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热和燃烧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学生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科学设计和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参观访问家庭科技活动科学幻想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课题提出原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研究方法:
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
3、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4、科技小制作比赛。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1、“微小世界”单元。
(1)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2)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4)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1)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1)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2)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1)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2)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3)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b、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c、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h、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b、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c、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d、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b、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c、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1)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b、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c、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d、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e、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f、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b、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c、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d、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e、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b、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c、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d、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e、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f、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g、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h、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1)观察物质的变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5)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制作饮料。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学生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第7课:学生将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实际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8课: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b、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c、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d、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过程与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b、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
c、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解释力有所认识。
d、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b、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3、实验清单:
(1)制作“月球卡”。
(2)画月相;模拟月相变化;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3)模拟造“环形山”。
(4)模拟日食;模拟月食。
(5)建太阳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认识星座。
(7)制作活动观星图。
(三)“环境和我们”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b、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c、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d、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h、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a、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b、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c、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d、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e、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b、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c、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d、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e、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实验清单:
(1)统计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拟实验;设计垃圾填埋场。
(3)观察比较商品包装盒;设计废旧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做一个堆肥箱。
(5)统计一天的用水量;制订节水计划。
(6)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参观污水处理厂。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1) 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 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 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 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1) 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2)如有不足之处,工作中及时调节与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一班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六、 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l.地球内部有什么 2课时
2.火山 1课时
3.地震 1课时
4.做一块卵石 1课时
5.各种各样的矿物 1课时
6.地表的变化 1课时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7.声音的产生 1课时
8.谁能传播声音 1课时
9.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1课时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课时
第三单元 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 2课时
13冬季星空 2课时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
14.木材 1课时
15纸 1课时
16.陶瓷 1课时
17.金属 1课时
18.玻璃与塑料 1课时
19.材料的分类 2 课时
第五单元
20. 蒸发 1课时
21 沸腾 1课时
22.凝结 1课时
23.水的三态变化 1课时
24. 小水滴的旅行 3课时
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 1课时
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 1课时
总课时:26课时
1.加强对教材的研读。
继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本项工作要贯穿于教研工作的始终,通过市、区、校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予以落实。重点从单元整体结构出发,对每一课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从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围绕单元核心概念的建构来开展每课教学活动,切实落实课时目标。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根据市教委提出的高效教学要求,继续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科学课。
3. 做好优秀教研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充分做好上述两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经验和成果的推广工作,使我们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建立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交流推广,深化我们的研究,形成潜心钻研、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推进我们的教学研究不断深入。计划于5月份召开优秀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深化课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主要通过教学研究成果的经验介绍、现场教学的展示和课后评析等内容方式来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
4. 继续推进区际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
本学期,继续大力倡导区际间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各区县在展示各自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重在做好相互间的交流研讨,促进彼此共同提高。在上学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3月份召开由河北、南开、红桥三区联合组织开展的教学交流展示活动。活动主要交流三区教师对四年级《电》这一单元教材教法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研究成果。
5.推广课改专题的经验成果。
做好第一轮课改专题的成果推广工作。利用下校调研、教研员工作会议、市中心组活动和市级教研活动等时机,介绍推广专题研究的成果,通过参与活动教师的辐射作用来向更多的教师介绍专题研究成果,以期教师并能把成果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使课堂教学面貌有进一步的改观。
同时,也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科现状,研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议题,为研发第二轮课改专题指南和申报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6. 做好《学生学业评价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好国家级十一五课题《学生学业评价的实验与研究》中期总结,利用寒假期间组织课题实验教师进行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在2月15月前上报参会论文,为参加2月份在福建召开的课题中期交流研讨会做好准备,工作计划《科学工作计划》。
7.做好《天津市中小学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部署,做好《天津市中小学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开题准备及申报子课题的工作。
8.组织实验基地校的相关教师做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
组织实验校的教师对实验教材进行认真的实验与研究,做好实验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的积累、梳理和研究工作,组织教师撰写教学案例,丰富先期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力争创生出新的教学。计划3——7月份,每月组织实验校教师集中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交流各自经验体会及存在的问题,共谋解决发展之策。
9. 切实加强教学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指导。
采取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调研的主题仍然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展开。调研的形式主要是听课和座谈。每次调研做到:
(1)调研前有沟通,围绕调研的主题,被调研的区县教师要认真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上传至教研室,教研员在了解教师们的需求并充分作好准备的前提下,再进行调研活动;
(2)调研中有交流,一方面要倾听教师的心声、要求,为今后确立教研工作的着力方向积累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师们提出的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教师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切实提高调研的实效性;
(3)调研后有反馈,调研后要对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作好调研校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调研工作的实效性。本学期除参加本室集体组织的到大港、北辰普育学校开展的调研活动外,还要继续加强对较边远地区的指导与服务,计划于四、五月份分别到西青、宝坻两区进行教学调研服务工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科中心组等其他形式的活动加大听课调研力度,切实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
10. 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充分调动各区教研员的工作潜能,充分发挥咨询委员和兼职教研员的引领作用,通力协作共同担负起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围绕“科学课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计划在4月份组织召开以教研员和咨询委员和兼职教研员为主要成员的教学论坛活动,旨在引领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们深入思考该问题,以期统一认识,形成共识,促进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此项活动也为锻炼和打造一支较为过硬的多层面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其在深化课改,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方面作出贡献。
本学期继续组织中心组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利用每单周四上午的时间,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和课改专题研究,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心得的交流,真正使青年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交互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教学真谛的认识,增强教学能力,使教师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一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谈说宇宙五个单元,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共由“人类祖先的足迹”、“绿色社区调查”、“养好小金鱼”和“雨具的改进”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涉及新课程标准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学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人体与细胞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有序的生态环境从小世界看大科学。
四、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和场地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2.9-2.13
开学报名、准备开课
2
2.16-2.20
1.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1.2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3
3
2.23-2.27
1.3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
1.4展现人类祖先的生活画卷
3
4
3.2-3.6
第一单元复习
3
5
3.9-3.13
2.1我们心目中的绿色社区
2.2我们的调查研究计划
3
6
3.16-3.20
2.3调查小组在行动
2.4我们的绿色社区建议
3
7
3.23-3.27
第二单元复习
3
8
3.30-4.3
3.1小金鱼之死 3.2制订侦破方案
3
9
4.6-4.10
3.3做好侦破准备 3.4揭开金鱼死亡之谜
3
10
4.13-4.17
3.5给金鱼安个舒适的家
3
11
4.20-4.24
第三单元复习
3
12
4.27-5.1
4.1寻找雨具的缺点 4.2我们的改进设计
3
13
5.4-5.8
4.3智慧就在我们手中 4.4金点子行动
3
14
5.11-5.15
4.5成果展示会
3
15
5.18-5.22
第四单元复习
3
16
5.25-5.29
期末复习
3
17
6.1-6.7
期末复习
3
18
6.8-6.14
期末复习 检测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溶解”等六个单元。
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等。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7个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1、 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进行物质混合与分离操作,能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程序进行观察,能根据事实说明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能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成一两种混合物。
2、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准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 。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较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较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3、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爱护花草树木,学会持续地、多方面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
4、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及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认识,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经历对蚕进行养育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能按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能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5、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感受到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的沉浮现象。能按要求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小船和“潜艇”。
6、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想像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活动,以及对饱和溶液的分析、结晶过程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举和爱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新学期新开始,我接手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入学年龄的提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为了做好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计划如下:
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积极参加学校和德育处组织的各项活动,创造温馨之家,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
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因此他们是一群可爱而又好动的小精灵,在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比较欠缺,因此我将力争让孩子们近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使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
(一)在行为习惯方面,养成良好的养成教育。
(二)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师长、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三)以学校和班集体计划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团结、向上、奋进、求实为目标,以本班学生�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习方面
1、上课能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红花奖励。
2、上课认真听讲,会学习的同学给予大拇指奖励。
3、作业写得干净又整洁的同学给予红花奖励。
(二)纪律方面
1、课间作好课前准备,由班干部进行管理,教师辅助管理。
2、课间做到三轻,队伍做得快、静、齐,两操认真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红花。
3、培养学生在楼道不打闹,校园不疯跑,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进课堂,上学放学排路队的好习惯。
(三)劳动方面
1、做值日认真的同学可得卫生小红旗。
2、主动捡地上的纸片的同学,自觉维护班级卫生的同学可得卫生小红旗。
(四)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箱勤清,物品勤摆,两操勤做。
2、班级卫生:每天早、中、晚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
(五)安全教育方面
"安全时刻记心中",时刻提醒学生上学、放学排好队,队伍中间不打闹,上、下楼梯不追逐,马路行走看车辆,陌生人不搭话,安全回家。
一个优秀的班级往往都有一群得力的班干部在积极配合着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积极采用激励方法,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并时刻注意观察他们的动态,观察他们的适应能力及组织能力,选择优秀的,有上进心的,关心集体的学生作为班干部培养对象,并委以他们重任,指导他们做好本职工作,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通过他们来管好班级的各项事务,并让他们配合老师进行差生转换。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将采取班干部轮流制(包括班长和组长),使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
1、建立学校家庭电话互访制度。班主任留有每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学生每有进步或特殊情况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使家长有"孩子就在身边"的感觉。
2、通过走访和家长联系册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暂拟定期中考试前后完成对30位学生的家访工作。争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努力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中还应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各种人才及学生的潜力,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如:文明小标兵评选、数学小博士和爱书人等各种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力推出新人、新作,让每个孩子都敢于面对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充分利用班级板报中的德育阵地,加强管理。还给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
一年级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就看你画上去的是灰色的黑点,还是亮丽的彩虹。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还给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这学期,我将会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用心去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孩子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我相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我们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九月份
1、开学的学生报名工作。
2、介绍我们的学校,自我介绍。
3、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
4、出好第一期黑板报。
5、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班规,确定班干部,明确职责,提出本学期要求。
十月份
1、庆祝国庆节。
2、出好第二期黑板报。
3、积极准备,参加校广播操比赛。
4、安全教育。
十一月份
1、期中复习,考试。
2、出好第三期黑板报。
3、准备和参加各学科的竞赛。
4、家长会
5、安全教育。
十二月份
1、选拔运动员参加"冬季三项"运动会。
2、出好第四期黑板报。
3、低年级生活能力大比拼。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5、安全教育。
一月份
1、抓好期末复习,迎接考试。
2、安全教育
上述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只是我对班级本学期的初步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加以改进。若有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
二、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1)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2)对身体结构的研究,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同时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及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一年级现有一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5人,由于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我们一起学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玩中学》、《水》、《工具是个好帮手》五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现象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教材以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3、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4、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外部的变化,强化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通过学生的看、听、摸、闻、尝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自然;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世界带来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初步了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质。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为学生初学教材,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认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结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木才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学生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 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 科学设计和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幻想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课题提出原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研究方法:
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
3、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4、科技小制作比赛。
第一周 第一单元 第1、2课
第二周 第3、4课
第三周 第5、6课
第四周 第7、8课
第五周 第二单元 第1、2课
第六周 第3、4课
第七周 第5、6课
第八周 第7、8课
第九周 第三单元 第1、2课
第十周 第3、4课
第十一周 第5、6课
第十二周 第7、8课
第十三周 第四单元第1、2课
第十四周 第3、4课
第十五周 第5、6课
第十六周 第7课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科学教学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我校的科学教学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学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
一、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潜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潜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材将探究过程潜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应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透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潜力。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构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六年级学生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潜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状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用心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透过实验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四。科学特色活动
(一)科学幻想画
1、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孩子成为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用心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2、活动资料:
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创作出与科学有关的敢于大胆创新,有好处的画作。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
(二)明天小小科学家
1、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动手潜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思考的潜力。透过开展科学发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旁,是鲜活的,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发明创造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2、活动资料:
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我设计创作,进行科学小发明。资料体裁不限。优秀作品会在全校进行展出。
忠厚乡中心学校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科学教学不仅是为儿童储备日后的现成知识,更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技能的爱好和智慧才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探索动机,善于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探索情境,善于启迪诱导学生的集体研讨,集中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设答案。而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才能真正体现科学课的目的。在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借助课程目标中的“活动建议”,在内容、形式、程序上,把目标融入其中,以科研指导教学,以探究为中心,指导学习活动的开展。
1、认真阅读《科学课程标准》,在实验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2、实验课做到开齐、上足、教好,更要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3、要及时整理实验使用后的器材,发现损坏及时记录。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搞好实验室安全与日常清洁卫生工作。
2、加强科学教学的常规管理,促使教师上好实验课,在实验课上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加强请示汇报,及时向领导汇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取得领导支持。
4、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学习,注重自身的提高。明确科学课程的要求,重视科学的重要性,上好自然科学课。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和电教材料(如多媒体、光盘资料等),开足、开全实验课。
5、鼓励教师自制教具,丰富教学材料,充实实验设施。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主要涉及温度的测量和水的三态变化。
磁铁单元从我们知道的磁铁开始,来了解磁铁的两极和作用,制作指南针。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担任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从上个学期的成绩来看,主要是班级的学生特点不一样,有的学生比较活跃,相对来说思维也是如此,再加上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
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较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较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爱护花草树木,学会持续地、多方面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能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2、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3、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问题,做到有秩有序,该做实验的时候认真做,该听讲的时候不能开小差。在教学中,觉得是重点的,要求学生划线,或做其他记号,及时背诵和复习。
4、作业本能做到及时批改,及时校对,及时订正。
(二)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