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优秀11篇)

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敬业的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收集的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优秀11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篇1

【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是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同志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既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从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到的“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再到的“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尤其需要在“实事求是“的视域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差,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发现学术界对创新与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如姜桂春在《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认为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张仲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是从两方面谈的:一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二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可以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和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二)影响高校学生创新的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常伟在《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其归结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焦德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则从思维"固有观念"评估体系与监控体系相脱节三个因素进行分析。(三)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存在两种观点:外界因素及自我因素。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如罗晓婷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初探》中明确指出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战君,潘瑞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就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提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如张鹏,张岩岩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实践的脱节才是关键。还有的学者从学生自身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淡薄的角度做了阐释。

(四)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1)观念层面,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先导。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龙勇文在《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教育观上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影响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教育目的由培养“守成性”的人向培养“创新性“的人转变;教育功能由强调个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转变;教育内涵由偏重文化传承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王磊的《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王钰的《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制度层面的转变,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要遵循学术系统本身的各种规则;外部则是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等之间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要求高校办学多元化,政府放权管理大学,支持高校无序的合理化(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郭朝红撰文《创新人才培养评价:责任与要求》提及现阶段,就实施制度创新的策略而言,可以先从“梳理和整顿”现有的内部制度入手,将废止现行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制度作为突破口。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学术人员提高学术水平,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评价制度的改革。(3)管理层面,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创造教育新论》提及,在高校教W管理中行之有效地推行人本管理,必须优化校内环境,避免科层制的弊端,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其次,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节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高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综观近几年国家倡导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来的情况,在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体现在研究范围之广"研究新意不断"成果丰厚,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并提出了可行的途径与措施,还有些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要以“实事求是”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桂春,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云南高教研究 2000.3

实事求是论文 篇2

一、结构最好模式化。写高考作文,最好采用考前精心准备的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文章质量。临时安排行文结构,难免百密一疏,往往会导致思路混乱,并且会使写作精力分散,挤压审题、立意及打磨语言等方面的时间,从而致使文章质量大打折扣。

二、段落最好精短化。段落精致短小,阅卷老师才容易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大意,及时发现亮点。相反,总是三四百字,甚至五六百字一段,又加之文字为考生手写,不规范,且是网上阅卷,电脑呈现本身也不够清晰,阅卷老师把握段意就更加困难。

三、段首句最好主旨化。一个段落的主旨,最好放在段首句。也就是说,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因为段首句是阅卷老师容易注意的地方,各段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也就清楚了。

四、跌宕跳跃处最好标识化。文章当以曲折跌宕跳跃为美,高考作文当然也应如此,但跌宕跳跃处可能也是阅卷老师梳理不清脉络的地方,因此,但凡跌宕跳跃处最好明确标识出来,以求文章脉络明晰。

五、精彩之处最好独立化。一些思想精彩或语言精彩的句群或句子,最好让其单独成段,以便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一俊遮百丑,阅卷老师有了好感,作文分数可能就上去了。

下面,我们为你提供一些较为常见的作文结构模式,以供写作高考作文之需。

高考作文常用结构模式

(一)总分总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写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议论文写作。总分总式结构也叫三段论式结构,即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作出总结。引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要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和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结论是全文的综合与概括、总结与提高。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放飞心灵看世界

李林青

大海深处的水滴,如果只看到自己的晶莹,海洋便暗淡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雄伟,世界便低落了。

墙角惊艳的花朵,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美丽,天地便变小了。

因此,我们要放飞心灵看世界,获得灵魂的升华。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到处是晶莹的水滴、雄伟的山峰、美艳的花朵,到处是顶尖的人才、博学的人士。如果我们只是孤芳自赏,孤傲对人,那么我们面对的,则是一个狭窄而矮小的世界。

她是乱世中的美神,她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一代词人李清照,用她的高洁婉约为我们开创了词的另一片天地。虽然她有足以用来炫耀的文学天赋,但她没有选择用一颗孤傲的心来与世隔绝,而是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潜心研究,共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神仙眷侣”的佳话。

李清照就好比大海之中最晶莹的水滴,她的心干净而无杂尘,出淤泥而不染,明净之中方显其大气本色。她是一滴闪耀的水殊,但她没有选择在海洋深处孤芳自赏,孤傲一世,于是她于世界中收获了幸福,于尘世中取得了进步。

他因性情至纯而被人铭记,他因性格豪爽而一路欢歌,他因洞悉万物、周游列国而升华了心灵。庄子的气、神、色,庄子性情的真、善、美,至今被我们铭记。他是思想深刻的老者,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但他没有选择孤傲一世,而是寄情于各地的名山大川,放眼世界。

庄子就好比高耸的山峰,他并不只是关注自己的雄伟,所以他收获了世界的精华、宇宙的灵气。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用至纯至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最华丽最动人的语句篇章。于是,在冰心的文字中,我明白了“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的大气洒脱。我懂得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奋斗拼搏。

冰心就像墙角之处惊艳的花朵,她的灵气让世人感叹,她的绝美令世界震撼,但是她没有孤芳自赏,而是虚心学习,致力研究,最后给我们留下传诵至今的名篇。她于自己的眼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晶莹的水滴、雄伟的山峰、绝美的花朵告诉我们不要孤芳自赏,孤傲一世。放眼看世界,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升华。

这篇文章采用的就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开篇排比起兴,巧妙点明观点。接着作者用李清照、庄子、冰心作为文章的论据,诠释了他们因放眼世界、放飞心灵而看到了绝美的世界,获得了丰硕的人生。举例和论证有机结合,评价得体恰当,结构协调一致。最后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行文结构严谨。

(二)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指写作时从若干方面人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并列式结构常被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便形成了一篇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实事求是

何剑

在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用规律来造福于人类,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对待万事万物。

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个人仿佛是一座蕴藏着无尽财富的宝藏,认识自我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锁。发挥财富的巨大作用,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权威,用求真的态度严格要求自我。牛顿的经典力学推动了欧洲科学的发展,但爱因斯坦坚信科学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居里夫人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坚信规律是客观的,实事求是,最终发现了镭。科学事业是没有顶峰的,但科学有它的规律,科学家只有正确认识科学规律,认识自我,才能摘得科学桂冠。因此,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使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地去认识一切,扬长避短,走向成功的彼岸。

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客观地完善自我。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完善自我,而这一切又不得不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实事求是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大道。邓小平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毅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引发市场经济革命,让中国走上和平崛起和繁荣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完善自我,也使国家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实事求是能够完善自我的。完善自我使我们更加充实,增添新的力量,勇敢地面对挑战。

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快乐地升华自我。升华意味着更上一层楼,已经超脱了物质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迈进,而这一切又得归功于实事求是。比尔・盖茨抓住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投资发展信息行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后用于支撑慈善事业。邓稼先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最终使原子弹爆炸成功。如果没有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信息技术也不会迅猛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也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们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也不断地升华了自我,为后人所景仰。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无数仁人志士向前迈进,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管是任何事业,还是各种各样的工作,我们都要善于尊重规律,发挥规律的作用,实事求是,用求真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这是一篇标准的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紧接着设置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客观地完善自我”“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快乐地升华自我”,从不同角度论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形成首尾呼应。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采用并列式结构写作议论文的好处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避免了论述的片面与空泛。

(三)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也叫递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根据各层次之间的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关系来进行论述。可按引论(提出问题,亮明观点“是什么”)到本论(分析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观点),再到结论(解决问题,指出“怎么办”)三步的模式来写作。也可论点递进,即本论部分的分论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把问题谈深谈透。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杂而不乱归于大同

李晋

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一种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于是,我静下心来,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然后是南北朝的混战由唐结束;接着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到北宋结束,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由杂乱到统一的循环,仿佛这是个亘古不变的定理。而历史,在这不停转动的巨轮中,已悄然走过了漫漫千百年。

“杂”对我们的影响却远不止历史,若有幸游一游大江南北,看一看各地的民风民习民居,你便知道“杂”字的影响力是多么非凡。就拿各地民居而言,徽州是盐商麇居之地,所以那里的建筑“曲折如才子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鳞次栉比的兽形斗拱,还有高昂的墙头和参差的造型,无不透露一股“贾而好儒”的气氛;如果是去福建,闽南客家的建筑会给人以坚如磐石、团团圆圆的审美感;若是来江南的园林,在幽幽曲径、翼然亭阁之中,你不禁要吟哦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而要是你登上了巍峨壮美的长城,感受到的却是荡尽羁尘、豁然开朗的气势。仅是一个中国,建筑的风格就是如此迥异,气象万千。但就是这看似杂乱无章、毫不相关的构建风格,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于是我们从中看出了建筑艺术的开朗,将“杂”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艺术的包含性可见一宽。

我还发现,这大千世界多的是“杂”,却条理分明,不只从人文领域来看,在城市精神中“杂”也体现得如此清晰。从我身处的这座可爱的城市看,传统与洋派、时尚与怀旧,世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落脚点。也正是因为有了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大气胸襟,上海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反倒散发出一股混合的迷人的魅力,让人为之陶醉。

还想苍茫中原大地,56个民族杂居在一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还想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它们同被称为中华文化。

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处,所有的“杂”融合到了一起,不分疆界,包含于这神奇的宇宙。

倒是真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提倡“杂”,因为若是没有“杂”,也就不会有“大同”。由杂到同,这是我的一点感悟。

文章写得自然,从眼下谈起,由历史而民风民习民居,而城市精神,而中华民族,而中华文化,而世界。终表现为一个“杂”字,又终归于“大同”。一步步层递开去,又一下收束到一点。有详有略,结构清晰,尤其是段首句的处理,使行文思路一目了然,好似峰回路转处竖立的路标。可为层进式结构的典范文章以供模仿借鉴。

(四)正反对照式结构

这种结构模式如下:先提出论点,然后用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进行对比论证,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最后收束全文。对照,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将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藐视挫折,笑对痛苦

李自然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经常会有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不了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又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不了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更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不了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提出论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豁达的胸襟,哪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正面用例一)

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颓废了吗?没有。他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正面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委靡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痛苦,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叹!(反面用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生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轮微不足道的涟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粒尘埃,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总结全文)

作者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先选取了王勃直面挫折,达人知命,笑看人生的事例以及李白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不沉寂,不坠青云之志的事例从正面说理,告诫世人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而后,作者列举刘备遭遇挫折,却放大痛苦,落得“白帝城托孤”的千古悲剧,从反面论证强化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照式结构行文,使得整篇文章论证严密,无懈可击,说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五)设问解析式结构

设问解析式结构是指围绕话题设问开篇,接着旁敲侧击间接作答,而后形象描述,用典型事例揭示话题,最后点题结束全文。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诠释超越

薛培培

什么是超越?

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

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条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鼓起勇气开始写作,用写作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力量,仿佛那文字能帮他走出困境。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寄出稿件,一次次地失望,但这并没有减少他一丝一毫的勇气,最终他在文学道路上激情勃发,成绩斐然!

他就是史铁生,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个敢于超越自我的人。

有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

他是魏国都城大梁一个看守城门的糟老头子,而且性格怪异,当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亲自拜访他时,他竟然想方设法百般刁难,其目的却是为了成就公子之名。当救赵不成,“欲以客往赴秦军”准备与对手拼个鱼死网破的信陵君来和他辞行时,他竟无一语相送,因为他十分自信,他相信信陵君一定会再回来向自己请教的。果然,信陵君中途折回,他则为这个知己出了一个高招――让如姬窃兵符,令朱亥杀晋鄙。结果保存了赵国,而他自己也微笑着“北乡自刎”以谢信陵君的信任。

他就是侯赢,一个超越了生死的人,一个为了知己昂然奋起进而成就大业的人!

有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

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百米的距离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跳远比赛轻轻一跃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还是那么舒展自如,富有韵律。

奥运会上,当约翰逊在百米决赛中战胜他的那个中午,所有的人都在为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和鲜花都在朝约翰逊挥舞,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赛场,而他却被冷落一旁。他茫然若失的目光中透露出淡淡的哀伤,让人心疼。

可是在百米决赛失利后的第二天,他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的成绩,他是好样的!他在跳远场地上一飞冲天。

他就是刘易斯,一个懂得奥林匹斯山上的火炬为何燃烧的人,一个能够超越失败、超越对手的人!

这就是超越!有时扣人心弦,有时惊心动魄,有时启迪心扉。它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让你激情勃发,昂然奋起,一飞冲天!

实事求是论文 篇3

关键词 :民事诉讼;诉讼标的;请求权竞合;学说

诉讼标的理论对于民事诉讼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如同一条生命线贯穿于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法院管辖,诉讼系属,重诉,诉之合并、变更、追加和既判力客观范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诉讼标的理论无论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不受重视,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发展。

民事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而诉讼标的又与请求权竞合问题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请求权竞合

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实体法的权利之上,但其理论的破绽发端于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上;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兴起却以请求权竞合的处理问题为起步。因此,对于大陆法系而言,民事诉讼标的的理论争执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于如何解决请求权竞合导致诉讼标的为复数的争论。无论是旧实体法学说、诉讼法学说,还是新实体法学说,请求权竞合问题都是困扰着这些学说的最大的难题。

对于请求权的产生,Hellwing提出了一个大原则,从学理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几乎所有关于请求权竞合的争论都是从这一个大原则开始的。学者对原则中的“法律构成要件”的理解展开了争论,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具体的生活事件”。第二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请求权存在基础”。第三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法规构成部分”。但是无论用什么学说来理解Hellwing提出的这个原则,都会产生法律适用的问题和请求权竞合的困境。于是学者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法律竞合论、请求权竞合论和请求权法条竞合说。

法律竞合论认为,同一生活事实同时符合几个法律构成要件时,如果只有一次给付才合理,那么这种情况就叫法律竞合。也就是说真正的请求权只有一个,此时的冲突只是法律条文的冲突。在法律竞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定法条适用规则来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即采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补充法补充适用,法条吸收关系的原则来解决。法律竞合论最大的缺陷在于,特别法与普通法关系,原则法与补充法关系或者吸收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存在于发生竞合的法律规范之间,法院无法选择适用法律。

在请求权竞合论下,当同一事实关系发生几个请求权,且这几个请求权以同一给付内容为目的时,数个请求权同时并存,就其中一个请求权提出主张、同时或先后主张几个请求权对权利人来说都是可以的。权利人还可以就几个请求权分别进行处分,如将请求权让给第三人或者自己保留。但是,请求权竞合论的漏洞在于当事人在分别处分各个请求权的时候,因为各个请求权可以单独构成不同的诉讼标的,因而会造成重复给付的不合理。

请求权法条竞合说观点由德国民法学者拉伦兹首先提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赞同这一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生活事实产生多种请求权的现象可以包括请求权并合、真正的请求权竞合、单一请求权等多种情况,它们本质不同,应分别对待:如果同一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存在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当事人和法院只能适用其中一条,其他的法律条文应当排除;如果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之间没有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存在,此时就要看这些竞合的法律条文所要达到的法律效果是否同一;在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之间没有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存在,同时这些竞合的法律条文所要达到的法律效果又是同一的,此时又可以分为“请求权基础为多数”和真正的“请求权竞合”两种情形。

二、诉讼标的理论

诉讼标的学说主要有旧实体法说、诉讼法学说和新实体法说这三大类。从总体上来说,诉讼标的是指原告和被告间纷争的对象,这是所有学说的共同点。但是,由于对双方当事人纷争对象范围大小有不一样的界定,催生了不同的学说:旧实体法说把纷争的对象范围看作是原告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主张;二分肢说则认为诉的声明加上原因事实才是纠纷的系争点;一分肢说主张纷争的对象范围是诉的声明;三分肢说认为,纷争的对象范围是当事人诉的声明、原因事实和程序上的主张;新实体法说直接把纷争的对象范围看成是事实关系。具体来说,各个学说分别有其优点和缺陷。

旧实体法说是从法律构成要件出发来判断请求权,进而再来判断诉讼标的,该学说认为,诉讼标的是原告在诉讼上为一定具体的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旧实体法学说的优点是内涵明确,对于识别重诉、诉的合并、诉的变更追加、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非常有利,比较容易操作。该说缺陷在于数个实体法上的权利,如果在诉讼上都作出相同的诉之声明,那么此时根据旧实体法说认定此种情况诉讼标的是复数,这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诉讼法学说中的二分肢说认为,诉之声明与事实理由两者均为构成诉讼标的之重要要素。二分肢说的优点在于:单一的生活事实,如果产生了多数的实体法上权利时,诉讼标的是单一的,这样就避免了复杂但并不合理的所谓的诉讼的合并方式,有利于纠纷的一次性解决。缺陷是:生活事实的概念不够明确,有可能导致一个案件中究竟是一诉还是多诉的问题。此外,割裂了实体法和诉讼法的关系,忽视了诉讼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实体权利的保障。一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完全由原告的诉的声明构成,支持诉的声明的实体请求权只属于法律的观点而非裁判的对象。其优点:一分肢说在确认之诉上面很有理论的张力。比如,消极确认之诉,在解决实体法请求权竞合上面有它的优势。缺陷是:在给付之诉中,特别是给付金钱和种类物中,一分肢说毫无意义;诉讼终结以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很难确定;法官在审案过程中的责任实在太大。可以说,一分肢说和二分肢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两个学说均把权利保护状态作为识别诉讼标的的标准,这样会出现同一生活事实会有两个诉讼标的的问题。三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由三个方面构成:原告的权利主张、生活事实、程序主张。其优点:能够对法院进行制约,因为该说认为诉讼标的所包含的其中一个内容是程序主张,而程序主张针对的是法院。但是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所提到的权利主张若深究下来,模糊不清,没有依凭关系。该说试图把一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和一个程序法上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叠加,背离了一个诉的本来的面目。

新实体法说认为,判断诉讼标的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请求权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事实问题,这里的请求权是综合性的单一的请求权,这里的事实是指将生活事实用实体法判断后的法律事实。在新实体法学说中,对于数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如果它们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以同一个给付为目的,那么应当视为只有一个单一的、综合性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存在。新实体法学说最大的优点在于用请求权基础竞合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旧实体法中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但是,该说将数个构成要件不相同、证明责任分配不相同、诉讼时效不相同、法律效果不同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统统认为是综合性的、单一性的请求权,只有一个诉讼标的,难以令人信服。

三、对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思考

总体上采用旧实体法说,这与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最为契合。简而言之,就是以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和实体法律关系来界定和识别诉讼标的。这里的实体法律关系或者实体法上的权利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法律关系和权利,而是一种被原告所主张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旧实体法学说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即便于法院的裁判,便于当事人的攻击防御,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明确,这些都是其他诉讼标的理论所不具有的,而且旧实体法所具有的理论优势是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非常需要的。

但是,旧实体法说常常被一些学者所攻击,是因为适用旧实体法说会引起民事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使诉讼标的变成复数。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实际上当事人只可能请求一次给付,但是却有多个请求权可供当事人主张,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旧实体法说在理论上受到最致命的攻击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出现请求权竞合,那么一个诉讼案件就会存在多个诉讼标的;二是受法律知识的局限,当事人提出的主张往往会使纠纷不能在诉讼中得到一次性解决。其实,仅仅在给付之诉中的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旧实体法学说才存在缺陷,在其他情况下旧实体法说都能很好地解释与诉讼标的和请求权竞合相关的所有问题。在民事司法实务中,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只要当事人还具备一丁点理性,他都不可能在法院的判决满足了其中一个给付请求之后再就其他竞合的请求权提起另外的诉讼。如果原告提出的竞合的请求权中的一个被法院驳回了,同时法院又不允许原告另行起诉,那么原告就无法寻求诉讼救济了。因此,旧实体法说是一个具有诸多合理成分的理论,仅仅因为旧实体法说存在的一个方面的缺陷就抛弃这个理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四、结语

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都离不开实体法律关系或实体权利主张,但是它们各自所主张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诉讼,应该以实体法学说为基础分别界定其诉讼标的的概念和识别标准。

考虑到以上的因素,采用这样一个方案比较适合我国诉讼标的理论,即用新实体法学说识别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用旧实体法学说界定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的诉讼标的。民事诉讼标的对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意义重大,它曾被称为民事诉讼的“脊梁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分析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内在联系,融合新实体法学说与旧实体法学说,才可全面把握诉讼标的理论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M].台北:台湾大学丛书,1977:249.

[2] Hellwing,德国民事诉讼法学者黑尔维希。参见Hellwing,Anspruch und Klagerecht.1900,S.98.

[3]Georgiades a..a..O.S.70.Larenz,AllgemeinerTeildes deutschenburgerlichen Rechts 1967,20 Ⅳ S.268ff.

[4]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87.

[5]杨荣新。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3.

实事求是论文 篇4

学生1:为什么我作文的每个分论点都很明确,自我感觉也挺好,就是拿不了高分?

学生2:是啊,我每次都是从材料中找出论点,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层次很清晰,但分数也不高啊。

老师:任务驱动型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是有区别的,讲究就事论事,不能盲目拓展,延伸过远。你们的写作不符合这类作文的要求,所以,拿不了高分。

高考作文对内容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就事论事,直击材料。“就事论事”就是对“材料”或“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向材料以外做过多的挖掘和延伸,主要针对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事论事,也就是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

拭去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

襄阳五中 王浩原

河南卫视推出“文学真人秀”,不知是为博得高收视率,还是为了让文学走进普通大众?这里,我们暂不论其初衷如何,且问:将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妥不妥?依我看,还是赶紧作罢,拭去文学身上的那层浮躁的尘土吧。

谈到文学与娱乐节目“混搭”,我的眼前便浮现出满汉全席与炸鸡汉堡组合的场景,颇有些不伦不类。娱乐节目,是快餐式消费,是现代人在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稍事调节的手段;而文学却不一样,它是我们从世俗繁琐中抽身而出后的心灵剂,应当是我们陶冶性情的最佳养料。因此,文学与娱乐节目本就分属于两个世界,绝不能突破界限,抑或“共生”。

然而,尽管有着不辩自明的道理,却仍旧出现了荧屏秀文学这样的怪事。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浮躁风气在作祟。一方面,文学世界不够平静,作家随随便便就登上舞台,与明星同乐,显现的是文学作家对自身的要求和对文学态度的微妙变化;另一方面,在文学之外的世界,人们哭忙喊累,太过喧嚣,企图把文学也变得简单、浅白、易消化。只是,如此囫囵吞枣,效果可好?

反观自身,放眼当下。我们一边哀叹着精神世界的空虚化,却又一边热捧着所谓的“快餐文学”,拜倒在网络脚下,而忘了去真正领略文学带来的美的享受。网络的出现,只是当下文学泛滥和现代人缺乏深入心灵的阅读的一个缩影。

同样,文学与娱乐节目的结合,势必让文学喧嚣化。若是文学家都跑去电视台录节目了,哪里还会用平静的心情去思考,去斟酌呢?哪里还能恬淡地去著书立说呢?人们疲惫的内心世界又由谁来点亮?当文学家都已经按捺不住了,文学的肤浅便可想而知了。那时,即便是文学走进大众了,可它还剩多少力量呢?

因此,让文学回到它的原位吧!作家只有平静下来,才能生产符合时代精神的食粮;文学只有深潜下来,才能迸发出光与热。当然,并不是文学复归原位,返璞归真就不能深入大众了。政府还要再加大文学宣扬力度,民众自身也要多抽些时间,放下包袱,静心阅读。

拭去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尘土,让我们静待花开,静观云舒。

范文解析

文章针对河南卫视将“文学”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推出“文学真人秀”节目这个热点话题展开论述,就事论事,观点鲜明。围绕这件事的本身,作者先表明自己反对的态度,亮明自己的观点,即“文学真人秀”是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这样的做法不妥,应该作罢。在行文中,又紧紧围绕事件本身说理,将事件分析得深入透彻。具体表现在如下两点上。

一、标题运用比喻论证说理。

文章标题鲜明,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并且将“文学真人秀”比作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尘土。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真人秀”的反对态度。

二、中心明确,就事论事。

文章紧紧围绕“文学真人秀”是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展开论述:首先进行类比论证说理,将“文学真人秀”比作“满汉全席与炸鸡汉堡组合”,这样的形式是不伦不类的,并就此指出文学的价值和娱乐的价值是不同的,不能共生;接着,作者进一步指出“文学真人秀”的根源是浮躁风气在作祟,并结合现实举例论证说理,还举例说明网络文学热其实也是人们内心浮躁的表现,这些“快餐文学”让人无法去真正领略文学带来的美的享受;然后运用假设论证说理,假如“文学家都已经按捺不住了,文学的肤浅便可想而知了”,文学对于人们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最后,针对“文学真人秀”提出应该怎么办――要静下心来面对文学。

类文生成

传统的“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的载体,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文章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传统的“材料作文”利用所供“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论据却受到很多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

观点明确,态度要旗帜鲜明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指出失败教训等,要求实话实说。比如,根据前几年轰动一时的蔡铭超“兽首流拍”事件,我们可提出以下观点:①拒绝“二次抢掠”;②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③理国。写作这类评论文章,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论事件可以有多种角度,如评论事件的对错、评论事件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等。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而高谈阔论。

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分析说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实践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这类作文,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充分;评得有理,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既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评论才是好的评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引材料,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提倡议或号召”的步骤来展开论述。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湖北某大学规定,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义务劳动,并将其纳入素质学分,不参加或者参加次数不够的,将不能拿到毕业证。该校负责此项工作的团委副书记介绍,劳动课纳入素质学分,本意不在打扫卫生,重在培养95后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该自己做的事自己做,如洗衣、打扫卫生等。

实事求是论文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岩土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79-03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同志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可见,社会发展必须创新,而创新必须以人为载体。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与接班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对我国今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时代进步以后,要求经济发展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转型,必须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创新创业这几年成了整个社会发展内在的驱动力。大学生精力旺盛,但心智尚未成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高效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使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是每个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国家提供1.5亿元资金,资助全国100所重点大学的15000名优秀本科生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本科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创新。

200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进入了国家第一批实施创新实验项目的高校。多年来,广大学生通过“组织团队选择导师查阅文献撰写申请立项答辩项目批准试验研究撰写论文报告结题答辩”等自主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平均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约600项。审批的项目数量,以2014年为例:经过学生申报、院系评审推荐、学校审定,2014年学校确定资助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3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560项,创业实践项目3项、创业训练项目70项。获得的科研成果,以2014年创新学院为例: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学院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SCI、EI收录36篇,中文核心期刊11篇,省级期刊1篇;第一作者署名6篇,17篇论文影响因子超过3.0,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3.17。2014届毕业生杨魁在导师裴志超教授的指导下,以并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影响因子为11.34,是首篇在我校实验室完成并被该杂志接收发表的研究论文。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为依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锻炼了他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同时也产出了一批可喜的科研成果。

但是,每年的中期检查与结题答辩,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有3项已经结题。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1)部分学生缺乏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打算投机取巧,不愿意做锲而不舍的学术研究,参与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证书,为保研或就业增加筹码;(2)部分学生巧罗名目,谋取科研经费;(3)部分学生脚踩两只船,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参与多个创新项目;(4)部分学生申报时义无反顾,做实验时天天抱怨,半途而废;(5)部分学生应付上级检查对答如流,但是实际工作一拖再拖;(6)部分学生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团队意识。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执行效果差,原因是多方面的[1]。但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2]。现在社会发展了,项目经费充足了,然而各种社会诱惑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自我意志力不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身为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为社会发展尽微薄之力。

二、提高大学生科创主观能动性的对策

(一)抓好思想教育,发扬实事求是精神

大学生创新实验重在实验,而实验本身需要人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而不是坐着空想出来的。尤其是岩土工程学科,属于工程技术的一种,离生产生活实际很近。为了探索某一事物的规律,我们需要野外调查、室内测试、计算分析、理论解析,最后又指导实践。可以说,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向来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3]。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有些人丢失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希望电脑决定一切!不做实验,不做调查,一通计算,最后得到很多花哨的图纸。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出野外,也不愿下实验室,不愿意吃苦,想坐在办公室出成果,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凡事要从实际对象出发,然后去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是要大学生搞一个惊天动地的创新,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所以,平时教师在集体开会与个人约谈过程中,要始终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比如,笔者每年9月开学就会举办一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会议,老生新生都必须参与,让7―8个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做报告,内容主要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踏实做事,发扬实事求是精神。首先介绍学校、学院规章制度,再介绍课题组规章制度,最后介绍学术规范与为人处世的底线,从正反两反面总结经验与教训。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必要性,加深其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另外,个别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可能会犯错,教师要主动约谈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逐步引导。总之,对待学生主要还是应怀着一颗宽容的心,细心、耐心、爱心都不能少。当然,严重违纪者,就会依照学校、学院、课题组的制度,予以开除。通过这样的形式,反复教育学生。这个方法实行2年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值得推广。指导教师在抓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抓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4]。

(二)引入例会制度,教师深度参与项目

笔者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一般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测试工作与数据整理,但是撰写论文能力(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基本都是胡乱拼凑。为此,笔者摸索了很久,也请教了不少教师。后来发现,引入例会制度是个不错的办法。叫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每过2周做PPT汇报一次论文,重点讲述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过程、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最后学生找到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做。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地就养成了汇报的好习惯。其实,现在美国很多的著名大学都是采取这种措施。笔者访问的里海大学就是采取这种模式,有时候学生一周可能要汇报2―3次,不过美国meeting可能是在会议室,也可能是在草坪上、咖啡馆中、饭桌上,不是所有的seminar都像中国人那么正式。但是目的都很明确,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执行课题中遇到的疑惑。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督促学生学习。学术研究重在交流,我们也应该加强交流,不仅要加强对外交流,也要加强内部交流。但是,教师毕竟还有其他很多工作要做,从根本上说,还是需要求学者自己积极主动,否则谁也帮不了他们。

另外,大学生专业知识欠缺,遇到问题难以深入思考。所以,教师应该深度参与项目。比如,液限、塑限的测定,量力环的标定,压力机、剪切仪线路管路的检修,大学生往往一无所知,实验室教师也不可能时刻陪伴这些创新学生。这时候就需要指导教师本人深度参与课题,及时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师参与课题越深入,越了解课题进展,可以为项目的进一步走向探路,同时还能监督学生防止弄虚造假行为。大学生接受的主要是一些书本知识,一般离生产生活实际还有一定距离,加之野外实践活动有限,所以很难理解一些现象与机理。个别学生可能从小娇生惯养,从未经受过打击,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就想直接退出,或者迫于颜面篡改数据,进而继续留在课题组。这些都是非常有害的,需要指导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去。在过去的几年中,笔者始终坚持深入一线,不定时的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指导与抽查、检查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三)引入动态淘汰机制,加强课题组管理

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很多高校都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签订合同,然后执行项目。但是项目完成与否,与本科学位不挂钩。所以,即使学生中途放弃项目,学校也无计可施,导致合同书形同一纸空文,没有追责程序。部分学生,项目审批下来以后,甚至认为科研经费就属于自己的,教师无权干涉,态度极其恶劣。课题组要开例会,有些学生有百般理由、万般借口不参与。还有些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教师已经强调了各种电器、化学品的安全处置问题,但是他们第二次、第三次照旧错误操作设备。还有一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置若罔闻,一拖再拖。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应付差事,最后一无所获。

面临这些现象,必须引入动态淘汰机制,绝对不能说项目审批了,就万事大吉。虽然学院、学校都有中期检查答辩、结题答辩,但是专家组不可能深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真正掌握项目动态的应该是指导教师本人,所以应该赋予指导教师一票否决权。对于那些者、不按要求做科研者、不参与例会者、弄虚造假者,必须坚决予以清退,以杀不正之风。在科研活动中,应该弘扬社会正气,奉行诚实为人、踏实做事的作风。淘汰那些不愿意付出的学生,让愿意付出的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公平正义感,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指导教师决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否则蛀虫最终导致大厦倾覆,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丢弃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天天醉心于功名利禄,怎能静下心来做实验、搞科研?!德在道前为之善,道在德前为之恶。当然,那些对项目后来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该宽容学生,允许他们退出后,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创新计划中。

(四)引入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是指对组员工作绩效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并根据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给予奖励惩罚的相关制度。绩效是对组员过去和现在的考察,也是对他们将来行为表现的预测。只有将绩效考核活动制度化,定期开展,才能全面了解组员的潜能,发现课题组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课题组的高效运转。

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一般是3―5人,1个小组共同完成1个创新实验项目,然后提交1―2篇论文与1篇结题报告。这就意味着有很多组员只做实验,而不参与具体的数据分析工作。所以,部分学生就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1个小组中只要有这样1个人,其他人必定效仿,因为权责不清,奖罚不明。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引入绩效考核制度。

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严格禁止报销劳务费。其实,大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完成创新实验计划,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而且中间必定产生很多隐性的经济花费。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占地面积较大,就有南校区、北校区、水建学院校区、水保所校区,学生经常要从南、北校区来水建学院做实验,仅公交车费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另外,有时候为了观测数据错过食堂开饭时间,学生不得不叫个盒饭。学生也是人,教师要关爱学生。所以,针对能够顺利结题的项目,能否明确划分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绩效考核,不足部分学院支持一部分,指导教师如果有课题经费的再支持一部分,就比较完善了。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必须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否则,小组成员毫无斗志,昏昏度日。所以,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主观能动性,值得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推广与改进。

三、结论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导致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执行效果很差,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笔者总结了过去4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4点对策:(1)抓好思想教育,发扬实事求是精神;(2)引入例会制度,教师深度参与项目;(3)引入动态淘汰机制,加强课题组管理;(4)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侯天顺,党进谦,杨秀娟。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途径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9).

[3]侯天顺,杨秀娟,张宽地。土力学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反

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4]侯天顺,党进谦,胡海军。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的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篇6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学习

毛主席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一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正确学风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伟大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统一党的思想,增强党的团结,改进党的作风,从而为党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准备了精砷的条件,而且在今天仍然是规定我们党的正确作风,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提出

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充分,还很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一些人常常离开中国国情来空谈马克思主义;又由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我们党内曾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1931年至1934年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先是断送了党在白区的工作。后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这样惨重的失败面前,全党同志开始认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为了从思想上理论上进一步总结王明等“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惨痛教训,着重解决好党内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育全党真正树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学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这篇向党内教条上义猛烈开火的战斗檄文,号召全党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基本内容

1.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在这一部分中,毛泽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周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同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在党幼年时期的肤浅、贫乏认识到更多、更丰富的了解与运用,并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就会焕然一新。

2.认真分析我党存在的三大坏学风

毛泽东总结我党存在的缺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我党存在的三大坏学风,它们分别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经过认真分析指出三大坏学风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3.深入对比“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态度

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种态度做了鲜明的对比。在主观主义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地工作,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态度和思想路线则是对周围环境做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不割断历史,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观点和方法。

4.改造我们学习的具体方法

改造我们具体方法有: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种学风、态度、方法和思想路线做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得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态度和思想路线则是科学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指导地位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大学期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提高解决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人民服务。

2.大学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规定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认真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而要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生吞活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质就是党性的表现,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毛泽东关于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论断,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本意。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本意就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连的重要品质,求知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社会到校园,各种诚信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放眼今天的大学校园,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学中倡导严谨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弘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重要品质。

3.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最基本最深刻的总结,是我们党的优良思想作风和学风,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对于理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实际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所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有的放矢的态度”的迫切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成为一个只拥有一纸文凭,而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尽管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那么理论的学习也是白费徒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较好的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9,143.

[3]李芝兰。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实事求是论文 篇7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9世纪40年代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综合人类认识史的优秀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中,实事求是则是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理论精华,是将这些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条主线。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才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精髓同样是实事求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分析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新的实践材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一些人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国外的经验,不仅没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几次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克服了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鼓励人们从这种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坚持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通向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但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毛泽东过多地依赖以往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体经验,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准确的研究,思想和行动逐渐背离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破坏,从而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为达到他们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林彪任意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鼓吹天才论和现代迷信,宣扬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反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四人帮”则大搞形而上学、斗争哲学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打倒一切,实行全面专政;在经济上反对发展生产力,攻击四个现代化,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鼓吹“卫星上天,红旗落地”,鼓吹“穷过渡”和“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在文化上否定一切,把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和传统,一概说成是封资修的东西,要加以打乱打碎。不仅如此,还制造各种禁区、禁令,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他们允许的范围内,搞得人人自危,人心不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使整个社会处于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停滞不前的状态中。

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胜利发展。否则,就会招致失败,陷入艰难曲折的局面。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然而,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形势依然非常困难。第一,“文化大革命”虽然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而宣告结束,但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后果和恶劣影响依然存在;第二,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当时还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并且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口号,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第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秩序还没有走上正常轨道,国民经济仍处于崩溃的边缘;第四,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处在僵化凝固状态,各种禁区禁令和条条框框依然束缚着人们,使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所有这一切,对于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来讲,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邓小平早在第二次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1975年,就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理整顿。虽然这一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就被迫中断了,但它的显著成效以及由此赢得的党和人民的衷心拥护,充分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所以,邓小平于1977年第三次复出以后,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沿着1975年治理整顿指明的方向,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但是,这次拨乱反正与1975年的治理整顿有所不同。1975年的治理整顿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目的是在许可的范围内,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减轻到最低程度,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政治上的安定团结。这次拨乱反正的切入点却不是经济领域,而是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党的思想状况如何,路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这个党的兴衰存亡。

其实,在他正式恢复职务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工作。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讲话时就明确提出两个重要观点:(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2)要用准确完整的观点来理解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看作一个科学的体系。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出来工作以后,就开始领导党的思想的拨乱反正工作。

从1978年5月起,报刊上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表面上看,关于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一场常识的争论,用学术的眼光看,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深奥性。但深入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这场讨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究竟是以书本、教条为价值取向,还是以实践为价值取向,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看待“文化大革命”,怎样评价毛泽东。邓小平大力支持这场讨论。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严肃指出:“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他还特别强调:“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解放军报》6月24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反击了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人的种种责难,使得讨论能够向纵深进行。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视察工作时,又针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的汇报工作时说,怎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篇8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用“时事周评”打造的“生活课堂”,学生人在课堂,心系社会。高中生关注时事、反思社会,对生活拥有个性的解读和思考,既是对社会公德和公义的追求,又是证明学生和老师“成功”与“存在”的最好方式。

实事求是论文 篇9

王春瑜的杂文,与其他杂文名家不同,首先是学者杂文。他本是造诣深厚的历史学家,发而为文,常常是上下古今,夹叙夹议,指点江山,品评人事,以“另一种眼光看历史”,从而在历史中看出新意,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如《“万岁”考》,洋洋洒洒,考证了“万岁”的历史发展。王春瑜指出:“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皇权的膨胀,‘万岁’一词成了帝王大辞典的专有名词。”其他如《语录考》、《烧书考》,其考订的精确,资料的详赡,都令读者叹为观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逾八千人,少的是学者型作家;中国杂文家数以千计,少的是学者型杂文家。正因此,王春瑜的杂文独树一帜。

王春瑜的杂文独树一帜,还表现在他对国民性持续不断、持之以恒的针砭上。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国民性中的负面沉渣泛起。有见于此,《牛屋杂文》中的许多篇杂文都对国人国民性中的负面因素进行了彻底揭露和严厉批判。如喜欢给别人“戴高帽”,也喜欢别人给自己“戴高帽”(《戴高帽考略》);以“父母官自居,又把官员视为“父母官”(《“父母官”考》);萧何月下追韩信,固然是佳话,但萧何又是纳贿、行贿的老手,可是就因为萧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谁也不敢追萧何(《月下谁敢追萧何?》);瞎起哄,“起哄实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起哄考》);“瞒和骗”,剽窃了别人的论文,还说“学问乃天下之公器”,不识羞耻二字(《何必登上你的贼船》)……三十年来,王春瑜揭露和批判国民性,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王春瑜的杂文,尖锐泼辣,饱蘸感情,嬉笑怒骂,激扬文字,但并不使人感到偏激。这是因为,他善于掌握杂文写作的“度”,即实事求是。明末清初的钱牧斋,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王春瑜论评钱牧斋,则谓:他作为明朝的大臣(官至礼部尚书),在清兵下江南时,率领弘光小朝廷的官员,向多铎投降,并派人四处张贴揭帖,号召百姓不要抵抗,免得化为齑粉云云。“实在是大节有亏。”王春瑜明确批评钱牧斋:“在这个涉及民族气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钱牧斋自污人格,过去、现在却都有人为他翻案。我看是完全徒劳的。”但是,王春瑜并不因此而对钱牧斋全盘抹煞。钱降清后,很快就辞去新朝的礼部右侍郎,读书、著述不辍;还曾极力营救抗清志土顾炎武,使顾炎武得以释放。“作为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事实上,他从来没有从历史上消失过,翻开任何一部明清文学史,不可能不述及他的文学成就”。(《我意独怜才》)如此评论钱牧斋,是实事求是的,符合钱牧斋的历史实际。再如,林昭烈士的思想和事迹,其觉醒程度远远超过张志新和遇罗克。在苏州灵岩山,为林昭立了碑,墓碑后刻有林昭写的一首诗:“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他日红花发,认取血痕斑。姹紫嫣红花,从知渲染难。”王春瑜从报上得知此事后,又实事求是地指出:所谓林昭写的这首诗,其实是对写的《被逮口占》一诗的改写。“不管是林昭偶然记取此诗,随便写在纸上,还是有意‘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把这首诗刻在她的墓碑上,显然不妥。”“无论如何,把的诗,误为林昭作,是不妥当的。林昭如地下有知,也肯定不安。”这也是实事求是,并不因为林昭是烈土,是思想解放的先驱而为林昭讳,为林昭墓碑树立者讳。如此实事求是的精神,贯串在《牛屋杂文》的全部杂文中。

学者型杂文家;持久不懈地揭露和批判国民性;评价人物和事件时实事求是,终于使王春瑜成了独树一帜的知名杂文家。如今王春瑜已七十五岁高龄,但他依然思维敏捷,创意多多。可以预期,他在今后还会写出更精彩的杂文来!

实事求是论文 篇10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明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宣言书。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也被称为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创新性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提示可能考点: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邓小平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之所在。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方面。

第四,邓小平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途径,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把这三者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都是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与拥护的根本条件。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篇11

我是一个极为幸运的人,在我的一生中,有众位引领我走进学术殿堂的启蒙老师,有一批教我学问和为人受益终身的导师。在这众多的老师中,最让我感激的是恩师刘守华先生,他是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成就奖获得者。我作为刘先生研究生的开门弟子,无论在为学还是在为人方面,刘先生的引领和教导对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给我的帮助甚大,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一。对学术踏实严谨,勇于创新

刘先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说话要真实。在学术上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搞科研一定要踏实,切忌浮躁与功利心太重。严谨的学术作风,较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是做好学问的重要基础。刘先生是一个为人极为诚实、做事极为严谨的人。在教学上,他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认真备课,仔细讲解,采取专题式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难以下结论的问题,让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将问题辩清,辩明。在学习上,他提倡问题式、研究性的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我们民间文学教研室经常举行学术研讨会,在每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刘先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大家讨论,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启发性的教学使学生受益匪浅。

刘先生虽然为人很低调、生活很简朴、思想很传统,但做学问却是一个接受新的学术思想很快、极富创新的人。他反复强调:“做学问应该高瞻远瞩,把视野放宽些,多学习吸收新的东西,在多个学科之间寻求创新的灵感。”他虽然强调学生应以学习为本,多读书,但从不主张死读书,读死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先生就率先在国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分析民间故事流传路径和原型的方法,用俄罗斯普罗普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规律,用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研究民间文学中的潜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那时他还邀请美籍华人、国际著名的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作者丁乃通先生,俄罗斯最著名的汉学家李福清院士,时任美国民俗学会会长邓迪斯教授、以及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饭仓照平先生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来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作学术报告。这些大大开阔了我们学生的学术视野,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受其影响,我当时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丁乃通先生的《民间文学民间办――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云中落绣鞋――中国及其邻国的AT301型故事群在世界》《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等论文,后来结集出版了丁乃通的翻译著作《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我还学习借鉴国外比较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挪亚方舟”与“努哈方舟”――〈圣经〉与〈古兰经〉中洪水神话比较研究》《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AT1635A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等系列论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研究能力,刘先生除了要求我们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中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发挥各自的才能外,还鼓励我们参加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生中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在研究生期间,我就参加了刘先生的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在刘先生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懂得了学术创新的道理,为后来自己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奠定了基础。至今我已经申报和完成了部级和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0多项,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这都得益于先生当年给我的学术指导和研究历练。

二。对事业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刘先生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与做学问同样重要。先生从教从研60多年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以及尊敬先师、尊重同行,对事业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等高尚品格和学术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常常会对他那种淡泊名利、视学问为生命、毕生追求“真善美”的风范“高山仰止”。

刘先生认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但要把握住自己的正确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在学术的道路上,应当怀有对学术的敬畏和热爱之心,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不为名利所累、坚持不懈、戒骄戒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行。学术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其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就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守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是进行学术研究并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为了学问,无论是面对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生活窘境,还是直面那样的政治干预;无论是置身商品经济下的金钱的诱惑,还是处于当今行政权利和学术功利的吸引,任天边云卷云舒,任世间人情冷暖,刘先生始终不渝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为做学问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坐得住冷凳,六十多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刘先生的这种对学问情有独钟始终不渝的精神成为我学习的榜样。我无论是在基层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在学校做行政管理工作,我的定位非常明确:学术研究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不曾丝毫动摇;行政工作是我分内的职责,我必须恪尽职守。我从没有放弃过对学习的爱好与对学问的追求,利用所有可以被利用的时间看书学习,不断提高,坚持研究,力求有所创新。

刘先生认为,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更应当要严格要求,要有敢于付出、不畏挫折、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勇气,因为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成功与付出常常同在。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刘先生虽然平时和蔼可亲,但他对我们的学术研究要求却非常严格,他常说:“学术研究不能马虎,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精益求精,在掌握大量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还应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要有向前人、向大师挑战的勇气。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争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如刘先生苦心经营8年完成的67万字学术巨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从材料发掘、体系建构到文本论析,都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出版后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中国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撰文称赞此书为民间故事历史形态研究这一新的课题作“繁难的开创性工作”、“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故事学会主席姜彬写道:“现在可以说我们有了一部可与世界名著相媲美的自己的学术著作。”

刘先生的言行时刻影响着我,让我深刻体会到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对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鞭策着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力图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我曾在拙著《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探析》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研究者,我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品格;作为一个高校行政人员,我也始终秉持现代管理者严笃务实的作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我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源于对丰富人生富矿锲而不舍的钻探,对治学和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思索、实现和超越,当然更得益于许许多多亲人、领导、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鼓励与帮助。”刘先生的鼓励与帮助更让我受益终身。从刘先生身上我想到,现在的知识分子物质待遇已经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各方面条件比他们的老师辈要好得多,可是就是有些人不安于现状,追名逐利,放弃学术追求、挑战师德底线,为人,说假话、办违心事,甚至是违法乱纪;为学,发文章抄袭剽窃、做科研急功近利、为师卑微低俗,这些学者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反而自己放弃尊严,亵渎“教授”和“导师”这个神圣的荣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三。对于学生因材施教,关爱备至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础的,就教育的本质来说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的才能和潜能,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了解学生的学术特长与个性,每届新生开学时,刘先生都会组织学生召开交流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新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发现了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包括优点和有待进步的地方,并依此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力求做到各取所需,各驰所长。作为刘先生的学生,我们都能很好地得到刘先生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

刘先生认为浓厚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进行创新的原动力。他十分看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勇于创新。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对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后,我听了刘先生的“民间文学概论”课,这更加引起了我对民间文学问题的强烈好奇心。当我把自己的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探究民间文学问题的想法给刘先生谈了后,他积极鼓励我要保持这难得的兴趣,支持我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希望我好好学习相关理论打好基础,从小处入手开始研究。是恩师的授课风范,以及对我的期望引领我这个无知小子开始学习钟敬文等民间文学大家的论著,激发我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兴趣。1982年秋,我在选自己的学士论文选题时,选了刘守华先生指导的民间故事研究方面的选题。在研究具体选题上,他尊重我个人的意愿并加以正确引导。我综合有关资料写了开题报告向他请教,很快刘先生就其中的选题、目的、意义、创新,以及内容、结构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还为我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还有几次还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讲授如何研究和写作等具体问题,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我修改论文,后来还将这篇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1985年我考取民间文学研究生,有幸成为刘先生带的第一届研究生。由于我对民间故事有着特别的兴趣,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特别的爱好,刘先生根据我学术兴趣特点和发展潜质为我量身定制了一份学习和研究民间叙事与作家叙事关系的研究生计划,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就是沿着这一规划延续和发展的。在其后我出版并获得国家大奖的《郑振铎与民间文艺》《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等著作,都是按照这一研究计划进行的,即便是后来我根据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文化产业,但其研究功底和主体内容也还是基于民间文化的。可以说当初刘先生为我定制的这份学术规划,不仅完全符合我学术个性与发展实际,而且也成就了今天我的学术梦想。

从刘先生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民间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治学态度、方法、写作乃至为人处世等方面也受益匪浅。在培养学生方面,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他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涉及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撰写论文,争取在会上发言宣读,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985年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咸宁举行,那时我刚上研究生,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才刚刚入门,但刘先生仍鼓励我积极写论文参加会议。在刘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撰写了《笑与机智》一文在会议上进行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1986年全国孟姜女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在刘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撰写了《孟姜女传说在湖北》的论文在会上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经刘先生的推荐这篇文章还在《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上发表。拙作能在全国重要会议上交流和在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这对于我一个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钻研民间文学的劲头更加高涨。从那时起,我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志向和信心,决心追随刘先生,在学术上不断攀登。

在学术上,刘先生是我的引路人和榜样,给了我受益终身的教诲,开启了我的学术智慧;在生活中,刘先生对我像长辈对孩子一样,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让我感受到父爱般的温暖。让我难忘的是,我大学毕业留校不久,一次突然生病了,恩师主动帮我找医生、送我上医院,还多次与师母一起到医院安慰我,给我送好吃的。令我终身难忘的还有,有几次我春节不能回家,先生将我叫到他们家里去团年,让我不再孤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