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快来呀绘本阅读心得(精选5篇)
这套书简单有趣,确实是一本不错的美食食谱。米饭一直我都觉得比较没特色的,竟然在日本作家的眼里可以这么有趣,确实现在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寿司呀,饭团等,都是用米粉为主食的。米饭还可以做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一场美育吧。简单的蒸干饭,煮稀饭都离不开米哦。我喜欢大杂烩的咸稀饭,喜欢簸箕饭也喜欢糯米饭,不过那些好像是客家的特色。我们这里有咸油饭的,白糯米饭可以用海苔包三角饭团,可以和其他食材海苔卷成寿司卷,也有人说紫菜卷的。我记得外国还喜欢泡饭,我们觉得泡饭伤胃的,可是日本人还喜欢生鸡蛋拌饭吃,我看着觉得恶心,可是他们觉得美味。看来米饭真的有很多做法,也有很多美食的方式。干锅饭也是一大特色,广东一带的煲仔饭也不错哦,好吃是食材搭配出来的。宝贝还喜欢吃多宝饭,就是放很多食材下去煮的,很多花色的米饭,看着确实很美味。
每每提笔要写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脑海里宝宝可爱的样子就会立刻浮现,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去年就分享过和儿子的悦读时光,今年关于悦读,我想,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书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成年人是这样,对于孩子也是如此。阅读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格的熏陶……可以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将会使孩子一生受益。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还不能独立阅读的时候,很有必要同孩子一起阅读,在使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记得宝贝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买了很多大卡,外公给买了唐诗,虽然我觉得这么小看唐诗太小了,但是我也没有阻止。意外的宝宝对唐诗特别感兴趣,一本厚厚的唐诗300首,每天要我们说给他听,慢慢的里面的一些简单的唐诗他听着听着就会背了。在外公外婆那个年代带孩子和我们理念上还是有差距的,孩子慢慢的大了,他们会说:宝宝,背个哪个哪个唐诗给我听听,特别是家里来人的时候,但孩子不愿意了。慢慢的我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错误,为了让孩子不对某一类型的书反感,我把唐诗300首收了起来,并制止了家人的这种行为。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应该是源于他自身的喜欢,而不是满足大人的虚荣心。
后来我按年龄给宝宝买了睡前半小时,里面的很多小故事都有一定的寓意,孩子特别喜欢,每晚说的最多的一定是:妈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吧。当时的我一直在想,为啥这孩子总是听一个故事一遍又一遍,不能理解。现在我想是不是因为孩子太小了,当时他不能在听一遍后就理解故事的含义,所以需要一次次的去听,去想,这是他思考的表现。现在孩子快5岁了,仍然是这样。让我惊喜的是两本厚厚的睡前半小时,通过我们和宝宝的共同学习,里面的故事他几乎都能记得,偶尔我们不在家,外公外婆说故事,他还能指出说错的地方。我想这就是他学习的积累,学习不一定在课堂,在生活中也可以。
上幼儿园之后,孩子开始接触绘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之前的故事都是我们在说,他在听。绘本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因为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是国内外知名插画家的作品,孩子在欣赏文字内容的同时,更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他不再是单独的听我们说,而是津津有味的去欣赏绘本里面的图画,并且试着自己去想里面的故事。绘本的内容涵盖了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吃饭、睡觉、洗澡、刷牙、穿衣、问好、交友等,符合孩子当时的理解能力和所处成长阶段的经历。通过绘本,他知道了见到别人要问好、玩滑梯要排队、要敢于交朋友、每天要刷牙等等,当然他也这样做了。在生活中出现过不爱刷牙,吃饭慢等小问题,我们也会通过绘本分享的方式,换一种方法让他主动的去改正。
伴随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在每个家庭都比较普及,玩游戏、看动画片,这几乎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我家儿子也爱玩赛车,也爱看汪汪队,看乐迪。但是他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在家里说: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妈妈我想玩手机。更多时候会说:爸爸,给我讲绘本,今年我带回来的绘本是以前没有借过的,你快看看呀!可见绘本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要高过动画片,因为他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通过最开始对绘本有兴趣,通过每天的坚持阅读而逐渐形成的。
总之,亲子阅读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孩子现在有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也经常能从书上得到一些启发,亲子阅读也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会坚持每晚与孩子的亲子阅读时光,与孩子共同成长!
《美味的朋友》,很简单的绘本,但读来真是非常有趣。
孩子出生前就看过相关书籍,说现在的孩子吃饭难的问题,我当时就写下读后感:以后不能让我家孩子出现这总情况。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家孩子在吃饭问题上真的很少让我操心,但是依然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孩子吃饭难问题,那么要是遇到这么好看又“美味的书”,就有福啦!
原来米饭可以有这么多花样啊!日本绘本作家的想象力真不是盖的呢!米饭到底能变成什么花样呢?一起来揭晓吧!
穿上海苔衣,包一下,叽里咕噜的,好可爱;
还能变成什么呢?
——卷啊卷,骨碌骨碌的,卷好了,好美味;
再变个什么呢?
——放上咸鱼子、撒上海苔丝、哗儿哗儿的,泡饭好啦;
还可以变呢?
——咕嘟咕嘟,扑哧扑哧的,菜粥熬好了;
竟然还可以变
——吱啦吱啦 咝啦咝啦 嚓嚓嚓,香喷喷的炒米饭出锅了。
短短几句,将米饭的各种变数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啊!从来都觉得米饭、粥、还有紫菜包饭、泡饭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是经作者这么表现在绘本里,倍觉可爱。那些厨艺了得的妈妈们擅长此法,做出各种各样的饭团,就能让不爱吃饭的孩子变得爱上餐桌啊!原来变数的魅力真的是很大!
文字上各种象声词的运用,图画上饭团的各种变脸,无一不吸引着幼小的孩子啊!身为妈妈的我看到这些,即使柚子吃饭不让人操心,我也非常乐意为着孩子有更好的食欲做些改变和动些心思,让孩子吃得开心快乐,是做妈妈的责任,不是吗?
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创作出这样充满童心的作品的,在导读册《让孩子们成为食育的主人公》里给出了答案。原来作者是个“吃货”啊,一边吃东西一边创作,不知道不觉就把可爱的饭团都吃进去了呢!导读手册里也给出了日本幼稚园里关于如何讲读这系列书的,确实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幼儿园里吃饭,都可以玩得开心无比啊!
虽然柚子吃饭没什么问题,我也在努力学习厨艺。每当孩子吃了我做的饭菜,连连陈赞好吃的时候,心里的满足和开心无法表达啊!甚至孩子都会记住很久,跟别人炫耀我妈妈做得很好吃,妈妈做得饭菜,会一直是孩子记忆力最温暖最好吃的美味。所以一起努力,让孩子“食欲”大好吧!
《美味的朋友(第2辑):米饭快来呀》指出米饭花样多,都能变什么?包一包,变饭团,卷一卷,变寿司,炒一炒,变炒饭……你喜欢吃什么呀?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孩子们特别喜爱米饭。大米不但长得可爱,还会变身呢。穿上了海苔衣,变成了饭团子;卷呀卷,卷成了紫菜卷;倒上茶,泡成了茶泡饭;咕嘟咕嘟,熬成了菜粥;炒啊炒,变成了香喷喷的炒饭。在山冈光编著的此书里,孩子们最喜欢的米饭将以各种形式登场,这会使孩子们对这本书格外喜欢。
收到这本书,Aric就被米饭可爱又有趣的形象所吸引,有的正在眉开眼笑,有的却很悠然自得,有的还在怒气冲冲,有的却在若有所思……对于还是小孩子的Aric来说,这是多么的有吸引力啊。而打开绘本后,就看到了米饭的改变,Aric还没有等我给他讲,就自己给妈妈介绍起来了:这是我和妈妈最爱吃的寿司,这是粥啊,那是蛋炒饭,我最爱吃了。Aric还因为这本书,要求和妈妈一起做饭呢,我们一起做蛋炒饭,Aric帮我把鸡蛋磕到碗里,还帮我加入盐、鸡精等调料,做的有条有理的,看来这不止是一本书,还可以当做一个宝贝专属的菜谱呢,培养了Aric的动手能力,还对米饭有了吃的乐趣。把做饭、吃饭当成游戏来玩,孩子会吃的更多、更有营养。
有一个星期我和孩子一直在读《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绘本,这本书是我一位朋友借给我看的。当朋友和我说这绘本的名字时就很吸引我。拿到书的时候,打开一看,书的颜色,绘画就很吸引我。它是一本生动充满想象力的童谣绘本。大胆的夸张,恰当的比喻,巧妙的拟人。童谣的语言富有押韵和节奏,像儿歌又像诗歌。可以说这本书充满智慧的幽默。我和孩子初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整个房子里都是沸腾的。
整本书内容就不完全复述了,有一段是这样的: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茄子一挺大肚腩,小葱撞个倒栽葱。韭菜使出两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
我们第一次读的时候,除了我的声音有了趣味变化,我和孩子都会跟着做各种动作。像银杆枪的时候,我和孩子就会把手比喻一把枪;像向前冲的时候,我就和他一起从客厅冲到卧室;像茄子挺大肚腩的时候,我们会挺着肚子互相撞着;像倒栽葱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故意摔跤;像扫堂腿的时候,我和孩子都开始各种踢腿。只见孩子满头大汗开心极了。那一刻我感觉我们是朋友和伙伴。
我们一边读,一边模仿,一边模拟场景,一边做动作。孩子喜欢这一切。这样的结果都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就能影响到孩子的开心和热爱。孩子读完以后还有很多问题问我:“妈妈,为什么青菜成了精,为什么黄瓜会扫堂腿,为什么歪嘴葫芦会放大炮。”于是我一个个用拟人的手法给他解释。
情感的表达很重要,它决定了一园青菜生命的精彩程度。也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妈妈的情感。潜移默化来学会表达情感。我个人觉得想象力和趣味性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这类充满想象力,拟人的绘本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反复阅读,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强。孩子很容易在2到3次重复的时候就记熟了。而且能把整本书的内容记的很清楚,有些孩子甚至可以背读下来。
我们的亲子阅读的互动体现在情感、语言、动作、重复和复读,最后的成果可以说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我对儿童绘本的要求大部分来自孩子的兴趣度。当然同时也要去找一些其他类型的绘本让孩子去触过。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他的优点和特长。最后一点贵在坚持。还有不建议用手机去看绘本和学习。最遗憾的一点也就是我们家的亲子阅读都是妈妈陪伴着。也希望孩子的父亲一起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