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校园景观设计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论文摘 要: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了空前的机遇,也把校园景观设计推向新的高潮。蓬勃发展的形势必然要求校园景观设计与之相适应,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和劳动市场,这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几年来,校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的基础除了建筑更主要的是校园景观设计,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园林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作为校园园林景观强调的当然是对师生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才的摇篮,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校园不仅应提供用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根据当前多元素,综合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探讨适合高校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的校园景观设计,可以对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进行指导,进而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环境,适宜的工作、学习、空间。鉴于这些设计要求,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尤其重要。
1场所精神的提练和情感文脉的注入
人文主义的词源于拉丁文来自古希腊的教育,教育与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使这种思想在人们面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而这一点在一般高校设计景点几乎都贯穿了这种思想。
(1)校园小广场。在进入小广场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装点,显得很严肃,寓意校园是一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广场中心国旗的伟岸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众人面前。它时刻警醒大学生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仅此,如果仅有一种庄严的氛围似乎又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在旗杆下放上一盆对节白腊,一株植物四种不同枝叶,它更象征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颜色绚丽的草花,形成花带,簇拥着盆景,意味学生拥护着校园。
(2)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它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即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反映,即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主客的统一。高校广场喷泉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水底喷头喷出各种图案形成立体美,而所有的空间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达,在喷头边置灯,根据喷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应灯光,为校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夜景照明。几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灯火通明,那象征着生生不息。夜景照明应当与校园周围环境结合,主要烘托校园气氛,并始终为学生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观特色,突出校园人文活动特色。
(4)道路设计。首先决定于校园绿地的规划形式,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场,正是小广场设在此处目的所在,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出口处采用循环道,实行人车分流制,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在小广场中用草坪围出一条条小径,形成放射状,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5)亭楼。“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常见的建筑,亭应设在靠图书馆旁边,这个地方最适合晨读,其寓意是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振兴中华的未来。唯有用功读书,奋发图强,才能承担所赋予的重任。
(6)教学区小园。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当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园心雕塑是一名女学生手拿一本书,昂首挺胸展望未来,这尊雕塑明确反映学校对学生要求,用小饰品来反映主题,小中见大,看表面找实质。
2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以植物造景为主。着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园林单位 有树才有园,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景观要素,春华秋实,树茂花艳,生命之类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表现,绿色植物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体,使人产生满足感,安逸感,活动感和舒适感。
(2)建筑环境的植物种植。小广场和大门处都设置草坪,使人进入校园都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广场上的草坪,用小黄杨做绿篱,把草坪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使整个广场面的布置气势庄严。通过这种精神环境的塑造,展示校园美好的精神风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
(3)道路植物的种植。在考虑到校园交通所需要的空间和绿化的需要,总体采用植物的有节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乔木,除满足其交通和遮荫功能外,更注重了与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协调,樟树、石楠等冠大荫浓的植物形成的林带,并用桂花,棕榈大叶黄杨作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题。加之樟树与广玉兰、塔柏、小叶黄杨结合层次丰富。协调统一,韵律感强,简洁明快,既满足师生夏季遮荫又照顾了师生的视觉美,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4)水景植物的种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种静态的水体,根据原有的鱼池和水沟改建而成,就地取材,并且根据原有曲折岸线做池岸改造为自然式的水岸曲线,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观,周围的水景植物与之协调,水旁的园林植物其姿态、色彩和倒影等,强化了水体的美感。湖边垂柳之间草坪相连,湖里倒影涟涟。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虚幻虚实结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种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着力渲传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艺术效果。园林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泛的国土之上自然风景的美,同时园林理应给日渐疏远田园风光的都市人提供美丽而宁静的风景,以满足他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紧张而成天忙碌的劳动生活。构成园林空间的景观除山石、水体、动物、植物以及园林建筑等到五大要素外,还有大量的小品性设施,从而满足师生的休息娱乐,采用情景交融,用园林小品在所处环境中表达一个主旨,通过设计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园林景观设计多方面讲究艺术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矫作,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它的主观要表达的思想必须是切合学校自身意义和办学目的等用来表达这种艺术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1)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区显得幽静、素雅,也体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离老师宿舍用高大的水杉,樟树栽种成林带,摆上圆凳、圆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此休闲有惬意和深幽之感。学生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设花坛,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
(2)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使能适应改革开放与师生的需要。针对校园就是能适应广大师生的需要,位置适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节约用地,为满足广大教职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就在教职工住宅群最前沿设一个小广场,留出一定的空间,足够为他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周围,仍用樟树用作遮荫。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常用各种草本花卉创造形形的群体装饰图案。多布置校内道路广场,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荫道等处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对活跃环境气氛。启迪人们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4)花坛设计。花坛布置的形式要和环境求得统一,花坛在园林中不论是作主景还是作配景,都应与周围的环境求得协调。布置在广场的花坛其面积要与广场成一定比例,平面轮廓也要和广场的外形统一协调,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碍人流交通和行车拐弯的需要。
(5)花境设计。花境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组成的带状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种植,以表现花卉群体的自然景观,花境,表现的主题是观赏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观赏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所以构图不是为了几何平面图案的美联社,而是为取得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观之美。校园花境设计多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两旁种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组成花境,形成流线形的带状。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园植物是高校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将出现绚丽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7)叶色 。高校小广场两旁如种红叶李、樟树、月季。让红叶李在月季与樟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春夏为浅绿,秋为深绿,落叶之前叶自身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红色,从而可欣赏到不季节的景色。
(8)层次。植物分层配制不仅影响高校园林景观空间感,而且是校园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叶色的绿色度与花色,用不同高度的乔灌木层配制。可形成丰富的层次,特别是不同花色的乔灌木分层配植,更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使得植物产生了型貌和色彩的变化,如:话的开谢、叶的层落,植物色彩丰富,交替出现优美的季相。在校园的春季有开红和黄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坛,开粉红和白色的樱花,嫩绿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广玉兰、红色的一串红;秋季以色叶木为主。冬季有翠绿的雪松等使整个校园丰富而不杂乱。春天的迎春花,红花艳丽。其背景树上层是白色的樱花。夏季当其落花之时背景树又出现一片红叶李,带红叶李落叶,其背后又是一片苍翠的雪松。
4 结语
总之,无论各大高校的景观设计如何发展与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坏境己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目标。相信,随着高校景观园林理念的转变、大学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景观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小青。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李文。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2003.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5] 祭彦加等。校园绿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6] 刘管平。建筑小品实录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987.
[7] 黄西奎。崇尚自然的中国园林艺术浅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26:179.
场所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意义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校园场所精神的传承与推陈出新,成为各个大学保持各自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大学校园历史意义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中,也应当结合时代特征,设计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以满足和适合人们的需求。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校园文脉,建设协调统一的景观与建筑,最终保证建设一个具有可参观性与归属感的校园,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场所精神;高校;景观设计;新校区
引言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高校独特的校园风格和人文内涵,凝聚着校园所独特的场所精神。本文主要首先对场所精神的出现和对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再对知名高校新校区与老校区的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差异进行分析,要运用景观设计原理和手法体现场所精神并领会其在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高校新校区场地精神的分析和实例结合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建设提升校园形象、强化校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景观。
一、对场所精神的出现和对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场所精神最初来源于古罗马文明的理念――任何一个独立的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存在,同样人和场所也都具备这样的灵魂,同时也决定了特点、性格、本质等等。
场所所具备的不只是单单情感上的存在也有人文历史自然条件融入其中,在古学说里,场所精神相似于以前的风水学说,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中的心灵感应,但对于风水学中的玄虚的异常之说应当摒弃。
场所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中无形的却又一定的概念的精神图形,这种图形注入了人的思想,拥有了感情与时间、空间,和自然融于一起。这种事物不是永久不变的,环境的干煸社会的进步,有可能是积极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变化,却不代表着改变会使场所精神丧失,场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
综上所述,场所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形容,可以用景观建筑要素去赋予场所精神的特质,并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充分体现人与环境间的意愿,让人感受其中的场所精神。
二、营造高校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手法
首先,一定要“因地制宜”,要合理运用学校的自然要素。大自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具备着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先从大家熟知的绿地设计开始。
现如今绿地设计在高校校区大面积的运用,从而改善氛围,营造美化校园景观。首先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校园绿地景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和自由,但在设计中尺度拿捏与控制。在设计中不要出现视觉孤立,要利用植物在水平和垂直搭配上营造空间感。植物配置上要注重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时给人的不同感受来运用到设计中,最主要是适合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尤其重要。
其次,就是“生命之源――水”。水体景观设计在当今社会尤其的流行,也更容易让大家彼此接受。人无水不欢,水是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给场所带来特殊的意义与h境影响。
多种多样的沿岸设计,应该设计在靠近校园人流量较多的地方,提高水体的利用率,起到不同的亲水性要求,以及对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设计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要把自己融入于设计当中,要尊重历史文化,场所的要求与生活来源,让适用对象在其中找到归属感。位于场所中产生认同找到方向感和自我定位,形成场所精神。
三、天津大学新校区与老校区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位于天津津南区咸水沽的天津大学新校区, 这所建于1895年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的新校区以一种现代、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见这里一座座千姿百态的现代化教学楼、排列整齐的学生宿舍,置身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波光淋淋,空气清新的校园中令人心旷神怡。
新校区建设是天津大学建设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杯,尽管一些刚刚发芽的植被还有些稚嫩,但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一定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像老校区一样如登春台的美景使人流连忘返!
结论:
高校的校园景观空间是一个学校整体的重要部分,更是作为一个场所精神的载体而存在,本文首先从新校区的建设开始到新老校区的对比进行归纳陈述。通过本文浅浅的分析,如今高校的场所精神不断传承,不管做什么都要以人为本切入实际。
参考文献:
[1]格兰特・W・里德著。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陈建业,赵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5-59.
[2]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9-94.
[3]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 100 年[J].建筑学报,2005.(3):9-10.
[4]涂慧君,张小星。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观念建构[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4,(7):5-10.
[5]冯声静。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24):15-16.
[6]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11-12.
[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4):35-38.
[8]周峰越。论我国大城市中高校校园建设的走向[J].现代城市研究,1998,(6),23-24.
[9]刘滨谊,王鹏。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2010,26(3):41-42.
[10]卢兆麟。传统、文脉与场所精神――太极洞景区玄妙山&抱朴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1]王宇。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电子机械高专郫县新校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7.
空间规划是校园环境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根据情感功能或者各个建筑物的人文功能划分校园环境“。人文”中“,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文”则是指文明与文化。空间布局规划的目的在于营造温暖祥和的校园环境与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办公楼房、学生宿舍、教学建筑、体育场,而且包括校外活动空间。校园空间规划主要是指校园建筑风格、内部分区形式与周围景观间的协调关系,是整体的校园机构框架。然而随着近代校园的基本特征逐渐发生改变,要求在空间布局与规划理念方面随之做出变化,具体体现为现代互动式区域组合开始取代传统的校园功能分区。例如,武大的古老建筑整体按照对称形式布局设计,而校园整体规划模式又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正与其教学精神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校外的交往空间是指教室外的空间中师生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的平台,主要结合风雨操场、休息座椅以及遮阴廊架等景区各要素塑造校园文化景观。
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规划
2.1校园文化景观内容。
校园文化是集学校精神、地方精神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综合体现,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直观视觉要素体现。例如,文化铺地、文化墙与雕塑等符号,此类文化设计应注意满足时代、公众与社会要求,而且必须是地方的、本土的与民族的。校园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标志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学校品格、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有形实体,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观设施、公共艺术与建筑物。例如,北大的纪念讲堂,在展现北大文脉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约束与导向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设计过程总,需合理运用学校丰富的历史元素与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保护历史古迹,建设设施小品与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塑造具有文化精神与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校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让游览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与历史积累,有利于学校名誉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
2.2.1校园建筑。
建筑物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应该具有技术品质与美学品质。学校建筑主要通过布局形态与外形特征传达美学特征与情感特征。例如,教学楼或者图书馆等建筑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义且高大的造型让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学术氛围,促使人们于无形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于学习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我国各大校园的建筑风格出现巨大变化,开始注重功用与简约,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条件引入建筑。如,加大改造建筑内部的玻璃窗,便于光线透入。
2.2.2公共艺术。
许多校园中都存在公共艺术。例如,公共设施、雕塑、校园涂鸦、POP艺术等。西方国家通常邀请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创作校园公共艺术。例如,部分纽约公立大学强调关于公共艺术的教育经费须切实运用到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艺术教育中,这种公共艺术可有效增添学校艺术氛围。雕塑是校园中具象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雕塑在设计时应引导或者反映学校文化,并且凝聚周围环境文化,所以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校特色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此类抽象文化逐渐转化为具象要素。例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池边伫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设施。
学校的公共设施主要为师生休闲、休憩或者相关活动设置,是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设施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设施与情绪放松等方面的设计,包括固定式与可动式的座椅、健身设施、游戏设施等。景观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选择适当造型、材质、色彩、尺度与比例,表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品位,保证使用可靠安全,易于维护,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与一系列的休闲活动。
2.2.4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们感知也易于忽略的景观空间,加强景观空间中的细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空间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周围环境多样体认、直接体察与深入体悟。微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空间渗透与视觉透视等构图与空间处理方法产生幻觉与错觉,达到扩大周围环境空间感的目的。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镜面、光电、迷彩、水、舞等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例如,上海一所视觉园采用珊瑚绿墙与高大水杉构筑一条狭窄视觉通道,然后将一面镜墙设置于通道终点,使人们产生错觉感、纵深感与幻觉感。
3结束语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人文精神,浓郁深厚的人文气息与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于校园中的建筑景观、主题雕塑、历史遗迹与公共设置等一系列景观元素。所以,应依靠整体的校园空间布局,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具体的表现元素,不断优化校园空间环境,从而形成优雅、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关键词]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景观评价;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38-04
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在传统风景美学理论领域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但是科学、系统的风景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二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唐东芹等(2001)园林植物景观使用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张智宏(2004)利用语义评价量表法对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绿地空间进行主观感受评价研究;侯惠(2007)用AHP法对住宅小区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姚雪艳(2007)对我国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进行初探;郑文俊等(2009)对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校园景观满意度进行测评研究。
对已有文献研究总结发现,对于高校景观的研究偏重设计,对整个校园景观在设计和使用后的评价关注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且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造建议。
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校园景观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景观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的侧重及研究者的主观意愿有不同的选取结果,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规定,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原则。本文依据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及专家意见,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建设实际情况,通过预调研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验证与修订,最终选取了21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对该校区一期建成景观进行准确评价,在选取21项评价指标基础之上,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评价U;第二层为准则层,下设五个一级指标U1~U5,分为总体景观、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第三层为指标层,分为21个二级指标(见下图)。
3 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内,南邻云南民族大学,西邻规划的教工住宅区,北接云南师范大学,东靠龙潭山。从2003年云南省政府同意学校在昆明呈贡建设新校区,到2008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住新校区,再到如今校区的全面启用,呈贡新校区正处于陆续的建设与使用中,一期规划用地1991.04亩,最高海拔点1978.9米,可鸟瞰滇池远景。
3.2 调研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本次论文调研问卷分为问卷一、问卷二和问卷三,问卷一是针对各类使用者(包括专家)的景观使用总体情况调研;问卷二根据被调查者主观感受对21项评价指标打分,指标的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利用语义学标度分成五个测量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予5分 、4分 、3分 、2分 、1分);问卷三是只针对专家进行的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表,重要性量化依据1~9标度法(表1)。
(2)问卷发放
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来源于2011年3月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在校学生、教师、校园管理者及建设者等的调查。包括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网络问卷40份,纸质问卷160份(其中专家1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3.3 校园景观评价值的计算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建立是以评价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为基础的。首先将问卷中重要性的比较根据表1的描述转化为得分,以一级指标的个数5为例,可以得到一级指标中5个元素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令之为:a、b、c、d和e;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行和列分别为指标U1,U2,U3,U4,U5,判断矩阵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我们令之为aij,i,j=1,2,…,n,这里的n为5,i和j分别代表矩阵中行元素和列元素的行数和列数。而aij=[SX(]ai[]aj[SX)],其中ai为指标Ui的得分,aj为指标Uj的得分见表2。
同理,可以写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矩阵维数为n×n,其中n为二级指标的因素个数。
(2)权重的确定
设判断矩阵An×n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ω,解判断矩阵An×n的特征根。Aω=λmaxω,所得ω经归一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这里采用方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几何平均值
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JB((][HL(4]m1[]m2[]…[]mn[HL)][JB))]T,其中,mi=n[KF(][DD(]n[]j=1[DD)]aij[KF)],i,j=1,2,…,n;
②归一化处理
对列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权重向量ω=([HL(4]ω1[]ω2[]…[]ωn[HL)])T,其中ωi=[SX(]mi[][DD(]n[]j=1[DD)]mj[SX)],j=1,2,…,n,我们令一级指标的表达式为:S=([HL(4]S1[]S2[]…[]Sn[HL)])T,二级指标的表达式为ωi=([HL(4]ωi1[]ωi2[]…[]ωini[HL)])T,其中i为第i个二级指标,n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个数。
③计算最大特征值
计算An×n的最大特征值λmax,其近似计算公式如下:λmax=[SX(]1[]n[SX)][DD(]n[]n=1[DD)]mj[SX(](Aω)i[]ωi[SX)],式中(Aω)i是权重向量ω左乘An×n得到的列向量Aω中的第i个分量。
(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必要步骤,只有判断矩阵通过了检验,算出的权重才有意义,否则得到的权重不是指标真实的权重;如果一致性检验通不过,就要重新处理数据,调整判断矩阵,得到新的一组权重,直至一致性检验通过为止,否则上述过程将重复。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SX(]λmax-n[]n-1[SX)],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若随机一次性比率R.I.=1.12,C.R.=[SX(]C.I.[]R.I.[SX)]
(4)计算最终得分
最终得分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Score=[DD(]n[]i=1[DD)]Si•Ci,其中S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Ci为第i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4 评价结果分析与景观改进对策
4.1 评价结果分析
(1)校园景观评价综合得分“S”分析
由表4评价结果可知,该校园景观评价总体得分值约为2.89,对照表5,处于“一般”状态。在分项景观评价中,以校园建筑景观U2和总体景观U1评价值较高,得分分别为3.13和2.89,都处于“一般”状态。而校园植物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和水体景观评价值分别为2.85、2.83和2.56,虽然也处于“一般”状态,但得分偏低,处于“一般”标度的得分值边缘。由于呈贡校区处于逐步建设之中,校园各项设施,特别是绿化、公共设施小品和水景等还处于建设阶段,景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故评价值比较低。总的说来,呈贡校区一期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景观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总体景观U1评价值分析
在总体景观分项调查中,景观优美度评价值最高(3.28),其次是景观舒适度(2.99)、景观生态性(2.87)、景观特色(2.78),而景观的文化性得分最低(2.53)。数据显示,校园景观总体上给人感觉优美,使人感到舒适,并体现了景观的生态性与校园景观的特色,但是文化性比较差,不能充分反映校园文化。
(3)建筑景观U2评价值分析
在建筑景观分项调查中,建筑特色与风格得分最高(3.21),其次是建筑群空间分布(3.18)、建筑与环境协调度(3.08),最低的是建筑外立面与色彩(3.06)。总体来看,师生对建筑的评价较高,尤其对建筑的风格比较认可,对不同功能建筑在校园中的布置位置感到满意,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位置布置合理。建筑与环境协调度、建筑外立面与色彩评价值相对较低,因为校区投入使用不到三年,建筑周围的植物绿化还没达到绿树成荫的效果,所以感到建筑与环境协调度不够。
(4)植物景观U3评价值分析
在校园植物景观分项调查中,植物四季景色变化评价得分最高(3.15),其次是植物种类多样性(3.10)、植物高低错落(2.80),植物遮阴效果仅有2.35,为最低。由此可见,校园绿化植物景观总体较美观,与其他景观搭配也较协调。校园绿化树种比较丰富,且考虑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色彩,形成了丰富的四季景色。但是在配置植物时未充分考虑高低搭配,致使某些区域形成的植物天际轮廓线过于平直,缺少起伏变化。由于绿化植物大都是一些新栽植的树木,密度较低,以致校园遮阴面积少,所以师生对植物遮阴效果评价值较低。
(5)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U4评价值分析
在调查中获知,受访师生对校园小品设施景观的整体评价值为2.83,在五大指标中比较低。其中,尺度恰当评价值(3.06)为最高,其次是制作材料(2.88)及外形美观(2.83),设施数量得分最低(2.57)。景观使用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尺度大小和外观基本接受,但对制作材料和数量较不满意。其中,学生对座凳的数量太少提出的抱怨最多,对已有座凳的材料也感到很不满意。现有大都是石凳,让秋冬季节很不适应,且破坏相当严重。校园环卫小品数量及摆放设置密度较合理,满意值尚可。
(6)水体景观U5评价值分析
据调研计算结果分析,水体景观的得分仅为2.56,是五大指标中最低的。分项得分比较高的是岸线形态美观度(2.76),其次是水边植物景观优美度(2.69)和水景驳岸生态适宜性(2.57),最低的是水质清洁度(2.19)。人工水景的设计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2 景观改进对策
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校园景观评价的因素,寻找原因,作出如下改进对策。
(1)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
结合“人文景观项目建设”改善校园标识系统和标识性景观建设,选取“石鼓”作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形式;完善校园文化广场建设,明确文化广场内涵;建设社区院落文化景观;建造主题雕塑,展示大学精神;修缮凤鸣寺,继承文化遗产。修缮严重破损的公共设施;为师生等待校车增设遮阳避雨设施;新增能提供聊天、户外学习、会晤、情感交流的私密性小品设施;改造尺度失当、外观设计差的道路标识设施。
(2)加强水景设计生态性,强化管理与维护
从驳岸、自然水底、水生植物等角度综合考虑生态性设计。以缓坡、草坪等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生态环境。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把水景的维护与管理纳入校园绿地管理系统,建立长效机制,由学校后勤保障处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应提高意识,加强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养护方案,坚持做好日常养护工作,做好记录与备案,使水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一种协商与合作,决策者与公众应保持对话,共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决策者提出决策目标和相关信息,陈述自己的观点,公众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贡献他们的经验与想法。呈贡校区建设指挥部、设计方与师生因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校园景观的需求及要求会产生差异,为保证校园景观真正为使用者考虑,被使用者接受,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师生参与方案决策的机制,使师生能有表达自己想法、参与设计的途径,设计方应重视师生的有益意见并融入到设计中,经过反复论证、修改,使景观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5 结 论
本文的研究只是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做了一些探索,虽然通过预调研不断作了调整,但还是有很多因素未曾考虑到,建立的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各个校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删除部分指标;高校校园景观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理论的贡献,它的实际应用对于之后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所用到的层次分析法是在景观评价方面应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4]姚雪艳。我国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初探[J].华中建筑,2007(12):77-80.
关键词:生态美学;校园景观;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36-02
一、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观念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衰败。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确立,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而在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跨学科性的应用学科,它是在当代生态危机与文化危机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美学以生态文化观、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等范畴的确立为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宗旨,以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及互融统一为目标,最终实现完满人生的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生态美学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调谐”,主张人类应当以自然为精神家园,人应当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及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的、美学的价值关系。
(二)生态美学产生意义
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以当代生态文化观念对相应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
审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学的确立,把人们的生态意识植根于人的情感生活之中,又把自发萌生的生态审美经验上升到美学理论的层次。这不论对于美学研究,还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生态美学,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二、校园景观的生态化研究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学理背景及目标
景观的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观的形态,组成景观形态各要素要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二是景观的生态性,景观应能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景观的文化性,景观是自然及人类发展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是景观的最高层次。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校园人的精神与思想文化状态及其所处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积淀,也是景观内涵三个层次的有机的统一。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通过对人的行为需要及其规律的研究,校园中的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的存在与生长规律研究找出一条向可持续、美丽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发展的道路。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在生态观念的指导下从所在城市的背景、校园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形、地貌的特征出发,更多地注重校园生态景观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达到生物的循环再生,突出生态,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传承学校文化,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景观生态特征
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与人工景观。校园景观主要由人工景观构成,它常常具有如下特点:
1、大量的人工建筑物成为景观的基质而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
2、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主要的生态组合,大强度的能流、物流通过景观,不再构成封闭景观系统;
3、整个复合系统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相应增大,人类所创造的特殊的住处流渗透到一切过程,许多原有的自然规律正在经受新的检验;
4、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归纳出作为人工景观的校园景观所具备的一些特征: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则化;建筑物的分布改变了原有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大强度人流、交通流通过景观空间,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影响着景观并赋予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
三、中国生态校园未来发展建设的思考
(一)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化建设
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优化能力乃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这一极为复杂、性能完善、多级结构的大系统,为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样本。中国现有的国情是,高校急剧扩招,各高校或改建、扩建原有校区,或购置大面积土地兴建新校区。然而,经济原因、土地面积、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限制重重。所以,针对校园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说,老校区的改建,在能源系统的改造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所以改造时可以趋于景观上的弥补;在兴建新景观的同时,对校内的旧建筑进行修复,进一步完善功能;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这样旧景翻新可以节省部分资金,同时还延续了校园文脉。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常常面临周期短的难题,可以倾向于塑造一个简洁、明晰、具有适度弹性的校园整体结构,并且要注意文脉的延续性,把精力投入一些高、新、智能技术的开发引进上。但是不论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当校园景观建设初具规模时,都需要启动系统化的生态管理,做好生态校园的维护、保持与深入发展工作。
针对传统工作中形成的长期的生态利益的问题,和生态水短缺之间存在的冲突,目前的研究缺少一个明确的概念。针对学校地域特点,对于景观用水的收集和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索,更好地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景观的全寿命周期之中,特别是有利于管理和维护,提升校园景观环境和学生生活质量,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观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做好生态校园景观的规划,促进不同有机体之间的协调共生。
(二)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开放是一切有机体在生态圈中与环境协调、交流的基础,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可持续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是其不断进化所必备的结构特征。校园应该成为生态教育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这就要求学校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对社会开放的空间,建立开放的模式。中国传统的大学校园规划, 为了保持大学师生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是由实体墙划定明确的领域,较少考虑大学周边环境的规划,忽略了大学师生在校园周边的活动,忽略了社区与校园活动互相影响的事实。“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学,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城市社会应有充分的开放度。”借予吕斌教授的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我们可以考虑把校园与城市有机结合,将校园规划列入城市规划之中。
四、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校园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外生态校园的建设已逐步发展,国内由于种种原因还刚刚被认同。生态校园的发展在于设计师的长远目光,在于学校、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生态校园造福于师生,造福于社会。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习和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场地,是传授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是广大学子从“堡垒”走向社会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灵魂承载和精神积淀的物质保证。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流,通过美轮美奂的园林设计,结合独特的建筑风格,两者交相辉映,组建校园内清新、现代、平静人心的校园景观。同时校园的规划设计还应对校园这一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经过精心的设计,完美的创意,形成具有地方性、独立性、特色性的校园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需要我们通过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从而设计出具有校园鲜明特色的景观,实现校园景观设计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建设。
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影响因素,是校园土地规划和校园建设结构都需要重视的部分。而且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是通过校园的景观来营造的,校园景观在知识传播、精神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引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理念观念对于目前的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研究突显出了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建设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景观意识,因此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景观特性,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当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从而可以合理处理校园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O计出与校园协调和相容的生态景观结构,并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2)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校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技术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大学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对于校园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意义,不仅仅能够让人们更加明确校园景观规划对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减少校园建设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过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设计理念,让设计者明确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探索出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设计方法,使得校园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和完美。
(3)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等这些知名的大学都有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景观。这些经过数以万计学子走过的校园景观,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灵魂。然而,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的景观设计现状,对于校园规模的过度追求、学生容量的过度扩大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影响,都使得原有的校园景观处于被破坏的境地,大学校园的生态结构与人文气息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会以同济大学为例尝试着通过理论研究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如各种景观生态效应、景观生态原理等来修正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生态建构,使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生态高校这一设计理念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思想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期望在校园内构建融汇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与人工的生态综合体,进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得以深化和发展。生态高校主要是以生态学作为整体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中,形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结构合理、人文氛围深厚的综合性高校生态系统。
生态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物多样。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从其内涵来看,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在生态校园里,有足够的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动植物,保持着稳定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所有生物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均衡、稳定地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正态分布,通过维持校园内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2)机能整体性。在整个生态校园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自然结构与人为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3)生态自组织。校园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联系,与环境协调,实现各自的职责和功能,自动形成有序结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是内在的,功能是外在,这一切都是完美而自然的结合2。
(4)体现生态景观美学。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在形象,即形式、色彩、装饰、空间变化、线条、气味等;二是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前者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美,是一种视觉感知的美感;后者是一种内在的活力美,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我们要承认两者特有的独立性,又必须使二者相互统一――统一于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因此,归纳起来是要让景观美富有生命力3。
体现时代性和尊重传统是景观设计中相对矛盾的对立面,对于老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需要面对这一矛盾,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对传统校园中不合理部分、欠合理部分、合理部分进行明确的划分,现代高等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历史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合理的改造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应当根据已有的建设基础,采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遵循“宽容、多样、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建设理念,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把握校园的历史文脉,营造尊重自然,追求生态和谐的氛围,努力将大学校园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景观内容、丰富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 王铁著。外部空间环境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5.
[3] (日)泷光夫著,刘云俊译。建筑与绿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Nicholas Dines),(美)凯尔・D.布朗(Kyle Brown)著,刘玉杰等译。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二、期刊资料
[1] 吴伟。生态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3(3).
[2] 吴人韦。培育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之一[J].中国园林,1998(4).
[3] 韩玉梅。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三、外文文献
关键词:校区建设 景观设计 植物配置 绿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个健康优美的校园能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缓解压力、增益身心还可以起到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与热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创建和营造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尊重地域环境以及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景观环境,避免千校一面的单调乏味局面,是新时期学校校园规划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天桃实验学校景观项目位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九曲湾新城嘉和城内,项目距市中心20km,是嘉和城内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天桃实验学校在整个地块玫瑰庄园风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写一曲爱丁堡风笛之歌。该项目地块道路两侧存在旧民居,地块东部与北部有河流绕过,风景独特,小区干道穿梭其中,交通便利,环境优良。
1. 校园景观结构的构成
1.1多样的自然景观
多样的自然景观是指校区的建设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风貌特征,如草木植被、水流湖泊、地形地貌等。这些构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园景观的设计效果,同时,也孕育校园环境自身的特色。自然界所提供的河湖林木等地形地貌常常成为选择校址的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校园的选址环境,一旦校址的确定,才能进一步因地制宜,根据地形、风向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1.2 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形成了璀璨的人文艺术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观。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历史、艺术的概括并通过景观形态,色彩、以及整体构成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诸如建筑、雕塑小品等具有实用功能的构筑物,是人文因素中较直观的部分,是设计过程中容易利用的因素,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性的富有精神功能的要素,如校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一个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痕迹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校园景观应该具备学校所追求的文化内涵,体现该校园的文化特点,蕴涵文化的校园景观将会很好的提升院校的形象和价值,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景观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师生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1.3 复杂的社会因素
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时刻影响着校区的规划建设。政治因素对校园的规划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学校校园不仅是单纯的教学场所,更是一部政治的传播工具。政治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教育的需求作用。学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必然与政治息息相关,古今中外盖没如此。欧洲中世纪的学校就是政治与宗教的传播工具,我国在古代,学校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近代产生的教会学校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校园建设,因为景观各组成部分投入资金不同,而最终的景观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表现在材料及设施的标准等方面,而校园建设作为社会投资反过来会促进该地区的综合发展。
2. 校区景观布局模式分析
校区景观布局是校园群体组织的灵魂,对校园规划的成功与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校园规划布局类型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除了传统的规划模式外,规划师在校园规划实践中,已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校园发展规划类型,如环形、院落形、网格形、带形、自由形、综合形等等。无论选择哪种类型,都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内涵。
2.1 植物配置凸出地域因素
植物的配置是校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区植物配置应当凸显出当地区域特色。植物配置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都是利用本身的色、香、形态等营造景观形态,其丰富多彩的植物物种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因此,植物景观的塑造在校园规划中往往受到很大的重视。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下植物景观呈现的形态特征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植物景观是表达地方特色的最重要的景观因素。另外,本土的树种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下形成的产物,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各自适应本区域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难以动摇的,对于引进的外来植物,一般会“水土不服”而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且相对来说由于运输费用等成本有所提高,尽量选择本土植物,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来强化地域特色。
2.2 营造精彩的水体景观
水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使校园景观面貌生动活泼的主要因素,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同时,水也是灵性与智慧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说,因此,水与人类知识最高殿堂的学校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朱自清笔下清华学校的河塘月色,北京学校的未名湖等,都成为学校标志性的景观。不仅在我国,欧美许多古老校园也和水体密不可分,如哈佛学校与查尔斯河,剑桥学校与剑桥等。水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会形成千姿百态的景观效果,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水的可流动性赋予水以灵性与智慧,优美的水景可以给校园带来生机与活力。
2.3 创造特色的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包括社会、艺术与历史要素,是校园景观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校园精神。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学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应区别于其他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其校园空间不仅要蕴涵着浓厚的审美价值,更应充满浓郁的人文情境。现代学校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研究、传承、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学校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学校的崇高使命。
3. 校区木本植物配置
校区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绿化可以改善学校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并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1校区植物规划应系统分析
校区的植物配置不能单独出来考虑,应该与学校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建筑规划、环境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等众多规划互为基础和限制。校园绿化应该全方位规划、设计、构建,追求整体优化与总体和谐的目标。从天桃学校的整体上分析,学校的绿化形式以规整式设计为主,通过模拟和再现英伦花园的典型模式,打造庄重、典雅、安静、舒适的校园环境。与功能分区的划分情况一致,将学校划分为五大植物分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的性质和用途,进而选定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别为:入口迎宾区、学习区、师生互动区、办公区和运动健身区。现代学校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和封闭的小社会,而是更强调系统开放性,更加立足与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多地资源共享。
3.2 从教学和造景需要出发,选择多样的植物
校园内的植物是生物教学的活标本,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为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条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考虑这种需要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科属代表性植物,并尽可能使植物品种丰富多样。校区内园林绿化主要是依靠树木、花卉和草坪,而树木(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是结构的主体。评定一所校园绿化的好坏,主要视其树木的数量和质量,树木数量的多少和好坏是校园绿化的关键,因此校园绿化的树种不但要有相当数量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品种。
3.3校区植物配置应科学合理
校区内种植的植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生长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植物群落作为校园绿化的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植物景观是现代绿化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是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理智地审视景观,追求经济、景观和生态复合效益才一是最佳选择。在天桃实验学校嘉和城校区的规划中,首先依据生态学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按照“生态优先”的思想进行。生态规划就是充分尊重利用现有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特征,重视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植被类型及植物生态习性等,维持生态平衡,使校园绿化生态系统逐步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其次,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构建稳定复层的生态群落,实现科学依据上理性的绿化规划与植物配置设计。
3.4校区植物配置应体现文化特征
归根结底,校园仍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校园绿化建设中体现文化特征是一个深奥课题,把这个课题做好不仅关系到提并绿化高品味的人文景观品质,也关系到学校作为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的底蕴与基质构成,反映学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的意识能动力。天桃实验学校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以此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反映广大师生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精神追求。在校园绿化规划中既要从区域文化定位,设计不同地域景观,表达地域文化特征,更应设计展现学校性质的园林意境景观,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鸿葆。 当代学校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论文,2007
[2] 张海霞。 南京市学校校园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学校硕士论文,2006
[3] 张建伟。 学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9)
[4] 魏绪英,李华。 苏杭园林植物配置特色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