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管理论文(优秀12篇)

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物流企业管理论文(优秀12篇),仅供参考。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篇1

摘要:物流管理贯穿于冷链系统的生产和运营过程,有效疏通管理,控制温度、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到位是冷链物流管理核心和难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现状,分析“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对策。

关键词:冷链物流商品;物流管理;“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消费方式变化、对食品安全重视、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但是冷链物流仍是物流行业的“老大难”,对冷链技术、运输实力、运输效率要求极高。冷链物流是垂直细分行业,控制温度、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到位是冷链物流管理的核心和难点,这也使得冷链物流相对其他行业对物流管理依赖性更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将互联网介入物流管理,采用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冷链物流问题,将这一领域创新、升级为行业生态链条上最具有价值的一环,带来冷链行业全新的革命。

1.“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从初始供应商提供冷链商品,中间经历了采购、运输、配送三个环节,最后到达消费者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商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果蔬、禽肉、蛋、水产品,冷冻食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如冷冻禽肉等包装食品、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和特殊商品(药品等)。不同于传统常温保存的物流,冷链商品易腐烂变质,冷链物流货损高、成本高、管理监管难,这就要求从生产到流通都要精确低温调整控制,保证商品质量,低损耗、少污染,因此冷链物流具有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三高”特征。高水平是指对冷链技术要求高;高投入是指对资本、设施设备要求高,高成本投入是保证冷链物流的基本条件;高效率是指有效衔接、整合冷链,快速稳定实现消费。冷链物流管理是把冷链物流的上游(采购环节)、中间(运输环节)和下游(配送环节)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和整合,形成供应链体系(图1)。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游冷链商品采购环境和物流运输疏于管理,整个流程信息不畅,信任缺失,反应迟钝,下游销售终端的消费者无法有效参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链”,都可能导致高昂成本。“互联网+”冷链物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经营导向,生产地通过互联网终端将冷链商品的相关信息录入形成相关文件,提供给供应商。供应商采集冷链上的各种商品信息,包括:冷链商品数量、成长或生产记录、成熟或者完成时间、产地地址、货主、货主联系方式等,供应商获取相应信息并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后,将它输入至互联网电商平台,客户根据自己需求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然后向对应的冷链商家发出需求订单,供应商将根据获得的需求信息去生产地采购产品,产品集中、初加工处理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需要及时互通,促进供需双方达成交易。“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是整合“线上线下”管理,即线下的冷链物流管理同线上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对冷链物流管理信息集中整合,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传递速度,连接与协同运输链条上各方利益,形成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

2、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现状

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20xx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食品网购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购买最频繁的是常温和生鲜食品,购买频次34次/年,远高于服饰类22次/年。报告网显示,20xx-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分别为10.5亿元、40.5亿元、130.2亿元、289.8亿元、542.0亿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50.0%、285.7%、221.5%、122.6%、87.0%,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图2)。根据宇博智业发布的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未来我国冷链设备需求年均增长15-20%。智研咨询发布的《20xx-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xx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将达到19515万吨,20xx-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02%,20xx年需求规模将达到47672万吨。“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促进生产商与客户交流,弥补了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省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但这只是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实力薄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网络物流服务体系,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到总体需求的5%。20xx年末,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网购苹果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家网站随机购买39斤样品,经检测39斤苹果中11件不符合标准,不符合率为28.2%。可见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实现“互联网+”冷链物流行业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发展。

3、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问题与难点

3.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关注度不足,国家投入小,致使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全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资金,创新条件不足,技术落后,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控制平台、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项目化管理软件、云物流等冷链技术没有普及应用,信息化设备配备较低。

3.2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

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是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成本高的首要因素。美国农业部与国家农业书馆联合开发的AGNET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互联网系统,覆盖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冷链上下游互联网信息共享,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发展。而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不重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基本靠物流经理协调、管理数条运输线路,电话、邮件是货物在途的主要追踪方式,商品质量、温度等信息内容少,时滞效应造成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供应商采集各种采购商发出的商品需求信息,存在信息漏洞。采购商发出的采购信息不能被供应商及时获取而产生时间成本。

3.3流通环节冗长、运输成本高

运输成本高是制约冷链物流管理的关键。“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主体是冷链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产者通过批发商或者直销,将产品配送至超市连锁店、中小商店、餐饮企业等,直接到达消费者,流通环节少、效率高,一体化程度高(图3)。英国C.R.England运输公司拥有先进辅助设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卡车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脑及远程控制平台、项目化管理软件及自主开发的TENFOLD编程语言软件,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按照客户指定时间送抵,提高公司营运效率,规避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承担赔偿风险。而我国冷链供应链传导机制从生产商获取采购信息到消费者消费,中间经历五到六个环节,冗长、复杂的冷链环节增加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人、财、物的损耗。又由于跨区域的长途运输条件限制,冷链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中转或延长销售的时间极短,只能近距离销售,部分冷链商品不得不处理掉,造成了物资成本提高。

3.4配送效率低,控制协调难度大

由于信息化软件应用不广泛,配送管理依赖人力控制、协调各个业务流程,受主观因素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配送过程更为复杂,引起物流监管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到位,出现受控性薄弱,处理问题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配送。同时,配送路线过于辗转、配送方式不合理造成大量隐性费用。从配送中心到销售商,冷链物流采用多种混合冷链商品使用一辆车到多家店的配送方式,增加了冷链商品的在途时间,延长到货时间。如在途温度较高,温控不当,会损毁商品质量,加快腐烂变质,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比如燃油费用和维修费用等。

3.5温控监管难

在途温度实时监控难,导致高额成本。若途中出现温控问题,难以及时止损,大多数发现时已是究责阶段,给运输各方带来纠纷隐患。温度监控对于冷链商品至关重要,把控冷藏温度主要依托商品的生产地、运输、仓储、外界监管四个环节。一是生产地需要及时控制和监管冷链商品温度。在生产地对冷链商品添加标签,及时预冷,保质时间是阻碍冷链物流管理的一大因素。二是运输过程要保证车厢温度的监管和调控。运输车辆的位置、车厢的温度信息和商品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温度检测、相关温控设备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而我国GPS定位装置安装费用较高,运输车辆的位置难以有效确定,运输途中车厢的温度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使得客户对商品的运输信息和商品质量不能及时跟踪,造成信用缺失。三是仓储技术落后,跟进获取冷藏车和仓库信息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德国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储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其储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冷藏是最先进、可应用的果蔬农产品储藏技术,德国使用气调冷藏技术保存苹果的比率达到苹果总量的50%~70%。四是外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冷链物流管理“老大难”的外部因素是冷链物流管理信息不透明。冷链商品的属性以及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能有效参与全程的温控监管过程,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险性无法确认,致使消费者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鲜信任缺失,后续消费很难持续。

3.6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创新、应用是开展“互联网+”冷链物流的重要保障。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徒方式,缺乏“互联网+”冷链物流技术专业系统培训,缺乏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的管理人才,很难实现信息化管理,物流技术创新。

4、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问题、难点的对策

4.1以立法形式制定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首先,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宏观政策,指导其发展。如日本制定《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等。其次,实施专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制度,促使冷链物流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如加拿大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GAP)、兽医规范(GoodVeterinarianPractice,GVP)、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食品安全监管局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计划,采用危害分析邻界控制点分析体系(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最后,建设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标准体系,完善物流全程管理,规范上下游衔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如美国政府强制性规定:鸡蛋在生产后36个小时内必须冷藏,储存和运输期间的温度保持在7℃、A级奶制品储存温度不得高于7℃等。

4.2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的机制,为“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的结合提供资金支持,以贴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前期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冷藏车与货架及精密检测仪器等的资金投入负担。加强冷冻运输工具资金的投入,加强冷冻运输工具的开发生产,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

4.3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传递便捷性带来区域弱化,借鉴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全国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开发管理软件,健全客户服务、市场供求、库储、运输、交易等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的软件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缩减人、财、物成本。

4.4提升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输高成本

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冷链物流体系搭建被互联网覆盖的供应链网络,将运输链上各方利益紧密相连,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还可以统一计划和分派运输订单,实现即时追踪,让冷链运输高效可控,降低冷链物流运输的高成本。互联网技术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FID)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为了应对冷链反应不足、信息漏洞而产生的能够降低冷链运输成本,并将冷链有效衔接的管理系统,解决环节冗长问题,有效缩短冷链运行时间。智能运输系统是指为了解决冷链商品在运输途中存在的信息不足、道路迷失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程序运算,有效整合车辆和用户信息,利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道路地图规划路线等,从而减少运输成本的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是指为了降低运输过程中温控风险导致运输成本的一项技术,明确信息追溯问题和责任界定问题。另外,E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运输的低成本,提高“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效率。

4.5利用互联网实现协调优化配送

一是利用互联网改变配送方式。把一辆车到多个店面,转变为多辆车到多个店面的配送方式。二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店面的最近区域配送中心,配送路线,降低辗转成本,使冷链商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销售者手中。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针对性的监控,实时采集配送信息,增强物流执行的控制力,及时决策、处理相关问题,最大化实现协调优化,减少主观决策。

4.6利用互联网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冷链物流管理的监管问题。首先,在上游环节,在生产地给冷链商品附上条形码等电子标签,因为电子标签携带着冷链商品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冷链商品产地,适宜的温控等。在初始预冷环节,预冷设备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动读取商品信息,根据其具体的适宜温度进行预冷操作。经过预冷阶段后,冷链商品被转到冷藏车,同时冷藏车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品类并进行自动调节车厢温度。然后,车载终端获取商品信息和车厢温度信息,并上传到物流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匹配处理,判定货物的温度环境是否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对车辆信息的监控。物流公司也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实时商品温度信息查询服务,使消费者即时了解冷链商品安全保鲜性,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4.7加大企业和高校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提高管理精细化和协同水平,实现物流产业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另外,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国际观和服务观,拥有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专业知识,包括海外物流、跨境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海外市场法律、仓储管理模式应用等,提升资源管控和利用率,将客户企业全球外包和内向物流模块,与本土仓储和配送系统整合,实现供应链上游端和下游端衔接,高效配置资源。

5、小结

随着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人们对冷链物流商品需求激增,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通过互联网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可以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冷链物流搭建互联网全覆盖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将运输链上各点形成协同连接的各方,发挥其优越性,使这一体系的生产者、销售企业、冷链物流运输公司、电商平台、消费者都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受益人。

参考文献

[1]陈镜羽,黄辉。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6):179-183.

[2]陶毅。“互联网+”情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20xx(6):46-47.

[3]王青燕。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经贸,20xx(21):51-53.

[4]王永钊。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服务优化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xx(1):49-51.

[5]谢俊,齐亚菲。“微时代”下移动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治理[J]。商业经济研究,20xx(21):83-84.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2

摘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上,“互联网+”也给其带来了全新的革命。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目前采用的主要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优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资源条件,提出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选用电子供应链、第四方物流、“互联网+”动态物流等管理新模式,以便使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已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因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物流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对以往的物流管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物流管理新模式,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及增强效益。基于“互联网+”的物流管理新模式,将带领中小企业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1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相关概念

1.1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结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1.2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1.3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物流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人对企业商品及物流的控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处于第一位。人才是中小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为企业赢得足够利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来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

2中小企业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2.1目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主要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指企业由自己营业的物流,其有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采用领先的物流技术,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销售等所有物流环节全部由自身独立经营完成的一种物流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在于物流。(2)第三方物流模式:指生产企业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不开展物流活动,向专业物流公司购买服务的一种物流管理模式。(3)联合物流模式:指在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一种物流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利用这种物流管理模式以求达到优势互补、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这样让自营模式的分散物流活动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物流模式。以上三种物流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物流管理的主要模式,它们各有优缺点,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中,联合物流模式在中小企业中采用比较普遍。

2.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自营物流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一体化,以便企业对物流运输活动的统一管理,保证企业对物流进行较为全面的控制以及正常运行,能够保证不会出现断货、断原料等现象,同时,自营物流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缺点是需要有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配送的成本过高且效率低下,所以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增加很大的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不适宜完全采用自营物流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降低物流管理运行的成本。缺点是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的职能,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连带经营风险大。因此,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也不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联合物流模式的优点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形成集约化的物流伙伴关系,减少有关交易的费用,降低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及风险,它是中小企业比较容易接受的物流管理模式。缺点是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受周围企业类型的限制较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企业联合,联合物流管理模式往往难以顺利运行。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资金周转率低、没有规模优势、物流成本高,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物流信息化管理程度偏低,物流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差、效率低等。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自己所运用的物流管理模式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选择。

3基于“互联网+”的全新物流管理模式的优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各个交易对象间的时空距离缩小成为可能。互联网使得物流管理的模式更加智能,而且可以自动控制。近年来,全球各大公司都通过互联网来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能够接触更多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也会通过竞争,想方设法获得购买企业的认可,从而降低报价。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的过程非常集中,有利于节约物流成本。

4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新模式

物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客户服务水平,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采取恰当的选择策略,改变传统管理思维,更新物流管理理念,建立物流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选择有效的物流管理模式,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中小企业物流管理除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联合物流等模式可供选择外,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考虑采用物流管理新模式。

4.1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

电子供应链管理是以互联网和电子供应链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它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以及消费者连接成一个具有一体化功能的网链结构。它以链 它降低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总成本,保证了参与主体各方的利益。电子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的协作,不仅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强了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利用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展物流活动和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是其必然选择之一。

4.2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

第四方物流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它能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整个物流过程,充分利用供应链上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能力,加以整合、优化,然后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绩效,再把这个过程通过电子商务集成起来,以提高物流效能,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能为顾客赢得更多的利益。第四方物流是物流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的具体表现,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第四方物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它能更加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集成所有资源为客户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供应链再建、功能转化、业务流程再造等。二是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这主要包括利润增长、运营成本降低、工作成本降低和提高资产利用率。随着在我国深圳、厦门、天津等地的物流园区实践,第四方物流在国内很快普及,中小企业采用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也是大势所趋。

4.3“互联网+”动态物流管理模式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40号)对大力推进“‘互联网+’动态物流”这一管理模式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意见。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这一优惠政策,积极主动试行这一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可以借助国家和社会各方搭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物流活动,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借助国家大力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的契机,提高自身货物调度效率以及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中小企业应抓住国家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的机遇,提高自身商品的配送效率,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5结束语

互联网已与中小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中小企业在经营、销售和物流方面都通过互联网提高了效率,尤其在物流方面,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全新物流管理模式,能够给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带来全新的活力。以往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站在互联网的新高度,从全新物流管理模式入手,降低成本,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增强物流管理效率,从而带动中小企业走向“互联网+”的全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陈冬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企业,20xx(12):53.

[2]王蓓。现代企业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xx(9):58.

[3]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xx(8):4-8.

[4]李伟利。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6):118-121.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3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各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管理难度也逐步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成为其强化管理的重要契机。然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切实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长期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生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互联网+产生和发展以来,其影响能力不断提升,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但是,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有限,不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缺乏专业化人才的保障,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持等都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强化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2.1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于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物流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其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大型物流企业的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如何从内部出发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各企业的发展重点。在现代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逐渐产生,并深刻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通过充分应用互联网+来强化管理是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是其适应新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其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跟的上行整个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被淘汰,借助于互联网+实施有效的管理可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紧跟市场变化的需求,在行业的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2.2有助于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多个方面,是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其规模较小,管理问题也较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新的管理模式。以互联网+为契机,能够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又能够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最大程度上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都能够实现创新,充分带动整合企业的发展活力,进而提升企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和成效。

2.3有助于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的管理能力与整体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相对落后,使得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行业竞争中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甚至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在企业管理中强化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可以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从各项管理措施出发,使得企业能够从多个方面出发,实施现代化的管理,也可以充分借鉴各方面的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避免出现管理失效问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的动力。进而在管理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有限

互联网+是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十分迅速,颠覆了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引领者企业的变革。但是在这一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有限。一方面,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压力大,利润率较低,其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业务层面,在管理上不重视互联网+的应用,认为其与管理无关,领导层也难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起到应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守旧现象,不愿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和同行业企业的经验,这使其在管理中应用互联网+存在浅尝辄止的问题,难以借助互联网+提升管理水平。

3.2不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我国产生了一大批专业化的大数据及互联网企业,其具有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并没有强化与相关企业的深入合作,使其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缺乏与专业化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下,各行业都被链接到一起,其发展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而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并没有通过相关的机制实现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难以在互联网+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因此其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缺乏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成本较大,其管理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孤立现象,没能通过强化合作的形式与同行业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因此其应用互联网+的能力相对有限。

3.3缺乏互联网+专业化的人才团队

不管是互联网+的应用还是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21世纪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而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中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员团队,使其管理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一方面,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低,对互联网+的应用技能十分有限,而企业又不注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得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无人可用,没有人才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较小,利润率较低,使得很多企业没能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薪酬机制等,因此很难从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使得外部力量难以补充到企业中。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3.4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持和引导

任何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互联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更需要相关制度的引导。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应用互联网+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政府部门关于互联网+应用的相关政策减少,其各项政策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互联网+管理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其政策制定的积极性较低,也难以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及时进行各项制度的更新。同时,对各项制度政策的执行力度有限,难以对互联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4.互联网+背景下提升第三代物流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全面提升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提升管理能力必须提升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以此指导其实施更为有效地管理。一方面,要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应用互联网+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管理中不断强调对互联网+的应用,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互联网+管理的氛围。同时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研究力度,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督促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互联网+在其他行业应用中的经验,并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并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管理保障。

4.2切实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节约发展成本,提升发展效率。一方面,要加强与大数据及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从互联网企业中获得必要的人才支持,理念支持,技术支持等,并逐步提升互联网+管理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全面优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等来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相互合作的形式逐渐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关系,进而在互联网+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形成规模效益,进而能够降低应用互联网+的成本。同时,要通过签订合同协议与合作制度的形式来保证企业合作关系,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4.3培训和引进专业化的互联网+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逐渐成为人才的竞争,因此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互联+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培训和引进的形式建立强大的人才保障库。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关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互联网+管理的理念技能,使其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互联网+管理技能,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互联网+管理的人才推动力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制度,从外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互联网+人才,使其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现有的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互联网+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4完善互联网+应用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充分支持和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应用互联网+模式,以充分提升其管理水平。一方面,政府部门审时度势,对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针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制定出能够辅助其发展的政策,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互联网+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相关政策,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加强对各项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以细化互联网+管理的实施,落实相关责任,逐步提升其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互联网+来实施有效的企业管理。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其在管理中应用互联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提升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完善互联网+应用的相关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出发,来积极应用和落实互联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水平。

物流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篇4

物流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从往昔的人力物流、集成物流等方式发展阶段后,已经开始向智能化模式转变,物流科技化已成为了电子商务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流的管理智能化更为看重,智能化成为了物流管理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1RFID的系统架构设计

RFI(D射频识别技术)它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旗下分公司、数据库和派送终端等部分,网络总线路通过分公司、仓库RFID管理数据进行连接,派送移动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来建立联系,同时还能利用GPS来连接通信。

2RFID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RFID技术是电磁原理为基础的通信手段,其方式是利用射频来发布通信信号建立不用接触就能连接的通信方式,从而利用这种方式交换数据建立联系开发资源共享模式。在高速公路收费,汽车防盗,货车集装货物识别中都得以广泛的运用。RFID系统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2.1读写器

读写器是由读写板面与射频器还有天线三个重要点组成的。其中天线用来放射射频波动信号并接收回复信号,如此就建立了通讯功能;这样也让数据加密功能、数据纠错、错误警报功能;还可以标签录入计算机中,实现与计算机通信的功能。

2.2射频标签

射频标签不同于一般获取电能的方式,其中有源射频标签与无源射频标签。有源射频标签它本身就自带电量,电量持久、工作时间长、信号距离传授远。无源射频标签内部没有电池供应,而它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读写器。无源射频标签它的提点就是能够长期使用,而标签信息需要大量读写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无源射频标签也能够长时间的接收信号传输信息能够永久性的得到保存也是一大特点。但缺点就在与它要比源射标签传输的数据距离要短了很多。

3RFID技术下的物流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在RFID的物流管理模式下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有接收订单、入货、货物入库、分拣、货物分配、出货、货物派送、交货等环节,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被RFID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记录与替换当前物品情况信息,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到RFID技术的检验。全过程从客户发单,到客户收货结束。一下就是最检验的主要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3.1订单处理

期初是客户发起意向订单,物流管理系统归纳用户订单,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到供货商手中,供货商依照订单发送货物。

3.2入库管理

供应商发货后,货物通过派送站RFID系统检测物件的详细数据,并记录清楚货物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完成记录后,把货物存放入库。

3.3库存管理

物件入库后,采用RFID货物清点技术进行货物存点,数据库随时跟新当前货物信息,通过RFID监控技术监测货物固定存放位置,实现智能的货货物管理方式。

3.4出库管理

出库管理主要是在分拣与分配上。在分拣与分配的运作中,首先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分拣出货物类型;然后依照每个托盘中的重量进行分配、分配好的货物数量与货物信息,智能化的分配给托盘,并记录好物品的信息和更新掉货物当前流动方向与信息;分配托盘之后,在派送中心出口准备出货登记,出货是使用RFID技术进行智能检测物品详情,并在数据库中做好数据记录。

3.5配送运输管理

配送运输管理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车辆分配、智能化路线选择与交货登记。出货流程完成后,开始进入配送环节,这个环节要根据RFID中录入的物品信息确定好每个车辆的运送内容,并精确的勘察好每台车辆的路线规划,依照规定行驶路线下达车辆路线方向;货物在配送中途,可借助GPS定位货物当前存在的位置,准确的知道了货物当前存在的位置与完备性,从而实现了对物品派送时对车辆的实时监查,确保物品能够准确的到达目的地;抵达目的地之后,把货物交给顾客,然后通过车载RFID技术检测货物是否与顾客需求物件一直,把信息反馈给物流系统,这就是整个的物流流程。

4RFID技术下物流管理系统实现

4.1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RFID物流管理中其其中包含了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RFID、人工智能等技术,车在模块的移动性使得RFID系统模式太过于复杂。怎样提高系统智能化技术和保障系统安全性成为了整个项目的关键因素。

4.1.1智能优化关键技术智能化方面,主要是智能化技术分配与智能化托盘分配。智能托盘分配的模式其中因素量太过于庞大,其中包括货物的数量、货物体积、货物的目的地、托盘范围、托盘容量、货物与目的地所存在的距离。数学算法较为成熟,且仓库货物数量有限,因此可以使用数学求解的模式来优化;而智能路径规划其范围在于出货量、货物目的地、GPS地图、货物送达时间一系列的问题,使用以往的数学算法是数学规划计算方式,而在规划性系统模式下这种算法往往行不通,甚至很多问题理论上得以解决而实际状态又是无法得到答案。所以,智能化路径选择上使用传统规划性运算方法是最好的选择。

4.1.2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在安全保障技术上,因为车载模块所存在的环境较为复杂和公共网络数据的传输等特点,所以系统强制性的采用安全保障方式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为了避免车载数据丢失,在数据的存储上必须进行数据加密处理,并采用限权设置;电子货物的运送应在互联网中传输,由此来保证传输中的安全隐患;此系统涉及的接单员、货物配送人员、当地系统管理人员、上级系统管理人员等工作人员必须对所有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与行为规范管理,防止其中有人员越权使用私权谋取私利,以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规范与隐秘性。

4.2系统实现与应用

RFID下的物流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信息传输的服务器应选取“服务器操作系统”,管理物流终端服务的系统应使用“视窗操作系统”;本地信息服务器、仓库RFID终端、系统终端与核心服务器应使用软件VC++6.0版本。开发与选择的数据库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企业版;配送移动终端和仓库管理终端的RFID读写器可以使用msp430-2174芯片和ca2500射频型芯片,开发语音为C语言。而在路径的规划范围上,采用了遗传算法的选择路径;在车载数据上应采用三重DES模式,其中的加密运算防范可以使得数据得到很好的保存,用户必须回答密码才能进入数据;电子商务配送单在互联网中传输时也要采用互联网的安全防护系统;此系统严格的限制了用户的所有权限,每个阶层的用户只能使用到自己能够使用的权限范围内,并使用记录进行了严格的存储,唯有系统管理员才能删除此记录。

5总结

当前随着RFID技术的大力度发展,相信RFID技术一定会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本文的关键点是让智能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便利,而更为有利的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我们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发展。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篇5

摘要: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确认识、评价物流产业的效率也越来越重要,利用DEA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物流效率,结果发现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效率较高,绝大多数省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纯技术效率偏低,导致物流技术效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无关。我国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应在注重提高物流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改进管理,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论文关键词:物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近些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各地区新的经济热点,而如何使刚兴起的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对各个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效率评价,能过正确判断该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和其他地区的区别和差距,对各地区物流业的规划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DEA模型及理论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的数学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1]。其实质是利用数学规划模型,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计算每个DMU的观察值与效率前沿面的距离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做比较,从而进行效率的比较。,若DMU观察值落在此效率前沿面上,DMU具有完全效率,效率值为1。

观察值若不落在此效率前沿面上,DMU为相对无效率,效率值为0到1之间,其间的差距则代表无效率程度。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的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DEA模型具有与其他目标评价方法不同的优势:不必先对各类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输入和输出数据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不需要主观确定权重,这就避免了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无需知道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同时计算多输入和多输出指标。

1957年Farrell[2]在Debreu和Koopmans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投入、多产出的DMU效率测度方法,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效率分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取的最大的产出能力,配置效率是分析如何以最优的要素投入组合生产最优的产品组合,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的乘积等于总的经济效率。

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3]提出规模报酬不变模型,这是最基本DEA模型,因此也称为CCR模型。用不变规模报酬模型进行效率评价时,必须假定各决策单元是位于最佳生产规模,否则所测的效率值中,就包含规模效应的影响。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Banker,Charnes 和Cooper[4]在1984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BCC)模型。

二、基于DEA的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输入指标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考虑,人力方面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人数代表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万人);物力方面选取物流网络里程的度量,理论上讲应该是五种运输方式按实现的价值增加额的加权和,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只考虑物流网络里程中最主要的铁路、内河航道和公路三种方式,并以其简单加总后的总和来度量物流网络发展状况;财力方面选取了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二)输出指标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在数量方面,我们选取各交通运输方式的货运量(万吨)来表示;在质量方面我们选取了各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产值数据,在统计中包含了电信业的产值,而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只有在国家层面有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采取全国各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产值代替物流业产值(亿元)。

三、我国各省物流效率实证分析

使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在可变规模报酬和产出不变假设情况下,即在使用DEAP2.1软件时选择投入主导的BCC模型,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纯技术效率说明的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物流投入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及管理的总体情况,反映了在产出不变条件下投入最小的能力。规模效率反映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物流发展规模及增长潜力情况,本质上也是管理水平的反映。

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物流产业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效率偏低,平均技术效率也即综合效率仅为0.712,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775,平均规模效率较高,为0.929,而技术效率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而2010年我国的物流产业规模效率较高,说明我国物流效率偏低除了总体水平不高之外,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偏低造成的。因此,我国物流业在资源配置及管理上,在人员、设备及物流生产理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crste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综合效率);vrste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scale考虑规模收益时的规模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对综合效率的细分;最后一列i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从综合效率看,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宁夏都达到了完全技术有效,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有效。综合效率最低的有云南、青海、新疆等,主要就是由于这些省整体经济环境差, 物流业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跟不上造成的。

从纯技术效率看,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海南、西藏都达到了完全有效,这说明近几年西藏、海南的物流业发展健康、有序。物流纯技术效率较低的是云南、新疆、黑龙江等,这些省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式来解决的。

从规模效率看,总体上较高,均值为0.929,完全规模有效的有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重庆、四川等,规模效率较低的只有西藏和青海,这说明西藏和青海的投入产出没有达到规模最优状态。

从规模报酬看,山西、辽宁、浙江、广东属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说明这些省物流业没必要再增加投入量,而应当考虑加强投入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以使其达到最大的产出效果。其他各省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阶段。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物流产业整体效率仍然较低,而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物流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差距,说明我国物流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地区间的差距不大,总之,我国物流规模提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6

1物流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发展。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不只是在车辆、仓库等硬件方面的竞争,还有诚信等软件竞争。物流诚信是物流企业对社会和客户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公平、公正、高效、守约地把商流活动的物质成果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并忠实地为物流信息使用者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品质。通过加强对物流企业的诚信管理,可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客户满意度。

20xx年5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协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汽车运输行业质量管理办法、诚信服务百家优秀企业”推荐评选活动。20xx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北京举行首批物流企业信用评价A级信用企业新闻发布会,并向社会发布了首批20多家A级信用物流企业的名单。有关协会组织评选活动并把企业的信用状况公示出来,正是说明了诚信对于物流服务业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宣传报道诚信经营的典型,引导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信用自律,树立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兑现承诺、失信必惩”的行业氛围,创建健康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环境。

2、物流行业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分析原因,导致我国物流市场诚信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投入不足导致的诚信危机。由于物流业准入门槛低而利润高,物流成为近年较热门行业而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部分企业实力差,设施、设备条件非常有限,也纷纷加入到物流行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采取非正常手段拿到客户订单,但最�

2.企业管理不完善导致的诚信危机。部分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差,个别员工的操作失误导致企业失信于客户:比如广州某物流企业把客户特地从国外买回来寄回老家给妻子的结婚周年纪念礼物弄丢;本该发送到深圳的货物被运到了上海;因为送货员的粗心而把当天要发送出去的货物落下,导致送货时间延误,货主无法准时收到货物;有的货物就算准时到达,运到的货物却不正常破损;某物流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欠了货主一大笔货款无法偿还,最终选择卷款逃跑,等等。类似这样的事件,在我国物流服务市场时有发生。

3.物流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导致的诚信危机。某物流运输企业明明知道客户要求承运的禁运品,但是还向客户承诺可以进行承运只是运费很贵,最终赚了小钱却丢失了宝贵的企业信誉;有的物流公司对不了解物流运作的客户漫天要价;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存在着实际服务水平和承诺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物流服务失信的现象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屡见不鲜。

4.物流企业与客户双方不信任导致的诚信危机。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双方在合作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合作,在另一方面又为保护核心能力和商业秘密而设置壁垒,这必然会引发伙伴间的不信任,甚至引起战略伙伴间的不合作,也导致合作双方的成本增加和服务质量降低。另外,部分客户企业担心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后,自己对物流失去直接的控制力,一旦双方的协作中出现问题,比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完全理解并按照客户企业的要求来完成物流业务,就可能会出现物流失控的现象。

3、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管理的建议

物流企业想尽快摆脱陷入“诚信危机”处境,必须重视物流诚信管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物流企业在诚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1.政府、行业协会加强管理。

制定规范的`行业准则,建立严格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政府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对能够诚信经营的物流企业,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通过制定行业准则来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经营,使从业人员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比如物流采购联合会推出的A级诚信物流企业的评选,无疑将为物流行业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竞争环境。

2.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相关的法规、制度中存在漏洞来进行违法经营,谋取小利,而危害客户企业利益和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部门加快速度完善相应的物流法律、法规,使双方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出现问题时也可找到解决的办法。《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于20xx年1月1日起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

3.开展培训教育,树立诚信观念。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要将物流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使诚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管理层倡导并大力推动合法经营诚信待客,通过经常的培训教育和潜移默化,努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谐、讲诚信的企业文化气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诚信观念的树立也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开展互信合作。

4.大力发展和完善物流保险业。大力发展和完善物流保险,推动我国物流责任赔偿制度的完善。物流保险制度可以看作是对物流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为经营者分担行业风险。但是物流保险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环境下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在于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特殊性、物流保险产品不完善,以及物流业和保险业之间缺乏信任等方面。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能力。物流企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物流市场的需要。完善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积极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学习国外物流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并在客户心目中留下“诚信经营企业”的印象,增加客户企业对本企业的信任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物流企业要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相关管理机构和权威部门则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舆论监督引导,努力创造良好的物流市场竞争环境和行业氛围,以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经营,以利于我国物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王坚强。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xx

2.李松庆。使用第三方物流的诚信。江苏商论,20xx(10)

3.黄大容。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分析与对策。物流技术,20xx(11)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篇7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物流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方案,为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根据相关的理论、实验和训练,有效的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物力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现状;解决的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2001年的时候,很多高校进行了“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建立了以管理学科为理论依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其中融合了相关的管理、经济、工学内容等。全国建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也由原来的一所发展为二百八十四所。

随着人们对物流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也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相应的也促进了大量物流专业的设立。

1.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案

在进行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但需要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要不断的加强理论、实验和训练,建立专业的理论知识,使用专业的技能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以理论为基础,增加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的理论知识主要是指专业或行业对有关岗位和岗位群体所准备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表现自身特点,并且融合符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知识理论系统更加的全面合理。减少反复讲解和相互分割情况的出现,使得课程不能符合实际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研究心理,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稳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计算机和英语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1.2以实验为基础,加强专业使用能力

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多的学生都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基础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和有关的实验网络课程。

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际演练,就需要构建实验平台,健全相关的实验器械。为了支撑实验教学的相关软件,像供应链管理、软件提升、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等,利用这些软件对物流的实际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效的融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通过实训平台,建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稳固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习、并且深入了解实习、不断进行实习,还能有效的掌握一些信息技术。

在实际参观和实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物流技巧。通过实验的方式,模仿真实的岗位流程,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为毕业生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相关岗位工作。

2.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构建方式

有效的利用三大平台,融合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建立了以理论、实验、实训三个方面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2.1融合理论实验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帮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传播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知识保存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书本中的内容通过实验的模式具体的表现出来。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改善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形势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模式。

2.2实训和理论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强化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帮助理论学习。在实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物流的整体发展过程,不断的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认知来加强理论的学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巨大的帮助。

2.3实验和实训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帮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深化实验教学。从虚拟的物流实验教学转化为实际的岗位培训,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岗位训练,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掌握相关的工作技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观念,把实验课程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利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

3.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3.1提升知识系统,健全课程构造

专业知识系统主要是通过知识范围、知识模板和知识单元三个部分组成。各个知识范围都和物流管理专业有着密切的关联,知识板块就是对这些知识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各个知识构造都是一些知识单元所拼成的,知识单元属于教学单位,并且具备较强的知识系统,是课程构造的主要部分。物流管理学内容比较繁杂,并且科目也比较多,具有整体的科学特性。它不但需要吸收科学范围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还需要有关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在整体的知识体系方面,和物流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范围,也就是二级学科,主要内容有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和工程等。健全完善的知识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程,所以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对物流进行界限的划分,融合市场中的实际物流管理需求,依据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的办学标准,合理的选择适当的知识板块和科学的知识单元进行融合,而且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还要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反思,强化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创新性教学方式

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转变,现在的学生更加容易被新鲜和具有挑战性的事物吸引。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观念和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根据老师所建立的创新实验训练,把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效的融合起来,根据老师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二是多种物流竞赛通道,利用自主研究、老师引导和专家指点的方式,把实际操作和创新精神有效的融合到竞赛的过程中去。

第三是根据相关的案例进行互动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对企业的相关事务进行判断。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对所有合理的答案都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要敢于迎接挑战,发表自己的观念,让学生深入实际,把课堂中的知识融合到实际的物流模式训练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合作,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系统的融合能力,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3.3构建实践平台,强化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操作性强和实用性强,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所以构建教学实践系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根据物流公司的实际特点,融合相关的物流企业,和企业一起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不断的改革校内的实训环境。把企业带入学校,建立相关的实训训练,进一步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含量;引入物流行业中有关的企业业务准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导入企业文化,陶冶学生,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把学校教育和企业有效的融合起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贡献,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参考文献

[1]魏少妮。论职业能力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2):41-41

[2]衡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3]曹俊明,林永希。借鉴供应链思维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物流技术,2015,34(3):301-303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8

摘要:

物流成本占我国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的理念和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本文以肇庆的商贸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物流标准化在商贸物流业的应用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物流标准化;商贸物流;成本

近年来,以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企业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商贸物流的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及各省市主管部门对物流标准化也相继出台了系列的扶持政策,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51号)提出: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试点;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目前商贸物流行业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滞后于业务发展水平,需要对现有的商贸物流进行升级改造,以匹配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1商贸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1.1商贸物流的现状

随着广佛肇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包括贵广高铁,南广高铁,以及广肇轻轨的落成,对肇庆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随着大润发,沃尔玛,昌大昌等知名超市,以及美宜佳,邦健医药等连锁企业也加大了对肇庆市场的布局,对肇庆商贸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笔者调查发现,除了20xx年引进的投资110亿元的肇庆新区临港商贸物流产业园,以及端州区矶东路物流园区以外,在端州区黄岗沙湖村,东岗村,以及凤岗村等城中村新开辟的物流园区,也是在招商信息发布不到2个月内,就基本完成招租任务,体现了肇庆物流市场雄厚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xx年,肇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2%。全市货物周转量53亿吨公里,货物运输量4500万吨,分别约增长17.5%和16.8%;2。

1.2商贸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在商贸物流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商贸物流行业内部发展的各种问题也被暴露出来,并逐渐开始影响到了部分企业的增长潜力。

1.2.1物流作业缺乏标准,服务水平缺乏保障

由于肇庆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过于迅猛,因此,商贸企业以及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招工难,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因此,对员工的招聘门槛已经降到最低。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作业管理呈现出粗放式,无序化的特点,对于基层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更是无从谈起。

1.2.2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库存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

由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目前肇庆商贸物流的服务内容主要还是以提供物流仓储以及物流配送为主,除了沃尔玛,大润发等少数知名的大型商贸企业以外,其他商贸企业的库存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库存信息的查询只要以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进行。

1.2.3同质化低利润的竞争,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商贸物流企业在服务内容上还是以低质的仓储管理和配送为主,在竞争上采取了低价竞争的策略,因此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对有一定素质的物流人才吸引力不大。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曾经在20xx年-20xx年度与某全国龙头快递公司肇庆分公司合作共同开办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由于就业工资待遇太低,留不住优秀员工,流失率太高,也导致该订单班也未能延续进行。

2商贸物流应用物流标准化的策略

2.1逐渐完善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化,并实现物流服务标准化

商贸物流主要是满足商业贸易活动的需求而进行的物流作业,该作业具有批量小,批次多,品类多的'特点,对于商贸物流作业的流程管理要求非常高。通过不断总结和测试,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减少作业节点,打造以流水线作业为特征的处理流程,并对每个责任岗位进行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的KPI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2.2以物流订单跟踪为核心,促进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平台建设

商贸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本质上来说,还是由商贸物流的订单/工单的履行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通过收集、整理、记录商贸流通企业、货运公司、仓储公司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等交易主体进行信息联动服务,打造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平台建设,真实记录每个订单的商品,物流,订单履行的实时信息,供应商、物流商,商贸零售商,都可以实时掌握订单的履行情况,对异常订单进行重点监控,不断改善服务水平。

2.3加快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商贸物流的增值服务包括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化、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等内容,而该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技能型管理人才的支持,加快具有标准化流程管理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以学校定向培养和社会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结论

跟十年前相比,不管是产业规模,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肇庆商贸物流在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跟广州乃至佛山相比,肇庆的商贸物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提高物流作业标准化,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以及丰富从业人员的培训方式,将可以为商贸物流企业后续的发展夯实更坚实的基础。

注释

1佚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xx-11-18].

2陈明红,张苑卉。肇庆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立足珠三角辐射大西南[N].西江日报。20xx-05-28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9

“物流企业管理”是现高职高专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结合了管理学基础、物流学概论、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物流企业管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需使学生最终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及理论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不如预期所想,因此,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法来改善学生们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

一、“翻转课堂”教学手段概述

1.“翻转课堂”的由来20xx年,美国学者MaureenLage,GlennPlatt和MichaelTreglia首次在“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ing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一文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20xx年,美国的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为给缺席的学生补课,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同时附上讲解音频,传到网络以便学生自学。慢慢地他们发现效果良好,便做了更多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至此,在实践中发展了“翻转课堂”这一理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一些学科也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2.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手段的课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翻转课堂”本质上就是将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模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利用网络等技术,实现随时随地自学,将问题带入课堂,由跟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以加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与可行性

1.必要性近年来,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要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受到了科技力量的规模化影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入学后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等现象,课堂中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环境,笔者针对是否可通过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教授的教学班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网上答卷形式,收回了92份调查问卷。问卷经归纳统计显示,在传统教学课堂上,19.51%的学生认为精神偶尔不集中,73.1%的学生认为精神经常不集中,只有7.32%的学生认为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90.4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7.04%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改革,还有2.53%的学生觉得改不改革无所谓;在教学主体方面,60.78%的学生喜欢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而39.22%的学生喜欢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课堂。同时,笔者针对“物流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32份问卷。76.8%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偏低,课堂气氛沉闷;60.23%的教师觉得目前的困难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2.3%的教师觉得应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而在改革措施方面,94.5%的教师认为,应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2.可行性由问卷可知,97.62%的学生都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硬件设备(如电脑、智能手机、ipad、网络、流量等),而100%的教师都有以上设备;63.6%的学生自认为会提前观看课程视频进行自学;80.68%的教师认为可尝试进行“翻转课堂”。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物流企业管理”的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同时,“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有可能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以“物流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知识模块为例1.课前活动设计(1)教师活动建立模块化内容。物流企业战略环境分析这一章节,可以按照环境分析的模型来进行模块化,如SWO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PEST分析模型等。以每个分析模型各成一模块进行翻转课堂设计。设计教学任务。这是“翻转课堂”设计的核心模块。在这个部分,教师要明确每个模块内容的重点、难点,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以保证学生明白知识点在哪和掌握重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导向。根据模块内容(SWO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PEST分析模型)从任务引出知识点,指引学生思考。整体的设计流程为:从案例引出知识点→进行重难点知识梳理(以视频为载体)→任务设计(案例分析、演讲、调研报告等)→学生疑难问题记录。在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了现实企业管理所需技能,又有案例分析、企业调研报告等形式,旨在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环境分析模型,从而进行战略的。制定。制作视频。在前期的课程内容分解到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师依据不同的知识模块(SWO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PEST分析模型)来进行PPT的设计,根据不同的PPT来设计不同的脚本,以便使讲解的内容连续且有逻辑。这里选用的是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操作简单易上手,并且便于后期编辑与整理。为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在视频制作过程中,都把握时长不超过10分钟。(2)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科技的大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自持电脑、平板等设备,拥有微信、QQ、微博、视频客户端等交流工具,各大高校还专门开发了课程平台,同时还引进各种APP,如蓝墨等,能够实现线上教学、线上分享视频等,同时课程平台还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作业的提交与批改、同学间互动等等。现代化技术的普及,为“翻转课堂”多途径传播与互动提供了平台。2.课堂活动—知识内化课堂知识内化环节,是基于学生在课前已完全自学了课程视频的基础上建立的,设计具体步骤是:统计学生问题→答疑解惑(师生互动或小组协作)→课堂任务讨论→小组成果的分享→教师点评总结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可针对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对于大家共识的难题,可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再给予指导;其次可针对新知识内容,提出具体的案例或任务(选择一家5A级物流企业,对其进行具体的环境分析,并提出战略决策),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每一组通过PPT演讲、角色扮演等形式参与课堂活动;最后,教师对该任务知识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多种视角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有参与的荣誉感,调动学生们的课堂情绪。3.课后活动—知识强化课堂教学结束后,师生都要对本次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知识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如预期所想、课堂活动中是否还存在改进的地方等等。同时要整理学生的作品,对比教学效果,作为对以后课程设计的指导。学生方面,课后要进行知识的回顾,看是否掌握了相关的重难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答,要自行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做记录。而在这个阶段,师生同样可以使用信息的交流平台进行知识的跟踪和深入解答。

四、总结

1.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如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就必须要对知识进行再整合。由于“翻转课堂”本身具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精简,提取主要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分清楚课程中哪些知识内容适合做翻转,哪些不适合。2.精做视频“翻转课堂”的核心体现就在于微视频。因此,视频内容是否能够引人入胜,逻辑是否清晰,都需要下功夫、细琢磨。如果视频看起来枯燥乏味、内容冗余复杂,都会使视频缺乏吸引力,从而丧失了“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3.小班授课效果好理想的“翻转课堂”,会达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的状态,在这个情境下,学生们会提出很多问题,积极互动,此时,小班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小班教学能够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也便于监控学生课堂秩序,不会发生混乱或浑水摸鱼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永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xx,(26):113-114.

[2]张静.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xx,(21)

[3]刘红红.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xx,(5):66-69

[4]杨静.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物流管理学》为例[J].价值工程,20xx,35(33)

[5]李晓晨,张雁白.翻转课堂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研究,20xx,(8):177-179.

[6]周晓.基于翻转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02)

作者:马茵 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10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内容,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宜德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管理会计对物流企业管理作用。

管理会计涵盖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等内容,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目前快运公司进行的运输总支出预算、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收入和成本考核等都属于管理会计范畴。

利用边际成本,合理组织生产

1.引入固定成本的概念。

固定成本就是不随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即每月无论运量多少都固定发生、保持不变的成本和费用。以中铁快运的行李车为例,行李车的挂运费也可以算做是固定成本;还有行李员的工资等人工费用,并不随发送件数的增减而变化,因此也算作固定成本。

2.计划体制下的快运产品运价体系。

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上,只有靠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才能争取更多的客户,在各个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因此计划体制下的固定价格和市场的自由价格是一对矛盾体,也是摆在所有铁路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从管理会计角度出发,充分利用铁路资源,使边际利润最大化。

通过笔者日常了解,局管内的行李车大部份仓位都处于闲置状态,有的行李车只装几件货物,甚至有的常年全程空车跑,直通列车也不是趟趟满载。那么我们就可以下浮运价,以稍低(接近或低于公路运输)的价格开拓市场,增加快运公司的营业收入,弥补固定成本支出,这样可以增加边际利润,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使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公司效益最大化边际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篇11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进、销、存系统都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还有一些企业采取O2O运营模式,对物流行业的依赖性更大。物流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伙伴。甚至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物流成本已成为最大企业支出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命线。故优化企业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物流管理;中小企业;优化策略

1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公路的绝对量比较大,但是我国高速公路,以及公路主路、国道、次级公路或地方级公路的总和所占的比例较小,只有13.479%,可见我国质量较好的公路所占比例较低。而美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公路数量是我国的20.154倍,我国的万人公路拥有量以及公路密度较低。

1.2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

第三方物流意味着物流运作实施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些不足: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少数的大型物流公司,如中远物流等都是从运输公司中剥离出来的,缺乏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验;且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京津唐环渤海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总量的75%左右,内陆地区的第三方物流量严重不足。

1.3我国物流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一是服务水平欠佳,落后于市场需求,我国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质量较差,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二是物流企业规模弱小,缺乏网络支持,中国目前有近1.6万家物流供应商,却极少有一家超过2%的`市场份额。三是企业技术设施薄弱,仓储业现代化程度低,功能比较单一,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物流服务时效性和复杂化的要求。

1.4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据统计,目前全国物流人才的缺口已达到600多万,仅江苏省物流人才的缺口就高达几十万。一方面,理论基础较为稀缺。很多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对物流教育的具体内容还未进行过系统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缺少对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和规范,出现急功急利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国物流的正常发展。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

无论是企业专属物流部门,还是第三方物流,唯有不断规范经营行为、优化物流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1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尽管拥有物流配送系统的中小企业在日渐减少,但受特殊行业的限制,诸如医药、鲜蔬、装饰等行业的中小企业仍然需要拥有专属的物流队伍。但从我国当前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来看,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强乡镇一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为中小企业专属物流队伍给予人员代培等政策,以降低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成本。

2.2外包物流业务

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减轻企业成本,而面对庞大的物流成本,对于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讲,是沉重的负担。因此,中小企业可采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外包物流业务,以降低企业直接经营成本,也缩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在仓储建设方面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支持。

2.3推进物流信息透明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将物流业务直接外包。为提高双方合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则需推进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即合作双方将产品由订单下单、包装、出库、收件、邮寄、投递的各个环节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无论生产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可通过这个平台清晰地看到产品的当前状态,以便及时了解产品信息,监督物流流程。

2.4培养、引进专业型人才

物流行业看似是一个以产品、信息传递为主的行业,但实际上也需要专业管理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容易忽略专业管理人才应用的问题。改善这一现状,首先要引进具有物流管理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其次实现企业内部招聘,通过定期物流业务培训,挖掘有潜力的员工从事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再次与学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以学校代培的形式,联合培养专业物流人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我国物流企业自身存在问题、物流业信息化落后和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物流管理策略势在必行,即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外包物流业务、完善物流管理流程、推进物流信息透明化,以及培养引进专业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赵莉琴,刘敬严,訾红兵。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城市群物流功能建设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8(3):13G19.

[2]邢虎松。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xx.

[3]叶伟媛。校企联合分类培养高职物流人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xx,(7):12G13.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篇12

[摘要]本文针对物流人才供需不能对接的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日益明显,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学院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2013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列入了由国务院审批的重大专项规划系列,该文件明确了3个发展定位:

一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

三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展开的,没有以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其未来3~5年的社会需求为参考点,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也无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职业岗位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首任岗位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发展岗位的专业知识;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而且还要关注其日后的择业需求;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更加理性,对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对其引进的物流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经济区域发展需要来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满足社会当前需求及其潜在需求,提倡在深入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的特性,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及其发展趋势,结合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明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河北省的职业院校为例,“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符合需求,技能适用岗位”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办学资源突出“一专多能”,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和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及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教学内容设计。

同时,定期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和新要求,从实际的行业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中重新定位专业的发展,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围绕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学方法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调整等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求教师既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坚持“内培外引、培引结合”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制定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动态管理的力度,完善双师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构建需求导向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改革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教学信息的收集、调控、反馈制度。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和工作规范,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体验,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全面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

[3]陶春柳。基于需求链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

[4]柳冰。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论坛研究,201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