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范文优秀3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期刊论文范文优秀3篇,仅供借鉴。

期刊论文范文 篇1

编辑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杠杆,作为精神生产力,是既可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可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的。由于期刊编辑文化品位与它的文化本质属性相联系,其文化内涵的发展又应集中体现在它产品的高品位上。编辑的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的使命是文化使命。推动这项事业,完成这一使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文化境界,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编辑的文化内涵包括文化品位、文化自觉和文化底蕴。

1.文化品位。

文化品位是指文化产品的内容美恶、格调高低,也指人们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所持的态度、标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评判和取舍[2]。期刊这一文化载体是编辑文化品位的外化,因此,通过对期刊的探察就能对有关编辑的文化品位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往人们对期刊的评论,往往忽略期刊编辑责任,更缺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剖析。

2.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判断的基础。编辑作为以文化选择为神圣使命的文化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编辑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的自觉。要说做编辑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这绝对不是事实,但如果说所有的编辑都能了解文化的科学内涵,这恐怕也不是事实。二是文化实践的自觉。这里所说的文化实践,是指与编辑的职责和使命直接关系的那个部分的文化活动实践,也即指在建构文化的过程中,编辑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式。三是文化追求的自觉。有人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过中国的学报文化,指出中国学报文化的审美本质是尽善尽美,以善为本,以充实为美。这一审美本质,是通过学报文化的重要主体——学报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而实现的[3]。编辑的自觉文化追求,又体现在对文化精品的执著追求和对文化垃圾的自觉抵制上。

3.文化底蕴。

期刊编辑具有了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就有了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自己的文化构建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近年来,出现于编辑文化活动中的策划,突出地体现了当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在现实的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以作者的作品为主导的择优劣汰,而是在编辑有意识的文化意向中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导引作者的选题和作品方向。期刊编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制约着编辑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也导引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并总是在孜孜以求充实自我,不断地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基础越深厚,储藏越丰富,编辑在文化构建中就越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期刊是重要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和载体。编辑要提高创新意识,为编辑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1.观念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将创新文化及时传播出去,进而产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求新是学报的生命,要办好期刊必须开拓创新,没有创新,期刊就失去了它作为学术理论刊物的价值。期刊无论是在选题策划还是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取上都要力争出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具有创新成果的信息奉献给读者。

2.方法创新。

创新精神是编辑出版工作者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以创新为品质的编辑文化是在出版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作为现代期刊的编辑工作者,要尽快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适应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出版流程一体化的技术和手段,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这才能使刊物在与同类期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制度创新。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并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要想保持现代期刊编辑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在对编辑进行选拔和考核时,除了制定相应制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人才竞争机制,如责任编辑竞争上岗制、责任编辑轮流制等,为编辑创造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外还需建立编辑培训制度,为编辑人员创造接触发达地区期刊的条件,提供办刊经验交流和培训锻炼的机会。

编辑是社会上一种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在其萌发期都只是一些首创者个人提出的不系统、不规范的认识、见解和思想,称为“文化个体创造”。期刊编辑文化不仅仅只是传播文化思想,还对这些文化思想以文字的手法和出版的文化产品形式,将智能知识转变为物质财富[5]。编辑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文化物质产品这一形式转化,体现了改造自然、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文化生产过程。期刊编辑文化的内容是综合性的,那么,期刊编辑文化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综合的。

1.知识性与技术性素质。

编辑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文稿进行审查,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润色,拾遗补缺,订正错误,为作者完善初稿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智能性的工作。因此,这一层面的工作特性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是具有相当学识的人。编辑在整个文化产品生产的流程中,要对文化产品进行工艺操作,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属于技术性的工作,这一层级的工作特点要求编辑工作者必须是精通编辑工艺的行家。

2.科学与人文素质。

编辑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是学报编辑文化体系的命脉,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会使编辑文化发生病变。编辑在参与不同层次的编辑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种种问题必然是综合性的,多因素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相辅相成,那就会失去判断正误和优劣的能力,无法胜任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任。编辑对两种文化整合的影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和同一性以及编辑活动兼具两种文化的特质,决定了编辑在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具体地说,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自己的编辑活动,借助出版物,经过提高认识、普及方法和丰富语言三条途径,对两种文化的整合产生影响。

3.文化的审美素质。

期刊论文 篇2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评价多以SCI、EI收录论文为标志,但由于SCI、EI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录文献集中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SCI、E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全貌[1]。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om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om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17.39%。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量超过200篇的期刊有7种,如表4所示。这7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十二五”期间连续入选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说明陕西师范大学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较高。

表5列出了“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频次最高的15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西师范大学论文高频关键词“大学生”“对策”“高校”等显示,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关注大学生、高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若将关键词“西安市”“西安”合并考虑,则“西安”一词使用频次共计189次;若将关键词“陕西省”“陕西”合并考虑,则“陕西”一词使用频次共计166次。“陕西”“西安”这两个高频关键词说明陕西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立足地方、围绕地方、服务地方、特色鲜明。

期刊论文范文参考 篇3

1、引言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以上高等教育过程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对相关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与博士生作为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

文档格式方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相应内容格式要求,比如文档中公式的编号和变量的说明,文档中图的编号和标题,文档中表的编号和标题等;二是相应期刊格式要求。

比如毕业论文内容要求要有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等。

并规定相应部分不得少于多少字。

例如每一部分用什么样的字体,是否加粗和居中等;段落的行距是多少。

段前段后空出多少等;标题应该分几级,相应的编号如何使用,相应级别的标题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字体和段落等。

看起来上述格式要求很细致到位,但当收到论文的时候,许多老师抱怨学生的论文格式问题很大,为什么?原因在于学生对于word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对其中的有些概念还不甚熟悉,有很多同学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输入,字体和段落的调整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