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论文范文(通用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

国际会议论文 1

[关键词] 共产国际;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陈独秀;瞿秋白;共产国际;理论成就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22-10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通用13篇)

其实,五大和前几次党的代表大会一样,也是中共早期发展的一段历程。党在每个时段都会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必须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总结与探究路线策略理论等问题,这样,党才会有所发展,不断前行。五大正是承载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艰巨使命,虽然未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未能完全担负起挽救革命的重任,但在革命理论上政策上却有所建树,比党的四大前进了一步,同时也为党的八七会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大仍不失为党的一次重要会议。

一、五大的理论依据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

评价中共五大,应当以五大与列宁主义与共产国际的关� 众所周知,共产国际是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的,列宁主义也是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列宁逝世后,共产国际根据新的形势,发展了列宁主义;同时,共产国际在指导世界革命中,也有失误。我们在探索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时,不能忽略这一情况。

1926年11-12月间,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第七次扩大全会,中国革命是会议的中心。全会通过《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及其今后发展前途,并提出了中共的基本策略路线。期间,斯大林发表了《论中国革命的前途》的演说,指出中国革命和未来政权的性质,支持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等理论原则,其基本精神就是《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内容。1927年1月,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五大的“一切政治决议都完全应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为依据”[1] 92。中共五大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召开的,一切都由共产国际指示和安排。以罗易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自始至终出席会议,负责监督关于中国问题决议的执行;罗易在会上发表5次指令性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收到共产国际提案后,详加讨论,认为国际提案“对于中国问题,抓住了要害”“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及整个的中国革命之一贯的方针与战略”“影响到我们党的政治生命非常之大”。明确表示:“接受国际这个提案;并决定不必俟第五次全国大会之讨论,一切政策及工作计划,即须依据此提案的方针与战略而进行。”[2] 12,15,14李回忆说:“全党这次对国际决议的讨论,为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3] 110可见,《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和斯大林的演说实际上是中共五大的指导方针。

实践证明,五大通过的各项决议都是依据1926年12月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内容和精神制定的。蔡和森说:“五次大会主要的任务便是接受国际决议。”[4] 96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中共五大的评价也就是对共产国际当时指导中国革命的评价。

其实,共产国际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本身就有相互矛盾之处,一方面指出中国当前任务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强调建立革命军队和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竭力维持革命统一战线,过高地估计的革命性,将革命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等人的身上,缺乏对资产阶级叛变的思想准备。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共五大发生很大的影响,五大的理论成就与不足皆源于此。

二、五大的理论成就

中共五大召开前半个月,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引发了整个时局的动荡和危机。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全党上下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时局的严重性,如何应对尖锐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五大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七次扩大全会的指示,规定党的迫切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政策和策略,制定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民主等新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五大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四大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发展现阶段面临的革命前途,领导权及土地革命等重要的问题,都进行了热烈的争辩和有益的探索,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与突破。李认为:“大会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正确的。它较之党的四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又有了进步。”[3] 11所以就五大的主题取向和应对策略而言,实在无可厚非。五大的理论成就,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明确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共四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论证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5] 274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但对于怎样取得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主张,受彭述之的“天然领导权”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彭述之O力鼓吹“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6],这种错误观念被四大所接受,彭述之当选为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主任就是明证。表明党当时还不懂得领导权必须靠争夺才能取得。当然,彭述之的错误思想,后来也受到党内批评。指出:“彭述之认为领导权是天然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是‘天然的领导权’,不用无产阶级去争。这就是没有看到资产阶级在争领导权。”[7] 159

中共四大以后,全国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但党这时“只注意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8] 39。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实际上是对中共忽视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一次惩罚。此后,中共中央才开始强调争夺无产阶级领导权。

共产国际七次扩大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指出:“近几年的事件表明,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建立有战斗力的民族革命战线,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反对外国资本统治的斗争,这是决定中国革命策略的基本原则。”[9] 279罗易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并在实际斗争中运用领导权的阶段了。”[10] 192

根据共产国际七次全会决议精神,无产阶级领导权贯穿于五大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反复强调加强无产阶级对各个方面领导权的重要性。五大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提出:“现时的革命阶段的主要特质,就是无产阶级应当在斗争之中取得领导权”,而“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其意义就是消灭革命。”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应该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权之纲领去号召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在中国革命的阶级,他应当领导农民去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罗易指出:五大不仅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在革命的现阶段起支配作用,而且对于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这个支配作用也作了明确的指示”[10] 267。

显而易见,中共五大批判并否定了“天然领导权”的错误思想,肯定了无产阶级必须争夺领导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在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成果。

第二,制定党的第一个《土地问题议决案》。对待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关键。四大强调农民问题在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一次提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但当时多是停留在宣传农民组织农民阶段,只提“取消普遍的苛税杂捐”和“以官地分给贫农”,甚至错误规定“不宜轻率由农会议决实行减租运动”[11] 296。事实上,在五大以前,党对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只有绝少的注意”[12] 247。

共产国际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指出:“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如果无产阶级提不出根本性的土地纲领,那它就不能吸引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就会失去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罗易也强调:“现在的基本问题是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革命形势的发展已经显示了进行彻底的必要性,显示了开展一场土地革命的必要性。”[10] 192

中共五大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提纲,认为:“现在阶段之中,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土地问题的急进的解决。这土地问题的急进的解决(土地革命),是巩固工农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所必需的。”[8] 44-45有鉴于此,五大的中心集中到了土地革命,制定出了党的第一个《土地问题议决案》。其主要内容:一是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农民同时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剥削。农村66%的田地为大地主所占有,农民全部收入的50%须交付田租,还要交纳种种苛捐杂税。指出:“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他们自动的自觉的来参加,国民革命是决不会成功的。”二是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认为现在革命的趋势是,要土豪乡绅的政权,没收大地主及反革命派的土地,以贫农为中坚,一直到分配土地。指出:“要取消封建式的剥削,只有将耕地无条件地转给耕田的农民,才能实现。”“必须要在平均享用地权的原则之下,彻底将土地进行分配,方能使土地问题解决,欲实现此步骤必须土地国有。”三是提出一系列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如“没收一切所谓公有的田地以及祠堂、学校、寺庙、外国教堂及农业公司的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无代价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经过土地委员会,将此行此等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规定在革命现阶段没收大中地主土地,而不没收小地主和革命军人土地的方针,等等。

从中共四大宣传“减租减息”至五大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农民革命行动政纲,这是党对农民土地问题认识上的深化。五大的土地决议案虽未能予以公布和执行,但对于党的八七会议关于土地革命问题的决议,作了必要的准备。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号召举行农民暴动时,“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提出“一直发展到土地国有及完全重新分配土地”[12] 247。这与五大的《土地问题议决案》内容上基本一致,实际上是沿用了五大确定的土地政策。

第三,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中共四大以前,党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模糊的,只是规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联合各革命阶级致力于国民革命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把中国革命前途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指出:“目前,运动处于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处于阶级力量重新改组的前夜。在这一发展时期,运动的基本力量将是革命性更坚强的联盟――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面临着两个前途: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前途;第二个是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前途。指出:“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结果并非一定要造成导致国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这个国家将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这个国家将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民主主义。这是一个向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反帝革命政府。”共产国际要求:中共的任务是将决议案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争取实现第二个前途,准备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非Y本主义发展的前途。而要实现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必须争夺无产阶级领导权,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民主政权,这样才有可能争取第二个前途。罗易也指出:“在革命现阶段,共产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有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建立民主,领导中国革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并把国民革命转变为争取社会主义的一场斗争。”[10] 225

“四一二”反革命后,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阵营, 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党逐步认识到只有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主独裁政权,才能使革命向非资本主义前途发展。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指出:现在革命已进到“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主独裁政权”的第三个阶段。“在这阶段中,革命势力之社会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联盟。在这革命的联盟之中,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无产阶级只要取得革命I导权,就“足以保证革命的前途,将来不会开出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而是直接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可见,中共五大的议决案和共产国际的决议,两种提法是一致的。实践证明,中共五大接受国际的决议,肯定工农小资产阶级联盟和工农小资产阶级民主独裁制,争取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是正确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最终实现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革命重要转折点的中共“八七”会议,着重批评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但并没有否定五大的决议,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解决土地问题,独立领导工农小资产阶级联盟等问题上,依然认同五大的决议,只是批评“第五次大会的政策和方针并没有实行,却是抛弃了。”[13] 268,270显然,八七会议对五大决议还是予以肯定的。

总而言之,上述五大提出和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当时革命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大革命失败后,五大的这些理论为党的八七会议寻找新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中共五大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

三、五大的不足

但是,五大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既没有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也未能正确总结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教训。五大的不足可归结为以下3点:

其一,未能提出挽救时局的有力措施。集团叛变革命后,共产国际和陈独秀都以为只要依靠武汉国民政府和,便能够实现革命的任务。这时,党一方面把的叛变看作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叛变,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另一方面,又把对的希望转移到、冯玉祥、唐生智等人的身上,视他们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者,寄希望于他们来领导军队、政权、等,对等人背叛革命的危险性也缺乏思想准备。

陈独秀在五大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些挽救时局的方针和政策,强调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权的重要性,无疑这是对的。但对于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政府,如何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却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

以土地革命为例。五大前,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评陈独秀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强调把农民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的重要性。但这一报告,却被拒绝提交中共五大讨论。五大虽然通过了一个比较好的土地问题议决案,但大会以后,中共主要领导人非但没有去领导土地革命,反而竭尽全力去控制所谓“工农的过火行动”。

严重的是理论与实际脱� 如前所述,中共五大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但会后都未能付诸实施。如懂得了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但未能真正去争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为了求得联合战线不破裂而一味妥协退让,要保持在野党的地位。又如懂得了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却片面地看重民众运动,放弃了对军队的争取工作。再如,看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却未能提出明确的土地革命纲领,完全赞成的土地政策,并借口农民运动“过火”而压制农民运动。正如蔡和森在“八七”会议上所指出:“五次大会后的错误主要的是未实行五次大会的决议。”[14]于是,五大根本不可能挽救时局危机。

其二,未能摆脱共产国际的制约和影响。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在大革命后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方针,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右倾或“左”倾错误,诸如始� 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无不受共产国际的制约。陈独秀和其他领导人尽管有时也提出不同看法,但当这些看法被共产国际否决时,最后只得言听计从,毫无自。陈独秀在五大报告中的右倾错误,如停止土地革命;制止工农运动的“过火”;向小资产阶级让步;承认的领导权等等,这些大都来自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主张,而这些错误主张又被写进了五大决议。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指导革命中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虽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初步提出了正确的构想,但无法摆脱共产国际的制约和影响。蔡和森认为:“五次大会的本身是正确的。如不承认五次大会的本身是正确的,便是不承认国际决议是正确的。”[4] 96这说明党当时还没有能力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妥善解决一系列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三,未能认清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在大革命后期,随着革命斗争愈演愈烈,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遂突显出来:一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以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和身上,尤其是幻想与组织土地委员会来解决土地问题。土地委员会制定一个《解决土地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只没收肥田超过50亩、瘦田超过100亩的大地主的土地,依据这个标准,湘、鄂、赣等省很少有可以没收的土地,况且等对如此规定仍持反对态度,土地问题的决议实际上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二是在革命发展方向上,主张“革命向西北发展,而不向东南发展”。这被认为是放弃革命的退却。三是对小资产阶级及左派没有以坚决的领导去制止他们的犹疑和动摇,而是做了他们的尾巴。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通用13篇)

四、几点粗浅认识

第一,中共五大决议与共产国际决议,其内容和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陈独秀在五大的《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中,所讲到的问题,诸如对资产阶级的策略、同的关系、无产阶级领导权、土地问题、军事武装、民主和党的组织建设等,都是共产国际决议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也是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大会上所反复强调的中心内容。二是五大表示“完全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会的决议,并专门作出《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三是在共产国际七次扩大全会之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局部失败。共产国际决议中的一些规定,对于解决当前中国革命已不适应,但基本方针与战略构想,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第二,亲历者对五大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蔡和森认为,“所有五次大会一切决议案的精神都是根据国际决议的,所以五次大会的本身是正确的”[4] 96。瞿秋白说:五大“议决关于中国革命根本的原则的问题:革命前途,领导权及土地革命”,都有“积极意义”[17] 404。罗易的评价最高,认为五大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件重要的大事,“证明以无产阶级取得领导权的中国革命,必能超越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们敢说,中国共产党之第五次大会是世界社会主义斗争史上的一个新界标”[10] 272-273。相反,鲍罗廷则认为,五大“几乎把两个月时间都耗费在代表大会以前和代表大会期间的争论上,而在代表大会之后分歧依然没有消除”[18] 509。李立三指出:“五次大会依然是机会主义的”“虽然表面上接受国际决议,但在实际策略上完全是尾巴。”[19] 248,251这种反差或许因为亲历者所处的地位和后来的境遇不同而致使政见各异。然笔者认为,今天学者们对五大的争议本质上仍是过去意见分歧的延续。

第三,五大和大革命失败不应划等号。五大两个月之后,大革命失败了,未能担负起挽救时局的任务。但大革命失败有多种原因,不应完全归罪于五大。客观上是敌我实力对比,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联合战线大大超过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主观上是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维经斯基承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犯错误我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要承担比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大的责任。”[16] 475五大的成就与错误,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归根到底,是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既缺少经验,又缺乏理论,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正如所指出的,“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因此,党的领导机关中占统治地位的成分,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在这一阶段的紧要关头中,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革命的胜利,受了资产阶级的欺骗,而使革命遭到失败”[20] 610。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审视五大及大革命的失败,必然会有正确的反思并得出宝贵的历史教训。

第四,五大是党探索中国革命的一段历程。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客观地解读五大,不难看出,五大是党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次经历。五大将无产阶级领导权、土地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等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突破性成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年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对中共五大作了如下评价:“这次大会虽然提出了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一些正确的原则,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革命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特别是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这样自然难以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这里,既肯定了五大的积极的一面,也指出了五大的缺陷与不足。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参考文献]

[1]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为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们的指示//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中央政治局对于国际第七次扩大会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3]李。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4]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中共党史报告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6]彭述之。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J].新青年,(4).

[7].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9]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罗 易・罗伯特・诺斯,等。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中央通告第一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4]“八七”中央紧急会议记录[J].中央档案馆丛刊,1987,(2).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6]维经斯基。关于中国共产党在1925―1927年革命中的错误问题//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6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鲍罗廷在老布尔什维克协会会员大会上所作的〈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报告//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 2

【关键词】国际会议;文化差异;参会者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会议产业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已迅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会议产业中,大型国际会议又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往往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现代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高级形式。

国际会议的参会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国家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会议产品的需求点不一样,文化差异往往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消费产品推广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主办方来说,明确参会者国家文化差异,能够在会议筹备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会者,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诉求点出发,在会议营销和会议活动安排方面有的放矢。

本文从主要文化差异维度入手,分析文化差异使潜在参会者在面对国际会议时的不同选择倾向。

二、国际会议和国际会议市场现状

1、国际会议的概念

对会议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本文按照会议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和影响力,分为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那么具体何为国际会议,纳入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统计范畴的国际协会会议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1)主办单位只能是国际协会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协会;(2)至少有50个参会者;(3)必须定期召开;(4)必须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轮流举办。

按照国际社团组织联盟(UIA)的国际会议标准,至少有300个参会者,国外参加者至少占总量的40%,参加会议的国家至少有5个,最短会期为3天。

我国目前尚无国际会议权威统计标准。

2、国际会议市场现状

过去十年间,全球国际会议的数量不断增长,已经由2002年的每年6155个国际会议,增长到201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10406个,2011年,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全年举办国际协会会议10070个。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52届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的年会上,该组织公2012年接接待国际会议数量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以接待109个国际会议的成绩列居全球第13位,在亚太排名第二,仅次于新加坡。2012年,中国接待的国际会议数量总数为311个,在全球排第10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北京举办。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以外,近年来,不少大型国际会议频频光临西部会展之都――成都,随着《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在2013年齐聚蓉城,成都成为了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个在同一年度吸引两大盛会落户的城市。此前,仅有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泰国曼谷分别在不同年度举办过两大盛会。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有关专家曾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图1 ICCA统计的国际会议数量走势

三、文化差异维度分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得出了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五个文化尺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这五个维度文化维度有利于帮助跨文化管理者更加明晰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前四个维度在国家文化差异中较为明显,所以对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权利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对权利分配不平等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高权利距离的文化价值中,消费者注重身份、品味、地位的追求,注重对产品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和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

所谓的“不确定性避免”是指在一个社会感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的规则,不容忍偏离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表现最明显的国家应当是日本。相反,美国是一个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也是全球性文化范畴中截然对立的两大文化。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结构,每个人重视自己的需要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集体主义则是指一种紧密的社会组织,群体之内的成员希望能够互相帮助和关心,但同时也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

男性度和女性度是指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是男性价值观占优势还是女性价值观占优势。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和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最典型的代表是日本。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其文化强调和谐、平等、团结,人

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哪怕是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本文只选取东西方文化为比较对象,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总结出以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东西方文化特点比较

四、文化对国际会议产品消费倾向的影响

以上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差异维度分析可知,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会者由于受其各个国家根深蒂固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在跨文化消费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选择。那么对国际会议市场这种新兴的跨文化消费形式来说,文化在参会者参会决策过程中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文化对国际会议产品消费倾向的影响。

1、权利距离维度。在权利距离大的文化价值中,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人们对上级、对权威有一种强烈的依附感和崇拜感,并且把这种依附感和崇拜感认为理所当然。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选择会议产品时,会有一种“象征性”消费,对会议产品会有一种“心里价值”的追求,即参加某个重要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可以获得一种社会心理暗示,赢得社会和个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比如中国的会议在宣传或者在评价其效果时,都会列举某权威专家或领导人出席会议,或者是说明此次会议在国际上或者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此来激起参会者对会议产品的购买欲。而权利距离小的文化中,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人们不是很看着权利而更看重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对权威追捧和崇拜的程度要小得多。因此这种文化背景的潜在参会者在选择会议产品时,关注点不在会议有多大的影响力或者有多少权威专家参加,更多的是从自身职业发展或学术发展来的角度来衡量此次会议,进而决定是否参加。

2、不确定性避免维度。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强的东方文化中,人们会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模糊的场景感到威胁,在消费方式上更是会货比三家,谨慎选择,对新颖的事物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潜在参会者在参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会议时间是否冲突、目的地是否安全、是否有语言交流障碍、签证是否方便等等,因此会更加周全的考虑是否参加一次远程跨国会议。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弱的西方文化中,由于人们习惯接受新的环境和产品,所以在参加远程跨国会议时,不会有太强的恐惧感和陌生感,相反会对不太了解的地方或事物跃跃欲试,乐于亲身体验和挑战新奇的东西。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东方文化呈明显的集体主义,在消费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在对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也往往是以团体或者某种紧密的组织为代表一起参会。所以在跨国参会行为上往往也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色彩,而个人行为或意志会受到抑制。西方文化具有浓烈的个人主义。人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消费,表现出与众不同以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也主要从个人的立场考虑,偏好新颖的会议活动安排。

4、男性度/女性度维度。在女性价值观占优势的东方文化中,人们不急功近利而更多关注生活品质,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内在文化和一些列附加值。因此在参会决策时候,除了会议本身内容以外,会更多关心会后康乐活动或者旅游安排。因为这种文化中,人们信奉的是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在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工作的过程。比如美国偏爱的快餐文化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更重视方便、快捷、高效。因此在选择会议产品时,还是最看着会议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很少考虑除了会议内容本身以外,还能在这过程中享受工作以外的事情。

五、启示及总结

鉴于我国国际会议市场的蓬勃发展,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入手,从参会者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参会者对国际会议产品的选择。分析得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参会者在对会议产品选择时候的不同需求。西方参会者更多的是从自身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关注国际会议本质的内容,注重快捷、高效。对会议无关的因素考虑得比较少。而以中国为代表东方文化参会者更会被会议本身的影响力或者参会专家的权威性所吸引,偏爱会后的旅游活动,而且参会行为带有集体色彩。

对于目前的国际会议主办方来说,面对有较大文化差异的潜在参会者,在营销方式或者活动安排方面应该区别对待,以他们实际的需求点出发,更有侧重和针对性的去进行国际会议的筹备、营销和活动安排。

【参考文献】

[1] Oppermann M,Chon K S.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 :178-191.

[2] Zhang H Q,Leung V,Qu H. Arefined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1123-1127.

[3]郭英之,王云龙。会展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4]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会议产业统计体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国际会议论文 3

初夏北京,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满目青翠,繁花似锦。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国家主席深刻阐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内涵,提出一系列新倡议、新举措,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尽显大国担当。这是注定载入史册的辉煌一页。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又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是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由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三部分组成。30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中外嘉宾,云集中国首都,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经过两天深入、全面的交流讨论,高峰论坛拿出了一张涵盖“五通”内容,共76大项、270多项成果的清单。圆桌峰会上,中国同出席的国家共同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反映各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共识。新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总数达到68个。

回望过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在全球收获越来越多的共识;聚焦今日,多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北京,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展望未来,来自全世界的伙伴怀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美好愿望,在“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上,踏上崭新的征程。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是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一带一路”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铺展在世界面前;“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的里程碑。

传承历史 凝聚共识

主席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4年前的秋天,主席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4年来,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超乎预想的成果和收获。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激发出强大的生产潜力,科技进步极大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全球化面临新的艰难险阻??

世界向何处去?人们将目光投向北京,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具有广泛代表性――俄罗斯总统来了,见证“一带一路”倡议诞生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印度尼西亚总统来了,七国集团成员国均有代表出席,非洲肯尼亚总统来了,阿根廷总统、智利总统也不远万里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了。

开幕式主旨演讲、欢迎宴会祝酒辞、圆桌峰会开幕辞??论坛期间,主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宣示理念,传递信心。

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主席在论坛上的详细阐述,为“一带一路”的未来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透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

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产业是经济之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要向创新要动力;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主席的一系列新倡议新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作为东道主,中国积极推动与会各方形成共识:探索解决世界经济重大挑战的共同方案;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承诺在可持续发展、反腐败、减贫、减牡攘煊蚩展合作??

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未来3年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一批关系“一带一路”中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个个承诺,掷地有声!一项项举措,诚意满满!

开放包容 合作共赢

主席说:“‘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仿佛仍旧在亚欧大陆上回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船楫依然辉耀着东西方文明。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向世界发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倡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贸易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乱和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等问题为世界经济投下阴霾。

两个月前,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阿富汗问题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而今,这些曾流淌着蜂蜜和牛奶的地区,却成为贫困、冲突和危机的代名词。

“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主席发出呼吁。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作为高峰论坛重要成果之一,与会多国发起“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认为有必要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实现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对于世界来说,开放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世界带来繁荣。

世界经济面临挑战,只有携手应对,才能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主席的讲话令人鼓舞。

共享机遇 共谋发展

主席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5月15日,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集贤厅。来自3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围坐在巨大的圆桌旁。下午5时许,会议进入闭幕环节,各方通过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

这是首份关于“一带一路”国际性、权威性、系统性的政治文件,凝聚各方共识,勾画未来图景。

与会代表呼吁加快“一б宦贰苯ㄉ瑁让各国经济增长更强劲,基础设施更完善,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从APEC北京会议倡议“建设亚太自贸区”,到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申“共商、共建、共享”……一次次坚定的中国主张,标注着全球治理变革的东方贡献。

主席说:“‘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将继续担当文明沟通的使者,推动各种文明互学互鉴,让人类文明更加绚烂多彩。”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场承前启后的会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中树立起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我们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将让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更加紧密相连,促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推动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人类向何处去?面对这一问题,在经逢数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中国给出响亮的回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襟和历史担当。

主席说:“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以北京为新起点,中国梦与世界梦进一步交融激荡,必将汇聚起合作共赢的澎湃动力,开辟人类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

主席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结 语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中国的“机遇之门”正式开启;16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更有为的姿态融入世界,中国拾级而

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此次高峰论坛达到了凝聚更多共识、明确合作方向、推动项目落地、完善支撑体系的目的,在“一带一路”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此次高峰论坛的召开也是对这些成果的检阅。此次高峰论坛发表的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反映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共识。从中可以看出,各方均愿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支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 4

【关键词】PBL;校际视频会议;毕业论文研究;学习效果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19―05

一 序言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PBL)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领域,由美国的Barrows首创。PBL是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1]。它强调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PBL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培养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方面,普遍认为PBL超过“学科教学”(Subject-Based Learning)[2]。

目前,我国有关PBL研究集中于基本理论的引入和哲学思辨层次上,而关于实践和应用创新方面的研究则很少[3]。国外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报告,但是,大部分是集中在医学和工学领域上,而且普遍是基于班级内部的形式[4]。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基于班级内部的PBL有着以下缺点被指出[5]。

第一,学习社群狭窄。基于班级内部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班级同学,而班级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第二,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基于班级内部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第三,PBL的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在已往的PBL中,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效果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弥补上述基于班级内部的传统PBL的缺点,我们导入视频会议系统,与其他院校共同设计和实施了以视频会议交流为平台的PBL。之所以选择视频会议作为PBL的平台,是因为视频会议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国)实时的面对面交流[6]。利用视频会议的这一特点,可以将学习社群和资源获取扩大到校外乃至国外,从而将有利于解决上述传统PBL的缺点。

本研究,首先分析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优势,然后参考PBL的一般过程,设计出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实施流程,最后通过实际实施基于视频会议的PBL,考察其学习效果。

二 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学习设计

1 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的优势分析

第一,学习群体范围广阔。通过视频会议可以与国内外其他院校交流,因此,基于视频会议交流的PBL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国内外更为广泛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伙伴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学生可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从而可以拓展视野和思维。另外,由于每个地区(或国家)的每所学校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思维层次,这样在进行共同学习过程中,小组的总体智慧水平与课堂环境下的PBL的学习小组相比显然会有所提高,这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第二,资源获取途径多样,可以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资源获取可以扩大到校外乃至国外。第三,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环境下的PBL,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而作为单个教师能力极有限,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通过视频会议交流,将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师生连接起来,因此基于视频会议的PB,教师马上由单个教师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学生可在这个群体中选择所需要的指导教师,而学生从这一群体教师中获得的指导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

2 学习活动的结构与流程

Majumdar将基于班级内部的PBL的过程归纳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实际运用,形成评价等 [7]。而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活动,主要围绕视频会议交流展开。所以,其结果与流程也都区别于传统的PBL。

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首先由双方(或多方)共同提出一个问题。为了在有限的视频会议交流时间内,通过校际交流解决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各方学生需要通过预先查找资料等个别学习形成基模(Schema)。之后通过班级内部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等到视频会议交流时,则提出和交流那些个人以及班级内部所没能解决的问题。以此在有限的视频会议交流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互评,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提出如图1所示的PBL的学习活动结构及流程。

3 视频会议系统的搭建

(1)通信方式的确定。由于地区(国家)间的通信状况不同,首先要共同确定通信方式。目前,视频会议有三种通信方式。一是基于卫星传输的方式,第二是基于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的H.320协议,利用ISDN回线的方式,第三是基于H.323协议,利用因特网IP地址的方式。其中,基于卫星的方式,其建设费和维护费都十分昂贵。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以及因特网的普遍接入,使得基于因特网的通讯方式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通讯费用。

(2)设备的选型。视频会议交流中,需要同时承传视频、音频、幻灯片等多种媒体信息。这些媒体信息除了需要较好的压缩编码方式之外,还需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若需要高质量的媒体或者多方共同进行交流,则可以选用具有国际会议电视标准的系统作为基本架构,主要通过多点控制器MCU进行中心控制,参与同步教学的学校以会议电视终端的方式与MCU 相连。而对于学校领域,对于媒体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的交流,从节省成本费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用NetMeeting、CUseeMe等软件系统。

4 师生角色的定位

PBL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路依据,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包括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所有PBL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者和意义建构者。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作。而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最初可能感到不适应。所以,有必要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的主人。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联系外校,构建视频会议平台以及监控学习的进程,而不直接参与视频会议交流。

三 实施过程

为了考察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的学习效果,我们与日本一所大学合作,围绕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年实施了定期(一周一次,每年1-2个月)的基于视频会议的PBL。其目标是通过与国外同专业学生共同解决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从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其他成员协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扩展研究视野,掌握国外的专业动态和研究方法。其学习情景如图2所示。

参加者分别是东北师大硕士生11人和冈山理科大学大四学生5人。实施主要按照上一节的图1所示流程进行。

首先,由双方的教师共同搭建校际视频会议交流平台。期中,通过曾到日本留学过的人员的介绍,与日本一大学建立了合作。根据双方都接入了因特网,而有一方不具备接入MCU的专业设备的实情,选用了Windows Live Meeting软件系统。与国外院校的视频会议交流中,除了视频会议系统之外,还要解决语言的问题。通常国际交流中使用的是英语,但是,日方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自如的对话,中方学生也更擅长用母语进行表达。为了使双方学生不受语言的障碍而专注于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交流中导入了一名翻译,翻译工作由精通汉语和日语的作者中的一人担任。这样一来,中方就可使用汉语、日方则使用日语,即双方使用各自的母语交流。

然后,由双方的学生围绕视频会议交流平台进行个别或交流学习。由于视频会议交流的时间有限(每次一个半小时),为了提高交流学习的效率,在视频会议开始之前,提前将所要交流的问题传给对方。所要交流的问题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内容、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得知所要交流的问题之后,学生们通过个别学习,搜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进行预习和准备。关于班级讨论和校际视频会议交流,为了在校际视频会议交流时解决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视频会议交流之前,先进性班级讨论,即通过班级讨论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等到与国外学生视频会议交流时,则提出和讨论个别学习以及班级内部讨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视频会议交流中,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与外校学生进行实时地交流探讨,借鉴对方院校学生的智慧和方法。

最后,为提升学习效果,还进行了评价活动。双方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和评价的机会。在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介绍结束之后,双方学生对发表者的论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由“(1)选题合适吗?(2)研究方法得当吗?(3)理论依据充分吗?(4)数据充分吗?(5)课题新颖吗?(6)结构合适吗?”等6项问题组成。评价标准是“1.不恰当,2.有点不恰当,3.一般,4.比较恰当,5. 十分恰当”等五个等级。

四 学习效果

为了调查基于视频会议的PBL的学习效果,每一年都在学习前后,对双方学生的相关能力和意识变化进行了调查。要求学生将个人的能力和意识,用九段评价法进行评价。问卷项目主要参考宫地(2007)[8]所开发的30项21世纪大学生必备能力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以及13项有关毕业论文方面的问题组成。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因此,选用Wilcoxon法,分别对两国学生的43个项目的学习前和学习后的评定值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对两校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

对中日两国学生的2007年度学习效果进行Wilcoxon检验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全部43项问题的平均分别在1%水平和5%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说,通过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两国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了。

2 对两年的学习效果比较

通过2007年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两国学生的发表能力都比较弱。为此,2008年的实践中,交流的前半部分,要求将毕业论文的有关问题用Word文稿进行整理和介绍,后半部分的交流中用Power Point作成课件再次进行说明介绍,以此增加了发表的机会。同时还导入对发表的评价活动,要求学生们对他人的发表活动进行评价。其评价项目由“(1)发表容易听懂吗?(2)能脱稿进行发表吗?(3)PPT的颜色合适吗?(4)PPT的文字大小合适吗?(5)时间分配合理吗?(6)声音大小合适吗?(7)对提问回答的好吗?”等7项问题组成。评价标准是“1.不恰当,2.有点不恰当,3.一般,4.比较恰当,5.十分恰当”等五个等级。实践结果,关于表3、表4所示的项目,2008年的变化量(即能力和意识的提高程度),要显著高于2007年的变化量。

五 总结

本研究明确传统的基于班级内部的PBL的缺点,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的跨地区(跨国)实时面对面交流的特点,率先迈进PBL研究的新阶段,实施了基于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PBL。

在连续两年的实践中,每年都通过学习前后的能力和意识调查,详细考察了其学习结果。通过表1-表2得知,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意识。另外,在基于校际视频会议的PBL,可以根据各方共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第二节所述的校际视频会议交流的优势,设计学习活动。如2008年的实践中,为强化学生的发表能力,特增加了发表机会以及对发表的评价等学习活动。其效果如表3-表4所示。

本次实践是由两所学校围绕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实施了基于视频会议的PBL。之所以将毕业论文作为主题,是因为毕业论文是学生在专业领域所要遇到的实际存在的非结构化的问题,这符合PBL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和非良构性问题的要求。今后,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其他符合要求的问题,尝试多所学校(三所以上)共同参与的基于视频会议的PBL。

参考文献

[1] Bligh J.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J]. Post-Graduate Medial Journal,1995,71:323-326.

[2] 马红亮。PBL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 13(5):30-33.

[3] 肖晓飞,贾颖。我国PBL教育应用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A].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6-78.

[4] 井上明。Problem Based Learningによる情リテラシ教育[J].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2005,36(12):62-67.

[5] 陈宁,张庆林。基于问题学习的实施及对教师的挑战[J].基础教育研究,2006,21(1):27-29.

[6] 王以宁,宫地功,李在荣。基于母语和视频会议促进学生发展的国际交流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 143-146.

国际会议论文范文 5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 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 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 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 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国际会议论文 6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地理区域;数据库;统计

一、总体工作的介绍

(一)本文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综述,是从comKI中搜索关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7个方面:语言的变异研究、称呼与称谓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言语交际、礼貌语言的研究、语言接触、语言与美学的交叉来进行的。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篇章都详尽的收入,所搜集的文章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知名院校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发表在学报和其他刊物上的一些期刊,还有部分是国际会议方面的研究成果,共237篇。

(二)本文的分类方法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先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来划分,即上面提到的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里面又进行了细小的划分,即从作者所属的地域、数据库的类型、发表文章的时间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然后再以研究内容为依托,在总体上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三)划分标准

1.作者所属地理区域。在做整理和分类的时候,对于作者所属的区域的划分,是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标准进行的,分别是: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华中(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陕西、甘肃)。并且在划分的时候,如果是硕博士学位论文则根据笔者所在的院校。如果是期刊,则看文章所发表的学报所在的位置,如果是期刊中的其他刊物则看笔者所求学或工作的院校。

2. 数据库类型。对于数据库类型的划分,分别进行了个四大层次的划分,在有的大层次中又有小层次的划分。在硕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分别统计出了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有多少篇。在期刊的统计中,将期刊分成了学报和其他刊物,并且也统计出了它们的篇数。

3.时间。在时间的划分上,采用了三个时间段的划分标准,分别是:2000年―2005年、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

二、分类,整理的情况。

(一)语言变异研究

关于语言变异的研究成果共50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8篇;华南:3篇;华中:8篇;华北:11篇;西南:1篇;东北:3篇;西北:6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0篇;博士学位论文:13篇;期刊:15篇,其中,学报:6篇;其他刊物:9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7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0年―2013年:33篇。

(二)称呼与称谓研究

称呼与称谓的研究成果共40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2篇;华南:3篇;华中:6篇;华北:9篇;西南:1篇;东北:2篇;西北:7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7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期刊:8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5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7篇;2011年―2013年:31篇。

(三)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共44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0篇;华南:4篇;华中:9篇;华北:6篇;西南:5篇;东北:5篇;西北:5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期刊:26篇,其中,学报:7篇;其他刊物:19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7篇;2006年―2010年:15篇;2011年―2013年:22篇。

(四)言语交际研究

言语交际的研究成果共36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3篇;华南:4篇;华中:2篇;华北:3篇;西南:1篇;东北:11篇;西北:2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15篇;期刊:6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11篇;2011年―2013年:23篇。

(五)礼貌语言研究

礼貌语言的研究成果共24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4篇;华南:2篇;华中:8篇;华北:2篇;西南:3篇;东北:4篇;西北:1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7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4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划分:2000年―2005年:4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1年―2013年:10篇。

(六)语言接触研究

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共31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0篇;华南:3篇;华中:5篇;华北:7篇;西南:0篇;东北:2篇;西北:4篇。2.按照数据库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6篇,其中,学报:2篇;其他刊物:4篇。中国会议论文:1篇。3.按照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0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1年―2013年:21篇。

(七)语言与美学的交叉研究

语言与美学的交叉的研究成果共12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5篇;华南:1篇;华中:1篇;华北:1篇;西南:2篇;东北:1篇;西北:1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7篇,其中,学报:4篇;其他刊物:3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划分:2000年―2005年:1篇;2006年―2010年:7篇;2011年―2013年:4篇。

三、总体统计

以上是分别对这七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细致地划分,而下面是对这237篇文章分别从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数据库的类型、发表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一)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

华东:72篇;华南:20篇;华中:39篇;华北:39篇;西南:13篇:东北:28篇:西北:26篇。

(二)数据库的类型划分

1.硕士学位论文:105篇;博士学位论文:53篇;期刊:75篇,其中,学报:28篇;其他刊物:47篇。会议论文:4篇。

(三)发表时间划分

2000年―2005年:23篇;2006―2010年:70篇;2011年―2013年:144篇。

结论:从以上对2000年―2013年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从结果来看:

1.在这七大方面的研究中对于“语言变异研究”的成果是最多的,而语言与美学交叉的研究成果较少,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2.在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华东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其他地区相比较少一些。

3.从数据库的类型上来看,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上硕士学位论文是最多的,说明了我国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前景非常乐观。

4.从时间上可以看出,2011年―2013年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最多的,占了整体的50%以上,说明近些年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很流行,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际会议论文 7

一、会议信息展示方式

1.1国际会议信息情况

世界会议以国际音乐感知与认知国际联合会(ICMPC)年会研究为例,该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该会没有学会网站,都由当届的举办国的主办单位会议信息,有会前的通知信息,会前会和正式会议的安排,会中的学术交流安排等其他活动安排的展示。现收集到的该会会议情况是自2000-2008年的五届会议的网络文献信息,主要有大会的会议名称、会议届次、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主办机构、会议负责人等,有会议主题、会议多个专题、专题主持人、专题报告时间等;会议作者、会议论文篇名、会议论文展板区等,会前学者研讨议题及方式,会后交流等活动安排的展示。会议代表最关注的会议论文索引的内容,会议论文是以篇名索引的样式展示出来,同时展示各专题参加人和时间。

大会设有两种交流方式:专题报告和展板交流。著者是否参与大会的专题报道,或展板报道,是在投论文时作者自己做出的选择。大会也会对于每篇论文进行审议,作出安排,这涉及学术水平、写作质量、选题新颖、报告人数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被同意作为专题报告的论文,大会将通知审议下来的论文作为展板论文展示。

代表会在会前就知道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个专题,到会后会准确地在自己的专题组听报告,一般没有小组讨论的环节。展板区也基本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作者要在大会安排制定的展板报道时间,提前站在自己的展板前,来接待对其论文研究内容感兴趣的其他代表,如有提问,就要细心讲解,也可能会有一群人站着讨论,大家真对这个展板的研究内容提出不同的思路,这种交流对于作者来说受益匪浅。

展板展示的利处在于节省个人的时间,代表在各个展板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与自己的研究很接近的课题,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与展板的作者深入交流。还可看到更多的研究课题,开阔眼界,好的研究课题会有撞击及震撼心灵的感觉,新颖别具一格。弊处是因为时间紧,文章多,与自己研究方向或兴趣不同的课题将不会浏览。对于自己研究感兴趣的课题能在展板前过目,不可能与更多的展板作者咨询,只能作出选择性地交流探讨。代表间的会后联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很多,但也会遇到很热心的代表,建立长期的联系或课题合作的机会。

国际会议信息一般在会前,这样各国所有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站,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被最后录取,再作参加会议的准备。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作者不能到会,要及时与大会联系,这样在已经公布的会议论文索引中将被除名。

1.2国内会议信息展示情况

国内会议信息以我国音乐心理学会年会为例,该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有学会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站,会前的信息通知,会中的学术交流安排等其他活动安排的展示。现收集到的该会会议文献情况是2004、2006、2008年的三届会议信息报道,主要有大会的会议名称、会议届次、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主办机构,有会议多个专题、会议作者、会议论文篇名、会议论文全文等项内容。

我国的会议正与国际会议的做法相反,国内会议索引一般是在会议中,或会议后展示。国内会议上一般采用的专题小组交流方式,是各学科大部分学术研讨会都采用的方式。

2008年, 第三届我国音乐心理学会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这次非常可贵地在会前按照国际的会议版式排出了会议的整体安排,如“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简要议程,“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参会代表发言安排一览表,尤其对三个分会场的信息展示非常详实,这是一般国内会议不列出的内容;而国外会议是非常重视的部分。这说明我国的学术会议信息报道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大家看到的是会议信息展示的新貌。

国际会议论文 8

【关键词】语类 陶瓷会议论文 摘要 语步

一、引言

语类分析源远流长,最早始于Aristotle时期。当时“体裁”这一术语已经出现,但主要用于文学和艺术领域,指一切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具有典型特征和稳定形式的种类和样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语言学家尤其是功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家如张德禄(2002)、方琰、方艳华(2002)等对语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genre的不同定义,肯定了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在语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论文摘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语类的重中之重。

陶瓷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之一,但至今国内对陶瓷文化的翻译及其研究明显滞后于我国国际影响的发展。近十几年来,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广东佛山、潮州、湖南醴陵等产瓷区经常会承办不同主题的国际陶瓷会议。从陶瓷会议论文的英文摘要看,存在格式不一、表述不准、中式化明显等诸多问题。如何正确翻译和大力传播我国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陶瓷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

二、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据Hyon和Paltridge研究发现,国外的语类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主要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

(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学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也称悉尼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Halliday、Hasan和Martin;以Miller为代表的“New Rhetorical School”(美国的新修辞学派)。

Swales(1990年)运用语类分析方法研究学术研究英语(academic and research English),修订了他于1981年提出的4-move 模式,继而建立了包含三个语步的语篇模式-CARS语类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如表1所示)。

Nwogu认为,语步是由一组表现同一意旨取向的语言特征(词汇意义,介词结构,言外之意)组成的、表达一定交际功能的语篇片段。每个语步都是由各种可辨认的方式结合起来构成信息的构成要素(constituent elements)来体现。这些构成要素都是从语篇功能和语境出发,通过语篇中的语言线索来辨认和确定的。构成要素可以理解为摘要中的信息单元,是实现摘要功能的成分,而不是语言单位。因此一个构成要素可能由一个或几个句子表述,也可能只包含一个小句。

首先,识别摘要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然后根据各要素实现的修辞功能确定其语步, 修辞分析不是为了发现和描述言语成分在各种言语变体中的分布状况,而是试图确定言语成分在某种变体中的构成是否具有在其他变体中所没有的特殊功能,是否获得了与该言语变体修辞目的相关的价值。(钟兰凤,86)在语言社会学中,语境被评为语类研究的关键成分,社会语境既决定语类,同时语类也在参与语境构建。

三、摘要分析

[摘要1]The thesis is on pressure casting.It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lip casting process and introduced the pressure casting system in details.The paper described the behaviors and process of pressure casting by application of the Adcock and Mcdowall equation. As a new technique,the mechanism of pressure casting is not complicated.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filter pressure,and its operation is basically a filtering operation.Although pressure casting system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in porcelain production,there were several special demand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perties of slip effect to the forming.W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of the slip,particle size and distribution,thixotropy,visc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permeability and density were more important to the forming.A slip with larger permeability and density coul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casting.It was also found that some parameters could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such as temperature (both of slip and environment),casting pressure and time (include each step).It was necessary to set a suitable parameter.(19)

在语步M1中,作者确立研究领域,主要通过三个步骤(step)-阐明中心议题,概述主题内容和回顾相关研究并介绍当前研究可行性;在语步M2中,作者的目的在于设立适当的研究方向,通过指出过去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可以作为,将研究细致化、深入化;在语步M3中,作者概述研究目的和陈述当前研究情况,并通报了主要发现。

1.所有表达主题的词都是名词、代词或者名词短语。例如:“The thesis、It、The paper、the mechanism of pressure casting、We、The permeability and density、some parameters”等等。

2.表_过程的词都是动词。根据其所表达的意义,动词又划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动态动词故名思义表示“动作”,如:“described、reviewed、introduced、analyzed、discussed、increase、influence”;而静态动词表示“存在”,如 “is、could be、were”,这些动词同时也反映了及物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3.表达信息状况的名词化结构比较多。这也是科技英语的典型语言特征,具有既增加语篇的技术性,同时也增加语篇客观性的功能。例如:the development of the slip casting process,the behaviors and process of pressure casting,by application of the Adcock and Mcdowall equation,the mechanism of pressure casting,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the properties of slip effect,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of the slip,the efficiency of casting,the quality of products等。

4.除了发展主题的新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主题展开情况的新信息:on pressure casting,in details,with larger permeability and density,such as temperature (both of slip and environment),casting pressure and time(include each step)等。

5.值得一提的是,存在一些表达态度意义的形容词或者副词,以及动词的否定形式。例如“not complicated,basically,Although,more important,necessary”等等。态度标记语或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通常暗指研究空白或某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Swales&Feak 1994:185-189,叶云屏&柳君丽,85)

6.用一些明确词汇陈述研究发现。如It was also found that。

7.使用明确词汇展示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were more important to the forming。

8.情态动词在摘要最后一部分出现的频率较高。如could。Hyland认为,情态动词是一种试探性的,并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表达。情态动词在语步M3中出现的频率高,可能是因为研究者对结果的预测进行评估。

[摘要2]On account of the restriction of its material,technique and function,ceremic sculpture has its unique shap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eremic sculpture is mainly uesed as ornaments to meet people’s aesthetic need. Its shape must be influenced by economy,culture and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the simplicity of ceramic sculpture’s shape really deserves our discus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brevity and technique,brevity and application,brevity and taste and brevity and design,I have got a clear clue about the simplicity of ceramic sculptures’ shape. Meanwhile,some basic opinion and idea are formed. They can benefit contemporary ceramic sculpture’s production and design.

从以上两篇摘要的分析中发现,二者明显不同的特征有:第一,动词被动语态的使用暗示了陶瓷材料或者观点的来源,如is mainly used,must be influenced,are formed;第二,有一些明显词汇显示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its unique shape;第三,起连接从句作用充当语境的附属性修饰语相对较多,如In contemporary society,Therefore,Meanwhile。

通过研究发现,两篇摘要也有一些典型的共同特征:第一,都包含语步一和语步三的成分,但语步二的内容出现较少或几乎没有,说明语步二的体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第二,都不包含“勾勒论文框架”这一学位论文摘要出现频率较高的步骤,说明国际陶瓷会议论文摘要与之相比特征不同;第三,都是在语步三陈述研究主要发现时采用情态动词的可能性高于其他部分,而在语步二指出先前研究不足时情态动词密度最小。这是因为评价、推断或引申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涉及作者的态度;而指出先前研究不足这一语步涉及较为客观的内容,不需要情态动词来限定作者的态度或表达内容的可能性;第四,都主要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两种时态,而且数目相当。这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偏好和其所在语步的交际功能。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Swales 的三个语步的CARS模式非常适合用于分析语篇摘要,甚至可以完整地分析语篇。

四、结语

陶瓷会议论文语篇体系错综复杂,包括陶瓷艺术设计、陶瓷材料工程、陶瓷机械设计与制造、陶瓷信息工程、陶瓷经济与管理等许多种类的论文。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学科,下面也分有很多Z类。虽然内容、词汇都属于同一学科,但由于受使用者的身份、背景、受教育水平和交际目的差异等的影响,每种语类在语言各层面都有各自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如艺术文科和材料工科也可拥有同一种语类。尽管内容不同,但构成要素即语言各层面会有很多相同特征。同学科跨语类研究或同语类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语篇都具有共核和差异。专业方向完全不同的语篇之间存在共核,专业方向非常接近的语篇之间也会存在差异。

总之,国际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包括陶瓷文化在内的我国特色文化的挖掘与翻译任重而道远,语言学工作者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中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Hyland,K.Genre-based pedagogies: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p.17-29.

[3]Nowgu,N.K.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tructure and funct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7,(2):119-138.

[4]Samraj B.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abstracts:The case of wildlife behavior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A].In Flowerdew J(ed.).Academic Discourse[C].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2.40-56.

[5]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张德禄。语类研究的范围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02,(4):59-64.

[7]方琰,方艳华。以语类为基础的应用文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33-36.

[8]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 (2):138-146.

国际会议论文 9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育;国际化学教育会议

近代化学及其衍生的化学教育诞生于18世纪的西欧社会。我国学校制度化的化学教育直至19世纪后半叶才初步建立,并由于诸多历史与政治因素的制约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现实的差距催引着一代又一代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开阔眼界,力图把握国际化学教育的脉动来探寻我国化学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吸纳新源、借鉴先达的工作更是得以围绕着一条有章可循、轨迹清晰、国际主流的线索而展开,即通过探察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CC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主题的内容和趋势来反思与改进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路向。然而,通过现有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学界对于极具代表性的ICCE主题的分析与思考尚缺乏整体研究,最早的相关报道和介绍也仅从1977年第4届开始。[1]因此,我们通过查阅相关信息,对近40年20届的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主题予以全面分析和梳理,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国际主流化学教育的趋势,并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现状对化学教育研究的路向进行思索。

一、ICCE的概览与主题回顾

ICCE是基于全球背景的当代大型国际主流的化学教育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办,举办国化学学会及相关教育部门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协办。会议通常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具体操作上,由IUPAC的下属机构化学教育委员会(TheCommitteeonChemistryEducation,CCE)负责组织与协调。作为全球性化学教育的盛会,ICCE的核心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沟通化学教育信息和协调化学教育活动,建立国际交往和促进相互了解,以发展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事业。会议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大会报告(PlenaryLecture)、专题讨论会(Symposia)和研讨会(Workshop)。期间,还将提交论文以口述或墙报(Poster)形式予以呈现。

为了明确大会讨论和交流的指向与范围,并给下一时期各国化学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导,每届ICCE都会预先设定大会主题(Theme),并围绕主题拓展系列相关具体议题(TitlesofSessions)。大会主题作为每届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立足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紧密把握化学及教育科学与技术动向,适切关注时代的发展,拟定和遴选出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并在会议召开前的一段时间公布。历届ICCE具体信息详见表1。

二、ICCE主题梳理的方法与结果

从表1看出,作为历届ICCE核心口号的会议主题通常是以指导性的纲领式呈现,少有具备明确指向性的化学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内容。而通过对会议相关议题的研究发现,其中较多包含了各届ICCE研讨内容的具体信息。例如,即将召开的2008年ICCE主题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时代中的化学”,而其具体议题则细致明确,分列为:“文科与化学教育、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中等教育中的化学、高等教育中的化学、化学教师教育、化学与社会、化学奥林匹克、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化学教育、绿色化学、微观尺度的化学、化学教育中的现代技术、面向化学与化工的网络、工程教育、化学的公众理解、化学教育中的研究、初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其他相关化学教育的议题”等。由此可见,通过对议题所涉化学教育内容范畴的研究更有利于详细了解ICCE的主题轨迹,进而对国际化学教育的研究热点领域和趋势形成整体、有效的把握。鉴于此,现对历届ICCE的具体议题连同大会主题一起进行梳理与分析。

我们在文献检索和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第6~20届ICCE议题123条,加上第1-5届主题5条(由于时间较早,仅掌握到主题),合计128条。根据各议题或主题所涉的化学教育研究的内容范畴,分别归纳为12个领域,依次为:公民素养、科学教育与化学;化学教育理论化研究与交流;化学理论及前沿研究;化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化学与STS教育;化学与环境;化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化学实验研究;化学教育评价研究;化学教师教育研究。并使用Excel软件按届次对议题涉及上述12领域的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三、基于ICCE主题分析的思考

根据表1和图1分析共20届ICCE的主题与各类议题的发展脉络,我们对我国当前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路向作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坚守优良传统,稳固发展化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研究

建国后,我国的化学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双基”的训练,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化学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教师的高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其突出表现为重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练习,注重向课堂教学要效益。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原来倡导“双基”的基础上又扩展到提倡学生的“三维”发展,并着力以“课程”的研究为突破口,整合“课程”“教学”“评价”三者的联系,形成了一体化的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并逐渐呈现繁荣局面。

分析ICCE主题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化学教育评价研究”共占议题总体的18%,具有相当的比重。同时,从届次和时间上看,自1979年第5届开始,此两项研究的议题基本从未间断,形成了国际化学教育界持续的、相当力度的关注。这样的特点恰恰与我国化学教育中一贯重视“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脉络契合。例如,第十二届ICCE以“化学课程与教育方法的演变”为分主题,提出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适应学科发展、就业和社会需要,教学内容应注意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领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研究几乎在每届大会都会提及,而这更是我国为之自豪的强项,参赛选手均取得优秀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化学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评价这三个国际化学教育研究的持续热点领域上一直具有良好的研究传统。现阶段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化学教育研究工作首要的无疑是在继续坚守我国的传统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发展化学课程、教学、评价的优势。

(二)把握国际动向,积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与STS教育研究

源起于上世纪末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一开始便立足广泛的国际考察,参考与引鉴了若干国际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域和兴奋点。在化学教育领域,同样也吹来了新的气息。以新课程理念为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着眼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新提法。根据目前国内化学教育研究情况来看,科学素养(包括化学素养)教育和化学与STS教育不能不说属于新兴的热点领域。结合上文的统计结果分析,“公民素养、科学教育与化学”“化学与STS教育”在整个国际化学教育会议涉足的议题上也占有重要分量,其比重分别高达10.16%和9.38%。另外,加之与“STS教育”联系甚密的“化学与环境教育”“绿色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的份额,这两个领域在当今国际化学教育研究中占据的比重更大,例如,2002年在我国举办的第17届ICCE提出的“环境化学教育”“公众化学素质教育”“绿色化学与微型化学实验”主题,第18届ICCE提出的“化学的公众理解(PublicUnderstandingofChemistry)”等。从时序上看,“化学素养”主题在第9~13届即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零星出现,90年代中期后渐成趋势,进而演变成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这恰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及其影响化学教育领域的情形暗合。

与国际研究状况相比,尽管我国化学教育研究在“科学素养教育”“STS教育”上起步较晚,研究质量相较于下,但在当前国际国内研究方兴未艾的氛围下,也已具备了一定层次、不同视角的研究。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更应进一步奋起追赶,紧随国际脉动,积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和STS教育,形成我国本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着眼未来发展,努力拓展化学教育的理论化与信息化研究

相对于强势的纯化学研究而言,化学教育研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专业化学人才对此领域少有涉足,而由于学科壁垒又少有教育学者问津。因此,作为研究化学领域内教育问题的化学教育长期依附其两门上位学科——化学与教育学,使得自身研究主要处于演绎借鉴的阶段,研究理论化程度低下,缺乏独立自觉的理论研究基础与体系。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化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日益影响,以国际权威性的首次ICCE召开为标志,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化与交流工作以这样一种形式被固定并渐受关注。时至今日,虽然仍鲜见颇具影响和标志性的化学教育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但其研究领域已在逐渐形成,研究工作逐渐丰富。如图1结果所显示,“化学教育理论化研究与交流”的议题比重已位居首位。例如,第18届ICCE就提出了“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BasisofResearchinChemistryEducation)”的议题;又如近年出现的从“符号的—宏观的—分子的”三角构型的化学教育与学习理论演变为以“人类要素”为着重点的“人性的—符号的—宏观的—分子的”四面体化学教育理论构型。[2]国外学者已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而国内学界能够堪比的研究至今寥寥无几。可以这样说,我国化学教育理论化研究依然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化学教育必然要借助最为先进的工具实现自我的传播和发展。考察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关于ICT与化学教育的研究早已在国外展开,第20届ICCE已明确将大会主题拟定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时代中的化学”。我国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所限,ICT与化学教育研究多在大中城市的重点学校与研究机构中开展,普及性不够;研究内容多是单机或局域网内个别软件的应用与简单程序的开发,研究应用的交互性与高效性欠佳,使得我们离真正的基于ICT的化学教育尚需时日。

教育作为着眼未来的事业,新课程作为着眼未来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化学教育研究不能总是步国外先进经验后尘,处于长期滞后的局面,而应聚焦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眼光,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保证我国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刘知新。IUPACCTC与ICCE[J].化学教育,2002(7-8):95.

国际会议论文 10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相聚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和教学展示;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60余场绚丽多姿、各具民族特色的精彩音乐会进行展示和交流。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广大学者和教师架起一座通往国际音乐教育学术论坛的桥梁,传递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对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外音乐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具体方案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参会的各项宣传、组织工作,确保这届大会圆满成功。

附件: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中国音乐学院

2009年7月15日

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一、大会主题

“和谐与世界的未来”

“和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理念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围绕“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一主题,与会者将就音乐教育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等相关领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二、大会主办单位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中国音乐学院(cCM)

三、大会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8月1日至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 中国音乐学院

报到时间:2010年7月31日一8月1日

报到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四、大会参会人员

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校外、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研究生、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类音乐演出团体等。

五、大会形式

1 主题演讲(Keynote Speaker):会议邀请四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演讲时间各为1小时30分钟)。

2 教学展示(Class Teaching Demonstration):这是此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增添的一种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其内容为国内外小学、中学、大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为55分钟,过程包括讲课40分钟,互动和讨论15分钟。

3 论文宣读(Spoken Paper):大会期间,论文提交者有20-25分钟的时间,用以陈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可以使用PPT)。之后,有5分钟提问时间,演讲者给予回答。

4 论文海报(Posters):大会将提供单位为70cm×100cm尺寸的论文展示板,供论文海报入选者使用。论文海报提交者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于会前设计展示版面(不超过4个版面),印制成中英文海报,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5 工作坊(Workshop):这是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关于音乐教学实践的一种相互交流、互动形式,内容包括音乐教学法、合唱与指挥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等。每个工作坊的时间各为60分钟,过程包括教学简要介绍5分钟,现场教学45分钟,提问、交流和互动10分钟。

6 专题研讨会(Symposia),也称为“圆桌会议”: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宣读论文并进行研讨。此研讨会的主持人身份,需由参会者自己提出申请、提交研讨主题和论文并通过审核获得。其职责包括:提出会议研讨主题、确定研讨会参与者名单、组织参与者提交论文、组织论文宣读与讨论。

7 音乐会(Concert):包括室内与露天音乐会,分别在中午、傍晚或晚上进行,参会代表可以免费观看。

(以上七种会议形式均配有现场翻译,中国参会代表没有语言障碍。)

六、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

(一)会议注册与报到

1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

说明:

(1)港澳台地区的申请者可按照中国代表参会标准注册。

(2)中国代表参会的名额限定为2000名,如未能在规定注册时间内注册,将不得参加会议。但由于特殊情况只能在报到时现场注册的。需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增加200元人民币。

(3)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自理,会议可提供不同标准的住宿条件。

3 注册办法

(1)网上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按照网上提示注册交费。

(2)邮寄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或“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下载“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注册申请表”,填写后邮寄(注册费需汇款或转账)至下述联系地址:

(二)会员申请

1 根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要求,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代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或个体会员代表;二是学生代表;三是非会员代表。不同类型的代表,应根据不同参会标准提交注册费,方可注册参会。

2 各类论文的提交者(含学生代表)、教案的入选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需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个体会员。凡不是该会个体会员者,需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入会手续,方可注册参会。

3 一般参会者,只需获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团体会员的资格。由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已经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为此,凡中方代表已经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者,可视为已经具有一般参会者资格;如果尚未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且欲参会者,又具有在职在岗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手续;或直接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以该会个体会员资格参会;或以非会员参会注册标准参会。

说明:

(1)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者,请登陆“中国音教网”(省略)。点击“学会专栏”,下载“会员登记表”,并按照表上要求填写。在大会注册时。连同终身会员费(2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照片(两寸照),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

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2)凡申请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个体会员者,请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按照网上提示填写申请表:或下载、填写“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个体会员申请表”(中英文)。在大会注册时,连同会员费(普通个体会员450元人民币;学生会员3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

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七、论文、教案提交   (一)论文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参加论文演讲、工作坊、论文海报展示、圆桌会议的参会代表,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论文摘要,及5000字以内的中文全文。请务必注明准备参加哪种会议形式(参见“大会会议形式”的2~6条)。

3 提交办法

论文一律采用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论文提交”,按照网上提示提交;或者下载并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发送至邮箱。

(二)教案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组委会推荐的参加教学展示的预选者,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摘要(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及5000字以内的完整教案(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和现场录制的教学光盘。大会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入选者在接到人选通知后,即可办理参加大会的相关手续。

3 提交办法

组委会推荐参加教学展示的教案一律采用邮寄和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和全文电子版由网上提交(见下列地址);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全文的纸质版一式2份(A4纸打印)和教案光盘邮寄至以下联系地址:

八、大会演出申请

1 申请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申请要求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作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议主办国,可以安排20场音乐会。演出团体的组团方式可以省、市、学校、少年宫以及各类音乐团体等为单位。可以是专业演出团体,也可以是业余演出团体。节目内容、形式要求丰富多样,包括演唱(独唱、合唱)、演奏(独奏、合奏)、舞蹈、戏剧、杂技、武术等。具体要求如下:

(1)节目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音乐会演出时间长度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3)原则上演员人数不超过60人。

经专家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09年11月通知入选单位,签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许可协议”。

3 申请办法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i0/chinese),参见“大会演出申请”,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申请表”,将整场音乐会节目单(包括节目时长)、节目录像(DVD或VCD格式)、演出团体简历(中英文)、艺术指导或指挥简介、该团以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的录像(DVD,CD)及相应节目单,邮寄至下述联系地点:

4 相关要求

(1)演出人员无需交纳注册费,但是所有人员的差旅、食宿、演出环境的设计装饰、旅游等费用,需由各演出单位承担。组委会提供会议期间用车、场地、钢琴、简单的灯光音响设备。

(2)演出人员可以相互观摩,但不参加开幕宴会等活动。

九、会议程序

根据国际惯例,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七个委员会的专题研讨会,分别于7月25日至31日之间在北京等城市举行;第二阶体大会(含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十、重要说明

1 凡提交教学展示、论文宣读、工作坊、海报等参会形式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大会将组织国际评委进行评选,入选者在收到大会组委会有关人选通知后,方获得以各有关形式参会及演出的机会。未入选者,可作为一般参会者参会。

2 大会将出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秩序册(中英文)、论文集(英文摘要)、音乐会秩序册(中英文)及大会资料光盘(含大会秩序册、各类论文的英文全文、音乐会秩序册及各音乐会相关情况的英文介绍,以及相关图片、录像和录音),上述资料将在大会注册时发给全体正式代表。

3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所有入选者颁发人选证书。

4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全体正式代表颁发参会证书。

国际会议论文 11

一、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提高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通用13篇)

2010年4月,调入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工作并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曾xx同志带头学习提高,并积极组织支部党员参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部署的创先争优、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纪念和迎接建党90周年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争创佳绩

曾xx同志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曾获荷兰国际地球信息科学与对地观测学院(ITC)博士研究基金奖学金、加拿大自然研究基金(NSERC)奖学金,并分别于2005年至2007年、2009年在荷兰国际地球信息科学与对地观测学院(ITC)、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研修学习。近年来曾负责或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二部技术局等多项部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与欧空局、EuroSDR等开展的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专业期刊论文1篇、EI检索文章8篇),参与1部英文学术专著的撰写,获得9个奖项、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2010年4月,因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重组,曾xx从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调入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并担任实验室学术秘书。曾xx同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担任学术秘书期间,负责完成了2008-2009年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我院约65%的科研力量依托于重点实验室。当时,曾xx同志刚接手实验室工作,并刚高龄怀孕,但她克服工作困难,多方面收集资料,认真完成70余页评估申请书和会上报告材料的准备,有效实现了实验室在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人才建设、开放交流等方面的成果汇总和亮点展示。最终,该实验室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2个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列第一。学术秘书工作之一是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曾xx同志做事严谨、细致,不仅实现了开放基金按照指南、课题申请、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评审、课题合同签署、课题结题等一整套程序严格、有序的执行,同时,为保障已经实施的开放基金顺利进行,开展了历年基金课题的检查、汇总工作,编辑完成了历年基金课题的合同和成果。此外,顺利承担并完成了实验室近3年年报编写,筹备并召开了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四次会议,参加并完成了实验室2010年度、2011年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计划课题申请工作以及带头人培训班筹备等工作。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曾xx同志注意追踪国际上最新测绘发展趋势与相关技术信息,多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口头报告;担任多个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审稿人;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团体,分别担任2004年-2012年第20届、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七委员会第六工作组“遥感数据融合”秘书,并出色完成工作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承办人,负责筹备并顺利组织召开了2011年8月我院在云南腾冲举办的国际会议“2011影像和数据融合国际研讨会(ISIDF2011)”,并独立完成会议论文EI检索申请以及实现会议论文会后一个月内EI检索,�

2012年5月中旬,曾xx同志调入我院期刊编辑中心,加入《遥感信息》编辑部,开展期刊编辑出版及相关专业的学术工作。此外,配合期刊中心领导,进行了同国际知名出版商泰勒弗朗西斯集团(TaylorFrancis Group)就联合创办《测绘科学》英文版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服务意识浓,是非观念明确

曾xx同志待人热忱、团结同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担任工会小组长。她积极配合院工会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多次取得较好比赛成绩,于2011年被授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机关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国际会议论文 12

一、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城市管理

政府如何才能更快地提供服务、同时节省纳税人的钱?许多国家都迫切需要智慧治理。也许在众多手段当中,通过向企业家公开政府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智慧政府的建设。毫无疑问,国际、国家、州和地方的电子政务已经变得更加智能。然而,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知道,电子政务能带来什么益处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益处。一些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艾什沃V.阿纳德),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A.I.尤瓦捷赫),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拉姆•雷迪M.文卡特),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拉奥K.阿尔琼)。智慧政府建设引起了数位学者的关注。大卫•奥利弗•卡斯丹研究了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紧急事件财务管理的战略途径;萨科瑞•纳亚麦评估了泰国教育分散化作为促进智慧管理的工具的效果;贾斯汀娜•纳姆库伯和金塞利•纳曼加拉研究了赞比亚地方治理为提升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新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构;远藤哲也研究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后复原过程中的农村创新型领导;莱布赛探讨了澳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此外,其他论文也对南非公共基准管理以及欺诈和腐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善治与行政体制改革

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印度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印度的善治》(甘塔•多莱葛•拉奥),《基层治理授权》(K.希瑟拉玛•拉奥),《高效和善治促进繁荣发展》(N.N.奈克),《印度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D.斯里拉姆,阿姆瑞塔•杰哈),《公平选举的善治的基础》(拉内哈左维)。此外,俄罗斯学者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俄罗斯在建立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机制方面的经验,对善治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叶林等人的论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挑战、政策和善治》基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搬迁至城市的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在某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制度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选择,决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成为长期的城市居民。这些因素包括生活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以及工作保障。

三、网络化和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国内甚至跨国合作。这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机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合作伙伴和,探讨协作组织/管理的新特点。其中,有几篇论文以印度公私合作关系的迅速扩张为背景,讨论了医疗服务供给(南迪塔•考沙尔,拉维德尔•考尔,瓦桑塔•古里,D.斯里拉姆),高等教育(妮哈),以及现代化公共汽车站建设(L.斯蒂霍)。此外,美国72个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多样支持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会计(加里•施瓦尔茨)。还有学者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出发,研究韩国医疗改革中的非政府组织(洪秀珍、孟相浩)。另外,南非学者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管理方法,来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弗雷德里克M.尤以斯)。

四、“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尽管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有少部分学者对即将面临的或是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全球环境下的应变策略,改变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跨边境治理,创造新型行政过程和结构,培养新技能和新能力,提升行政领导力,采纳新的财政和问责工具,探讨新的伦理挑战。涉及以上一个或几个话题的论文包括:《全球公共管理:推动力和约束力》(Y.帕哈萨拉蒂),《公共管理在线项目典范—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莱士•斯旺),《政策魔力:领导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里安特•努格罗霍),《危机和应急管理中的合作:单个任务多个部门模式》(辛格纳特•拉波汉达拉克),《援助美国无家可归者策略研究》(乔安妮•格拉姆),《公共管理/行政相关性作为南非公共发展模范的一个条件》(哈利•赫伯特•巴拉德),《财务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南非案例分析》(恩瑞•库盖姆普),《中国公共管理大问题初探》(马修S.明格斯),《非洲理智主义促进未来行政领导和专业人才行政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的模型研究》(卡里•莫夫奥),《印度警务改革潜能挖掘:猎狗突击队研究》(N.柴坦亚•普拉迪普),《成熟度模型在新兴民主/冲突国家能力开发中的潜在用途》(利达•波斯维尔,塔努施里•巴格瓦),《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内容优化研究———以中国21个省会城市为例》(汤志伟、易可、张会平)。汤志伟等人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21个省会城市医疗卫生政务微博的26994条微博数据,研究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提供现状以及供需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包括:核心价值的鉴定和评估,专业行政建设和择优雇用,公职人员招聘和保留的人口统计学影响,重视和促进种族多样性,人才招募,能力评估,引介和评价绩效管理,培训需求和策略,同种工作和不同工作的薪资福利对比研究。涉及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有:《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和公共组织离职意向:具有变革导向的公民行为的作用》(杰西W.坎贝尔,托宾尹),《南非基于性别敏感的服务提供》(B.C.姆邦奇兹),《公共管理行为培养和研究》(雷蒙R.布鲁斯)。本届会议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行政伦理专家围绕主题“善治与反腐倡廉”讨论了当前行政伦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与比较各国廉政反腐的经验,共商廉政反腐的对策与建议。大会组委会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共679篇,录用333篇,会议论文集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委员会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及10篇最佳提名论文,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前九届会议论文集已成功获得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ofKnowledge(CPCI-SSH)的收录。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已送检。

国际会议论文 13

《工程索引》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EI除作为检索工具外还是国际论文最重要的统计源之一,是对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作者文章在国际EI核心工程索引中心办理发表,3-6个月内文章会被美国的EI数据库全文收录(全英文版文章),这时作者可以登陆EI数据库检索到自己的文章。当文章已经可以在EI网上检索到的时候,这时为了方便国内作者,国际EI核心工程索引中心委托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给作者出具认证报告,也就是一份被EI全文收录的索引页与证明,加盖公章。 这个就是EI检索证书,具有教育部的官方性质。由国际EI核心工程索引中心免费给作者提供,不收取任何费用。

国际EI核心工程索引中心举办的部分EI会议、出版物:

国际EI核心工程索引中心成立于美国加州,致力于全球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尤其专注于EI论文的发表与检索。本中心在中国香港设立国际会务办公室,服务于东亚地区的EI国际会议的召开与组织,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在中国大陆的EI会议事务办公室设立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省南京市,该机构拥有出色的工作团队和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愿与科研院所及个人开展EI会议和检索方面的合作,并帮助其进入EI和ISTP检索(100%检索),大陆地区作者请联系:

EI中国核心检索中心网站: http://省略ei.省略 002@eimeeting.省略 004@eimeeting.省略

006@eimeeting.省略 008@eimeeting.省略

咨询电话:

025-66035119 025-66033231 025-66910083 025-66033213 025-66910093

025-66911083 025-66911837 025-66911035 025-66911902 025-66911903

联系QQ:

1661589041 1596237163 1711784450 1666736703 1711311238

1712004584 1713584224 1258421650 1713013481 1146533168

高校科研团体联系Mr.省略

EI检索证书认证报告联系Mr.省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