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指导,大家会有什么样的论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 中国非法移民多干低层次工作 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 谈谈针对低层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低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低层次学生形成及对策研究 试论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低层次英语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探索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探析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审视 巧实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基于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调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硕博士应聘城管引关注,被指挤压本科生就业岗位[EB/OL]..
[3] 长安大学招保卫要求硕士学历过英语六级[EB/OL]..
[4] 周立新。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J].中国公务员,2000(3):6-7.
[5] 刘洁,李荃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7(9):19-20.
[6] 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7] 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15-26.
[8]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
[9]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l):1-22.
[10] 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2―34.
[11]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12] 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81―89.
[13] 武毅英,王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江苏高教,2005(4):118―120.
[14]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5] 叶爱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类型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0―104.
[16] 任艳青。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9.
[17] 王小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0.
[18] 张凌寒,王宏卫。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47―49.
[19] 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124.
[20] 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9.
Analysis on the “Low-Level Job” Phenomenon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Sight
WU Yi-ying CHEN Xiao-long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teriorat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ob competition is fierce. Many graduates search for jobs rely on "crowding out" low qualifica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similar with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popula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called "low-level jobs" or "over-education" phenomenon. However, MartinTrow’s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of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technical elites are trained in the popula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they have rich professional skills, they will be able to use creativity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low-level" working conditions once they are engaged in low-level work. "Education excessive", sometimes are, individuals nee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it is an uncontrollable and uncertainty, not caused by policy mistakes. Obviously, the point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more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positive. It is a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to the "low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linked to individual creativity, which may be able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resolve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s.
论文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文化发展共存于校园之中,它们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良好融合对于校园文化、就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等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用人需求不适应引起的。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受校园文化中的理想主义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亦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园就业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与拓展,在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受到就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内涵与联系
(一)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核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既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推动作用,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二)就业文化
就业文化,指的是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氛围和环境,利用整体的优势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和技巧等产生影响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它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别于一般文化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们属于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次校园就业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就业意识,并不是说一所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有求职意识就可以称作就业文化,它是一种理念的组合,涵盖了就业意识、技能、判断力等多种因素,就业文化包含就业意识。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密切联系
尽管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但两者客观地存在于高等院校共同体中,相互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一致方面:一是作用对象的一致。校园文化是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校园人尤其是大学生为建设之本。而就业文化面向的的对象是人,是大学生,它着力于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对其职业意识、观念等进行指引和渗透。因此,二者的作用对象中有着同一主体即大学生,即具有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二是目的宗旨的一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就业文化发展的的根本任务则是实现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的目标任务都指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引导效果的一致。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就业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事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二者的引导效果是一致的。
二、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认识
(一)构建和谐高校的现实需要
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繁荣则与就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就业文化对于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汇聚而成的精神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而是内化于人的认知和共同理想。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积极出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更亟需探索实践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以促进以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文化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勤奋、创新的新风气,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地迎接任何挑战。
(二)校园文化与发展就业文化的重要形式
高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盲目追求“就业率”的现象仍有存在,真正涉及职业意识、理念、价值观引导与培养的就业文化并没有很好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发现有意义的、有远见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然而,职业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只有在文化的传递和渗透中才能实现,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所在。
(三)良好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有利保障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个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生活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就业文化的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其接受。高校就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推动和感染,而就业文化的积极上进、和谐有序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有利于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融合途径的探索实践
(一)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发展,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使促进就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就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就业文化建设纳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学校相关部门在高校就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使之逐步走向日常化、制度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使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互融互通,共同繁荣发展。
(二)校园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就业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就业主题:一是建设宣传阵地,营造氛围。通过学校的各种媒介,如校报、电台、网站等开辟就业指导专题,针对各不同职业生涯规阶段的学生设立有针对性的专题、专版,大力宣传务实就业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二是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形成常态。学校以及各学院可以在日常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就业指导宣传月”活动,集中举办各类就业文化活动,如就业指导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简历竞赛、面试竞赛、公务员模拟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创业大赛、考研考公务员经验交流会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完善职业测评,增强实效。高校及各学院的相应就业指导机构要全方位、多形式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约谈服务,培训专门人员为学生开展职业测评,推进测评结果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解决自身择业的盲目性,并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的素质,真正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就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社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重要营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类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着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校园就业文化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交流不能忽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在社团文化中融入就业文化,娱乐其身心、提高其素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培育就业成才意识,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就业导向氛围,为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现融合
学校在建设自身的同时离不开对外的沟通交流,要充分采取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地方用人单位和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就业文化交流活动。如有组织学生参与往届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优秀校友访谈等,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主动联系社会,借鉴成功校友的择业经验,锻炼胆识和交际能力,拓展视野,增强就业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外校或者企业的相关人员来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中实现融合。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结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很好的提高了就业文化的底蕴,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筹和规划。诚然,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是一项综合工程。其理论尚待继续探索,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体系,必将有利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必将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使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蒋毅。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就业[j].理论月刊,2005,(12):181.
[2]郑楠。浅析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就业创业[j].科教文汇,2012,(04):196.
[3]郑纯。浅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05):70.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单一空泛,观点过旧,基础信息更新换代过慢等问题,达不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部分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书面知识多于就业工作实效。高校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多来自课本、教材,缺少最新的就业政策、行业发展信息,不能把个人实际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许多老师也缺乏在社会和企业工作的经历,上课照本宣科,没有洞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缺乏与学生互相沟通,教育内容大而空泛,不能真正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和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民办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之前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民办高校将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组织辅导员或是任课教师定时向学生传授课程,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上能起到教育指导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族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九零后甚至九五后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由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知识体系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同时受朋辈、网络,各种高科技信息的影响,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现代化。由于其认知水平不同,对就业、择业、甚至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认知都难以取得一致。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拓思路,结合运用出现的先进科技手段,做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院校在职业规划课方面存在着教书和育人的脱节现象。由于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加上教师资源紧缺,所以民办院校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都是由别的课程老师或者辅导员兼上,只有少部分专职教师。部分兼职教师身担多份工作,无暇对目前学生关心的各种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专业的分析,往往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实践育人这一环节,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有些老师本身对这门课就不够重视,上课不注重对教学课堂秩序的维持,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二、民办院校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构建就业联合机制
民办高校与企业、与毕业生建立联系制度,即民办高校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民办高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工作汇报。这样做一方面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造了就业实习的机会和企业吸纳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完善自身,自觉地接受一切先进、合理地正能量,才能指导其不断调整自我的职业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2、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今时代中,一定要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在就业指导中,首先,应利用网络,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输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适当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抵制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冲击;第二,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就业指导老师要利用网络搜集大量最新信息,更新授课内容,使课堂内容紧跟时代脚步;第三,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贴近时事热点,结合学生关注的话题,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组建能跟得上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都是按照课本和教案授课讲解,老师属于知识的传授者,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崇拜。但是随着网络的无所不入,学生在很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上已经超过教师,尤其是对在新技能、新观念、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已经没有优势。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大家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但是,教师在应对新局势方面显然准备不足,仍然讲授教材中过时的老一套。而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开课只为完成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与就业现状严重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学生毫无兴趣,来上课只为凑学分。因此,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配备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新的社会潮流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第二,大四是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求职这个关键的时期的心理动态,化解学生心中的迷茫和恐慌,不但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还要做学生的心理支柱和坚强后盾;第三,教师要积极学习网络技术,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民办院校的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部分学生思想状态是否稳定、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影响到学生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就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