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铁道论文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摘要】作为关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本文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关键词 《人民日报》 铁路春运 框架理论 内容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的《人民日报》中最早出现了“春运”一词①。维基百科将春运定义为“中国大陆在农历新年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堵塞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左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中,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因此中央电视台曾将春运形容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现象”。
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按照出行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将春运大致划分为民航春运、铁路春运、水路春运以及公路春运等。本文选取春运中引起最多关注与争议的“铁路春运”,以《人民日报》为分析样本,并对该报2009——2013 年刊登的铁路春运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其“铁路春运”报道中构建了怎样的框架。
一、框架理论与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
欧文·戈夫曼在《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做出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他认为,“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就没有任何意义”②。
(二)新闻框架
1978 年盖伊·塔奇曼(Gary Tuchman)发表《做新闻:一项关于现实建构的研究》,最早将戈氏的框架理念引入到媒介研究中,她认为“新闻是建构的现实”。吉特林(ToddGitlin)将框架理论与新闻生产明确地联系起来。吉特林在媒介研究的特定语境中,给“框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overtime)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方式,也就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persistent)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处理者按惯例(routine)来组织话语。③
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新闻框架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架构,并将其区分为新闻组织框架、新闻个人(编辑、记者)框架和新闻文本框架④。
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臧国仁所言“新闻文本框架”,即在媒介内容领域,研究“框架是什么”。针对本文具体研究,并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框架分析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选样及依据
本文选取2009-2013 年《人民日报》五年间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以年为单位,通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春运”为检索
关键词 先后对文章题名、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两个子样本。样本1 由25篇报道构成,样本2 由128 篇报道构成。随后笔者按照文章必须是主要关于铁路春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了一个由67 篇文章组成的样本,即五年来(2009——2013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文章”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于本研究,分析单位和观测单位均是“文章”。笔者根据对2009-2013 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整体把握,遵循编码的排他性与穷尽性原则,为分析单位设定了发表年份、版面呈现、是否头条、文章体裁、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等类目,建构了一系列变量并进行了编码。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报道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数量从2009 年的6 篇增加至22 篇,呈明显递增趋势。由此可见,铁路春运报道在《人民日报》逐渐成为话题中心。虽然报道数量在绝对数量上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但这是源于本研究的前提,即铁路春运报道,其时间跨度为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故其报道数量的价值便体现在了为期40 天左右的报道周期中。对铁路春运报道关注度的提升与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呈正相关。据统计2009-2013 年全国铁路分别发送游客1.92 亿、2.1 亿、2.2 亿、2.21 亿、2.4 亿人次(旅客乘一次车,统计为一个旅客人次)。
(二)报道主题呈现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取舍与重要性判断,即新闻框架构建中的界限。因此,报道主题对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纵观《人民日报》近5 年的铁路春运报道后发现,在各种议题中,“春运概况”位居第一,且2012、2013 两年持续走高。“春运政策”“购票困难”均以12 篇文章位于第二。每年均出现的报道议题为“春运政策”和“完善服务”,但两议题在2013 年的报道数量均明显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主体依然是铁路部门,约占总报道量的67%。“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为主题的文章其报道对象主要为普通乘客,共计18 篇,约占文章总数量的27%,从报道趋势来看虽有增加但仍旧不占优势。
(三)消息来源的选择情况
1、消息来源分布
甘惜分定义消息来源(也叫新闻来源)为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⑤。经过笔者统计分析,在《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中,对消息来源的选择和处理存在明显偏向,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共有42 篇,占总报道量的60%,以民众为消息来源的占22%。统计显示官方来源占绝对优势,是铁路春运事件媒介呈现的主要定义者。
2、消息来源关联报道主题的交叉分析
简单的分析文章中的消息来源频次无法全面体现新闻报道,也不能反映出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量和代表的立场,因此笔者将进行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的关联分析弥补其不足。臧国仁把消息来源视作社会行动之竞争者,彼此竞相在媒介领域中争取言说论述的主动权⑥。竞争者各自透过组织文化动员资源与人力,建构符合组织框架的言说内容,并试图接近媒介,以争取其接纳论点,成为新闻框架的核心与基本立场,从而影响社会大众,建构社会主流思想。
笔者将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框架进行关联统计,试图探知消息来源主要通过哪些报道主题建构事实。
(1)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统计发现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是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最主要消息来源。主要从“春运概况”“春运政策”“票务信息”“打击犯罪”报道主题来框架铁路春运,向受众展现了铁路部门精心组织、改善服务、确保安全,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工作的决心,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缓解春运出行游客焦虑心情的方向发展。
(2)铁路工作人员。来自铁路工作人员的新闻来源只有3 篇,2 篇涉及以铁路工作人员为主题的“完善服务管理”主题。
(3)民众。以民众为主要新闻来源的报道主要是从“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完善管理服务”来框架铁路春运,主要呈现乘客在春运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四)版面呈现
报道所刊登的版面及在版面中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媒体对该新闻的价值判断。铁路春运报道主要集中在《人民日报》的视点版和要闻版,其中5 篇文章登上头版。视点版多关注热点新闻,要闻版则迅速报道国内外大事,故铁路春运报道被《人民日报》视为国内重要热点新闻。
(五)报道题材篇幅
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反映出媒体对该报道对象的重视程度。据统计,《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呈现主要通过报道,即消息、通讯等,占总报道量的87%。在报道篇幅方面小篇幅报道占据绝对优势。综上,简短的报道占据主流,也体现出铁路春运要求的信息服务性强的特点,能够为读者准确及时提供相关铁路信息。
(六)报道倾向
新闻报道者由于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不同,因而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按照一定的政治见解和新闻观点来选择事实、解释事实、评价事实,这就使新闻报道表现了一定的倾向性⑦。统计分析发现,5 年来《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主要为中立和正面报道,各占48%、41%,负面报道仅占11%。可见党报的性质在报道倾向中体现了出来。
在进一步研究报道倾向与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的关系时,卡方检验显示,报道主题(χ2= 40.08, p=.000)和消息来源(χ2= 17.26, p=.008)在报道倾向下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一)“舆论引导校正”的议题框架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读者框定了有关铁路春运的关注主题,影响受众对铁路春运状况的认知情况。春运期间,大量旅客跨城市、跨省流动,巨大的交通压力和人们的出行焦虑引起民众广泛关注。作为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人民日报》通过其报道引导舆论,使舆论尽可能走向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
(二)偏向使用“官方”作为消息来源
新闻工作者对消息来源的选择不仅受到消息来源本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报纸属性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在铁路春运报道中享有更多的媒介使用机会及在《人民日报》上的发言权,进而减弱了其他消息来源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媒体使用机会及话语权。
(三)采用中立为主的报道倾向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整体上倾向于中立和正面报道。中立的报道倾向坚持了客观报道原则,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数量上的巨大差异则体现出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的“喉舌”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铁路春运全景象的呈现。
①《万里长江春节前夕航运忙》[N].《人民日报》,1979-1-23
②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③李海波,《揪出幽灵:新闻文本框架之概念及辨识方法》[D].云南大学,2013
④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⑤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678
⑥臧国仁:《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M].台北政大新闻研究所,1995
⑦何光珽:《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J]《. 新闻界》,1990(1)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介绍了TRIZ理论的产生和其体系内容以及TRIZ理论的基本解题流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高炉开铁口机的钻头在使用中存在严重磨损的问题,遵循TRIZ理论的解题流程和方法对开铁口机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三轴分析确定开铁口机钻具严重磨损的层层原因,并按照物理矛盾分析和资源分析的解题流程对开铁口机进行了创新设计。
关键词 :开铁口机;钻具;磨损;TRIZ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50
以铁水为产品的高炉炼铁工艺中炉前出渣铁作业是生产的重要环节。及时安全可靠地打开铁口通道出尽渣铁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的稳定顺利,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炉抵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保证高炉寿命。开铁口机是用于高炉炉前打开铁口通道的专用设备。
由于高温铁水的热量辐射,再加之无水泥炮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开铁口机钻头的磨损情况严重,打开一次铁口通道需要多个钻头,更换钻头费时费力,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钻头的更换不仅使生产成本增加,而且也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在大型化的高炉上尤其突出,此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大中型钢铁企业。
1 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1946年提出的。从1946年开始,阿奇舒勒正式开展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在以后数十年中一直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其领导下,前苏联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TRIZ的研究团体,先后分析了全球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起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了TRIZ的理论体系。
TRIZ的涵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由俄文转换为拉丁文的词头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on Problems(TIPS)。TRIZ理论体系庞大,包含多个系统以及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工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形成了九大经典理论体系,即: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IFR)、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
TRIZ解决问题的模式打破了通过试错法或头脑风暴法直接从待解决的问题到最终解决方案的常规方法,采用了类似“过桥”的方式解决问题。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总的流程是:首先应用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转化,把特定的待解决问题转化为TRIZ的标准问题;然后利用基于知识的TRIZ工具,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案,即TRIZ的标准方案;最后结合具体问题的领域知识和经验,得到具体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案。
2 问题的确定及分析
2.1 技术问题的确定及描述
开铁口机是高炉炉前的重要设备,图1是其主要组件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回转机构(或悬挂机构)、进退机构、钻孔机构和防护件等部分。进退机构主要靠液压马达带动链条实现进退动作,钻孔机构包括钻头、钻杆、冲击器等。其工作流程是:当高炉内冶炼的铁水达到预定量后,系统发出打开铁口的信号,开铁口机的回转机构(或悬挂机构)将开铁口机的进退机构和钻孔机构对准铁口,然后依靠冲击器带动前端钻头的冲击和旋转运动来破损铁口通道堵塞物。随着钻孔的深入,进退机构要驱动钻孔机构适时向着铁口通道的深处不断持续前进,从而实现完全打开铁口通道。当打开铁口通道后,进退机构反向驱动,带动钻孔机构快速退回,然后回转机构(或悬挂机构)带动进退机构和钻孔机构一起退出至待机位,等待下一次钻孔作业。如此循环,适时打开铁口通道,使冶炼好的高温铁水定期顺利流出至下一工序。
本方案的问题在于:随着高炉容积的日益增大,其铁口深度也不断加深,而钻头的耐磨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加之无水泥炮的广泛使用,这就导致在打开铁口的过程中,钻头发生急剧的磨损,导致难以准时打开铁口。打开一次铁口需要多次停机更换钻头,费时费力。本项目是针对开铁口机钻具磨损这一问题,进行结构优化和方案创新。
2.2 系统分析
首先对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和资源分析,深入了解各个组件的功能,明确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这些作用是有用的、有害的或者过度或是不足的,从而找到解决的具体点,系统组件模型图如图2所示。
2.3 问题分解
问题分解是利用三轴问题分析法来进行,主要是沿操作轴、系统轴和因果轴对初始问题进行分析与重定义;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问题,以得到一个更精确的问题定义,或将此问题扩展到可能存在的其它领域中去,最终得到可能的潜在问题原因,并明确问题解决方向。
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针对问题模型利用中间工具解决找到解决方案模型,再把解决方案模型转化为本领域问题解的过程。创新原理、标准解、进化路线、知识效应库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本文借助于物理矛盾分析及资源分析等问题分析工具,针对降低开铁口机的磨损这一课题进行实际运用。
3.1 基于物理矛盾分析的解决问题
所谓物理矛盾就是针对系统的某个参数,提出两种不同的要求。物理矛盾是常见的一种矛盾,当对一个系统的某个参数具有相反的要求时就出现了物理矛盾。因此,物理矛盾是针对一个参数的矛盾,技术矛盾是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其解题步骤如下:
(1)选取技术系统的某一因果分析。从钻具的偏移导致钻头磨损作为问题的入手点。
(2)从因果轴定义技术矛盾。系统中已有物质资源即为钻具本身,其自身既要有一定长度,保证能够打通铁口通道,同时钻具长度又要短,因为在钻具粗细一定的条件下,愈长的钻具其悬臂梁效应会更加明显,导致钻具过早发生偏移,脱离预定的铁口通道。
(3)提取物理矛盾。上述要求钻具既要足够长又要足够短,这就是一对物理矛盾。
(4)分离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方法一直是TRIZ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解决物理矛盾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矛盾双方的分离。现代TRIZ理论在总结解决物理矛盾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分离方法,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级别分离。
本课题中,当钻头刚开始钻孔时,需要钻具长度很短,以便可以轻易对准铁口并且便于作业;随着钻孔的深入,需要钻具的长度不断加长,以便可以持续打开铁口通道,从而最终完全打开铁口通道。那么,钻具的长短在时间段内不存在交叉,因此适用于上述四种中分离方法的时间分离方法。
(5)方案描述。基于此,利用动态特性原理和嵌套原理。考虑到将钻具设置为内外多层嵌套结构,在钻具刚开始作业时钻具很短,随着作业的深入钻具才逐渐伸长,这样既提高了开孔的准确性,又可使得开铁口机的轨梁等部件尺寸大大减少,从而大大减少了开铁口机的占地空间,为炉前操作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冲击器的位置可固定不动,进退机构可以完全省去,使整机大为简化,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3.2 基于资源分析的解决问题
所谓资源分析就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分析资源,挖掘系统的隐形资源,关注系统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组合、配置、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系统资源的应用价值或理想度。系统资源可按照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结构、功能、信息等角度来进一步细分。利用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①发现及寻找资源。通过工具寻找出系统内外的显性资源;②挖掘及探索资源。向纵深获取更多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有用的派生资源;③整理及组合资源。对所有资源进行识别、选取、激活并有机融合,使它们具有系统性、适应性、条理性和应用性;④评价及配置资源。评价的原则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取得预定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
结合本课题,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资源分析。表1是按照操作轴和系统轴发现和挖掘各种资源。经过分析发现,超系统中的资源有很多且很有价值。
高炉冶炼过程中,随着冶炼的进行会持续的产生高温铁水和高炉煤气,高温铁水由于重力会在高炉底部的炉缸内汇集,而高炉煤气不断向高炉上方移动,经过煤气上升管和下降管后经除尘最后并入钢铁企业总煤气管网。因此,铁口通道需要定期打开,让汇集在炉缸内的铁水顺利流出,流出完毕后需要重新将铁口通道堵上,待铁水再次汇集达到炉缸内预定高度后再一次的打开铁口通道。对于大型高炉,由于其铁水产量大,实际上在整个冶炼过程中铁水会不间断流出,因此往往是冶炼产生的铁水还没完全流出铁口通道就需要堵上这个铁口通道,同时打开另一个铁口通道,高炉的全部铁口通道实行无间断作业,保证铁水时时流出。综上,铁水是需要时时流出的,高炉煤气也是会时时会产生的。因此,整合高炉煤气的物质和能量资源,使其具有新的功能。
考虑将炉顶煤气引入出铁场,在铁口通道持续通入气体用来密封铁水,其压力可适应、可调节,这样就会使整个高炉成为一个动态闭合空间,此方案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具体来说,随着铁水液面升高,铁口通道处的压强就会增大;同时,随着铁水液面的升高,其对应高炉炉墙的温度也会升高,铁口通道内的气体也会膨胀,压力也会增大。动力气源可根据铁口通道内压力变化,适时加压或减压。当需要出铁水时,动力气源大幅度减压,铁水即可流出;当需要封堵铁口时,动力气源大幅度加压即可封住铁口通道。当高炉炉内压力有变化时,动力气源可适时微小幅度加压或减压。由于铁水在全封闭的空间内流动,动力气源的调节响应时间和精度都不需要特别精确。
采用上述方式对高炉进行维护,不仅打开铁口简单,闭合铁口也很简单,完全省去了高炉炉前设备,而且开口与闭口时间短,可靠性高,无需人工在危险的炉前操作。另外,冶炼的铁水可全程不与大气接触,避免产生烟尘,避免氧化,节能环保。
4 结论
通过创新方法(TRIZ)的引入和先进技术手段(CAI/CAD/CAE)的运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阶段的实战,对于此技术难题从多角度得到了多个解决方案。接下来将结合市场和客户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系统,争取早日完善现有产品并适时推进创新方案的实施,进而投入市场,服务冶金行业。
参考文献
1 史晓凌,许东双,范岩峰,等.TRIZ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2009
2 李艳.基于TRIZ的印刷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铁路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项目的质量、工期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盈利的最大化。铁路项目的建设周期被压缩得较多,且采用的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对于铁路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通过加强和推进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秩序,强化责任成本管控能力,堵塞效益流失漏洞,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手段的实施,能够在综合考虑项目的工期以及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保证预期项目盈利目标的实现,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进行铁路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当前铁路项目的建设周期较短,且采用的材料较多,铁路施工消耗资金最多的因素是材料,通常占据项目资金的60%以上,最高甚至可以达到80%。通过成本的管理,能够根据工期进行合理的资金调度计划以及材料购置安排,因此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是项目按期完工以及材料合理购置利用的前提。
二、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重视不够。铁路施工项目中标后,没有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成本核算,对整个项目的成本状况没有全面的掌握。项目管理人员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减少成本支出没有深入思考,减少收益,有些项目甚至最后亏损严重。2.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铁路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作支撑。相当一部分铁路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以致成本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成本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3.责任成本管理过程控制力度不够。管理粗放是不少铁路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在成本管理方面更为明显。铁路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贯穿于施工生产全过程,成本管理关键在于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不力会导致项目成本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铁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劳务分包、设备租赁、物资采购、安全质量等影响成本管理的要素把关不严,会导致本来可以盈利的项目变成亏损项目。4.成本管理方法落后。铁路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多,给成本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目前有些铁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是相对落后的,无法实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实际状况,很难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5.铁路工程项目从初设招标过渡到施工图招标后,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效工作更为艰巨,项目管理将更多从成本管控中要效益。
三、铁路施工中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对策
1.增强责任成本控制意识。现阶段,在成本控制方面,其控制意识不是很强,呈现这样的状态:部门分工虽然分工比较明确,每个人员只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对成本控制没有概念,比如,施工技术人员只负责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等等。职责分工固然是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整个企业成本控制来说,每个环节、人员、部门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将控制工作做到位,比如负责材料的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只选择最佳的、成本高的材料,不考虑材料浪费的现象,工程成本也不低。如果施工技术人员只是为了达到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在制作施工方案时,不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那么自然成本就会增加。因此,相关人员都要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实现全员控制,将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2.建立完善的责任成本控制制度。一个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是保证成本控制工作得以实现的前提。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对企业所有产生价值的各个环节建立对应的责任部门(责任人),科学制定责任预算,合理确定成本及价值目标,对实际成本和价值进行控制,计算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差异,并进行责任、成本、绩效工资相挂钩考核兑现的过程,尤其在项目上场初期,要遵从“分级管理、方案先行、量价分控、书面交底、动态监控”思路对项目开展成本预控工作,预控工作内容要从“8个模块、14个方面”着手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制定标准流程、设置固定表格把完成项目的软硬要素反复优化固定,统一标准计算项目目标总成本,在此总目标基础上再进行目标分解、责任划分和奖惩约定,最终实现两个确保(确保成本可控、确保责任兑现)。责任成本管理是以责任主体核算为基础,以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激励为抓手,以企业成本文化为动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首先,完善权职清晰的成本控制体系,成立控制小组,依据“1153管理模式”将成本与管理“绑定”,即牵住“一条主线”,破解“一个难题”,抓好“五个环节”,落实“三项措施”,同时紧抓“4阶段22个环节”,构成了整个项目的运行成本,涵盖了纵向阶段、横向环节要素,突出了责任成本阶段管控的重点;其次,对于施工的各种可能会出现的费用进行量化和细化,比如,施工需要的费用,管理需要消耗的费用等等。在整个项目的前前后后,各个细节、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都要确立清楚,增强其责任感,实现企业成本从小处着眼,每个部分都可以做到成本的控制,构建了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工作做到实处。3.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成本控制。在铁路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费用,要有针对性地控制住各个成本的花费。比如,在材料费控制方面,在进行材料采购时,施工技术人员要对材料的需求、数量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采购人员可以选择招标的形式,以材料质量为基础,进行对比,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在进行材料运输时,要选择最合理和经济的运输方式,使得运输成本降低;在使用材料过程中,要对材料浪费问题加以控制,建立奖惩制度,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成本。从材料出厂到构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入手,主要控制单价、质量、数量。也就是要把好计划、质量、定价、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料、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口。在机械设备方面,项目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设备使用计划申请,公司先内部调剂,再确定采购或租赁,外租单价控制在指导价内。定期各项目外租设备单价,进一步提高设备租赁价格的透明度。同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很重要,将维修的费用降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发生事故,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不会因为延期产生各种费用。在各种费用中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的整体控制。4.提升全员责任成本管理意识。全员责任成本管理意识对于整个项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责任成本管理理念落实到管理者及操作者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将成本管理落实。笔者所在的某铁路项目,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项目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公司经济管理各项文件的方式,深刻领会成本管理精髓,逐渐引导大家培养成本管控意识,从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上抓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全面的、全过程的、全体参建人员共同参与的大成本管理理念。某项目自施工以来,先后开展教育活动12次,培训员工近160余人次。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人,有效、扎实地推进目标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比如因已上场成本管理人员少、业务水平较低,通过业务培训,解决了劳务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杜绝了潜在的经济风险。同时,一个铁路施工项目往往需要上百种的材料,各种材料进场早晚的把握十分重要:材料进场太早,会增加铁路项目建设企业成本或贷款利息的增加,另外,也很容易出现二次搬运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因堆放过久而出现损毁现象;材料进场太晚,则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会因工期的延误而支付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因此,材料进场顺序如果安排地合理得当,对于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是很有帮助的。5.抓好施工方案优化、有效降低成本。施工方案优劣是决定施工成本的受控良好的先决条件,好的施工方案对施工管理和施工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项目首先以施工方案的优化作为成本管理的起点,对每一项施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商榷后进行修改,真正确立施工方案是决定项目成本的第一道关。例如为了实现技术成本双控,笔者所在某铁路项目的土石方开挖施工,项目上场初期,项目部根据设计施工图,结合现场实际勘察,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土石方工程量进行清理并严格会审,会审过程中发现并确定设计沟槽开挖底宽为3.93米。但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工程实际施工需要,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判断,线路绝大部分沟槽开挖底宽并非要3.93米即可满足施工需要。所以项目部在施工前期进行尝试,分别设两段试验段进行试验,并让外部劳务队伍亲自施工,结果证明,在满足安全、质量要求,炮机、挖机施工作业面正常以及保证后期pccp管道(管径2000毫米)安装的情况下,实际的开挖底宽3.3米即可,并且外部劳务队伍亲身参与也予以认可。如上所述,平均每个断面每米节省土石约1.45立方,全线共计结余土石方约12950立方,节省金额约为21万元。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做好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控制工作是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铁路施工企业也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源源不断的对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针对影响企业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提高工程施工企业的责任成本控制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的责任成本控制,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作者:王鹏举 单位:海南振海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舒冬梅。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汪朝辉。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设计[J].价值工程,2007(01):104-106
[4]陈明。基于RCA、精益成本管理的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