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论文【优秀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技术创新论文【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技术创新论文 篇1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当今中国“世界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工业企业纷纷面临着行业升级、企业转型,依托技术创新,让企业更富有智慧、令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无疑是必由之选。本文从企业基层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视角,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求能抛砖引玉,共克时艰。

当今10年,“中国制造”的传统招牌正在半主动半被迫的情势下向“中国智造”发生着深刻、迅猛而艰难的转变。在重工业行业逐渐进行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汹涌浪潮面前,曾经的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面对产能饱和导致的利润摊薄、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本和附加值冲击已日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饱和直接导致中低端产品线的成本成为直逼企业生死存亡的出鞘利剑,而以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已然成为企业立足自身、面对寒冬的重要选择。

然而,如何在重工业企业卓有成效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认为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得面对3个问题:

一、狭义指标化,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与现场岗位作业员工的分工解离

重工业企业由于职能分工的习惯,技术创新工作极易被狭义的理解为一项技术岗位工作指标去完成。现场岗位作业员工被培训习惯于接受标准化工作指令完成线性工作任务,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又兼职后台组织工作,在技术层面难于同一线员工有深入接触,造成现场有想法缺乏沟通,技术部门有指标却闭门造车。现场岗位作业员工长期积累的革新经验或灵感火花由于没有明确流畅的。整理管道或雪藏或流失;同时技术层挖空心思“想”项目,要么在做事倍功半的重复性开发,要么创新课题与本企业生产实际关联甚微。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资源的实质性浪费。比如国内某钢铁企业中的一位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利用企业创新管道成功申请了大量专利、发明,个人也获得了相当的奖励收益,然而其大部分项目课题却属于生活日用品范畴,与企业生产需要无关,现场大量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认真应对。更严重的是其获利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追捧和效仿。结果,企业在有限预算中为无法转化为自我实用的专利长期支付高额费用,同时专项岗位设置的人力资源脱主线而开旁支,不能不说是企业在片面追求创新的指标化上的前车之鉴。

二、面孔高冷,技术创新课题实施与申报表述能力的解离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成果,从形式上而言取决于申报通过率。无论是专利发明、技术秘密,还是系统创新、QC,无法通过标准化的模具进行成功表述,就无法确立其法律地位获得保护,更遑论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转化能力。然而实际工作中,员工们在项目实施阶段往往是热情高涨,进入申报评审流程却望而却步,甚至就此止步,归其原委,首先在心理上把申报工作定位的过于“高端”,形成畏难情绪。大部分初次涉足项目申报过程的人员无师可鉴,又或者自认为表述不够专业,又或者独立于现场实施阶段之外,结果是词不达意,又或者不知所云。

使申报材料反映项目实际,即做到通俗易懂,使评审人员不受专业限制,可以无障碍的阅读识别,又做到专业规范,符合行业标准和可操作性,不但一般一线员工存在表述差距,就连具体负责相关事务的技术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十拿九稳。申报成功率低打击了立项积极性,数量的不足使遴选优秀者加以提升更加困难,导致申报更加高冷,形成恶性循环。

三、通过即“死”,课题申报成功与效益市场化的解离

脱胎于生产实践的创新课题一般具有行业推广价值(技术秘密除外),但现实中经企业统一申请认证的课题项目在申报成功之后,往往立即成为尘封档案柜的故纸堆,距离询价而沽的效益最大化之路遥遥无期。一方面项目发起人在任务完成后得到企业内的一定奖励之外,就得埋头去完成其它工作,无暇再顾及项目后续经济变现,另一方面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也没有任务和意识去推动专利进入知识产权市场。结果创新工作的推进目的变成了申报通过率,通过即“死”,使技术创新工作的层次停留在一个事倍功半的较低层次上。

如何破局?

1、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应当详细分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效益要素、技术关键点,明确短板和瓶颈,建造攻关点汇集和公示平台,使该业务区划的员工都有条件及时、透明的获取立项方向信息,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流畅的意见采集管道,来自一线的原始工艺改善要求、设备改造需求应当能及时送达分管片区的技术管理人员手中,并形成回复、跟踪、闭环、评价机制。在上述平台上的信息同时建立提高机制,有项目潜力的应当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分析、立项、跟进、评估、申报工作。以此杜绝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增加“干货”撇除“水分”。

例如,国内某钢铁企业,其铁水单位成本长期高于区域竞争对手,其炼铁厂通过在自己工艺范围内分解各工艺环节成本,使每个环节的员工清楚明了自己岗位每班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由此展开的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技术创新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明显,最终有力的控制了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

2、企业技术人员应当捆绑到责任区划的对口专业项目组之中,从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介入,什么时候技术专业人员能听懂普通一线员工的大白话了,能够身体力行的接触、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的方方面面了,自然就知道课题申报所要表达的意向了。简而言之,接地气方能有话可说。如果技术管理人员仍然满足于野生式的放养工作模式,事到临头“捡”项目,坐在办公室等项目实施人员口头汇报,那么难以将项目表述清楚易懂也就不难理解了。

3、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有计划的组织普适性的技术创新申报课程培训,提高员工的申报规范化和技巧。一些不涉密的成功范例,应当在企业范围内建立模板和示例,既包含技术含量高的攻关,也普及简单的工器具创新,照顾到各个文化层次的企业员工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于无法评审通过的项目,应当组织专题分析讨论,找出不足,吸取经验。加强经验交流,技巧指导,使大家能各有所师,各取所需,最终各有所成。

4、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树立积极的市场意识,区别对待专利、技术秘密、先进操作法等不同类别的创新成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技术秘密往往关乎企业工艺、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先进操作法则多涉及工艺、能耗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立项申报有利于保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确实不适宜市场化推广。

但企业也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是针对工器具创造或改进,或者试剂配方,或者检测手段,这一部分知识产权是具有市场化获利的潜质的,因为同行业重工业企业在硬件配置上具有趋同性和通用性。如果能与相关业务范围的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类公司也往往是行业终端企业的服务供应商),则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创收的新渠道,完善企业的多元化利润,也是对既有投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实现手段。

综上所述,在重工业企业转型求存、创新重生的艰难历程中,在工作职能划分严格、现场型技术支持需求量大的工作环境中,想通过利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将现场经验和意见建议高效的转化为创新创效的项目来源,整合技术力量加以提炼、升华,最大化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明职责、接地气,多普及、重实效,”使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创新工作,破除困局,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技术创新论文 篇2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是提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 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近年来, 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 且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进行实际的探究, 分析当前技术的不足之处, 并阐述未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机械设计; 制造; 创新; CAD; 自动化;

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虽然发展的比较迅速和稳定, 但是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发展水平也远远的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当前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技术的引进, 无法生产出一些处于科技尖端的产品。由于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采用人工生产较多, 虽然能够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 但是依靠机电生产的产品质量、外观及内在性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仅仅算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1 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探究

1.1 CAD辅助设计与自动化技术

CAD技术是一种可以把各种学科的技术与技能结合起来为自身所用的一种综合性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 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生产模式的重组与转变。CAD技术具体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工作理论, 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 优化整个设计制造流程, 形成机械制造以人为本的柔性生产, 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1]。

1.2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主要运用在两方面: (1) 快速成型技术,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 将零件精确地切分成不同的形状以及小块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此激光技术的引进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激光本身具有较强的切割功能, 能够保证切割产品的质量, 再加上与CDA技术联用, 两者之间互相配合能够将模块切割的更加的完美, 且花费的人力比较少, 有效地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 热处理技术,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对产品进行热处理是生产与制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是保证产品使用寿命以及耐磨度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国有的企业会为零件处理设置专门的厂房。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对一些产品无法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因此很多的企业采用激光热处理技术,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使产品迅速固化, 并达到预期的效果[2]。

1.3 数控技术与纳米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对零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企业提出数控机床。这种数控机床除了拥有较高的灵活性外, 还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加工的整个过程。但是采用数控生产的零件仅仅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其他中小批生产的制造业之中, 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人们听说的比较多的一种加工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用在微型的零件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 人们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 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制造技术根本没办法达到要求。因此, 采用纳米技术对产品进行加工, 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的要求, 提升制造企业的效益[3]。

2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崛起, 这些技术保证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由于国内与国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双方的企业都想争取更多更有力的资源以及得到更多的利润, 再加上产品的开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 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各个企业不断地开发和推销自己产品的重要渠道, 所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全球化是其发展必须的趋势, 也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革命行性的变化。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的开发, 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 产品的销售业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广, 因此机械设计与制造全球化发展是保证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4]。

2.2 降低风险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企业都想要保证自身企业的发展, 因此就会大大地降低自身企业的风险。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 想要降低风险, 就应采用虚拟化模式。采用虚拟化模式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在产品制造前进行严格的确认, 通过虚拟的场景模拟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的全过程, 及时的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出现, 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2.3 环保方向发展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也是阻碍社会发展主要的问题之一, 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 才能保证制造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朝着零污染的方向发展, 积极的改进和创造一些健康的、绿色的制造技术, 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机械设计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 因此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稳定的发展, 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们除了从技术方面对制造业进行改进之外, 还应该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彤。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创新[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xx, 28 (2) :195-197.

[2]孙洪霞, 刘昭, 李红伟。新时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色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 20xx (12) :230-231.

[3]何庆。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思维的开发[J]。现代机械, 1999 (1) :12-14.

[4]沈惠平。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7 (5) :43-47.

技术创新论文 篇3

摘 要:森工企业作为我国木材采运、加工、运输、供销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的新形势下,森工企业在营林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协调发展,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必然更加艰巨,营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显得更加紧迫。基于此,本研究简要论述营林造林技术,进而针对森工企业营林造林技术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营林造林; 重要性; 现状; 发展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森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是目前森工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宗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是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空气净化器”及“资源宝库”,现代化的森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营林造林工作,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营造林技术的概述

所谓营造林技术,人们往往又称之为“建造绿色长城”活动。从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东北部、西北及华北等受风沙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首先开始实施。借助营造林技术,也就是在环境破坏、风沙侵蚀十分严重的地区进行大型防护林修建,这样能有效防止风沙侵入,减少水土流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而森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创造木材收益的同时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营造林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工作人员要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过伐林和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树木种类,也就是因地制宜。其次,在进行种植之前,必须要针对这次的种植活动进行一个整体规划,梳理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的,落实好责任,保障营造林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再次,营造林工程作用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发挥,与树木种苗的品质有直接关系,如果树木种苗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控制,那么在种植之后,生产缓慢、存活率低等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影响营造林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筛选种树种苗,保障这些种苗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确保苗木成活率。第四,树木种苗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坏,一旦种苗被破坏,那么将无法继续存活和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输苗木前,就应选择好最为恰当的、伤害率最低的运输方式,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最后,由于苗木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进行播种时,需要全面分析和掌握天气状况,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保障种子在雨后完成播种,以提高其成活率。

2 森工企业营造林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营造林技术在森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都会利用到营造林技术,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 病虫害控制林技术 在营造林过程中,森林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森工企业在此方面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首先需要在迹地范围内针对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蚀的树木进行保护,同时将已经被病虫感染的树木进行烧毁,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确保健康的树木不被感染。此外,注意树木周围的杂草是否被病虫感染,一旦发现病情,必须马上处理,避免循环污染。

2.2 火烧技术 为了控制灾情的蔓延,往往会采用火烧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尤其是混交树种的选择,必须要特别重视。在进行火烧迹地之前,工作人员应将迹地进行全面清理,然后在细致规划后,在整片迹地上进行树种选择,通常会选择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如果营造林正在建设过程中,那么必须确保树穴的大小,一般控制在50 cm×50 cm×40 cm。同时为了减少病虫滋生与传播,树木植株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好,并保障株行距的均匀,确保每一棵植株都能够充分吸收到阳光和养分。

2.3 采伐技术 营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主要偏重于树苗的选育,因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伐桩萌芽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采伐迹地中的不同伐桩密度及树种情况,对树苗进行合理科学的选育。倘若伐桩之间的间距偏大,就要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补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在参照采伐迹地原本树种的同时,尽量选择抗虫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树种,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4 重点保护阔叶树次龄幼龄林 营造林的建造不仅要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与种植质量,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保证营造林中树种的多样性,比较珍贵的树种更要精心呵护、着力发展。因此,阔叶次龄幼龄林作为林地中相对存在量较小的品种,应在营造林的种植中受到重点保护。在营造林建设的前期,也应对类似的珍贵品种作出重点规划与保护,并对其进行人为调控,以保证其成活率与覆盖率。

3 结语

通过对营造林技术的简要阐述,进而将我国森工企业中营造林技术进

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篇4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篇5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技术创新论文 篇6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xx(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xx(06):111~112.

[4]宋俊锋,林素仙,计佳燚,吴琼.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xx(07):131~141.

[5]张红岩,林小军,马青丽.依托课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xx(06):111~11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