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公共设施设计论文14篇,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设施;体验设计
城市文化是城市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种品质,是一个城市存在的独特意义,更是城市个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公共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的内在体现。体验式设计强调的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游戏性,使人对产品有了情感上的依赖。今天对产品的评定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功能的好坏,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上升到精神层面,同样公共设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不仅仅是满足于城市基础建设中所需求的社会功能性,它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的体现。因此说公共设施设计已经和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公共设施体验是将体验设计思想融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以公共空间为环境,以用户为活动对象得他回忆的体验感受,为用户创造难忘的、美好的体验经历。其目的是吸引公众积极地参与其中,与设施互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重点在于明确的主题定位,良好的主题设计能够引发用户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公共设施体验设计设施所在空间中的所有因素必须与主题相契合、共鸣。可以利用包括公共设施自身在内的诸如文化、信仰、地理、美学、心理、生理等多种手段来营造与强化主题。同时与设施相关的服务人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甚至是语言、表情的运用也需要纳入其中,以烘托和深化主题。体验主题的选择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具有诱惑力的主题必须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也就是说,顾客之所以消费体验性产品,就是因为体验能够改变人们的现实感受,给消费者提供新奇的体验。这也就要求主题的选择必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竞争对手相异。通过空间、时间、事物的相互协调和多景点布局来强化主题,也可以改变消费者对现实的感受,好的主题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就公共设施的主题构建而言,在兼顾上述要素的前提下,设施的自身属性、空间构成、所处城市定位及受益人群等应成为主题确立的关键要素。体验能否给顾客带来难以忘却的记忆取决于如何设计、提供体验。一般来说,体验的内容越丰富,越能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者投入的越多,越能达成“共鸣”就越可以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因此,要想让使用者感受到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需要一个设计、创造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首先需要了解人群体验的需求,分析提供这种体验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过程之后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体验。这个过程就是体验设计的过程。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基础是使用者的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施从功能上说,是专门供人使用的,这就必然与人的活动产生密切的联系。增进设施与人的互动性,可以提高设计的使用价值。由于使用者个体对象思想、经历、阅历、文化、民族、背景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回忆,这也是设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体现。就公共设施而言,可根据使用者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以及使用者是融入情景,还是吸收信息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被动参与是指使用者完全不参与体验。主动参与是指使用者就是创造体验的主体,自己本身也构成了场景要素。被动参与主要是使用者从公共设施中体会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境,从而唤起使用者的某种联想,这种联想与使用者自身的某种生活体验密不可分。虽然唤起联想的导线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质、民族习惯、兴趣取向的不同,产生的体验也会不尽相同。不管设计者的初衷是什么,设计的附加功能经过使用者的参与得以实现。使用者的主动参与,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创造体验,不再是由产品唤起相关的体验。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世界,而且能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对公共设施进行体验设计实施的基础是人的参与,能够建立人与设施的互动、共鸣,增加环境设施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设施的和谐。在德国汉诺威明登开展过“水的痕迹”项目。设计内容包括市政厅和教堂周围的三个中央广场,公共空间的品质通过环境设施的设计来表现给市民。项目积极的地方就在于它重新定义了项目和设施还有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采取了新的规划方法。规划者、设计师、艺术家和城镇居民必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须就发展和执行项目开始合作,这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以这种方式进行公共环境设施以及格局的规划师希望居民都能够参与到项目的概念和规划的发展中,居民将是积极的参与者,同样也是规划理念的传播者。政策和管理为这一过程提供支持,并创造了条件。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实施体现在体验创造的趣味性,即在使用设计作品时,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娱乐成分,作品本身能够吸引人去亲自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天性中喜欢自娱的需要,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感受设计。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将趣味看作是生活的原动力,他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气来,任凭他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又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成了无意义。”“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这里所指的趣味是对生活中美的追求和向往。趣味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趣味不仅被提升为严肃的人生哲学范畴,更是蕴含着美本质论、审美心理论、美感效应论、审美价值论等多层面美学思考的美学范畴,内涵丰富而深刻。体验设计产品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趣味、猎奇和冒险、兴奋和刺激,以达到设施给予使用者的精神愉悦和乐趣。
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创新需要个性的思维模式,体验设计强调“个性化”特征,主张摆脱思维定势,承认需求的多样化与个体的差异性,并相应地采用差异化的服务和设计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城市文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变迁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写照。特色与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任何城市的风采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与社会风俗人情、文化底蕴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的个性来,激发民族情感。城市文化的个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个性特色,只要一提及音乐之都、水上之都、世界之都,相信许多人一下子说出他们分别指的是维也纳、威尼斯、纽约,它是一个城市让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化特点,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风貌,往往是与人们初次到达陌生城市里所看到、接触到的公共设施是紧密相连的。个性化的设计不但能够展现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体验。
现代公共设施产品设计是紧扣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产品的形式、功能需求都是设计中围绕突出的,合理、实用、环保都是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公共设施的表现形式从里而外而表现出来的。如何能将这种城市的文化内容赋予到公共设施产品的形式上,这主要取决于设计师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这也是设计的关键。
[1]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关键词]武汉 公共厕所 问题 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厕,根据《武汉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可知,是指设置于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和商业、民用建筑的,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厕所。城市的基础设施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张力;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刻画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城市公共厕所作为城市的必须基础设施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经常不被人所重视,因此面临着许多问题。因而对城市公共厕所的研究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厕所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使其能通过合理布局、整洁卫生和服务功能,来体现一座城市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人文关怀,折射城市文明水准,体现城市文化品位。
二、研究区选择与介绍
武汉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拥有人口数978.53万(2010年末六普数据)。
因此,公共厕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拥有广大面积和众多人口的武汉来说具有十分突出的实用意义;此外,作为中部地区的典范城市,武汉的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体现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武汉作为研究区域。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1)武汉公共厕所数量探究
1.公厕数量理论值预测
本文用人口分布分析法来对武汉市的公厕总体数量情况进行分析。人口分布分析法是指按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中规定:城镇公厕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依据此规定,我们可以得到:
公厕数量最大预测值=常住人口数/2500;公厕数量最小预测值=常住人口数/3000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将武汉根据行政区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地区进行研究,三镇下又分为13个小区。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可知各区常住人口数;实际公共厕所数量则为武汉市地图资料统计所得。经计算,可以得到预测公厕数量范围。通过图1,可直观比较武汉市各区域公厕数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资管理力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之间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将1、城区与郊区;2、武汉三镇进行比较研究。此处我们引入相对偏差值来表示各区域公共厕所不足的程度。其中:
最小相对偏差值=(最小预测值—实际值)/实际值;
最大相对偏差值=(最大预测值—实际值)/实际值。
相关计算结果见表1、表2。
表1 武汉市郊区、城区公厕数相对偏差值比较
表2 武汉三镇公厕数据相对偏差值比较
2.公厕数量分析
武汉市公厕问题首先表现在总体数量不足上。
由图1所知,武汉市实际公厕数量比人口分析法规划的公厕数量明显偏小,即各区域公厕数量都存在明显的数量不足水平差异。而且,公共厕所的有效数量比真实数量要少,更加加剧了其数量上的紧缺程度。
由表2可知,郊区的相对偏差值明显大于城区的相对偏差值,说明郊区的公共厕所紧缺程度比城区的紧缺程度要大。这与郊区经济发展次于城区有关。
由表3可知,汉口区相对偏差最大,其次为汉阳区,再其次为武昌区。这与武昌区郊区面积相对较大有关。
(2)武汉男女厕位比例探究
1.男女厕位比理论值预测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亚历山大·基拉的计算结果,男性和女性小便时的平均消耗时间依次为:39秒(±6秒),89秒(±7秒);根据武汉市2010年统计年鉴,武汉市男性人口比重为51.4%,女性人口比重为48.6%,本文认为理论上较为合适的男女厕位比应服从如下计算:
经计算,武汉市男女厕位比的理论合理值为1:2.2。值得提出的是,考虑到通常无论什么性别的儿童都会跟着母亲进入女厕所如厕,本文虽未对此进行精确地定量计算,但女厕位的比例应在上述计算值的基础上相应提高。
相关研究对我们的这一结论做出了佐证。胡杨洋等基于简单的排队模型对武昌市火车站公厕进行研究表明为了体现男女厕位数量在分配上的公平原则,男女厕位的叫理想比例为1:3.5。
2.男女厕位比分析
新的规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3.1.8条规定:根据女性上厕时间长、占用空间大的特点,增加了女厕的建筑面积和蹲(坐)位数。厕所男蹲(坐、站)位与女厕蹲(坐)位的比例以1:1~2:3为宜。据悉,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男女厕位比达到了1:2.5,这样的比例基本保证了游客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上厕所。而爱知世博会上1:1.5的男女厕位比则造成了女性如厕难的大问题。
然而,目前武汉男女厕位比大部分为1:1,有的甚至大于1:1。以前,江城公厕男女蹲位往往是男多女少,比例约为3:1。在一些人流集中的商业区、景区内,一到节假日,如厕矛盾就显现出来,有的公厕甚至会出现女士“借用”男厕的现象。2007年江城新建公厕男女蹲位比例达到1:1,但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女性如厕需求。
(3)公共厕所标志牌设计不当
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五花八门,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比比皆是,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问题主要如下:
厕所标识牌不统一,标识牌难于识别:武汉公厕在过去是用男、女汉字标牌,而近年来,在武汉市一些经营场所内,厕所的标识则变得五花八门:烟斗、高跟鞋;长发、短发等,虽然标牌很有创意,但加大了如厕者的辨识难度。
指示牌没有夜间照明功能:武汉市内除了建筑内的公厕,街道附近的公共厕所几乎都是简单的铁质指示牌,没有夜间照明的设施,这样一来对于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市民找厕所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单面指示牌:武汉市现在大部分的公厕还是沿用单面指示牌,这会导致有些市民从反方向看不到或注意不到指示牌,使该公共厕所的功能覆盖的范围大大降低,很多人可能会因未注意到标识而舍近求远。
四、武汉公共厕所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武汉公共厕所存在的几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1)增加公共厕所数量
针对武汉公共厕所总体数量过少的问题,武汉市政相关部门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分布,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增设公共厕所个数;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厕所的管理,增加其有效数量,保证公共厕所这一基础设施的实际可用性。
(2)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女性厕位
针对男女侧位比例适当问题,武汉市政府应当结合武汉本地人口构成,旅游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因素,调整全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主要是适当增加女厕厕位,切实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
(3)公共厕所指示牌合理设计
根据武汉公共厕所的标志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将公厕指示牌设计的更加醒目:可以从指示牌的尺寸、文字和图案等方面入手,寻求解决方法。如扩大尺寸,使用更醒目的字体字号。另外可在指示牌上添加简明的地图,标明公厕详细方向和距离,根据地图,行人就能很方便找到最近的公厕。
对公厕配夜光指示牌:公厕的指示牌加以夜光的效果,可以使晚上出行的人们更加快捷的找到厕所。如武汉市城管局环卫处有关负责人透露,某一新制的标牌,其表面就覆有一层进口反光膜,在夜间昏暗的灯光下,也可在50米以外的方位看清。
采用双面的公厕标识牌:双面公厕标识牌可以满足不同方向的视线,减少附近就有厕所却没有看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如汉口区中山公园的指示牌就采用这一理念,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值得借鉴。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看出武汉公共厕所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武汉市公共厕所诸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武汉市乃至整个中国公共厕所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诸如的视线干扰问题、乱收费问题、内部设施问题(内部装潢、照明设施、通风设施、专为残疾人准备的配套设施)、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等等。
公共厕所所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的,系统的,这既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时代问题。公共厕所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任务,它与城市的建设密不可分,每一个环节都得以实施是保证公共厕所系统完善的前提。公共厕所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也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工作,长期综合考虑公共事业的发展,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赵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角色[J].人民论坛,2010,308:14—15
[2]邱志成,城市公厕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09.
[3]谢金宁,谭勇,刘怡妃,城市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性分析——以湘潭市雨湖区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6):4—6.
[4]李婧婕,中国城市公厕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胡杨洋,徐琳君,谢文杰等,武汉市公共厕所合理规划研究—基于简单排队模型对武昌火车站公厕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03]
作者简介:
管羚雅,女,北京人,武汉大学本科在读,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
关键词:公共座椅;系统性;整体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05-01
城市公共座椅作为城市空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公众接触最为紧密的公共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体现。城市公共设施本身即一个系统,公共座椅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在设计上应当讲求系统性、协调性。
一、整体设计原则
城市的公共设施在其造型上尽管各不相同,每个设施的造型及布置都各有其特点,但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有一定的相近之处。座椅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其自身的因素之外,还应当注重与其他公共设施(照明设施、标识设施、景观设施等)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系统性的设计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设施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可以通过相似的造型元素,或借助统一的造型手法来表达。这样虽然不同的公共设施功能不同,形式不同,处于的城市空间也不尽相同,但是采用整体设计原则设计的座椅等公共设施,不仅容易使个体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提高其识别度和使用的便利性,还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公共设施(标识,照明及其他的环境设施等)之间做到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构成统一的整体。既美化城市环境,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其功能性、自明性与识别度,维护了城市空间的一体性。
公共座椅设计时除了应当符合大众公共生活的需要,还应与其他公共设施保持整体上的协调性。无论是小设施,还是大设施,虽然各有特性,但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每个设施的不同个性共同组成了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特证。“虽然公共设施有大有小,彼此也各有特点,但是在设计上可以借助许多造型元素和手法将它们的个性融入到共性的系统之中来表现统一的特质”。
二、环境相协调原则
公共座椅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它呈现给人的是它和它周围环境相互渗透的印象,因此座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各方面环境因素,应当与它所存在的环境相得益彰。在这里公共座椅与环境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公共座椅与物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公共座椅的设计应考虑到它所放置的外在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如自然的山脉,河流,树木),也包括人工环境(如建筑,小品,桥梁道路等城市设施)。公共座椅的设计不单单要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要巧妙地融入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二是公共座椅与人文环境的整体协调性。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品,人文环境协调性要求公共设施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这种文化特征,符合当地居民的心理和生活习惯,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形态、色彩、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使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一致。
三、人性化设计原则
公共座椅作为一种功能的载体,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公共座椅本身与使用者相比,应当更突出人,而不是以突出自身为宗旨。
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材料、尺寸、人机工程学等问题,还应考虑人就座时的心理活动行为,是要求两人坐,还是三人坐,是可以移动的,还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人行为要素的研究对公共座椅的设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座椅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共户外座椅的系统化设计分析,旨在提高城市人们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品位,使户外公共座椅的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设计中去。户外公共座椅的设计,不仅要成就其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将成为一种满足人们日益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具体表现,从而实现人—产品—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
在设计概念上要强调整体设计观,这样的户外公共座椅才不至于成为东拼西凑的杂乱无章之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使设计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环境、谋求“人—物—环境”系统的和谐。于“美”于“用”两个方面都大有增益。这种设计理念,建基于对现实的认识、发展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共环境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城市性格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社会在变迁,城市在发展,构成城市这个综合体的各种元素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不断更新变化,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元素――公共环境设施,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影响着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说公共环境设施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性格。
1公共环境设施发展历程
公共环境设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就是最初形态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仅限于通用化的市政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形态也逐步趋向多元化,从最初只追求实用性简单形态发展到追求能装饰城市空间环境、丰富城市生活的艺术化形态,并且不同城市还根据自身的不同地域文化发展了不同的公共设施产品。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还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对其形态进行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本心理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于是活动式公共座椅、流线型宜人性公共产品形态应运而生。
2城市性格与公共环境设施的关系
城市性格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形成的特点,是历史文脉的延伸,是城市人文特色的记忆。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脉络,赋予了城市独有的记忆,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种独特的性格不仅仅来自自然环境的山水、气候、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发展中,各自社会生活、人文环境理念的不同。每到一个城市,我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城市性格:庄严而稳重的北京、智慧与包容的上海、精致而温柔的杭州、成熟与内敛的南京、温馨而舒适的成都……
公共设施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综合体,其共性包括了安全性、舒适性、识别性、和谐性和文化性,这些特征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设施的主体,必须首先考虑和遵守的。而城市环境设施在个性和特色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是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必然追求,与它的共性一样,也是由人与环境决定的。相对于作为主体的共性来讲,个性则是可变因素,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地理与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不同、传统与宗教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能成为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环境景观设施的源泉。
城市性格的多样性从逻辑上决定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公共环境设施有力地支持着市民的室外生活,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质和精神。城市性格与公共环境设施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应该与所在的城市的性格和精神相符。
3城市性格指导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
公共设施形态的不同会在城市空间、形态、制作成本及生活品质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结果,选择不同的形态方式代表着不同的设计价值取向。德国弗来堡位于德国西南角的莱茵河谷,其城市性格中显现着绅士风度、淳朴和井然有序而又充满想象力等特质,它的地面铺装独具特色,除了运用特别挑选的石头铺地外,人行道上还有一些圆形的标记,这些标记实质上是一些路标,告诉人们这条街上有哪些商店和生意,如图1所示,预示着这条街道上有一间咖啡厅。
城市的发展是显性的,城市的文脉却是隐性的,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设计环境设施也就是要唤起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记忆,延伸一座城市的精神与性格。
参考文献
[1]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李卓。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公共设施是以满足人们进行户外交往、运动需求为目的的公共用具,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常常被认为是“城市家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希望生存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对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第一,物质生活方面,增加公共设施的种类,功能更加强大,能应对户外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使其具有形式美感、文化韵味,能获得身心愉悦和文化认同。此外,由于公共设施置于开放的公共环境中,是城市空间中的主要元素,具有展示城市文化、宣传城市形象的职责,这使得公共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视觉“语言”,用其形式感讲述着城市的文化故事。现代城市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它们应具有好的功能、美的形式、文化内涵,利于推动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公共设施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进行的设计更应深思熟虑:考虑功能、人机尺寸等物质要素是设计的第一阶段。而站在满足精神审美、营造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是更高层次要求,也是创造完善公共设施的必要条件。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文化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原因在于:首先,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是以文化为导向。文化与设计密不可分,文化属性会让现代设计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不例外,以文化元素为导向,才能将公共设施引向具有人文关怀、文化情感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它是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特色的地理环境、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文化特点,一方面,地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大众的意识形态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能满足大众的文化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处于特定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使得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面貌的重要名片。扎根于本土文化,公共设施才能提高生活趣味、塑造城市品味。再次,它是以“符号化语言”为设计理念。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与各种艺术元素并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城市的精神与观念、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隐喻在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材质等视觉语言元素设计中,是实现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人文化设计的思维下,增加了文化底蕴,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传递了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
三、景德镇本土文化特质及公共设施现状
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等。
(一)传统文化因素
景德镇,这个以“瓷都”美名享誉世界的城市,陶瓷艺术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景德镇本土文化面貌。东晋时期的景德镇,名为“新平镇”,开始烧制瓷器。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也叫“昌南镇”,开宝元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属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便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元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突飞猛进,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景德镇陶瓷的声誉。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设瓷局、置御窑,派专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清朝唐英督陶并著书,对古代景德镇陶瓷进行了全面的记载和总结,陶瓷工业繁荣。明清时期,景德镇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由于陶瓷贸易的重要性,当时的浮梁县为五品县衙。而就景德镇陶瓷艺术本身而言,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具有影响, “青花、玲珑、粉彩、色釉”被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薄胎瓷、艺术雕塑瓷也独具特色。“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陶瓷的风格。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技法在四大名瓷上更有突破和创新,陶瓷物品种类也得到扩展,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使得现代陶瓷艺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外,茶文化被也是景德镇的主要传统文化元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笆行》中也提到“自古商人轻别离,前月浮梁采茶去”。1915年,“浮梁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1997年浮梁县为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
(二)地域民俗文化及现代文化
1953年,景德镇被批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 1958年创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拥有诸多御窑、古窑遗址、里弄小道、陶瓷博物馆、浮梁五品县衙等特色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被作为国礼瓷,赠送给各国元首,如:斯大林、日本首相福田、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总统布什。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景德镇拥有著名的“十大瓷厂”。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来称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1990年,景德镇举办第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2004开始举办每年 10月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2014年APEC会议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再次散发文化光彩。景德镇城市的发展和荣誉与陶瓷艺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在景德镇的业态环境下,形成了陶瓷商贸街、陶瓷艺术馆、雕塑创意集市、三宝村等等特色行业区域。景德镇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0%,瑶里风光、徽派建筑独具特色。昌江河是景德镇人民的母亲河,樟树是景德镇市市树,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 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到 2007年,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在景德镇城市的现展中,勤劳的人民将“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确定为城市文化标签,全面体现了景德镇现代文化特质。
(三)景德镇公共设施现状
在景德镇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已经在逐步将本土文化因素运用进来,也出现了很多能展现城市形象的公共设施,如:沿街的陶瓷灯柱、以制茶、制瓷为内容的浮雕图桥护栏、青花立交桥、传统风格报纸宣传栏等等。但其设计的文化性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少规划的整体性。在景德镇整个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很零乱,瓷灯柱和垃圾桶、站台无法搭配。其次,没有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如:在休闲广场这样的公共环境中,公共设施没有文化属性,与休闲广场的现代风格无联系等等。再次,没有全面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展示出来,太注重陶瓷文化元素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没有做好文化多样性。景德镇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需要有更为科学性和指导性的方法,才能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营造人文环境、宣传城市形象。
四、实现景德镇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途径
将地域文化因素合理地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步骤逐一展开:首先,要全面掌握景德镇城市公共环境布局,挖掘各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环境特色,这直接决定着不同区域下公共设施文化定位。如:昌江河河畔与生活社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立足点就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下的环境不同,也影响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如: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环境迥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适应周围,造型形式也会不同。所以,摸清各个公共环境的布局和特色是进行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基础。其次,要理清思路,科学地统筹好公共设施设计风格和面貌,文化的定位上,既不能“以一概全”,只关注陶瓷文化,而忽略其它本土文化特色,导致风格失去多样性;也不能过于“错综复杂”,想把所有的文化元素和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分表达,而失去了统一性。这就需要确定主体文化和次要文化信息,筹好各个公共环境区域下的公共设施的文化主体,使得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呈现出有主有次、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把握尺度,因地制宜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蕴含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是实现人文环境的重点。最后,在分析和规划好人文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展开细节的具体化的设计,这就涉及到对公共设施进行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的综合设计上。
那么,如何将已经统筹、规划好的文化元素付诸于公共设施这一物质实体上呢?以陶瓷艺术为例,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取其形”。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造型、传统吉祥图案、陶瓷材料、色彩都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并且其艺术形式和美感已经深入人心,将它们的造型、纹样、颜色、材质等视觉语言符号直接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能够获得公众的情感共鸣,也能体现城市特色。但在这个层面上,需要避免完全的“拿来主义”,避免“张冠李戴”或“画虎不成反类犬”所带来的丑陋感和不适感,不能让公共设施成为“三不像”的怪物。其次,是“延其意”。对陶瓷艺术元素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使得其在造型、色彩搭配、装饰图案上更具现代性和简洁性,在文化内涵上又不丢失原有的深刻含义,既能贴近百姓生活,又具人文气息。再次,是“传其神”。抛开传统陶瓷艺术原本具有的形式感,将文化精髓提纯出来,将“无形”的文化转化成“有形”的设计,设计出全新的形式去诠释文化精神本质,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个层面上的设计具有创新性,但需要注意,新的形式首先必须具有形式美感,更要能实现其符号性的语言作用,能被大众正确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和意义,不可牵强附会、晦涩难懂。
鉴于陶瓷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对接过程,其它本土文化内容也需经历这三层面的思考和规划,才能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五、结语
景德镇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以文化为导向、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视觉语言”符号设计为途径,全面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的人文环境,满足公众需求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柴威彦。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系统;公共设施;设计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设施在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满足城市功能需要,提高城市档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
什么是城市公共设施?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建设管理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克莱尔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城市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他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这一定义较为含糊,包涵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城市公共设施归纳到公共物品的范畴,一般指由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公共设备。
城市公共设施被称为“城市家俱”。简单的说,人们交流必要的场所是公共空间。但人们室外交流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在城市中行走,还有一些户外的活动,那么人们就会希望公共空间能提供一些像室内家俱一样便利的设施。如路灯,垃圾桶,导向牌,休息座椅,报刊亭等等。城市公共设施不仅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硬质景观设施系统。
它除了要满足城市的使用要求,体现时代文化与精神的,还要具备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通常我们在街上看到的各种地景设施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一般可以分为公共环卫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观赏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它的设计标志着城市面貌与人民生活状态与品质。
2、城市系统
城市居住空间主要是指住宅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居住空间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以及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构成城市的流动空间。城市交通流动空间是反映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体现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内部正在建设,实施的子系统的物质设施的实施空间,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环境标准,促进城市文明化发展。因此,城市系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
3、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关键问题
城市系统是一个关联的、发展的、整体的系统,应该将城市公共设施合理的引入人性化内涵的概念。但是一些设施忽略了人的行为特点。如一些地下通道不利于残疾人士使用,楼梯的扶手没有考虑到老人与儿童的人体工程学,还有公用电话亭,随处可见,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如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以人为本,建成后再要改变,既不方便又耗资。故,我们在设计的前期,就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功能设施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不能与建筑,环境相协调,不成系统。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没有采用整体的设计风格,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2)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各地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反而分支,应该求同存异,保留各自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保留的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个性化发展。设计没有区别,从而城市特色也不存在。(3)由于在设计中缺乏创新,使得过多的“山寨版”流露在街头,公共设施没缺乏文化内涵。
4、城市系统论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按特定的形式构成的,以实现城市市民的便利,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播,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地的统一整体。用系统方法论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析,从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系统论方法中应遵守的原则。
4.1、公共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系统是由众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这些子系统按一定的要求共存于城市公共设施中。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我国不少城市公共设施其社会功能或使用功能欠缺,形如躯壳。功能是产品的第一属性,不管它的外形如何独特漂亮,表现手法如何巧妙,它脱离了系统的整体而存在,忽略了系统中的主要元素,那就会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始终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为市民服务。人们对于都市生活的活动性、功能性、娱乐性带动了城市公共设施属性的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所具备的功能性、活动性与系统性必须与人们的社会活动相吻合。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整体性与公共性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整体性能脱离公共性而存在,那就具有排他性,是非公共设施了。公共性与城市公共设施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全体市民免费使用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适用于休闲,集会,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市民被动接受公共设施,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产生过程缺乏必要的参与。让民众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公共性,主动参与公共设施的主题设计与制作势在必行。
4.2、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俱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如停车场设立的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4.3、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现在人们生活节凑加快,紧张,彷徨劳累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注重各个系统设施与心理的联系。人是城市的主体,积极的情感能使人们的心情愉快,因此在设计前应该先调研,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市民心理活动有所了解,设置情感体验实验,确保公共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4.4、标准化原则
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是指在前人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积累的比较准确的设计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相对概念上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标准肯定有些会被科技所淘汰,但是,我们依靠这些标准,仍然可以在设计上,少走一些弯路和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比如在设计露天垃圾箱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排水的需要,那么一定会造成可以想象的后果。我们以垃圾桶为例,可以看到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系统论方法主张从整体出发,在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了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循环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研究,加深了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认识,有助于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构建、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黄上宝发电企业安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公共设施;能源创造;可行性探究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简言之,是人类对生产生活工具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提高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人们借助内外因素达到某一目的的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建筑、公园绿地、街道及附属设施、广场等等一系列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都需要设计,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此对应的形成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环静艺术设计等的专业分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空间资源紧张、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水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分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条件。其中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设施作为供人们使用的休闲娱乐设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产品设计应该包括人机交互(造型)、实体生产、市场推广、营销、用户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设计理念,使产品设计从单纯对物质的创造上升到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学高度。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深度,进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
1 城市公共设施能源创造的可行性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分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室内空间,包括公立的图书馆、医院、博物馆、体育馆等空间及设施;另一种为室外空间,如公园、街道、电话亭、报刊亭、候车亭等室外空间及一系列组成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市民的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等城市软实力。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将城市公共设施与清洁能源创造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正是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环境问题、空间资源不足问题的方向入手,在满足公共设施基本功能的同时,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资源,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系统化设计中发挥协调、优化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功能的灵活性。
1.1 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清洁能源的创造及利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技术及生物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发电的原理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Solar cells)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学特性实现P-V转换的固体装置。在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无电力网覆盖的地区,该装置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为用户照明及日常生活等的供电,部分发达地区还可以考虑与区域电网并网实现互补。目前从民用的角度,在国外技术研究趋于成熟且初具产业化的是“光伏――建筑(照明)一体化”技术,而国内主要研究生产适用于无电地区家庭照明用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我国始于1958年,第一组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于1959年研制成功。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但是光伏发电的真正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已较成熟,如图1所示为将路灯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相结合的示例。
1.2 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仅靠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之空气污染、油价上长、全球气候变暖和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产品形式出现的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受能源资源制约的情况日益突出。以石油为例,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面临很高的能源安全风险,为了解决能源资源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的潜能。城市作为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市场,如能就地取材,将大大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省掉输电基础设施的建造,节约成本。
1.3 形态结构的适宜性
城市公共设施就使用功能来讲,往往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出现在城市的某个区域,本身的功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一般公共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比较简洁,没有复杂的曲面过度与过多的装饰,且受“风吹日晒”的面积较大,这给其与清洁能源创造设备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结合空间。此外,由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产生的能源,可用于自身的消耗,如图2所示的公共汽车站牌的设计,此类站牌的设计既不影响基本使用功能,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城市的可用空间,产生的电能又可用于夜间站牌的指示消耗用电,无需从其它地方输电,从而减少了在输送过程中电能的损耗,省略了输电设备,节约成本。图3中的太阳能座椅造型新颖独特,设计者将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座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白天闲暇时可以“沐浴阳光”,给座椅充电,夜晚休息时人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小憩,别有一番滋味。此座椅的设计顶部采用圆弧过渡的处理方式,与下面符合人机工学的弧形相呼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此设计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而存在,其承载着大众日常生活、工作、出行、休息、娱乐等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与此同时,公共设施也反映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城市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因此,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以人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造型、色彩、材质、加工工艺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由于公共设施使用者的广泛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行为能力人群的使用需求,使不同人群均能感受到公共设施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舒适。同时还要考虑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其色彩、造型、材质的运用应符合城市整体的设计要求。
2.2 系统性原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很好的诠释了系统化的思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中又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设计都要以城市主体相协调,符合城市系统规划的发展理念。但城市各个子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其设计与规划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设计,由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最后又统一于整体。
2.3 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不仅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使用功能,还起着点缀、装饰城市的作用,与城市其它系统一起组成城市的视觉符号。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要符合“美”的要求。设计中通过对重复、交替、协调、对比、主导、统一等构成方法,搭配以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过度与呼应等表现形式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突出城市独特的艺术符号特征。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精辟总结。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规划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在对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公共设施从结构设计、色彩匹配、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的选取等方面影响着其生产成本,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劳动力成本的投入等等。规划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师具有系统观念,从设计开始,到后来的生产、使用、回收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情况,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 能原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现实意义
3.1 城市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国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2014年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36%,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无疑给城市生活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空间资源不足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大中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开发城市空间资源,其中较成功的案例要数高架桥项目,次设计理念考虑到城市空间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原有路面上部空间重新规划一条交通线,进而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流,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将清洁能源创造技术“赋予”公共设施,使公共设施在满足传统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城市生活必须的能源,这种设计理念与高架桥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的设计,达到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改善城市生活状况的目的。
3.2 缓解城市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较低下, 能源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在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东多西少,分布较集中,这对城市能源需求提出严峻挑战。传统只靠外界供给的能源供应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急需新的能源创造方式来替代或补充传统能源供应的不足。文章中将清洁能源的创造技术与公共设施的设计相结合,既满足公共设施传统的使用功能,又可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使部分能源消耗设施“自给自足”,达到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深化
产品的存在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这就决定了产品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设计大致经历了功能主义、消费主义、可持续设计几个发展阶段。发展至今逐步达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但以往只在产品外观设计、宣传、销售过程中考虑人的心理需求,以促进赢利的经营手段现实看来只是片面的以人为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质消耗都源于自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物质支持,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失去生存基础,设计中还何谈以人为本呢?因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才能真正实现为人的设计,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必然趋势,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类用智慧去探索。综观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考虑,缺乏整体观念。以往只为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需由一个有系统观、全局观的城市设计理念来替代。设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目的,只要人们合理进行设计规划,用发展的态度对待问题,不墨守成规,相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文章中介绍的几种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只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案列,更多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师慢慢的探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创造,单纯的产品设计还不如说是一种简单的制作。城市内可再利用的空间很多,只要我们用科学方式努力的去探索,就会有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例如,可在一些公共空间的地板上安装脚踏发电装置;利用垃圾分解的生物能进行发电;将传统的跑步机设计成跑步者带动皮带运动,将皮带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等方式。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遵重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设计者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创作思维,注意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性思考,善于积累,相信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付黎明。设计美学法则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云浮市
1、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以公共利益及设施的公共使用为特征的,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它的现状反映出城市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而它的分布、规模与组织,则直接影响着城市布局结构和生活质量。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从公共设施受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可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营利性公共设施。同时,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相关联。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小城市的公益性公共设施为探讨对象。
2、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公共设施设置的异同
2.1 种类
在满足一般消费与公共活动方面,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专业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人群作为支持。另外,大城市的职能较多,而中小城市的城市职能较少,因此,大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非常齐全,而中小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相对较少。
2.2 规模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小,在同样的服务半径之下,公共设施的规模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城市的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的规模较小。
2.3 布局
大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用地规模较小,反映到空间布局和距离的绝对尺度上,大城市公共设施的设置较为分散,而中小城市则较为集中。
3、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3.1 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
公共设施体系的作用机制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在现实之中,在政府行政作用体制下,公共设施体系表现为较强的“自上而下”的作用机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则“自下而上”的作用机制十分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上下结合”促进公共设施发展。
3.2 公共设施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通过对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但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都是建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之上,而中小城市的经济条件与大城市相比,无疑具有较大的差距。
3.3 公共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空间,具有多元的功能。公共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1) 公共设施与城市政治功能
城市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这是由于政权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所确定的。公共设施中的行政办公设施直接承担着对城市及其周围广大地域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也在城市的政治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幸福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公共设施与城市经济功能
公共设施同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公共设施的发展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后劲,完善的公共设施配置可以为物质生产创造充分的条件,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其次,城市经济流通和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完善的公共设施,不同城市的经济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存在很大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同。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是城市经济功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公共设施与城市文化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承担着城市文化的部分功能,而且,城市公共设施由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在建设时比较强调建筑的标志性作用,并十分注重当地历史和文化因素在建筑中的运用,从而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4、云浮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云浮市建市于1994年,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与广西的梧州市接壤,市区人口30万,属中等城市行列。建市至今,云浮市公共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4.1 投资主体单一
市区内现状已有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大部分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市场资金进入来投资建设的很小。
4.2 建设用地难落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会受到市场条件影响,用地性质变更为营利性公共设施用地或其它用地属性,公益性用地较难落实。
4.3 总量不足
公益性公共设施发展的增速与同期的经济增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更未能满足城市目前发展的需要。
4.4 规模不合理
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部分设施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发展,而另有部分则规模过大,利用程度明显偏小。
4.5 布局不合理
部分公共设施的位置与城市居住人口分布不相适应,导致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半径明显偏大。
5、云浮市公共设施规划对策
5.1 强化总体规划编制,指导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和手段,需要强化控制市场经济中市场管不了的事情。公益性公共设施作为为整个城市社会服务的城市公共物品,其中的大多数是市场无法提供的,需要政府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对其进行规划安排,以保证和有效指导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规划编制中,由于公共设施的特殊性,在规划确定公共设施选址时,应使其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可达性,以利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解决目前公益性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进而全面平衡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布局。
5.2 行业部门协作,加强专项规划研究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同,成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就城市规划中各个行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来讲,不仅要在规划决策之后共同执行,更要在规划之前进行信息互通与协商,参与到规划之中,才能保证规划决策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共同执行统一的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平台,能够把各行业部门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主管部门的发展设想在空间层次和发展时序上得到基本落实。
此外,各行业部门负责的专项规划也要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协调衔接,通过这些专项规划的编制,能够明确各行业部门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并对各行业部门建设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项目的选址、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3 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实行刚性控制,落实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建设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很难得到保障。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将此类建设项目作为严格控制管理的对象,进行刚性控制,使其在建设用地上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
5.4 政府加大投人,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从政策角度和法律角度加强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保障,促使公共设施建设进入顺利发展的轨道。
5.5 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根据其它城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各自的优势,对于促进公共设施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云浮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仍十分依赖政府投资,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建设资金的负担,促进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
5.6 构筑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人口就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作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而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反过来也作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因此,云浮市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大力促进文化、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多样化。
5.7 维系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整体平衡
商业性公共设施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平衡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整体结构的合理至关重要。因此,既要认识到在目前来说,政府仍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主导,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定财政支出中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固定比例。又要在制定政策时应兼顾长短期利益,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予以多方面扶持,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外,可以通过利益捆绑或利益搭配等政策,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争取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6、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设施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应更加重视,做到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城市的职能和特色,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有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徐一大。 深圳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青木昌彦等人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关于均衡策略组合的共享的、稳定的和扼要的表征,它制约着人们在经济特定域的相互作用。这种制度均衡观使得研究内生于多个域的制度及制度间的多重关联在分析上成为可能。在某个域流行的制度从其他域的参与人角度看,只要他们把它们看作参数,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它们就构成了一种制度环境。
二、我国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制度障碍
在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由于建设资金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政府直接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管理,然而政府毕竟不是建设管理领域的“专业选手”,因此政府的这种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垄断专营势必会带来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也会极大地挫伤参建企业的积极性。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潮流。但是另一方面,除了特许权经营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之外,不少城市还存在着观念障碍及行政障碍,仔细分析,所有这些障碍无不来自垄断的惯性。
1、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利益集团中梗阻
就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而言,已经不存在来自中央行政的市场准入障碍。最近推出的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措施中,仍然需要由中央审批部门“核准”的城建项目包括新建机场、燃煤热电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大型主题公园等,针对的都是项目类型而不是资本类型。
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的操作层面完全在地方政府。基础服务对其他社会资本开放的范围、顺序、路径等,都应该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之下有序推进。不可能强求所有城市按同一模式接纳其他社会资本,浙江、上海、成都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
显性壁垒已不构成其他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更何况其他社会资本具有很高的流动性,没有必要盯住某个对内开放不积极的城市再三要求准入,有足够的其他城市可供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的众多案例反映出,尽管政府的主要领导层与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者能够取得共识,却迟迟难以把双方意愿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在于其他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存在隐性壁垒,主要就是利益集团的中梗阻。
许多基础服务行业由于长期的政府垄断,已经形成利益集团,口头上“欢迎”其他社会资本介入,背地里却合力抵制。在一些行业里,从设计、施工到经营、管理等,都是行业管理部门自己的事业单位或公司,表面上脱钩了,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形成“一条龙垄断”。如果其他社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垄断部门不愿把原来属于自己的“肥肉”拱手让于他人,所以会制造中梗阻。
任何地方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兴起,受到竞争威胁的首先是当地基础设施领域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效率要高于政府投资,这是普遍性的公理,竞争的结果不问可知。手心手背都是肉,地方政府作何抉择?事实上往往是以前者服从于后者而告终。要想在这方面打破障碍,不能期待专业主管部门或政府的企事业单位自发转变观念,关键在于地方主要领导层的行政决心和行政能力。
2、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对项目盈利性的基本判断
当城市基础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时,具体服务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公司(即国有企业),二是事业单位。这两类机构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盈利。城市基础设施向其他社会资本开放,也就是投资项目的商业化运作,其前提仍然是项目的盈利性,只有能够盈利的项目才有希望推向市场。对于不能盈利的项目,如果不提供其他补助,只好继续由政府来操办。
基础设施项目是否能够盈利,取决于有多少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所以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情况,越是富裕地区越有可能把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商业化运作。各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断把各种被认为具有“天然垄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我国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较多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就目前的普遍情况而言,仍然有很多城市基础设施是无法获得投资回报的,这恰恰显示出基础设施所特有的公益性质。明明是无法盈利的项目,如果偏要推介给其他社会资本,只会丧失地方政府的信誉。有些城市虽然全部放开市场准入,但是并没有对具体项目的盈利性和投资回报率作认真测算分析,招商工作难免失败。
3、政府亟需建立有效的监管
2004年6月,世界银行的报告《改革基础设施:私有化、监管和竞争》提出,“有效的监管”是正确实行基础设施改革的最关键的促进条件。监管可以为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提供可信的承诺,对于吸引长期私人资本以满足对充足可靠的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监管薄弱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改革和私有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有些国家,私有化是在没有机构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以普遍认为不合法的方式进行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的可信度很低,在阿根廷和秘鲁的调查发现不赞成的比例超过80%。这种对公用事业私有化的不满意不是由于他们的所有制结构,而是由于负责监管公用事业的机构比较薄弱。报告指出,具体地说,监管机构必须免于政治影响,他们的决策必须接受司法部门或另一个非政治性主体的监督。监管程序必须鼓励竞争,必须是开放的,透明的,而且是在开展私有化之前就设计好的。
国内基础设施民营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许多矛盾,与世界银行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有共通之处。地方政府要想长期稳定地吸引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基础服务,就必须通过特许权经营制度来建立有效的监管。监管又称规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对价格的监管尤为关键。
(1)价格的确定与调整应走向制度化、透明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许权经营,涉及到地方政府、其他社会资本、市民公众这三个主体。资本希望得到满意的回报,公众一是希望得到优质服务、二是希望付费低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期望,汇聚在基础设施产出服务价格这个焦点上。产出服务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这不仅是指价格与项目盈利性密切相连、价格变动会极大地影响投资回报率,而且是指价格变动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所以必须施行规制。
以政府资本垄断基础服务领域,本身就是一种规制。在这种规制模式下,价格的制定、调整完全由政府拍板(价格听证会制度并不改变这一实质),政府公司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其结果正如世界银行基础设施私人经济参与部主管W•史密斯先生在总结国际基础领域改革的经验和趋势时所指出的:“国家如何在此领域中行使权力?在过去作法中,由于主要是国家所有,各部委有很大的裁决权,决定这些领域的定价、投资、服务质量。但不幸的是,这种模式造成了低效,因为全世界各国的政府只要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就不想提高价格,价格无法提高,也就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很多国家对消费者的调查表明,改革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好处,但改革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好的服务是要付出成本的。”
在这里,史密斯先生只谈到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在中国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政府提高了基础服务的价格,但是并没有提高服务质量或扩展服务对象;公众也无从了解到,提价在多大程度是为了弥补成本,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公司的福利。
对于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产出价格,由于出资人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规制方式也必须调整。为了协调投资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政府不但需要格外关注基础服务的价位高低,而且需要使价格的确定与调整制度化、透明化。
(2)寓监管、调控于合同之中
建设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规定主管部门的责任之一是“提出价格调整意见”。《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里则规[定,服务价格的调整“依照价格法的规定执行”。这两种提法都赋予政府以价格调整的权力,都是沿袭了政府垄断基础服务时的做法,也都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在特许权经营期内,民营基础设施服务价格的确定和调整应该只受特许权经营协议的制约;同时,政府作为协议的签约方之一,不应该有单方面更改合同的权力。
通过特许权经营协议确认价格和价格调整方式,对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者来说是得到一个可以预见的政策环境,避免承担政策风险;对政府来说则是寓监管、调控于合同之中,改变传统的不受任何制约的“宏观调控”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本来就控制在城市政府手中,政府完全可以在特许权经营协议里以价格规制的方式降低投资回报、压缩投资者的盈利空间,从而使市民们享受较低价格的基础服务。
4、政府信用风险大大高于市场风险
城市基础设施有着与一般商品市场完全不同的风险特性,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者必须注意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认真改善投资软环境,特别是认真竖立诚信的形象,绝不能以欺骗的手段对待其他社会资本。从许多案例反映的情况来看,政府的信用风险要大大高于市场风险。
(1)政府缺乏信用观念仍然是较普遍的现象
缺乏信用而且缺乏信用观念,这在我国已经成为社会通病,病根出自国资、国企、政府。基础设施吸引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基本方式是特许权经营,它建立在一揽子合同、契约之上。政府缺乏信用观念,自然也就缺乏合同观念。
境外资本享受到的国民待遇一般比国内其他社会资本要高。对待外商尚且如此,政府与国内其他社会资本之间就更无契约可言,有时简直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行事,有许多地方甚至严重到“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地步。这方面的案例可以说是无日无之,完全不必列举了。
政府和政府资本缺乏信用,起因于政府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因此很难解决。它是市场失序的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根由。其他社会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阶段好说,收取回报阶段难免要出问题。如果要实现大面积、常规化的商业运作,首先就要求各个城市政府必须有诚信,这是投资软环境最重要的一条。
(2)其他社会资本要有风险规避意识
为实现投资收益,其他社会资本的动作可以归纳为三部曲:第一,认真测算投资回报率(测算结果未必与政府所测结果一致),认真分析构成投资回报的所有投入、产出要素;第二,把分析与测算的结果反馈到与政府的谈判中去,积极争取在特许权经营协议里达成合理而又有利的条款;第三,特许权协议签订后,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建设期投资及经营期成本,力求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由于所有者绝不缺位,因此其他社会资本在这些问题上不会像政府资本那样草率。但是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者是在其他行业获得资本积累之后初涉城市基础领域,难免缺少知识积累和管理积累,所以应该注意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其中,“尽量分散风险”是商务谈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尽量识别风险因素。造价提高、工期延误、产出服务价格下调、投入品价格上调、接手国有企业时的或有债务(曾为其他企业提供过担保等)及隐性债务(退休、下岗职工等)等等,这些风险都将会使投资回报落空,不能不慎重识别。此外还需要注意项目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项目筹措了债务资金之后,因各种与融资有关的经济因素及财务因素的恶化导致债务增加,它会使项目和投资者都蒙受损失,因此要对项目的融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提出防范措施。主要的融资风险是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融资财务风险。
其次,要利用长期供销合同来分散风险。举例来说,政府投资电厂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预计上网电价每度50分,预计煤炭到厂价每吨200元,电厂盈利性很好,还贷没问题,完毕。建成投产后再去签合同,电网出价每度45分,煤炭出价每吨250元,只好由行政审批部门(同时也是价格管理部门)出面“协调”,压煤价抬电价,使电厂能够运行下去。外商投资电厂时则是另一路做法:和电网公司商定每度50分的长期售电合同,和煤业公司、铁道部门商定长期供应合同以保证到厂煤价不高于200元/吨,此外还有设备供应、建筑安装等一系列与投入要素有关的合同,然后和特许权经营协议一起签字生效。所以外商为实施特许权项目,需要签订“一揽子合同”。据山东电力的同志讲,日照电厂的“一揽子合同”摞起来有一米多高。这些合同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比如说工期延误,项目公司根据特许权协议应该向政府缴纳罚款,但是可以根据合同向建筑公司索取赔偿。
合同被外商视为圣经,外商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的最重要的人员,就是负责合同起草的律师和经济师。而在国内一些政府部门眼里,合同没那么神圣,必要时可以单方面,与国内其他社会资本签订的合同更是难能对政府具有约束力。但是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信用观念的地方政府总是会逐渐多起来的;换个角度看,如果合同不能得到信守和保护,其他社会资本还有其他更好的法律保护手段吗?
三、制度环境改善措施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上,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1、就是在政策法律环境上需要完善。中央、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优惠政策等等。但是一般号召性的条文比较多,可操作性的条文比较少。关于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搞特许经营、经营性设施、怎么开放、怎么实现股权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等等,说了很多,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这方面的文件规定相对来说不是很细致。另一个方面,管理性、鼓励性的条文是比较多,真正保护资本权益的具体条文相对来说比较少。政府肯定要管,进入、价格、退出,包括它服务的质量,包括它能不能尽到普遍服务的义务,这方面都应该管。但是在这个同时,保护性条文相对比较少,市政投融资的民营资本保护尤其重要。基础设施特点是第一投资大,第二回收期长,第三由于资本垄断的特性,像我们城市的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这些事一旦在这个里面进行投入以后,它的投资的沉淀性非常强,不可转移,而且相对来说建设成本是非常大的,它的投资是不可分割的,要在政策法律上保护他们进入建设投资领域的合法权益。
2、就是完善政府的诚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际上是和政府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作为政府来讲,必须要以自己良好的诚信来维护各类资本的投入,按照现在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政府不可以擅自撤销你的行政许可,我们有些政府失去了诚信,政府没有按照合同协议的要求,使企业真正能够履行完合同就提前终止,这样首先使城市建设发展受到了影响,最终对城市建设造成损害。政府一定要做诚信的表率。
3、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在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方面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没有回报,或者回报率过低,就很难进行这个行业的投入。城市建设目前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或者发行债券融资目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资格和条件,虽然占0.4%的企业债券投到建设里面,大部分还是我们政府性的国有企业。所以在利益激励机制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具体的讲,还应包括:
1、必须要改革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审批制。
2、政府必须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土地、拆迁、征地这些法律的支持,政府作为一个市场的主体要遵守起码的信用。如果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不讲信用,那你怎么可能吸引长期的投资?
当然,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也有不少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例如估值、不同项目的定位和分类、对项目进行适当的分割,或者对不同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整[合,都可以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做就可以了。相比较而言,体制性的障碍影响更大,更为值得关注。
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必然面临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其中投融资主体的准入机制、投融资的原则、资本运作与监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解决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融资问题,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有关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企业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政策的开放性也是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4、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单独列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推进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以及软件创新和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奖励。科技部门每年在科技投入预算中要单独安排研究资金用于推动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把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列入城市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好哪些是政府应该投资的,哪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同时,要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和有效性。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政府部门、科技教育系统、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工程建设。对体现国家意志的公益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集中控制,增加投入,建立专项发展资金。
6、在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上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跟进”等方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期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政府设立引导资金十分必要,政府可以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资金、城市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引导资金等,引导社会投资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直有关部门要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并在税收、贷款、技术入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积极鼓励其他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上海市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基金和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带资兴建等方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形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例如,浦东新区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应用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社会资金的跟进投资。
7、颁布并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就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的范围、方式、项目确定、实施程序、职责分工等要进行专门规定,逐步建立起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的制度框架,为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投资提供了政府规范。对于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存量设施或新建设施,采取公开向社会招标形式选择企业的经营单位,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
8、是设立了投资回报补偿基金,以保障投资者利益,增强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对于基于公共政策和公众承受能力等原因,价格或服务收费一时不能到位,必须由政府出资建设或补贴的,可以采用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联合投资建设与经营的方式。确需政府补贴的项目,由财政补贴。
9、是积极研究调整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价格。为了给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研究制定适当上调部分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工作方案,并将调整内容列入政府年度价格调整计划,拟择机对外公布后实施。
需要通过4项改革实现4个转变:
一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垄断经营向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转变。有一定经济回报的经营性项目,要在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特许经营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采用BOT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由投资者承担投融资风险。无经济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建设应由政府出资,但也要按市场规则运作。成立政府投资工程集中采购机构,代表政府组织项目的建设实施。
二是通过原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实现单一产权向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原国有投资形成的大量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要实行政企开分和股份化改制,逐步形成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各种企业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特许经营权的竞争。
三是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的改革,实现由计划机制向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转变。经营性的市政公用事业定价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科学可行的财政补贴机制,使其既能刺激企业愿意投资,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保证市政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通过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政府由直接经营管理者向市场管制者角色的转变。政府由过去管企业、管行业变为管市场,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依据法规对企业的市场进入、价格决定、产品质量和服务条件加以管理。
四、参考和借鉴
美国经验:联邦政府转移支付+“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市政债券
建设费用
联邦政府在美国,地方政府(县/市/镇)负责建设和运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发行市政债券,运营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费。美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具体投融资结构为:以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下属的污水处理公司为项目法人进行建设,以联邦和州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下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它资金机制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地方政府资信担保下的市政债券融资为第二资金来源。
美国把公共污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和流域水环境整治统称为清洁水领域。长期以来,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用联邦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于清洁水项目的建设。这种转移支付机制在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清洁水法》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联邦政府对清洁水项目的支出都是来自于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其它专门的环境税收或收费手段来筹集所需资金。对环境保护领域(包括清洁水项目)的转移支付一般占支付总额的1%到2%之间,其中80年代曾达到5.87%(1980)。另外美国农业部、住房部、内务部等其它7个联邦机构亦有对清洁水项目的资金资助计划。对于清洁水项目的投资,不仅来自联邦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转移支付,还来自联邦政府已建立(或协助建立)的各种滚动基金,如环保局协助建立的“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和农业部的滚动基金。
联邦政府对清洁水项目的转移支付机制从形式上看,可以分贷款和赠款。从内容上看,分技术支持(规划,设计)、设施建设、系统完善、特殊地区帮助(印第安人地区和美墨边境地区等)等。从部门看,联邦政府环保局、农业部、内务部、联邦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美国地址勘察局、商务部、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卫生布等都有援助资金用于清洁水项目。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是重点援助对象之一。除“清洁水州滚动基金”外,绝大多数资金援助项目由上述联邦机构的某一个部门,通过设立资金管理和使用章程、公布申请程序和评审标准与时限、实施项目资金审查监管和后评估程序等进行直接管理。“清洁水州滚动基金”是根据《清洁水法》修正案于1987年后逐渐在各州建立起来的一项滚动基金,该基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4∶1的比例投入资本金,由各州设立自己的管理机构,并根据本州的具体情况决定资金使用用途和申请程序等。这些分布在不同联邦机构的项目,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对提高美国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增加公共污水处理系统的服务区域项目,改善美国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是美国各界公认的、最大和最成功的向清洁水项目提供资金的联邦政府转移支付项目。根据美国环保局的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这个基金共向10900个清洁水项目提供了34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过去5年内,平均每年提供34亿美元贷款。为了扩大资金量,在50个设立该滚动基金的州中,由34个州还通过发行“平衡债券”(用滚动基金中的1美元做担保发行2美元的债券),使其滚动基金的可使用资金共增加了44亿美元。目前,这个基金周转情况良好,除了每年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本金和利息回流外(2000年返还的本金和利息达到21亿美元),美国国会还根据美国环保局所做的“清洁水需求调查”等基础调查,每年向这个滚动基金增拨约11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联邦政府(含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对全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约在100-1000亿美元之间,占这一领域总投资的77-85%。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美国各州政府对污水处理的最大投入是根据198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向“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配套投入的约45亿美元(平均每年约3亿美元)。此外,各州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其它的污水处理资助计划,如纽约州为了保护其北部的大湖地区水质,在不同的地区和州立政府机构设立了多种资助计划。如果将“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的衍生扩容资金i使用平衡资金发行市政债券a归属联邦资金,美国各州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每年对清洁水建设项目的转移支付总量平均在7亿美元,约占全美在这一领域投资总量的5%。
作为生活污水公共处理设施的直接投资者和拥有者,地方政府(一般指县,行政市,镇政府)在为项目建设的融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多种资金,如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援助资金、自有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市政债券)等。从案例调查情况看,地方政府一般只从地方财政公共预算中拿出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5%作为项目的前期准备资金和开工经费,其余的资金多是使用联邦和州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1987年前以赠款为主,1987年以后以贷款为主)和发行市政债券。在其所发行的债券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清洁水州立滚动基金”所直接或间接购买或担保。在美国的清洁水项目(主要是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资金中,直接来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资金约占其项目投资总需求的7~10%。
市政债券在美国的水务公共事业领域(含供水、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建设以及河道疏浚等流域治理等),每年的建设性投资需求约2300亿美元,其中85%来自市政债券投资,政府财政投资仅占15%。美国市政债券不仅可以直接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通社会资金,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引导和挤出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投资回报高或回报不高但利润稳定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样政府可以将节省出的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回报率较低的城市公益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领域的市政债券筹资只占总建设投资的5~16%。近年来,这一比例有迅速扩大的趋势。
运营管理费用
在美国,各城市政府是靠收取生活污水处理费来维持公共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和管理、建设投资还本付息,设备的更新改造,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从其财政收入中补贴,联邦和州政府在这一方面没有资金支持。
美国环保局《2000年~2020年美国清洁水/饮水基础设施需求分析报告》中指出在这20年里,美国还需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投资3310~4500亿美元,如果加上融资成本,则需要4020~719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还需要4060~5620亿美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管理。该报告指出,在现有投融资体制下,20年中,如果财政收入增长,在污水处理建设投资上会有21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如果财政收入没有增长,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上会有122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行市政债券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方法之一。提高现行生活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也可以考虑。通过鼓励私人部门参与提高现有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是可提倡的方法。
参阅资料
⑴《清除对内开放隐性壁垒》。2002年4月3日《中华工商时报》。
⑵单继林:《基础设施改革:监管须免于政治影响》。2004年6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
⑶迟福林主编:《走入21世纪的中国基础领域改革》。2000年5月,中国经济出版社。
⑷阿特金森(A刀tho叮B.^tkinson)、斯蒂格里茨(JosephE.Stiglitz),((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⑸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一版。
⑹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6。
⑺哈耶克,1949,《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⑻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一版。
⑼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一版。
⑽金磅主笔,《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⑾江小娟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一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⑿张听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⒀张听竹,让•拉丰,安•易斯塔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⒁浙江沪杭雨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编,《高速公路管理论文集(1997一2000)》,2001年3月版。
⒂交通部综合规划司,《2001年公路水路交通统计分析报告》。
⒃交通部,《中国交通发展规划》,2001年。
⒄刘明远,((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财政问题研究》,1998年12期。
⒅郭励弘,《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与国有资本运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年第157号。
关键词:感性工程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一、感性工程学设计的特征
1.感性工程学理论概述
感性与理性相对,其指直觉、感觉等对事物的直观形式的认识。与理性通过逻辑来增加理解的方式不同,感性利用带有感情与激情来增加创造力。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中,感性是连接艺术与科学、连接人与产品的平衡点,感性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欲望与创作灵感。
2.设计中“感性”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法
设计活动当中,绝不能够只依靠设计师的天马行空,使用者的偏好以及需求才是决定设计产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设计方法就如同坐标轴中的一条曲线,无论其形式怎样变化,总是能够找到规律性。
感性工程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互相统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而定量分析则依靠数据建立起模型来分析对象。对设计师而言,感性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就是要将用户脑中的经验进行量化,利用量化来获取有用的设计信息并加以利用。设计的目标为产品,而产品的目的在于人,因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促进各种因素在设计系统当中良好运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角度去思考顾客与用户的感觉和需求;定性与定量的层面来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当中分辨出设计的特征;建立起感性工程学的系统模式。
二、运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的作用与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广场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设计大多注重对于景观的营造,而忽视了人的机体以及心理的休闲与放松功能。许多设计人员设计时只重视公共设施的本身功能性,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导致许多公共设施造型简单、功能单一、艺术感差。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设施特征并无明显区别,各个城市空间设施风格大同小异。如何体现出城市高质量的环境以及城市的风貌特征,就需要在设计上对造型、色彩以及材质等因素花心思。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则满足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感性工程学旨在探索产品设计的感性同理性之间的关系,以感性作为思考出发点,将人的感性定量化,利用工学的观点与手法进行对设计的探讨,寻找出能够满足用户的感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最优的组合。
三、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及评价
1、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
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应当在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需要使公共设施符合城市公共场所的环境特征,同时也要保证城市使用者的感性需求得到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外部感性量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以及材质三个因素上,这三个元素给使用者带来内心感受以及感性的认识,利用感性词汇的隶属程度体现出使用者对于公共设施的感受与希望。基于感性工程学的城市公共设计,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实施与完善。
形态是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形态包含了“形”与“态”两个方面的意义,形指的是物体的形式,态则体现出了物体的内在神态。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既要满足功能性,更要体现出内涵,可以通过自然仿生的形态或者抽象形态来展示设施的外在美,同时触动人们的内心共鸣。
色彩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其在产品设计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色彩需求,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于色彩的偏爱。在城市公共区域的设施设计中,需要按照设施的功能、不同人流分布情况,合理灵活地利用色彩元素,满足不同受众的色彩需求。
材质是产品构成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材质自身的特性来看,其除了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同时也蕴含着同人们相同的感情因素。例如粗糙的材质给人以自然、朴实之感;精致细腻的材质给人以华丽、高贵之感。应用感性工程学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当在保证大众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之下,按照环境的特征,选取既经济实惠,同时又符合特定环境需求的材料,从而设计出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公共设施。
2、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评价过程
正交实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方法,其通过从全面的实验当中挑选出部分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实验,是一种较为高效与快速的设计方法。本文则具体结合正交实验法加以定量分析,探讨基于感性工程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方案。
因素:实验研究过程当中的自变量,其是造成实验指标按规律性变化的原因。如形态、色彩等的变化。
水平:又称作等级,具体指实验中因素所处具体状态与情况。例如材质中有木质、不锈钢以及塑料等不同的因素水平。
按照因素数、水平数来确定正交表如下:
如果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产品设计方案,将生成27种方法,工作量较大,因而利用正交实验来选取代表性的样本组合,再结合统计软件分析,获取结果。具体的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极差分析等,例如通过极差分析可得出城市公共设施双核机形态、色彩以及材质对于公众感性意象的影响大小程度,总结出最符合感性意象的适宜组合方法。
结合对大众用户的问卷调查,选取能够描述用户心理需求的意象词汇,研究用户的心理意象同不同的材质、色彩等公共设施构成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利用相应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价值的结论,找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意象同设计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确保利用感性工程学设计出更适合公众、更完善的公共设计。
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受着环境、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其特殊性,应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内涵的意义,注重将人的感性元素作为基础考量,从而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更体现出人性关怀,更为合理化。(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月恩。感性工程学理论研究及产品开发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3.
关键词:地铁;公共区装修;管理
Abstract: Decoration engineering station public area as a professional project of subway station independent, committed to providing for the comfort of the passengers, the appearance of the stop waiting environment, to reflect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idea and service level has the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Because the station public area decoration is a "face job", how to do the decoration of public area,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ubway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subway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metro public area decor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地铁的高速发展,对于工期的要求也日益紧张,然而公共区装修是地铁工程里面接口最多的专业,管理好公共区装修,将对整个地铁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对影响公共区装修工程进度和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公共区装修工程进度的因素:
1、工序的原因
公共区装修是地铁工程的“关门”专业,也就意味着,若装修完成,那么其他专业必定已完成施工。所以,公共区装修整体施工的速度取决于其他专业完工的速度。比如,公共区天花吊顶施工需要铺设在天花板上各专业内容基本完工,墙面装修需要配电箱、消防水管、消防栓、广告灯箱等设备的就位,地面的施工则需要AFC线槽的施工完成。所以,要提高公共区装修的进度,就必须加快上述内容的施工。
2、设计方案的原因
由于公共区装修是“面子”工程,为了“面子”好看,必然对各种材料的选择以及方案的细节将进行多次讨论,往往因为讨论方案尘埃落地较晚,造成对整个施工进度造成影响。部分车站图纸表达不清楚,也对公共区装修工程的推进产生影响。
3、工程速率的原因
为了保证整条线的效果,将公共区装修工程单独招标来施工会更有保障,但同时将面临着当多个车站的工作面同时提供出来时,造成的人员紧张,进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4、扶梯的影响
在这里特意提出电扶梯对公共区的影响,原因是因为与公共区装修工程联系最紧密的就是电扶梯工程。电扶梯不就位将造成公共区装修无法顺利进展,然而,电扶梯周围栏杆未完成施工,将直接对扶梯的使用合格证产生影响。而且往往因为扶梯和公共区装修的标高问题影响公共区的施工速度。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装修未动,扶梯先行。
二、处理影响公共区装修工程进度的思路
1、合理招标策划
如前文所述,为加快公共区各专业进度、提前处理公共区各专业间的接口问题,在招标阶段,应注意将影响公共区进度的关键合同项目和需要厂家招出来才能定接口问题的合同项目提前招标,如扶梯、屏蔽门、公共区装修单位、公共区灯具等均需尽量加快项目招标进度。为此,应加快稳定设计方案、组织技术文件审查、编制招标文件、制定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概算、制定拦标价等工作进度,为提前签订合同、加快下单生产进度提供必要条件。
2、加强设计管理
由于各工点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设计院更以新人充当主力军,导致设计文件遗漏收口方案、增加施工阶段变更工作量;设计文件生搬硬套旧线图纸,同样设计问题在多条线路重复出现等问题。故在项目招标阶段,充分发挥设计总体对工点设计文件的审查作用,注意审查设计文件中是否遗漏收口方案,方案是否合理,甚至抓住典型问题,对相关设计人员及时通报批评,以提高设计院对装修专业图纸的质量重视程度。对于重大方案,应尽快解决确定,并落实到各工点设计院的方案中去,下发给各施工单位。
3、合理的工期策划
工期策划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意义重大,很多时候各工程项目没有太重视,往往造成只抓大目标,放过小节点的思想。然而,往往这样的小节点让大目标一个接一个的突破。所以车站施工的整体计划应融合公共区装修施工计划,并认真考虑各个工序的搭接节点,不让计划流于形式,真正的让公共区装修来推进各项工作的进展。
4、优化施工工序
关键词:机制设计;农村;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不合理。通过优化经济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赢”。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利奥・赫维茨在30多年前创立。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表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企业(或个人)双赢或多赢是可能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首先,经济机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构造一个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混合经济机制,使企业(或个人)在实现自利目标(营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社会目标,例如发展农作物保险,稳定农业经济。对于农业保险这类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如果完全靠政府,也存在着监督成本高和信号扭曲的问题;当政府主导、并与市场联手来解决时,就出现了希望。其次,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重要的是信息和激励(主要是经济激励),即政府对市场的信息和激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再次,要素的构成、关系及其功能是机制的本质内涵。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落实服务的供给,决定了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设计就是消除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供给关系、方式的制度规定,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利益,使各主体在一个组织框架内,都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的利益或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农民付出最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同时也使政府付出最小的支出,供给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设计
根据规制经济学基本理论,私人企业的组织机制在历史上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却是由政府规制确定下来的,在市场中,一个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由政府以《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机制。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对于保证企业的合法、高效运行提供了保证。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保证了相关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本文对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样本,设计了我国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图1表示了,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董事会对确定的价格意见分歧很大时,还可召开有更多用户参加的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更多人士的意见,所以严格地说,这种机制下的价格基本是由用户确定的。董事会将讨论后所定的价格提交政府价格部门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所谓政府审批主要是看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能保证企业按时偿还贷款、债券和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机制,相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机制,具有更多的福利性,兼顾了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企业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公共物品如水、气等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操纵价格的弊端;有效避免我国当前监管无力,凡价格听证,价格必涨,听证流于形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下,政府寻租,厂商与政府勾结等腐败问题的产生。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制订经营计划和偿还政府借款、贷款计划并经董事会同意,具体实施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一体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参考。在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前提下,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最有效地被利用,也使广大农民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中付出最小而得到的社会福利最大。
上述机制设计,只是为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运营机制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参考的思路,具体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各地大胆创新,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上有许多创新。只要这些机制能够提供完善的让农民满意的公共物品,只要这些公共物品供给是高效率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也是让政府满意的,那么,就实现了机制设计“双赢”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机制。
三、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机制设计――以“新农合”为例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在保证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设计合理的机制,确保投入效率。即政府投入水平合理有效,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服务的低质量和短缺。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这种机制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的性质、政府的从属化的地位。政府和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中平等交易的主体,双方是合同与契约的关系。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和要求,事业单位完成合同的约定,则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事业单位没有完成合同的约定,则不能或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政府可以选择、支持供给服务水平高的事业单位,淘汰改造落后的事业单位。
在农村公共事业中,以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设计最为复杂,简单的服务购买机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外不同机构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提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未成功,尽管这些报告结论还有待于推敲和验证。但是,农村新合作医疗机制设计欠缺仍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参见表1),第一种为市场型医疗服务机制,即患者―医院机制。患者得病,去医院治病,医院按市场价格收取费用,费用由农民全部负担。这种机制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1949年以前)。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农民的就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二种是国家统包型机制,即政府―医院&患者型。医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患者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负担。其弊端主要是国家负担沉重,医疗服务差,患者过度消费,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严重。第三种是合作医疗机制,即政府、农民、企业―保险机构―患者―医院机制,由于合作医疗机制设计得不尽完善,仍然会存在卫生费用上涨和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医疗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对国内新型合作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医疗服务机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参考机制。此处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1.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第一,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农民(病人)付保险费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与供方协商价格,提供服务,或购买服务。病人不能随意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其服务的价格、主体(由谁服务)、服务内容完全由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将合理确定包含什么医疗服务,什么情况下谁可以享受什么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分配到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上来,同时为降低患病率,减低费用,将会非常重视预防保健作用,改变目前轻保健预防,重医疗的不合理倾向,解决农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医生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建立供方网络。只有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才能有资格为参加该组织的患者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第三,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主治医生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其治疗方案必须经其他医生审查,只有其他医生的意见与原来的意见一致时,方可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医院在实施备选手术之前,必须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第四,对病人的管理。很多术前检查要求在入院之前的门诊进行,以缩短住院时间;由病例管理护士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住院或需要其他的检查治疗。保险公司代表通过审计,保证所有支付的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
2.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同各个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进行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的,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合作医疗签订定点服务合作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因为收入跟随着病人走。这样可以生成供方的竞争市场,使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到合作医疗供方网络。尤其在村一级,合作医疗可以只与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签订服务合同,促使村卫生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改变过去由于村卫生机构的私有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对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进行调控的局面,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1.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2.对于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这一机制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农村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4.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
5.本文设计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优点在于:设计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主要解决了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问题;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问题;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对病人的管理问题。设计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9-138.
[2]李春林。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7):101-103.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孙晓筠,AdrianSleigh,韩东。美国管理化卫生保健制度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5,(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