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检验医学论文【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临床实习是护理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也是培养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培养,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本研究针对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衔接问题,对临床实习阶段护生458名,临床带教老师109名和在校护理教师35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吉林医药学院10级护理本科班458名护生,均为大学四年级学生,该校护理教师35名及吉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带教老师109名,均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1.2方法。
2014年6月采用Khosravan的调查问卷,对参与者在理论教学和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问题上,在理论和临床领域方面进行评估。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领域有22个问题,去评估护理的理论和临床教学问题,23个问题从参与者的观点,去评估护士和护理毕业生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问题。每个问题回答的选择有4项,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在数据分析中显示,回答倾向于两组,同意与不同意。此项研究在交付问卷前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对所有参与者解释说,获得的数据将保密并且提出来的是总体结果。在分析数据时我们使用了SPSS17.0。用卡方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是28.18+7.32岁,从20到51岁。平均数量的护理毕业生和雇佣员工是8.27+6.53年,护理理论教育领域(包括护理教师、护生和护士)对脱轨现象的看法。临床护理领域(包括护理教师、护生和护士)对脱轨现象的看法,经SPSS17.0统计学分析,护理理论教育领域和临床护理领域的脱轨问题及问题间重要性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对脱轨现象的观点
2.2.1根据,三组参与者认为,护生没有把护理研究理论或结果应用于临床(91.4%),并且在护生实习期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机械的打针发药,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92.5%),护理理论内容是符合临床护理需求的(p=0.509)。但护生表示,临床实践中没有正确实施护理程序和科学的护理措施,护理理论对她们来看,学术性太强而利用价值很小。同时,专业的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大多数从事护理教育工作(92.4%),教育者在临床实践中沿袭传统的日常定向方式的护理照顾(75.6%)。
2.2.2临床护理领域(包括护理教师、护生和护士)对脱轨现象的观点见表2。根据这个表,目前培养优秀胜任力的护士过分强调护理理论,没有与临床紧密结合(74.3%),参与者表示,学习护理理论而毕业后没有整合应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此外,临床护士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工作,护士存在学历偏低、知识趋于老化,护士和护生在临床工作负担过重,没有足够时间教与学。
3、护理对策
3.1临床教育和课堂教育交替进行。
护生临床实习的时间比例应该加大,实习的形式也应从最后一年实习8个月扩展到课间见习,医院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不同层次,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以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合格的技能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使护生从“课堂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的不断反复,能够有机会面对陌生的临床情境和问题,将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充分融会贯通整合为一体。实习时的导师应实行“二对一”,护生刚刚进入临床见习阶段,聘请专业技能较强且大专以上学历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专科导师”,进行临床带教;与此同时,还有一名“全程导师”,全程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知识渊博和较强教学能力的专业护理教师担任,研究表明,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能真正地进入临床,将能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起到监督、指导和示范的作用,大大地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全程导师则更注重对学生在实习全程的见习感受、人际沟通或护患沟通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3.2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衔接。
护理理论教学要向医院临床教学提供护生的教学计划,同时医院护士不能经验教学,要将科学的护理前沿知识融入临床护理中。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关键在于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师角色和能力,加强学校和临床之间的联系。临床教师和护理教师在护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上不能很好衔接,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护生教育过程中,授课教师与临床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表现出各自的优劣势,但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课堂教师与临床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优点。努力减少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需要提高合格护士的能力。
3.3健全护理教育标准和临床教育评价体系。
护理教育标准包括课堂教育和临床教育的建立,一方面,能使课堂教育实践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以规范办学行为,避免或减少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标准是评价的尺度,护理教育标准的建立能促进护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快我国护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之,这项研究展示了在护理能力方面,临床护理和课堂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护士、教师以及护生的观点去评估问题,从而培养护生的护理能力。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客观上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人们对优质护理的需求最主要的便是提升护士的护理能力。就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护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交替为主,虽然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差异,比如部分院校始终将临床见习贯穿在三年教学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则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紧接着安排临床实践,但是总体来说都意识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二、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人认为实习生操作会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疗或者会增加疼痛感,即便实习生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也会遭受到病患的拒绝,更有甚者对实习学生护理工作进行干扰。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三、巩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7):55-56.
[2]陈典明。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卫校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探讨[J].护理学,2016(9):77-78.
1、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护理教育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在变革,各个护理院校都努力建设自身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启动本科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和护理院校工作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尽管有很多院校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强度不够,但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实习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护理课程设置,合理利用临床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各个护理院校要在落实《护士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学校自身状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课程,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临床实践,督促学生们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积极承担责任,提高护理技能。
2、合理安排好临床实习时间
对于护理学来说,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所以要利用临床实践应用护理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士的专业水平。在护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除此之外,利用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更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属或者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意识。对于各个护理院校来说,要合理安排学生临床实习实践,为护理学生创造优良条件,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逻辑顺序,科学的安排临床实习时间,不能把所有学生的临床实践都安排在护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这样会错过为护理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护理人员内化护理知识。
3、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护理教育机构来说,它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各个护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学生的个人技能,内化理论知识。在进行护理教育过程里,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护理态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护理院校必须建设教师参与引导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各个教师参与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里,改变传统的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角色。通过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共同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使教师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连接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
4、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
在现在的医院发展状态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会影响着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逐渐从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怎样激励面对护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临床带教工作。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置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里的护理人员配置重视力度,合理设置配置标准,增加护理人员。初次之外,护理院校要加强和临床单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才资源短缺,也要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通过把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5、总结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通过护理院校努力提高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这必然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实现护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超声诊断8例, 诊断符合率为89%;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15例, 超声诊断15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 超声诊断6例, 诊断符合率为7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有方便、无创、效果好、诊断率高等优点, 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急性阑尾炎;临床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大多数患者能及时就医,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有时阑尾症状表现不典型和阑尾位置变异后容易误诊, 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不仅增加患者的病痛, 还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 可以直观显示病变阑尾的位置及病变程度, 因此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2015年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 男14例, 女18例, 年龄7~60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 恶心呕吐, 多数患者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1、 2 仪器 使用LOGIQ E9和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12.0 MHz, 患者取仰卧位, 先用低频探头从侧腹部逐渐向回盲区缓慢加压扫查, 确定阑尾位置、走向、大小、管腔及管径情况, 观察阑尾周围有无积液、脓肿形成, 再用高频探头观察阑尾壁的厚度, 有无血流、穿孔, 管腔内有无粪石等。
2 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超声诊断8例, 诊断符合率为89%;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15例, 超声诊断15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 超声诊断6例, 诊断符合率为75%。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于术后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时右下腹回盲区条状低回声、张力大、不可压缩、无蠕动、腔内粪石强回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声像图表现为一低回声的管状结构, 阑尾的短轴切面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此结构的根部和盲肠相连, 远端呈游离状, 直径>7 mm, 壁厚>3 mm, 黏膜因炎症回声增强, 高频探头能清晰的显示肠壁呈强、弱、强三层结构, 仔细观察, 阑尾腔内气体消失, 无蠕动, 局部加压不变形。
2、 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声像图表现为管状低回声, 肿胀明显, 腔扩张,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以末端扩张为主, 直径>10 mm, 壁明显增厚, 多>6 mm, 内透声差, 可见细密的点状回声及粪石样强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壁上可见增多的血流信号, 阑尾周围及盆腔可见不规则无回声。
2、 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正常结构消失, 阑尾区见不规则低回声, 壁明显增厚, 张力大, 无压缩性, 周围可见液性暗区。
2、 4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化脓穿孔后脓液外溢, 被大网膜或周围脏器粘连包裹形成炎性包块及阑尾周围脓肿, 呼吸时活动消失。阑尾区可见回声不均的低回声团块,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CDFI显示:可见增多的血流信号。该团块周围肠壁增厚, 肠腔僵硬, 部分患者周围可见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征象。
3 讨论
阑尾位于右侧髂窝, 管壁构造如大肠, 由浆膜、肌层、黏膜下组织及黏膜4层构成, 外形似蚯蚓状[2], 正常阑尾为细小管状结构、盲端、可压缩性、无多普勒信号、周围无炎性脂肪包绕。正常时不宜显示, 囊腔扩张积液、阑尾结石、阑尾周围炎性渗出甚至脓肿形成、大网膜包绕时更有利于诊断, 使用高频探头在压痛点处重点扫查, 边检查边询问病史, 患者白细胞是否增高, 有无发热等, 同时还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尿路结石。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 转移性下腹痛, 向大腿根部放射, 白细胞不高, 无发热症状。②卵巢囊肿蒂扭转。下腹部突然地剧烈疼痛, 破裂出血时可伴腹腔积液, 血红蛋白下降, 多无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现象。③宫外孕及黄体破裂。多伴有盆腹腔积液, 血红蛋白下降, 白细胞不高。④胃十二指肠穿孔。盆腹腔积液, 伴有膈下游离气体, 随体位改变可移动, 临床表现板状腹, 腹膜炎症状较重。⑤肠系膜缺血。餐后剧烈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或脐周围疼痛, 超声典型征象是肠壁缺血水肿增厚, 该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一旦延误, 肠道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并发腹膜炎, 后果较为严重。此外还要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回盲部肿瘤、局限性回肠炎、肠套叠等鉴别[3]。如果急性阑尾炎未能及时诊断并治疗, 发生阑尾穿孔、化脓, 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较高, 即便侥幸存活者因肠道粘连经常发生肠梗阻, 患者十分痛苦。阑尾炎程度越重超声越容易诊断, 急性阑尾炎病情较轻, 症状不明显时超声不易确诊, 最近几年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提高, 超声诊断阑尾炎为临床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阑尾炎常用的手段, 方法简便、无创、便于重复, 是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妇产科学是与内科学、外科学及儿科学并驾齐驱的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是一门独立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女性病人生殖系统疾病学习的特殊性,患者不大愿意配合临床教学。如何改革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妇产科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重要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作了一些偿试得岀几点体会。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试验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一般的来讲,以往的教学模式很直白,很少缺乏临床与实践结合的部分,在很多医学院中,医学教师大多数都比较更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使用知识与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我们就要积极的转变了教育观念,首先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进行合理的转变。教师将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医学院的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病情,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教学,对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型教学2,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动机与主动行动,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很少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在临床教师的安排下每天重复的开“化验单”,粘贴“化验单”,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提倡教师把实习同学真正当成“准住院医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认为自己也是临床工作的主体,自己已经是“准医生”了,这样学生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主动的参与到临床实践中。这一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内部各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消除性别顾虑,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但由于妇产科学内容多而复杂,又具有特殊性,以及扩招后学生总体素质下降,不愿意学习妇产科学的男生越来越多。如何让男生学好妇产科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强调学好妇产科学的重要性,男生之所以不屑于学好妇产科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男生认为自己是专科生,而且又是男性,以后到医院从事妇产科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可能,认为即使学好了也无用武之地,还不如多看看其他书籍或千别的事情,他们将精力多放在内科、外科的学习上,对西医妇产科学不屑一顾,持这种态度者占绝大多数;
(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妇产科患者拒绝男医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屡见不鲜,故男生在妇产科临床实践阶段易陷入尴尬境地;
(3)个人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性别差异使得男生对妇产科学有一种本能的心理抵触,而且社会上对男医生做妇产科检查存在着偏见,认为男生从事妇产科工作就“不正经”,男生在正常教学中看录像片也觉得难为情等;
(4)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自行创业,但也不会从事妇产科学方面的工作。
3、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是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教研室规范教学查房制度、教学病例收治制度,学生实习转科等制度,严格实习生的管理与监督。此外,我教研室还定期开展专业、课程、临床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同时听取专家组和学生的意见,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合理采纳和改革教学方法。除此,我们还设立了严格的出科考核制度,包括出科理论和技能的考核,并对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教研室主任、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4、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
对于医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直观的了解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临床指导下也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定的压缩性指导,在讲解每个教学内容时候都有一定的多样化,把临床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线,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教师最好留有一定的医学作业,例如在结束一节医学临床教学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心得,自己拟定一些学习报告来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临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技术,妇产科是所有医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们只有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才能更好的学会知识。为了培养更多的妇产科人才教师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和治疗受到广泛的关注,医学检验结果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以期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的相关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指利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检验,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主要有血清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通过采集人体的血液、组织、分泌物等作为标本,对标本中的活性物质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1]。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不仅需要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还需借助医学检验结果进行客观判断,可以说,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断的客观依据,同时,也为病情预后观察提供了参考依据[2]。近几年的临床医学检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的相关措施进行阐述。
1、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医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医学检验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促使医学检验在设备方面从以往的简单的手动仪器发展为先进的自动化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手工操作检验逐渐被自动化机器检验所取代,在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同时,还有效减少了检验的人力成本,加快了检验结果的生成,有利于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3]。
②医学检验中采取的技术和方法也出现增多,技术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如免疫标记技术、自动化细菌鉴定技术等,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
③医学检验的工作内容从单一的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逐渐转变为在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
④医学检验过程中,更加注重循证理论,能够有效保证医学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医学检验成本,不断优化检验操作。
⑤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也从以往的临床医师制定,转变为临床医师与医学检验人员共同制定[5]。
2、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医学检验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以下内容分别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应用价值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是通过生物或化学技术对收集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主要包括血清学检验、免疫化学检验等,具体作用如下:
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的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项目可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通过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可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结果,对疾病作出诊断的同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通过对某些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对某些疾病早期或疾病隐患进行有效筛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如通过对孕产妇血清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可在孕前及时发现出生缺陷风险,实施干预措施后,可有效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6]。
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对病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如通过肝肾功能检查,可对肝肾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判断患者的肝肾功能处于何种状态,以更好的指导于临床治疗。
⑤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通过对血液、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可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并根据药物治疗效果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药物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药效,并降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7]。
2.2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学检验属于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抗生素药物、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体作用如下[8-9]:
①微生物学检验致力于研究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特征,对引发感染的病菌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②微生物学检验可对病原学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在医院感染的判断中应用效果显著。
③微生物学检验通过对病原体的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根据耐药性和敏感性,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更好的发挥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④微生物学检验还能够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和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消毒水平和灭菌达标率。
3、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沟通的相关措施
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是医学检验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医学检验作为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判断依据,如检验人员缺乏基本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往往会导致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欠佳,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临床实践方面也需与医学检验之间维持紧密的沟通,如临床医师仅在自身专科方面精通而欠缺医学检验知识,对相关检测项目不够了解,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相同意义的项目多次检验情况,造成人力、无力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及时对疾病作出诊断[10]。因此,有必要对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性进行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其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10]:
①加强医学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医学检验和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学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应共同参与,并进行友好的交流和沟通;
②加强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检验科应积极参与到临床各科室的疾病诊断研讨会中,对临床诊断知识进行更新和补充,对检验科工作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积极听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客观评价和合理意见,并就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③编写临床检验手册:在与临床各科室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检验科还可与临床各科室合作编写临床检验手册,在手册中,将医学检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相关要求等各方面内容详细记录和标注,人手一份,可供检验科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查阅,有利于规范医学检验工作,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的沟通。
4、结语
目前,医学检验的发展较为迅速,医学检验逐渐从以往的单一化、手工化转变为标准化、自动化,其精密度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医学检验的误差不断被减小,但在临床上还应对医学检验技术和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医学检验设备不断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与医学检验的沟通,以更好的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使医学检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试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7(3):131-133.
[2]李滨。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及临床研究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132-133.
[3]王兰兰,欧启水。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13-16.
[4]王清华。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7):86.
[5]常永红,王峰,陈志霞,等。浅谈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5,28(9):173.
[6]香忠成,苗生虎。医学检验在临床中的地位及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17.
[7]叶长城。浅谈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和发展[J].医药前沿,2014,4(10):379-380.
[8]张丽,蔡金良。临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173.
[9]张捷,杨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热点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9-12.
[10]王燕敏。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98,797.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良性肿瘤病症,发病率较高,其常引起患者月经紊乱状况,随病情进展将引起患者并发多种生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常用手段是药物治疗及手术切除,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较大缺陷。海扶超声聚焦刀属于新型无创治疗方法,此次研究中探讨海扶超声聚焦刀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提供更多参考。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新余市幼妇保健院行海扶超声聚焦刀无创治疗的53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符合《妇产科疾病诊疗指南》中关于子宫肌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断等,或体检发现子宫肌瘤;排除宫内膜及宫颈病变;无其他妇科疾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33~51岁,平均(40.55±1.50)岁。肿瘤部位:多为肌壁间肌瘤,肌瘤直径1.5~13 cm。单发肌瘤37 例,多发肌瘤16 例(2~4个),有宫内节育器者术前取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JC 200 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体系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避开月经期及月经前1 周。术前对患者进行B 超及MRI进行检查,详细记录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摄片保留;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治疗前给予80U 缩宫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1020850)+加入5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40 滴/min。常规皮肤脱脂脱气,取俯卧位,镇静镇痛下,行机载超声定位,功率设为180~400 W 进行治疗,由深到浅、由足至头,术中严密监测患者出血状况及生命体征情况,治疗后予冰生理盐水500 mL 分次灌注膀胱后,返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手术治疗结束后,使用B 超进行复查:检查肌瘤回声、血流、体积;术后回访患者月经量,经期状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 2)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瘤体体积。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减小50%以上,肌瘤中血流信号、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肌瘤回声明显增强;有效: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减少≤50%或肌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患者肌瘤中血流信号明显减小,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肌瘤回声有所增强;无效:患者治疗后肌瘤增加,肌瘤中血流信号、肌瘤回声等无变化,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进行影像学检查,53 例患者中共62 个肌瘤,对患者进行随访,经一次性治疗,显效37 例,有效12 例,无效4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49/53)。62 个肌瘤经一次性治疗,消融肌瘤56 个,肌瘤消融率为90.3%(56/62)。53 例患者中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明显改善(月经异常、腹部包块、白带增多、疼痛、尿频、便秘、继发性贫血等),改善率为92.5%(49/53);患者子宫肌瘤瘤体出现明显减小,消退率为90.6%(48/53)。2 例患者治疗中主诉存在腹部及腰骶部胀痛,1 例患者治疗中存在大腿根部胀痛,上述3 例患者未经任何处理,2 d 后症状缓解;1 例患者肌瘤体积较大,治疗中出现阴道流血症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患者治疗3 个月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1 个月后瘤体体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子宫肌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正常肌层细胞突变、局部生长因子之间的作用、性激素作用等均是子宫肌瘤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可无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或盆腔检查确诊,子宫肌瘤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疼痛、腹部包块、压痛、白带增多、贫血、严重时还将的导致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相关妇科疾病,甚至引起患者流产、不孕,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手术治疗时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采用手术治疗时能直接切术患者病灶,有效避免了子宫肌瘤复发。但手术治疗创伤较大,且切除患者子宫后将引起患者丧失生育能力,也易引起患者卵巢相关功能早衰,导致绝经期提前。
海扶超声聚焦刀属于无创治疗技术,其属于新型子宫肌瘤治疗手段,又称JC 型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海扶超声聚焦刀是以超声波为治疗源,利用超声波良好方向性、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将超声能量透过皮肤汇聚到患者子宫肌瘤,从而使肌瘤中聚焦区域温度瞬间升达60℃~100℃,引起蛋白质变性,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消融子宫肌瘤的目的。病变组织以外的正常组织因温度较低而不会造成损伤。消融后的肌瘤可逐渐缩小至消失。使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时,采取非侵入操作,具有无创性,也无辐射,皮肤无任何瘢痕,保留子宫、不影响女性正常内分泌功能;患者不良反应较小,多发子宫肌瘤及再发子宫肌瘤可重复治疗;采用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时无需麻醉,主要采取静脉给予镇静镇痛药,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即可完成治疗,减少麻醉引起的风险;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痛苦小;且患者治疗时间一般1~2 h,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患者治疗时无需进行输血治疗、营养治疗等,减少了患者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海扶超声聚焦刀无创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肌瘤消融,且患者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将其作为子宫肌瘤的有效治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