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也别忽略了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加以了解。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政治学论文(优秀2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路径
摘要:大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影响大学生心灵成长,塑造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文化空间的关注,其工作开展可以探索空间视角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次路径探索的努力,都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此在与彼在,关乎其现在与未来,更关乎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视角路径;探析
大学是作为存在和实践着的文化空间而存在的。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在文化空间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空间视角切入,探索有效路径,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文化空间与大学生成长
大学是文化空间,也是大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部分,直接关乎心灵成长,影响人生境界。大学生成长在一定的时空中来完成,大学由人、事、物组成,不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存在,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和空间实践。一方面,大学与时推移,处于不断在实践中生成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大学是空间场域,有其共时性、在场性和构成性。文化空间影响心灵成长。大学生成长离不开师生与相应环境的在场性与构成性,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共时性。文化空间的构成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学生是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构成力量,其成长与文化空间相互作用,共塑空间实践过程。文化空间塑造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使思想有依附。“同学”之称本身就是认同的体现。同在一地一校的人对于校园文化传统多少都有了解,对于校园的文化标志物都有记忆,对于学校重大事件都有记忆等等,这些都建构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塑造大学中的根基性的认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心灵成长、塑造认同,其研究离不开对文化空间的关注,其工作开展可以探索空间视角路径。
(一)注重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的分析和表述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价值归宿。大学生成长是在现实空间和理想空间的交织中进行的。现实空间就是大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理想空间就是心中想象空间。空间表述影响学生认识和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空间表述要注意把握方向,既坚持实事求是,又要注意传递正能量。大学生总要有一个地方来寄托精神,陶冶性情。理想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投影,有理想就不会热情消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要充分肯定现实空间中的有利因素和理想空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追求的方向和力量,又要注意指出道路之上可能需要优化的地方,这样才能在重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
(二)引导主体在文化空间中寻求认同和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塑造认同和归属。大学生既作为思想的个体而存在的,又作为思想的群体和集体而存在。作为个体而言,需要寻求认同和归属。大学生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对文化空间的不断认知和深化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作为个体又作为集体一员的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从而生成出学校、学院、班级和自我同在的心灵归属感。大学生思想引导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尽快熟悉环境并适应环境,利用有利条件获得自身成长,爱校爱班爱自己,尊重多元化的个体价值。文化仪式是塑造认同和归属感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仪式,文化仪式应当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用心组织、主题鲜明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网络空间阵地把握主动权,传递正能量
信息时代人人作为自媒体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影响难以预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占领网络空间阵地,把握主动权。信息扩散具有人际关系链接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思想引导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的观念,树立良好榜样;另一方面需要反映迅速,积极传递有效信息,不断传递正能量,尽快消除消极不良信息给学生的心理暗示;再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管控,合理使用新媒体,持续不断的化解危机和传递健康成长的声音。网络思想意识阵地的优化方式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
(四)注意文化扩散中的中心与边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文化扩散规律和特点。文化扩散具有从核心到边缘传播的特点,从内向外不断散发出影响力。大学之中,从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的群体来看,辅导员、班干部和党员相对处于文化扩散的中心位置。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自身言行,开展工作严谨有序。对于学生干部和党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抓关键少数,抓党员干部,形成凝聚力,发挥影响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传递信息给学生,推动工作开展。边缘群体需要特殊关注。
(五)积极建构记忆空间延续学校文化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建构记忆空间延续学校优良传统。大学(新建的除外)一般都有其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大学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延续传统中继往开来。不管是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校规校纪,还是学风班风等,都是大学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提及的,正是文化传承的记忆,不断被文化仪式(如典礼、校庆等活动)所强化的,正是文化传统。传统基于认同,一所大学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积极创新,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组织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构起大学生的记忆空间。
三、小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是一个棱镜,映照出大学作为文化空间的多个侧面。大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文化空间处于稳定性与变化性交织的实践过程之中,这一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次路径探索的努力,都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此在与彼在,关乎其现在与未来,更关乎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摘要: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对政治实体、政治目标、政治效能的体验与意识,是指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精神力量。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存在着政治实体上的国家高度认同与政党低度认同并存,政治价值上的核心价值观低度认同与价值观西化并存,执政效能上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冲突等现状。在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要积极发挥青年正式群体的引领作用,注重青年非正式群体的渗透作用,加强青年文化建设,通过三者的有机配合建构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青年群体
大学生是否对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实体,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价值目标,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代表的政治效能具有积极的政治认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稳定。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现状,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认同感概念辨析
认同即主体对客体在同一性上的情感归属,是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最终信仰。不同学者从认同概念出发,对政治认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较早提出这一概念,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薛中国认为,“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体的或群体的)对政治体系的能动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行为反应过程,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伴随着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并经过一定的政治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价值认可、赞同和确信,并自觉地按政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参与、维护和促进政治体系的运行、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体现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2]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政治认同是在政治社会化实践中产生的对政治实体、政治目标、政治效能的体验与意识,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力量源泉,是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认同危机: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积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认同存在危机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政治实体组织上国家高度认同与政党低度认同、组织价值上核心价值观低度认同与价值西化、政府效能上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冲突。
(一)对政治实体组织:国家高度认同与政党低度认同并存
政治实体认同主要是指对国家政党等实体的归属感。“总体上,国家归属感和国家责任感的加权值在4分以上,这表明大学生对国家高度认同”。[3]大学生大多对中国的国歌、国旗、国徽等象征符号怀有敬重感,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与高度的国家认同相对应的却是,大学生对于政党却属于低度认同,这也许与当前我们的政党腐败问题密切相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官员纷纷利用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行为使政党越来越不信任,虽然以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网络反腐,实现新形势下的反腐常态化,但仍有大学生发表“反腐反腐、越反越腐”等言论,这些折射出他们对于政党的不信任。
(二)对政治实体的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的初级认同与价值观西化并存
政治实体的价值目标认同突出表现为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党的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当前社会的最大价值共识,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认同指明了方向。但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层次一般处于初级,即仍处于被动本能的接受范围,只有少数处于中级情感认同阶段,极少数达到认同的高级阶段,其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其政治信仰还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灌输、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还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4]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承载着西方价值观念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入侵,削弱本国文化的凝聚作用,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更易受到影响,从而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与西化的特征。
(三)对政府执政效能: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政府执政效能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认同。大学生作为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所以大学生对政府政策的效率性是比较认同。但是对政策的公平性却是存在很多怀疑的,这就在总体上使得大学生对政府效能的认同较低。大学生就业面试的不公平待遇更是层出不穷,比如企业面试直接查户口、只要“985”高校毕业生,“农二代”和“贫二代”的能力加学历比不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财富加权力,这些都严重削弱着大学生对政府执政效能的认同。
三、转危为机:在群体中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青年处在生理性成熟向社会性成熟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与弱化的自主能力之间的冲突、高成就动机与低成就感之间的冲突、开放性与闭锁性之间的冲突,所以青年极易形成各种各样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年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和青年非正式群体的渗透作用,以积极健康的青年群体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一)发挥青年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青年正式群体主要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____青年会全国协会等全国性青年组织以及存在于学校系统内部的学生组织如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它们的群体意识与群体目标都是由国家机构规定的,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对群体内成员政治观念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校内部的青年组织如党组织和团组织,要了解青年特点,关注青年身心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培养积极的政治情感,增加政治参与能力,在大学生群体成员的持续社会互动下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二)注重青年非正式群体的渗透作用
青年非正式群体中,影响最大的即网络群体。网络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极易是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具有共同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群体感。这种群体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有正向作用的。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我们必须利用微博、微信、QQ、等形成的网络群体,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传播机制,建立与网络领袖的沟通机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当中。
(三)增强群体文化的感染力
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社会实践中,在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交织中形成的表现青年群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亚文化系统,对青年群体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通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青年文化建设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始终坚持改造现有青年文化和建设新的青年文化精品的统一,探索青年文化建设的规律性,了解当代青年多样化的需求,跟踪青年文化发展动态,以此为依据对现有青年文化加强引导,同时要整合资源,创作、生产、推广青年文化精品,让青年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威尔特。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2]薜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蒋荣,戴均。政治认同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3.
[4]张继,王娜。基于政治认同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