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5篇,欢迎参考。
一、是应当把教管能力建设和声乐基本能力同等重视、对等开展
幼儿园所需要的师资力量是具有多面手实力的幼儿教师,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幼儿园的体制绝大部分为私营性质,是由民间人士投资兴办的。为此,幼儿园的盈利性质的意味很浓,虽然国家的各级幼教管理部门对于幼儿园是严格管理的,有固定的管理规范和常规的严格的管理活动,但私营幼儿园对幼儿的保教能力和实力与公办的大兴幼儿园有差异,尤其在对幼儿教师的使用上会尽量控制人数,以降低管理成本,他们所需要的就是能管、会育、善教的具有综合性能力的幼儿教师,以教师的全才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所以,如果我们把对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方式,还是从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那么就是在误人子弟,就是在浪费资源,应当下大决心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对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追求优秀的学前教育的老师,这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开展配套性的儿童心理知识教育、儿童管理知识教育、相应的文化科教育的基础上,在进行必要的声乐知识培育的前提下,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就应当从符合儿童欣赏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儿童声乐教学能力。比如说,我们应当教会学生们怎样运用符合儿童欣赏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儿童掌握需要学会的儿歌,这就要求学生们应当掌握理解儿歌的旋律、节奏,掌握用儿童乐意接受的肢体语言开展和儿童们的交流。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掌握这样的技巧,而是不考虑受课者的情况,一味地采取毫无特点的方法进行和孩子们的教学交流,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了。比如,在教孩子们说唱儿歌时,教师采取美声、摇滚等方法就会不大适应,如果孩子们不被吓哭,就会对说唱儿歌产生恐惧和厌学心理,甚至会被孩子们当成是“狼外婆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对牛弹琴”。
二、是高师院校要加强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的机会
1.1教育研究意识现状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5]。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做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摘要:
区域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基本上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其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上、情景及响应的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好区域的材料选择与投放问题,才能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直观形象,各方面能力偏弱,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小班阶段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水*,结合小班幼儿学**点等策略。
关键词:小班;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策略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但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教师在**区域活动时只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没有考虑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幼儿发展情况等问题,这样的材料很难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很难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小班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小班幼儿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的安抚下逐渐*静等年龄特点。结合这些年龄特点,我们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为安抚幼儿情绪,创设安全、舒适环境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焦虑情绪,喜欢玩自己熟悉、会活动,摸起来柔柔的、暖暖的玩具。教师可以在小班设置娃娃家之类的、能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安慰的区域,在娃娃家中投放女孩子喜欢的玩偶,男孩子喜欢的汽车、变形金刚,大众喜欢的动画形象、娃娃家操作材料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给幼儿带来温暖熟悉的感觉。除了娃娃家,还可以为喜欢安静、不擅于交往的孩子设置一个比较封闭的“谈话吧”,鼓励这些孩子拉着他的好朋友去“谈话吧”说说悄悄话,还可以在“谈话吧”中提供抱枕、不同类型的图书,如故事类、百科类;不同类型的卡片类玩具、图谱卡、玩偶、头饰、手偶、地垫、抱枕、录音机等,帮助他们寻找话题,学会与人交往。
(二)选择富有生活情境的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特点主要是好奇心强,爱模仿。因此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关注这些特点。如科学区《学习形状相匹配》,可以以《小动物喂食》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寻找与小动物相匹配的食物,让幼儿模仿生活中喂食的情境,让幼儿握好汤匙,能手眼协调地把对应的食物一个个送到小动物嘴巴里,孩子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动作,直到任务完成。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教师观察幼儿学习形状认知情况,又能提高幼儿的小手抓握、手眼协调等动作发展。又如语言区,孩子都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如果语言区只投放图书会特别冷清,我们可以结合孩子最喜欢模仿生活情境打电话的游戏,提供两个旧电话,收集或自绘幼儿熟悉的故事图片或生活情境,然后将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称做成一张张字卡,让幼儿看图对讲。还可以玩传话游戏,如拿一根长长的水管穿过隔板,让幼儿站在东西两端,互相交流传话,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二、结合小班阶段目标
不同阶段的幼儿发展水*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参考省编教材去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阶段目标去选择与投放材料。
(一)根据月发展阶段目标
在选择材料时可以结合五大领域发展的阶段目标去投放,如9月份科学领域阶段目标中提出“感知常见的几种生活用品、水果。了解基本特征;按事物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比较大小并排序等”,教师就可以结合阶段目标投放水果沙拉自助餐品尝区、投放标签分类整理娃娃家,投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按大小排序等。 10月份科学发展提出“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圆形等。 ”教师根据这些阶段目标可以在建构区投放各种圆形玩具搭建车类交通工具,在运动区投放轮胎、呼啦圈自主练习感知圆形等。但有的活动区目标是结合幼儿自身发展制定阶段目标,如9月份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可以先开展“抓”的练习。可以培养幼儿练习五指抓到三指抓,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每个月投放的“抓的物品”也应该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也可以玩“夹”的练习,早期阶段让幼儿用塑料夹子给各种动物形象夹胡须,还可以提供夹馒头的大夹子让幼儿练习夹乒乓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一点难度,提供的夹子小一些,夹的物品也小一些,后期再逐步换小增加难度。 “舀”“倒”“串”“扣扣子”等操作练习都可以遵循这个从粗到细阶段性逐步提高的规律。
(二)根据每个阶段目标中具体的教学活动
每个阶段目标中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如10月份美工区目标中提出“尝试用点(雨点、圆点等)、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特征。 ”具体活动有《香甜的水果》《画水果给小猫》《小猫的水果》等,教师就可以结合活动内容创设水果屋主题,提供各种各样形状的水果、颜料,可以利用窗台、墙面、玩具柜面等地方创设背景墙,投放颜料、油画棒、水彩笔等工具让幼儿**涂鸦、玩水果印画、水果分类、涂鸦水果区宝宝等活动。又如科学领域目标中提出“按物体特征进行排序”具体活动有《按颜色特征排序》,可以开发图形宝宝找家、收整糖果屋、做漂亮的糖葫芦、串有规律的门帘等活动。
三、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水*
同年龄段的小班幼儿能力水*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普遍水*,还要兼顾个别幼儿发展的不同层次,投放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
(一)关注同年龄段不同幼儿的发展水*,为他们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
每个孩子在各领域发展的情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我们在美工区,就可以为孩子准备不同星级的材料,如不善于动手的孩子提供一级材料:画好虚线的宽较窄的长方形纸条,让孩子一刀剪断。相对较好的幼儿提供二级材料:宽较宽的长方形纸条,让孩子连续剪。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挑战三级材料:沿曲线剪。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会自己穿衣扣纽扣。教师在生活操作区,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纽扣区,如系带子的搭扣、传统的民族风搭扣、不同大小的纽扣穿洞练习,让幼儿**练习,挑战不同的难度,孩子会特别感兴趣,有时还会邀约她的好朋友帮忙一起完成,给了孩子合作的机会。
(二)关注相同的材料难度层次的提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材料都是使用一次性就被搁置无人问津,新的任务下达,教师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制作新材料,不懂得开发和利用原有材料,从原有材料中去抽取或添加,提升和创新原有材料。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石头》教师请家长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投放科学区让孩子们了解石头的特性。一段时间,孩子对石头不感兴趣了,教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商量,用油画棒、颜料来装饰石头,晾晒石头,这从原来简单的摸一摸石头了解石头到动笔装饰石头,对孩子技能上有了一定要求;装饰石头完工后,我们又把这些石头运到沙池区,让孩子搭建高高的城堡,一起用石头装饰大城堡,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有的孩子还商量不同的装饰方法,如大石头放在城堡的底层,小石头放上层,不同的石头分类装饰,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了分类、空间安排等科学问题,对幼儿的学习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材料不适合跨区域开展,我们可以在原有材料上增加些难度。如生活操作区《夹夹乐》,原有材料是乒乓球,夹馒头的夹子、盘子,孩子很快挑战成功。第一次教师换掉的是盘子,提供高一点的杯子,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第二次教师换掉的是大夹子,用小号的夹子去夹乒乓球并放到杯子中;第三次教师换掉的是乒乓球,变成小木珠,小木珠个头小比较难夹,但不像玻璃珠那么滑溜,小班幼儿还是能挑战成功。后期为了锻炼能力强的幼儿,还增设了瓶子,让幼儿把小木珠装进瓶口较小的瓶子里。这样循序渐进地增加材料难度,幼儿会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四、结合小班幼儿学**点
小班幼儿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他们只是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盘材料、一份任务单让小班幼儿操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一)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的区角环境
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喜欢颜色鲜艳、形象逼真的高结构材料,但低结构材料又能帮助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在选择与投放材料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如准备《娃娃家》材料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准备一些高仿的材料,如自制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角色扮演道具如各类角色服装、帽子。娃娃、奶瓶、炊具等,还可以收集幼儿照片,制作全家福。玩具小人、装扮服饰、厨具用具、过家家餐厅、医院、理发店等模型玩具。低结构材料如各种各样小珠子,不同颜色的项链、假发、头饰、各种彩色的皱纹纸、泡沫纸、小瓶子、小杯子等,孩子可以根据情境布置娃娃家,做娃娃家食品,装饰品等。
(二)选择幼儿熟悉、具有生活经验的材料
小班幼儿经验缺乏,教师选择的材料要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幼儿才能更感兴趣。如科学区《找匹配》,教师就可以直接用生活中的瓶和盖、笔与笔套、脚与鞋的尺码、手与手套的大小供幼儿探索、匹配等,《神奇的电池》教师可以请幼儿把自己熟悉的电动玩具带来,认识电池两端的不同,组装电池,让玩具动起来,这样的活动孩子会百玩不厌。
(三)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学习需求
在考虑小班幼儿学**点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学习需求。如美工区,除了有涂鸦区,还要提供充足的操作工具:如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儿童剪刀、花边剪刀、橡皮泥、水彩笔、油性笔、油画棒、各色毛线、棉签、纸杯、空纸盒、绘画纸、不同材质的有色纸等。半成品材料如纸筒娃娃模型、各种空纸盒、空瓶等,让幼儿大胆的用撕贴、点、线画、绕毛线、包裹橡皮泥等方式去装饰美化这些物品。还要注意提供清洁用品,如抹布、小纸篓、分类盘、整理箱等,帮助幼儿随时清洁自己使用的空间,养成卫生整洁的习惯。
(四)关注材料的动态性,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
随着幼儿对材料的一次又一次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移的,他们会对玩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产生厌倦。我们要考虑材料的更换,如益智区的拼图材料,图书角的一本书等;还要考虑材料的添加,如美工区《漂亮的瓶子》初期教师只提供了简单的贴纸让幼儿装饰,一段时间后孩子不满足于简单的张贴,可以和幼儿协商还想把瓶子变成什么。有的孩子说变成花瓶插花,有的孩子说变成瓶子娃娃等,教师就可以添加剪刀、吸管、纸花给原来漂亮的花瓶插上花;还可以添加黑色的毛线、泡沫圆球、水彩笔做瓶子娃娃等。
总之,每次选择与投放区域材料之前,一定要思考这些材料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吗?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适合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等问题。让活动区的材料不是简单堆积,而是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人文教育目标,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现状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 问题 策略
理论指导实践,专业理论课不仅为专业技能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学前儿童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显示,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感觉枯燥无味。其次,讲授法基本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缺乏思考,依赖性强,进而体会不到钻研和探索的乐趣,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再次,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一味地、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尚不能,谈何应用,谈何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1.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教师要突破教材和自己所学专业的束缚,更新学前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学前教育内容,例如,蒙氏教育、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这就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整合新的内容和技术,推陈出新,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沿化和实用性。
2.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2)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3)要有指导实践的能力,定期进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4)要有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借鉴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论,例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小组研讨法等。以在专业理论课中推广“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例,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驱动;(2)学生主动;(3)教师引动;(4)多元互动。这种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讲授法的不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丽。关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8).
学前教育论文2000字(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摘要】为了促进不同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许多教师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参照,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题,保证学生能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但是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分析对象,了解这一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相关策略及要求,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基础教学环节,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一、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围绕前期的教学目标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恰当可行的帮助和辅导,保证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学习和行为方向。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这一专业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专业理念与行为、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感受与体验的具体教学板块要求,以终身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将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之中,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的多元性以及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另一个侧面上来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的放矢,保障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二、构建层次化的教学实施体系
层次化教学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备受好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对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育背景有所区别,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产生一定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动力。其中层次化、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体系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课前实践活动以及课后引导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不同的实践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顶岗实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相融合,明确前期的课程教学目标,以教育实践与体验为依据和着眼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参与、主动观摩以及研究教育,积极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为了保障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有所获,教师还需要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抓住这一拓展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以及优势,将社会调查、支教活动与志愿者活动融为一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元素,因此为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和学校必须要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为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以及依据。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学前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对待以及厌烦的心理。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进行恰当可行的引导,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积极预测不同的教学问题和教学障碍,明确前期的教育教学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动向,以此来调整后期的教学体系构建方向以及内容。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需要抓住这一专业教学的核心要求,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抓住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条件,着眼于前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实现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稳定提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让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绽放别样的精彩论文
【摘要】幼儿由于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要突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唯有此,才能让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凭借鲜明的图画、动听的音乐等优势深受广大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本文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其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精彩
【中图分类号】G619.2;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16-01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直观动感的学习情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拓展幼儿的思维。对幼儿的学习大有裨益。本文重点阐述信息技术在语言、数学、美术三方面的运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使各位同仁切实感受信息技术的运用价值和魅力。
一、信息技术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语言是幼儿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今后立足社会的资本。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提高语言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例如,教学幼儿大班诗歌《家》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激发他们创编诗歌的热情。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先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出示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花儿等画面,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幼儿说出描写天空、树林、草地、河水的形容词,并提问幼儿:这些美丽的地方是谁的家呢?引出诗歌的学习。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中的“flash”功能设计了“找家”的活动,孩子们找对了,用鼠标拉一下,小动物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说错了,小动物还回原地。这样动态的、魔幻式的活动极大地唤起幼儿的学习热情,看着小动物们随着音乐节奏回家,这时的小朋友也被深深的感染了,他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跳起舞。整个教学氛围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幼儿创编儿歌,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这个活动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米老鼠来激励和鼓励幼儿进行诗歌仿编,极大地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在仿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诗歌,并把创编好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孩子听,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编出很多情趣盎然的诗歌。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化解数学的抽象性、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需要的各种学习材料,丰富他们的直观认知,帮助幼兒实现思维由直观向抽象的过渡,便于幼儿更好的理解。
例如,教学小班数学《认识上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能够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如课件图上有各种小动物,小猴子、小鸟、小兔、小狗等。教师按照他们的方位引导幼儿说出“小鸟在小猴子上面,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等。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刺激下,让幼儿对“上下”方位的相对关系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上下方位关系的理解,如教师说出“把小兔放在小狗的上面”幼儿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来操作完成。就这样,教师通过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美术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
美术是学前五大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将信息技术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感性创作对象,便于幼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