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精选范文(精选4篇)
核心阅读
阿克苏地区地处南疆中部,是新疆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也是全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地委深度聚焦“稳定+发展”两个关键点,狠抓党建引领,坚持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思想,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冰糖心苹果、小白杏、薄皮核桃等特色林果为主体,观光农业、林下经济为附属的产业,带领各族群众走上了一条和谐稳定、瓜果飘香的致富路。
数说
阿克苏地区有深度贫困县2个,深度贫困乡9个,269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533户267992人,占地区总人口的1/10。
20xx年全地区果品总产量达214万吨,总产值123.5亿元,农民通过林果业人均收入达到4345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2626元的34.3%。
全地区11587户44042人受益脱贫,4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
配强班子,群众致富有了主心骨
选派540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占行政村的42%
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养“托峰”计划选拔培养1500余人
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曾是远近闻名的重点乡镇。在20xx年以前,该镇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庄“脏乱差”,村民“庸懒散”“信教不信法”“上学不如学经”思想一度存在。
“那时候,出门都不愿说家是阿依库勒镇的。”协合力村村民买买提·阿不来提说,“现在观念变了、腰包鼓了、日子好了,走出去腰杆也直了!”
探究阿依库勒镇的变化,关键是有过硬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从20xx年年底开始,阿克苏地、市两级党委书记,7名市委常委带头包联重点村,选派副县级领导干部担任镇党委书记、兼任派出所第一书记,班子成员及站所长分别担任行政村第一书记,村警务室民警兼任村“两委”副职,选派12名国家干部任村党支部书记,新增村民副小组长305名,组建“联户长”、民兵等十支队伍3196人。各基层党组织从党员干部带头“去极端化”入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开展爱国主义、法治、民族团结、党的惠民政策等宣讲;带领群众整镇推进庭院化改造,整合出土地1.1万亩,帮助4615户群众搬进安居富民房;开展林果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建成红枣、核桃示范基地30780亩,2.8万余人受益;引入21家微小企业,就地转移就业3520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余元。20xx年整镇退出贫困序列。
“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新兴组织党工委书记杨晓林说,“着眼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磨刀石’”。
拜城县赛里木镇乌希买里斯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发展动力不足,生活拮据清苦。20xx年初,县委组织部及时对该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选派曹利东任第一书记。
曹利东到村任职后,多方走访了解贫困家庭劳动力结构、家庭生产基础条件、群众就业意愿,充分考察环境和市场,反复宣传动员,大抓实用技能培训,带领贫困户参加养牛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让群众不仅精神上敞亮,口袋里还鼓囊,20xx年底,12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近年来,拜城县采取“月评估+季复核+年考核”的方式,全程跟踪了解第一书记抓稳定、抓脱贫工作实绩,对脑中无“弦”、心中没数、手里缺招的第一书记及时召回教育或调整更换,选派工作思路清晰、能发挥作用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
乌什县奥特贝希乡库木布隆村第一书记朱立东,针对林果业发展实际和沙棘之乡的特点,重点推进林果业精深加工和产业升级,与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乌什县沙棘综合林果产品深加工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5亿元,计划建设沙棘种植基地10万亩,林果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将有效解决阿克苏地区核桃、红枣、杏子等林果业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实现6000名劳动力就地转移,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地委基层办副主任刘晓辉说,“只有基层组织建强了,稳定基础牢固了,脱贫攻坚才能攻城拔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针对重点村带头人不强、“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等问题,建立国家公职人员到村任职长效机制,选派540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占行政村的42%。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群众举荐相结合的方式,从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各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的党员或群众中择优选任科技副职1265名,实现1村1名科技副职全覆盖。
20xx年,该地区制定《阿克苏地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培养“托峰”计划实施意见》,启动村级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素质提升、培养锻炼“三大工程”,选拔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500余人、村级储备年轻干部2200余人,着力摆脱“后继乏人”“无人可选”的窘境。
组团帮扶,果业发展有了新思路
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林果业
采取“1名技术人员+3名村(组)干部+5名党员种植户”的方式,组成林果业服务队2700余个
“要想富、快种树,一亩果园十亩田。”这是当地群众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当下农户的共识。
苹果园、香梨园、核桃园、枣园、桃园……走进沙雅县红旗镇,阵阵果香扑面而来。多勒昆村村民阿合尼亚孜·肉孜是该村的贫困户,此前由于对核桃种植技术所知甚少,几乎年年亏损,村里像他这样的种植户还不在少数。20xx年初,村党支部组织林果种植能手,组建了一支林果种植技术服务队。在服务队的帮助下,阿合尼亚孜·肉孜不断改良种植方法,5亩核桃20xx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现在阿合尼亚孜·肉孜也成了技术服务队的一员,为其他种植户传经送宝。
近年来,该地区注重实地调研,根据气候、土壤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纷纷绘制各具特色的林果业发展蓝图,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林果业。各村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教学和农牧民夜校讲学等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种植户,帮助果农制定“一帮一”致富措施,跟踪指导、上门服务;协调办理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等,解决了贫困果农的燃眉之急。
“今年的小白杏很早就被订购完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库车县齐满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宝坚持把发展本村特色种植作物小白杏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xx年,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牵头,设立“小白杏发展基金”,成立林果业合作社18家,带领村民精选品种、规范种植、广开销路。两年来,推广种植20xx余亩产量高、杏质好、抗病强的库买提杏,每亩杏树纯收入4000至10000元,20xx年新发展1700余户农民入社,累计增收43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余元。
20xx年,该地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管理办法》,鼓励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普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地县两级党委牵头抽调137名林果专业技术专家组建“林果科技110服务系统”,成立“百人林果专家服务团”,定期深入林果种植片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破解技术难题150余个,培训基层技术人员3800余人;采取“1名技术人员+3名村(组)干部+5名党员种植户”的方式,组成林果业服务队2700余个,辐射培养“田秀才”“土专家”万余名,实现每村都有林果业服务队,每户都有科技明白人,以科学理念、科学技术服务脱贫攻坚,增强群众致富能力。
“互联网+”,果品销售搭上顺风车
●486个村(社区)依托“绿色网吧”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
●实施“十城百店”工程,全面铺设线上+线下高效便利销售渠道
“以前总认为‘互联网+’热潮跟我们果农没什么关系,没想到马书记也会赶潮流,让我们的果子也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现在根本不愁没销路了。”库木博斯坦村村民达吾提笑着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库木博斯坦村党支部书记马陪正意识到,抓党建促脱贫必须跟紧时代步伐。近年来,村党支部召集返乡大学生、大中专毕业生,在电商平台注册成立特产网店,借力互联网大舞台推广本村优势果品。同时,村党支部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型超市多次对接协商,打开内地销售渠道,订单纷至沓来,一时间沙雅县的物流也进入了忙碌模式,每天果品外运车辆络绎不绝。
“去年,我们村的核桃在丽水、长沙等地卖上了好价钱。”沙雅县海楼村党支部书记司马义·阿布拉说,“全村共有120xx多亩枣园,年产量4000多吨,通过‘十城百店’平台以12元/千克的价格全部销售一空,比上一年单价提高5元。”
广开销路是果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如今,村党支部牵头,致富能手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解决了多年来销路不畅的难题,大大提振了果农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树立“互联网+”理念,邀请杭州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家进村(社区)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486个村(社区)依托“绿色网吧”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激活远程教育操作员、优秀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等本土人才资源优势,运用新疆兴农网农产品供求平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等载体,发布本地特色林果产品信息,带领果农通过电子商务更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20xx年,借助援疆渠道,实施“十城百店”工程,在浙江11个地市建设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公共仓,辐射100余家门店,形成“十城百店”市场布局。线上在天猫设立阿克苏农产品原产地旗舰店,线下确定13家“十城百店”工程市级运营企业,全面铺设“线上+线下”高效便利的销售渠道。
沙雅县
“三支队伍”齐发力
支部书记当“头雁”。各村支部书记根据实际情况,找准找实贫困根源,因地制宜制定本村特色林果业种植方案,绘制致富蓝图,打造林果业示范点、党员示范田。
科技副职抓培训。各村科技副职当好“设计师”,破解本村林果业发展疑难杂症,利用夜校课堂,大抓本村林果技术指导队伍培训,以一带十,有效解决技术能手短缺问题,提振果农致富信心。
党员能手抓指导。确保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党员种植能手联系,实现党员技术指导员包联指导全覆盖,指导员定期到田间地头查看林果长势情况,指导农户加强果树管理,确保林果科学管理不缺位。
柯坪县
合作社组团致富
抓培训提升知识。各村将合作社课堂设在村电教室,将每周三晚定为学习日,通过学习专门教材、系统观看林果种植教学视频,聘请指导员开展专题讲座,切实提高林果业发展队伍理论水平。
抓实践练就技能。各村合作社建立林果示范田,以责任田为依托,建立“党员+社员+贫困户”的“1+1+N”帮扶机制,现场指导果农提高果树打理技能,增强群众增收信心。
开销路引领致富。各村以合作社党员社员为中心,联系果品加工企业、电商,打造“合作社+企业+电商”的销售链条,打通销售渠道,有效解决能产不能销的问题。
温宿县
科学制定帮扶计划
点单式服务。技术员随时待命,对果农遇到的技术困难,采取限时上门解答、夜校专题辅导的方式,快速高效解决果农疑难杂症。
流动式培育。在果树生长关键期,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由技术服务队选取示范田对农户开展现场培训。日常化走访入户,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同开展技术讲解。
捆绑式帮困。村党支部根据果农实际需要,组织种植户中的贫困户、种植困难户和技术员结成对子,捆绑帮扶,跟踪指导,从技术支撑、销售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服务果农,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增收效果不明显不脱钩。
“党员示范绿山林,乡村振兴我先行”“保绿水、守青山,捍卫京畿一抹蓝”……一条条鲜艳的标语,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河北丰宁县所有党员干部在“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中做出的郑重承诺。
党员先行树旗帜
66岁的赵文国是窟窿山乡干湿沟村一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30多年前,面对家乡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他毅然承包20xx亩荒山植树造林。为了让荒山早日绿起来,他和老伴常年吃住在山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荒山满目青翠,赵文国心里很有成就感。
绿化荒山30多年,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赵文国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绿化家园的队伍中来。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凝聚党组织合力,今年以来,丰宁县在全县309个农村党支部以党员活动日的形式开展“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该活动以“每个庭院有果树”“一个村庄一片林”“党员先锋示范林”3种形式展开。
种下一棵小苗,收获一种希望;带动一名党员,树起一面旗帜。该县27个乡镇(开发区)积极响应县委“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号召,创建村名单、创建类型、创建地点、栽种亩数、参与党员数量、所需树苗的种类和数量经村“两委”班子、乡镇党委书记层层把关后,由县委组织部协调林业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各村地域情况,分别确定坝下和坝上及接坝地区具体活动时间。县林业局负责统一调配苗木,并从整地挖坑到栽植灌水实行全程现场技术指导。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7933名农村党员参与到“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中来,栽植山楂、苹果、柳树、油松、榆叶梅等14种苗木43816棵,绿化面积约758亩。
三级督导聚力量
“共产党员示范林”活动,由乡镇党委牵头,村级党组织负责实施,全体党员和村“两委”干部共同参与,在农村党员或有栽植意愿的群众家里种植果树,在村庄道路两侧及村庄周边栽植绿化树和景观树,在公路沿线、村集体荒滩、荒山、闲置地种植果树、绿化树和风景树,力争每个庭院有果树、一个村庄一片林、每名党员都参与。
为保障苗木成活率、优化植树造林效果,该县建立县巡查、镇督导、村负责的三级督导制度。县委组织部成立5个巡查小组,对乡镇村开展活动情况进行巡查,明确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并将“共产党员示范林”开展情况纳入乡镇党建年度考核内容。乡镇成立督导小组,由包村领导负责,树木必须由党员亲自栽植,每名党员栽植3—5棵树,示范林栽种情况、树木成活情况将纳入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的评分标准。村党支部负直接责任,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安排专人进行管护,由于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苗木成活率达不到80%的村,年底考核不能被评为先进村,“共产党员示范林”获得收益后,收益作为村级集体经济使用。
自“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共印发“共产党员示范林”创建活动倡议书10000余份,制作宣传条幅500多条。从今年开始,该县将通过“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带动全社会力量再植树100万亩,使全县生态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近年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把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契约化”共建贯穿城市基层治理全过程,积极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活动,走出了一条以和谐、品质、活力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
握紧合力,构建大党建格局
“过去联系驻地单位,总得讲人情、刷脸面,现在驻地单位都会主动和我们联系,询问需求,一起商量举办活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感叹。
该区确立“大党建”理念,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规划,党建与发展、治理协同推进。全面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配强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让共建单位成员成为街道党工委成员、社区党委成员,确保街道社区党组织有能力协调各方。如今,全区已有近300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被吸纳为街道、社区党(工)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定期参加区域居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研讨。
党建引领,打造五星社区
在该区东浦街道,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建筑——“红立方”党建综合体。“红立方”拥有党群服务中心、“四个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便民服务中心及商业休闲中心4大功能区,集党建、政务、服务、商贸、休闲于一体,形成党建工作最大合力,深化“大党建”格局。像这样的“红立方”,越城区街道层面已有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有79个。
作为绍兴市主城区,越城区共有101个城市社区,建有社区基层党组织452个。去年以来,该区突出党的领导,以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为载体,实施党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星”联创,每颗星下都制定4条星级标准与4条底线标准,形成“20有20无”的创建体系。该区细化组织、宣传、政法等17个区级部门创建责任,实施组织创新、网格管理和社区干部激励等7项机制,形成区、街、社三级联动体系,规范社区工作内容,定期清理规范各类社区证明,构建合力推进机制。
走进“五星和美”创建社区,会发现原先柜台式的接待窗口与工作人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客厅”,实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前台两位“全科社工”,精通民政、养老等各项工作办理,其余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走进网格、深入群众。该区还在“五星和美”创建社区探索民生实事票决制,项目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社区办、群众评,突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党组织主导下的居民自治、协商民主。
契约共建,共创和美家园
日前,该区府山街道党工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仪式。讲解、举牌、敲拍卖槌,仪式现场“拍卖”的不是物品,而是来自街道与社区的17个“契约化”党建共建项目,“竞拍者”是街道辖区里80余家共建单位党组织的代表。
拍卖式的项目共建,建立在菜单式双向选择机制之上。去年以来,该区通过在街道党工委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之间,成立“契约化”党建共建联盟,各个街道梳理活动场地、公益资金等236项资源,形成4大类15组双向“服务菜单”,共建各方按需点单、“拍卖”认领并开展精准服务,打破了社区与契约单位间资源壁垒。政府中心工作也被纳入契约范围,进行项目化管理。在蕺山社区,多年来管道逢雨必堵、污水横流。社区党支部联合市排水公司、区住建局等共建单位党组织,实施“雨污分流、污水进网”改造项目,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实施类似的共建项目已达316个。
目前,该区近4000名机关干部、医生、教师党员与所在社区党组织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并在社区党建契约菜单中选取力所能及的服务,承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由组织协议到人人契约的跨越。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西省大余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狠抓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健全乡村组织体系。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制定“五有三统一”(有便民服务站、有党群活动室、有村“两委”会议室、有群团等配套组织工作室、有文化活动室,统一悬挂国旗、统一悬挂牌匾、统一设置公开栏)标准,对全县10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推进活动开展常态化,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专家导学、微信助学、挂点辅学、督导督学、典型促学、考试验学“六学”机制。推进制度落实规范化,实施“基层党组织规范提升年”,深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推进支部管理智慧化,打造“大余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在线精准管理。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在每个村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民情理事会),依规依职从事民事活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3家,其中省级以上12家,达到村级全覆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推动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党员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组织等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加强党组织对村级工作的领导。落实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仅20xx年全县村级党组织自主提出有关村级事业发展议题1470个,其中1382个议题通过并顺利实施。
着力培育骨干力量体系。坚持推动乡镇工作力量下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发现培养和吸引农村优秀人才。选优育强村党组织书记。探索建立村党支部“后备书记”制度,将“后备书记”培训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安排“后备书记”到一线急难险重岗位锻炼,换届选举时推荐参选村组织书记,着力解决村组织书记“换届时人难选”“岗位空缺时选人难”问题。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分类管理、“四定两监督”、“双述双评”等制度,对不胜任、不尽职的,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所作为的及时调整。推进村干部队伍“三提升”。制定《关于加强村级班子及村干部绩效考核的实施意见》,将村(社区)干部报酬结构调整为“基本报酬+绩效考核+廉政奖励”三部分,人均每月增加1000元报酬(达到2300-3060元/月),推动村(社区)干部履职动力、履职能力、履职绩效“三提升”。建立顺向培养农村干部机制,畅通“致富能手—党员—两小组长—村干部(见习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干部—科级领导干部”的培养链条。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发展为农村党员。探索实施《入党积极分子积分管理办法》,建立“日常积分管理,期末党群评议”管理模式,全县已有26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积分制培养列为发展对象,12名入党积极分子因积分不足60分被取消发展资格。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开展党员情景教育,打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长岭会议旧址、池江陈毅旧居等16个情景教育基地,农村党员现场接受教学2.6万人次。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着重建设好四支“小分队”,即基层农业干部队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智库专家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创新创业,共引进、培育乡土人才3100余名,其中262名在大余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自主创业。
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为本。依托“一约四会”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更好实现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分享。法治为纲。实施政法干警挂点联系村(社区)工作制度,实现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全覆盖。推进法治向基层延伸,乡镇成立信访访前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每村(社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大大降低了信访率。创新非警情报警处置分流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和“110”报警平台,高效分流、快速处置非警情报警事项,仅20xx年分流处置5600多条,获得省公安厅和公安部高度肯定。德治为范。坚持以善治为目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道德讲堂,开展“群众评、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活动,设立耻辱榜、进步榜、光荣榜,有效弘扬先进、鞭策后进、激励上进。
着力强化运行保障体系。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向乡村倾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强力保障。建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平台载体。健全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体系,除“五有”之外,还实现“一村一文化活动室、电商网点、卫生室”全覆盖,统筹20xx余万元对全县119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高标准打造了“智慧余西”“印象建桂”等一批示范社区。提高乡村组织运行经费保障。在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基础上,重点实施“1648”路径(即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出台6项政策: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60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给予优势项目100万元以内贷款三年的贷款贴息、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村集体发展产业享受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返还部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免除工程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发展4种类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劳务服务型、自主经营型;实施实行8种模式: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盘活资源、光伏发电、合作服务、乡村旅游、招商兴企、异地置业)壮大集体经济,投入4320万元为全县所有村(社区)安装50KW以上光伏电站,全面消除了无集体经济“空壳村(社区)”,今年100%的村可实现收入超5万元。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结合精准脱贫,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定期开展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公开选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目前全县共有村(社区)干部考取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人,考录公务员23人,其中考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6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近年来从乡村振兴一线提拔、重用干部1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