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塑造期,这个时期充满各种矛盾,使其心理健康处于高危境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因此,本文研究的青少年孤儿是在12-18周岁的孤儿群体。
二、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本文从青少年孤儿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做了一些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
孤儿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在思想偏激、固执,看待问题角度单一。他们往往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且过度概括化,并坚信不移。如一些同学上课积极发言,会被有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向老师表现自己,争得老师表扬的谋取利益的行为。在这些学生眼里,发言不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的自私表现。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与成因
在消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孤独方面。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与大家有说有笑,但心里却认为无人关心自己,不被关注。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与校外学生联谊时,部分孤儿学生不敢正视对方,不敢与人对话。在积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情不足,情感冷漠。[1]在学校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热情。例如,学校组织高中生观看中超足球联赛,无论比赛有多激烈,学生在球场里的情绪过于平淡,与现场的氛围不符。在情感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控和调节能力。[1]部分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指责时,表现出过于激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如大喊大叫、动手泄愤。
三、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
(一)加强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制度建设
制度是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规范和保障。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孤儿心理健康帮扶制度势在必行。学校现有的职能科室如下:教务处、生活处、政教处、行政科、综合办等行政部门,都与孤儿学生养教息息相关。在制订本部门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这方面入手强化日常事务和工作流程管理,切实做到按章行事,做到科科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同时密切配合其他科室,做好青少年孤儿的养教工作。
(二)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现在采用面面咨询、团体咨询、宣泄疏导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整合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从课堂上到生活中都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进行投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校本教研,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等。开展青少年孤儿的教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比如积极调动校内外的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爱心人士和团体,以来校做义工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育阵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吉林省孤儿学校现有书法、围棋、国学、篮球、足球、心理游戏、微机、十字绣、钢琴、手工制作、英语情景剧、音乐、名著欣赏等课堂。在这些活动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课余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课余活动,积极组织青少年孤儿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家的感觉,增强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快乐。
(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面对孤儿学校的校情、学情,可以从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五)建立健全教师与孤儿的谈心制度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 服务体系
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对祖国的未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本文将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
需求通常指因为需要产生的要求表现,是某种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对先天条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后天干预因素的制约。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前提。
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个人先天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体质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个人动机和需求会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内容并不是十分清晰和有条理的,而且可以对其进行后天的塑造[1]。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青少年对体质健康产生需求,可以通过外界条件的刺激,使一些潜在的需求外化,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青少年对体质健康的不合理需求向着科学方向转化。
二、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分析
1.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本质和目标
体质健康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社会各界对其概念分析存在很多不同看法,但是都与国际上公认的健康含义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身体健康是健康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质健康包括人的体格、体能等多方面,可以全面反映个人的身体素质[2]。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通常是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需求,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创造适合的条件,并且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体质健康服务。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关注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调动不同力量达到水平提高的目的。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将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通过细致目标的选择,更快速有效地实现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确立包括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供给、体质健康知识的普及、体质健康数据的采集等。
2.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框架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相对比较复杂,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框架组成包括管理体系、运行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对这几个主要构成体系进行构建,确保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有效运行,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管理体系是整个体系运行的核心与根本,是政策和制度的决策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决策者和执行者,通过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政策,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服务体系的运行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3]。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十分重要,决策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当前形势,针对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细致化管理。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运行体系建设需要对不同运行机制进行规划,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运行机制,确保服务体系健康长远运行。运行体系中应该包括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等,不同机制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制衡,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中需要建立全面的监督体系,对服务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科学监督和管理。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控制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内外联合监督,确保其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评价体系对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服务体系的完整性。通过科学评价指标的确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的分析,期望能对今后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牛丽丽,郭敏。青少年体质健康一体化体育服务体系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4,01(09):109-113.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游戏 成瘾 积极对策
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以及对青少年正、负面的影响,最终提出治疗网瘾的相应对策,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关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越冷漠,青少年越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 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不容易产生网瘾[1]。然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温暖,或者没有和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只是过度管制或者溺爱。
(二)学校因素
在单一评价体系下的学校教育,老师会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经验, 以权威的身份标签化玩网络游戏的学生, 给予他们负面评价。学生得不到老师正面的关注和鼓励, 会降低学习的兴趣, 甚至是反抗、拒绝老师的教育, 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而班里的其他学生会去遵从老师的观点, 排斥标签化了的学生。
(三)同辈群体因素
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人际互动是青少年同辈群体塑造、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青少年也通过人际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获得自我认同。
(四) 社会因素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处罚不严格。网络从出现至今, 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到位, 导致不健康的信息、游戏等能够堂而皇之地存在于互联网资源中, 使得辨别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群体很容易接触到。同时, 由于利益的驱动,近几年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中, 各类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网瘾青少年。
二、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适当的网络游戏能让青少年舒缓压力,但如果青少年过度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有利于青少年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 网瘾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的虚幻游戏当中,在游戏中投入的精力过度,使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并会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亦会减少,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便会下降。
2、 网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网络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关系[2]。由于网络游戏成瘾者常常坐在电脑跟前,缺少运动,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者可能在游戏世界里拼命追杀,情绪波动比较大,精神倍受刺激。一般而言,网络游戏成瘾者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整体而言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所以我们对于青少年的成瘾行为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的干预。
3、网瘾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是青少年暴力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当今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最大祸首就是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网络游戏。除了暴力犯罪,玩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抑郁、离家出走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三、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方法建议
1、家庭温暖教育法
首先,父母学会理解孩子青少年时期心理的波动,尊重他们不太成熟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其次,要用委婉的方式引导他们改善不良行为。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不能只是批评和指责,要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和说服。再次,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有心灵的寄托,那些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寄托,才会经常泡在网上,因此多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其他活动,有利于网瘾的戒除。
2、学校教育管理法
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负作用[3]。
3、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教育引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指出: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创新,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
4、重视心理健康,构建青少年心理成长网络课堂
网络游戏是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产物,我们也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尝试构建青少年心理成长网络课堂。在遵循心理学相关理论、 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和秉承“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理念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构建青少年心理成长网络课堂。
总之,互联网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青少年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青少年发展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薇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胡海龙。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青少年肥胖;健康管理;干预机制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生活物质水平也在相应的提高,超重与肥胖的人数逐步呈直线趋势快速上升尤其青少年。从而导致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亦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青少年问题日益突出[1]。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然而肥胖是许多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超重和肥胖在近期呈严重流行趋势,相比成人后肥胖,始于儿童期的肥胖将会导致更高的慢性病罹患率[2]。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即超重和肥胖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的流行,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国外学者在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角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深化。目前,社会上常见的肥胖干预方法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例如:“药物减肥、手术减肥、针灸减肥、气功减肥、节食减肥、魔鬼训练减肥”等方法大都不适宜青少年,为此造成的伤害事故也屡有报导,我们急需出台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全面、更科学,符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健康减肥新标准”和干预机制来指导实际减肥工作。
本文将根据多年的快乐山海行减肥夏令营的营员入营情况,以快乐山海行多年成功减肥的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青少年健康肥胖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以运动养、食养、心养三养理论模式和健康信念对青少年的肥胖健康问题进行评价。从而制定出一套综合的并有针对性的青少年群体干预机制策略、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探索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历届参加快乐山海行减肥夏令营营员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一个周期为28天封闭式训练营、男女都有年龄大约在9-20岁之间。每年实验都与每位营员的父母签订知情同意书,经病史询问和医学筛选没有疾病。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对青少年肥胖的健康减肥标准和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整理。
通过实验法在实验前测量每位营员的身体基本情况,年龄,身高,根据快乐山海行夏令营营员每个人身体基本情况、不同的个体差异。主要以调整生活习惯和改善营养饮食结构、习惯为主,并在十多年的验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营员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膳食、心理干预处方。在文明山海的快乐山海行减肥夏令营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不断的探寻正确的干预方法来改善青少年的身体成分。
1.运动干预
根据每位营员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组成测试结果综合评价,确定运动强度,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确保减肥运动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有氧运动的心率每分最多不能超过140次。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的体脂率与有氧运动能力指标呈负相关关系,运动能力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受到限制。因此,肥胖程度越高的肥胖症患者,减肥运动强度应越小,在运动过程中更应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以及运动项目的选择[3]”。
因此在运动中一般选择耗时长强度较小的项目如:慢跑、快走、游泳、快乐有氧游戏、有氧健身操等针对每一位营员的个体差持续交替进行。每周每天上下午都要运动、每次有氧运动的时间为2-2.5小时,由于游泳项目场地的特殊性需要每隔一天游一次每次2个小时。在每上下午最后的40分钟根据每位营员的不同身体姿态,做针对性的塑性练习。每周末一个大户外活动、旅游参观。
2.饮食干预
所有营员均接受4周的膳食干预,通过身体成分测试仪测出营员的基础代谢率。而后由专门的营养专家制定出个性化的平衡膳食食谱,满足青少年正常发育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氨基酸的需要。在饮食方案中,三大营养素在食物中所提供的能量供应比例原则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 55%~65%,脂肪为 10%~15%,蛋白质为20%~35%,另早餐需提供全天总摄入能量的35%,午餐提供全天总摄入能量的40%,晚餐提供全天总摄入能量的 25%。
3.心理干预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每天观察营员的反应和表现,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的举办有关于肥胖知识讲座和玩一些有关于心理健康游戏。普及食育知识,改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挑食、猛吃、狼吞虎咽等现象。积极的引导营员对肥胖的认识。调动营员在做有氧运动时的热情和对自我认知的提升。
二、实验结果
根据多年实验干预完后:体重测试各项指标与入营前都呈显著性降低。各项生理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构建了切可行的“青少年健康减肥标准和干预模式”形成一套合理的理论加实践干预模式“动养心”。遵循“以养为主,以动为辅”的“全新、科学、自然”的减脂塑形养生康复新模式。它既包含了道家动则生阳,增强体质的养生理念又增加了“运动、营养、心理”多重干预的含义,为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全国的青少年肥胖问题提供可参考价值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一)肥胖对青少年的危害分析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端正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加强体育活动的意愿,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不能强制性地要他参与活动,而是要慢慢引导,那样体育活动不但不能增进心理健康,可能还会有反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非常愿意地去参加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多组织学生参与球类项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会强调自我,而会忽视与他人的合作。球类运动项目大多是两队间的对抗运动,需要同队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进行这类运动,有助于中学生的互相交流,增进人际关系。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主体,使用人数与上网时间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在带给青少年趣味体验,给予青少年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所处年龄段,是非辨别能力弱,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不足,模仿热情高,网络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在无声无息中冲刷着青少年的心理防线,使其在网络环境下迷失自我。基于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都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网络环境特性
开放性:网络环境开放性的特点表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人们通过网络,不分时间与地域对网络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改变了时空的局限,使世界联系更紧密。其次,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搭建的网络环境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这种亦真亦假,真假难辩的虚拟空间下,许多网络用户忽视了自己所需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再次,网络环境具有弱规范性的特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规则与法律的约束,而网络环境因其隐蔽性,间接性,人们的各种行为难以受到管控,缺乏道德与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弱规范性的状态。
二、W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1、引发青少年道德和犯罪问题
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垃圾信息在无形中将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情感发展方向,使其行为失控,品德异化。青少年缺乏社会实践,对人性理解不全面,同时,心理、生理尚未成熟,可塑性高,学习能力强。网络环境下多样的价值观、负面的道德理论、不健康的暴力、色情信息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衡与犯罪问题的发生。
2、青少年易沉迷于网络导致人格障碍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容易吸引青少年长期沉溺其中,久而久之,出现人格障碍。在情绪上,对网络环境以外的世界缺乏感情,个性冷漠,在上网的依赖得不到满足时则失魂落魄,焦燥不安。在性格上与行为上,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以虚拟身份、形象与人进行交往,久而久之,迷失自我。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网络游戏,使其情感扭曲,行为失控,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表现。
3、对社会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在带给青少年快乐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网络环境提供了青少年畅所欲言,发泄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的平台,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情感交流的方式改变后,却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出沉默寡言,语无伦力的人际交往障碍。更甚者,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情感趋于冷漠。
三、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人际交流
青少年时期,应是富有强烈求知欲,充满活力的阶段。在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诱惑,将他们从沉迷网络的状态中拉出来。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多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的各类活动,如蓝球、足球竺体育竞赛;组织郊游活动、文娱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构建,帮助其回归校园生活。帮助青少年与人沟通交流,在比赛竞争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团队的力量。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旺盛精力的释放,帮助其竞争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网络活动,例如进行网络知识比拼,程序编写竞赛,鼓励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微博,合理抒发思想感情,将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有实际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之上,有效的防止青少年对网络活动、游戏成瘾情况的出现。
2、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不良习惯与问题的关注及预防
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青少年家长来说,首先,要对青少年的上网内容进行关注,对其正确上网习惯进行引导,督促青少年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以及网络信息获取的健康性。其次,家长自身时在网络环境下,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上网,为青少年起到模范作用。再次,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下,青少年心理发展健康,反之,青少年可能出现自暴自弃,依造网络发泄不满情绪的现象。因此,家长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与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障碍,避免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各种因素。
3、多途径降低网络环境负面影响
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与监管,对网络不良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及时制止,避免对青少年产生危害。政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要求不向青少年提供色情、暴力等负面影响的网络内容。学校与家庭通过加强安全检测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保持网络环境的干净,给青少年创造绿色的上网空间。
4、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青少年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心健康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学会用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进行排解,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对网络环境的免疫能力,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开设宣传栏,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等,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新时期的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落实,将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蓉。 网络环境中青少年道德人格危机成因透析[J]. 人民论坛,2013,8.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
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心理电影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辅导 电影疗法
一、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这样的电影,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激发参与热情,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解读他人,促进自我探索,分享感悟,搭建交流平台,放松身心,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且是其首要考虑的,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并尽可能地精准,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应付搪塞,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延续,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其发展。
(五)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但究其被禁,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做准备,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大多没有中文配音,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可以是休闲和欣赏,但更是学习和成长,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为节约时间,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即使所剩时间充足,也不宜当堂解析,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2006.11.29.
[2]胡甜甜。电影疗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5:54.
论文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1296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旨在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我们认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 前言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是体能、技术、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综合〔1〕。其中,心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重要使命,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对其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广为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与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抽样调查和结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因素,以期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其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济宁、泰安、临沂、莱芜、日照、烟台、威海等地市部分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6份。年龄分布为12~20岁,平均为15.85±1.86岁。男性928名(71.6%),女性368名(28.4%)。
2.2 测量工具
2.2.1 scl—90量表〔1〕
由90项包含广泛的内容构成,基于因子分析该量表又可划分为9个因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进行评定,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除以90为总症状指数,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这一因子的项目数为因子分。
2.2.2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
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未发生(0),发生过,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和极重(5)”,累积各事件分值为总应激强度。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cl—90分析软件、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分析软件与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3.1.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因研究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为避免年龄跨度影响研究结果,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或失真,本文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及运动专项情况,并参照浙江省运会竞技体育部对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分组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除上述三因子发生频率较低以外,其余因子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
3.1.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3.1.2.1 躯体化症状显著原因探悉
对运动员来说,躯体化是标志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因子,而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则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主导原因。有研究指出,由于现有培养机制的影响,地方体校大多采取与青少年运动员实际不相符合的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手段,以拔苗助长的形式追求短期效应与金牌效应〔3〕。青少年运动员经受着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或许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忍受着由此带来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创伤。生理性的损伤与强烈的身体不适感,都会对尚处于心理发展期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形成极大的障碍,也必然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将来可能达到的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进一步分析,基层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与执教水平远离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部分教练员职业道德丧失,片面追求切身物质、精神利益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3.1.2.2 焦虑分值高的原因探悉
运动心理研究指出,焦虑作为中性物,对运动员可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控制运动员的焦虑。运动员焦虑的来源主要有4点: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反应的恐惧〔4〕。我们认为,后3项应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焦虑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运动员对伤病的恐惧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对失败的恐惧在其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也有所反映,需要特别分析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来自于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认知,以及和别人比较的压力,也与基层体校培养体制现状相关。有研究表明,经费紧张、器材落后、训练手段不科学、文化培养水平低是当前基层体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较低的主要原因〔5〕。运动员只有很少的机会进入高一级的运动队,大多数人离开体校后就直接走向社会,而体校又没有在此方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教育与指导,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感到前途难以预料,父母的过高期望、朋友和同伴(包括普通学校)已取得的好成绩,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水平。当然,如果能够恰当地控制青少年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训练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
实际上,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上述主要是基层体校这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运动员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重要的主观因素。一般认为,较低的焦虑、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坚强、自觉、自律、稳定的竞争意识等是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这种因年龄的阶段性差异造成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很难形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水平,而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气质以及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文化修养等又有不同,故而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也是多样的,必须针对个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不同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最终形成运动员的综合心理特征。对躯体化、焦虑的个别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权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分析的。
3.2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的关系自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指出,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本研究发现,反应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总分与青少年运动员所感受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总应激强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36,p=0.000)。
3.2.2 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应激强度及其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最高的分别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和“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各占87.7%;发生频度较高的事件依次是“被人误会或错怪(84.9%)”、“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84.6%)”、“当众丢面子(84%)”、“被盗或丢失东西(83.3%)”;“其他”事件发生的频度最低,只有34.9%。通过对各事件发生的频度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发现:在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事件中,除“与人打架”事件男青少年运动员显著高于女青少年运动员外,其余事件包括“被人误会或错怪”、“与队友发生纠纷”、“教练施加训练压力”、“训练负担重”、“与教练关系紧张”、“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本人患急重病”、“亲友患急重病或死亡”、“当众丢面子”、“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内部有矛盾”等事件女青少年运动员皆显著高于男青少年运动员,在部分事件的发生频度方面,男女性别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印证了我们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性别间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女青少年运动员在scl—90九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男性。就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而言,“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sd:2.47±1.76)位于前列,向下依次是“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2. 03±1. 22)、“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1.91±1.16)、“被人误会或错怪”(1.75±1.09)、“被盗或丢失东西”(1.75±1.18)。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事件发生的频度方面,还是在各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方面,“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和“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两项事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应激刺激都相当强。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青少年运动员将“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作为谋求更好职业的动机有关。对教育动机的研究表明,谋求职业(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与渴望学习两者或者同时起作用,或者交替起作用,而谋求职业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在我国基层体校,接受运动训练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还主要是青少年运动员谋求更好职业的一种谋生手段。青少年运动员在向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如果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运动成绩不理想,则必然会增强其应激反应,加重其失败感,而运动员失败感的加重、对失败的恐惧又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较高焦虑水平的一大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青少年运动员虽然尚未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管理部门、家长、教练员的足够重视,并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训练计划之中。
4.2 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3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教练员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把握运动项目的前沿动态,运用科学方法指导训练,对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改革竞赛制度,提高基层教练员待遇,避免因追求短期效应、金牌效应等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
4.3 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
参考文献
1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