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优秀2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

经济学论文 1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面对挑战和质疑,以都留重人、莫里斯•多布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给出了相应的回应和思考。莫里斯•多布认为,对待资本主义既不能断言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制度,虽然国家作用在增强,技术进步在加速,但这些不能“在任何意义上证明‘新阶段’言论的有效性,或者在任何基本方面改变我们对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的评价和对其未来的估计”。S.都留重人同样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繁荣,但却是以巨大的浪费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不会改变。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有组织的或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并不能完全消灭经济危机,利润率下降规律仍然在起作用。Y.A.克隆罗德否认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抑制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大大增强,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仍然不能避免。就在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的讨论如火如荼进行时,资本主义的快速增长和繁荣发展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以石油危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危机的爆发。平稳而快速的增长被“滞胀”所替代,社会累积多年的矛盾以信贷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价值危机等形式不断地爆发出来。危机的爆发和劳资关系的破裂引发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热潮,英美等国家开始涌现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学派和市场社会主义学派等。这些学派都从各自关注的视角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例如,美国左翼代表人物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用经济剩余增长规律代替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证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客观性和周期性,他们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经济剩余总量由于无法找到出路,决定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趋于停滞的客观趋势。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戴维•哈维认为,资本主义虽然通过转变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即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转变到“灵活积累方式”,基本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困扰,但这种转变更像是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仍在继续起作用。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在他的著作《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一书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两个重要的出发点或历史条件,虽然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因而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更克服不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更改变不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顾海良教授认为,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的历史地位,并不 这是因为:科技革命导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已经并将更快地改变生产方式。所以,研究科技革命给现阶段及其继续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变换,并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是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徐崇温教授认为,“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问题上,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要从总体上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以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但如何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却是历史留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具有实践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学地认识到:俄国还不具备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条件,它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一中间环节,这是小生产自发发展的必经阶段。列宁未能见到过渡时期结束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未能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斯大林虽然也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但是 因此,斯大林的理论是不彻底的“半商品经济论”,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关系的根本问题。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兰格在其著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首次论证了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运行和作用的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经济的价格决定的方法为企业确定必须遵循的基础价格;除兰格外,其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如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等;原苏联经济学家中“,西伯利亚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关于所有制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中的理论观� 20世纪90年代的不仅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而且也使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警醒,仅是批判资本主义是不够的,还要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美国罗耀拉大学施威卡特教授认为,既然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那么市场经济就成为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之路。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只要以国家所有制或工人集体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可以消灭剥削和雇佣劳动,而保留一定的市场机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短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问题,而且还能克服中央计划经济难以克服的集权化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和信息问题。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劳勒教授通过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阶段的论述,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时期,由于无产阶级不可能一下子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而需要通过公有制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竞争来取得财产,因此,在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将长期存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可称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日本经济学家伊藤诚指出,中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模式之一,它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领路人,他的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大胆利用市场经济来实现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必须借助市场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及其相关的一切方面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与经济制度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程恩富教授认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不仅能够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而且是最优结合。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既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之利,也存在“市场失灵”之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不仅能扬市场经济之利,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之弊。因此,社会主义不但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宋涛教授肯定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但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本质的不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去发展市场经济。虽然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一问题上,我国学者基本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经济具体运行中如何处理市场与计划(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问题,却产生了颇多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就必须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体性地位,政府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是资源配置的前提,政府的功能在于做好服务,建好环境;另有观点认为,“我们的改革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单纯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公有制下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即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至于宏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问题,“政府则要加强计划调控和管理,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盲目操纵,自发‘决定’。”

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以前,虽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的经济全球化,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已经形成。面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马克思也力求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释,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曾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并且,马克思在其《资本论》最初的写作计划中,也预留了两册来写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最近30年来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是“有关时代特征和人类发展趋势的重大问题,也是每个国家必须在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做出对策和选择而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分工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危机问题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问题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新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超越主权与主权国家的矛盾和对立都以新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世界经济中新的大量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现象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几乎蔓延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和走向,也引起了人们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再次彰显出它强大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受到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很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向全球扩张的趋势,并就其本质、动机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其中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巴兰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研究,德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巴西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和卡多佐、法籍希腊经济学家伊曼纽尔等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埃及经济学家阿明对“边缘资本主义”起源、发展阶段、发展途径等问题的思考,比利时经济学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关于战后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包含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学者威廉•I•罗宾逊指出,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新阶段,其特点是所有的国家和人们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也使社会再生产陷入更深的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休止的战争、大规模的贫穷乃至生态灭绝。”日本学士院院士伊藤诚指出,“人们通常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一种自我调节、理性、高效率的经济秩序的延伸。然而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却是一个充满经济动荡和贫富两极分化的世界。”。田纳西大学教授阿•斯科特•弗瑞通过国际石棉贸易的考察,研究了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与国家的不平等交换关系,他认为,国家和核心国之所以会形成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主要是因为,核心国依赖其在资本、技术、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优势而使国家对其产生不平等的依赖关系,从而减少了国家选择的余地,在经济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美共经济委员会委员欧文•马奎特教授就全球化过程中的无产阶级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使发达国家的工人卷入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即面临着不发达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排挤和各种社会福利的降低。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无产阶级的国际化,解决国际工人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认为,“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剥夺了个人和民族参与全球社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新的交往手段和更多可供支配的资源也为发展新的社会主义形态提供了可能性。希腊学者萨瓦斯•米切尔•玛特萨斯同样认为,应把经济全球化视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助产婆。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影响的认识,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的看法是趋于一致的,但国内学者更着眼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去看待经济全球化。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指出“,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大多数的国际规则都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和颁布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接受和服从的选择,因此,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那么,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呢?这是关系一个国家荣辱兴衰的大事。对此,武汉大学陈恕祥教授认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迎接挑战、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和争得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程恩富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主导阶段是暂时的,全球经济最终将指向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主导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由“一国内部的经济不断社会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社会的经济不断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和国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中国社科院何秉孟教授同样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虽然是资本主义在更高层次上向全球的扩张,但从长远看,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奠定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吴易风教授指出,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上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具有历史永恒性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除了要对全球化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外,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参与其中,“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反对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

四、西方经济思潮的冲击与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西方经济学对立面的理论姿态被世界无产阶级所掌握,因此,它的成长历程也必然伴随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经济学的种种非难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在与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斗争中不断地成长壮大,从理论发展为运动,从运动走向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然而,后,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这些国家的消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逐渐被西方经济学所取代,即使在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地位。面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冲击,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阵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国从战备状态进入了战后修复和建设阶段,作为两大对立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也进入了比较平和的发展时期,并出现了力图开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派共存的时代”的主张,通过寻求共同的主题形成对话和沟通。例如,罗•米克通过考察劳动价值学说的发展史,多布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保罗•巴兰通过探讨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并提出“经济剩余”等范畴,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话搭建了重要的平台。然而,平静的海面下通常是暗流激涌,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西方政治势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非难和攻击,他们以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恶意诽谤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领导者的方式,阻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阻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的,使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瞬间倒向了资本主义阵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也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取代,甚至在俄罗斯,开设了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停止,课程内容被所谓的“economics”的“经济学”所取代。面对西方经济学的巨大冲击,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并没有放弃,他们在捍卫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讲授权利的同时,对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和“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的后果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性危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没有给出有力的回应,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于其对危机根源的透彻分析而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21世纪最响亮的呼声。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却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地位问题认识上的严重偏差。这种严重偏差的集中表现就是,在经济学教学上,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在一些高校已经被砍掉,而西方经济学在课程设置中却越来越凸显;在理论研究上,宣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过时论”“无用论”和“取消论”,倡导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在意识形态上,淡化主义,强调普世性。长此以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逐渐被削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地位发生动摇。对此,刘国光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然而有些人士在传播西方主流经济学时,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妄想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以后俄罗斯经济学界的遭遇为鉴,警示中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被边缘化和被贬为“教条”和“空想”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和借鉴。例如武汉大学陈恕祥教授提倡,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学阵地,同时也要从我国现实出发努力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指出,目前在中国高校和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被边缘化,如何防止这一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保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其根本途径就是在发展中坚持,在实践中发展,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科学本质。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这一问题上,吴易风教授指出,对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切有益成果,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借鉴吸收,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囫囵吞枣,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问题,程恩富教授指出,“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应该适应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现代化、具体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五、结论及展望

经济学论文 2

一般来说,在经济学中,某经济总量函数的导数称为该经济量的边际量,如:收入函数的导数称为边际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的导数称为边际利润函数,他们都近似的表示当产量为x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和利润。由于需求弹性描述了需求量受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所以在进行市场分析时,需求弹性的大小对制定销售策略和合理确定价格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微分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是高等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该学科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可以提供很多种方法来分析和求方程的解,也可以建立起比较普遍的微分方程模型,且这些模型也具有极大的有效性和丰富的教学内涵。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3结语

经济学论文 3

1、高等学校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现状和基本要求

①要创新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区域经济学教材建设,妥善处理拿来与创新的关系,根据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要求,编写特色鲜明并经得起教学实践检验的教材。

2、本科阶段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建设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一些学校在教材选择、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各方面,不能密切结合培养目标要求。尤其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出现教材专著化现象,难以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同时,也没有建立反映课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课程建设全面铺开,不分主次,既浪费资源,又不能解决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

2.2课程建设重教学,轻创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的功能是为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和实践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构。但目前对课程建设考核更注重教学本身,忽视理论与实践领域创新,从长期看,将会制约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3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目前的课程建设从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但是课程建设有规定期限,课程建设师资精力有限,于是就出现了注重形式建设,忽略内容质量的现象。比如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课程网站,却很少在教学中使用;课程建设中刻意追求信息化,制作全程课程录像,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反而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考核方面,盲目照搬一些基础理论课建设试题库的做法,既花费大量精力,又不能起到全面考核学习效果的作用。

2.4课程建设重课内,轻课外区域经济学本科教学和课程建设重点仍在课内教学环节,对于课外的研究与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在课程建设中,重视课堂学习条件和手段建设,忽视实践环节设计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另外,在课程建设中,只强调本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忽视课程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于区域经济学课程背景知识的逻辑关联认识不清,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课程建设的价值也不能充分体现。

3、本科阶段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价值工程分析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建设什么(重点内容)以及怎样建设(方法),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价值工程的功能分析来回答。

3.1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功能分析

价值工程中产品(服务)功能按其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结合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要求,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也是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②进行教学环境条件建设:包括教材建设、案例编写、网站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③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制作和开发教学课件,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④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进一步增强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功能。⑤教学科研团队培养。通过课程建设,形成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⑥辐射带动相关课程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与本专业诸多专业课有密切联系。通过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及时推广建设成果和经验,提高本专业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在以上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功能中,前4项可以视为基本功能,后两项可以理解为辅助功能。基本功能的实现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是通过对当前学生教育目标的完成来实现的。而辅助功能的不断提升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因此课程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果,不考虑课程建设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3.2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成本分析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就是花多少代价提供产品(服务)的功能,在课程建设中体现为所花费的建设资金、时间成本(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时间)以及课程建设成果的使用成本等,每一项成本都与一定的功能相对应。课程建设中要保障用以实现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各项基本功能的投资,并重视投入的资金成本的管理,更要重视教师投入的时间成本以及后期教师与学生的使用成本。通过课程建设应当为更多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出时间进行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

3.3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表示为:V=F/C。其中,F是所要求的功能,C是产品(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产品(服务)价值的途径包括:①F↑,C↓;②F→,C↓;③F↑,C→;④F↑↑,C↑;⑤F↓,C↓↓。从区域经济学课程现状来说,课程建设的各项功能都远没有达到要求,而相应的投入仍然不足,所以应当是通过途径④来提升课程建设的价值。即在充分运用原有教学设施和教学力量的基础上,通过重点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大提升课程建设的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建设价值和高等教育社会效益的增加。价值工程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进和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因此在设计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目标时,也应该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凡是有助于课程建设价值提升的创新活动,都应当得到相应的支持。

4、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区域经济学本科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价值工程方法对提高区域经济学课程功能、降低课程建设成本的具体分析,结合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提出以下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4.1开展课程调查,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调查既是明确课程建设价值的最基本手段,也是课程建设本身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时,首先应进行课程调查,理清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通过开展课程调查,明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定位以及课程作用,有助于课程建设重点的选择和课程建设特色的凝练,并最�

4.2教材建设

区域经济学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进展和区域经济实践将为区域经济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而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侧重点也必将有所不同,所以在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这既包括翻译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包括编写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在教材编写方面,既要注重理论体系方面有所创新,也要体现不同区域经济实践的成果;既要编写反映区域经济一般理论的教材,也应当编写适应不同专业背景的不同层次的教材,以更好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而大大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4.3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稳定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凝练教师队伍,不但能促进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凝练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得到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在课程建设的投入方面,应当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既要重视课程主持人的学历、职称、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更要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只有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才能形成该学科领域稳定的教学科研人员梯队,才能通过课程建设形成一批真正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建设价值。4.4确立“教-学-研”互动的教学模式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突出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使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现区域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知识增加与能力提升并举,形成“教-学-研”互动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的扩散效应,提升课程建设的效果。

4.5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

对于区域经济学课程而言,除了采取开设实验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常规形式之外,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大学与地方政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模式,不但使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场所,也能够通过共建减少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本,还可以为教师科研、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大学与地方共建专业实习基地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赢”机制,是有效降低课程建设成本、提升课程建设价值的重要举措。总之,通过价值工程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功能与成本分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价值,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在各类课程建设中推广使用。

作者:丁生喜 张宏岩 殷颂葵 孙立霞 于继明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第二篇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对低碳经济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对低碳经济的权威的标准化的概念界定。但是从低碳经济的来源以及发展方式来看,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依托于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变革,不仅仅只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虑经济的发展,更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价值观念甚至是全球的生态环境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中去,是一种在保持当代经济高速、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为后续经济的发展留下充分的发展资源,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生活的永恒福祉为最终目标,是经济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产的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量,促进生态化生产效益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学是在众多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纵观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激励理论以及产业结构理论四个方面。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对低碳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经济效应上。企业的生产发展中,所依赖的生产资源,除了原始自身资源禀赋以及通过市场交换所获得资源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环境中的资源。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公共性和共享性,社会环境需要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另外,环境污染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而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应。故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也必然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福利学的理论阐明了提高社会福利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思想很早就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更是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思想之一。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在满足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也要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保留足够的资源。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当前全球变暖,全球各类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背景下,环境保护更是成为国际中的热点话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效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思想也为低碳经济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低碳经济的主要的基础理论。

(三)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从满足需要的角度出发,激发员工动机并使其发生相应行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激励理论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员工的需要,激发起内心的动机来促使员� 激励理论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组织体系,激发低碳生产方式的选择和产生。在这一作用机制中,目前来说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指导,通过政府的各种政策、标准促使低碳生产方式在社会经济中的推广。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制定碳排放标准。

(四)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作为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环保节能产业日益发展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但是在这样形势紧张的发展环境中,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在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节能环保行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后起之秀,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利用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优势,优化整个产业结构,促使整体产业结构呈现出最优化状态是产业结构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低碳经济重点研究问题。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低碳经济体系

低碳经济理论在其发展中逐渐与生态经济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三个理论相互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低碳经济学的四个经济学体系。生态经济学主要是讲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理论;绿色经济则强调环境和经济平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循环经济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需要以自然的发展规律为基础。四个经济体系共同促进了低碳经济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共同强调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的平衡,只是在具体的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低碳经济与气候经济学理论

气候经济学是将气候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气候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随着经济发展对石油化工等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的增加,致使大气层中的碳元素过多,而导致全球变暖现象日益突出。全球变暖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越来越严重,致使气候经济学中对缓解全球变暖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研究也逐渐增加。而低碳经济学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通过发现和创新更多的措施,减少碳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故而广泛地借鉴了气候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促进自身理论的完善。

(三)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主要致力于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一直都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促使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方面。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产生于各种环境系统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经济发展资源紧张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资源不仅在利用率上对经济产生影响,与所生存的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保护资源的重要途径就是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碳经济学的出发点也是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与资源环境经济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故而将其作为基础理论之一。

四、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经济学理论处于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之中,使其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与更多的领域产生交集,从而使得对经济学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具体。低碳经济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分支,促使经济学的外延得以不断的扩展,不仅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也产生了更多的诸如碳货币、碳交易、碳期货等经济发展工具,而且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也在这些概念的发展中,需要重新选择和确立研究模型,以便增强经济学研究的与时俱进。

(二)丰富了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了人类历史上经济的大发展,但是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地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基础之上的,往往仅侧重于对单个经济系统因素的考虑,而忽略资源储存量以及环境承载量等因素的影响。故而发展方式比较的粗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各类可用资源可供使用量的逐渐减少,以及环境破坏负作用对经济阻滞作用的增大,人们才开始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新定位和思索。诚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需要低碳经济等更为科学理论的指导,创造出更多的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促使经济更具有长远性的发展意义。

(三)拓展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式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环境破坏对经济产生阻碍作用时,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的整治和保护,通常情况下都是得不偿失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则从经济发展之初就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获得环境与经济的共赢,从而能够极大的提高保护环境的效率。低碳经济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专门化的研究,能够探索出更多的解决环境的方法。

(四)完善了国际经济的合作体系

在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体系中,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而欠发达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往往将资源消耗量大、环境影响大的产业迁移到欠发达国家。由于欠发达国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资源和环境问题,促使资源和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范围内,对发达国家也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国际间合作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际共同合作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共同化解国际合作的困境。

五、结论

低碳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备受重视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转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低碳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生态保护,鼓励和支持生态环保的生态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不仅仅表现在短期的经济效应上,更为突出的是能够促进长远经济效应的实现和长远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当代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不成熟,低碳经济的推广领域和推广力度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一定会实现高效的生产方式。

作者:陈素琴 单位:重庆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

一、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实行并轨和收费制度以后,个人的教育投资成本急剧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促进社会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学生能顺利上学,降低个人的教育投资成本,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收益率,对贫困人口进行相应资助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方向。大学生资助工作恰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绿色通道”、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高校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完善,认定机制不健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助学金发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贫困生认定主要依据学生的申请和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并经系院的审核确定。整个认定过程中,由于评议标准体系不健全,无定量评价指标,评议小组要一一核实个人信息,成本较高,困难较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资助名额分配时,往往按照系、班级人数进行平均划分,忽略了贫困生实际的分布情况,易造成资助不公平现象。

2、学生诚信度低,感恩意识缺失,交易成本高。大学生资助是国家的一项福利性政策,是国家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具有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供给不足。作为理性经济人,人们都会试图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因贫困生资助是一种无偿资助,被人 此外,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价值观偏功利化,感恩意识较弱。在假贫困生获取资助成功后,不仅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且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如因诚信缺失,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心理产生倾斜,对学校、老师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心理失衡,都纷纷去争夺助学金等,给后期的资助工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难度,增加交易成本,同时也会加大银行资金风险,造成银行惜贷的恶性循环。

3、勤工俭学岗位不足,资助方式缺乏激励性。目前,勤工俭学岗位分为校内和校外,由于校内岗位一般工作量小,酬劳低,难有太大吸引力,而校外岗位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各大高校的校外岗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贫困生对勤工俭学岗位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中,除了“勤”外,“贷、补、免”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奖”和“助”是主要的资助方式,而无论从资助力度还是资助额度方面,助学金都比奖学金有优势,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思想偏差,学习动力不足,资助方式的激励性大为削弱。

三、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策研究

1、扩大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助供给,优化资助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资助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社会援助较少,在面对贫困生对资助的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应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广开渠道,吸引社会资源甚至是优秀贫困生毕业生反哺学校,让爱传递。在增加资助供给的同时,我们还需优化资助产品结构,作为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我们要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产品选择时,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大学生资助项目,可适当加大奖学金的比例和金额,发挥项目的激励作用,在资金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标准,减少资助需求。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目前的资助制度供给不足,对利益相关人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了制度的非均衡发展。在资助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基层民政部门的责任意识,完善问责制度,确保其所出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可靠性;其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一要尽快完善认定标准,并以文件形式发放执行;二要加强评议认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多轮次化,使资助工作变成无限连续的博弈,建立贫困生档案,加强资助工作的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在重复博弈中,加大失信成本,减少投机行为;三要研究建立高校学生信息库、贫困生征信系统,在政府、学校、银行、社会之间共享信息,加快大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彻底消除搭便车行为,在源头上杜绝失信行为,减少对资助的不合理需求。

3、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目标,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方面,这有利于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却并非是治本之策。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大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明确投资目标,改变传统的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做法,变“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解决其上学资金问题的前提下,加强能力培养与训练,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职业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广开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切实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提高贫困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将助学与育人相结合,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使其树立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自我解困。资助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高资助工作绩效,提升贫困生竞争力,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这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

作者:汪高元 单位:合肥学院

第四篇

1、洪水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目标

洪水资源化利用是为了解决淡水资源的短缺,减轻洪水灾害而开发利用的新型水源,能够满足人们对水的需求和对水环境改善的愿望,从而具有了效用,因此按照效用价值论来解释,洪水资源就具备了价值。另外,资源化的洪水转变为人们可利用的资源,是福利增加的办法之一。福利经济理论中关于福利的概念、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以及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概念对水资源的评价都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从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以及个人偏好可替代性作为基础能够更好地衡量和反映资源化洪水的价值,特别是其分析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把水环境资源为福利水平的提高考虑到价值评价体系中,是目前环境资源和生态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方法和思想。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就是明确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在资源使用中获益、受益、受损的边界和补偿原则,并规定产权交易的原则及保护产权所有者利益等。如果水资源的产权明确清晰,其各项权能、风险责任的主体也是清楚的,不同的经济当事人对其拥有的水资源的某项权利的边界是确定的,资源就不会被滥用或过度使用。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传统目标:控制洪水降低洪灾损失,逐步实现人水和谐;②促使洪水效益最大化,利用洪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洪水管理的内涵

2.1适度承担风险我国人口众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只能实行有风险的洪水管理。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投入巨资兴建可以防御所有级别洪水的水利工程,也不可能利用使河流湖泊恢复其本来面貌。国内外的防洪实践已经证明,要完全消除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美国的防洪工程体系控制了江河年径流量的60%,而中国才22%,但即便是美国也承受了许多防洪风险。由此可见,我国的洪水管理适度承担风险是合理可行的,应该充分利用防洪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把洪水风险降低到最低,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一直是防汛抗洪中提倡的精神,但是蓄滞洪区承担的极高的洪水风险,本质上来讲是不公平的。承担适度的防洪风险还意味着全社会应该公平地分担洪水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将风险转移到蓄滞洪区。目前,国家对蓄滞洪区进行的经济补偿是一种进步,但是补偿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和其承担的洪灾风险相匹配。并且今后的补偿不应该只局限于对经济损失的补偿,还应该对生态、文化景观和历史古迹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发展生态文明。

2.2从人水和谐的角度入手管理洪水控制洪水阶段,很少考虑人水合一,大部分时候想的是如何控制水,不让水肆虐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洪水,不仅是人对洪水的管理,也有人对人的管理,注重的是人与水的和谐与统一。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后,美国提出“给洪水以回旋空间”的洪泛区管理新理念。我们在控制洪水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要允许洪水淹没土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转移洪泛区内的居民以降低洪灾损失,力求做到人不与水争地。在洪灾可能发生的区域,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来规范人的行为,主动防灾减灾。要逐步提高全社会的防洪意识,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防洪事务中来,真正认识到防范洪灾,人人有责。

3、目前洪水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防洪工程的主要目标还是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洪水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是更高层次的洪水管理,我国现有能力不足以达到。10多年的洪水管理实践虽取得重大成效,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3.1区域经济发展中基于洪水风险的矛盾突出

河流往往流经多个地区,但考虑和处理防洪问题时,大多数决策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忽视整个流域的利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厉害关系将趋于激化,可协调的余地日益减少。例如上游与支流上加高或新建堤防后,洪水自然调蓄能力减弱,洪水风险可能向干流或中下游平原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转移。以往“牺牲局部保重点”被认为是合理的减灾策略,但如今与缩小贫富差异、创建和谐社会又构成了深刻的矛盾。既要提高“防洪标准”,又要摆脱盲目“拼实力”的怪圈,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的协调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3.2对水利工程的负外部性估计不足

堤防是用来抵挡洪水的工程措施,它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但运行工程中存在溃堤风险,其后果也需要得到重视。溃决后被集中的洪水流出肆虐造成的灾害损失通常远高于自然情况下的洪灾损失。某些民堤的建立划分了土地区块,滋生了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盲目的侵占河滩和填湖造耕挤占了河湖调蓄洪水的天然空间,更加剧了溃决风险。多数堤坝的建立没有进行合理性评估,随意拉直建造破坏了自然环境,加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3.3现行防洪思路需要转变

2003年,国家防洪抗旱指挥部提出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提出不能单纯地把洪水当做一种灾害,而是要对其加以利用。10年来,我国洪水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等的洪水资源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鲜有学者对这种资源化利用进行经济评估明确其经济价值,只是单纯地提到洪水资源化可以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赵飞和陈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洪水资源化的成本和收益,但也只是文字性的叙述没有用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洪水资源化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经济效益源自何方该如何利用却没有一种理论方法的指导。因此,笔者坚持应该从管理洪水到经营洪水,以适应水利实践的发展的观点。

4、管理洪水的新思路

4.1实行规范的灾后评价,提高洪水管理水平

洪水管理战略通常伴随着大洪水的发生而呈波浪式的推进,大灾之后有大治。国外很多国家实行了灾后评价,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洪水管理水平。在有规范化的洪水管理政策和实践指南的国家,“指南”规定了大洪灾发生后必须进行灾后评价及灾后评价中应该完成的规定工作,并且所开展的调研都要有详细的文档记录。洪水期间和之后的数据收集是灾后评价及调研的关键环节。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洪灾后,往往选取河流和洪泛区系统中更多的地点调查洪水水位,记录建筑物及洪水漂浮物标志的最高水位。为了评估损失,必须要收集现场有关造成影响的信息———建筑物、农作物和牲畜、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其他资产、商业及生产率的损失。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管理机构需要准备好调集资源保障在灾后收集这种类型的数据。可见,许多国家正是通过灾后评价才逐步提高了洪水管理的水平。

4.2对资源化洪水进行经营管理

洪水管理阶段,资源化的洪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利用市场价值法可以对此洪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管理。谢永刚教授在其《大庆地区洪水管理模式研究报告》中提出经营洪水的概念:经营洪水是指在洪水资源化以后,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资源化洪水利用方式、途径、成本效益分析等进行综合经营和管理。这种管理分为两个部分:①把资源化的洪水合理调配到不同用水部门(如通过水权明晰、交易等);②把资源化洪水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合理分配到利益相关的各方(如供水者、用水者、管理者、存在冲突的不同单位等),以此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雨洪资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对资源化的洪水进行经营管理可以更好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洪水加以利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3加强资源化洪水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

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阶段,最后提升到经营洪水,这不仅是理念的转变,也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步骤。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是核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所在,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也像人的肌体一样,缺了水,它的肌体也会萎缩、功能就会丧失。特别是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了使资源化的洪水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如《国家水试点》计划通过多个法律法规以保障顺利实施。因此,目前加强我国资源化洪水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当务之急,这是保证资源化洪水得到合理、科学利用的前提。

作者:刘森 王建丽 栗端付 单位:大庆市防洪工程管理处黑龙江大学

第五篇

一、市场经济下经济学教育重点的探讨

凯恩斯曾经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经济学更像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部优美的诗篇,需要我们去背诵,它是一种技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其中的方法与技术,它的终极目的是为我们服务。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去改革创新。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最后肯定在实践中受挫。所以切合国情的教学,应该是实践大于理论,真正能将运用于实践中的,就是真正学到的。这对现在的教学可能是一种冲击,但是这种教学的改革时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为学校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好处。

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教学重点

1、将现实生活与经济学进行联系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将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同时他们会发现经济学其实并不枯燥与无味。同时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大量的经济学的图表与曲线进行表达,不仅可以节省课堂的时间而且更加生动。

2.教学要与时俱进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的框架下。在当前经济学教学中要将市场经济作为重点,不能抛弃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正确的认识经济学在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

3.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与鼓励

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很多同学都不能坚持的学习下去,需要老师的指引与鼓励,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只有学生愿意学,老师用好的方法教,这样才能学得好。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让他们通过所学去分析与理解。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进行运用,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经济学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在经济学领域的知识。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学是不同于古典的西方经济学,如果仅仅是用课本上知识去看,那么这肯定是错的。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学更注重于生产关系的调节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经济学而不是将经济学生搬硬套的放在教学中。

作者:马明贵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1、国庆黄金周拥堵的现状分析

2012年中秋和国庆双节叠加,又逢首个高速路“免费通行”假期,“尝鲜”自驾出行的市民出现了骤增,高速公路交通压力明显上升。各大高速公路甚至交通枢纽城市拥堵现象严重。可见,自驾游的出行方式已然成为了我国国庆黄金周的一大特点,也是拥堵现象的重要原因。

2、改善黄金周拥堵现象的政策建议

2.1对景区资源和道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整体的运营能力对于我国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主要是基于我国黄金周期间旅游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以现有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和完善,已达到展示其价值,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的目的。通过整合与开发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供给量。对于我国道路资源的整合,首先,应转变城市发展的“摊大饼”传统模式,树立组团式开发理念,把城市空间垂直界面超饱和的交通运输频次疏散到水平界面,稀释城市中心区交通流的“浓度”。其次,优化公共交通结构,提高混合交通效率。城市交通应是一种包括地铁、地面公交、高架轻轨等多方式、多层次的立体系统。要发展多种方式的公共交通,改变仅以路面公交为主的单一结构。从而在城区减轻黄金周期间的拥堵压力。再次,实施疏堵工程,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每隔几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优化平交路口、建设公交港湾等常规疏堵项目和区域交通组织优化、交通信号优化,增设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护栏和安全防护设施等。最后,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车载导航等科学手段。

2.2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建立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信息预警机制。把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和游客的旅游意向、景点信息、组团情况、接待能力等信息及时输入互联网,加以正确统计后定期予以权威的旅游信息公布。同时,根据这些旅游市场信息,尽快建立游客流量的测报制度,特别是在黄金周前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对重点城市、天气预报热线景区和热门景点的预测、统计和预警工作。以确保黄金周假日游客和旅游企业合理科学的安排旅游和接待计划,避免人流和车流的过度集中导致的黄金周假日旅游质量不达标,最大限度地杜绝各地游客利益受损害的现象。

2.3完善我国的休假制度

世界各国和地区实行的带薪休假制度,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休假时间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提升了国民休闲品质,提高了国民旅游质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有名无实。只有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职工才有比较大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选择旅游“黄金周”以外的时间外出旅游。落实带薪休假制是平衡旅游“黄金周”客源,乃至旅游淡旺季客源的重要措施,真正做到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维持旅游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因此相关部部门要加强立法步伐,彻底贯彻带薪休假制度。

2.4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经济学论文 4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经济学论文 5

笔者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来解释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因此,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造成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第二,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表现为老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贵在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第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够丰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偏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案例讲解偏少,同时能够将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更少,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体验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奢谈提高和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

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过程中,遵循“创新创业案例解读—经济学理论学习与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应用”的课堂讲授模式,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与识记层面,而是内化和升华为自己的认知认同与灵活应用,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和进行创新创业决策。在具体实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时,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组织形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学课程的前两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有限。此时“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案例讲授像一座桥梁,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谷贱伤农”就可 在大学生阅读案例过程中,让其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农产品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请结合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2)有哪些办法解决这种现象?(3)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或支持价格)有什么利弊?(4)是否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缺乏价格弹性的?若未来自己创业进行农产品经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农产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信息,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会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自己日后可能的创业行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认识根基。

2.密切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热点讨论

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后,可以引入与该理论有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或辩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国2010年住房限购令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分析:(1)住房限购令出台的原因以及该政策对经济活动中房地产行业发展和个人的影响;(2)讨论总结住房限购令对抑制炒房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的利弊;(3)探讨是否有比限购政策更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4)若你需要购房,你将怎么解决政策“壁垒”?(5)若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会选择此时买地吗?当然还可以结合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比如住房限购令对就业和消费有哪些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其积极和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听课,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大家的讨论(或辩论),也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作业布置,让大学生动手搜集实际案例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为加深和强化大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布置。比如,在学习成本理论知识时,为了让大学生掌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决策中的不同作用,而非仅仅囿于成本概念本身,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并结合课堂学习加以说明。比如,有的大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案例,介绍了“河北航空公司推打折机票策略,实现淡季不淡”。该案例加深大学生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企业短期运行和长期运行决策时作用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理解了航空公司实施打折机票策略的合理性。此外,大学生在课后的这一思考潜在地提升了他们日后运营和管理企业的能力。再如,在讲授完效用理论之后,可以让大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价格反映商品的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这个结论,让大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下,精心选择创新或差异化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的成败这一道理。总之,课后作业布置深化了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智慧资本。

4.高度重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前小组讨论

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的案例课堂临时阅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若无事先的充分阅读,大学生在缺乏实际工作生活经验和充分讨论交流的前提下无法深刻透彻理解案例的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提前1-2周发放课堂教学案例,同时配以案例教学的学习目的、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若干问题等相关说明,并尽可能推荐相关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查阅。一般来说,由于学生之间认知和社会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就会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捕获到不同的知识信息,这不但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同时还可能迸发不同的灵感火花。其次,小组学习讨论提炼总结的成果,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积极问答参与,产生更大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头脑激荡。最后,各小组在结合其他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基础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完整的案例学习过程,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拓宽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知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应用基于创新创业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1.案例的选择要与大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的假设和历史文化背景,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中国的案例。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启发。同时,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结合理论知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选择,让大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以便于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方式以促使理论知识和案例较为完美地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章节的理论知识与选择的案例材料,合理灵活确定在一个完整授课时间内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教师可以通过“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对本章节理论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让其对所讲授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并注意控制案例讨论进程和最后的案例总结。通过上述过程,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便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综合利用声像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6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 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 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 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 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 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7

热经济学起源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创始人为美国的Tribus。他在其指导的博士论文“能量系统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将经济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过系统逐个寻优达到全局最优的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经济学初步有了完善的体系,并被学术界命名为thermo-economics。Tribus的学生R.Evans还发表了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的数学论证。随后,美国的另一学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数为主要数学计算模式,进而发展了代数模式的热经济学。德国的Beyer,结构系数模式经济学发展为符号经济学,也称矩阵模式热经济学(因为西方国家习惯称矩阵为符号),矩阵模式代表了热经济学的成熟阶段。到了1995年,王加璇等科学工作者开始在我国推行国际上各种流派的火用经济学的先进理论。部分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其研究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热经济学的原理与优势

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够对项目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对可行方案的选择、对改进措施的评价、对成本的真实计算以及单元系统的维护与更替。

3热经济学的应用

热经济学是分析现代工程系统中一切与能力相关的系统的热力学方法,一般来说,从原则上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方法,一是在卡诺和克劳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统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善程度,通过把被研究系统与卡诺循环理想循环系统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统的完善程度。二是以吉布斯理论为框架,采取热力学势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中能量转换过程,以热力学势为分析重点,进而分析各种形式之下功的数值。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评估被分析系统任意一点上的物流与能流所做功的性能。这一点能够无视系统的机构复杂程度而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方法,首先在化学热力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他领域一般仍沿用第一类方法。在我国热经济学分析法被引入到热力系统,我国学者首先主要通过概念模型来分析热力系统,并实际通过绘制结构图对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热经济学理论并且被用于分析复杂的能量体系,模拟故障诊断,并用于计算成本。在系统的优化方面,热经济学被用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燃料、产品流的成本,和最红产品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计算编辑火用成本的变化能够建立能量损耗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诊断系统性能的目标,随后热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火电机组,建立了加热器故障诊断指标的通用数学模型,实现了加热器故障诊断的可能性。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火用流的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对把输入的火用流进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级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计价策略,并将此原理应用于热电联产热力系统之中。生态系统的求解问题通常会遇到非线性问题和Lyapounov含义的稳定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求解,必须使用微分几何与张量代数、步骤较为繁琐,且这些方法难度较大。再忽略精度细微误差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使用网络热力学方法去求解,网络热力学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4结语

目前,能源问题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问题,而热经济学研究目的就是把能源效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8

【摘 要】在当今社会,很多经济学知识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日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我们的经济生活由利用有限资源、有意识地生产消费构成。众所周知,任何的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都伴随着对资源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项目的建设的科学决策对于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投资收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施工工艺方案,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经济;经济分析;施工成本;建筑工程

1、引言

工程经济学的历史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至今产生有一百多年的学科。在1887年,由美国的土木工程师亚瑟M惠灵顿出版的《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正式标志着此门学科的成立。而1930年。格兰特教授出版的教科书《工程经济学原理》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将工程经济学的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的则是1982年。里格斯出版的《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及学科特点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系统与平衡分析;静态结合动态;统计预测与不确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是强调技术可行基础上的经济分析,它所讨论的经济效果问题都是相关于“未来”对新技术可行方案的未来差异进行经济效果分析比较的科学。

2、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控制项目成本

建筑工程项目费用的经济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的对象是项目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效益。事实上,建筑工程的可行性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而在这些方案中一个方案的技术组织方法又可能有很多种,经济分析的任务就是对比这些可行性方案的可比条件和经济效果,从中找出差别,进而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建筑工程方案组织实施。经济分析的主要目的除了对建筑工程项目费用(建筑工程项目费用是建设和运用于某项工程或技术项目生产效益过程所支付的货币金额。)的成分、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等效价值进行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还要分析怎样消耗,怎样回收和怎样带来直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

工程经济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的运用

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实际施工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它相关资料,科学地编制实施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计划,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阶段则应以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控制。

工作程序

其工作程序为:确定目标→列举方案(将所有能达到目标的方案都一一列出)→分析比较(对所列出的方案进行经济计量与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评价(在前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按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各方案的分析结果予以比较) →决策(在评价的基础上,以经济分析数据为依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各方案中作出最终选择)。

保证经济分析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使其真实的反映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工程经济分析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2)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3)不同方案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

(4)价格与经济参数必须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5)在微观分析(财务分析)与宏观分析(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不确定分析。

3、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程经济管理重视不够

部分领导人员对于工程经济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够强。他 因此,主观上产生重质量、重进度、轻管理的观念,造成了一些人的认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

(2)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脱节

有的工程为了抢时间,先行施工,在施工的同时边设计、边编制预算,这样的行为就造成从工程开工前到开工后,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心中无数,最后没有办法只能以竣工决算代替工程预算,只能经费使用多少算多少。

(3)工程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有些施工单位不按照预算和管理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使工程实际成本核算与工程预算成本不一致,核算资料不能反映工程预算和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费用分摊不合理。更有甚者存在乱列乱挤成本的现象。

(4)材料核算手续不健全

有的施工单位在材料管理上采购没有计划、进料从不验收、出料更无限制;有的一些施工路段缺乏管理,施工材料数量分布不合理,造成重复运输;还有的项目连材料帐都没有建立,致使材料严重流失。

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增强领导及广大职工对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2)加强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3)加强材料管理

(4)加强对施工设备单机成本核算的管理

(5)做好工程财务监督和核算

(6)搞好工程决算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汪爱平。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工程技术,2006(6):116.

[2]李学伟,邱渐根。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99,23(3):12-16.

[3]程鸿群,姬晓辉,陆菊春。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有亮等编。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08.

[5]刘大勇。工程经济报价及其发展趋势[J].西铁科技,2005(2):38-40.

[6]白利波。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2007(12).

[7]陈富。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分析[J].现代物业,2008(4):86-87.

[8]陈吉明。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规范化问题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65-67.

[9]张作祥,吴雪。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现代物业,2008(7):82-83.

[10]郭子坚,宋向群。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STEINER H M. Engineering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2rdedition)[M].Los Angeles: McGraw-Hill Inc,1996.

[12]潘艳珠。工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苏春生。对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05(03):70-71.

[14]唐旭。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估算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7-13.

[15]代立伟。投资项目运行经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43-50.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9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迫使各个国家审视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危机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对待经济危机,并且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得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危机,并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经济学论文 10

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够对项目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对可行方案的选择、对改进措施的评价、对成本的真实计算以及单元系统的维护与更替。

2热经济学的应用

热经济学是分析现代工程系统中一切与能力相关的系统的热力学方法,一般来说,从原则上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方法,一是在卡诺和克劳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统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善程度,通过把被研究系统与卡诺循环理想循环系统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统的完善程度。二是以吉布斯理论为框架,采取热力学势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中能量转换过程,以热力学势为分析重点,进而分析各种形式之下功的数值。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评估被分析系统任意一点上的物流与能流所做功的性能。这一点能够无视系统的机构复杂程度而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方法,首先在化学热力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他领域一般仍沿用第一类方法。在我国热经济学分析法被引入到热力系统,我国学者首先主要通过概念模型来分析热力系统,并实际通过绘制结构图对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热经济学理论并且被用于分析复杂的能量体系,模拟故障诊断,并用于计算成本。在系统的优化方面,热经济学被用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燃料、产品流的成本,和最红产品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计算编辑火用成本的变化能够建立能量损耗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诊断系统性能的目标,随后热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火电机组,建立了加热器故障诊断指标的通用数学模型,实现了加热器故障诊断的可能性。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火用流的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对把输入的火用流进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级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计价策略,并将此原理应用于热电联产热力系统之中。生态系统的求解问题通常会遇到非线性问题和Lyapounov含义的稳定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求解,必须使用微分几何与张量代数、步骤较为繁琐,且这些方法难度较大。再忽略精度细微误差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使用网络热力学方法去求解,网络热力学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3结语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11

这个世界不能缺少的

----------《国富论》前三章有感

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不仅内容很基础,而且经典,语言浅显易懂,让我很快就明白分工的历史、定义以及意义。老师让我们读《国富论》是正确的,这正能充实我们正在成长的头脑。读完前三章《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后,让我的感想很多。

总体来说,前三章的内容大概可以用“效率、交易、市场”三个词语来概括,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人 有合作就逐渐产生了分工。这并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事儿,而是从人类诞生开始。

亚当斯密在一开始就写到“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用倒叙的方式,引出分工这一概念。然后再慢慢讲述分工的由来。

分工的最本质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试想,一个人的工作变成很多人一起完成,不是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与困难程度,当然前提是这个工作可以分工合作完成。而多余出来的时间又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而分工也分多分和少分,大制造业的工作,尽管实际上比小制造业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是因为这种划分不能像小制造业的划分那么明显,所以很少人注意到。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12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的话,那么宏观就是描述总体经济的;如果说微观的主题是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话,可

这学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值得肯定的是,我始终在用着一个踏实认真的态度在学习。虽然有时老师讲得有些快,有些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下及时看书,每看一句话都要充分理解它的含义,都要弄明白,并一定要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要和微观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学到失业与通货膨胀时想到的微观经济学学到的工资理论,学到宏观生产函数的性质一: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又联想到微观经济学学到的生产的三个阶段等,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而不是单纯地向老师索要答案,这一点比学习微观经济学做得要好。但是,我对宏观经济学学的学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并没有充分了解这门学科的特征,这直接导致我没有用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这门学科。例如,绪论提到的宏观经济学是广泛研究各经济总量间关系的科学。这句话我背的非常熟练,但并没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其实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进一步也告诉我应当用什么思维方式去学习,也就是书中进一步展开的所注重的不是单个经济单位及单一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而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中经济活动的总体或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动。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学到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的性质。

第一条: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条: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当时我想的是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当就业量足够多的时候,产出随着就业量进一步的增加而递减,我感觉我考虑的很有道理,因为在上学期微观中就是这种劳动总产量下降的趋势,但我现在知道了这是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单个企业厂商生产活动时考虑的情况,在宏观角度,由于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说,总产出不会出现随就业量(投入)的增加而减少,因为一个国家有成千上万企业,不会每个企业都会出现劳动总产量下降的情况,总体也不会出现的。而且我注意到同样的概念和经济原则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分别使用,但不能简单地进行加总和综合,比如:

通货膨胀成因中提到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通货膨胀,后者又分为两种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提到工会,利润提到垄断和寡头都是适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而前者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则不能很简单的就拨到完全竞争市场上,因为即使是寡头和垄断企业也不能定价太随意,也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其次,在绪论中我明白了宏观经济学要研究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价格水平,我的理解是价格弹性比较低的一般消费品而不是弹性很高的奢侈品,我又想起了学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提到的当货币工资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将会增加并且大于劳动供给,从而扩大产出。

进一步理解:虽然价格水平上升采购原材料成本高了,也就是生产总成本高了,但只要产成品卖的价钱高于总成本厂商还能获得收益,我当时提出一个设想,假如厂商生产的东西价格弹性大,需求少了,卖不了那么多不就赔了么?书上说的不就不对了吗?现在一想,是我想歪了,宏观经济学一般是不考虑价格弹性的。

再次,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经常做出各种假定,比如假定消费曲线:c=a+by,这种假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多个消费者的消费总曲线也可以近似为这种关系。还有很多类似的假定也是我平时没有留意的。

以上就是我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大体会,我还希望,我一开始而不是结课后就能把握学科的特点,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研究问题,领悟理解问题快一些,虽然这对我来说可能很艰难,但我一直在努力做到这一点。现在我思考出一些了,而且我明白了思维方式的问题只有靠自己领悟,自己领悟到了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经济学论文 13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以往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时间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刚刚讲授这门课程时,当时的学生主要是理科生,他们还可以接受。但现在我校经济类大部分专业主要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公式的推导学生一脸的茫然,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因此慢慢地失去了学习此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各章节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没学好,后面部分就听不进去了,一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产生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在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下,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案例缺乏新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选择案例和数据,所采用的案例数据往往缺乏新意和变化,甚至一套案例和数据每年都使用,这使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大打折扣。

(三)实验环节效果不理想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一般在机房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便放松了自我约束和控制。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有些学生进入机房便沉溺于网络视频,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不听从教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特立独行。还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由进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考核手段单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计量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实验考核所占比重偏低或不考核,这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都是相背离的。即使老师进行实验课的考核,其依据仅仅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通常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都是统一的,学生之间可能有抄袭现象,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的实验报告很难有说服力。

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手段

计量经济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文科学生适应差,教学结果不理想。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反应的时间,理解所学计量经济学原理。

(二)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大部分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对于以文科背景为主的学生来说,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仍然采取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案例教学穿插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如经济学各专业都学过微观经济学,一般商品需求和商品本身价格成反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关系可以忽略不计呢?通过调研实际数据,建模计算分析可得出上面的结论。首先建一个一元模型,然后建一个多元模型,通过估计参数、检验等回答上面的问题,这样把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既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不断更新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案例更新慢,学生不感兴趣。今后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案例,或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调研实际数据建模分析,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到数据来源的获取性,能够容易地进行案例的动态更新,及时反映经济的前沿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把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从而验证以前学过的经济理论,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四)开展小班实验课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验状态,可采取小班实验,做到指导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指导,有效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避免学生实验中开小差,保证实验质量。

(五)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

计量经济学在过去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能力,对实验考核较少,今后应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的考核体现的。实验考核可以通过二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机实际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指定的考核题目,考核学生掌握软件程序和使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学生自主选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报告,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把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既能检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上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14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后代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尺度,并区分了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物的尺度,也就是客体的尺度。“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也就是主体的尺度。动物只能够按照一个尺度,也就是自己的物种的尺度进行活动,如蜜蜂只能造出蜂巢,不能造出其他的物种的穴居或住所,海狸也只会建造出有一道堤坝的住宅,其他形式的住宅则建造不出来,蚂蚁也只能掘出蚁穴。这种生产活动只是动物根据自己的种属的需要和尺度进行的本能活动,是属于肉体的片面的活动,动物不能够按照任何一种自身之外的种属的需要和尺度进行生产活动,它们只能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本能去适应自然环境,不能改造自然。而人类则可以按照两个尺度,也就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一起来进行劳动生产。人可以建造出自己住的房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或特定精神文化的需求建造出类似蜂巢的建筑,可以在河边海边建造出堤坝,也可以在战争时期挖掘出洞穴进行避护。人的生产活动时自由地不仅仅局限于肉体需要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特点,人的活动也是自由的、有创造力的活动。人可 因此,人能够超越动物,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将自己的内在的尺度结合起来,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的规律性,一方面是主体的目的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句话反映了人的生产活动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审美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一种,也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审美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实现的统一

外在物种的尺度与内在人类的尺度如何达到统一呢?它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审美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也是主体与客体产生关系从而达到统一的关键之所在。实践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既否定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属性的观点,也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物质属性的观点, 我们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蒋孔阳先生认为“正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人的本质力量突破自然地物质束缚,向着精神的自由王国上升,人除了有自然地本质力量之外,更有精神的本质力量。”这种解读很好的解释了马克思说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实践的过程不是静止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然,超越自己。人的审美感受力也在不断地丰富,对象美的领域 马克思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并没有具体说明人的本质力量有具体哪些。不过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人的本质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审美过程也是人的多种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其中一种过程和表现,并且使人和对象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从客体方面来看,“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 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在审美实践中,对象的性质也就是客体的独特的性质,对象的性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性质达到了统一就是审美实践的过程。对象中存在着美的客观性,比如对称、和谐等美的客观法则。从主体方面来看,“对象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审美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举例阐释了这个观点:“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因此没有主体审美能力自为地存在,对象对我的意义就是有限的,美丽的景色和矿物在没有审美心情和审美能力的穷人和商人的眼中都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中的“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强调了音乐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物,它的独特的性质在审美实践中的作用,如果没有音乐,任何有音乐感的耳朵也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这句话则突出了在审美实践中主体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好听的的音乐也无从被欣赏。“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人对自然的实践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应必诚先生认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与客体对象先是在观念上,后是在实践上统一起来。”美既是物的客观属性,也是人的主观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客观与主观才能失去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在审美实践中,客观属性与主观本质力量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美存在于审美过程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审美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这种有意识的实践便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根本特质。审美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是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的具体途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经济学论文 15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 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 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16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xx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1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10年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 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xx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 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 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xx,(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4]晏维龙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5]苏东蔚,麦元勋。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18

要求依据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设美丽中国,归根到底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大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然生产力受重视,不但有助于自然生产力自身的恢复,而且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1.反思过度强调自然生产力的弊端

对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直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切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都要物尽其用,因此作为社会生产力基础的自然生产力过度使用弊端严重。

(1)自然生产力发展基础薄。一味的通过社会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看似效果显著,然而反观其薄弱的基础———自然生产力却破坏巨大。虽然纵观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排名分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因此人均占有量相当靠后;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自然生产力为支撑,人均资源耗费量大、利用率低下。然而,为了实现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我们仍不得不对基础薄弱的自然生产力进行开发,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使得自然生产力超出自我承载力范围,基础更加薄弱,导致其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

(2)自然生产力修复代价大。众所周知,在经济学意义上,自然生产力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人们在通过“充分”开发自然生产力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忽视了自然生产力所遭受的破坏,忽视了修复自然生产力的难度。一方面,自然生产力不同于社会生产力,通过利用高科技和创新手段就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大的进步,其整个发展潜力来源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调和,其周期长,难度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自然生产力的修复难度大还体现在其修复代价远远大于开发自然生产力所获得的利润,自然生产力涉及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修复活动也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发展,标本兼治方可有成效。

2.发出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要求

为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基础薄弱的自然生产力,一方面要以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为主线,另一方面要谨遵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保护红线的警示,实现自然生产力的系统协调。

(1)自然生产力自我修复是主线。自然生产力系统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因而在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过程中,要把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放在首位。首先,我们要严格保护未被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禁止趋利性质的恶意开发,而针对必要的经济建设开发则要经过层层严格的论证,将自然环境评价影响机制落到实处,保证开发的科学性,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其次,要保护现有的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以改善日益污染严重的水、空气和土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政策。因此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2)自然生产力人为修复是保障。首先,虽然自然生产力的修复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但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长,见效慢,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其次,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范围大幅提升。因而在保证自然力自我修复为主的基础上,有必要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掌握环境发展的动态,以科学的数据来实施各种保护活动。此外,还要要逐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不断改善大气环境、水污染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为自然生产力的自我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美丽中国

蕴含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然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则是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长久问题。

1.反思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调动一切生产要素来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科技力量成为主旋律。然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重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的惯性也难以遏制。随着国际和平发展时代的到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引起人们的反思。

(1)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我国现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重重,其主要特点之一就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就人口行业分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巨大,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就重工业发展而言,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工业产品质量低端化,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就制造业而言,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点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上,所获得利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农业机械化水平而言,部分中东部地区初步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但是广大的西部山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主要还是靠人工劳作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的劳动力难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中东部地区农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难以实现区域化的机械运作。

(2)经济发展结构差。除了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的特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的根源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结构差,各行业投入结构粗放,缺少宏观优化布局。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主要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市场规律难以发挥活力,市场主体的权益保障体系欠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科技创新市场体制不完善,科技开发与市场投入缺乏互动机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服务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小。

2.蕴含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

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为力求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粗放的中国也不例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就必然要涉及到国家发展大局的设定,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因为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生态环境保护能否有效、人民生活能否安康、社会发展是否安定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发展模式思路的影响。

(1)低投入高产出效益高。美丽中国大局下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要遵循“低投入高产出效益高”的基本原则。就人口就业素质而言,应加大对普通工人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在长远看来有利于充分发掘人力资本,也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重工业发展而言,应该引进环保节约设备,高效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增加产业链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制造业而言,应该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体制的活力,以高科技为依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参与国际分配的利润率,真正实现“中国创造”;就农业发展而言,在保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增加粮食产量,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

(2)经济发展结构优。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将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活力,对美丽中国建设势必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优先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规律主导经济运行的原则,激发市场活力;其次,经济发展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到依靠扩大内需拉动,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实现经济分布增长;再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一要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而要加快科技转化为市场成果的速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最后,要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增加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所带来的十年浩劫,及时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建设美丽中国,从经济学角度反思,题中之义则在于设定经济建设中的生态目标,发出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要求,蕴含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对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

学生姓名:廖梦丹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07075106

指导教师:侯俊华

20xx年 6 月 3日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摘 要

中美两国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因中国加入WTO而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以此来试图解决中美贸易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缓解双边贸易的紧张,确保双方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 对华政策; 趋势分析; xxx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正文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20

(一)模型变量的选择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t)。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本文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1t)、财政支出总量(X2t)、固定资产投资总量(X3t)、上期国内生产总值(X4t)、出口额(X5t)等。在这些指进标中,储蓄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过多的储蓄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对下期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定的影响;进出口额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因此,上述解释变量的选取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理论模型的设计

通过散点图发现,被解释变量Yt跟解释变量X1t、X2t、X3t、X4t、X5t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于是得到模型的理论方程:

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чtt=1980、……、2001

1.模型的参数估计

对于理论模型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再用Eviews

软件进行运算,得到的结果如下:

Yt=-273.74-0.66X1t-0.34X2t+0.96X3t+1.00X4t+0.62X5t

(-0.34)(-6.31)(-0.95)(6.00)(13.60)(6.55)

R2=0.999681,D.W=1.7047,F=10039.38

2.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从上面模型可以看出β2<0,这表明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反而减少,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把此变量剔除。剔除变量后,再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所得结果如下:

Yt=-937.46-0.74X1t+0.94X3t+1.03X4t+0.59X5t

(-2.52)(-12.14)(5.94)(16.37)(6.60)

R2=0.999663,D.W=1.606115,F=12617.16

(2)统计检验

上面的参数暂时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再进行统计检验。取α=0.05,

N=22,k=4,查t分布表及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

t0.025(17)=2.11F0.05(4,17)=2.96

可以看到,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非常高,方程的显著性也非常好。所以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

首先进行异方差检验: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结果为:

由上述结果可知,TR2=2.76<×20.05(27)=40.1,所以结论是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先用D-W检验法进行检验,现已知DW=1.606,若给定α=0.05,查附表知,dL=0.96,du=1.80。因为,dL<DW<du所以不能确定是否自相关。那么采用GB检验法进行检验,用EViews软件进行GB检验结果为:可知LM=TR2=0.75<×20.05(1)=3.84,所以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然后用EViews软件输出模型的残差散点图:

可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拟合的比较好。

三.模型的预测及经济解释

(一)模型的预测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5〉〉可知,2005年的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是141050.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88604亿元,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进出口额116494.16亿元。把它们代入模型我们可以得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为187314.57亿元,而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误差为-4993.57亿元,相对误差仅为2.7%。所以该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状况,可以用于经济预测与分析。

(二)模型的经济解释

1.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1〈0可以看出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成负向关系。这表明随着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从公式中可以看到当全国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增加10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减少74亿元。这再一次证实了储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储蓄总额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财政货币政策以扩大消费需求,但效果却不太明显。

2.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3〉0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10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94亿元。

3.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从式中β4〉0可以看出,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成正向关系。当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元时,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103亿元。这主要显示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惯性。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21

1、正文两页左右,建议用五号字、宋体、单倍行距。摘要、参考文献、附图等不计算在两页限制之内。

2、打印版论文上交的最后期限是期末考试开考前,即2009年1月3日19点前。电子版论文最后上交期限为2009年1月3日23点59分前。论文过期不收,按零分处理。

3、论文要同时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版,电子版提交地址是lunwen1@,电子版以提交后24小时内收到助教回复为提交成功的标志,如果没收到回复,请联系助教。打印版建议在2009年1月3日上午答疑时提交(答疑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可以交给任何一个助教。

4、论文要运用原理课所学相关知识、原理、分析框架对某一问题、现象等进行分析,要有自己的分析、立论等。

5、论文要按照经济学论文的格式撰写,具体见第二点。

二、经济学论文的基本格式

1、经济学论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这种要求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是为了通过规范格式帮助作者组织好自己的思路、论述,也让阅读论文的人能更有效地理解论文要表达的思想、论文的逻辑。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经济中心“《经济学》(季刊)”的论文格式的要求,,大家可以去参考下(但不要试图抄里面的内容)。

2、下面是我节选的几个要点。

1)

论文的第一页应该包括以下信息(这条原理论文不做要求,自己愿意可以制作第一页,不制作第一页也不影响成绩):(1)文章标题;(2)所有作者姓名、单位、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并指明通讯作者及其通讯地址;(3)感谢语(如有的话)。

2)

论文的第二页应提供以下信息:(1)文章标题;(2)最多二百字的中文摘要;(3)三个中文关键词。

3)

论文章正文的标题、表格、图、等式以及脚注必须分别连续编号。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等编号,二级标题用(一)、(二)、(三)等,三级标题用1.、2.、3.等,四级标题(1)、(2)、(3)等。一级标题居中,二级及以下标题左对齐。前三级独占一行,不用标点符号,四级及以下与正文连排。

图表格式可以参加本帖的附图。

4)

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出现在文章的末尾,并按作者姓名首位字母顺序编号排列(中英文混排或中英文分开排列)。混排的体例如下:

[1]布伦纳,“中国农村财产分配的重新考察”,载赵人伟、李实、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Ehtisham,A.,andY.Wang,“InequalityandPovertyinChina:InstitutionalChangeandPublicPolicy,1978to1988”,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991,5(2),231-257.

[3]Riskin,C.,R.Zhao,andS.Li,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M.E.Sharpe,2001.

[4]王今美、张松,“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第49-56页。

5)

论文中对文献的引用采用如“根据Black(1948:pp.66)的结论……”、“单峰偏好……(Black,1948)”、或“正如吉登斯所言:‘……’(吉登斯,2000:第53页)”的形式。”

三、严禁论文抄袭

经济学论文 22

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知识课程,主要结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及工程经济学发展成果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经济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在国外,工程经济分析早已被广泛采用,是项目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经验证明,经过工程经济分析的项目,一般成功的多、失误的少,另外,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可以及早发现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从而纠正错误,发现问题越早,经济损失就越小。1978年后,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和研究真正受到国家重视,各地高校也将工程经济学列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国家计委要求重视投资前期工作,明确规定把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程序。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出现,如三峡水利工程、国家体育馆鸟巢、跨海大桥等,无不体现着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各类投资主体更加关注投资建设的投入产出效果以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因此,这些现代工程要求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适当的工程经济学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需要。而工程经济学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以及增强经济观念,并能够将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认识和分析运用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性问题。

2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工程经济学”课程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工程实践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教学内

容上还需有所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更突显以学生为主。目前,国内的工程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是,有些教材缺乏针对性,在知识点的应用上与本专业毫无关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章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学生反映知识点比较凌乱。有些教材则对经济学原理过分详细介绍,但对于经济学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涉及,不适应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较为理想的教材,应该是难易结合,有一定的理论性,并能够突出重点,各章节之间既有系统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有实用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便于教师备课及讲授,在一定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工程经济学的教材修订进展缓慢,其内容也常常显得滞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工程经济学应该将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教材不滞后、少滞后。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及所关注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材及大纲的编写工作,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本校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即使是工程实践人员)很少接触相关的经济、管理和财务知识,所以对许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和税收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较难准确理解与把握。所以,必须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当然,由于工程经济学课时有限,在选择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问题,以利于讲析和学生自学。目前,大多数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加上工科学生重工轻文的思想,自然在学习情绪上就有不少抵触心理,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回答,甚至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本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走访调研,普遍反映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不会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对投资、运行进行经济论证和成本分析,在施工方案上缺少经济比选,对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够,当风险来临时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很少开设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够重视,觉得可有可� 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没有起到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的作用。当前三本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又缺乏实践体验,尤其在经济、金融、财务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导致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学生课后又不及时补充知识内容,学习兴趣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处在三线城市,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很少,对经济方面的运作几乎没接触过。针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课堂讨论往往效果比较差,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够。由此,大量只懂得技术而不懂得经济的工科毕业生在被培养后即可参与工作,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经济知识,因而不关心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因此在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中就会对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考虑不周全。

4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掌握程度如何。因此,教学大纲既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人才培养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编排,开篇设置完整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案例,让学生对本课程有概略性认识。按照工程经济的逻辑关系和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整个课程教学都设置了土木工程案例。首先是介绍工程经济基本理论,然后再安排工程经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最后是财务评价和费用效益评价。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只见“经济”,却不见“工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重视课程教学。教材中还编入了较多的执业资格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为学生今后的执业资格考试打好基础。由于工程经济学涉及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教材里通过“课外知识”的形式补充了相关内容。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Excel在经济分析和计算中的运用,为大量数据处理和正确计算提供了方便。并精心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了丰富的题库,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和案例分析题。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贯彻执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

5结束语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 23

目前,中国经济模式的特征主要从中国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经济转型方式和经济的全球化五个方面进行总结的。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来看,基本制度在经济模式的构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经济制度角度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特征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国情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既激活公有制经济,又促使多种经济制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慢,不适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但是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实现共同富裕,降低贫富差距分化速度,多种经济模式的进行可以使市场更加活跃,维持经济市场稳定发展。由此看出,中国能在各种困难面前稳步前进与当下的基本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1.2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市场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基本制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体系,使社会经济市场更加活跃。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建立了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公有制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促进多种经济稳定发展,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共同富裕新局面。而且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和国家管得“越少越好”的自由主义观点是完全不靠谱的。

1.3以新型工业化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道路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的主要任务。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许多学者对中国式发展有很多解释,如广阔的市场、政府干预等,但是其发展的根本是坚持走以新型工业化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道路,激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创新的持续深�

1.4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走进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促使建立创新型国和实现经济全球化,提高与其他国家竞争的能力。

2中国经济模式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中国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中国的经济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例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增大等,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私有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程度不够,公有制经济和国有制经济占市场比例过大,国家对市场经济调控力度过大,未与国际完全接轨,才造成中国经济模式中的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造成了中国市场国企比例下降,私有企业比例上升,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合理,贫富差距扩大等,如果不改变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方向以及相应的所有制和阶级结构,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克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升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在拉伸,成为社会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加大力度完善我国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解决目前从内在问题的主要方式。

3结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反应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但是由于中国国情,中国经济模式还存在不足,例如人口数量日益增多,自然资源日益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走向现代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开辟出新的道路,展现其可能创造的新可能,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24

关键词:《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内容结合点

一、《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及其关联

《经济生活》模块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包括四个单元,即: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体现的学科知识是消费的意义、投资的意义、财政的意义、经济建设的意义;体现的生活逻辑是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如何发展;体现的生产逻辑是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经济生活》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xxx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优秀26篇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25

山 西 大 学 商 务 学 院 会 计 学 院

学 年 论 文

关于企业现金流量表及其结构分析的

调研报告

—— 以山西亚宝药业为例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10会计G4班

所在系部 会计学院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日 期

目 录

内容提要 ..................................................................... 2

关键词 ....................................................................... 2

引 言 ........................................................................ 3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述 ......................................................... 3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及作用 ............................................... 3

经济学论文范文字 26

【摘要】

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体制的转轨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更好地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的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18世纪七十年代,其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政治经济学”一词从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规则的涵义。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写作的主旨为研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寻社会现象规律的科学。而后,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的为这门学科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指明了方向,并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在当前情况下无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一、当前中国经济宏观局势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论在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体制转轨而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无论是商品市场化,还是要素市场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进展,市场机制已经替代计划机制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无论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还是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性都在逐渐提高。就经济发展而言,在体现经济规模的数量指标上,1978年以来,以GDP反映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27年我国真实GDP总量已达249,亿元,比22年增长,年均增长,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万亿元,增长倍;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

可以说,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由于从改革初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际环境的动荡和不安所导致的一系列隐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暴露,宏观经济经过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软着陆”后再次面临调控,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着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2、物价总水平低,但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高。

3、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同时面临严重的“通缩”威胁。

4、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但失业率继续攀升。

5、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宏观上的经济调控,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提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体的消费边际倾向,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调节通货预期,维持社会的稳定安宁。

二、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分别进行解释,可以就“政治”和“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政治”是指一个社会运用国家权力做出“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决策,该过程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个利益团体之间进行协调,作出使所有成员(至少是大部分成员)满意的利益分配,在各个团体之间寻找制衡点,是政治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平”。

“经济”则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进行配置,收入或社会产品如何通过分散化的过程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最优”。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的产出是经济的主要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效率”。“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具有矛盾统一性。而政治经济学则可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在当前宏观条件下如何处理分配问题,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还是为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xxx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的是效率方面,而实现共同富裕则代表了公平的想法。而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模糊观念有:

(1)把公平错误的解释为收入平等。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2)公平的“物质决定论”。这种观� 以此观点为前提,才有了先效率后公平的主张。

(3)把公平和效率看成一组无法协调的矛盾,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追求效率必然要牺牲公平。

该观点认为“只能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从”,时下向效率过分倾斜的主张就是 这些模糊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而作为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探讨和深化中。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报告、xxx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当今宏观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处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产业结构变化带动要素投入扩大,进而拉动总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市场体制改革导致要素效率特别是资本效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制变化势必影响要素的效率,但对劳动和资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资本效率的提升是对劳动效率提升的9多倍。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减少,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固定投资过热。过热的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过快、过猛发展,从而拉动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扬,人们则将更多的钱用于防止通货膨胀,减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导致高的通货预期。

(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分配的公平。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通过完善整个社会制度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至今,虽然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切实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更多地注重社会体系和自身体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设,制止权钱交易。保证政府作为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员运用职权参与分配,从而损害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调“信用”准则的弘扬,加大诚信经商的宣传力度。政府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倡“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承认按贡献、按市场效率大小实现经济收入是道德的,而通过欺诈、贪占等手段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无论是何种经济情况都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的背面往往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只有将经济理论的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出经济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维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学基础09-18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