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论文(精选6篇)

时政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时政新闻论文(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篇1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71-02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体制变革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不少社会热点,并通过网络等传媒平台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社会热点的理论解读――概念、类型、原因以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等问题。[1]

社会热点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十分复杂,可以按照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类型分类:①从规模范围来看,分为宏观热点和微观热点,宏观热点如“股票热”、“买房热”、“旅游热”等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热点;微观热点则限于局部地区、局部年龄段或局部行业,如“追星热”、“种植菌类热”等。②从变现形式来看,分为舆论热点和行为热点。国家政策法规、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容易成为舆论热点;而一些行为上的跟风容易造成行为热点,如“考证热”、“考研热”等。③从形成因素来看,有政策引导的热点,如“文凭热”、“考公务员热”;也有自发形成的热点,如“游戏热”、“服饰热”。

社会热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新情况交织复杂;②利益群体与利益关系的多样与冲突;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思想的碰撞;④我国社会民主程度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增强。社会民意通道的拓展,从社会心理层面加快了大量社会热点的产生。[2]

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社会热点,有着多样的特征:①反应国情的现实性;②带有目的的利益性;③过程长短的时间性;④目标转移的可变性。[3]

二、社会热点的教育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

身为“80、90后”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高度敏感,这势必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较大的影响。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1)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和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体现在重大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凝心聚力。如“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大学生连夜排队献血,甚至不少大学生赶赴救灾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热点事件中,都看到当代大学生事先士卒、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的年轻风采。而这些热点过去后,利用正面的热点事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精神做好教育导向,丰富了高教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内容和素材。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心手相连、共建家园”抗震救灾主题教育活动、“世博精神在我身边”主题交流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应对、处理热点事件中的甄别和分辨能力。[4]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方能不易受到不良社会热点的影响和腐蚀。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热点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热点教育属于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加强社会热点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5]

(2)通过社会热点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社会化,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3)通过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把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事件联系起来,有效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纠正了以前某些教育中存在的大而空的弊端。

三、社会热点的教育路径――利用社会热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途径与方法建设

1.建设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1)课堂机制。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课堂专业理论授课。如笔者在讲授《伦理与生活艺术》课程时,结合“微博救挂卖儿童”、“旭日阳刚组合停唱《春天里》”以及“姚晨与凌潇肃离婚”等社会热点,讲解了有关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反应。

(2)讲座机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政府、企业人员,围绕最近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座交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热点的来龙去脉,理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匡清处理问题的态度立场。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邀请了参加“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心理博士张怡筠、著名主持人袁岳等来讲座交流,丰富了大学生文化,陶冶了情操。

(3)社团机制。利用社团这个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如一些发明创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激发热情、激活思路,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与“创新热点”异曲同工。

(4)实践机制。实践有大实践与小实践。大实践主要是指走出课堂、社会考察调研等;小实践则主要是指课堂讨论和观看影视资料等。[6]就笔者实践调研来看,目前小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实践的魅力。如在爱国教育时播放国庆庆典等视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笔者也曾三次带领暑期实践团队赴江西、新疆和安徽从事社会考察和调研,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变革,亲身感受社会热点,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情报机制。舆情是公众对国家各种公共事务或其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及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性事件所持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构建大学生情报机制,是高效创新政治教育手段、服务大学生成才的具体表现。[7]

2.拓展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化

(1)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教授相协调、实现理论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相协调、实现热点理论教育与热点实践学习相协调。[8]正是这三种协调有机互动,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一条有效途径。

(2)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教学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研究型学习活动为补充,以课程网站作为教育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热点教育极具渗透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及时消除该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9]这也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二条有效途径。

3.探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具体化

(1)案例教学法。利用一些案例,把一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缺乏实践性的缺点。

(2)形势政策课教育法。利用形势政策课,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国内外的焦点、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启迪他们的思考,得到学生积极反馈。

(3)问题研究法。通过布置一些社会调研题目,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走进群众,亲身体会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材料,实现教学相长。[10]

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多种特征,来积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互动性、实效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杨明亨。驾驭社会热点的素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报,2000,(7).

[4]曹国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6]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7]葛晨光。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意义及高校学生工作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8]何军明。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时事政治论文 篇2

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主干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历史产生的原因与后果、意义与影响、联系与综合等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借助于形象化手段进行认识深化,时政热点就是一种很好的直观认识工具。运用时政热点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认识深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14课《钢铁长城》的教学时,对于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潜艇部队等海军多兵种作战,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来说明在远离陆地时海空立体作战的重要性;针对“和平年代要不要加强国防建设”的问题,可以使用我国首次设立“国安委”并由主席亲自挂帅的时政热点说明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进行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教学时,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德国对波兰发动突袭后英法两国再也无路可退”,这时我们使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来加强学生对国际义务的认识。

历史教材里的知识分布主题是以时序为标准的“线”角度的呈现,缺乏“点”的呈现。这时,如果我们能以某时政热点作为专题,一下子就将教材里分散的“点”连接成一个体系了。如我们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发现国家在农村的政策比较多,而且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单元里,这时我们就可以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将“建国初期的、时期的‘化’运动、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归纳成一条线索,原本混乱的知识脉络一下子变得清晰了然,通过归纳,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避免了模糊不清,思维混乱,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经过我们使用时政热点这一形象化工具,学生认识如同由雾里看花立刻转变为拨云见日,恍然大悟般的感悟油然而生。

二、应用时政热点感悟心灵,深入内化学生健康情感

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但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感教育效果来看,由于情感渗透的手段单一、生硬,情感生成渠道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的情感收获是表面的、被动的,不能很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笔者尝试利用时政热点这一创新手段让学生自主感悟心灵,真正培养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收到的情感渗透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教育手段。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学时,笔者在呈现完相关史实后,没有按照常规的手段让学生谈感想,而是利用多媒体展台呈现了近期中央档案馆公布的《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和一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哭诉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更权威、更直观的“历史真实”。随后文字呈现了我国自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问题也随之抛出:“我国为什么要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问题具备开放性,能让学生充分进行心灵感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蛮、残暴,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警醒日本野蛮侵略的历史重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点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学生情感认识瞬间升华。

综述,时政热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对课外资源的有力开发,只要我们加强钻研,充分挖掘时政热点与历史教材的结合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时政教学法 探究能力

本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广东全省较早开展了新课改,希望借此引领各学校及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当前我省文化大省和教育强省的建设自然也离不开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而探究性教学的推进是开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均衡性上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表现在教育上,地处粤北的韶关与珠三角的差距似乎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而地处粤北边缘的南雄乡下,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即使面对如此困境,作为在乡村完中教书育人的一线政治教师,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仍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这几年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们的困境

在地缘上与珠三角相比,韶关没有优势,偏处一隅的南雄更没有。由于经济上的相对滞后,教育投入不足,僧多粥少,教师待遇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绩效考核管理往往也是隔靴搔痒,更出于稳定的考虑,分配上最后还是大锅饭模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这也直接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是比较常见的;由于教育招生体制的原因,各普高学校招生伊始就已分三六九等,缺乏竞争;目前我校生源基础较差,即使在这种生源状况下,我们学校招到的学生还是别人挑了又挑的;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常常流失。所以在一所乡村中学全面推广新课改和探究式教学是有难度的,尤其上了一定年纪的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开展时政教学法的推广先选择高一的两个班来尝试。

二、我们对时政探究教学的认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用哲学上的一种观点来形容叫做“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因此,对当今时代的社会现象已很难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界定。素质教育和探究教学的任务恰恰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能够主动去分析思考,并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素质。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时政教学法同样要贯彻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双方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应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愉悦,让他们有一种想学习的冲动。通过参与探究学习,学生要学会以多种方式获得和分析信息,共享信息;在各种信息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动手能力并提高道德使命感,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在21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和创新大潮,教育工作者尤其政治教师要对这一时代大势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过去,一部分农村中学政治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一本老黄历念到底,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长期得不到更新;21世纪,教师必须面对这些挑战:教师走下神坛,传统天然的权威地位逐渐丧失;自身的知识和观念被学生与时代拉在后面;由闭门造车走向开放合作,观念、能力、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带来自尊心上的阵痛。所以,要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首先教师要突破自己,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向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能驾驭课堂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导师。

四、时政教育教学的推进在于合乎时宜

俗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中国人向来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在进行时政教学法的探索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些重要因素:本校的实际情况;这包括生源素质、学校软硬环境条件、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渠道,等等。例如,我们政治科组每周在学校阶梯课室举行时政讲座,尽量选取平白易懂的话题,像两会、本·拉登、双转移等主题,这些对城市里条件好的学校和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即使不怎么了解,也可以通过上网、学校图书馆等渠道比较容易就获得这些信息;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处农村,学校图书馆馆藏有限,学生上网不便,学生对外面发生的好多事情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对此类话题学生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所以学生对我们选取的时政话题,大多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自然就水到渠成。每次在讲座之后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学生也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也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这比起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苦口婆心的劝说效果要好得多,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苦苦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吗?

五、时政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的政治教学,往往给人刻板、枯燥、千人一面的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结局,原因在于除了三尺讲台师生别无其他舞台;除了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向不同的学生传授相同的知识,没有更多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政治之美。

面对当今日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学生要求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来展示个性,有更多学习活动共同来参与;对时代脉搏本应有更多敏锐嗅觉的政治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虽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学生问到我们没有准备甚至我们暂时不懂的问题,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但是,对教师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机会呢?这让我们有动力去学习更多东西;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间的合作,学生以一种信任放松的姿态走近你,这时,你收获的比你在高高讲台上感觉到的,决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们真的应该用宽松、欣赏、共享的心态走进探究性教学和学习,当我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姿态驾驭探究性学习时,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教政治原来也那么有趣,学生原来是那么可爱和聪明。

因此,我们认定:时政教学一定要多样化。从高一到高二,我们先后采用政治宣传板报,时政知识竞赛,时政讲座,小演讲、小论文和小辩论等形式来开展时政教学,这些活动都定时定期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地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获取学生的信赖。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探究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符合农村中学生情智水平的话题和逻辑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想得出问题来问,有问题敢于问老师。假如问题是学生很陌生的,一看就拒人于千里之外,学生就会没有信心回答或者没兴趣回答;这种问题,虽然理论上合理,但实际价值却乏善可陈,这样既不利于表现学生的主体到位,又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探究活动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例如政治生活教材中每框题第一目都有许多探究情境材料,但其中有一些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并不熟悉甚至觉得很遥远。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做筛选和材料的增补工作,选那些学生开得了口动得了手的情境材料,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当地社会政治生活素材;通过参与探究,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离大家并不遥远,这样,政治理想教育才不会隔靴搔痒流于形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政治宣传板报开始由老师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版式的设计都由学生完成,该项活动进行到高一第二学期时,教师就逐渐放手了,这时连主题都开始由学生根据近期时政热点来确定,教师只负责每次板报的点评和评比打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知道如何去获取信息、共享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对每次板报的成功独到之处,教师都给予特别的提醒和表扬,学生既有成就感,在下次活动中更懂得进步。

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当中,每周进行一至二次课前小演讲,全班学生轮流进行,每次3人,每人2~3分钟。演讲时政内容头两次由学生自己定,后来就由老师根据当时授课内容来定,这样便于教师操作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演讲,这时全班的气氛很容易就活跃了起来,这种效果是很多精心设计的导入课都达不到的。当然,这要求教师也要随机应变、顺水推舟,要有比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高一高二,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在课后我们经常会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学期中间以班或者年级为单位,举行一些小辩论赛。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论文要言之有物但要精炼,教师评改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小辩论赛主要以班为单位,每学期举行4次;在班赛基础上每学期安排年级赛2次。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小论文还是小辩论,都要求把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比如美国次级债危机与消费方式、国际形势与阿富汗战争这样的话题,既是时政热点,又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素材的丰富增加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让政治教学贴近学生和生活。

实践证明,通过小论文、小演讲和小辩论的有效开展,政治宣传板报和时政讲座的定期举办,以及经常穿插的时政知识竞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我们高兴地看到,参与这项教学体验的学生,明确了共享合作的理念,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他们学会用更加开放主动的态度来分析时事、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进一步增强了继续探索时政教学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教研室。中学思想政治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9.

[2]王文琪,邓小飞,李敬德。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时政热点论文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构

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当下,从国家、社会到高校,再到大学生们都十分关注创新创业。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活跃于21世纪初。虽然较西方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当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的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时代的需要,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十八大以来,极其重视“创新”,在各种公开讲话和报道中,超过千次地谈到“创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①“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诸多论述,都说明了国家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科技和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大学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坚定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弘扬践行中国精神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践告诉我们要弘扬和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教者,政之本也”。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弘扬践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与时俱进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纵观历史,每一次时代的变革,必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每一次教育改革也必定带有时代变化的烙印。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推进教育改革。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应当始终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这个大学使命及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失败、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尚改革创新、注重合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使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两者关系的一些讨论

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时候,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多篇论文都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③-⑤东北林业大学宋妍副教授也在她的论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丰富内涵和外涵,完善学科体系。⑥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反对“泛思想政治教育”的,或者“广义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这些学者可能拒绝接纳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有一些学者以管理学或教育学为依托,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讨论内涵、要素等,如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段从宇⑦等。

2.2两者关系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不同范畴的两个事物,但彼此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两者有交叠、可同构。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了时代特征、把握了发展规律、符合了人民意愿的教育的新发展与改革。我国在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念与模式。学科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学科专业知识,职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职业实践技能。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项重点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邓小平19780422)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回答了为了什么去创新创业,引领着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对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都会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定的认识。当大学生们期望在创新创业事业当中有所建树的时候,已经被这种认识所影响了。那么之后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影响学生的选择、规定实践的方向,会起到定向的作用;也会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对应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势必会对实践活动最终的成效或成败造成重大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构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3.1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品德。培养“精神”“品德”,以及“做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正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的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重点讲授的内容就是改革创新主题。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关于公民层面上的职业道德。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创新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及态度。思政课教学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教授作用,为创新在理论上提供支持,也提供大量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鲜活事例与榜样。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大量我国在近代历史中的创新案列。

3.2发挥思政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思政教师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创客”的“思想导航者”。身为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单纯传道授业的普通教师,而是大学生的“思想导航者”。思政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学生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思政教师是培育学生拥有健康人格的关键环节。第二,思政教师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创客”的“技术引领者”。事实上,思政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构成,特别是大学辅导员们的学科背景构成是相当丰富的。很多人总认为创新创业的教育,在专业指导上,思政教师没有用武之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例,按笔者所在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有哲学专业、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思政教师们的学科专业背景,特别是跨学科、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的积极性,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形成产教研一体,促成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与科研成果之间的互相转化。第三,思政教师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创客”的“时代先锋者”。时政热点反映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最新动态,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认识社会。思政老师们通常对于时政热点具有很强的敏锐度,也能够对时政热点、政策法规做较有深度的剖析与解读。通过思政老师的时政教育,如“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对于国内外热点分析、政治经济的宏观分析、行业的分析、政策法规的普及等,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去认识社会现状,更多地了解社会的要求,并有的放矢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3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倡导“课程思政”的理念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挖掘其价值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这与倡导“课程思政”的理念是一致的,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品德、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3.4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反过来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不行而明,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掌握其中的真理。创新创业教育是偏向于实践性的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补充,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也可以与专业、行业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推进和实施教育实践活动中两者进行同构,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秦永芳,钟一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7(8):313-314.

[2]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时政论文范文 篇5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问题的确立,即政府对全球信息化建立目标的确立、资源策划问题的确立和发展实施战略问题的确立。政府在分析自身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可以与政府各个部门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在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之前,必须要做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第一调查研究国家相关信息化政策,明白电子政务主导的中心思想,了解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发展的策划方案,掌握国家某些电子政务示范单位的信息。向他们学习丰富的经验,为将来规划电子政务系统做准备。

第二,把调查好的结果作为依据,开始制定实施策略,把好基础关。制定实施方案必须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信息应用以及各个机制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为了更快速的实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推出了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中心环节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策划、制作和管理。本文就针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应对每个环节的主要方法和建议。摘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本着统一策划、统一达标、统筹合作的原则,把各要素之间的层次缕清、突出中心、有条理的实施方案。依据各地方现实中的调查结果,设计出实施方案,并作出统筹计划。

第三,聘请专家组来验证结果。政府部门可以聘请有关信息技术的专家或者有关的资深人士组成专家组,对结果进行充分的论证,保障最终规划方案是最合理、最科学、最切合实际的。

2电子政务设计建设

2.1应用原则电子政务系统的设立是为了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所以,电子政务的主要指引方向是需求。在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就越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应用的过程是优化电子政务系统最佳的方案,也是设计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我们必须坚持应用的原则,落实相关部门管理、使用以及问题反馈等综合业务与职能。

2.2发展方向每个国家和地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同时,都会决定建立电子政务系统。从宏观角度来说,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指引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2.3效益原则目前国内和国际上都开启了电子政务评价系统,评价系统中最重要的三大指标就是关于电子政务的建立、运行以及成本费用,关于电子政务带来的经济成效和社会利益,社会大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满意度。电子政务是不是建立的成功,主要看电子政务的效益,电子政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好,证明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所以在建设电子政务的同时,应该把效益作为基本原则,把最大化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价值作为终极目标。

2.4规划、实施、监理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并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电子政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所以,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好、监管好、运行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迅速的持续下去。电子政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规划,规划好才能指引电子政务向快速的发展方向前进,才能具体的实施规划战略,电子政务的建立是否成功,直接由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决定着。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需要顺利的实施和长期的维护,那么,具体如何使之持续发展下去呢?据研究证明,电子政务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不但包括系统本身具有可行性,而且包括业务也具有可行性,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电子政务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赋予系统生命力、促使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基本功能。很多因素都决定了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状况。稳健的组织,系统需要人来操作管理,需要更多的人组织成团队来进行管理;建立激励的制度,通常情况下,采取激励的措施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运转的更好,可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时候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换不来成果,这样直接打消了政府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忱度,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带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保障电子政务工作顺利的实施。

3结束语

时事政治论文 篇6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没有得到实践支撑的理论是苍白的,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是空泛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阅读评论、综合探究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而撰写政治小论文就能很好地巩固并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撰写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应遵循确定主题、收集资料、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形成定稿的步骤展开,教师应坚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标准加以指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