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8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为家人们分享的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体会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古诗教学必须注重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造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悟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8-02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法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都要在思想、知识和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讨论中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难以引导讨论深入下去。所谓准备,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对教师来讲就是要把重点部分揭示出来,还要指导学生的准备过程,如认真划分小组,培养学习骨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过三次相遇、相处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这时,我提问:“一个世界有名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选准课堂讨论焦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课堂讨论真累,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没完没了,弄得该上的内容没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组织讨论时没有合理组建讨论小组以及选准讨论的焦点,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选准讨论的焦点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重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得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则是突出重点的有效办法之一。这样不仅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的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必须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授的内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进一步拓展、充实、深化,以拓宽视野和发展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学习活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利用它引发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认知结构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等等)的影响,课堂中出现卡壳、冷场现象并不少见。当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给他们灌输知识,也不能“穷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5、当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亢奋状态的,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拉开发散思维新的一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四、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结合

对于全班性的大组讨论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起较好的酝酿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以及习惯在大众面前发表自身的看法,小组讨论的气氛适于学生敞开心扉自然真实地畅谈发表言论,同时也能够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话题有所集中,认识有所明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跃大组讨论的课堂气氛和效果,特别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突出。当然,小组讨论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于一些简单性话题不需要进行大组讨论,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讨论话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则应该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组讨论中老师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引导作用,使讨论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五、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各组可推荐代表发言。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讨论进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等。

对于课堂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点名表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不点页名批评。这样做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对于讨论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则要客观对待。对于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条理而富有逻辑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肯定;而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语法问题,教师要认真指出,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J].基础教育研究。2002(S2)

[2] 温雪梅。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火学出版社,l997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9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4

一、采用直观教学,改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直观教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活动,它最能够直接说明问题,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同时他们也具备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的特点。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启发者,是学校教育的一线执教者。我们应该将有些语文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转化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借助比较直观的教具、操作学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亲自操作能力,激发主动性

小学生自身容易动,可以让小学生通过演示学具,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启发者,是学校教育的一线执教者。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艺术,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见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敢于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实现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多媒体

通过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现有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现状

1.1教学手段较为保守

在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偏向保守。不敢创新,不懂创新,按部就班逐渐成为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写照。教学创新是指在尊重原有教学理念、手段等的基础上合理改变教学方式,以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目的的活动。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一部分的教师乐于唱独角戏,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传递信息,虽然履行了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却严重扼杀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反馈,自然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应完善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趋向多元化。

1.2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教学理念是支持教学活动的精神基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活动虽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弊端。这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创新的进程,也成为在教学创新中最重要的障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仍侧重提高小学生的成绩,并不过多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这种落后教学理念阻碍了教学创新活动,导致大部分的小学生注重自己的成绩,只以成绩论高低。而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却迎合了现行小学教育的要求。在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升学率已经成为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在该标准的影响下教师逐渐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倾斜,导致教学活动单一化、机械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动性与目的性较强。小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并不会主动地质疑与思考。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使小学教育背离正确轨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为了达到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与学校应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的目标逐渐契合教育的本质。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应对措施

2.1创新教学理念,突破常规教学方式

打造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改变单项的教学方式。旨在构建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思路,突破常规的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教学理念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语文教师应改变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授课与课外提升相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在课堂与课外中掌握获取知识,提升技能。例如,教师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便可以将45分钟的课堂授课时间划分为具体的两部分,给予学生十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短暂的活动中观察室外的生活,并以书面的形式展现观察结果。《美丽的小兴安岭》侧重景物描写如“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侧重讲解描写景物的方式,并在学生观察室外时引导学生注意室外的景物。教学阵地并不单单指课堂,教师除了给学生活动时间之外还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去郊游、踏青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2利用好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的成份较少,为了构建创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降低对课本的依赖性,改变主要以口头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课本知识或具体情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正迎合了现阶段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的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将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知识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以此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散学生思维,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授这篇文章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描述景物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视频或图片。通过这种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与学习课文知识的兴趣。例如,文中提到“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教师在还原该景色时辅之以音视频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3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教无定法,教师为了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需要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游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教师在实践这些教学方法时应与小学生的生理情况与心里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价值与作用。小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在理解与接受新事物上存在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法,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高低划分为具体的层次,并根据层次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获得进步。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游戏教学法,将课文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并将游戏穿插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获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总而言之,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是一项长远而且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伟芳。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才智,2013,(6).

[2]赵洁玲。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研究[J].教育科学,2014,(5).

教师小学语文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构建;重要性

《徐特立教育文集》中说:“教师是同志中的领导者,因此就要尊重教师。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做“教学半”(教者学者各负一半责任,就没有资产阶级的所谓教师本位或学生本位的对立),或“教学相长”,在教和 学的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利益,都获得进步。这是新的师生关系的问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生作为受教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已成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的迫切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

一、何为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次的关系构成的系统”,在这种关系系统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而心理关系与教学与学习关系的形成是必然的。人际关系是集体交流与师生关系的一种补充。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和人际关系组成的系统。因此,师生关系这一多方面的制度一旦形成和确立。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关系将进一步影响建立在教育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但相反,如果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教师就会丧失自信,从而导致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没有激情的工作状态,并进而引发对学生冷淡,使得师生关系陷入僵局的严重后果,那么在这种情景下的教学质量也肯定是不高的。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护,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这样的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也更愿意去听从教师的教导,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学生则会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过程顺畅与否的重要因子,也是关系教学质量是否高效的关键。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现教学本质的基础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应:“凡被教师预先认定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若干月后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因为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所学知识这一对象,共悟其文化精神价值。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认可、赞赏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努力刻苦学习。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期待所产生的行为又使教师由此产生较高的职业效能感,加强对学生的期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也有期待。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诸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学生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学”及其独特的表现反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如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会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技能。

三、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教师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其人格价值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而教师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应树立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民主平等的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及时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第二,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通过改进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师生情感就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地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

第三,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展现自身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必须要具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我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水平,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学生的心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为本、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个人的知识涵养和道德修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7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繁琐哲学危害师生。课上,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通过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课下,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无思维价值的作业、练习上。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的负担很重,语文能力的提高却很缓慢。

(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十分封闭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试的指挥棒,自上而下一级指挥一级,并且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方式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全面指挥。加上教师评优、晋级统统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们不得不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默写汉语拼音音节,但是从小学毕业考试到中考直到高考,往往出“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于是,为了让学生拿到这两三分,师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练习。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生怕哪个问题没问到,考试时学生答不上来;生怕哪个词、哪个句子没练到,考试时丢分。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就是抽掉内容、情感的千题百练的文字游戏。这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做,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是违心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危害。

其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和素质不高。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一要树立和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要树立和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训练的意识,并使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持久的、充分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是新形势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要坚信: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自然强,成绩一定好。二是要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念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得知识,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三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内涵,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要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语文天地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估的激励功能;考查学生的成绩,可以实行评定等级加激励性评语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全面,要重视朗读、背诵和听说能力的考查;笔试内容要简化,要加强综合性,选择、判断题要慎用,要有思维价值;对教师教学的评估,要把是否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考试和评估不能“光松绑,不改革”,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

1、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包括暂时后进的学生)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喜欢学语文,而且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2、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大纲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随意拔高要求。教材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而且提出了教学要求。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都应当突出重点:理解的重点,语言训练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突出重点,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结构,是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体现。

3、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加强有指导、有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读中启发学生揣摩、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表达能力上,也要加强训练的整体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多一些综合训练,少一些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当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训练,以及旨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而要求学生掌握的识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少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给今后语文教学开的“药方”是“多读多写”。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无疑要继承,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读、写的指导,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而且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体现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训练过程。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改革,涉及社会、家庭诸方面,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综合治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互动创新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加之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教师如果积极地鼓励,他们都是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的。语文教学不能死板,只强调学生认字、学语法,更要使他们从情感体验、自我思想升华到慢慢认识人生。教学中可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最好是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实施生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三尺讲台走下来,主动走进学生,变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的好朋友。

二、教学互动构建的意义

教学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开展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提高学生的集体创造性能力。

三、互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

2.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善于在留出的空余地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氛围)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内和最活跃的环境(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中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同样也要注意上面的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四、在关爱、激励、自信中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