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耳鼻喉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师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精选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实践中,对幼儿疾病作出诊断以及对幼儿身体作出护理是主要的服务流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的多元化,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不仅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也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发展中,虽然一些医院受到经济等各类因素限制而不能做到完全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儿科护理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并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流程。一是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对整体布局作出合理规划。如医院应当考虑到家长在孩子生病后的焦虑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儿科护理服务流程效率。在此要求下,医院可以在儿科护理区设置专门用于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调度整个区域中儿科护理工作的服务台,从而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护理的情况以及确保儿科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医院中的儿科护理部门需要与儿科医疗就诊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相互协调,并在确保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是儿科护理部门有必要设置导医人员,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服务流程是否具有便捷性,不仅关系着患者所享受的护理质量,同时也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情绪产生着一定影响,所以,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改进中,有必要在对医院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将减轻病人及家属焦虑、提高服务效率作为重要的出发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应用,同时也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体验到关爱与尊重。
二、人文关怀在塑造护理环境方面的应用
患者所看到的儿科护理环境是患者对儿科护理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影响着患者在接受护理中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人员的情绪以及工作态度。作为幼儿,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中接受护理,而作为幼儿家长,更是希望护理环境能够体现出安静、温馨的特点。从对幼儿需求的满足方面来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环境的设计与塑造需要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作出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在病区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确保病室的采光、通风、温度以及湿度能够满足幼儿的舒适性要求,同时有必要在细节方面作出改善,如使用防滑地板、卡通笔画、动画造型,改变墙壁颜色、被褥颜色,增加电视并播放动画片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缓解与消除幼儿在接受护理中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将自身当作护理环境中的重要要素,并通过使用文雅的举止、轻柔的动作来开展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要重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幼儿对护理工作者所具有的陌生感,并体现出儿科护理工作所具有的人情味。护理环境的塑造也应当考虑家长尤其是陪床家长的需求。在此方面,有必要在病房外以及病房内部的闲置空间设置座位,并在座位旁边放上报纸、杂志、故事书等,这样能够有效消除看望病人的家属以及陪床家属的交流情绪,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以消磨时间的项目。同时,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幼儿,有必要设置无障碍通道,从而可以让家长以及护理人员能够方便地带领幼儿外出放松紧张情绪。另外,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并保证有清洁的卫生,开水、针线包等物品不应当离病房具有太远距离。在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中,医院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围绕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家长需求来对护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从而在提升护理行业形象的同时推动社会大众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控制、组织与激励来对医院中的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作出调节,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儿科护理管理中对人文关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精神和医院文化的塑造以及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这里所提到的医院精神是指包括儿科护理人员在内的医院工作者在医疗和护理实践中所具备的群体意识,其中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医院精神是推动儿科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软文化,即医院在儿科护理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等。每个医院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在儿科护理实践的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针对儿科护理工作者采取奖惩机制,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其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以及专业培训,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四、总结
1.1一般资料:择取2013.07-2014.07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性别: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范围为26-76岁,平均年龄(54.31±5.07)岁。手术类型:胸外科者18例,头颅部位外科者13例,骨外科者18例,腹部外科者21例,其他外科者2例。将严重性器质疾病患者排除。
1.2方法
1.2.1手术前人文关怀护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具有恐惧、抵触的心理,患者或其家属很容易因为对手术操作认识缺乏而出现抵触、焦虑等负性心理,致使手术无法顺利开展。手术治疗前的人文关怀一般有一下几点:(1)术前访视,也就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对患者存在的疑虑给予认真的解答,消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2)手术介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为患者讲述手术室内情况、手术治疗的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应该注意使用和蔼、亲切的礼貌用语,拉近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手术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应该特别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例如对即将实施的护理操作应预先向患者做合理的解释,用于冲洗的消毒液温度应该适中,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1.2.2术中的人文关怀护理:(1)创造舒适的手术室环境,通常患者均会对手术室产生恐惧感、陌生感,使心理情绪受到较大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手术室内的光线问题,一柔和不刺眼为宜,温度、湿度适中,让患者对手术室环境感到安全、温馨,降低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2)进入手术室的人文关怀,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经巡视护理人员接待,同时对手术室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医生给予适当的介绍,对手术操作期间的注意事项、体位配合等情况进行讲解。(3)选择舒缓的背景音乐,因为手术操作期间会出现一些噪音,例如医疗器械的声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能够缓解患者心理的紧张感,分散其注意力,起到了良好的镇静作用。(4)非语言交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不懂那可以利用语言直接表达,还可以通过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动作等非语言进行表达。护理人员通过安抚、身体姿势以及面部表情等给予患者鼓励,例如握紧患者的双手,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消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1.2.3术后的人文关怀护理:通过巡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视,仔细询问患者手术治疗的感觉,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给予最大肯定,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清醒时,最先想要了解手术操作是否成功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应该简明扼要的把手术过程的主要情况向患者讲明,告诉患者手术治疗非常顺利,让患者可以安心养病。手术治疗后,患者身体比较虚弱,非常容易发生发冷整张,应该及时为患者加盖棉被。对患者的创口给予清洁、护理,将皮肤表面的血迹清洁干净,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同时加强手术创口的保温及保护工作。对患者家属实施必要性的护理知识教育,传授有利的信息,加强沟通交流。对患者术后产生的不适、疑问要耐心疏导、安慰。同时,虚心请教患者对手术室的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手术室的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1.3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通过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予以检验,应用X2检验两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若是对比差异P<0.05,则能够说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后,本组72例患者中,环境满意者71例,约为98.61%;护理满意者72例,约为100%;情感满意者70例,约为97.22%。未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时,72例患者中,环境满意者63例,约为87.50%;护理满意者60例,约为83.33%;情感满意者58例,约为80.56%。由此可见,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后在环境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及情感满意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未开展前,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人文关怀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理念,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对患者自尊的一种尊敬,人文关怀开展的合理理念在于重视患者的人性需求,重视患者的权利,满足患者受到关爱的需要等。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有效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消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全力配合手术治疗,最终达到提高手术质量的目的。本次研究我院通过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使患者在环境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及情感满意度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人文关怀护理的试验效果进一步表明,在现代医疗护理形势下,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就是医院建立友好护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医院进行体制改革,使医院社会公益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某医院儿科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入院治疗的100例患儿,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0-14岁,平均年龄7.6±3.1岁;急性病34例,慢性病16例;内科36例,外科14例;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0-14岁,平均年龄7.5±3.5岁;急性病33例,慢性病17例;内科35例,外科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护理
具体如下:①收到患儿的入院通知单后,核对清楚患儿的入院资料,告知清楚患儿及家属在入院前后的注意事项;②对患儿进行常规的入院检查,及按照病历严格执行相关的护理工作及临床检查;③严格执行及规定病房管理制度、协助患儿进行相关的活动及保证患儿的正常活动。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人文关怀,对患儿进行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①硬件上要体现人文关怀,患儿的病房装修及物品的布置及外观要整洁、颜色要温和,呈现温馨、欢乐的环境;根据患儿的个人爱好,适当张贴卡通图片;制订卡通色彩的疾病护理手册,提高患者的医学常识,并以小故事的形式,鼓励患儿积极与疾病抗急,提高患儿的自信心;②软件上要体现人文关怀,护理人员的着装要符合患儿的视觉需求,交流的语气要温和,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及家庭背景,根据与家属沟通,为患者制订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综合评价患儿的护理质量;具体如下:①优:护理满意度高、无护理纠纷发生及护理依从性强;②良:护理满意度偏高、经协调使护理纠纷圆满解决及护理依从性良;③差:护理满意度低、护理纠纷多及护理依从性差。
1.4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本研究
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进行研究发现,观察患护理质量优良率为92.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0.00%;这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实践性及可行性。儿科护理工作的繁杂及难度,使得在临床护理上,容易忽视患儿的心理需求,这极不利于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往往会导致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患儿采取人文关怀性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了解患儿的治疗期望值,并采取有针对性、特异性强的护理措施,及时给予干预,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依从性,降低护理纠纷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额尔登其其格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儿科
第二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选取学校中专三年级92名女学生,年龄在19~24岁,共8组进行为期5周的临床实践。每组护生分为3组,每小组4名护生,第一周由1名教师培训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第2周各小组护生由1名教师指导,每名护生均分管病床2张。
1.2方法
(1)教师以人文关怀言传身教。4名护生1名教师组成一个关怀小组,教师应关心护生的衣、食、住、行,关注护生心理变化,并及时进行师生沟通,以降低护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使护生能够在一个以互尊互爱、自我指导与创新为基础的,充满关怀气氛的环境下学习。(2)激发护生内心的关爱意识。教师在讲授生长发育这节课时,同时指导护生观看内容包含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视频,从而激发护生内心关爱、保护弱小的意识。观看过程中,应注意护生的专注度,看完视频后,请同学自由发言,并谈谈看完视频后的感受。(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在介绍儿科护理中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做好言传身教。如教导婴儿抱姿时,应详细讲解怀抱姿态,由于婴儿头颅重,脊柱弯曲苦难,颈肌未完全发育,因此需注意保护头部。教师在示范时应动作准确、轻柔,言语亲切温和。儿科护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及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护生将人文理论知识转化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4)培养护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教学,不仅要让护生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同样也需要培养护生在每项操作环节中将人文关怀意识体现出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在实践中变成一种习惯。(5)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及技巧。适时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能有效改善医患关系。(6)增加护生的实践机会,确保护生在掌握人文关怀理念后能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提升护生对临床护理的深入认知,促使其能感知到护士护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
1.3评价方法
1.3.1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以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表为考核标准,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计分。干预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发放问卷共184份,所有问卷均有效回收,有效率为100%。
1.3.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将专家审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表发放到每名入、出院患儿父母及亲属手中,得分大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文关怀能力分析
结果显示,干预前护生在护理关怀能力(灌输信念、健康宣教、仁道利他、科学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提供好的环境、促进情感沟通、协助困难解决)评分及人文关怀总分:(11.17±1.63)、(22.88±2.43)、(19.79±2.08)、(12.33±1.51)、(12.69±1.71)、(17.51±2.33)、(16.71±1.67)、(15.23±2.11)、(138.78±8.69),干预后分别为(14.57±1.75)、(27.05±2.41)、(22.65±2.16)、(14.66±1.73)、(15.70±1.53)、(19.52±2.54)、(19.20±1.84)、(17.79±1.99)、(152.25±9.99)。两组患者在上述各项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内容上比较,P均=0.0000,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
干预前后分别发放问卷500份,干预前收回496份(99%),干预后收回492份(98%)。干预前满意率为85.28%(423/496),干预后95.53%(470/492)。干预后比干预前高10.25%,组间P=0.0000,统计学差异显著。
3结论
1.1接待入院的护理精神患者从到医院后就出现紧张,对医院没有安全感,出现焦虑的状态,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被别人看不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面带微笑、热情大方,真诚的面对患者,尽快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消除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尤其平等的关系,为患者建立安全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房间采光好,配备齐全的生活用品,可适当的在室内悬挂笔画等装饰物品,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关怀的气氛。由于接触的患者具有特殊性,因而需要医护人员具有极大的耐心,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建议,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医患关系工作,尽量避免医患对立。在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关怀环境,保证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能过得愉快和舒适。
1.2由于这类患者没有表达能力或者表达能力不完善,无法正常思维和情感,具有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认真分析,从患者的表情和举动来了解和观察,最大限度的给予帮助,在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健康宣传中充分的体现人文关怀,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介绍和讲解规章制度,而且要给予患者尊重,提升其职业素养和道德,使患者了解每项规定都是为了促进其健康而制定的,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同时还可以为患者举例证明,将一些表现好、恢复快的患者案例向其展示,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诊治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也让患者逐渐的了解自己的角色,配合医院的管理。
1.3在患者接受治疗中用人文关怀使得患者积极配合大多精神病患者多不承认或者不认为自己有病,而且还会有拒绝服药和拒绝进食的情况,觉得药物是有害的,有副作用的,当护理人员面对这类患者时,要对其病情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同时医护人员要以自身的情感和魅力感染患者,让患者信任药物的作用,坚定自己的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具有服务理念,对于拒绝进食吃药的患者喂饭喂药,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还需要说明的是,精神患者因常常出现多种病症,具有无法自由支配意愿的情况,情绪不稳,随时可能会出现暴躁和兴奋的情况。因而,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对其耐心指导,认真聆听,通过多个方面调节患者的情况,将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
1.4在出院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对于要出院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要引导其降解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原因以及表现,根据原因进行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患者出院前应向其讲解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使其能够自己预防和判断精神疾病是否复发。同时详细登记患者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够进行随访,让患者感到医院的关怀,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有困难,要及时给予解决,为患者创造一个关心、爱心以及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
2精神科护理中人文关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2006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保证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状态。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我国护理教育专家沈宁指出“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关心、尊重和帮助,护理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出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