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论文范文字【通用23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职业教育的论文 1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 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总结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渠道。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推动着我们教学形式的变革,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着手进行分析,从而要求我们学校要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要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推动着我们教学形式的变革,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着手进行分析,从而要求我们学校要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要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合理运用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在教育技术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事教学一线的职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比如,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1.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喜欢搞面子工程,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干脆就取消了黑板的设置,有时候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大家都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用扫描图片来展示挂图、插图和模型,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易做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缺乏多种感觉的刺激,很显然不利于提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

2.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载体,课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一些优课评比的过程中,大家都想制作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来为自己加分,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课务较多,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限制。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然后对此进行修修改改,所以会受到别人课件设计思想的限制,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课件中去,往往会造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3.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我们的课堂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新颖”的。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追求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以及版面背景等的精美设计,反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久了,必将会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实,我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设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1.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虽然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上课的时候,关于课件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会让一些老师本来非常精心准备的课件没有得到认可,这必将会让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就不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健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

2.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们所有教师的青睐,比如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等,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分的相关培训,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虽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较好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地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制作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所以,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都要注意提高自身修�

三、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教学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而教育技术教学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这就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中,我们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的能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对提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要学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本专业和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设置合理的信息传授架构,在我们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的信息内容,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达到不同的课对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我们学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从事职业学校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我们的学生加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当前,我校教师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水平相对于前几年,虽然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另外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和运用效果等方面关注还不够。因此在教育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

尽管我们说,教育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并不是说我们所要上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使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灵活地掌握我们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合理地加以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技术发挥最大功效,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技术的适处应用

尽管教育技术提供的“形象”优势有助于理性思维,但也不能总是借助着“形象”的拐杖去引领思维,那样抽象思维能力也就确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权衡使用相应的技术,这肯定是我们以后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教育技术的适量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过分依赖于教育技术,更不应把人机交互作为教学全过程唯一的交流形式。我们要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控制教育技术使用的量,保证教育技术利用的质,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所以说:虽然我们积极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需要来适量地应用教育技术。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外,还是要加强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往往反映了教师面对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素养反映了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及网络的应用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日常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当前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教师在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正视目前在职业学校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努力地去克服这些问题。其次我们教师要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从而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最后,我们要学会从适时、适处、适量几个方面来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一定会有很大地提高。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3

信息化发展是国家的一大发展趋势,相应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性理念,它对于优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课程的独特性,导致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热点。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步骤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4

教育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育行业的长足发展关乎国家的人才储备。虽然我国近些年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但是相对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和中国本身的人口基数来说,还有很多不足。本文着重从我国的职业教育入手,将职业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加以对比,分析这种教学制度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职业教育的论文 5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 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论文 6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建构职业素质为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着力点的课程改革途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质;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1建构职业素质为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职业素质定位一直是课改的重要内容。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其课程结构模式仍普遍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 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专业学习的视角,寻求多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首先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出发,使其充分认识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需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中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方式完成教师知识的输送,最后转化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吸收和处理。

2.2教学内容适用化、教学模式实践化

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课程内容尽量回归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或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中提取学习情境是课程新的衍生方式,利于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对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情感要素对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将学生的情绪、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考虑到教学内容中,能够激发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模式实践性的主要表现是仿真模拟教学和“教、学、做”相结合。把学生放入一个模拟化的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了解工作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企业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能。为熟悉所处的环境,学生只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处理。由此,学生体验了较为真实环境下的模拟经历,锻炼了现实操练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2.3课程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是集合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多个要素的综合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过程的灵活性都是高职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几个部分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动态的教学过程有以下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民主参与的最大化、教学目标针对岗位要求的情境操作化以及教学内容灵活呈现的现实化等。

3教师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基础

课程改革要经过教育形势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分析等步骤来设计开发、实施及课程评价。按照由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建构和实施课程,开展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改革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教师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基础,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思索、多读书、多收集信息,逐步积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资料,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生产层面的知识。要开发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必须要有能够从事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

4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关于课程开发的研究较多,推动了课程改革。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较多地关注课程改革的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具体开发。第二,对于课程改革的体系建立的研究还不够,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系和系统性。第三,课程开放的目标和理念定位需进一步完善。在目标定位上,更多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情感态度方面关注较少。第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不足,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意见;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编制后,对于课程结构与形式的选择,也要听取学生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

5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按照重视知识获得、重视技能强化、重视能力训练、重视综合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演化递进。只有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反思,职业院校制订课程改革鼓励支持政策,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前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思考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4(02).

[2]董奇.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变[J].群言,2014(12).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7

摘要:文章首先对开展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因素。最后整理出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来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帮助创建适合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到基层并能够得到高效运行。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资源配置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引擎推动,才能体现活力,而创新资源的匹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探讨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2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创新资源的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资源创新配置,在原有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设计,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使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可以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具有长期应用的潜质,并且能够帮助深入解决常见的隐患问题,并通过相互配合促进来提升教学计划的完成效率。职业教育已�

2.2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受区域发展情况以及多种因素影响,在所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常会出现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也增大了教学任务开展的难度隐患,不适合创新模式发展落实,通过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能力,开展教育资源的创新配置,能够解决这种区域性的差异问题。帮助增强各个教育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关于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解决,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同时还能够根据教育资源现状来进行各个区域之间的调节配置,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期间才能更合理的解决区域性经济能力差异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均衡发展的学习环境。

2.3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运用不合理,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不达标两方面。通过创新资源配置的开展,会重点解决教学计划中所存在的隐患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增强教育人员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全面发展,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标准。还能够帮助地方根职业教育需求来扩大教学模式,同时对可供利用的资源做出整理,观察落实应用过程中是否可以帮助继续深入解决教学模式扩大所遇到的矛盾冲突问题,降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所造成的现场工作隐患,在各个实际教学质量都能够得到保障。

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资源配置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也出现一些问题。

3.1未能有效体现出效益和公平兼顾原则

现阶段大部分教育资源分配都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招生数量来进行的,这种模式看似公平,但实质上却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深入发展,不利于提升职业教学办学规模,甚至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也会因资源分配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性。虽然在资源利用效益上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却没有达到公平发展的需求,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落实发展。对校方也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只有扩大招生规模才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实际教学需求与规模创建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

3.2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较大

对于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招生过程中这也是学生选择考虑的参考内容之一,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增大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甚至会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分配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出现。这种差异问题还包规模、教育能力等方面,解决需要从宏观控制层面来进行。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地方实际调查也是导致问题的根源。

3.3教育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困难

在所开展的资源配置计划中,教育部门对各个办学区域缺乏深入调查,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增大了不公平现象发生的概率,仅仅依靠上报的信息结果来进行资源调控,自然会与实际情况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性,造成工作隐患问题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后在不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落实应用缺乏监管,导致教育资源存在滞留的现象,并没有在基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4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的有效措施

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应该综合考量,合理分配,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多元化的整合资源,做到有效使用。

4.1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开展资源分配任务之前,首先要对各个区域的发展现状做出深入调查,明确在开展高等职业办学计划中所遇到的资源缺失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更深入的解决常见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也得以发挥。政府在调控过程中将各个区域视为整体,通过监管职能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到基层后能够得到运用,促进管理计划全面落实开展。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制定符合区域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的工作规划,这样在不同的时期才能更发挥监管任务,并提升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实现区域性的综合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还能够帮助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方面的灵活调用分配,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各个区域的均衡公平发展,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职业学习环境,这符合创新资源配置的初衷。

4.2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办学主体之间的合作

强化合作可以形成基层的资源配置网络,各个高等院校之间通过主动联系能够对自身的办学现状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这一点符合高等院校的办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根据常见的资源落实困难问题来学习借鉴经验,达到更理想的资源利用水平,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合作交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环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口碑才能够得到认可。高等院校与其他办学单位之间建立合作管理,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上的共享利用,这样做不但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运用,同时在办学计划中也能够相互借鉴经验,确定更符合自身办学发展的道路,在规模扩大方面也能够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现,避免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

4.3建立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办学格局中也要注重创新分配的引入,传统的办学体系中经济性并没有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创办,可以帮助解决资源之间所存在的运用困难问题。在办学过程中经济性与发展性都是要同时体现出的,这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综合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资源运用隐患问题,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流配合,同时将经济性体现在办学计划中,这样一些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财务需求问题,更能够实现规模上的逐渐扩大,符合当今的教育市场发展需求,在同等院校之间也能够减少区域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增大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上述文章中所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含了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全社会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所有资源综合,是一个参与、维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所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在使用方向和投入比例中的一种最佳分配方案。由此可见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夏焰,崔玉平。中国省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及收敛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5).

[2]刘华军,张权,杨骞。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xx(9).

[3]戚瑞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4]张永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能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xx(21).

[5]张晨,马树超。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12).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8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职业教育应通过开设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抓好备课环节。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妥善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学与练的比例,将专业技能训�

2、通过改革传统模式,大胆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明确以强化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实训作为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案例分析、课堂实训、模拟操作。同时,也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有效地配合了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为了使实训与课堂教学相互协调,又自成体系,我们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对整个外贸合同的所有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然后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外语水平等条件,共安排了十个章节的实训活动,同时按照教材中的各类合同、票据样本设计了相应模拟题目与票据样本,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避免了盲目性,使实训活动与课堂教学既切合实际,又有章可循。

(一)课堂讲授的互动化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后者积极性的调动。特别是以往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贯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自有它一定的优势,但易于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启发其主动思维,使学生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缺乏激情引动下的创新精神,视野局限,因而违背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为此,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我们作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主要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法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法,讲究的是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以设计的探究化教学内容为引领。例如,在学习外汇核算时,提问学生采用不同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原因,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学习、探究能力,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然后是在授课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谐,即改变教师的中心角色为引导性,通过实施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手段,带动学生的思路。例如,在交易磋商一节中,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模拟谈判,用英语起草电传等,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第三是教师的适度引导,体现为有目的的“引”和“导”,教师有意识地以导向性信息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例如,在学习数量条款一章时,先安排学生自学,最后由教师指导分析案例中的漏洞。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统化

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课堂实训的连贯性与多样化。

要牢牢抓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根本,就是要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强化巩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必然联系,使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进出口业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进出口合同中的各个条款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行实训就是牢牢抓住课程的主要环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各环节进行实训的内容与方法,做到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实训的方法多样化,例如,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布置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条款翻译,或者在各章结束后安排学生把汉语条款翻译成专业英语、查找条款中的错误等等,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案例分析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要搜集许多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的相关案例,采用到课堂教学中,用于训练学生的战略、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做到:(1)情景引发,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引发探究兴趣、动机。例如,在第二章的贸易术语中,我先由开篇案例开始,让学生了解了案例后产生兴趣,带着兴趣与好奇参与教学活动;(2)活动探索,实施以教学事件引起学生活动的教学策略,学生与情景、材料、经验、体验、实验等互动获得信息及联系,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事物的特征,教师适时引导和指导,如各章课后的案例分析大多以小组讨论为主,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3)研究发现,实施启发诱导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获得结论。此类案例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于谈判磋商交易等章节时的教学,由学生把各种资料归纳起来,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了然于心,有备而来。

3、双语教学与计算机模拟操作的辅助性。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专业英语的运用。在所有的条款学习中,我们都采用了汉语、英语的名称,作业与实训课也都要求以英语为主。通过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识别专业英语术语,了解了术语的标准英语格式,初步具备了以专业英语术语填制相关单据的能力。计算机模拟操作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的商业和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结算一章的学习中,我们采取了计算机模拟操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对预先设计的单据进行核算实习。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课后登陆外贸管理机关和外贸企业的网站,从中了解具体政策与业务情况。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开卷考试、分阶段考试。

1、由于本课程内容繁杂,凭一次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考试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尝试分阶段进行二至三次考试,然后把各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平均。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学过以后及时复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也能使期末考试的负担得以减轻。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把合同条款分成三部分进行考核,即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结算。

2、在出题时还要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对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考核内容应注重操作而减少理论部分。每次考试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以合同条款的填制为主,有的以计算数据为主,有的以上机操作为主。

3、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就是变闭卷为开卷,允许学生查看资料。这需要教师预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各考试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例如,在考核合同条款的前几部分时,只出一个外贸案例,在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中包含着几章的内容,既考核条款、术语,也考核计算方法与国际惯例的掌握情况。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模拟合同,还要在计算相关数据后,一并填写附带的各类表格,极大程度上注重了知识的衔接,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学生普遍感觉其难度并不比闭卷小,考出高分极不容易。

总之,通过实行上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为他们展示了大量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案例、单据,通过讨论、计算、填单、模拟谈判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9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一总结一观察一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公式。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异质性关系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工作越来越重要,开源节流,降低费用支出,都需要企业中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财经法规的学习遇到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怎样去解决,下面开始重点阐释。

1 中职业教育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及困境

1.1 没有完善师资的配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要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注重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这其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门类,会计专业的核算方式以其他专业技能,财经法规的法律条文,以及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等税收知识,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专业性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都没有完善的师资配置,教师只教会计专业,在给学生上课时只是接触到了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财经法规等其他方面的教学没有开展,因为教师的缺乏导致了课程缩水,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通过目前的教学水平和模式无法满足要求。还有的学校开设了财经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能力水平有限,对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 教学模式落后,内容枯燥不易掌握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有所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会计、财经以及职业道德教学时,还是采用讲课加笔记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些学科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有时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掌握专业的技能,只能将自己深埋在故纸堆中,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最大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落后,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科中知识点的拓展和变动越来越快,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逐年增加,再用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预期的教学要求,学生更不能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这种教学应该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势必要进行改革。

1.3 将考试成绩至于核心地位,解决问题能力偏弱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基础的业务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至于手足无措,空有理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没有得到转变,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依靠书本死记硬背下来的,而不是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得来的,这其中的差别反应出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已经落后,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即将要进入的工作岗位,企业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才能顺利完成工作,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浪费了在职业院校的学习时间,这种教学的目的是无法与社会挂钩的,不了解知识的内涵,没有业务处理能力,已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需要学校认真总结,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2 改进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提高中职院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对于负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教师既要懂得基本的会计实务知识,又要对财政、税收、法律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那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学师资队伍,实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职业院校还要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强探索开拓能力,鼓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进而促进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2.2 丰富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职院校要想切实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2.2.1 案例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案例教学是改进这一教学困境的重要方法。通过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当中实施案例教学, 可以将课程当中抽象的法律、税收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2.2 情境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辅之生动的语言文字,可以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岗位当中。第二,开展现场教学,中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商场、银行等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通过真实情境进行现场范例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2.2.3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当中,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的划分,然后再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步骤学习课程知识。

2.3 讲练结合,把知识点考题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中职院校进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除了要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之外,为资格考试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目的。从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以客观题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改进教学模式,实行讲练结合,将重要的知识点纳入到考试例题当中,这样既能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有助于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更好的应对资格考试。

结束语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需要学校及教师及时更新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学校要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科学的选择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还要强调讲练结合,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教育论文 11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关系分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普通教育热与职业教育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导向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存在差异

国家、政府的政策、资金、人事、招生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流失现象,有些职业学校被层层下放,有的职业学校被停办或改做他用。在招生政策上,考分高的进入普通一、二、三类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剩下的低分考生再进入不同的职业高中。同样,在高校招生中,由于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本科录取阶段固然不存在职业教育的录取,而只能参与专科阶段的录取,但即使是参与第三批录取,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仍得排在师范、农林类专科院校或专业之后再进行,剩到最后的低分考生才是职业高校的录取对象。这种招生政策的倾斜导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技”思想,加大社会等级观念,滋生了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环境,这种失衡的社会心理需求必然导致国家教育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录取比例及办学质量不协调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基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大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xx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20xx年的830万人降低到20xx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xx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20xx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xx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办学政策不连续、不互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建立连续、互补的教育体� 同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淡化“职中、中专、技校”和“普通高职、成人高职”以及“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差异,强化中、高职的统一管理,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打破本位主义的束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才能使教育的能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补习教育,建立一种规范的补习教育制度,具有综合教育选址的学校,学生可以接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选择的定向学习,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比较合理的沟通和衔接。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关系分析

1、学生本身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此外,不同地域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差异明显。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来促进它的发展,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中等

职业教育远不能撑起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会因地域、经济、文化背景等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体也会形成其特有的认同模式。对于广大中西部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不仅是自身意愿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形成的应对策略。

2、学生家长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知识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在巨大的竞争就业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高学历敲开未来美好生活得大门。于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进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门,而有着巨大生活压力的父母们也满心期待进入高中校门的孩子能够圆两代甚至祖祖辈辈的大学梦想。于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可以通过对教育的高投入带来高收益,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最大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走进高中的校门,那些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没有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对孩子未来就业状况没有强大信心的父母,选择对就业有承诺的职业教育,同时较少的教育投入,让很多没有条件可以依赖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同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在大學阶段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需要重新回炉,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对渴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压力相对小的学习环境,可以期待的学习成果,成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动因。

3、现实条件影响认知和选择

无论是考虑到教育成本与收益,还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权衡,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想在毕业后得到期许的工作,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能为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现阶段教育已� 不收学费的中职院校,只是在维持着一种正常的义务性教育活动。学校师资、教学质量、配套设施等良莠不齐,多数院校都不能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经对职业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无限期待,可用一位家长的话的说,“分配到街边小摊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不负责任。此种状况之下,人们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对职业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信任危机。

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的规定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磨难是最多的。父母和老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把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寄予学生、孩子身上,把考试技能当成唯一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缺乏对生活技能、心理素质和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养。这使接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们,成了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面对生活和未来就业等的竞争压力,没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毕业之后的再回炉,这些都是他们选择普通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融通、协调发展的策略

20xx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重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

2、政府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项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措施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措施指出,改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3、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受传统观念“一纸文凭定终身”及学历本位的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聘用、晋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用人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教育毕业生都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论文字 12

论文字400字

好的文章,会让人的思维得到质一般的飞跃。由文字便可以从书本中看到美景,由字里行间便可以得到精神的给养。文字,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一种精神的涤荡。好的文字,是由细腻的笔触,由眼入心的。过程。

文字“杀马特”,这是我对一种文字的理解与定义。简单来说,文字“杀马特”就是用过分华丽的词藻,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但内容空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尸走肉,毫无灵魂可言。

还有一种文字,我将它称为文字平述。

所谓平述,就是平淡的文字叙述。也可以是所谓”大家”的朴实手法,毫无词藻可言,普通的叙述一件事情。若是可以揭示些道理,亦或是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呢也就罢了。但许多文字让我看来,无非就是费墨水,费时间,费精力,阅读起来,毫无价值可言。

文字,并不是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它可以让人从中获益,它便是好。但若变成了一种消磨时光的事情,那便是对文字的一种亵渎。我个人极为鄙视呢些用文字消磨时间的“文艺青年”。

我所认为,文字是精神的给养,但与面包不同。

职业教育论文 13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 《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

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14

一、国际经验本土化推进中的问题分析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产生更需要对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而这些都与国家自身发展现状有极大关系。跨文化因素在国际经验本土化实施过程中是否会“水土不服”?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国际先进理论或成功方法的引进的确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一)引进先进经验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在职业教育国际经验引进和借鉴方面,在国家层面上没有进行论证和设计,而是由各地方政府和各职业院校自主决定,因而在我国几乎相同时段出现世界众多国家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引进。优点在于多样化的嫁接,各种理论或模式的适应性如何可以进行比较,缺点在于各说各话,各种水土不服,没有进行适应性论证的引进,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得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更加陷于“表面热闹”的状况,缺乏对教学改革指导的实效性,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

(二)缺乏吸收国际经验的理论基础

我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缺乏成体系的教学理论,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鲁洁在1993年发表的《试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在中国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对来自外国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全盘西化的现象也还存在”[3],而时至今日这种拿来主义还是存在。因此,在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的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回避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满足于没有现实生存可能性的“教学开发与设计”。

(三)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的制度环境

有效教学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基础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往往是由国家层面统领的各界协商、论证制定的,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制度正在讨论中。

(四)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实践的教学环境

目前一些国际经验在我国无法大规模推广,就是由于引进和实践都是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而在普通中高职教学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从微观层面来看,以学科课程逻辑编写的教材自然无法适应工作导向的课程开发,没有职业经验的教师更难以完成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解析和学生学习的引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承担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以招生和升学为主要任务的许多学校无法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建议

通过对30年来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引进和推广的总结,以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现状的反思,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势在必行。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整合前期的实践经验,分析国际经验本土化路径,解决套用国外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提高借鉴的实效性。我们不必要追逐在国际教育经验的背后,忙着生吞活剥的硬消化和纠结于学得“像不像”的问题,更应该立足于自己的需求,对成功经验兼收并蓄。

(一)开展对国际职教教学理论的迁移适应性研究,整合试点经验

由职业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牵头,对中高职国际教学经验引进与实践经验进行整合提炼,同时开展对源职教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对源职教理论的研究,要考虑该理论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根源,尤其充分考虑该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教学理论往往涉及到关于人性、人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思考。在对试点单位进行经验考察和整合时,要注意地域的差异,以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走进课堂、走进企业。

(二)开展对技术性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职业标准

我国目前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的主管部门是劳动人事部门,但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门,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国家级大赛中使用的是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这也给中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造成困扰。以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科学制定各类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在对我国产业发展升级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从新手到专家型人才的发展历程,找出有影响力的关键事件,以及人格因素,研究培养和培训的路径。

(三)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开发相关教学文件

组成由各界相关人士构成的工作组,开发国家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大纲,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库,并且不断完善网络资源库,以利于社会性学习。这些教学文件的开发必须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岗位的分析和应用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追求,注重实践,体现实践性智慧的培养。同时鼓励各类院校根据地区差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

(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以教学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改革中任何举措最终都由教学来完成,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职教教师队伍的来源构成,在培训中主要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企业实训,二是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法。这二者在职教师资个人素质中都属于“缺失”部分,但又是职教师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能否进行专业课程自主开发,根据国家标准进行教学内容构建,并熟练掌握和使用教学法,是对各合格职教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学管理论文 15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管理研究分析

摘要:本文对高职英语教学管理目标与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对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管理;问题;改革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教学管理上的问题却层出不穷,进而导致教学质量有下降趋势。

为了协调院校规模扩大和教学质量下降的矛盾,学校领导与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走质量优先的道路。

1高职英语教学管理目标与现状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能力,英语教学的管理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外语人才。

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管理现状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材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完善,这就需要高职教学管理者与英语教育者要尽快摸索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高职英语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认识。

高职英语教学管理是一项十分繁重琐碎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

但有些英语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日常事务性管理,还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而自己的任务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必要参与教学管理。

这种粗浅的认识导致管理观念缺乏,使得高职院校很难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实际上,教学管理不单单是一项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问,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且较为琐碎,如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考试制度的制定等,英语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种技能型人才愈发渴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更宽广的角度去创新管理模式。

2.2英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低,缺乏高素质的教学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队伍中,有一部分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由于他们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一些教学新理念和新知识知之甚少,导致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还有一部分刚分配的青年教师,他们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少之又少。

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英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他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无暇顾及其他,这就使得多数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能力。

另外随着高职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英语教师数量上的缺乏,这些问题都给英语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专业与学科发展参差不齐,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并且有些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如有些教师为了省事方便,直接利用网络上的现成课件进行授课,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使得教学计划的制定形同虚设。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4英语教学管理方式过于陈旧。

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众多,英语教师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方法不可能适应每一个人。

因此,为了追求稳定的教学环境,教师通常会采取一些常规的管理方式,这些方式往往比较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低,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3高职英语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转变英语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及时了解英语教学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同时还要积极与其他教职工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大胆创新,不断实践。

这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需求,还是实施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于指导和调节教育者的管理行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提高英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充分认识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这一根本,积极采取引进、外聘等措施,充实英语教学管理队伍,

并提供外出学习、进修、带职实习的机会,大力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优化用人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3.3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科学、创新的管理制度是搞好高职英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要根据高职院校英语学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对落后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强对现代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借鉴,并编制好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图,

教师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教学,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切实执行,这样工作规范了,管理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上去了。

同时,英语教师也可根据有关管理制度结合本课程特点,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按制度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课堂纪律,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3.4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的现代化、自动化,这就为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如对于各类考试安排、成绩录入,各类教学任务的下达等工作,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建立教学管理平台,

就能使学生、教师都能及时获取新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大教学资源,使教学管理更加开放。

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对管理平台进行更新升级,避免资源浪费。

还可以对各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上传至网上,形成网上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实时共享。

参考文献

[1]胡文英,黄睿。试论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引导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4):84~85.

[2]江凌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才智,(9):263.

[3]李明君,刘艾林。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西青年,(1):178.

[4]高林琴。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2):145~147.

[5]张白杨。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28):94~95.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在“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下,在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特色的要求下,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共性与差异。

通过探讨和分析艺术类专业与工科专业教学管理方面的差异、科学化管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意义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希望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优化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科院校

1前言

工科类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它已经形成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标准。

浅谈教学管理的论文 16

浅谈教学管理的论文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学管理者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学管理者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关键是要转变管理观念,从过去的关注学校质量转变为关注教师的质量。因为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以提升教师的素质为突破口,构建学习型组织。下面,我要从三方面来探讨我的粗浅做法。

一、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而转变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关注发展,关注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肩负的重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自觉地挑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做教师,不能只看到有限的课堂、学生的分数和眼前的学生,那只是有限的一杯水或一桶水,要开阔视野,看到世界,看到未来,看到正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有博大的胸怀,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及促进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只是教书匠,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习者、反思者、创造者。教师的职业不再停留在“养家糊口”“安身之命”,也不再是悲观的“红烛”———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而应该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前进路的“长明灯”,要把教学当成生命的本能,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量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不断学习、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引导教师逐步认识和接纳新的教育观念,并把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鼓励教师变“模式教学”为

“个性教学”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办有特色的学校,就必须有一批特色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对教材进行艺术编排,灵活使用、科学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我们学校一位徐老师在教学五年级的“最大公因数”时,结合了学生、教学和生活的实际,将本课时的例题2先出示,总结规律,然后解决例题1,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进入状态积极思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又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灵活地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及重、难点,结合本班级学生和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将“模式教学”转变为“个性教学”。

三、引导教师从“经验型”转向

“科研型”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的建设者。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变教材”,让实践与反思同行。教师要自觉、系统地发现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他人的教学经验教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教学专家”的跨越;不是机械重复的劳动,而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学者的教师,他必然是终身学习者。我们小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实际扮演着两个方面的角色。一方面是教育引导学生的老师,第二方面是教师本人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本身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得上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学生。学习要把教科研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视科研为兴校之路,承担多项研究课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求学校的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自觉地把学习、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变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任重而道远。

再论文字下乡 17

再论文字下乡

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可是我在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一点说了些话。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也代之隔。让我先从前一方面说起。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的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象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惟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造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矗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说了这许多活,也许足够指明了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作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

[1] [2] [3]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1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学生培养思路和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现存问题,提出具体有效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尽相同。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就要遵循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未全面落实,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空置,造成教学管理向应付检查转变,沦为形式化[1]。

(二)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味追求学生超高的考试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检测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等级。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自我发展严重受限,逐渐转变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只是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教师老龄化是目前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偏大,就连普通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这一现象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时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虽然,年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基层实践锻炼,在授课时往往以理论为主,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仅要明确认识管理理论,更要明确认识高职院校本质规律,全面掌握教学管理的'内容等。因此,以下两点必须得到重视:第一,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教学质量,即教学要围绕教学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的模式制度,对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第二,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意识,完善建立一套工作认知制度,促进全体教师正确树立教学管理质量意识,有效掌控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责任落实贯彻到整体教学过程中。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有机整合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教学文件等规章制度,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要保证权威性、公平性,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另外,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应充分结合其需要,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加强全新制度的建立完善,保证教学制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及水平持续提高。

(三)建设师资队伍

1.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工作以达到人才培养、维护教学秩序及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更交替,市场对人才提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持续变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对其系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较高要求。针对如此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超高综合素质和合理结构的教学管理队伍[3]。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需从方方面面入手,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员。另外,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教师,使其全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学科知识等教学要素;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入校兼职教员,让学生学习工作经验和最新操作方法;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定期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其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得教学内容以外的宝贵知识经验。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必须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华惠。新形势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35):235-236.

[2]马立。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xx(13):200.

[3]蒋景春。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思考[J].价值工程,20xx(27):271-272.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19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职教中心的学生。这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德育教育方面,语文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强大的优势。语文教师要依托这个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将来的挑战。

小学校长教学管理论文 20

1.小学校长注重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普及教学基础知识,从小塑造人才,为今后社会输送人才打造良好基础的地方。小学生进入校园重要的是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教学始终是小学学校工作的重心,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是评价一所小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小学校园工作开展中,作为小学校长应当将学生管理重心放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作为管理学校全局工作的小学校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小学校长的分内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校长学校管理的难以程度,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提升学校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的良好表现。因此可以说,小学校长注重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校长自身的要求。

2.校长进行学校教学管理开展模式探讨

2.1抓紧教学改革思路,适应教学改革

校长要善于将上级的决策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安排好全校的工作。传达上级的指示或文件精神时不要照本宣科,可以将几级领导讲话的精神吃透,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一次讲清,并且要有本校落实要求的安排。作为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的头绪很多,外面的会议较多。接待任务很重,上级统一部署限期完成的任务也很重,但是,无论如何校长都要抓住办学的大事。学校的诸多工作既然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大事之一,所以校长必须抓好教学。

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校长要十分重视信息管理,对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应有高度的敏锐性,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本校的、本地区的、全国的以及国外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新信息。经过分析和筛选,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内传播。同时还要发动全校教师收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信息研讨会”。会上,校长应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全体教师各抒已见,探索研究,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营造出一种师师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收集、交流、研讨,可以使校长和教师广泛地接触新鲜事物,开扩眼界,活跃思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发展。

2.2进行教学研修,做好带头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业务上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可见校长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老师,然后才是校长。从这一层面上看:做好校长的关键之一是在教学业务方面成为专家,成为教学的'引领者,学科的教学成绩要走在老师的前列,要成为教学业务的骨干。从校长的专业水平讲,校长应当是学校教学的领头羊,在把握全局教学管理的同时,在自己的教学专业上更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作为小学校长,一定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学习,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对教学起到带头作用,在进行教学工作总结的时候,校长要能够通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意见,特别是在进行教学探讨中,校长更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对于旧有的教学方式,应当摒弃,并提出新的教学观点,以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校长在日常管理中多抽出时间去进修,去学习,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只有做到这样,在教学工作上不落后,善于创新的校长,才是与时俱进的,才可以在教学中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教师的赞赏,增加自身的感染力和魅力,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敢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当前局势下,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再教育,因此,做好教学统筹工作,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是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艰巨问题,进行小学教育创新将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小学校长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小学校长工作的首要选择。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进行教育创新,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优势,提高小学校长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素养十分必要。那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校长只有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学校管理上不断的学习与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氛围的建设,最终才能确保学校的和谐与创新发展,才能建设出具有现代教育水平的小学。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J]。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渊平。浅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J]。科学之友(B版),,(02)

[3]康宏鹏。浅谈农村小学校长管理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08,(06)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21

摘要: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职业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但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项目开发不合理、项目教学运行机制不完善、师生角色定位有偏差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开展项目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项目教学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成为专业课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思考,发现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以独立施工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自己收集信息,自行制定计划和方案,最终完成项目实施及评价的教学方法。

(一)从教学项目的开发和选择看,部分教师开发的教学项目不够典型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项目”的存在,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直接照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操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就是项目教学。

在教学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少职业学校将“项目教学”简单地定位于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项目”,将项目教学简化为按一个个小任务开展教学,学生很容易将它作为传统作业来完成,很难体现项目教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项目教学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在教学项目中设置知识点不够全面,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只能学习巩固这部分知识,对于课程要注意的其他知识就不能应用到项目中,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

作为项目教学的前提,项目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开发项目教学课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教学项目选择要具有职业典型性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将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成果评价方式等内容组合后确定的教学单元。项目教学必须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任务提出、任务分析、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等途径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才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教学项目。

项目课程要具有综合性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还要获得实践技能,能完成具体的任务,更要培养出综合能力,具备整体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项目需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从生产生活中发现、引出项目。此时,教师既要考虑项目设定的意义,又要考虑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依托产学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组建项目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的实践

我校建立了影视动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设立研发、制作、后期处理动画生产线,成为产学相结合的校内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平台。项目课程负责人、教师团队与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一起,组建项目教学组。项目课程负责人既有企业工作经历,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过程,还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团队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至少在企业参加过一年以上实践,具在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

项目教学团队根据生产环节中前期设定、中期制作、后期处理等工作过程设计成贯穿五年(三年)的教学项目,确定各个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顺序,明确项目教学的学习内容,并开发教学资源库,使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知识漏讲的问题。同时依靠团队的力量进行积极备课,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也可以达到教学资料共享的效果。

在开发项目过程中,还注意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对中级动画绘制员等职业标准进行了认真分析,将职业标准中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融入教学项目,缩短学生的上岗周期,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一)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引进的企业项目运行与项目教学不一致,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已经开展项目教学的部分学校有这样一种倾向:项目教学的一切安排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如果企业在一学期中忽然提出做项目的请求,有的学校就会把正在进行的课程停掉,专门腾出时间为企业做项目。有的项目明明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也会为了做项目而接项目。学生做了项目后对于专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这种项目教学受内容、数量的限制,仅能满足部分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技能难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现。这样做的弊端是:学校会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

项目教学中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对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定位理解有偏差由于项目教学要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对教师的学习引导作用考虑欠缺,最终导致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变化,自主学习向自由学习演变。

“项目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造成岗位适应能力不足,不利于将来的职业拓展项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情境设置均是围绕工作任务进行的,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识,项目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仅是为了完成这一项工作任务的,当工作任务发生变化时就无所适从了,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方面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顺利实施项目教学的策略

坚持项目教学“为我所用”的理念,合理引进企业项目,完善项目教学运行机制(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项目。项目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该要求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服务。严格规范引进企业项目的标准,坚持为我所用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应涉及所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项目教学才能真正成功。(2)完善项目教学运行机制。企业项目有大有小,项目运行时间有长有短,而学校的项目教学一般有固定学时,并不一定与企业项目运作一致。应完善机制,将企业项目运行与项目教学有机统一起来。

教师真正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使项目顺利完成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项目进行的流程,把握好各个环节,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准确扮演自己的角色。教师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扮演好企业经理、技术总监、工程监理等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注重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的融合,灵活应用专业知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1)实践教学环境的设立要注重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的融合,既要有利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2)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

项目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某一项目或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因此,在教学中,应先传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进行项目教学。如同积木游戏,有了积木以后,先教孩子做一个房子模型,然后孩子会用积木造出其他各种模型来。“项目教学”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合理引进企业项目,完善项目教学运行机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引进企业项目的策略企业通常有很多项目,但问题是企业总是怀疑学校完成项目的能力,担心学校不能达到要求。如何说服企业把项目交给学校来做呢?我校采取的策略是:最初,先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来做,小项目做完后令企业满意,感觉成本又低,企业会自动找上门,把一些较大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到现在,我校已经不愁没有项目可做,而是发愁如何从众多企业项目中选出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项目。

完善项目教学运行机制我校实现了校内模拟实训室项目教学与生产性项目教学双效的教学模式。(1)建立多轨制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运行与项目教学有机统一。近两年,我们先后承接了《POP Secrete》、《Fard》、《重返大海》、《武林外传》等国际国内动画公司的数码动画项目,以及市廉洁教育系列动画短片、奥运、法制等动画宣传短片项目。开展项目教学的教师同时坐班辅导,学生则轮流参与项目教学,8周轮换一次。企业的项目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接班完成项目运作。如《重返大海》是一部数码电影项目,周期很长,几个班的学生轮班完成项目。这样,既可以保证项目运作的连续性,不耽误项目运作进度,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并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提早感受企业氛围,按企业规范学习和工作。(2)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有效控制。教师及企业团队开发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动画领域的整个工作流程,在教学中将大的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小项目,按照项目教学的流程严格组织实施。教师除了具备完成教学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过程能够在教师控制反馈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给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能有效地完成项目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和会学,是否在做中学、做中思,能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工作过程引领,能否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应用并提高岗位适应能力。(3)以综合项目大作业贯穿始终,巩固项目教学成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第一学期的先导课程《影视概论》中就布置了贯穿五年(三年)的综合大作业,学生分项目组,在样本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故事开发,在后续的课程中让学生继续完成该项目的前期设定、中期制作及后期处理等工作,毕业前就完成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大作业。通过综合项目的完成,学生及时巩固了在项目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了职业能力。

近年来,我校项目教学成果显著。在省职教论坛及全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研究会中作为课改观摩现场开设项目教学观摩课,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作品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优异奖项。

专业教师的“双师素养”亟待提高

作为项目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教师除了应具有基本的组织教学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所任教专业的整个职业领域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能够充分了解本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要求,能够与其他教师或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合适的教学项目,并科学地实施项目教学。目前,国内许多职业学校,真正具备“双师素养”的教师很缺乏。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职业学校“双师素养”教师短缺问题的途径有以下几点:(1)引入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从企业生产一线调入;(2)选派一部分日后能够真正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减少教师与企业的距离;(3)结合学校实验实训设施,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确立项目教学的“融合”意识,避免“一刀切”

为了融入课程改革的潮流,有些专业教师凡上课必采用项目教学,每门课都朝着项目教学转移,将一些学科型课程改为项目教学,致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无法学好该类课程。

当前,我们在谈论项目教学优点时往往忽视其本质与缺点,有时盲目照搬,结果得其形式而失其精髓。因此,在借鉴与运用项目教学时,对传统教学模式要学会反思和融合,切不可在所有课程中都盲目追求项目教学。在对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培养上,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对学科型知识采用讲授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对一些专业基本技能采用示范性教学更能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对一些大的教学项目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具体小任务也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或行为导向法等。

总之,在课改发展趋势下,我们应充分挖掘项目教学的长处和优点,规避和减少其弱点,同时研究和探索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雪峰,田跃辉.浅谈高职项目课程和项目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8).

[2]黄擐山.有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3]郭岩.目前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

浅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论文 22

浅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论文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转型产業升级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职业院系应当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出发,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配置。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配置

一、坚持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学生培养的方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大多都是“放羊式”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里只做不学,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1]。职业学校对毕业生的定位观念要转变,努力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2]。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坚持“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引之下,系统的设计规划高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迎合市场,设置合理的课程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不如课程重要,课程远比教材重要。职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符合现实需求,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与当地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格局、布局相衔接,要与社会相衔接,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在培养什么,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在岗位变换的。时候有能力来面对新的职业与工作,使得职业转换更加顺利、更加顺畅,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范围,考察结果与实际教学课程相对比,同样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设置时可以运用专升本、开展选修课程等手段,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逐步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立足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条件和社会企业的需求,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展现一种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体的教育体系,着重点在于操作动手能力的教育模式。

三、提升高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之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良、学历达标、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3]。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对职教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将师资培养模式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相对接。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内经验比较丰富的兼职教师,这样可以灵活的将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根据企业的发展来培养学生、满足学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引进教师渠道不同,不论是在专业技能、教学方式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需要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结构的师资队伍采取不同方面的学习及培训。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素质提高不是很明显,甚至可以说还停留在“双证”上,且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的并不到位[4]。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给学科专业要求精细化,新兴学科也不断涌现出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而且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转变教师身份。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转换身份,将身份转换为教练,而不再是老师。将身份转换为教练,必须要要融入企业中去,从而获得生产技术的经验,才能有效的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生产联系在一起,即而建议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学习,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很好的实现身份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的场景搬到教室里来,在项目活动中、项目体验中去实践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技能。这样可以避免满堂灌输的教授方式,因此,需要教师转换身份,转变授课方式。

四、创新办学,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形式,而是把眼光拖向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要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提升和技术的进步相衔接,与当地的职业需求及成长相衔接[5]。职业院校必须积极促进校企紧密、深度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一)校企合作的优势。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而校企合作办学有效的将校内的学习训练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提前让学生在企业岗位中适应,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激发学习热情,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校企合作教育是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断提高的需求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终实现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校企合作的出发点。要形成校企双主体的职业教育机制,主要应该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出发。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办学,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管理,让学生在学校里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氛围,在企业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的配置,从培养计划、课程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为适应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格。现代学徒制,向质量要未来[EB/OL].中国教育报,,11.

[2]艾格。职业院校要为中高端船业输送人才[EB/OL].,2014,11.

[3]温小英,李兴韵。中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时空,,9(2):94-95.

[4]宋贤均,王建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印象与启示[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5.

[5]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J].职业教育技术,(22):20-21.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23

【摘要】现代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在高师的校园之内。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舞教育教学已� 随着现代舞的发展规模加快,高师培养现代化人才就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高师现代舞教学是结合音乐、舞蹈、生活习惯、文化等众多元素为一体的教学新途径。本文将从现代舞的教学出发,研究现代舞教学的创新途径及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当前的现代舞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师;现代舞;舞蹈。

众所周知,现代舞以其不拘泥于固定的舞蹈形式,能够充分的展现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所以,现代舞的教育教学则显得更加重要。纵观国内大部分教学方法,都属于“学院派”的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自我体会与自我感受的培养。因此,高师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总结出一套能够让学生快速接受、快速了解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对多元化教学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以“情感”诱导的方式,使学生认识舞蹈的内涵

就现代舞的主要特征之一的,即“主张人的肢体解放并依此使得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这是一种真诚的、自然的感情流露。所以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没有情感做支撑的舞蹈就像是简单优美的动作,但也仅仅是肢体动作,就好像提线木偶,没有情感,只有空洞的节拍动作。舞蹈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没有人天生就会对舞蹈的内涵有所理解。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在以艺术角度出发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去对舞蹈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使 并将之抒发在自己的舞蹈之中。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拘泥于理论教学,更多的是对于情感抒发的讲解与对之的赏析。在舞蹈实践教学中也不单一的是形体指导,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舞蹈动作是为抒发怎样的情感而产生的做出讲解,使学生自己对于动作上的舒展等有了自身体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样空泛的动作就会注入舞者的灵魂。而且此时的学生本身心智就趋于成熟,对于情感领悟有所提升。这样的时候更应该借由音乐等其他途径,将这种由情感而引发舞蹈,并借助舞蹈形式抒发出来的艺术表达形式教予学生。在学生情感逐渐丰满的这个时期,利用众多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使身心统一,才是使舞蹈艺术有所提升的方式。

二、以赏析的交流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舞蹈教学中,开设欣赏课程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引导方式。因为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一些新的'知识。并且将自身的情感升华。在这个鉴赏过程中,学生会取其精华,将之作为自身的舞蹈基础进行夯实。这样的鉴赏,不光是学习肢体上的动作,也可以使学生对舞蹈的深层次领悟。

例如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的现代舞作品让学生欣赏,教师除了首先初步的讲解关于作品的名称、编导之外,更应该让学生相互交流,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的含义。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才会学会如何将情感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表现出来。

三、学会解放肢体,在解放中寻找舞蹈的自由

现代舞主张人的肢体解放,充分发挥人体运动的可能。主张舞蹈者“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抛弃关于舞蹈动作美与丑的概念,学会“肆无忌惮”的用肢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现代舞理论之父,鲁道夫·冯·拉班被称为舞蹈界的“爱因斯坦”,揭示了人体世界小宇宙的秘密。拉班对人体动作的研究所作出的一个著名公式是:人体动作=动作内容+动作形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重力、时间、空间和流畅度四种基本要素的力效。

舞蹈课堂上以邓肯的舞蹈学习法则和拉班的人体动作理论为基础的肢体解放思想,

引导学生去尝试那些不是“舞蹈动作”的动作,来创造一些新的舞蹈动作。学生们不在关注舞蹈动作的美与丑,而是从突破自己出发,就会新奇的发现出现了很多以往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新动作。

肢体解放思想使学生不断为自己的创意所激动,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开发。思想引导肢体,使学生被自己的真诚感动,突出舞蹈者的内心感受,当两者合二为一时,现代舞教育的宗旨才会体现。这将促使学生在舞蹈中更积极的投入,释放出更大的激情,有助于实现现代舞的更大意义。

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相融合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地融入智育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舞者是将灵魂深处的情感表现给大众的媒介,所以她们的言行都是有着影响力的。其次,舞蹈只是单一方式,要借助更多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所以学生对其他领域的艺术形式也要有所了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