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摘要题】理论纵横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科学怀疑
【正文】
图书馆学研究始于图书馆学问题,问题是图书馆学认识发生机制的核心,而怀疑则是提出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纵观图书馆学发展史,许多图书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重大突破,都是同怀疑密切相关的。只要人们对图书馆学的探索不停止,科学怀疑也就不会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图书馆学(研究)史,就是一部图书馆学的科学怀疑史。因此,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图书馆学研究中怀疑的发生机理、特点、类型、地位和功能等,对于人们有效地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推动图书馆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怀疑”释义
“怀疑”一般是指“疑惑”、“不很相信”、“猜测”[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怀疑”是指“对传统学说、观念和已有理论的琢磨、推敲和疑问。是一种认识的契机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一怀疑的结果常常是否定的,但是否定本身包含着肯定的因素”,“科学的怀疑作为一种方法,是探索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条件”[2]。
2怀疑发生的条件和机理
尽管怀疑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必然现象,但怀疑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促成了怀疑的发生和发展。
2.1原有理论与新的实践(事实)相矛盾
原有理论是在当时的实践环境(背景知识、实践、事实等)中产生的,但随时间的变化,新的实践(包括理论研究的实践等)与当时的实践有许多不同,而新的实践产生的新认识与原有理论发生矛盾。于是研究者对原有理论产生疑惑,怀疑便随之发生。如关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问题,传统观� 于是有人据此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表示怀疑,认为图书馆学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3]。
2.2新思想本身不完善
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有人提出了某种新思想、新观点。但因这种新思想、新观点并不完善,自然会引起他人怀疑,并提出一些补充、完善新思想的设想、看法。如关于“要素说”的完善,就是通过杜定友对陶述先的“三要素”的怀疑,继而刘国钧对杜定友“三要素”的怀疑来完成的(最后形成“五要素说”)[4]。
2.3思维方式不同
人们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认识所产生的观点、理论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用封闭式思维考察图书馆,寻找图书馆的本质,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整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等。但用开放式思维考察图书馆的人就对上述“对象说”表示怀疑,认为上述“对象说”并未揭示出图书馆本质,应代之以“交流说”(“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认为图书馆是以文献(或知识、文献信息)与社会进行交流的机构。思维方式不同,认识结果必然相异,思维主体(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怀疑也就成为必然[5]。
2.4哲学观点不同
图书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它总是在某种哲学观点指导下进行的。在解决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时,特别是对图书馆学研究现状进行评论时,由于研究者的哲学观点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结论,于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的怀疑便自然产生。如有些 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解不同,相互怀疑也是必然的。[6-7]
2.5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方法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工具。科学方法也是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但是,对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当某人用某种方法研究图书馆(学)从而得出一种结论时,而另一人用另外一种方法研究图书馆(学),则得出另一种结论。于是后者对前者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如有人用哲学方法研究图书馆学对象,就得出“矛盾说”的观点,有的人则认为“矛盾说”并未寻求到图书馆的本质,他用数学的方法寻找图书馆的本质,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对“矛盾说”表示怀疑。[8-9]
2.6研究角度不同
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研究图书馆。即使同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得到的结论就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出现观点、见解上的两极对立,于是研究者之间对对方的看法表示怀疑。如有人提出要把图书馆学研究“从图书馆及其现有业务中解放出来”,“应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应研究广泛复杂的情报需求”[10]。这是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图书馆学。但有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有人指出“即使过去的研究停留在内部的组织工作和具体方法、内容上,也不能说研究的方向错了”,因为“图书馆研究总是不能脱离图书馆这个主体对象的”[12]。这实际上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图书馆学。又如,有人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学对象,认为其对象是“知识交流”,有人对此说表示怀疑,指出此说“未充分揭示图书馆内部活动的本质和机理,即忽视了知识组织的问题”。他从微观角度研究图书馆,认为“知识集合”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13]。
3怀疑的特点
3.1推敲性
推敲在此是指对原有学说、观念和理论的反复琢磨。推敲不仅是怀疑的认识起点,还贯穿于怀疑之始终。由上述怀疑发生机理可知,怀疑的对象是原有(传统)的学说、观念(点)、理论和方法。当研究者对怀疑的对象推敲时,发现有许多可疑之处,于是对怀疑对象提出怀疑。而在怀疑的过程中,不论是对对方的理论,还是对自己的不同看法,都始终在推敲。上述发生机理中的许多例子都说明了怀疑的推敲性存在。
3.2疑惑性
疑惑在此是指对研究对象(原有理论等)不明白,不相信。研究者对原有理论经仔细推敲,感到不明白,且不相信,于是怀疑它们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同时相应地提出某些问题。此种疑惑是主体(研究者)和客体(原有理论、观点、方法等)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上述发生机理中的例子中都说明怀疑具有疑惑性。
3.3批判性
批判在此是指研究者对原有理论的分析与否定。研究者经过对原有理论的反复推敲,认为有可疑之处并对其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者对原有理论推敲后,发现原有
理论与客观事实不一致,于是开始怀疑原有理论的合理性,并指出其错误所在,说明研究者自己观点的合理性。综观建国50多年我国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历史,可以看出“对象说”建立的过程就是怀疑发生发展并引发争鸣的过程。[14]
3.4创造性
创造在此是指提出新思想、新观念(点),建立新理论。既然研究者对原有理论表示怀疑并给予否定,那么,研究者就要提出自己正确的、合理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就会启动整个思维探索机制,调动全部有关主观知识,并快速输入有关客观知识,激起研究者回答、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创造热情,竭力消除疑惑,因而表现出一种积极创造精神。纵
观我国图书馆学发展史,每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无不是研究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其中大部分是在怀疑——争鸣的过程中形成的。
3.5前沿性
前沿在此是指学术、学科的前端、最新领域。因为怀疑往往出现在图书馆学发展(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之中,而这“三点”正是图书馆学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最新领域。处于图书馆学前沿领域的探索活动,或带有猜测性、试探性特点,或带有经验性、描述性特点。具有不定性、易变性、不准确性等特点。因此,在图书馆学前沿领域,往往是假说林立,怀疑横生,争鸣频繁而激烈。在这个前沿领域,怀疑-争鸣,往往导致革命性新理论的发生和创立。如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的建立、“读者第一”思想的确立、“一馆两制”理论的创立,等等,就是在怀疑-争鸣中完成的,尽管仍有人对这些观点、理论产生怀疑。
3.6开放性
开放在此是指用发散性、开放性思维进行科学研究。因为怀疑是对传统学说、观念和已有理论的推敲和疑问,其怀疑结果是否定原理论。研究者不人云亦云,因循前人观点,而是运用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研究前人观点、理论。怀疑的开放性是很明显的。
3.7工具性
工具在此是指人们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的事物(方法、技术等)。怀疑具有工具性,是说它是一种研究图书馆学的方式、方法。科学的怀疑作为一种方法,是探索和发展图书馆学的重要条件。人们研究图书馆(学),离不开怀疑这种科学方法。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具有解疑释惑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认识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图书馆学的发展(研究)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8否定性
否定性在此是指怀疑的结果常常是对原有理论、观点、方法持反对意见。由上述可知,怀疑具有批判性、开放性,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研究者不人云亦云,不因袭他人观点,对原有理论采取否定态度,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理论。所以,“否定”实际上是图书馆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契机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但是,否定本身包含着肯定的因素,表明否定者的观点。
4怀疑的形态
在图书馆学发展中,大量存在的科学怀疑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这决定了科学怀疑的形态具有多种类型。但不同的分类标准,怀疑又有不同的类型。4.1按怀疑的内容分
4.1.1对概念的怀疑如对“范式”概念的怀疑,有 但有人怀疑此概念,认为“范式”概念不适用于图书馆学。[15-18]
4.1.2对观点的怀疑如对“馆员第一”的怀疑,有 [19-20]
4.1.3对理论的怀疑如有人将波谱尔的“世界3”理论移入图书馆学,并将其作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世界3”理论中有唯心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能作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21]
4.1.4对方法的怀疑如有人用移植方法将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等)移植到图书馆学中,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图书馆经济学”等)。有人则怀疑此做法,认为这是“生搬硬套”,无实际意义。
4.1.5对技术的怀疑如有 有人怀疑此说法,认为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图书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4.2按怀疑对象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位置分[22]
4.2.1对研究热点的怀疑研究热点是指大多数从业人员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1980年以来,图书馆改革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图书馆改革中,近年来有人主张“图书馆产业化”(象企业一样全部实行有偿服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图书馆不能“产业化”。[23]
4.2.2对研究焦点的怀疑研究焦点是指热门话题的集中点,争论观点的交叉点。在“图书馆改革”这个热门话题中,起始于1980年初的“图书馆定额管理”就是研究焦点。有人认为,图书馆管理改革应实行定额管理,有人则对此怀疑,认为图书馆某些工作难以计量,定额指标不准确,定额方法不科学,并影响质量,对此持否定态度。[24]
4.2.3对研究重点的怀疑研究重点在此是指在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地位较重要,有多人进行长期而有效研究,且已产生较多论著的领域。据统计,我国1949-1995年间图书馆学研究重点有10个领域,其中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文献资源建设等是研究较长较多的重点。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在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因怀疑引起争鸣从而形成了多种“对象说”(据统计,至今约有五、六十种)。[25]
5怀疑的地位和功能
如上所述,怀疑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科学认识活动,而且还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它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思考、推敲,产生疑惑,表示怀疑,提出问题,展开争鸣,从而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推动科学发展繁荣。所以,认真研究怀疑的地位和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对正确认识怀疑、利用怀疑,使怀疑沿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1怀疑是图书馆学认识(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图书馆学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观察,怀疑是图书馆学认识活动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们认识图书馆的过程遵循“实践-认识(产生理论)-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因为实践(在此是指图书馆(研究)工作、活动等)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所以,人们从原来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认识(形成理论)与新的实践活动总是相互矛盾的。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是一对基本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促使人们怀疑已有的理论,提出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理论,使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得到发展,即推动图书馆学向前发展。在人们认识图书馆本质(即寻找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当人们的眼光只盯着图书馆内部活动时,对图书馆实践的认识便是其组织要素,从“三要素”到“五要素”。当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读者对图书馆藏书利用情况引起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利用图书馆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馆藏文献总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这时人们认识到图书馆“藏”与“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怀疑“要素说”并未说明图书馆本质,而“藏与用”的矛盾可能是图书馆的本质,于是由怀疑“要素说”便产生了“矛盾说”。随着社会和图书馆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又发生变化,将图书馆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运用更抽象的语言来表述图书馆的本质,并伴随着怀疑-争鸣的频繁发生,产生了诸如“交流说”、“知识说”、“资源说”、“客观知识说”、“知识集合论”等“对象说”。尽管至今尚未寻找到真正的“对象”,但上述诸说一个比一个更接近图书馆本质。
5.2怀疑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渗透于整个图书馆学认识(研究)发展过程
怀疑不仅是图书馆学认识(研究)活动中的重要的基本环节,而且它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渗透于整个图书馆学认识(研究)发展过程。因为,一种新观点、新理论的产生,往往首先从怀疑原有观点、理论开始。如上述,图书馆学认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是一对基本矛盾。怀疑便从矛盾出现时产生。此其一。其二,怀疑贯穿于新观点、新理论产生的全过程,是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法,一种求异心理定势,渗透于新理论产生的每一个阶段,指导着新理论产生的各种行为。现将新理论产生过程图示如下。
附图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怀疑作为新理论产生的极为关键的环节,它是产生问
题的必要前提。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指导、运用并渗透于新理论产生的全过程。如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的建立、“一馆两制”理论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理论的建立、“图书情报一体化”理论的建立,等等,都是人们用怀疑的认识方法指导并贯穿其产生的始终的。
5.3怀疑是产生问题的“孵化器”
问题是图书馆学认识(理论)发生机制的核心,而怀疑则是提出问题的必要前提,怀疑还是产生问题的“孵化器”。梁启超说,“夫学问之道,必有怀疑然后有新问题发生,有新问题发生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发明”。还说“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那么,无所用其思索,无所用其研究,无所用其辩论,一切学问都拉倒了”[26]。梁先生的话足以说明“问题”在科学认识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但“问题”来源于怀疑,又因为怀疑产生于新实践与旧理论的矛盾,所以,“问题”是将“矛盾”置于怀疑这个“孵化器”中产生的。推敲、琢磨、思索、疑惑正是“孵化”“问题”的过程。
5.4怀疑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催化剂”
由上述可知,科学认识(观点、理论等)发生、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实践→产生认识(理论)→新实践、新事实与旧理论矛盾→产生怀疑→提出疑惑、问题、假说→引发争鸣→产生新理论→经实践(实验)检验、理论确立。怀疑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催促科学认识(理论等)发生、发展、加速问题、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进程。当怀疑产生后,问题假说随之发生,并引发争鸣,在争鸣过程中,怀疑可以激励热情,振奋精神,活跃思想、激发灵感,强化问题的解决,验证假说,完善新理论。吸引多人参与,加速问题的解决。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的建立,“一馆两制”理论的产生等都说明了怀疑的催化作用。
5.5怀疑是科学理论进步的推进器
怀疑引发科学争论,科学争论以激烈竞争的形式,鞭策着科学家群体推进科学理性的进步,实现理论向具体真理的逼近。由怀疑引发的科学争论有助于启发思考,互相补充,克服偏见,去伪存真,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和发现真理,进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历史就说明了怀疑在人们认识图书馆本质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5.6解放思想,防止僵化
由上述可知,怀疑是一种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方式和求异心理活动,它在科学发现(展)中起着巨大的解放思想、防止绝对化和僵化的作用。怀疑者不人云亦云,不因袭别人之观点,敢于发表独到见解,发挥创造精神,反对教条和迷信(不迷信权威),通过怀疑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怀疑在科学发现中的思想解放作用。
5.7完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一种新理论学说刚刚创立时,并非十分完善,怀疑和批评意见对于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发现没有唯一的方法,怀疑和争论促使人们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去解疑释惑。采用最佳思路和最优化方法批判对方,解决问题,这就为通向和逼近真理确定了有效的方法论原则和体系。前述“要素说”的完善过程和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建立足以说明怀疑的这种功能。
6科学怀疑的实施方略
科学认识中的怀疑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功能)使我们认识到怀疑的正确实施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正确地实施科学怀疑,则是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实际问题。
6.1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怀疑的上述特点表明,它是围绕原有理论观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采用发散性、开放性、求异性的思维方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科学研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种思维方式是实施怀疑的最优化的思维方式。
6.2认真分析原有理论
怀疑是从分析原有理论开始的。科学的分析原有理论,才能找出原有理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才能提出疑惑之处,才能找出问题所在。
6.3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怀疑的第一成果是提出问题。怀疑(否定)对方而不提出问题,不是科学的怀疑。只有提出问题并发表白己的见解,才能实现怀疑的目标。
6.4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学术自由、平等竞争的表现。“百花齐放”是鉴别科学新事物(理论等)、解决科学问题、推进科学进步的有效手段。贯彻“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学术领域里坚持科学无禁区、科学无顶峰、科学无偶像的原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研究规范。使怀疑-争鸣在自由争辩、互相尊重、民主讨论、服从真理的健康学术氛围中进行。
7实施科学怀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7-28]
7.1坚持合理的科学怀疑,反对怀疑论(主义)
合理的科学怀疑就是遵守科学的怀疑性规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思想内容的深切兴趣”,承认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的存在。而怀疑论则否认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的存在,对思想内容“采取不动心立场。”
7.2不能片面夸大怀疑的作用
应当在信仰的基础上怀疑,在怀疑和释疑中坚持信仰,适当保持二者之间的张力。
7.3坚持辩证的否定,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怀疑不是空洞的否定。怀疑应当批判地继承现有认识成果,否定其中不合理的因素,肯定其中合理的东西,应持辩证否定的态度。要使怀疑植根于实践之中,把实践作为最终的裁决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47
2.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54-555
3,8.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43-51
4.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5-6
5.马恒通。图书馆学学术争鸣论。黑龙江图书馆,1989(5):8-12
6.代根兴。评八十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理
论研究的两次转向。图书情报知识,1991(1):2-5
7.刘兹恒。评八十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两次高潮。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1(4):8-11
9,13.王子舟。知识集合初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4):7-12
10.张晓林。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图书馆学通讯,1985(3):57-64
11.葛民。也谈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及其他。图书馆学研究,1987(3):17-19,21
12.宓浩。图书馆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69
14,25.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图书馆,2000(1):18-23,33
15.马恒通。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图书馆杂志,1988(5):14-16
16.葛民。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图书馆,1993(2):1-4
17.付立宏。超越与生存:“非图书馆学”现象透析。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5):10-14
18.陈耀盛。论图书馆学范式——评“图书馆学是前科学”的观点。图书情报工作,2000(11):80-83
19.王世伟。从“读者第一”到“图书馆员第一”——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图书馆管理的思考之一。图书馆杂志,1999(2):5-6,38
20.黄俊贵。“读者第一”原则不可动摇——评从“读者第一”转变到“图书馆员第一”。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4):3-6
21.刘炎烈·波普尔。“世界1、2、3”理论在我国图书馆界引起的风波——五年来讨论情况评述。湖北高校图书馆,1988(2):8-15
22.丘峰等。选题·写稿·投稿。见:丁有骏编: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2-48
23.马恒通。图书馆:能产业化吗——《知识经济与图书馆产业化》质疑。图书情报工作,2001(1):87-88,11
24.吕俊生。图书馆定额管理综述。图书情报工作,1991(6):40-43
26.赵扬等编。睿语珍言——著名社会科学家治学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1,13
[关键词]写作素养;写作服务;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
1引言
学术写作是运用文字、图片、公式、视频等符号描述客观事物、表达学术思想、传递专业知识的创造性活动。系统完整的学术写作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以讲座、课程、空间支持、资源支持等形式开展了学术论文投稿、学术伦理、文献管理软件培训等各种服务。学术写作服务与图书馆出版服务、数字学术、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等领域紧密联系,是图书馆一个亟待深入探讨与探索的领域。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实践与研究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1)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案例介绍。蒲红斌介绍了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图书馆写作中心服务内容与流程,分析了阅读服务与写作服务的关系,提出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写作服务功能[1]。学术诚信是学术写作的重要内容,韩丽和廖英介绍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与其学校写作中心开展的学术诚信课程,提出图书馆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设学术诚信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应的辅导体系[2]。在日本,写作辅导服务也是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如名古屋大学图书馆、大阪大学图书馆等开展的写作支持服务项目[3]。(2)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调查研究。在我国,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培训中已经增加了文献调研、论文写作、投稿指南方面的专题培训[4],但是缺乏突出性和显现性。罗艺杰对我国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学术指导课程开设现状的调研表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理念传统、教授内容太少[5]。(3)大学图书馆与写作中心合作研究。馆员与写作中心指导老师合作非常重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馆员也能够为本校的写作教师提供必需的信息素养教育[6]。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汉博学院(UniversityofGuelph-Humber)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与写作中心合作的实践表明,当学生能够在同一地点获得参考(研究)服务和写作支持服务时,焦虑就会减少;参考咨询馆员、写作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频率越多,学生写出的论文质量越高[7]。尽管多数大学设立写作中心等机构,但是与图书馆合作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合作成效也不尽人意,写作中心与图书馆的沟通和规划是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8]。因此,学术写作服务机构应重组服务来促进研究与写作过程的衔接与融合[9]。通过挖掘写作中心日志数据的研究发现,只有13%的写作服务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讨论,并且大多数学生在引文格式方面需要帮助[10]。(4)嵌入学习课程的学术写作服务研究。美国杜肯大学(DuquesneUniversity)图书馆员与写作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嵌入至“一年级写作”课程,结果显示学生在学术资源查找、评价与引用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11]。威斯康星欧克莱尔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EauClaire)图书馆将服务嵌入一年级英文写作课程,通过一站式信息素养教育,增强了信息素养与写作课程的整合度,并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能力[12]。从文献调查结果来看,国外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与写作中心的合作模式,以案例研究为主,国内研究以宏观调查国内写作服务发展情况、介绍国外案例为主,缺乏对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的系统性总结。本文通过网络调研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典型案例,并逐一访问所在图书馆网站和检索相关学术论文,比较与归纳其服务模式,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发展。
2调查过程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研选择研究对象。在文献调查方面,主要是检索中国知网、WebofScience、Elsevier、Emerald等知名数据库,查找与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紧密联系的文献资料。在网络调研方面,主要是利用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以“writingsupport+universitylibrary”为检索式,筛选开展学术写作服务的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并逐一访问其网站,收集相关资料。最终,本文选择学术写作服务信息较为丰富的9所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选择依据是:(1)典型性,由图书馆负责开展的学术写作服务,且能够代表不同服务方式;(2)资料的可获取性,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完整且网站可访问。
3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实践模式分析
根据服务方式、服务深度的不同,本文将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方式归纳为:基于LibGuides的写作资源导航服务、基于学科服务的写作课程指导、基于共享空间的写作文化服务。3.1基于LibGuides的写作资源导航服务。大学图书馆借助LibGuides平台,建立学术写作资源导航,方便用户快捷定位图书馆写作服务内容、相关写作课程或指导、写作工具等。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写作服务LibGuides栏目包括一般写作和研究帮助、写作课程、针对性学习社区、学科和专业写作中心、开放写作圈、论文退修、写作技能评价与英语学习者[13]。美国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研究生写作服务LibGuide包括一对一的写作指导服务和写作资源推荐,一对一服务需要提前预约并提交自己作品,图书馆在面对面指导之前先阅读学生作品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指导的文章类型包括课程论文、学位论文、基金或者奖学金申请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求职信等多种类型,每学期每人最多辅导6次[14]。资源推荐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源介绍和服务链接,如写作手稿类型、英语语言支持项目、学术交流办公室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引文与写作指导LibGuide[15]则主要介绍了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iation,简称APA)、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简称MLA)、芝加哥手稿风格(ChicagoManualofStyle)等各种学术写作过程中的学术规范,以及与写作相关的资源帮助,如学校学术诚信规范、普渡在线写作实验室(TheOnlineWritingLab,简称OWL)写作资源等。写作指导LibGuides的主要功用是:一是服务联系平台,搭建图书馆与用户交流沟通的桥梁,如预约写作指导课程、写作服务的各种联系方式、在线指导写作等。二是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写作各方面的资源。三是学术伦理教育,如引用规范指导、学校学术诚信要求等。这种服务模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服务对象广泛,既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也包括教师及科研人员等。3.2基于学科服务的写作课程指导。所谓的学科服务,指图书馆通过培训课程、个性化服务等方式,普及学术写作知识与规范、提高写作技能。目前服务方式主要有:一是图书馆开设培训课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学术素养与写作支持”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咨询,如文献管理软件的培训和利用咨询,论文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培训等[16]。东南大学图书馆“与主编面对面”系列培训讲座,先后邀请了Elsevier[17]、Emerald[18]、IOP[19]、IEEE[20]等知名出版机构的主编讲授期刊特点、选稿特征、投稿技巧等知识。二是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如美国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写作空间(TheWritingPlace)服务,可提前预约,图书馆提供一位经验丰富的作家开展一对一咨询和帮助,他们可以分析学生的文章并提出改进建议[21]。三是嵌入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馆员全程参与一门课程,提供写作方面的资源与技能指导,如参考文献管理、写作资源推介、学术出版等。从中不难发现,以培训课程或者嵌入课程为基础的写作服务,其实也是学科服务的一种形式,只是该服务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优势是整合了图书馆内外部资源,如图书馆学科服务馆员、院系写作教师、学术期刊主编、专家学者等,服务形式有常规的培训课程、个性化定制辅导、知名专家授课、嵌入式服务等。3.3基于共享空间的写作文化服务。图书馆提供专门空间,并配备相应的写作软件、专业馆员、信息资源等,以发挥图书馆空间服务能力、创造浓厚的写作文化氛围。这样的空间场所一般设在学习共享空间、写作共享空间里面。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图书馆在其学习共享空间开展写作指导服务,内容包括学校课程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位论文、求职信、个人研究陈述书、奖学金申请信、演讲稿等,这些对文献引用、语法、标点等写作规范的问题提供辅导[22]。西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写作指导服务则是作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子功能,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写作课程要求的资源,支持或者联合开展写作服务活动,提供纸质、多媒体和在线写作教学资源[23]。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图书馆则设有写作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宗旨是服务学校所有的写作者,并通过提供一个跨学科发展与跨文化交流的场所,营造一种学习的差异性得到尊重并解决的氛围,使得写作者能够专注于文字书写与交流,并聘请了多名各个学科的写作指导老师[24]。需要指出的是,3种服务模式互为补充与关联,写作资源导航是写作服务的基础,写作课程指导是服务内容的传递,而共享空间的写作服务是文化的服务,学术写作服务发展方向是3种模式的相互融合。
4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学术写作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能力
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引进开始,学科馆员制度已在我国走过了10年的路程。这十年中,学科馆员制度虽逐渐被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接受,但其发展现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学科馆员履职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1.缺少严格的学科馆员准入制度。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不但要掌握对口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外制度完善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组成较复杂。目前现有的学科馆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图情教授,即从院系里面选出资深的教师兼任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但由于图情教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显然无法专心、及时地开展各项图书馆服务业务,因此难以尽到学科馆员应有的职责;二是从馆内挑选骨干担任学科馆员,如复旦大学。但由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现有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要从中再选出既具有专深学科知识,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骨干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难以形成合理恰当的激励机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图书馆与各院系、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会令馆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动力。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大都按职称与职务来进行薪酬分配,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各学科的性质、特点不同,造成工作强度和工作效果也不同,其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可能一刀切,因此在绩效考核与评定中难以体现差别,因而难以驱动学科馆员的奋发有为,自觉提高职业能力。
3.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较难实现。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更好地掌握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熟练应用图书馆现代化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的文献体系;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不仅对对自己所服务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且掌握对口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研究学科专业文献,进行专业信息的组织和深度开发。但实际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学校统一拨款,这种拨款往往受到部门平衡等因素的制肘,结果造成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用于设备、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采购,而用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经费所剩无几。其次,由于学科馆员并不是专职岗位,许多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非常辛苦,再让他们去重新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再者,日常繁忙的工作,使许多学科馆员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安于现状,难以形成主动自我增值的局面。
针对以上分析,要改变现状有效提高高校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必须:
第一,真正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应围绕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建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人才培养规划,确立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分层制定培养目标,明确学科馆员人选,使学科馆员的培养工作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同步发展;对图书馆现有的中、青年业务人员确定培养目标和途径,制定培养规划,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加大经费投入,奖惩分明,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加大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进学科馆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把提高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落到实处。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也是学科信息的教育者。学科馆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履职能力应包括: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科研教学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和外语能力一定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要提高这些能力,就要有选择、有目的、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结构进行更新和优化。可采取自我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1)到对口服务院系学习、听课,参与对口院系的学术和科研活动,与学科用户直接交流;(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科馆员了解所服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3)亦可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馆员脱产进修。
还要让学科馆员担任与对口学科有关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规划、课程设置,编写文献检索教程;参加对口院系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动分析用户潜在的信息要求,及时跟踪相关学科建设的新动向,发现并存储最新的信息。由此提高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导航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数据库的结构、链接和检索方法,必要时编制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
同时,现代学科知识呈多语言文献分布特征,要培养学科馆员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广泛地涉猎多国专业文献,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出版的专业文献,为学科专家提供更精准的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此外,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过程。因此也应对学科馆员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助其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相融关�
总之,要完善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提高学科馆员的职业能力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馆员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学科馆员机制研究”课题组。学科馆员制度综述[A].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