,尽量的降低施工成本。但伴随着施工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绿娜不保的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与整体隅服高的同时,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的论文 篇11

0引言

能源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短缺,要想提高中国的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十分困难,开发并合理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页岩气为产自极低孔渗、富有机质暗色页岩地层系统中的天然气,是近期可实现经济规模勘探开发、资源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具资源潜力大、开采寿命长等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曾被归入非经济可采资源,我国页岩气资源量约占全球页岩气资源量的5.7%,页岩气资源巨大的潜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受到我国政府及能源公司的高度重视。但是,页岩气的开采也面临着严峻的环保挑战,比如:水资源的不当利用,油气管道铺设环境污染,相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此,了解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特点、开发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快开采和环保技术研发,尽快形成和配套适应我国页岩气压裂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系列,对于加快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步伐具有现实意义。

1我国页岩气的资源分布现状

据预测,世界范围内页岩气资源量相当于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的总和,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页岩气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是常规石油天然气的理想接替能源。我国页岩气资源量约为26万亿m2,约占全球页岩气资源量的5.7%,与美国相当。

根据页岩气发育的地质背景,一般把我国的页岩气发育区大致划分为四大区域,即西北、南方、华北一东北及青藏等四大地区。在西北部地区,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成熟度变化范围较大。虽然青藏地区的地表环境较差,但泥页岩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也是页岩气发育的有前景地区。我国南方发育了面积达200X104km2的海相地层,并且最大厚度超过了10km。南方的海相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南方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但是,中国南方页岩普遍为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页岩,具有埋深浅、面积大、层厚等特点,最大厚度超过1400m。在华北一东北地区,页岩气多发生在主力产油气层位的底部或下部,泥页岩累计厚度为50?2000m,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0%?2.0%,局部平均值可达4.0%以上,对应有机质成熟度变化较大。

总体来说我国古生代地层分布范围广、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髙、地层厚度大,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2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开采和环保问题

与北美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就相比,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而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则处于领先地位,为全球除北美以外地区率先进人页岩气勘探评价突破和工业化开发先导性试验的国家。

2013年,频频出台的新政策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了新动力。5月16日,国务院取消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领域合同审批,减少对外合作的程序,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10月22日,纲领性文件《页岩气产业政策》印发,首次将页岩气作为单独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并提出将页岩气纳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页岩气开采企业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权使用费,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鼓励类项目下进口的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免征关税,《页岩气“十二五”规划》进入操作层面;同时,页岩气开发进一步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

在技术方面,经过3年多攻关,中国石化工程院承担的“页岩气网络压裂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成功在不同应力、完井等参数条件下裂缝的起裂机理和延伸路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巳应用于焦石坝、彭水、南川等24口页岩气井296段压裂优化设计和施工,施工成功率97.2%,创压裂规模、加砂量等多项纪录。

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都会产生噪声、废水、废气及开采事故灾害等污染问题。根据现有资料和实例分析,页岩气开采会引发水资源的大量消耗、甲烷泄漏、污染地下水层以及引发地震等诸多问题[9]。众多专家和环保人士认为页岩气开采将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法国和保加利亚政府发布禁令,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禁止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2011年,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也是美国最热门的环境问题。目前为止,在我国并没有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应页岩气开采污染环境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令,以致我国页岩气开采存在有严重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

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开采的相关政策比较完善,技术研发有序推进,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环保政策并没有适时出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相应的环境治理技术不完善都会限制页岩气开发的进度和引起连锁环境污染。

3页岩气开采压裂技术与污染治理

由于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勘探开发难度大,大多数页岩气井需要储层改造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目前世界上在页岩气开发中使用的压裂技术可以分为清水压裂、重复压裂、同步压裂、多级压裂和泡沫压裂。

清水压裂即在清水中添加一定减阻剂制成压裂液。这种压裂液主要成分是水、很少量的减阻剂、黏土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经验表明:增产技术尤其是水力压裂技术,对于页岩气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重复压裂是指当页岩气井初始压裂处理已经无效或现有的支撑剂因时间关系损坏或质量下降,导致气体产量大幅下降时,采用对气井进行重新压裂增产的压裂工艺。同步压裂采用使压裂液和支撑剂在高压下从一口井向另一口井运移距离最短的方法,来增加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密度和表面积,利用井间连通的优势来增大工作区裂缝的程度和强度,最大限度地连通天然裂缝。多级压裂是利用封堵球或限流技术分隔储层不同层位进行分段压裂的技术。泡沫压裂作为一种新型的压裂方式,具有氮气泡沫压裂液和常规水基压裂液相比只有固体支撑剂和少量压裂液进人地层,减轻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返排效果好等优点。

水平钻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开发成功的两大关键核心技术,也是目前页岩气开发无可替代的成熟技术。在这两项技术中,由于页岩气藏岩石特点,需要用油基泥浆完成特殊岩层的钻采,同时释放页岩气需要将掺有沙石和化学物质的高压水注人平行井来冲破页岩层,最终达到页岩气开发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这些循环使用后废弃的含油钻屑、压裂后的返排液、压裂液剩余残液如若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会对土壤、水资源造成二次污染。目前,针对含油钻屑主要有热解析处理技术、直接焚烧处理技术、随钻处理、微生物法修复处理等技术,相应的热解析设备、技术在重庆、四川等地得到应用,使用效果良好。压裂液残液及返排液的回收再利用设备在四川、内蒙等地也得到了初步应用,避免了油田现场的二次污染。

与美国页岩气发育盆地对比发现,中国存在区域发育页岩气的地质背景和条件,在借鉴国外页岩气压裂技术的基础上,优选适应性强的页岩气开发压裂技术。

4我国页岩气开采压裂技术面临的环保挑战

4.1水资源挑战

据国土资源部专家张大伟估计,中国要完成《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600亿?1000亿m3的产量,需要打2万口生产井。如果以单井用水量19000m3计算,预计中国将需要3.8亿m3的水,相当于1266万城市人口一年的用水量。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为2060m3,仅为美国的1/10,加拿大的1/42。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度降水不均,即便是在年均降水相对丰沛的重庆和四川等地,也会出现久旱不雨的情况。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的主要页岩气矿区多分布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如四川盆地或者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而且中国页岩气藏埋深小于3000m的范围相对较少,部分页岩储层埋深可超过5000m,埋藏深度进一步加大了开采难度。页岩气开采将会给矿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抢占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危及脆弱的生态环境。

美国方面的研究发现,虽然水力压裂作业后留在页岩层的压裂液不会对地下水层造成污染,但是压裂过程中的回流液可能会污染地表水。另外在钻井施工中的不当操作也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大学的研究显示,水力压裂法产生的回流液中包含了高浓度的矿物盐、重金属、压裂液中的添加药剂和来自地层深处的放射性物质,如钡和镭。另外在钻井施工中的不当操作也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管理可能是我国页岩气开发中最大的核心问题。

在页岩气的生产中大量用水、产生的废水以及废弃物管理等都会引起环境污染,应该引起注意。

4.2监管和环保治理的缺失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页岩油气生产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规也偏向于监督传统的油气生产,而仅有的政策文件无法对页岩气的生产进行有效监管。目前美国使用的是州和联邦的两级管理体系。联邦政府的法规覆盖了整个生产过程,对空气和水的质量,危险物的管理,公众的知情权,污染物的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州政府则根据本地的情况对页岩气的生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井管深度、压裂液成分、蓄水、废水和废弃物管理、以及地震监测。正是这样的两级管理体制迫使美国企业将7%的生产成本运用到对污染风险的控制上。美国官方认为,只要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对压裂液的使用和回收进行妥善的管理,水污染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但是相比于监管体系健全的美国,中国尚处无专门法规可依的状态。中美之间的页岩气开发交流不能仅限于开采技术层面,而应当进一步深人到管理领域。对于已经将页岩气开发提上日程的我国来说,充分吸收美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的管理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和行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

5我国页岩气开采压裂技术的应用和环保前景分析

中国对页岩气的开采经历了实质性的探讨、实验和成功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环境问题与美国页岩气蓬勃发展相伴而来,但是美国已着手完善页岩气开采相关的环境法律和政策。但是中国目前实施以及正在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都没有考虑页岩气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这点应该引起行业思考。无论是从地质资源量还是技术可采资源量上看,我国页岩气资源都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但是在寻求高效经济时,我们不能忽视页岩气开采可能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潜在的环境污染,建立相应的污染机制评估,探讨并发展相应的环保技术和环环保立法。同时,在政府政策、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达成协调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页岩气压裂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据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结合国外在页岩气压裂开采方面的优势做法和经验,具体建议如下:

①在政府层面制定预防我国页岩气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潜在环境污染,建立健全页岩气开采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②政府部门加强页岩气项目的环境监管,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规定;

③尽快制定页岩气压裂开采技术标准和开发规范。

未来5?10年需要坚持深化地质认识与技术攻关,突出基础地质研究、核心区评价和先导试验区建设。将页岩气开采、技术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本质上实现中国页岩气持续稳定发展。

6结束语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在全球为北美以外地区率先进人页岩气勘探突破和工业化开发先导性试验的国家。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与关键开发技术储备已有较好基础,正进人快速开采建设阶段。我国页岩气分布广泛,储量较大,但是多集中于山地、丘陵和缺水的沙漠地带,为开采用水以及设备油气运输增加了难度,进一步增大了页岩气开采成本,而且中国没有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在我国页岩气压裂开采的同时面临着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等相关问题。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借鉴北美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的特点,加强基础地质条件和关键开发技术攻关,努力寻求环境友好低成本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加快我国页岩气压裂开采,当前应当做好矿权秩序维护,通过科技创新和国家政策帮扶,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先导试验区,探索重要的成熟技术和管理模式及经验非常必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