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论文(优秀3篇)

这里是整理的营养与健康论文(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营养与健康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营养与健康论文 篇2

[关键词] 食品营养;多元化教学;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00?0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各大高校为了扩充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范围,相继在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系列校选课。本文涉及的课程《食品营养与保健》除了是生物技术、食品学科的专业课程外,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校选课。虽然选修此门课程的学生多,但是有些大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分数,“选而不修”,严重影响了教学预期效果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探讨如何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校选课不流于形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999年湖南师范大学首次在本科生中开设《食品营养与保健》校选课。近年来特别是“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流行传播后,全国人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到新的认识高度,普遍认识到讲授营养学知识是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关键,并认识到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预防疾病的科学,每期开课报名有几百学生选修此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提问,发现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偏食和喜零食,大部分学生不能合理膳食,营养素或矿物质缺乏,糖、脂营养过剩,而且伴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快捷食品(方便面)、麦当劳、口味重(酸辣食品),不饮牛奶、不吃鸡蛋等生物价值高的食物,忽略防腐剂、人工香料、人工色素等化学合成的辅料致癌物对身体的影响,有些为减肥而盲目节食,这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习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可见,在大学生中开设食品营养与保健校选课,讲授基本的食品营养学原理,应用现代营养学知识,结合日常饮食习惯,指导学生合理平衡膳食,对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校选课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识摸索大学校选课与一般本科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异同,创新教学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从教学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与学生的互动性施教,创新了受大学生欢迎喜爱

[收稿日期] 2013-10-09;[修回日期] 2013-12-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08年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高函(2008)20号](75号);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8)263号31];湖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26-114)

[作者简介] 丁学知(1954-),女,湖南津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食品营养学。

的校选课教学模式,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授课内容除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六大类营养素(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外,联系生活实际,引入21世纪营养学新概念:营养学向预防疾病转变。结合营养物质的基本医理、营养学功能,理论联系实际,如肥胖与糖、脂肪的关系;维生素、矿物质及其缺乏症;食品营养与美容;营养失调与疾病;推荐饮食与防癌食品等专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授“人体内缺乏水解纤维素的酶,为什么把食物纤维纳入第七大类新的营养素?”结合食品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详细论述食物纤维作为一类新营养素的主要作用: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和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预防便秘、结肠癌及直肠癌的发生,从而使憩室病下降;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预防肥胖,膳食纤维可以螯合胆固醇, …抑制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动脉硬化,从而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清除体内毒素,预防色斑、青春痘形成;改善口腔及牙齿功能,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自然增加了使用口腔肌肉牙齿咀嚼的机会使口腔得到保健;改善糖尿病症状,食物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由于膳食纤维可结合胆固醇,促进胆汁的分泌、循环,因而可预防胆结石的形成;预防乳腺癌,据流行病学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膳食中低膳食纤维摄入,高脂、高糖、高肉类有关;防治痔疮的作用,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可降低周围的压力,使血流通畅;防止肠道病变,食物纤维的充盈作用,使肠道内容物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促癌物质于易感的结肠黏膜长时间接触而发生癌变。

这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的生动性、新颖性始终贯穿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疾病的预测性与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教与学在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二、兼顾文理科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背景知识水平的差异

兼顾文、理科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满足文、理科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化工院、生科院与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文理科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文科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如文科学生认为:“不讲原理、不必追根导源(不必讲解食品生物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只讲浅显易懂易理解的内容”;“内容贴近生活,少用化学式、专业术语、这样人人都能理解”;而理科学生(若是大二以上)学习了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课程,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1],“希望老师在授课中能解释为什么?”这一点体现了文、理科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感觉课程学习难易程度不同,文科学生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阐述了这一观点:理科生也许会更加关注“为什么?”而文科生则更关注“怎么办?”“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能够涉及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枯燥的化学公式的罗列,使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够听懂”。这体现了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需兼顾文理科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攻克文、理科学生之间的知识差距而引发的教学问题。平衡大部分文、理科学生对营养与保健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问题引入启发学生课间讨论和师生互动

讲授新课内容首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分别由学生回答,或把学生引入主题思考相互讨论[2],老师点评。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在讲授“推荐的饮食与防癌食品”章节时,首先引入问题:“提出目前人类最关心的主题,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引起癌症?”在引入食物与癌症关系的这一主题时,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如:精神因素、遗传因素、食物因素、环境因素、情绪因素等)、不同的视野回答这一“谈癌色变”的问题,再逐一举例说明,从三个方面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第一,哪些食物是防癌食品?哪些食物易致癌?第二,为什么会致癌?第三,今后膳食要注意什么,怎样防治癌症?随着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轻松活跃,同学们争着发言,自然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并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中增长更多知识。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校选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实例,以一些真实食物为道具讲解,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心、好奇心。

第二,播放生活实际视频,放一些与烹饪有关的片子,通过视频讲解;采取找错等各种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知识讲解后进行提问,课堂上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设疑,解惑,扣住学生疑问详细讲解,诱导学生专心思考。有老师的讲解,也有学生的自由发言,多一点讨论与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课后布置作业,专题讲解或老师给予课题范围与指导,让学生去找一个平时生活上的健康小知识,下一次上课讨论发言,让大家来分享。

第四,课件多一些图片,少一些理论性的文字;可在理论课中穿插一些简易的实验。

第五,多媒体教学以及室外实践活动搭配进行。

总之,结合多媒体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运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效果好的校选课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

五、开放式专题演讲有利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随着校选课教学改革深入研究和实践,在近两年教学中,引入了大学生主题演讲讨论会。围绕《食品营养与保健》的主题,每一个学生从某一个方面在课堂上以PPT多媒体形式演讲5~8分钟,要求学生之间演讲题目和内容不能重复,选题与当前学生最感兴趣和最有应用价值的主题相关。

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内容,自主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和归纳,撰写论文,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重要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PPT公开讲述。学生争着上台演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3]。而且,每个同学演讲内容基本上无重复性,扩大了学生在食品营养与保健方面的知识面,内容新颖、主题丰富,包罗万象,台下学生也可随时提问,演讲人逐一作答。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提出一些生活中食品营养方面碰到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资源的使用能力,以及制作课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回答问题时的应变能力等,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普遍受学生欢迎、喜爱、赞赏和积极参与。笔者收集学生演讲的PPT约300多份,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论述、演讲食品营养的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六、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方法和途径也很多,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4,5]。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即人的精神、情绪、性格、气质等都能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同时还要做到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的良好适应。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机体免疫系统这三个方面在作用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保持良好的情绪是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注重道德修养,保持和谐、宽大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苦乐观。这样能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坚持进取,及时排解和摆脱恶性情绪的困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充满生机、快乐和希望;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让我们学会打造健康心理,充分认识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增进心理健康。生活中不良刺激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如何调节和控制过度过量情绪,笔者在课上给学生介绍了几种方法:如调节需求欲望,中国有句古话,知足者常乐,调整降低需求;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遇到挫折转化控制调整心境,环境转移法,使某种情绪发生转移,使相反情绪被替代,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俗话说:“糟糕的情绪可致病,乐观的情绪可治病”。优良的思想品格,就可增强对不良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把不良的情绪反应降到最小、最低,保持健康长寿,学会宽容。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交往成功的重要保证和心理健康的表现。以医学上著名的“长寿三角论”阐述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关系,最主要的是靠做好自我保健,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健康心理,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成为我们自觉的意识行动、终生的追求,就一定能成为心理健康、生活快乐、综合素质高的人。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07(1):108-111.

[2] 胡继承。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262(4):45-46.

[3] 李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9,186(10):166-167.

营养与健康论文 篇3

【关键词】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营养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中一系列与营养摄入相关的素养,根据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1],我们可以把营养健康素养理解为: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营养信息并做出正确且有利于健康的决策的能力。提高营养健康素养有利于更合理的膳食以及更合理的摄入营养,并且父母的营养健康素养水平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有效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宁波两地0~3岁婴幼儿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除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外,主体部分营养健康素养的调查分为三个维度:营养知识素养(22条目)、营养态度与行为素养(14条目)、营养技能素养(8条目)。各维度条目等权赋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2分。

1.3 数据处理 用EpiDate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后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7.5%。调查对象中城镇人口有200人,农村人口有268人,城乡比为1:1.34,另外父亲有191人(40.8%),母亲有277人(59.2%)。

调查问卷满分88分,调查对象平均得分为58.43±10.27。通过利用教育统计学中计算试题区分度的高低分组法原理[2],把得分在前27%的调查对象认为其营养健康素养相对较高,把得分在后73%的调查对象认为其营养健康素养相对一般或较低。将调查对象的性别、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孩子数量、婴幼儿子女主要抚养人、与婴幼儿子女平均每天互动时间作为自变量,将营养健康素养得分作为因变量(Y=1,相对较高;Y=0,相对一般或较低)。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最终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户籍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城市人口的调查对象具备较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大(OR=2.103,P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类型、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影响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调查对象营养健康素养得分较农村调查对象高,可能是由于农村调查对象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生活和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异,造成获取营养信息的便捷程度存在差异,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如杜文雯等人对江西省居民的营养素养研究[3];文化程度是调查对象营养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国内许多相关研究如刘爱东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也非常容易解释,一般来讲,文化程度高的婴幼儿父母更容易主动寻求营养知识及其他营养信息,对营养信息的筛选、甄别和分析理解能力优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这也提示了教育对于提高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对于家庭收入这一影响因素,虽然目前针对婴幼儿父母营养健康素养与家庭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收入水平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如AdamsRJ对澳大利亚居民的调查[5]以及徐焱对苏州市居民的健康调查[6]。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的婴幼儿父母生活目标主要是满足基本温饱,很少主动获取营养信息,而高收入家庭一般不用为生活担忧,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营养问题上,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更主动的获取营养信息。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今后应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婴幼儿父母营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村、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的婴幼儿父母,这部分人群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潜力相对较大,这对于婴幼儿父母整体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Langfeld M.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2] 魏华忠,周仁来,马健生。教育统计与测量[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3] 杜文雯,付俊杰,苏畅等。江西省城乡居民营养素养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2010,39(6):735-738.

[4] 刘爱东,赵丽云,张兵等。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营养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育,2007,23(3):189-194.

[5] AdamsRJ,APPleton SL,Hill CL.risks associated with low fune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J].Med J Aust,2009,191(10):530-534.

[6] 徐焱,苏州市平江区某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20-23.

作者简介:

孙磊(1989 -),男,山东淄博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