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即将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幼儿,她们对幼儿教师职业所持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成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征途为大伙儿分享的6篇幼儿园幼师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教育改革自进入新世纪之后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严格来说,教育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幼师音乐教师也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众所周知,幼师音乐教育在幼教专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教专业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部分课程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所决定的。但是,我国幼儿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技能与幼师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与幼教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技能以及实训实践等方面对幼教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使幼教音乐教学和学习有一个突破。
一、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弊端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是在幼教的专业学习中一直贯穿的,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专业在幼师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其中,幼师音乐技能教学和一般的成人音乐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幼师音乐专业需要准确的定位,而在现在设置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目标,其实用性与针对性都有所欠缺。
更无从可谈“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的。我国都是按照中师教学模式来制定幼师音乐专业课程的,这难免会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补作用,使课程显得过于单一,缺乏内涵,而且这种设置方式也无法体现出音乐与其他艺术专业之间的关联。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免会出现动手能力弱、知识面窄、能力不全的问题,这完全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笔者认为,要扩充幼儿的知识面,增加其在音乐上的造诣,首先就要从提升幼师的教学素质下手。简单来说,就是要针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构建一个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一批能力健全、知识渊博、乐于创新的幼师,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幼师教育改革路上的绊脚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少幼师学校很少会在音乐课堂上教授学生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仅仅是简单地教学生唱歌等,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基本功,有时学生唱歌还会出现“跑调”的现象。除此以外,幼教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也比较令人堪忧,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的话是无法在短期内提升这一素质的,更重要的是,幼教学生的文化课底子也比较薄弱,在教这些学生学习音乐时,教师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方法,由于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幼儿音乐教学成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所在。有些幼儿发现自己的音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学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对音乐课产生排斥感。长期如此的话,幼儿在学习上的热情必然会下降,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
3.专业技能学习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幼师教育是每一个人在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一环,音乐教育更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师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在素质教育时代,社会对幼师的专业技能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合格的幼儿音乐老师,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求其技能有实用性,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阶段安排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幼儿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音乐专业技能学习在幼师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幼师音乐技能教学与普通的专业音乐教育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幼师音乐专业技能实用性和针对性,应该围绕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目标、深度上遵循实用、具有针对性与综合、可持续发展等两方面着手。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幼师音乐教育实践上看,有很多老师的专业技能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当缺乏。
4.忽略教学活动实践。由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注重实践,因而导致幼师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够派上用场,同时所必需的知识却从未学过,如此必然会对幼师毕业生更好地开展幼教活动造成一定影响。所以,笔者觉得在针对幼师开设音乐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毕业以后的幼师可以高水平地完成音乐教育。可是从目前幼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缺乏实践依旧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正是由于实践的匮乏,所以才造成很多幼师毕业生不能够胜任音乐教学活动。
二、对幼师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因为在20世纪的时候我国取消了免费培养师范生这一政策,因而导致幼教专业的生源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各大高校、中职学校在招收幼师上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此就使我国幼师的整体素养也随之下降。虽然最近几年时间来我国也针对幼师乐理教育出版了多套教材,可是因为编写这些教材所采取的模式比较呆板,再加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而且缺乏相应的课后练习,因而导致教材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除此之外,还因为幼师学校的学生才刚刚接受乐理教育,再加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枯燥和深奥,而且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较低,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大打折扣。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幼师学院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而为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音乐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我们就必须要构建起一套和幼师教育相吻合的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以确保幼师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幼师音乐教育。
2.科学利用各类教学方法。音乐实际上就是通过合理的发音方式,以及极富感染力的文字语言,来对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声乐表达上的能力。而从生源、声音素质、教学目的等方面来看,幼师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程设置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针对幼师专业学生所开设音乐教育要求老师一定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乐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幼师开展幼教活动的水平。
【关 键 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中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2-03
近三年我国幼儿教师的行列迅速扩大,出现了多层次并进的局面,改革优化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通过中外比较对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作出思考。
一、国外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概况
1. 培养机构与层次的设定。国外幼儿教师培养机构若按层次划分,主要有中专(高中)、短期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四种。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逐步取消了中师培养层次,形成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的局面,比如北美就是以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院和大学为主培养。[1]在学习年限上各国都有延长趋势,如土耳其、西班牙、匈牙利、澳大利亚把培养时间从2年延长至3或4年;奥地利把培养时间从4年改为5年。一般而言,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主要通过社区大学或教育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幼儿教师主要通过综合性大学及师范学院培养,正在向完全由大学乃至研究生院培养方向发展。若按办学方式可分为独立型与开放型两种。一种是相对独立的师资培养机构,如各类师范院校,其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意大利、爱尔兰、俄罗斯等国家都是以这类为主;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师资培养机构,包括综合大学或文理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非定向型的高素质复合型幼儿教师,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在20世纪90 年代末,美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社区学院提供副学士学位、综合性大学或学院的教育院系提供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格局。法国一部分师范学校也已被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培训学院”所取代。
2. 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幼儿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较流行的是通过制订“标准”、“准则”等分层明确。如美国就建立了以“标准”为本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大行业协会颁布各层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或教育指南,2009年由全儿教育协会出台了新《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2010 年该协会又颁布了《初级和优秀幼儿教师专业培养计划的标准》,对原《专业准备标准》作了层次划分,明确了硕士、学士、副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培养目标。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就业定位也有区别:获得副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一般可在幼儿园、日托机构从事0~4 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服务,也可在学前班担任教师助理、保育人员等工作;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一般可在公立学校的 K-3(Kindergarten-Grade3)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幼儿教育机构从事保育及管理工作;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主要定位在幼儿园、学前班中的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幼儿园长或者幼儿保育中心主任,甚至幼儿教育专业发展方面的专家等。[2]
3. 课程结构与教学途径的设置。各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必修课。各国都重视利用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都较高。如美国的副学士学位课程中的专业/技术课程学分占了70%,学士学位在教师教育阶段一般要安排70~80 学分的专业课程。大多数国家对教学技能的理解比较宽泛,并没有把技能技巧方面的课程单独列出,而是融人教学法等相关专业课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家建立了对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的认证制度。如美国通常由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全儿教育协会对幼儿教育计划进行论证;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举措之一便是对培养教师的课程设置进行审定。各国都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大部分学生实习时间很长,要深入幼儿园学习体验全部工作。如德国社会教育专科学校的学生理论学习2年,专业实习1年。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过程时间的30%,还着眼于建立大学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构建大学教师、实习生和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各个社区学院都很重视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校内大多设有日托中心与幼儿园。
4. 招生对象与教师入职的要求。国外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入学要求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如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芬兰先是通过分数筛选出一批学生,然后各大学教育学系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通过率为5:1,之后再进行一轮筛选,按约3:1的比例录用,平均录取率约6.4%。法国要求受训者在接受两年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之前必须先修完三年大学课程。[3]美国许多州80年代以来都提高了师范教育专业的录取标准,学生申请教育专业后,学校会考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求平均成绩在B-以上才被接受。[4]生源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从源头上提供了保障。
发达国家幼儿教师的入职起点都比较高,且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国,各州都要求持有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合格证”,持证者必须具有若干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的学分数,还必须定期更换新证。有的州要求幼儿教师合格证的持有者必须具备学士学位。在日本取得“幼儿教师许可证”是成为幼儿教师任教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他们主要有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和二种许可证,其获得资格分别对应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短期大学学历。
二、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国内外现状之比较
我国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一定差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1. 培养机构设置与认证的比较。发达国家设置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走向有两种:一种仍是由较为独立的师资培养机构如师范院校来承担,另一种是开放型或非定向型的培养机构。我国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种类较多,初中起点的中职中专、五年一贯制专科,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等同时存在。近年经济较发达地区三级师范已向一、二级师范转型,但其他地区由中职中专培养幼儿教师仍然不少。与国外比较有较大差异:一是办学形式传统,政府包办的独立定向型为主,缺少开放性;二是培养层次偏低,中职中专仍占相当比例;三是机构的设立缺少专业认证。据教育部2009 年统计,全国当年培养的16万幼儿教师中,有近一半是中职院校毕业的。
2. 培养目标定位与层次性的比较。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且要通过权威机构的论证。分层次确定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已成为发展趋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就业定位也不同。对比之下,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层次虽然很多,但培养目标却存在同质化倾向,定位不准确,层次与实质边界含糊不清。有的学校中师、大专、本科层次都有,培养目标却无明显区别。因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对本科、专科、中职各层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作出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没有权威的认证,“致使各级院校都盲目面向幼教市场,都一律强调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一线教师”。[5]教育部2011年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但仍缺乏对各个不同层次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与认证。
3. 课程设置与培养途径的比较。发达国家对幼儿教师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需要经过权威性认证,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所占学时与学分比例较高。教育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视幼儿健康与生活、幼儿观察记录与评价、幼儿教育前沿问题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幼儿为本思想,并将教学技能技巧与各种课程相融合;实践课程通过与幼儿教育机构的深层次合作来实施。相比之下,我国虽然课程结构也有相类似的几块内容,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死板学分偏多,尤其是初中起点的层次;教育专业课程沿用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体系较多,或者比较僵硬的套用“三学六法”,没有真正转到幼儿的生命成长与现展的前沿问题上,对幼儿教学技能的理解比较狭隘,偏重音乐、美术等一般技能训练,对师幼互动中大量的教育复合技能不够注重,存在技能训练与幼教实际活动脱节的现象。实践教育课时偏少且安排较晚,缺少理论指导与教学反思;各层次的实习“放羊式”现象都较严重。
4. 生源端口与入职标准的比较。如前所述,发达国家对幼儿教师生源端口与入职标准的要求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生源质量没有保障,目前初中毕业生往往因考不上普高才来报考幼师;高中毕业生实行统考统招,相当部分属调剂志愿,培养机构没有招生自无法进行面试,如此种种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质量先天不足。入职我国也已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并不需要有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的学分数,社会人员通过自学或中介机构培训就可参加考试拿到证书。但有了教师资格证还必须通过招聘考试,所考内容与考生原来是中职、大专、本科或硕士毕业并无关系,突出了幼儿教师“技术型、操作型”身份定位,给职前培养造成了片面导向。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走向的思考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应在借鉴国内外各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优化。
1. 加强对培养机构的调整与办学形式的论证,坚持高标准。首先,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层次,逐渐淘汰中职中专层次。调查发现,这类学校普遍生源太差,师资薄弱,毕业生质量不高,所以这层次应该停办或转为培养幼儿园辅助人员。第二,应把“一培到底”的独立培养改为多方合作的开放型培养,比如高师可与条件好的中职合作办五年制专科,还可按照美国等做法让学员先在普通高校学习2年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双向选择与测试进入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再学习2年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三,根据社会效应,重点办好五年制专科与四年制本科,因这两种时限模式能较好地兼顾各个方面,使学术性与师范性得到更好的融合。第四,加强对培养机构的论证,对各类幼儿教师培养机构及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权威性的资格审核与持续评估。总之,要逐步向高层次、开放型转变。
2. 明确幼儿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体现层次性。首先,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行业的要求与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精神,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基本规格要素。第二,采取基本目标与层次目标相结合的设置思路,体现层次性,准确清晰的进行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历层次主要有三个,应按照这三个层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作出服务于幼儿教育机构保教、管理、辅助人员的角色划分。第三,组织专家或权威机构对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设置进行认证,通过认证方可实施。
3. 改进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与复合性。根据教育部颂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类,重点是教师教育课程,它可分为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两类,其中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是核心,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要强调的是:必须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复合性。实践性: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教育必须不间断地循序进行,应按《课程标准》增加实践教育课时,加强实习指导,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园校合作共同体,以幼儿园为核心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复合性:受学时限制,应合理兼顾各方面内容,通过应用型与实践性课程来整合知识、技能与各种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的整合化、活动化、少课时化,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
4. 提高生源与入职两个端口质量,确保高水平。首先要提高生源质量。从根本上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落实编制政策、职称政策和培训政策,在此基础上牢牢把住入口关。在幼儿教师暂时紧缺时,不能盲目扩招随意降分,五年制学生入学不仅应面试,还需在“三升四”时再次选拔;高中毕业生应设置面试环节,在通过面试并报第一志愿的考生中录取。同时要改进幼儿教育机构的招聘体制,教师资格证制度应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要录用有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学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把已有学历层次与专业学习成绩作为评分重要依据,改变片面强调艺体技能、过度注重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的倾向,全面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与技能技巧,正确看待幼儿教师的主体价值,进而保证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3]曾莉。国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6):93-95.
[2]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http://ucdenver.e-du/academics/colleges/SchoolOfEducation/Academics/MASTERS/ECE/Pages/EarlyChildhoodEducation.Aspx,2012-10-12.
[4]王少妮。美国幼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关键词:幼儿教师论文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教育性是其基本性质,职业性是其特殊性质。作为刚刚升格的幼师大专,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我校)正在中专与大专特色杂揉共存的转型期中摸索一条民族幼师大专之路。
一、转型期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
我校是我国唯一一所培养蒙古族幼儿师资力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为民族性和幼师性。我校中专有两类:一是初中毕业起点的普通幼师班(简称普幼),三年制;二是高中毕业起点的高级幼师班(简称为高幼),两年制。大专有两类:一是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大专,二是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大专。每一类都同时设有蒙古语授课班和汉语授课班两类。
2.师资建设
师资紧缺是升格后的我校遇到的严重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三学(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实习指导和幼师技能教师人数不够;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务管理存有后患;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新老师虽然有热情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3.资金投入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建校初始并没有考虑升格问题,所以我校提供的转型资金严重不足,亟需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诸如电子教务系统,电子图书馆,期刊库、音乐厅等。
4.课程和教材开发
现状如下:我校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工作没有系统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改革阻力较大;双语教育流于形式、止于口号,没有突出我校办学的民族性;幼师学科设置滞后,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我校没有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不利于因材施教。
5.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沿用传统教学法,仍采用“教师说、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无论是老师的指导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二、转型期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1.专业设置
坚持双语教育和“民族教育与幼师教育交融”的教育观,坚持“蒙语为本、学科为主,各科并进”的原则。专业设置方面中专和大专杂揉并存,需要逐步过渡。中专继续招生作为过渡策略,但招生数量要逐步减少,增加大专的招生班级数量。为普幼班和高幼班开设多元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2.师资建设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为建立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化和团队化的科研队伍,转型期的我校更加重视培养后备军,重点进行学校转型战略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体系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等。此外,我校还注重“双语双师型”师资的培训工作,组织常规教师外出培训。
3.资金投入
依据高校标准,我校在过渡期建立和引进了电子教务系统、图书馆、活动室、音乐厅等,审批适合本校的教材,鼓励并帮助教师们申请到了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课题、教材编写项目等。
4.课改与教材开发
我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地增加了专业课技能课。教师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增加了民族特色课程、职业特色课程和大学特色课程。此外,我校增加了辅助就业的相关课程,例如说课比赛、就业指导、技能比赛等。在教材方面,我校已经出版或正在出版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职业性的校本教材。
5.教学方法
我校坚持“教学相长”,学校转型计划邀请学生一起操作,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育改革中。针对不同的语言种类和学科特征,因材施教,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三、转型期教育改革实践总结
我校升格为大专以来,全校形成了“大步课改和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学制渐趋稳定成型,学生惯例逐步规范,师资质量明显提高,并荣获“学习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先进实验学校”称号。总结其经验主要如下:
1.对症下药――基本策略
在采取各种战略措施前,我校对存在的问题查根究底,追本溯源,深入调查,分析原因,这是我校成功转型道路上的基本策略。
2.贯彻政策――重要保障
我校严格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如《^v^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草案)》(2010年),我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大力促改,这是我校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
3.开拓创新――最佳出路
创新在我校教育改革中是老话新谈。“老”在话题上,“新”在理念和方法上。在改革创新方面,我校,因材施教,开拓创新。
4.坚持特色――长久之计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校特别注重继承民族传统,发扬民族文化。此外,我校还特别注重职业特色研究,注重学生作为准幼儿教师的习惯的研究。
5.和而不同――坚强后盾
我校坚持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借鉴教改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我校将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迁移理论、魏书生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教法、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等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总之,中专升大专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太快,难免不适宜,又受到以往习惯的影响,改革的效果上出现动态性,需持之以恒,巩固良好趋势。此外,应加大成功案例的拓展力度,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引进科学的测量机制和邀请专业人员做教育统计测量。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3]刘占兰。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谈《规划纲要》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内涵与措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关键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23-04
近年来,幼师院校本科毕业生走向幼儿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他们中的很大部分在与幼师、中师毕业生同台竞技时,面临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尴尬境遇。为此,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都在加紧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论性、问题意识较强等优势,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思路。一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甚至直接提出要进行“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1〕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与理解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如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对探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等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必要性
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则首先需要完成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一系列转变。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教书匠”,而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只有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习、会思考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幼儿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并发展成为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素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
(二)弥补幼儿园教师群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入职时的学历以幼师、中师学历居多,本科学历较少。尽管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后都进行了后续学习,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但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职称问题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较弱。一方面,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幼师、中师学校接受艺体技能培养较多,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唱歌、画画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却不太善于对幼儿及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的后续学习多为成人大专或自考性质,其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加之幼儿园日常工作琐碎、繁多,各种检查评比应接不暇,许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可以充实幼儿园教师队伍,又能弥补当前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三)增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科毕业生与幼师、中师毕业生相比,其明显不足在于艺体技能较弱。幼师、中师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尚处于发育状态,可塑性较强,适合对其进行艺体技能的培养。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型,再进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发展空间较小。因此,在艺体技能方面对本科生提出过高要求显然是不适合的。本科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相对而言,本科生在大学接受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课堂学习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机会参与学校或本专业教师开展的某些课题研究,因此,他们普遍比幼师、中师毕业生有更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性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潜力和优势。不少幼儿园负责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看重其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优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积极带动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看出,将本科生培养着眼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园的实践需求,更可以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认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领域较擅长做研究的教师,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3〕
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备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有研究者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品质与态度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沟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从专业品质与态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独立意识强,勤于实践和反思,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等。〔4〕还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能够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问题更敏锐、更有主见,能够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摆脱被动盲目的状态。〔5〕
由上可见,以往诸多研究都对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颇具启发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
首先,关于“科研”还是“教研”的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以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让教师做“科研”――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去研究和发现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原则等。事实上,这种研究往往不适合幼儿园教师,不是他们所需,更不是他们所长。实际上,研究型教师中“研究”的准确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师都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学研究”,即让幼儿园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是适合幼儿园教师进行的。
其次,关于研究型教师和具有研究型特质的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并非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给学生提前定位、贴标签,搞“一刀切”,而应该首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注意逐步培养更多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善于钻研的意识,保持对学前教育各种问题和现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学会观察和反思。因此,与其说是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如说是培养具有研究型特质的幼儿园教师,这种提法可能更为恰当、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明确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在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时,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素养。一是要对幼儿教育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积极发现,勇于提问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观察和反思。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心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带着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问题研究意识。要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究,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四是要具有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基于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宜的、有创见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一)日常教学
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具有问题研究意识,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做法,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利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设置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任何幼儿教育研究都始于对幼儿及相关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见习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幼儿及教师的日常活动,而实习往往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介入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见习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幼儿、深入教育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及各种教育现象。一般而言,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大多会安排大量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机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布置各种观察任务,提供观察框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学会如何做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研实习
教研实习是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幼儿园教研一线,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在实际参与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做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这种实习相比较于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6〕实际上,教研实习非常有利于职前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学研究的现状,能促进他们学会在真实的教学研究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培养研究型教师、塑造具有研究意识的职前教师时,应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教研。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幼儿园的研讨活动,带领他们观摩幼儿园的活动并鼓励他们参与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活动评析与反思过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项
本科生科研立项是指利用大学校园的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或现象展开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开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绝对规范性和严谨性,目的是要让学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整个研究的实施过程,学习如何做研究,体现了“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师院校都设有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对科研立项及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积极鼓励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申报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申请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结束后还需提交研究报告。可以说,这种科研立项活动为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流程并最终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相当敏感,充分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与框架,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综合而全面的考察。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方案的确定到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机会,感受和学习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
〔2〕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39.
〔3〕〔5〕冯宇红。论研究型教师〔J〕.成人教育,2005,(8):14.
摘要:钢琴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但是现在钢琴基础课堂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忽略了这门课的专门性,即其是针对幼儿教学展开的一门技能课,从而可能导致难以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时教师就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钢琴教学;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经历过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在上中等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方面一片空白。在中等职业学校后,面对这种局面有一些人可能就放弃了认真学习的想法。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钢琴基础课堂上忽略了这门课的开设是为培养幼儿这一目标准备的,还有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老旧,这些都是造成钢琴基础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本文将举三例关于改进钢琴教学的教学案例,为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的实用性提供借鉴。
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现在所排列的课程内容,往往忽略了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应该具有的实用性特点,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教授幼儿的工作。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安排教学,多教授一些幼儿平常熟悉的乐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本书时,因为这本书是“十二五”规划教材后新改的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教学特点的,在教授这本书时教师应该简略对《威廉退尔序曲》这类乐曲的学习,应该多教授一些儿童熟知的歌曲,而且不能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谈教程、谈复调,练技巧,追速度,这样做并没有实用价值,而且浪费时间。应重点教授幼儿熟知或节奏欢快的儿歌,如《欢乐颂》《新年好》一类的歌曲,达到实用的效果。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为以后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近些年来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备受教师所推崇,这是因为小组活动能巧妙地解决学生参与率与资源分配率之间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所以近些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学生弹奏钢琴的水平。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中《基本节奏的练习》这一课时,由于这节课是由四小节组成,分别是全音符练习、二分音符练习、四分音符练习、附点二分音符练习。
教师分为五人小组,然后依次讲授这四个练习,之后教师让每组学生分别弹一下,教师指定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进行组长监督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创设具体情境,促使学生准确找到定位
钢琴教育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前还没有摸过钢琴,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彻底熟悉钢琴前对他们进行钢琴教学,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让学生放弃学习。学前教育的钢琴教育和音乐专业的钢琴教育有很大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育主要是为了将来从事培养幼儿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教学目标。创设具体情境,一来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进入钢琴课堂中,二来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钢琴基础教程》中《儿歌弹唱》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学习的是儿童歌曲,分别是《老麦克唐纳》《新年好》,在教授这门课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幼儿来课堂上,可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教室,如教授《老麦克唐纳》这首歌时,在教室中应该粘贴一些动物画像。同样,在教授《新年好》这首歌时,在教室中悬挂一些彩带。让幼儿参与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观察幼儿在听歌时的状态,让学生近距离、更深刻地了解幼儿心中所想,有助于将来学生更好地从事教授幼儿这个职业。布置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说,教师创设具体情境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总之,钢琴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一门专业技能,必须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的实效性,为以后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合理删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1-102.
[2]刘川。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14):164-166.
关键词:学前教育 英语教育 师资培养 职业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在中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教育不尽加入了小学教育的体系,幼儿园开设英语教学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型幼儿园几乎都设有英语课程,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成为这些双语幼儿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学前英语教育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没有统一的管理评估、评价体系,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幼儿园英语教育师资培训更是缺少规范化管理。
一。学前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现状分析
目前幼儿园担任英语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包括以下3中情况:本园中文教师,外聘英语教师以及外籍教师。本园中文教师多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学历为中专或大专程度。但由于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基本未开设专业的英语课程,因此“幼师”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在教学中常常只能用汉语来解释,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因而不能满足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要求。
外聘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英语基础比中教幼儿园教师扎实,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大部分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只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脱离了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幼儿接受程度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以及活动组织方式的安排上,也常有不当之处。甚至在一些幼儿园里很多外教并不具备幼儿教师经验,没有从业资格。让他们承担幼儿双语教育,无疑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二。学前幼儿英语教育师资资格标准研究
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技能外,还需兼备幼儿教师与英语教师的专业职业素养,具体体现在:
1.幼儿英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以听说训练为主,重点要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纯正的英语语音是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试想,如果老师的发音都不准确,教出来的孩子又如何能讲纯正自然的英语呢?
2.幼儿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幼教知识
首先,幼儿英语教师应该梳理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应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循循善诱,鼓励幼儿进步。其次,幼儿教师应该有热爱生活、追求健康、愉快生活的精神面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校里,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的。”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始终以积极向上、饱满热情的心态对待工作。此外,幼儿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沟通与写作能力,能够与家长、幼儿园、社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这些都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
3.幼儿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英语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堂管理能力
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要会利用幼教理论知识将所学的英语教学技能运用到工作中,能唱、善跳、会画,会制作、善表演,能够熟练使用体育教学法、音乐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科学教学法、美术教学法等六大教法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教学,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学前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从实际出发”来培养幼教师资的观点。他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培养幼教师资的途径:一是利用本土资源,“训练本乡师资交到本乡儿童”。二是创办幼稚师范学校。他所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概念对今天幼教师资培养的总体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前人及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理念,合格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应从一下几点着手:
1.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
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应该通过正规的高等院校来实施。通过高校幼儿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才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园英语教师。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类的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幼儿师资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的体系改革,建议开设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应该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教学的开展。抓好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技能,坚持课程体系的理实一体化,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这样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能够系统学习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具备幼儿英语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够较快的胜任幼儿英语教师岗位了。
2.现有幼儿英语教师的职后培训
A.对幼教专业毕业的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幼教专业毕业的幼儿英语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但没有经过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在英语语言面貌与英语教学技能方面尚有欠缺。对这部分教师可通过聘请专家或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进行培训的方法,提高其英语语言基础及英语教学水平,使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B.对英语专业毕业的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英语专业毕业的幼儿英语教师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素质,且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但是,这些教师缺乏基本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及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对这部分幼儿教师应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学成才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可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有经验的幼儿英语教学专家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符合幼儿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能够运用幼儿游戏组织教学,积极地调动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C.利用科研及教研活动提高现任幼儿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有效方式。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幼儿英语教师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认识与理解,并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进行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如学习幼儿英语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研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观摩教学、集体备课、评教评学、教学检查等等,教师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结语
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英语已成为幼儿园课程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批的幼儿英语师资是适应学前语言教育的时代要求,是做好学前教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为了幼儿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推动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华。谈幼儿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2):80-81.
2.单迎春。学前教育英语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