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可爱的小编首席为大伙儿整理的博士毕业论文(精选1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共2页,当前第1页12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4.博士论文。它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具有坚实而深广的知识基础,必须有独创性的成果;它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能够对别人进行同类性质问题的研究和其他问题的探讨有明显的启发性、引导性,在某一学科领域中起先导、开拓的作用。
通过上述几种相近论文的比较,可以明确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这对写好毕业论文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写毕业论文,不可能把大学阶段所学的全部专业基础知识都用上,但在题目需要限度内所运用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必须运用得准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多动脑筋,认真思索,紧紧围绕论题,运用专业知识,使论文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体现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真理,但也要力求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见解,决不能人云亦云,仅仅重复前人已经讲过的东西,更切忌东抄西拼,改头换面,把别人的成果拿来冒充为自己的东西。
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活行将停止,博士学位论文是三年学习结果的一个总结,而致谢又是对三年阅历的一个总结,今将其发于此,以飨众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论文即将梓刻之际,回忆三年博士生涯,给我供给赞助的人颇多。最应感谢我的导师孔昭君研讨员。首先,感谢他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于他的接收,才使我实现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摸索者的演变。其次,感谢他在我入学之际努力帮我申请到公费名额。正由于这个公费名额,让我减轻了很多经济上的压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间有心境坐下来真正做点学识。最后感谢他在我找工作之际,为帮我找一份适合的工作费心费劲。师恩如海,衔草难报。孔老师深沉的学术成就、谨严的治学作风、严正的迷信立场、乐观豁达的性情、风趣机灵的谈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广博的学识、灵敏的洞察力,为我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了要害启示跟辅助。
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提供的帮助。
感谢我的师兄张博士、李博士、彭博士、王博士,我三年同学挚友,硕士期间的同学南京大学的史博士、师弟宋博士,老乡胡博士和吕副教授对我论文撰写和修正提供的帮助。感谢北京理工大学治理与经济学院的老师,同窗在学习和生涯上对我的帮助。感谢试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与我一道分享他们青春的快活。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全部同学陪我一起走过这段人生难忘的'过程!
感谢我的家人长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各位专家和学者!
特殊感谢所有支撑过我、帮助过我、批驳过我、激励过我和懂得过我的人们!
最后,感激岁月与艰苦对我的磨砺!
一、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密切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指导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而博士点招生方向设置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指导其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任,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在理论上指引着学科发展方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又在实践上规制了学科研究方向,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引和规制,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便失去存在之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发展规律,从学科发展需要中寻找根据,从学科整体建设和长远建设中获得支持。
2.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来完成。[1](P27-28)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博士点设置的招生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成和发展态势,并在开拓学科前沿领域、探索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科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博士点招生方向不但为研究者观察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状况提供重要维度,同时也向外界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该学科的把握和研究的特点,成为学术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窗口。
3.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博士点招生方向关注较多的领域,学科重点问题研究形成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为学科形成系统知识和丰富学科理论打下扎实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博士点招生方向如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涉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就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拓展、新研究领域的开辟创造良好条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中走向繁荣。
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存在一定程度偏离
截至2011年12月,64个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①招生方向共207个,剔除相同方向,可归纳为31类174个。其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方向的有42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的有23个,比较研究方向的有12个,德育研究方向的有11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方向的有10个。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博士点关注较多的方向,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这说明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总体来说较高。但是,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部分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1.部分招生方向名实不符,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2]从调查情况来看,总的说,招生方向比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但仍有部分招生方向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名,却行其他学科研究之实。例如,有的方向设置为政治文明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这些方向有的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外的学科,有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二级学科相重叠,一定程度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
2.招生方向着力点偏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招生方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是招生方向优先考虑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资源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这些方向,并没有成为多数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仅有几个博士点设置了这些方向。我们认为,这些招生方向着力点偏离,如不加以克服,必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招生方向表述不严谨,游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范要求招生方向的名称应遵循学科的规范和要求,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然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名称设置仍然过于自主和随意,缺少严谨统一的标准。例如招生方向中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有41个,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有8个,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6个,其余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等;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13个,但是有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等。正如沈壮海教授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招生方向设置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模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不清。[2](P254)这种状况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学科发展前景带来不利影响。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的想法
1.明晰学科内涵,明确学科边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处于初创阶段,难免存在学科内涵欠明晰和边界不清的问题。因此,提升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关键之一就要明晰学科内涵,确定学科边界。首先,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一方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内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置招生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应用性或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育”来展开学科内涵的,注重教育是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主要区别,不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也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招生方向。[3]其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4]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相关学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借鉴,诞生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大量借鉴、引用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却缺乏足够的理论积淀和理论准备,没有对借鉴而来的其他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严格提炼和整合,客观上导致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入侵”,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模糊,而为博士点招生方向与学科的偏离提供机会。
2.规范导师遴选,加强博士点管理首先,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导师的遴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一般来说与该博士点导师研究方向相契合。以往由于专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比较缺乏,在申报博士点时,存在从其他学科借用、移植等手段临时凑班子的情况。当博士点批准建立后,设置的博士点招生方向基本上遵循导师原来的学科背景或个人兴趣,“一些硕士点和博士点上的导师并不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并不真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却在这一学位点上招生并指导学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论文题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甚至做的是别的学科领域的论文。”[5]因此,规范博士点的招生方向,必须严格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对博士点导师遴选,规范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有相当比例依托于人文社会科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部个,客观上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设置其他招生方向提供了方便。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议国家有关部个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导小组,制定本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体系,定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进行检查评估,并对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博士点招生方向进行相应处理。
3.凝练招生方向,优化学科结构
关键词: 毕业论文 工科大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自1981年全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本科毕业生都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这关,以获得学位。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问题,参与科技创新及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学生面试、就业等因素的冲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与时俱进,是工科大学教学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工科毕业论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频繁就业面试,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开题、实验、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通常博士生、硕士生完成相同工作,需要2年以上时间,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所有事务必须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然而在此期间不少学生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考试、面试及找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而学校也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暗中降低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以我的工作实践为例,2006届到2011届染整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实验室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学生实验时间逐年下降,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课题实验时间过短,一方面将导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本人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损失。
2.资金设备短缺,难以达到课题创新性要求。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1]
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学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环节,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败,所以指导教师制定课题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强调创新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课题既刻板又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室条件及经费的限制。如今学科交错现象在毕业论文中屡见不鲜,不少指导教师在制定课题时往往突破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领域探索,这就导致原有的实验室条件难以支持课题进行,比如纺织专业实验室原本侧重于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及织造工艺设计,但现在整个学科向材料及染整靠拢,进行新材料合成及应用时,只能借用设备,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此外,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经费过于紧张,购买实验药品尚显不足,故难以对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无经费去加以解决,往往造成研究的中断、放弃,浪费了老师与学生的大量精力与时间。
市场经济下,不少高校为吸引生源,不惜负债经营,把学校扩建成豪华校区,据有关报导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2007年7月初,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2]。高校负债扩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不足。这无形中就给课题创新性戴上了无法突破的桎梏。
3.高校学员扩招导致高素质教师资源缺乏。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目前,不少专业师生比例失调,几年前每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而如今增至8―10名,每位学生的面授指导时间成倍减少,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别,一旦教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工作上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很多学校都规定,同级学生的毕业课题不得彼此一致,每个教师在规定年限内不得重复以前的课题,如此可促进教师积极创新,但每年教师必须针对多个不同的新课题进行指导,所以工作负担很重。
4.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无太大联系,有些指导教师忙于私事,工作责任心不强,按照规定,毕业论文期间,教师每天至少有两个学时用于指导学生,但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甚至有少数教师把往届的毕业论文直接交给学生抄袭,或者根本不指导,任由学生“发挥”,等等,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实验室爆炸、灼伤、电击等事例屡有发生。而院校领导对指导教师管理相对松散,学院负责人往往对指导老师仅要求按时上交材料,至于材料的来源,质量如何,并不关心。就学生方面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上求职、网游和拜金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毕业论文往往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如同“行尸走肉”,缺乏必要的“灵魂”,有的甚至直接抄袭或请人。“打假斗士”方舟子曾说:“毕业论文是刺激造假的温床。”大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导致了教育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却存在相当数量的糟粕,由此引发了本科毕业论文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3]。毕业论文成绩如同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如果仅仅是因为学生就业压力大,就可降低标准,甚至是干脆取消,那么学生在校的学分制度是不是也可以取消?是不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合格,也可以降低标准让其顺利毕业?退一步说,取消了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学期的时间去找工作,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吗?
二、提高工科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对策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不少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大四上学期课程快结束时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题目,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查找资料,开学时上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但这种做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期末是同学们复习功课,迎接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其次,学生离开学校后,对于文献的查找相当困难,无论网络,还是当地图书馆都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再次,大多数同学放寒假都必须回家过年,活动很多,要求同学们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在勉为其难;最后,即使学生在期末下载打印出材料,带回家研习,但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得不到指导老师及时的解惑,也无法找资料释疑,容易造成瓶颈,难以继续下去,所以寄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寒假,可行性不高。我认为毕业论文工作应进一步提前,以错开学生应聘、就业时间,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本学生大三末期开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研究室,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进行分配和调剂,一进入四年级,就到各自的研究室上班,学生一进入研究室就完全体会到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博士生、硕士生和四年本科生搭配形成梯队式结构。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长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参考博士、硕士的培养方法,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合理搭配。以染整工程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等合并,全校所有专业合并,分班滚动开课,由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上课班级;专业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可安排在第一两个学年内完成,所有专业选修课如染整机械、染整环保工程等则安排在第三学年。在第五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完成师生双选、选题、文献综述、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要求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专业选修课,而教学院部也应该对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优化,多开设一些前沿课程,如测配色技术、光化学技术,并将部分原有课程进行撤并,如生态纺织品检测与仪器分析,等等;第六学期完成开题工作,并初步进行实验尝试,验证其可行性;第七学期建立严格的实验实施方案,系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的补充性实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扩大选题范围,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课题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所以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题目不能采用,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广泛地从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专业所处行业的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领域中选题,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工厂调研,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座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4]毕业论文创新性成果得以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状况,如果学校不重视实验室资源建设,就很难向大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在科学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因此,在实验设备上应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本科生实验经费标准,更好地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应加强生产企业、兄弟院校的联系,互通有无,确保毕业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专业人士共同指导。
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5]目前,高校扩招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为缓解压力,不少高校大量引进教师,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本领,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教学功力,更要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今部分教师忙于拉关系、搞项目、开公司、为商人炒作,而给学生传道授业,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上课时照本宣科,避重就轻,上一节课放一节课,或是干脆让他们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可以想象让这样的教师,即使是知名教授、社会达人,指导学生做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大学四年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指导教师的人格、品德、人生观、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能随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尚不爱岗敬业,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所以在指导教师的选用上决不能滥竽充数,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要严格考查指导教师职称等级、实践能力及论文水平;对于其他工作比较繁忙的教师,不推荐其指导论文;限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为2―4人;扩大指导教师选择范围,解决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聘用其他高校教师、离休教师、优秀博士生,甚至聘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打破专人指导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课题,可以多人联合指导,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严把答辩关,综合评定学员成绩。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6]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严格的管理。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应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
在论文选题阶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双向选择。每个老师必须提供多于所带学生数的题目,由专门成立的毕业论文选题专家组,对每一个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审核,在内容上严格保证工作量、难度和质量。学生根据兴趣、公布的题目、指导教师科研现状,填写2―3个志愿,再由老师选择学生,最后通过教研室进行调整。
在论文进行阶段,仿照博士、硕士培养方法,指导老师每周须组织学生开课题组组会,主要进行考勤、检查、答疑等工作,并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须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学院也应定期检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工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在论文写作阶段,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实质,坚持原创,严禁找人、抄袭,凑字数。由于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院系应用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专题讲座或者直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教师在检查毕业论文时,严格把关,提高规范化程度。
在论文答辩时,推行学生答辩资格审查制,特别请专人进行外文摘要的评审,严把答辩关,对不遵守学校纪律,不符合答辩要求的学生,不允许答辩。答辩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严格按程序进行,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象。要加强公共监督,可以参照各种展览会的形式,将本专业学生分成3―4组,每组学员必须制作能反映课题意义、内容及成果的墙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张贴,并回答参观学生或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既要做到标准化,又要注意灵活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难以给出公平的成绩。为了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必须对评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比如可以细化量化成绩如表1所示。
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但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僵硬地套搬标准,对于论文有重大突破,很高实用价值的学员应适当加分。可参照欧美学生论文考核的是4个方面:①论文的背景知识是否与专业相符,有何意义;②论文中应用了什么样的专业原理;③论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④论文有没有给出什么特别的个人建议和创意,由院系组织专家组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语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6-6.
[2]黄斌。浅议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3]王兴芳,国芳。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中国青年报,2007-12-17.
[4]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3辑),2006.7.14.
[5].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8-31.
[6]袁贵仁。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报,2011-2-12.
(作者系东华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在读博士)
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进行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博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精”,把眼科重要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操作理论依据作为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在疾病和诊疗理论上筑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新”,增加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贴近科学前沿,介绍技术创新的选修课程,以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及临床医疗方面的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专业基础课上给予较大的自由度,采取不脱产上课方式,以保证临床训练时间。
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但许多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尽管按其资历或学术成就很快晋升为高级职称但仍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从住院医师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严格规范的技能培训体系。将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医师标准考核。根据眼科学专业培训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眼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又分为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级学科。根据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制定重点突出、全面培养的科室轮转计划,明确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的量化指标,如训练时间、掌握病种、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数及手术例数等,要求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又为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担任或协助总住院医师,对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充分掌握,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具及实验外科动物训练,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导师对眼科治疗和手术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实施研究生临床准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实验动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参与临床实践。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及辅导,定期组织考核。定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竞赛等临床学术活动,训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研究生参加讨论时的被动状态,为研究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承担的工作作风。
3开展以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为特点的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的变迁,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研究是目前体制下衡量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加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方式包括:强化研究生公共卫生学基础,训练科学的临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将研究生作为导师临床课题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科室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系列讲座及高水平学术讲座,培养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学国际化进程。通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选择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了从事眼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加强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除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和科研的同时,要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习思想[9]。组织研究生开展“近视普查与防治教育”、“社区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能激发其学习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国;新制博士;博士生教育;启示
近年来,英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的博士生教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受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影响,为应对知识经济、市场竞争等提出的新挑战,弥补传统哲学博士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英国博士生教育在传统哲学博士的基础上,先后衍生了专业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课程博士(Taught Doctorate)、论著哲学博士(PhD by Published Work)、实践博士(Practice-Based Doctorate)、新制博士(New Route PhD)等类型,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以学术为业走向职业分化。本文以英国颇具特色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制博士生教育为研究对象,介绍其产生背景、培养目标、开设学校和专业,并从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三方面分析其人才培养特点,以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启示。
一、新制博士生教育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哲学博士学位的实用性受到了质疑,雇主们认为博士毕业生并未具备长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二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大学面临的财政困难及随之发生的大学教职岗位的缩减,导致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术职业的机会减少;三是哲学博士的毕业率常令人不满意,导致人们对哲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模式和目的进行重新思考;四是针对新兴学科,尤其是专业领域,传统哲学博士并不适用;五是非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灵活。1993年,英国政府在《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Realising our Potential: A Strategy fo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白皮书中指出,博士生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使对其的财政投入物有所值,不仅能满足纳税人的利益,也能满足博士生个人的发展需求。[1]
2000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总结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特点:一是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局限于博士论文的狭窄领域;二是使学生具备重要的通用技能;三是开展团队合作;四是定期开展正式评价;五是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六是开展研究项目,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这与英国哲学博士聚焦于培养单纯的学术职业所需要的学术研究能力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始思考英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建议重新定义博士生教育的学习课程、增加明确的培养内容、拓宽博士生的技能和知识领域。[2]
2001年,在英国政府、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全力支持下,英国1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发起了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新制博士生教育符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制定的博士生教育标准和原则。
新制博士与传统哲学博士属于同等学位,是一种教育选择。新制博士生教育不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的取代,而是对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博士生教育的继承与扬弃,兼取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它保留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通过增加通用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克服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因缺少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因技能培训过度专门化带来的博士生就业的单一指向性,新制博士能胜任大学教学、企业管理、政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如图1)。
二、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开设专业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博士生教育应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产物,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涵盖4大学科120多个不同专业,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
(一)培养目标
新制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等领域从事管理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它不仅适合致力于追求学术生涯的学生,而且适合意欲进入企业或工业领域发展的学生。新制博士生教育毕业生是独立的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个人能力和可迁移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交流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媒体的相关能力,商业方法和经营能力,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创建衍生公司、高科技公司的能力等。[3]
(二)开设学校
就学生的研究经历、授予学校的声誉和学位的价值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提供优质教育的里程碑。新制博士生教育由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开设。2003年,开设学校扩展至34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见表1)。
(三)开设学科与专业
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新制博士生教育开设学科包括艺术、人文、语言,经济、社会科学,医学,以及工程、科学和技术四大类,涉及120多个专业。其中,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及其下设专业开设的新制博士教育项目最多,其次是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语言学科及其下设专业(见表2)。
三、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特点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的一项国家计划,旨在使博士生具备大学、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为此,新制博士生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课程、实践学习和高级研究经历,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扩展学生在新的研究方向上的专业特长。具体来说,在入学标准、学制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方面,新制博士生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入学标准与传统哲学博士相同
新制博士生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得博士学位的“快速通道”,被授予荣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对于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来说,新制博士生教育将拓展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专业和可迁移的通用技能。
新制博士生与英国传统哲学博士生的入学条件相同,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和英语语言水平两个方面。与哲学博士生教育一样,所有学科和专业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都面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开放,但目前,主要面向国际学生,为国际学生提供获得博士学位的新路径[4],使其具备研究能力、其他技能和广阔的学科知识。
(二)课程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论文研究贯穿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
新制博士生教育是英国为应对迅速扩展的全球人才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以美国顶尖大学博士生教育为参考标准,学制为4年,将所学专业的正式课程学习、广泛领域的研究和专业技能培养与具体的论文研究相结合。通常,课程学习占40%,专业技能培养与撰写毕业论文占60%[5]。学士学位获得者即可攻读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课程为相关专业的硕士课程;如果不撰写博士论文,学生可完成要求较低的硕士论文,只取得硕士学位。
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其余三年的教学时间所占的比重逐年递减;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门技能和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安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但第三年和第四年也有所涉及;论文研究则贯穿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全过程(见图2)。可以发现,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前期强调课程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用于研究的时间逐渐增加,到第四年时,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6]。新制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类似于北美的博士生教育模式,但又不同于北美模式。它将课程学习贯穿于整个博士生阶段,而不像北美模式那样将课程学习全部安排在博士生教育的早期阶段。[7]
如在布鲁内尔大学,新制博士的学术研究要求与传统哲学博士一样,科研训练贯穿博士生教育全过程。课程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特定学科的专业技能培养两部分,共计120学分,课程学习主要在前3年开展,以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见表3)。所有新制博士生都必须选修培养通用技能的五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则呈现出学科差异。
(三)个别指导与合作指导相结合的导师指导模式
新制博士生教育兼取了传统哲学博士生教育“学徒制”个别指导和专业博士生教育合作指导的特点,在合作指导的基础上保留了哲学博士“导师制”亲密的师生指导关系,将一对一的学术指导与小组指导、讲课和导师辅导相结合。在整个博士生培养期间,学校为新制博士候选人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为学生的研究项目提供建议,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绩,定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采用传统的由内部和外部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的形式,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方予通过。
在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的新制博士生教育项目中,学校为每位新制博士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为责任导师(Director of Studies),另一位为第二导师(Second Supervisor),两位导师都在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学术指导。两位导师定期单独或一起约见并指导学生,责任导师是博士候选人学术研究的首要责任人,负责监督学生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术和生活帮助;第二导师通常负责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补充性指导和帮助。[8]
在布鲁内尔大学,每位新制博士生配有两位学术导师(Academic Supervisor)和一位项目教练(Programme Coach),学术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负主要责任,支持和监督学生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项目教练与学术导师协商后,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为新制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和通用技能培养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学术导师的职责是就研究的性质和预期目标、研究项目的计划、文献和资料来源、课程学习、必要的方法论、范式问题等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定期的导师指导和研讨会与学生经常联系和开展讨论;当学生有需要时,能及时约见或安排其他导师约见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对学生的论文研究给予详细的建议,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学位论文;在合理的时间内对学生的论文研究提出建设性评论;根据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学生在讨论会或导师会议上汇报学习和研究情况;通过年度汇报,发现学生论文的问题与不足;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建议与支持。项目教练的职责是鼓励学生在整个博士生教育阶段审查和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个人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给予帮助,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需求和探索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新制博士生教育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与学术导师开展建设性的合作,确定开展某一研究所需要的学习要求。[9]
四、思考与启示
新时期加强对船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的党组织最重要的任务。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航运企业的一线组织为船舶,航运企业经济效益的真正实现就是靠船舶,所以,作为传播党支部需要紧紧把握生命线,充分意识到加强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外,长航油运向世界油运发展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积极参与到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当中,船员工作量与工作的强度也逐渐加大,很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船舶党支部充分根据船员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变化,从船员的实际出发,真正去贴近船员的实际生活,从船员各个方面入手,查明原因,真正将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当然,作为船舶政委,负有做好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做好全体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凝心聚力,将大家的思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提升全体船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将全部精力都铺在企业上面。所以说,做好船舶思想政治工作,是船舶政委的必修课。
二、当前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船舶政委的来源和途径不统一,公司系统组织培训不够
在全部的船舶政委当中,有的是从部队转业的,有的是从职工中逐渐选拔提升的,这就造成了船舶政委的来源与途径上的不一致,各个船舶政委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去真正去提升整体船舶政委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成为当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虽然公司也组织了不同批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培训工作,但是由于培训的次数与时间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差别,导致船舶政委的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船舶政委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船舶不配,有的船舶不配,形成船舶政委处于一个两难的局面。
船舶政委是开展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由于企业当中船舶政委数量的不足,致使有的船舶没有政委的现象,这造成了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参差不起,严重制约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提高。
3、船舶政委的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切实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
船舶政委的素质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船舶政委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船舶工作的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虽然其理论素养很高,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由于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脱节,不能很好的开展船舶思想政治工作。
三、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理顺职工思想情绪
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与改进船舶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将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与需要来作为出发点,将船员的基本意愿与要求当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提升船员的基本素质,真正实现船员的基本价值,大大推进船舶运输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当作是根本的目标,将船员的全面发展来作为切入点,关心、尊重、帮助、理解船员来当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以便对船员的思想与信念方面的教育当成是关键内容,真正将充分做好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群众方面的工作充分的结合起来。在开展船员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维护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关心解决好船员的实际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实行有针对性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船员对待现实矛盾与困难,将思想真正统一到拥护与贯彻我党的方针政策上来。另外,还应该注意理顺好职工的思想情绪。职工思想情绪的产生,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需要船舶政委,深入到船员的实际生活中,将船员产生思想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清来龙去脉,为产生情绪的职工做好心理疏导,让职工能更好的调节好情绪,利于今后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2、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思想工作做人人,人人做的局面
船舶政委要充分发挥好骨干作用。在船舶独立作战与流动分散的情况下,船舶党支部是否能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关键是看船舶政委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船舶政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管理方面的能力,但是随形势的不单发展与船员文化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需要注意进一步拓宽政工干部的选拔渠道。并且注意多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召开政工会等途径,来达到扩充其知识面,提升政治业务素质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船舶政委素质的提升,能够为船舶的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等,提供非常重要的保证,对船舶政委更好发挥其骨干作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不光是船舶政委要抓好船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连船员与船员之间,也要经常开展思想方面的交流工作,在实际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切实形成思想工作做人人,人人做的大好局面。
3、掌握不同年纪职工的思想活动特点,探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作为一名船舶政委,应该经常深入到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线,充分掌握好不同年纪职工思想活动方面的基本特点,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思想活动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真正落实哪些属于工作方面的、哪些属于个人方面的等等,可以通过开展集体船员大会与个人实际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能服务每一个人,让船员放下思想方面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版权所有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4.博士论文。它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具有坚实而深广的知识基础,必须有独创性的成果;它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能够对别人进行同类性质问题的研究和其他问题的探讨有明显的启发性、引导性,在某一学科领域中起先导、开拓的作用。
虽无大功大喜而标,一路走来,时至今日,除心存感激之余,夫复何求?
首先谨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我的导师欧阳自远院士,是他以大家的气度、深邃的思维、广阔的视野造就了我能纵享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强强之间的资源。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上官文峰教授,研究从选题立题、实验设计到具体实验、结果分析直至文章撰写和论文的修改都凝结了导师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上官文峰教授是一位良师益友,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高尚的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中科院地化所王世杰研究员给予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地化所教育处王宁研究员、帅世文副处长、夏红梅老师、张肖华老师给予的协助、关心和支持;感谢贵州大学化生学院的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硕士导师曾祥钦教授、陶文亮副教授给予的一贯关切和关怀。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中心的袁坚副教授在论文工作中给予的大量帮助和有益讨论。感谢施建伟高级工程师,陈铭夏老师。感谢课题组的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是:胡海博士生、肖文浚博士生、许士洪博士生、刘恢博士生、王仲鹏博士生、蒋丽博士生、曹玲霖博士生、张海蓉博士生、张志翔博士生,马晓东博士生、李东红硕士生、林彦硕士生、冯清鹏硕士生、凌基薇硕士生,祝福他们科研有果,早日完成学业。
感谢我的室友齐守良博士生,三年同室的和谐和友好!感谢在上海工作的东哥(杨东),肥哥(杨露海)给以我兄长般的关爱和照顾。感谢所有关注我、关心我的朋友。
感谢我的奶奶、父亲、继母、姐姐、弟,是亲情给予了我最大的感情支撑,感谢关心我,关怀我的所有亲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诚惶诚恐之际,聊以自编此联自勉!
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 ·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 ·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 ·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
20XX年9月博士入学时,导师侯运炳教授曾经对我说过,博士生期间做什么方向的科研并不要紧,关键是做科研的态度和掌握科研的方法。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导师不仅是教给我们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在使我深受触动的同时,也使我更加严谨认真地对待研究和学习,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人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启发性。借此机会,我谨向导师对我多年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最由衷的谢意。
同时,我也要感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其他的老师,正是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和教导,使我能够较好地完成我的学业。
在论文写作及资料查询过程中,得到xxx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周健奇同志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浩、于辉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还想感谢的是实验室的各位同门,博士研究生期间,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收获了很多,没有大家的支持与鼓励,很难顺利度过博士生期间的学习,向同门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一直陪在我身边给我支持、鼓励、安慰的家人、爱人以及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生活及精神上的支持,为我顺利的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爱你们。
关 键 词:法学博士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08年)》指出,“经过近30年的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1]从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外观上看一片繁荣景象, 法学教育的层次、形式和机构繁多,入学标准、学制、学历和学位的“多元化”,以及招生人数的庞大,但其整体人才培养状况并不理想,面临着质量、信誉和生存的现实危机。值得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它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如果博士研究生培养不能保证质量,那么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无法保证。因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传授知识、技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即“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2]随着我国社会法治的发展进步,对法学博士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成为“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如何使精英成长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领袖。”[3]从目前法学博士生的培养现状来看,我们的培养方式、培养流程、制度设计等是值得反思的。
自古罗马起,“法学博士”便是法律学问与社会正义的双重代表,在公众心中享有崇高威望。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伦亚大学首开高等法学教育之先河,被誉为“法学百合的四博士”功不可没。近代以来,“法学博士”在西方有“法袍贵族”的美誉,随着法学教育及学位制度的不断发展,法学博士的培养开始日益程式化、理性化、多样化,形成了不同时代背景、历史传统与教育体制下的诸种模式。当下中国正值法治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级法律人才需求旺盛,如何探索一条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中国特色的法学博士生培养机制,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心的话题。如何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创新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塑造创新型法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与核心精义。
一、创新本位:法学博士生培养的历史经验
(一)法学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人文基础与专业训练之上。Doctor(博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词头“doc-”是“教导、教学”之意,词尾“-tor”是表示人之身份的词根。作为一种学位,“博士”肇端于13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而该校即是当时仿照手工业行会组织成立的一个教师行会,所以,最早的博士生教育实质上是指向教师资格的行业内培训,当时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要求是先在文学(又称“艺术”)院修习4-6年,合格者方可进入医学、神学或法学院,分别再修习5-6年、8-14年和10-13年,期间须参加一系列的口试、演讲和辩论,最后由相关评议会或本学科全体教师的同意,方可获得博士学位。[4] 可见,最早的法学博士生培养,与法学教师的资格认证紧密关联,这充分说明没有扎实的人文知识素养及严格的学科专业训练,便不会有合格的法学博士与教授,也不可能企望由此推促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型博士培养模式为后来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继承,其基本特征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要精通拉丁文;刻板的阅读要求与大量的辩论、演讲训练;获得学士后若干年的教学实践;与导师之间严格的师徒式关系;隆重而神圣的学位授予仪式等。[5] 对于法学博士的培养,英国传统的律师公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典的“牛津——剑桥”模式同样居功甚伟,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互相配合、彼此补充的:律师公会作为法律职业的行会组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古典大学作为学术职业的领导机构自然不会漠视此等需要,所以,在培养方式上非常接近,共同遵循着历史传续下来的培养经验。这对我们当下法学博士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如何将法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最佳答案既不是纯粹职业主义的,也不是纯粹学术主义的,而应是二者共循的基本底线要求,即宽广的知识背景、严格的专业训练、互补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以及尊隆的地位与权威保障。这些都是高级创新型法律人才脱颖而出并生生不息的前提要求,应当从理念上予以重视。
(二)法学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提升,集中体现在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并重培养上。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与传统(中世纪)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加侧重对研究能力的强调。我们知道,“知识的传授”是传统大学的主要学术职能,而“知识的发现”则是现代大学新的理念要求。就法学博士生教育而言,现代大学体制将其纳入“哲学博士”(Ph.D)的范畴。这种改变不是取消了法学博士,而是对法学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作了新的定位和规划,因为,与传统的博士培养模式不同,哲学博士的培养是以“科学接班人”为其目标,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创新性的学位论文是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的基本前提。在德国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法诸国先后引入研究型博士培养模式。英国将“科学博士”废除,代之以“哲学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在1860年即率先设立哲学博士学位。法国1896年还专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法》,要求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改变以往只在大学以外的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并在医学、法学、理学、文学等方面的博士生培养中增加科研内容与学位论文的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德国模式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而非研究所制),采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培养模式,将知识的发现、传播与应用有机结合,对于法学博士生培养采取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模式”:在同一个学科,既培养哲学博士,也培养专业法律博士,形成了研究型与专家型博士培养的新模式。这赋予法学博士创新素质新的时代要求,即研究能力的全面拓展,研究与应用并重。
(三)法学博士生创新品格的形成,需要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创新本位的培养模式共同支撑。“创新”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对于法学博士生培养而言,创新意味着多重意义:首先是培养理念的创新。现代大学理念已由“研究主义”时代转向“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并重,法学博士生的使命也由传统的法律教师转向教育与实践并重。法治的拓展势必要求法律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嵌入,法学博士的培养也不应固守传统的教学研究型模式,而应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作顺畅的法学博士生培养体系。其次是培养机制的创新。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经济学上的机制理论主要由信息理论和激励理论构成。对于法学博士生培养机制的创新,包括对既定的社会——法律结构分析,教育场域中各类主体的行为假定以及培养体制的目标甄别、选择等内在问题。最后是培养手段的创新,这是培养策略论的研究内容,也是最直观、实用的改革进路。对于法学博士生的培养一定要坚持理念、机制与手段的三重创新,并最终统一于法学博士生创新品格的形成这一归宿与落脚点。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与素质的人生内化,是制度强化的后果,也是机制创新的动力。
二、创新缺位:法学博士生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传统薄弱。“创新”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一是创造性或新意。[6]前一种创新可理解为“舍旧求新”,后一种创新可解读为“依旧生新”。不论是哪一种创新,对于法学博士生培养而言,都涉及到中国独特的法学教育传统与特殊的转型社会现实。特别是就中国古代的律学传统而言,律博士从设立之初便带有浓厚的“官方释法”色彩,与自由创新的法学传授、研究有很大区别,与近现代的法学博士学位制度更是存在天壤之别。[7]这种体制对于中国古典法系的发达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研究型、创新型法学人才的培养也有消极的扼制弊病。法律的保守性、稳定性决定了法学创新人才不可能像艺术、文学、科技领域一样,可以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但是,如若一味遵从“祖宗成法不可变”的政治信条,约束法学发挥自身独立的学术功能,法学教育的正常生态自然就会退化。特别是对于被作为正规法学高等教育之最终阶段的博士生培养而言,如何塑造其科学分析、理性批判、务实应用的学术与实践品格,意义重大。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英国大学对博士论文的要求一般都有明文规定,核心的内容是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博士论文必须是博士生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价值。论文正式提交前主要是导师把关。多数学生是逐章地将论文交给导师,由导师认真负责地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再由学生修改,一般要经过数次修改,直到导师满意后论文才能正式提交。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比较简单,通常由两个评委和一个主席组成,但必须有一个校外评委。校外评委由系主任推荐,学校决定。校外评委在英国是一种通行制度,同一专业的硕士论文通常由校外评委统一评分。当校外评委在英国是荣耀的,他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主席是中立的,在答辩过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他可能不是本学科的专家,但熟知规则、程序和政策,他的作用是确保答辩过程严格、公正、可信和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但仅评委和学位申请人参加辩论。答辩会没有固定的议程,一般在论文提交后1—3个月答辩会才能举行。学生不用宣讲论文内容,因为评委已仔细研读,并准备了大量问题。答辩会一开始就是提问,有的评委可能按论文顺序提问,另外一些评委则按主题来提问,也有个别按页进行提问。论文答辩时间则视评委的感觉和博士生的表现而定,通常3—4小时,也有进行1整天的。导师一般不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需要他提供一些事实,在被邀请的情况下才能参加。
可见,博士生要掌握有关专门技能,对研究领域有较宽知识面,了解研究方法,对学术有原创性的贡献,论文答辩就是要证实博士生是否符合这个标准。因此,论文答辩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但答辩也给博士生提供就论文与专家交流、解释和辩论的机会。论文答辩主要考查三个方面:是不是你自己的工作;你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价值;是否应该授予博士学位。虽然不同评委将采用不同方法检查论文,但有一些常规评价标准,如论文各章节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完整性;论文工作量至少要相当于核心刊物上全文发表的两篇论文;论文版面要符合专著出版的要求,等等。但是,最核心的内容是创新点和学术贡献,以及论文必须是自己的工作。
论文答辩实际上是面试,主要是测试博士生的知识面,考查博士生对论文的理解,确定选题的深度和学术价值。一般答辩都要提几十个问题,一些常规答辩问题可分以下几类:
(1)对文献和研究现状的了解。对论文第一章的文献综述要求非常高,博士生必须对本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现状有详细的了解,对本领域的关键文献要进行综述。这方面的问题如:你的工作与学科有什么联系?你的发现与文献报道有何联系?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能否列举出本领域三篇最重要文章?你对本学科发展史有哪些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是什么?
(2)方法的合理性。恰当的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工作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评委对此非常关注,提出的问题有:本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是什么?你如何描述你的方法,为什么你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你为什么没有用别人常用的方法?为什么别的方法不能成功?你如何知道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你能重做你的工作,你会采用哪些不同的做法?
(3)论文创新点和学术贡献。这方面的内容是评委考查的核心,所提出问题包括: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你研究?你凭什么去获得博士学位(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新发现)?你的工作创新点是什么?你的论文对学术有什么贡献?你将在哪里发展你的工作?你论文的,哪个部分可能发表(鼓励学生上学期间发表文章,但不强调数量)?
(4)应用价值。常见问题有:你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是什么?谁是你想像中的用户?谁是你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你的工作在什么情形适用?你的工作如何推广到更大范围?
(5)工作展望。常见问题有:通过做博士论文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你工作的薄弱环节?你将如何改善你的工作?你预计本学科今后五年会有哪些发展?你如何对本学科的长期发展做出你的贡献?
(6)具体业务问题,这里不一一列举。
学生必须对提出的所有问题给出满意的回答,最后由评委决定学位授予的情况。这里有6种可能的决定:①立刻授予博士学位;②小的修改后授予博士学位(3个月内完成);③修改补充后授予博士学位〔6个月内完成);、④在12个月以内重新提交博士论文;⑤立刻授予硕士学位;⑥在12个月以内重新提交论文,授予硕士学位。如果你的论文需要修改,你会被告知如何修改,何时提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重新面试。
(二)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核心就是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照英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关,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1)导师招生时必须有具体研究课题及足够的经费,因需而招,并不是因为有资格就招,因此学生一人学就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目标。
(2)导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指导学生认真修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送审。
(3)导师可以建议论文送审的专家,但具体评审专家由系或学校学术委员会确定,甚至采用类似于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办法进行匿名评审,杜绝论文评审中的人情风。
(4)改变论文答辩程式化模式,把论文答辩会开成对学生知识面和创新点的全面考核会,请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在详细阅读论文后对学生进行面试式论文答辩。
(5)切实实行论文修改制度,除一些创新成果突出的论文可立即授予博士学位外,多数论文应按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分别给予3个月到1年的修改时间,并对修改情况进行严格检査。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质量,吸引优秀生源攻读博士学位,增加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我校2014年继续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称“直博生”)。将结合推荐免试硕士生工作进行直博生招生工作,从具有学术型推荐免试水平的我校特别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
一、 招生专业及限额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名额
081901
采矿工程
5
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
7
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4
080104
工程力学
2
081401
岩土工程
5
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
8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7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7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2
二、申请条件
1. 我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具备学术型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 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申请者须提交的材料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一式两份;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两份(需要2名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分别推荐,推荐书须由推荐人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
3. 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一份,并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
4. 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
5. 本人自述(限1000字以内)1份;
6. 申请人还可提交在学期间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加各种学术科研活动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四、申请及办理程序
1. 申请人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主页查阅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yjs.c,下载有关表格,将全部申请材料交所申请学院,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审核。
各有关学院应在本人申请和专家推荐的基础上,按我校博士生复试办法进行进行考核,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考核的内容须根据本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重点考核考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水平和从事实际科学研究的能力。
考核合格者名单及申请材料于10月15日前送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直博生拟录取名单。
2. 直博生拟录取名单在选拔后公示七天。
3. 凡推荐免试选拔的直博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
4. 拟录取的直博生,须在规定的博士生报名时间内登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网站“博士网上报名系统”,下载正式报名表格,办理正式报名手续。
5. 入学时间为次年9 月。
6.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取消其直博生资格(一并取消推荐免试资格)。
(1)本人提供的材料与事实不符。
(2)申请人在本科第四学年学习期间有不及格科目。
(3)本科期间,受到纪律处分或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未通过。
(4)毕业论文未取得良好以上成绩。
(5)在毕业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证书。
(6)不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五、其它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3]李泽平。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75-79.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忆过去的岁月,心里觉得充实。论文快写完的时候我感叹了很多。首先衷心感谢导师张新实院士在论文设计、现场实验、论文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的老师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厚善良的胸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我一生的学习树立了榜样。他的教学和鞭策将鼓励我在科学和教学的道路上做出巨大的努力和开拓创新。
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裕生博士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感谢他为我提供了从实验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的一切实验条件。我要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各位同事可以说,没有他们,我今天的论文就没有了。
感谢重点实验室徐莉老师和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感谢杨志杰老师,他教会了我使用实验仪器。在炎热的夏天和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整天帮我做实验。在我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提供无私的赞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对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感谢在准备实验条件时给予我的赞助。感谢实验室的王健老师在我努力工作期间给了我生活中的各种赞助,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艰辛。感谢实验室领导谢金生、陈光水、马洪亮、郭剑芬为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抽出时间帮我处理计算机问题。感谢实验室的研究生韩志刚一次又一次的教我用仪器做野外实验,在仪器出问题的时候尝试各种办法帮我解决问题。
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研究生。我不能在这里列出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对他们过去一年来对我的赞助和关心的感谢。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快乐而充实。它们将是我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崔继超、李保密、黄伟、杜子贤,他们为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当我的实验最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为我放下手中的工作,无私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我抑郁的时候分享我的烦恼,在我不够自信的时候让我振作起来,从生活的每一点开始赞助我,鼓励我在一起的时候要开心快乐。在此,我要郑重感谢我的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学院教授吴博士。虽然我已经毕业离开了他,但在他的领导下,我似乎还是遇到了学业上的问题。我第一个想到找他,他总是耐心认真地用他渊博的知识回答我的问题。从论文的最初构思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蕴含着吴先生的深刻思想。我感谢我的老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范大学的舍友高、柯春婷、贾瑞霞,他们无条件让我住在他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很大的方便和赞助。他们在我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在我抑郁的时候帮我解决问题。幸福温暖的宿舍生活总是给我带来好心情,那就是生产力令人难忘。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些小事情。
感谢我的姐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的老师龚吉瑞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给我提供解决方案,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师大资源学院黄老师博士与我讨论我的实验想法并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师大资源学院教务处崔,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一切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林彦国、乔振、吴建斋、刘洋等。感谢他们照顾我学校的一切事务,和我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赞助、理解、包容和支持,博士生这三年的生活会大不相同。他在我完成博士论文的时候帮我做实验,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务。在我写论文期间,他帮我理清思路,找到突破口。他耐心地听完了我一遍又一遍的论文。论文写完之后,他在我们专业背景如此不同的情况下,帮我认真修改论文。
最后,我想把这份文件送给我深爱的父母,他们在我身后默默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我的论文和实验,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见过他们半个多世纪了,我感到很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