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个人论文(精选14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小月月给大伙儿收集的幼师个人论文(精选14篇)。

幼儿教师论文 篇1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是爱心工程。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幼儿教师,更要具有童心,只有拥有童心,才能与幼儿心灵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欢天喜地地生活,无忧无虑地成长。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对幼儿的教养,保育时刻都需要智慧。教育教学智慧就在于能够洞察幼儿的心灵,捕捉孩子们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加以调控,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就是幼儿教师智慧的表现。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门学问很深,需要我们长期磨合,终生探讨。

二、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敬业爱岗

教师首先要成为大写的人,必须有高尚的人品,必须不断提升、净化人格。要坚持修身养性,要修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幼儿教师的人生应该是道德化的,不断在道德化的人生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由从业而敬业,由敬业而乐业,要将自己的幸福与幼儿的幸福结合起来。高尚的师德是幼儿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认识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包容和恰当的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爱的践行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职分。

三、要具有良好心态和顽强的事业心

实践告诉我们: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要从小培养。幼儿年幼无知,模仿性强,处处以老师为法式。上学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某种习惯的形成日也就是某种性格的形成之时。这就是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心态,要谦虚、勤奋、自信、好学、勇于担当、勇于创新,要有宽广的胸怀,教师要有正气。教师的精神是富有的,要一身正气、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今天,三、四岁的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个年龄段进入听觉发育敏感期,听力大有发展的空间。鉴于此,在课堂要带领他们饱含想象的听音乐、弹奏键盘。这种快乐的音乐体验,能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教育是影响人的事业,教师的高尚情操、专业兴趣、美好心灵、宽广胸怀时时影响着孩子们,成为终生的美好记忆。所以,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招式,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感召着每一颗天真的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宽厚、仁慈、积极向上的美德,也像老师那样宽厚仁慈、爱岗敬业、友善诚信。

四、要具有丰富的感情和坚强的毅力

教师的担子是沉重的,教师注定一辈子要做平凡事,要年复一年地与平凡牵手相依。要时刻与幼儿打交道。让每个家长、每个孩子都满意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正是不容易,才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是因为不容易我们才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荣誉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幼儿爱动,喜欢歌舞。教师要充满激情、精力充沛、爱憎分明,要在朴素中多一份恬静与轻松,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一份幽默与灵动。让课堂吸住孩子,呼唤着童心,让课堂成为营造幸福的地方。教师激情满注、精神抖擞,容易进入角色,有力地感染着孩子,会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师生互动,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强了活力,师生在欢悦中享受成功,分享幸福。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有坚强的毅力,要坚信改革的道路越来越宽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时时存在。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幸福课堂、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观念不断更新,教法不断改进,不断注入新的信息、新的观点,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和创新的氛围,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幼儿教师要勤练内功吗,加紧充电,以克服“本领慌”。通过学习、进修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不断提高吹、拉、弹、唱、画、跳技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永远保持业务、学术的高势能。课改的浪潮风起云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愿耕耘在幼儿教育战线上的同道同仁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做真的坚守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论文 篇2

1.新手型教师———模仿新手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直接指向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渗透中学习。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具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具有创新的动力,但是新手型教师往往会流于表面,对于深刻的教育规律把握和教育章法把握不够,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牵引与指导。教育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新手型教师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习得教育的基本步骤,模仿已经成熟的经验,逐步掌握幼儿教师中需要学习的,诸如师幼互动、家园联系、经验提炼、活动设计等方面内容。同时,每个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个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幼儿园可先进行职前培训,内容包括园所发展历史、规章制度、实例剖析、工作解析等,帮助其了解工作特点,萌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因此,对于新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新手型教师提供一对一帮扶平台,需要提供优秀的教师保教活动,为新手型教师入职打好基础。

2.能手型教师———反思与创新能手型

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胜任常规的保教活动,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园本教研需要逐步指向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教师的内驱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自我评价中“回顾得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是重要的反思方法之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矫正的过程中引导出创新的动力,这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是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的。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其教师提供较为有效的反思平台,让其在反思中寻找自身不足,引导出正确的创新能力。

3.骨干型教师———科研骨干教师

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指导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骨干教师在幼儿园的地位是直接而且突出的,必须发挥骨干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有效培训,但是,骨干教师必须逐步地走向科研平台,将自身丰富经验转化为可以研究的一般幼教规律,才能突破教育瓶颈,推动自身深入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平台需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科研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补充,思想上倡导“走出去,引进来”,为骨干教师深入学习创造机会;行动上倡导“先进理念本土化”,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教学计划,参与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4.专家型教师———引领专家型教师

在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幼儿园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老师。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师德和职业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名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人物。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属于精神核心,对于幼儿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专家型教师,幼儿园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教科研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优质的外出学习机会,推动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反思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发展策略

园本教研,除了要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外,还要为教师的共同学习创造机会,让教师能在共性活动中,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1.观摩与技能

培训观摩与技能培训是较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师通过观摩和技能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可以较为直接的加快自身学习速度。首先,从园本教研实际来说,观摩可以包括优质教学课堂,也包括了入园参观等学习模式。观摩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可以给予其较为直接的感性经验,对于幼儿保教活动可以有较为直接的认识;对于能手型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创新点;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在研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反思能力;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可以提供较为鲜活的案例便于研讨。其次,由于幼儿园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对于幼儿教师弹跳画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在美术、音乐、舞蹈、片段教学(说课)、备课、教学等方面都可以在专家引领、骨干制定培训计划、能手教师实践、新手教师学习的模式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2.专题研讨模式专题研讨

其根据是园本活动中出现的某一个较为突出的保教活动问题,通过集中交流、探讨、梳理,总结出规律的有效模式。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点的有效性来促进面的普及型过程。第一,专题反思。专题反思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反思行为。大家互通成功之道,同时将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说出,共同分析解决。在专题反思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反思活动中,习得大量有益经验和鲜活案例,为应对相似情景问题,提供了有效依据。例如,年轻教师可以在针对如何做好班级离园时间段的幼儿组织问题中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第二,主题读书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必须从内心对于知识的获取抱有兴趣,而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为教师的主题研讨提供理论高度,同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教师提供针对性、专门性的知识。例如,关于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推荐《观察儿童》、《计划、记录与幼儿发展》、《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相关书籍,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专家入园指导。专家入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走向正轨,同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专家入园,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育专业理念,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觉醒、能手教师的反思深度、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乃至专家教师的思维碰撞。

3.优化教师管理

关注教师需求首先,幼儿园的管理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关键。幼儿园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注重教师的感受,对工作中的问题要予以积极暗示,避免消极命令。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管理经验,通过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次,园本教研活动,要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良好的整体组织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工作是一个琐碎复杂的工作,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压力过重情况,所以,幼儿园要学会关注教师的心理发展,引导教师发现工作乐趣,帮助每个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关系,促进幼儿园情感环境的纯净。最后,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手段激发教热情。幼儿园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教师工作热情,对于表现突出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如带薪学习、外出考察等,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的进修行为,例如学历进修,进而创造出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幼儿园发展和保教质量的深刻课题,幼儿园要在园本教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园实际,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同时,确定多种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幼师工作论文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师 科研水平 提高途径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教育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也包括幼儿教师。我工作在幼儿教育第一线,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担任过从幼儿教师到园长等几乎幼儿园所有职务,熟悉幼儿园管理流程与内容,了解幼儿教师所有的工作内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科研水平、个人魅力等[1]。我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的困惑,对幼儿科研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一、幼儿教师科研现状

(一)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科研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由原来的中专逐步向大专过渡,趋势是向高层次发展,但是现今由于客观历史原因,绝大部分骨干幼儿教师(30岁左右)都是中专和大专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结构特点决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他们大多对于科研没有基本的概念,很多工作都从自我感受的感性点出发,以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作为工作的指导和出发点。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作观点是完成基本的日常班级管理与幼儿管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觉得科研工作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很多幼儿教师就算表面进入了科研领域,其实只是为了考核、评职称或者完成市、区、园里的工作任务,几乎没有主动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兴趣性、积极性等各方面都不成熟,往往是被迫参与、从事科研的,科研意识非常淡薄,基本没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和科研应用所带来的乐趣,并享受其中的成功感[2]。

(二)幼儿教师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所谓幼儿教师科研知识特指幼儿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我结合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与周边同行的交流,以及相关报告的调研发现,30周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中只有极少数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幼儿科研知识,很少有人了解如何参与幼儿教育科研活动,几乎不懂科研课题设计的规范与流程,不了解幼儿教育论文撰写的规范。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科研就是写论文,甚至是写工作小结。他们根本无从了解教育科研是一个从收集、选题、论证、立项、计划、调研、撰写、修改、结题到撰写完整报告、,再跟踪提高、研究的过程[3]。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幼儿教师会主动订阅幼儿教育理论的相关报纸、刊物,更不会主动寻找、学习相关幼儿科研理论知识,大部分幼儿教师科研为零。

(三)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很弱。

所谓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找出其中一般规律的过程,最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很弱主要表现在:1.幼儿教师普遍感觉科研难度很大,不知如何从何获取课题,不知如何开展研究课题;2.研究课题方法、手段单一,主要集中表现就是上网搜索资料,然后抄抄、改改、写写,应付了事,完成任务,不求创新;3.研究方向很集中,基本就是取材于幼儿的日常行为管理内容,然后就某一点进行经验性的总结,造成大多数论文雷同;4.研究应用性狭隘,科研内容推广性、应用性不强,大多数属于纸上谈兵,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学历教育,提升整体层次。

当前幼儿园的主体教学力量是主干教学教师,绝大部分以师范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下,学前教育的生源并没有得到提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入校文化成绩较差。在这种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即使通过严格的学前教育培训,也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走访身边同行发现,幼儿教师的科研概念起源于其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然而他们在师范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时,课程中几乎没有相关指导性内容,在学生时代没有科研概念。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起跑线教育受到重视,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家长不遗余力,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选择优秀的学前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社会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培养的低层次,相互矛盾、冲突。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提高学历教育水平,在整个培养幼儿教师体系中渗透科研相关内容,使招生、培养过程、实习、毕业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提高招生标准,夯实文化理论基础,使得生源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加强培养过程,在培养过程中灌输终身科研的概念,利用课程教学,建立幼儿教育的科研方法体系;加强实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问题,从而激发学习与科研的欲望;重视毕业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求,严格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建立毕业生档案,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指导,让学生离开学校并不脱离学校,经常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指导。

(二)幼儿园工作管理。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集中场所,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占据很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直接带班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管理。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教师带新教师,这里的老教师是教龄长而不是年龄长。社会化大发展,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稀缺,需求量增大,很多优质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大多数喜欢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幼师做管理人员,而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则喜欢招收青春、活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新幼儿教师进入此行业后,基本就是靠老教师带,加上自己摸索,逐渐凭借经验在从事幼儿教育。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长了阅历,但是对于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变繁为简并不是有利的。在幼儿园工作管理方面,应该将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以双赢为归宿点。定期邀请高校幼儿教育教学类的科研教师和幼教科研专家入园进行学术讲座;积极营造崇尚幼儿教育教学科研的园内氛围,鼓励中青年教师投身科研,让大量的感性材料变成理论知识,指导自我的长期实践;加强科研的绩效考核工作,将科研纳入每年度的年终考评,形成硬性指标,鞭策普通幼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4]。

(三)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

根据人的生存需求理论,我们当然希望每位幼儿教师能够将幼教事业当成终生从事的事业来经营,并从中获得肯定和快乐,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5~8年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8~12年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强烈的不意愿或直接离职,原因主要是觉得职业没有发展,人生缺失规划。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师入园时,安排老教师结对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工作观、人生观。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每位新幼儿教师都懂得如何理解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在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中,将自己长年累月的丰富经验书面化、理论化将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引导,幼儿教师会发现并了解科研的必要性,在科研中进步,在科研中快乐,在科研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材料,形成总结、课题、讲义、论文,并与更多的同行分享、共享科研的成果,将个人成果推广,从中获得成功与满足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化结果。

(四)教育主管部门。

作为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幼儿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长期性的准入、准出标准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能制定的,但是对于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来说,很多事情大有可为:1.定期举办各幼儿园的科研工作讲座,进行科研重要性的宣讲;2.定期举办科研交流研讨会,进行幼儿园论文评比,营造市区浓厚的幼儿教育科研氛围;3.定期组织市区骨干幼儿教师参观考察全国优秀的幼儿教育科研基地(优质幼儿园);4.定期召开科研课题推荐会,向广大年轻幼儿教师推荐科研项目和方向[5];5.长期举办市区的幼儿教师科研竞赛,让需要科研项目的幼儿教师有项目可申请,有项目可研究,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逐渐营造良好的幼儿教师科研氛围,让广大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将大量的实践经验转化成科学理论,指导自我的再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为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师是教育实践主体也是教育研究主体——兼谈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J].学前教育,1999,(8).

[2]白桦。创造性地开展园本培训工作,2006(05).

[3]郭力平。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展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干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有利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级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大力开展索质教育,兴起了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由此,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必须积极探讨解决,否则幼儿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薪时期的任务与要求,不能有效地承担幼儿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奠基性重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就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从管理的理念上看 在幼儿园中,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能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这表现在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评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而且有点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一些教师担心受到惩罚,而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从课程设置上看 由于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先进的幼教经验,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要不了多久就在我幼儿园中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兄弟省份交流增多了,但另一方面,一味地模仿,反而会压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更何

况我们还是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如何选择具有本园特色,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盲目赶潮流追风并不能真正促进幼儿园发展,模仿不是幼儿园发展的最好方法,关键要立足自身去开拓。

(三)从师资水平上看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当我们热衷于研究课程和教学的时候,更应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和成长。近年来,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幼儿园曾做了许多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大面积地进行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大部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仍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通过教科研逐步成为幼教领域中不仅富有实践经验而且还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专业幼儿教师,这都是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难的。

二、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当把促进幼儿发展当做自己办园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教育或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者应该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计划,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能仅仅把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作为自己办园的宗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是为幼儿园全体成员所认同,渗透于幼儿园一切活动之中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在全员参与、融洽团结、积极向上、管理规范,能够促进幼儿园不断前进和发展。如果幼儿园的特色不能促进幼儿园良好组织文化的形成,那么它将难以保障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特色也就毫无意义。特色是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教师必须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此教师群体必须建立起对特色的认同感以及集体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变革、实施应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力求课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幼儿园内容的计划和安排上,既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避免课程内容选择上过分随意和无序。在幼儿园层次和班级层次上,课程理念的确定和改变、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和变革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则。这既是鼓励课程变革的需要,也是避免课程超载的需要。

(二)强大的团队观念 要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建立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教师在追求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组织、对幼儿园的关注,并把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合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方向之中,在多元的认识过程中逐渐趋向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知道对幼儿园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的珍惜。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观念 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赖性。教师本身是一群经验、个性、特长各异的人,如果幼儿园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她们,不仅会使她们显得被动和缺少灵气,甚至会扼杀她们的创造性。幼儿园应该根据教师个体的需要,安排合适的计划、实施、反思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凸现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充分体现其“主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提供尽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幼师工作论文 篇5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幼教个人论文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观察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所具有的各方面感知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各种智能,这些智能提供了认识和发掘幼儿智能的理论依据。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多元智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的发展对幼儿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惊人的智能,幼儿时期是智能发掘的重要时期。在幼儿阶段,合理有效地利用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对幼儿智能发展有重要作用。幼儿具有天生的创造力,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产生丰富的想象,并长时间地陶醉其中。所以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巧妙地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幼儿能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其他幼儿和教师的肯定,从而使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促进幼儿身心多元化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观过于狭隘,只是注重对幼儿民主和人权观念等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看待每个幼儿的时候,不会考虑幼儿是否聪明,而是本着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每个幼儿在智能上的差异,抛开偏见的眼光,客观地对待每个幼儿,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在不同领域所具有的独特天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学习方式和社会认识的培养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差异。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和个性发展,探索出不同的智力发掘方式和教育方法,针对每个幼儿的智能发展方向,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幼儿的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2.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在幼儿园内,为幼儿打造一个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提高其感官的敏锐性,促进其智能的全面发展。在室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和探索大自然,引导幼儿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交往,得到学习和感悟。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带领幼儿参观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挖掘幼儿的多元智能。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养殖场,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汽车驾驶学校进行参观,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交通知识,使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幼儿进入科技园区,能够了解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如无土栽培、技能喷灌等,让幼儿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多元智能。

3.运用多元智能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首先教育评价应突破原有的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评价是教育和评价相互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行教育,从而充分了解幼儿的真实状况。另外应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评价,了解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幼儿园,还应走出幼儿园,在社会环境下进行评价。多元智能评价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由于幼儿智能特点的多样性,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每个幼儿的智能取向和特长,针对不同幼儿进行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强项发展弱项。多元智能评价能够对不同幼儿时期进行不同视角的评价,在反映教学信息的同时,促进幼儿对自我认识的积极参与。

三、结语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充分贯彻多元化智能理论,根据幼儿在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智能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培养。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幼儿发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同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使幼儿在成长初期得到良好的多元化智能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水准,有助于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周国华。多元智能理论对现阶段幼儿师范教育生教育的启示[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01).

幼儿教师论文 篇7

首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幼儿园常见的是教师利用幼儿入园、离园时间,与家长个别交谈。自然,还有很多零交流的现象。其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较为局限。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家长的交流集中于幼儿在园的吃、喝、睡等情况,少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伙伴、肢体冲突等。似乎教师能告知给家长的就是这些事务性工作,家长关心的也只是孩子在园的饮食、安全等问题。这样的幼儿园家长工作既体现不出幼儿教师作为“专业教师”的特性,也无法得到家长的尊重、认可与支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幼儿园的内部事务甚至是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认清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意义,厘定家长工作的内容,是幼儿教师取得专业化地位的途径之一。

二、幼儿教师家长工作的意义

幼儿教师认真、精心进行的任何一次家长工作都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同时,这种成长又可以通过家长工作展现在大众面前,得到外部的认可与支持,而幼儿自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并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氛围。

(一)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核心与宗旨,也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追求。幼儿教师高效的家长工作能使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达成教育共识,这样可以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接触到相似甚至相同的教育内容,这完全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及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要呈现高品质的家长工作,除了精心的准备外,更需要其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第一,推动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如教师要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就需要了解幼儿,需要教师全面掌握理解幼儿行为的各类知识。第二,推动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如教师要向家长介绍班级近期的教育教学状况,需要其对本阶段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而这一点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第三,推动教师紧跟学前教育发展与研究的前沿。教师要向家长介绍教育策略或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自然需要在前期更多的了解并筛选这些资源。第四,推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发展,提升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高效的家长工作可以树立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专业形象,为自身赢得更好的教育平台和发展空间,收获职业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其职业发展的内在动机。

(三)有利于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儿园的工作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方面,而家长工作就是幼儿园对外的重要工作,在现实中,这一工作占据了幼儿园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效果却非常有限。其实如果幼儿园能通过紧抓幼儿教师的家长工作,明确定位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幼儿教师家长工作的内容常规化、程序化、制度化,将会取得两方面的收益,一方面促进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家长中树立了幼儿园的形象,为自己营造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外在管理氛围。

(四)有利于改善学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教育的变革、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幼儿园教育尤其需要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但在我国,直到2010年7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后,学前教育才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其存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以及外部社会环境层面的诸多问题。由于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很多社会民众甚至一部分管理者对学前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如并不将幼儿园看做专门的教育机构,也不将幼儿教师看做专业人员,或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比小学、初中教师的工作简单等,这都是对学前教育不了解、不理解所造成的,需要幼儿园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家长工作来进行展示。

三、幼儿教师家长工作内容定位

(一)传播幼儿发展的基础知识

幼儿是学前教育不可置疑的核心,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基于幼儿、服务于幼儿,教师做教育教学计划、设计活动或游戏,要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并能促使、引领其达到更高水平。那么,如何保障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或引领了幼儿的发展呢?我们知道,幼儿是一个发展变化中的人,他的发展变化会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情绪、游戏、交友、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识别、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幼儿行为持续的观察,发现其行为上的变化,判断幼儿当前的发展阶段及发展需求。如一名幼儿总喜欢在自由活动时间画有关幼儿园周围情况的地图,这说明幼儿在用地图来表征其对空间、方位和来回的认识,这也正是其近期关注的焦点,是需要成人给予支持与引导的教育发展点,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这一需求设计活动或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支持材料,也可反馈给家长,并建议家长多为幼儿提供与空间、方位、来回等有关的操作材料或书籍。另外,教师也可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展示幼儿作品,但展示幼儿作品的核心步骤是向家长解读幼儿的作品,告知家长幼儿作品背后的涵义,而非在幼儿之间进行比较或进行好坏、像不像的简单评价。

(二)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很多家长否认学前教育的意义,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吃喝拉撒睡,老师并不会教给孩子任何知识或技能;还有家长认为只有教写字算术才有意义,而“玩耍”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定期的班级家长会,告知家长一段时间内班级的主要教育活动设计与安排、核心教育内容、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等。如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幼儿园,可在班级家长会中针对上一阶段实施的主题活动,按照主题来源、主题目标、主题实施阶段及阶段中的故事等进行总结回顾,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园内的生活及成长,深入理解这些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同时可针对下一阶段的主题向家长进行初步介绍,并说明需要家长给予的支持与配合。

(三)具体分析本班幼儿特点,并提供教育策略

教师可利用班级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介绍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及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此来引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解读幼儿的行为、情绪,促进家长理的发展,认清学前教育在幼儿一生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一理念在很多国家的学前教育中也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家长在幼儿教育理念认识上有偏差,在幼儿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上有较大欠缺,幼儿园自然在此应肩负一定责任。

(四)搭建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形成更丰富的教育合力

教师一方面可为家长推荐公共的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和阅读书目;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的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这是十分丰富的社会资源,各种不同职业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提供多种支持与服务。这在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当然,教师也可通过幼儿园家长会搭建家长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可让其分享亲子经验。

(五)关注园内“特殊幼儿”,为其发展更大的支持群体

此处的特殊幼儿可指特殊儿童,如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发展低于或高于正常儿童的儿童;也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关注的幼儿,如班内不合群的幼儿、胆小害怕交际的幼儿或新进幼儿等。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自己具体的做法及原因,目的在于让家长客观认识幼儿,同时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家长共同帮助幼儿成长。

四、结语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其特殊性在于它将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工作既对幼儿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是幼儿园对外展示其专业性的窗口。本文重点探讨了家长工作的意义,并厘清其内容,这是家长工作有效、高效开展的前提,具有重大意义。

幼师工作论文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这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通过职前培养获得的,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通过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来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以培养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为学生职后专业化成长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生源来自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间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给职后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前培养是当前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结构上的变化及培养特色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教育体系,从总体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而这一现状是由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决定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多数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师学历仍然偏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的;二是专科层次的;三是中等专业层次的。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高等专科学校逐渐替代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且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开始替代中专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增加,但是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往往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幼儿园的管理者、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者。这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轻艺体技能学习,即使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也会出现某些技能方面不如中专生的尴尬状况。而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注重学生艺体技能的培养,但往往是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很高,而专业理论水平偏低,影响了她们日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还是会以专科层次教师为主。

当今我国一些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基本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学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设备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培养的是中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招生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文化素质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仅局限在艺体素质和能力上,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还是注重艺体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艺体型”模式。针对这样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别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道路。

三、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潜移默化地受自身专业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理念的更新,教育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面貌,教育也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中很多教师常年以来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停留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层次,已具有的观念和意识很难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高等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幼儿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和自我发展观等,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方法,能围绕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而实现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又不能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齐。其培养目标要从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要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儿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把学生定位在高等教育上,要具有普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同时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即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专家型”和“艺体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应用教育背景的能力;具有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具有教育反思能力;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艺体型”指既具作为教育的一般能力和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三)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影响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瓶颈,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不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就是以本科教材简单处理来进行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由于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的,因此,很多学校在学科内容选择上一是沿用中等学校的学科内容,而内容往往陈旧、简单,体现不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二是把学前教育本科教材照搬照抄,而本科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很强,学科内容多,现有高专的教学时数又很难完成学科内容的任务,造成教师讲课时会出现面面俱到,内容缺乏深刻性,学生学习效果差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改革教材,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材。这些教学内容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包含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大量生动的事例,它们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研究。教师应努力探讨包含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的许多奥秘,使教材体现出专科学校的特色。

2.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五大类:第一类是公共课,也就是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心理学健康”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应该增设科普性的“现代科学教育与技术”课程。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大多是高考文科的学生,其往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胜任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科学素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类是专业教育理论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职业原则”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学前教育课程论、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类是艺术课程类,设置这类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生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活泼课堂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这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第四类是实用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开设蒙台梭利教学法、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等,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第五类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见习和实习课程,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机会,使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职前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在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幼儿教师论文 篇9

目前在大部分的幼儿园中,担任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普遍学历水平不高,体育知识也很匮乏,导致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缺乏了科学性。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仅仅成为了简单的户外活动,几乎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示范讲解,更忽视了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

二、男幼儿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势

近年来,男幼儿教师作为一种新鲜血液注入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成为幼儿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男幼儿教师以其性别、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男幼儿教师基于生理因素所形成的教育优势

从生理因素上来讲,男幼儿教师和女幼儿教师的差异不单是器官上的差异,还有组织、细胞、分子的差异,遗传与基因、解剖与生理机能、运动机能及其身体形态的差异。正是这种先天的差异性,使得男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在速度、密度、力度、险度等方面均展现出强烈的“阳刚”风采。男幼儿教师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普遍刺激、惊险和富有挑战性,因为爆发力、体力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优势,男幼儿教师在一些细节上也会如鱼得水。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上,幼儿在玩“小小跳水员”的游戏(幼儿要从凳子上面跳下来)。由于幼儿的准备动作不当,在起跳的时候失去了平衡。几乎所有的围观女性教师都发现了这一情况,其中几位身体本能地冲过去,这个时候身旁的男幼儿教师还在组织其他幼儿排队。可是就在幼儿要摔倒在地的一刹那,身旁的男幼儿教师一个跨步,伸出双臂抱住了幼儿,使其稳稳地站在了地上。其反应速度之快,力量之大,让女教师感慨不已[6]。

(二)男幼儿教师具有阳刚之气和果敢的性格特点

男幼儿教师阳光、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能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身心的健全发展。男幼儿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男性具有独立、自主、坚强、自信等优秀品质,具有阳刚之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在与男幼儿教师的接触中,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男性品质,在自然中便学习了他们的举止。所以在幼儿园,男幼儿教师能帮助幼儿模仿、学习男子的气概,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

(三)男幼儿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量大,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

男幼儿教师身体素质好、体育技巧高、精力旺盛、办法活、点子多、保护能力强,更适合带领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男幼儿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的兴趣。男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哥哥的身份介入,在与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会深受幼儿的喜爱。男幼儿教师会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尽情地玩耍。特别是让那些精力旺盛、喜欢运动、大一些的幼儿得到满足,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的攻击的发生。另外男幼儿教师善于抓住体育活动中的关键点,在给幼儿传授体育活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的人格和个性,为幼儿的终身健康打下基础,让幼儿在大量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心情愉悦,身体健康[7]。

三、提高男幼儿教师体育教学活动水平的建议

(一)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是教师素养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应该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体育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随着全球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与实施,幼儿体育教师作为教师成员中的一个群体,在倡导幼儿体育的思潮中不可忽视。

(二)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幼儿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男幼儿教师要教育和照看一群天真活泼的幼儿,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教师,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带来自信和欢乐;如果教师体质差,精神状态欠佳,则班级的气氛压抑、沉闷,影响幼儿的心理。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倾向于民主型,心胸开朗,处事机智灵活,所任教班级幼儿大多守纪律、有礼貌与人亲近,能友好相处。男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三)男幼儿教师应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男幼儿教师除了要提升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要认识到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其次是要了解在课前如何确定活动目标、选择体育内容、准备体育材料和活动场地,掌握组织体育活动的相关技巧;最后懂得如何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评价。只有加强男幼儿教师的体育教育学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体育方面的水平。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 篇10

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最终指向。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中,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位幼儿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倾听幼儿的主体性表达。幼儿园教育质量外部监控将幼儿园视为去情景化的抽象个体,更多的是一种量的关注,总体的把握。外部监控很少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关注广大幼儿的现实需求,更多的是从理论及理性角度来透视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有效弥补幼儿园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不足,完善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建设,更加关注幼儿园本身及其特殊性,能够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一方面,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关注每一位幼儿园的儿童。幼儿教师和园所领导是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场域均在幼儿园内部,在地理范畴上与幼儿的活动场域具有一致性。他们了解幼儿的饮食起居,了解幼儿的情感诉求,了解幼儿的智育及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师,他们可以全面关注每一位幼儿,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在进行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考察,抓住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对幼儿进行有差别的教育,让幼儿在园中感受高品质的教育与生活。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关注幼儿的自主表达。幼儿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直接承受者,对教育质量可以说有很重要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幼儿的语言及思维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的感受往往在教育质量监控中受到忽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幼儿表达在幼儿园中的感受,幼儿的语言是多元的,并不局限于口头表达。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每一位幼儿及其表达。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和莫斯创立的马赛克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展现幼儿表达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幼儿进行观点采择。克拉克提出组合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如观察、访谈)和以“参与式工具”(如让幼童使用相机拍照、旅行和绘图、画画、角色扮演等)的使用为特征的新方法,并称其为“马赛克方法”,以解决幼童参与研究的方法难题。全教协会近年来强调“记录”和“让学习看得见”,教师可以用照片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活动,并访问幼儿的想法,组建档案袋。澳大利亚在进行幼儿园认证的过程中,会编制一些幼儿问卷。这些方式都是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有效方式,也是幼儿彰显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将幼儿教师纳入质量监控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各个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对高质量的认识,提升问题的发现意识,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是直接接触幼儿的监控主体,对质量的了解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提供重要质量参数,促使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更加科学、全面。与此同时,监控的过程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学习过程,对幼儿教师专业性发展有莫大的帮助。首先,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开始阶段,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监控培训。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中,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在幼儿教师承担监控任务之前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其次,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呈现给幼儿教师一个巨大矛盾场。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分析、反思的综合过程。著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加有效。幼儿园质量内部监控给了教师一个复杂与矛盾的场景,让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与监控中提高对经验的获取,并让幼儿教师意识到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差异,在巨大的冲突中增强反思的深刻性。最后,需要在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头脑中带着质量框架去对幼儿园的各个方面进行审视,去分析事实与质量框架之间的切合度。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做出一定的改正,还能巩固质量框架的理论内涵。在分析与反思的过程中探寻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正。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不足。当然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自己所采用理论的修正过程,而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在关注最低合格的同时,更关注于追求卓越。计划——行动——检查——改进,这样一个PDCA循环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有效利用了幼儿教师这一资源优势,在加强监控、提升质量的过程中带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幼儿园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循环圈。幼儿园中各监控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滋养、取长补短,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共荣共生。

三、优化整合幼儿园管理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牵涉到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及优化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加强园所内信息传递与共享。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担负起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重任。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方面、全过程、全员”思想的影响下,可以将教育质量分为输入质量、输出质量和结果质量。输入质量作为一种硬性质量具有客观性与外在性,包括结构质量、取向质量、劳动环境质量。而输出质量是直接面向家长与幼儿,具有实质性,包括过程质量和与家庭的关系。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是20%~50%,研究结果显示,管理与组织的不同,也就是各种框架条件是怎么利用的,可能会使教育过程达到不同的优质程度。输入质量对输出质量的影响并不是线性函数,而是动态转换。管理和组织可以说是两者的中间转换机制,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幼儿园自身逐渐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幼儿园组织结构的改善升级。目前,我国幼儿园主要还是沿用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高度控制的权威型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将个体视为完成组织目的的工具及手段,不利于个人与组织的融合,无法有效唤起组织成员的奉献精神,亦无法形成组织的共启愿景。将组织结构推向扁平化可以拉近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组织的民主力量,有效地将组织成员纳入到结构中来,让个人与组织有机结合,增强两者之间的生命连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在推进扁平化组织的同时,园所领导应该进行管理方面的学习,加强对幼儿园的科学、民主管理。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需要对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细致的监控,在现实与设想之间形成结构性张力,促使管理与组织的优化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将成为幼儿园组织结构改善,管理优化重塑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四、生成园所质量文化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 篇11

【摘要】建立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要义是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时代趋势。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不适宜表现在组织形式偏重目标导向、内容设置脱离生活和学习方式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现,要求教师充分准备、具有整合思维、采取开放模式等策略进行有效推进。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课题批准号:YJA8801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质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从构词角度看,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是一个典型的合成概念,由幼儿园、课程和适宜性三个词构成。因此,要理解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内涵,就必须以理解幼儿园、课程和适宜性三个概念为前提。

众所周知,幼儿园是一种公共幼教机构,而课程是专业性教育机构的实施内容。由于幼儿园课程与作为其学科基础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复杂关系,幼儿园课程的界定多种多样。目前,我国幼教界关于幼儿园课程概念解读的主导取向是“活动论”。如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解读是:“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显然,这里的活动,即《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我们也倾向于从“活动论”来界定幼儿园课程。

在厘清幼儿园和课程的概念后,“适宜性”的概念也需要澄清。在教育领域,“发展适宜性”(developmentalappropriateness)是一个“泊来词”。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提出“发展适宜性”这个概念,进而制定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1987年美国幼教协会进一步提出,发展适宜性包括年龄的适宜性和个体的适宜性两个纬度。经过二十多年的修订与发展,至2009年,发展适宜性实践,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此,适宜性概念指的是课程对学习者的适应性特征,它是能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能促进学习者在原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课程。

具体说来,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又是指什么呢?对此,我国有学者进行了解释。在他们看来,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宜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一是适宜幼儿群体和活动即游戏。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它是指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课程。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立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关键是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即要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需要,符合社会文化。与此相关,幼儿园课程适宜性,还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不适宜的症结

课程的核心是教育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的所有问题都是内容问题”。教育内容直接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因此,课程的内容适宜与否,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核心,其中,内容选择是否适宜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不适宜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偏重目标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公共教育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不同于中小学,这是由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在现实中,幼教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侵蚀。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偏重于目标导向,就是这种侵蚀的反映。首先,课程目标较为单一,课程虽有可能达成某种目标,但这些目标主要局限在认知方面,长此以往,幼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后续的中小学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在课程进行前就预设了目标,而这种目标往往是教师确定的,这对幼师素质有较高要求,但现实中幼师素质未必符合。再次,对课程实施的高强控制。由于偏重课程目标达成,使幼师对课程开展尤其是幼儿园教学产生高度强制控制的欲望,而教师围绕目标控制教学流程,限制了幼儿自由活动,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2.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对此,我们可从直接关乎课程内容的教师素质和内容陈旧两方面分析。许多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由于师资缺乏,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不够,或者是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学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实际经验。部分幼儿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思想行为,渐生职业倦怠,导致内容跟不上时代,也使幼儿兴致缺乏。我们认为,“适宜”的课程内容首先应有利于幼儿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活动、游戏,从内容上具有广泛的选择,它可以是自然和社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也可以取自人类的精神文化。其次,要适宜于多元文化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幼儿园课程内容也相应发生变化。

3.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当前,我国幼教出现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这意味着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不适宜还表现在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上。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园课程选取的内容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其年龄特点,能让幼儿亲自接触和亲身体验的事物。同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适宜的学习方式。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往往“一刀切”,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要重视幼儿积极活动机会的提供。陈鹤琴先生曾经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与自然、社会接触中,通过亲身观察和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其实质是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游动甚至呼吸。

三、促进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实现的策略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改变命运,课程改革永远居于幼教改革的核心地位。我国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改革,与美国幼教协会“发展适宜性”的理念一脉相承,在这里,我们将在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本质把握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幼儿园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现策略。

1.充分准备,教师角色灵活、适当是核心。保证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宜性,归根结底在于要有优秀的教师。首先,优秀的教师是有准备的教师,包括优秀素质的准备和灵活方法的应变。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准备教育的各个环节,务求“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声”,主要指课程内容是渗透在日常的各个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无声胜有声”,指的是有时候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适当“留白”,不能一股脑的什么都告诉孩子,要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其次,优秀的教师是有效工作的教师,它包括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适宜性)。这意味着教师既不要过多指导,也不能无指导——教师应在儿童需要指导时给予恰当地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同时影响活动的有效性和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角色要求灵活适当,即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总之,教师角色要定位在创建一个关怀幼儿成长的环境上,教学目的要定位在提升儿童的发展方面。

2.整合思维,铭记双主体因素是基础。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师幼互动为主体的,生产性而非消费性的、以儿童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互动系统,这意味着,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对幼儿发展的了解为基础的。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对课程精心策划,把“方案”的基本理念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心理学基础包括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信息加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文化互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等;其教育学基础吸收了蒙台梭利、里兰·凯兹等教育家及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此外,还借鉴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观点和鹰架式教学等课程理论。与此同时,努力实现同家庭顺利沟通,在观察基础上即时地评价幼儿的学习。我们要放弃非此即彼的旧观念,全面对待幼儿园课程中双主体因素及其关系,倡导以整合性思维来思考幼教问题。“人生不能无群”。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幼儿园课程作为一种社会化机制,它的主体无疑是教师与幼儿;课程适宜性的实现,就是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3.开放模式,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是关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各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而多元一体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与此相关,我们应当重视园本课程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增强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一是依据园本课程价值,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充分、主动地活动。这意味着,我们的课程本身是开放的,各种课程模式都在“博取众家之长”,冲突与融合相向而行。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竹林众多,幼儿园就可把竹子作为幼儿活动和游戏的材料,创制出许多有特色的作品;冬季多冰雪的北方地区,幼儿园就可组织孩子进行冰雪雕塑活动等。而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岭,人员分散,幼儿园就可采用混龄班教育的方式;东部经济发达,靠近海洋,资讯发达,幼儿园可与国内外机构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2]休·布里德坎普。美国年幼儿童教育协会对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方案(面向0~8岁儿童)的说明[A].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上册)[C].樊庆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1—307.

[3]虞永平。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发展内涵提升质量——纪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10周年[J].幼儿教育,2011,(25):11—13.

[4]周智慧,姚伟。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3,(1):158—161.

[5]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88.

[6]吴玲,郭孝文。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56-58.

[7]程妍涛,王晓芬,刘洋。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方案[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8):9.

幼教个人论文 篇12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关心教育理论;幼儿关心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系统而创新,对于解决“孩子们总觉得缺乏关怀”,“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等问题颇有“疗效”。关心教育理论主张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的人,主张“超越学科”,批判人文教育,主张以“关心”为核心展开学校课程,主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张实现儿童关心教育的连续性。下面根据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谈一谈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改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将“关心”作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学会关心”的实践机会。从关心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可以关注自己的身体,使之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创造性游戏中,体验角色互换,关心他人的角色游戏;从关心最亲近的人角度,引导孩子关爱老师、同龄人、父母、爷爷奶奶,能适时感受他们的需要,提供帮助;从关心环境角度,引导幼儿参与教室环境布置和更换,关心幼儿园内一草一木的生长,适时呵护。每个班级也可以提供一片菜地让幼儿种菜、浇水;从关心创新、高科技角度,引导幼儿关注国家新的高科技,城市里面的创新建筑,家庭中的创意小玩意等等。

二、“关心型”幼儿教师形象的树立

“关心型”幼儿教师的形象树立不在一朝一夕,教师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关心者。因而首先要建立关心意识,成为幼儿生活上、心灵上的好伙伴。其次,幼儿教师要有关爱的高能力和高技巧。幼儿教师不必讲解关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并示范关心过程,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感受关心、学会反馈关心、如何关心。幼儿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与幼儿真诚对话,并与幼儿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关心倾向和关心行为进行认可。

三、培养“关心型”幼儿

要培养“关心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关心型”教师来引导幼儿体验、实践关心,进而学会关心。当然,幼儿不仅是被关心者,也可以成为关心者,关心老师、家长、幼儿园、动物、植物、空气、水土、家乡变化、家乡新建筑、创新玩具、新奇化学反应等等。幼儿观察和关心某事物,并作出一定正面反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让他知道关心世界万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事物都会给予神奇的反馈。

四、新型师幼关系互动

新型师幼关系是一种“关心型”关系:首先,幼儿教师要树立关心意识――淡化职业意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的真心朋友,要敏锐体察他们的需要和变化,为幼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让幼儿感受到你的关爱;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关爱榜样的作用――在示范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关心的体验和模仿中积累关心的情感,从而生成对他人的关心;再次,对幼儿的关心行为进行积极鼓励――对幼儿表现出的关心意识与行为,教师要进行鼓励与赏识,使幼儿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的行为,并强化这些行为;最后,将关心渗透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在他们的关心下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幼儿探讨和分享关心经验――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时的感受,让幼儿理解何为关心、如何关心。

五、改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结构

我们可引导幼儿用关心理论关心社区、家庭以及幼儿园三者的变化,而幼儿园本身需要时刻关注社区文化、社区动态,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关心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师引导家长去关心社区和幼儿园的动态变化、理念、文化,关注并充分挖掘家L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等等;幼儿园和社区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引导社区关注家庭的物质、精神世界、观念,关心幼儿园的活动、管理、文化等等。在关心得到反馈的同时,可以促进三者良性前行,优化幼儿教育的周边环境。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念是一座大宝藏,如果在幼儿教育中踏实践行,可以看到对于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力量之大、推进角度之多。让幼儿教育本身的“关爱”最大化、“关心”实践化,广大幼教群体一起携手共进吧!

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 篇13

关键词:生态管理理论 教师团队建设 幼儿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前言

在教师团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生态化管理理论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就是在教师团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教育活动相协调,要促使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共存得以实现。要发掘教师的生命潜能,要放眼社会,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建设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策略

1.遵守影响渗透的法则

1.1构建“和美”的组织文化

幼儿园发展前景的好坏,与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与教师的精神追求有着重要的关系。故此,幼儿园的管理者就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要通过“和美”的文化来促使幼儿园的管理品味有着极大的提升,从而将幼儿园建设成一个师生共享的情感家园。要让教师感受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去唤醒教师创造的激情。

1.2对教师描绘“和合”的发展愿景

“和合”中的和就是和谐、和平的意思,而合则是指合作、融合的意思。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让教师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前景,要经常性的去描绘幼儿园的发展愿景,要让教师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基本信念。只有将这种愿景逐渐转变为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将其转变为信奉准则,那么才能够唤醒教师的初心,才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1]。使他们从以往的“要我发展”逐渐转变为“我要发展”,使他们在共同的奋斗过程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2.遵守共生依存的法则

在幼儿园中,教师团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各要素之间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会构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在生态管理背景环境下,教师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演变为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他人进行资源的共享。

2.1“结对子”帮扶

从幼儿园所布置的实际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自行选择合作伙伴,通过两两结对来对研究课题进行探讨。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合作度,(1)备课互阅、(2)开放课堂、(3)相互说课等,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同事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当遇到一些教学难题时,两者可以实现共同的商议。在相互批评以及相互帮助下,逐渐形成荣辱与共的姊妹关系。

2.2同班“会诊”

在幼儿园中,班级是其中的基础组织,由班级教师所组成的小团队会在工作过程中变得非常的亲密,而这对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同班同班的感染作用、以及带动作用极其重要。幼儿园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例如,同班教师课堂随时听制度,来安排班级中的一名教师进行课堂随听,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会诊”,这样就能蛱嵘教师的教学水平[2]。通过教师互相评议制度,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真实、自然,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2.3社团学习

幼儿园管理人员可以组成一个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理想的学习组织,这样有助于提升教师之间的友谊,能够激发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创造力。例如,幼儿园可以设置以下几种类型的社团,(1)合唱队、(2)摄影队、(3)义工队等,以满足幼儿园不同兴趣爱好教师的需要,这样能够使幼儿园教师在活动当中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对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遵循生态位法则,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生态位构建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对自身生态位进行修改以及构建的能力,并且还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作为影响人类与环境适应的一个关键因素,人类生态位的构建行为与自然选择一道,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生态位原理,幼儿园管理者在对教师团队进行建设时,一定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要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3.1建立分层级的评估标准

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教师个体差异的存在。要将教师作为主体,并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采取分层级的成长目标管理。例如,可以根据教师的学历层次、实际能力等来对教师进行分类,将幼儿园教师分为以下几个级别[3],(1)新教师、(2)骨干教师、(3)成熟教师,然后根据这些教师的层级来安排不同的发展目标,包括在以下几方面都需要制定不同的目标,(1)公开教学、(2)教学反思、(3)家长工作等。与此同时,要根据教师所处的层级来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并且每年都对这些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将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与教学成绩作为他们晋升的依据。

3.2开展园本培训

在幼儿园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园本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开展园本培训时,幼儿园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要选择多层次的培训内容。例如,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需要,来开展相应的培训内容,如,(1)开展摄影讲座、(2)开展演讲讲座等可以根据各层级教师的需要,来开展班级文化的创建工作,或者开展优质课的观摩工作。这样能够使每一个层级的教师的专业能力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提升幼儿园的整体师资力量。

结语

综上,在生态管理理论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遵守影响渗透的法则,要让广大教师形成高度价值认同;要遵守共生依存的法则,让广大教师都形成一种共同的发展格局;要遵循生态位法则,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如此一来,就能够促使幼儿园师资力量的增强,能够使幼儿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洁。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1:70-72.

幼儿教师论文 篇14

1.数学学科知识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幼儿数学认知体系之内,对这些知识与幼儿后续数学知识的关联无过深的了解。对幼儿数学教学停留在经验教学阶段,无法站在学科发生发展的视角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

2.数学思想欠缺。我们将数学基本思想界定为那些即使在学生阶段习得的数学学科知识忘记,依然铭记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理念,而不是那些学习数学时所涉及的解题思想。史宁中将数学的基本思想界定为抽象、推理、模型。根据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对基本的数学解题思想略知一二,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但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决并未知晓,对史教授所界定的基本数学思维更无从了解。

3.对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缺乏科学认知。教师对于学生认知心理的了解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奥秘。比如,当我们提出幼儿计数的手口不一致现象时,幼儿教师能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应,但是当我们继续追问针对学生的这种认知现象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时,教师就不能给出科学的教学认知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发生发展及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的了解直接塑造教师的教学实践,鉴于上述现状及我们对面向教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构建并实践了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模式。

二、培训的设计理念

David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构成的环形结构,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经验领悟包括具体经验的直接领悟和符号代表的经验的间接领悟;经验的改造包括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行动。汪晓勤、Clark和Jankvist认为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对数学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主张在理解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的见解。幼儿数学学科的认知发生发展机制与数学的发生发展存在相似性。通过学习数学的学科的发展规律从而引起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启示:

1.完整的培训过程应该包括四个阶段: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

2.尊重学员的个体性差异,在培训活动中要让学员获得体验,通过引导学员反思,将感悟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将这些固化的感悟应用与自己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3.培训中需要学员领悟的面向幼儿的数学教学知识应基于数学的发生发展及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

1.培训的内容及目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之“数学认知”部分要求及数学学科基本思想的界定,我们将幼儿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领域划分为三大领域:一是数学核心概念。这个领域包括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核心:集合、数、几何形体。二是数学基本思想。这个领域包括我们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界定部分:抽象、推理、模型。三是幼儿数学认知心理。这个领域蕴含于上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之中。培训目标:通过培训,理解并逐步掌握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及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基本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

2.培训课时的安排。

3.培训内容的组织。(1)集合。①经验的习得阶段的授课内容。集合的知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关系、运算及映射;幼儿各年龄层关于集合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②反思及概念化阶段的研讨安排。分组梳理幼儿数学认知部分集合教育的载体;观摩和研析一线相应知识载体部分的优秀教学录像,并形成初步教学认知。③教学实验阶段安排。这一阶段分两部分,因为我们的培训对象都是一线幼儿教师,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每堂课前我们都会要求学员提供指定内容的教学案例一份。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根据形成的关于集合的教学认知进行指定内容的对比教案设计并研讨交流。授课教师在结合学员形成经验基础上给出授课建议。下述数、几何形体、数学基本思想部分培训总体流程类似集合部分,因此我们在下述部分主要是给出经验习得部分的培训内容安排。(2)数认知部分授课内容。数的知识:数的抽象、数的扩充史、常见的进位制及相互的转化、数的四则运算的本质;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概念及数运算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3)几何形体部分授课内容。几何形体知识: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CPFS结构、几何形体研究的代数化策略;幼儿各年龄层关于几何形体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4)数学基本思想部分的授课内容。数学思想知识:数学抽像、数学推理(归纳、演绎)、常见数学模型;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学思想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

4.培训评价。对学员的评价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参训学员的经验习得和固化的效果,还可以及时发现培训的不足,以便下一步继续改进培训框架。针对学员的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跟踪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与培训同步进行的评价,以培训各模块的学习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为评价载体,能及时发现培训的问题并纠正,还可以兼顾到学员的个体性差异。总结性评价是与培训的实践环节同步进行的评价,以学员各部分数学认知的抽象概念化成果为载体,通过学员内及专家交流有利于经验的固化。跟踪评价是培训结束后跟踪调查的评价,以培训跟踪调查表和跟踪访谈为载体,可以评估培训对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效益,以利于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在职培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