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我心中演讲稿【精选5篇】

《登飞来峰》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家在我心中演讲稿【精选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篇1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面前对贤臣进行****,让**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任凭旧*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太后就发动*,囚禁光绪**并开始大肆搜捕和**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梁启超经天津逃往**),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现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现代)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的用韵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注释】

对该诗句的解释,赵文引述的观点有:

⑴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⑵符逸公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自言生也昆仑,死也昆仑;

⑶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古人亦谓仆人为昆仑奴;

⑷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俩人都曾教过谭嗣同学习昆仑派武术;

⑸有人干脆认为不可解(——榛案:这应当不可能无解,谭写此句诗时一定有他的语义)。

登飞来峰 篇2

爱冒险的企业家绝对是这个灵魂最好的代言人,他们不是赌徒式的搏击,他们喜欢主动出击,不愿被动接受挑战。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有征服世界、超越他人的强烈欲望。

梦想和欲望

“我就是要颠覆一切。”Tesla掌门人埃隆・马斯克正在将有些科幻色彩的个人梦想变为可操作的实体事业,让人们隐约可以体会到百年来,爱迪生、卡尔・奔驰、冯・布劳恩等工程先驱的精神延续,那些昔日创想家情绪在21世纪被重筑。

他在计划设计一种新型飞机,“波音用10年时间,花了200亿美元,才把飞机的效率提高了10%,这可真够差劲的。我已在头脑中设计了一种垂直起飞的超音速飞机,这将成为一个真正的重大进步。”而当马斯克投资的Space X这家承担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的私人航天公司发射火箭成功后,他的宇航野心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迷恋则越来越显露无疑。似乎Space X冒着多次发射失败的技术风险,并非是为了商业获利,获利只是为了Space X能够顺利研发下一代的未来宇航工具,星际旅行才是他对Space X持续投资孤注一掷的终极目标。

星际旅行?“登陆火星,一张往返票,只要50万美元,这绝对有可能。”马斯克说他正在推进这一计划,他的雄心是打算在未来10―15年内建成火星航天器,把10万人送上火星,进行星际移民。甚至他还说:“我希望死在火星上。”

诚然,这种企业家不但充满梦想和欲望,还有一种为实现梦想、满足欲望而拼命奋斗的执著精神和内在推动力。这种精神和推力就像一支激光枪,让他们能够集中毕生精力追逐并实践他们的梦想。

如果张朝阳和马斯克相提并论,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过马斯克那种敢说敢做、敢想敢为的欲望在他身上绝对一览无余。

“虚荣一直是人类无法克服的东西,这是动物的本能,你根本无法回避它。就如同这艘船,如果它不是中国最豪华的,那对我来说意义可能就失去了很多。我承认这里有炫耀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凭着它获得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它能让我感到被肯定、被接受。”所以,“我比较像美国历史上弗兰克・辛纳屈那样的人,有点顽固,又不是贫民社会没受过教育的,是有独立想法的,但又摆脱了一些儒家的东西,吸收了一些西方自由主义精神。”

正是这种霸气的欲望,使得张朝阳成为了中国企业家群落中唯一拥有私人游艇的人,他的游艇取名“快乐号”,长22米,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游艇,是仅次于意大利Riva和WALLY的全球第三大奢侈豪华游艇品牌。

尝试与坚持

“珠峰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我能够上去看一眼这个女神,就心满意足了。”2010年,当王石珠峰登顶归来时,万科总裁郁亮第一次萌生了攀登喜马拉雅的念头。于是他很快组建了一支名为“中城联盟菜鸟”的登山队,彼时郁亮还是一位体态微胖、略显双下巴的企业家。但随后就是这只“运动菜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珠穆朗玛的顶峰实现了达人的华丽变身。

“刚到8400米的3号营地。我祈求珠峰女神明天能让我到顶峰看看,并让我平安下撤,我将向第三女神敬献一路带上山的哈达。如果手机有电,如果有网络信号,我将在地球最高处用微信向各位朋友问好。”这是在登顶冲刺前,郁亮发的一段微信。

在外界看来,郁亮登顶珠峰是对万科勇于挑战精神的一种传承:不但要登顶,还要保证安全回来,而且是带领一个团队安全回来。对此,郁亮则说,只有怕死才会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保证不死,登顶不是目的,平安回来才是目的。这是因为,“做企业、登山,其实都挺容易的,就是不同阶段关注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不同的目标。我的目标是珠峰,要先从5000米的四姑娘山大峰开始,然后是6200米的启孜峰,然后是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然后是8201米的卓奥友峰,直到最后冲顶,要一步步来,每到一个新高度,都意味着距离总目标更近。而登顶后,我对生命有了不同的认识、升华,比如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你没有选择的,大家都选择生不会选择死,这时变得很简单。但是在平地上的时候能够做很多选择。”

是的,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从敢于打拼、勇于开拓,变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只有历经无数风吹浪打的洗礼,才会换来继续冒险的保险。就像维珍航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一样,每次总能化险为夷,活着出来,并继续对冒险乐此不疲。

他曾试图驾驶摩托艇穿越大西洋,尝试乘热气球飞越太平洋,还飞到空气稀薄的高空进行极限跳伞。后来,摩托艇在大海中沉没了,热气球在空中着火了,而在高空自由落体跳伞中,布兰森甚至按错了释放的按钮,结果把主降落伞给抛弃了;他曾经驾驶坦克驶入纽约的“时代广场”;他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曾驾驶水陆两栖车以1小时40分06秒横渡了英吉利海峡……这些天马行空、看似毫无瓜葛的因素奠定了他成为全球商业“冒险王”的资本。

所有这些在布兰森眼中却是这样的:“好玩对我来说具有特殊含义,它是我基本的商业准则之一。我从未仅仅为了赚钱去从事某项商业活动,做商业必须饶有兴趣,才能激发你的创造力。而我内心有股力量让我尝试新的冒险,想要挑战极限,看到我们能力的极限是什么,要做一些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由此不难发现,企业家也好普通人也罢,古今中外他们的冒险革新性的改变不是单纯由勇气推动的。它由一系列累积实践和经验的事件激发,而实践和经验催生了不确定的风险。在此过程中,优势因素被加固,劣势因素被缓解。最终,飞跃水到渠成。比如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美国内战结束,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从欧亚大陆移民美国,开拓冒险,寻求商机,充分体现了美国民族的冒险精神。而美国的历史也是企业家不断冒险、不断创新的历史,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等巨人财团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些似乎都验证了凯恩斯所说的,企业家具有动物的本能,对商机和市场利润有着超人的敏感。动物的本能使企业家身上充满了一种冒险的精神,标新立异,逆向思维,敢做常人不做的事情。在企业家的眼中,四处都是金矿,危机中充满商机。

登飞来峰 篇3

《山野 中国户外》:请您简单谈谈这次珠峰救援的情况吧?您是如何指挥A组的登顶以及B组向导的救援的?

尼玛次仁:今年是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我亲自指挥攀登。A组中有两个人,我及时让他们折返、下撤了,其中一个就是夏剑锋。下到第二台阶时,他就出现了异常:胡乱说话,有摘掉氧气面罩、手套等等举止,根据我的判断是脑水肿。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人带下来,脑水肿就怕耽误。

从海拔8600米撤到第二台阶,开始我还比较担心,但他行走下来还比较正常,到了差不多8500米左右时,开始走得很缓慢。这时我就感到形势比较严峻,因为A组的向导都要带自己的客户,腾不出手来。实际上,他在8700米时,我们的救援预案就开始启动了:第一,把7790米的旺庆、德庆欧珠等人所在的接应组调到了8400米;第二,桑珠等人爬到了7790米,准备接应;第三,调集人带着高压氧仓等应急物品去6900米。可以说整个应急团队都往上运动。

当时幸亏发现得及时,应急预案启动得快,8400米就上了不少人,包括扎西平措、扎西次仁,一共有8个人投入了救援。开始我还有点保守,怕影响B组登顶,后来我看他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走不动了,头都摇摇晃晃,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给他公司、给王队长打电话,说他可能没戏了。没想到,他突然出现了奇迹:坐起来了,问“8400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看到了希望,就决定把B组整个力量全部启动。

我让圣山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给B组的每名队员做工作,希望他们支持A组,放弃第二天的登顶,因为有一个人生命垂危。

做这个决定,也是考虑到救援人员很辛苦,他们也需要吸氧,有的是从顶峰下来的,有的是从7790米上来的,他们投入到救援工作也非常不容易。夏剑锋吸的是6升/小时的流量,这是流量最大的氧气瓶,也是氧气救了他,因为我们这次氧气准备得比较充分。差不多快到8400米的时候,人就可以坐起来了,可能由于整晚吸氧,第二天他就可以慢慢走动了。

这一晚,是我登山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晚:一个压力是担心夏剑锋的安危;一个压力来自B组,得说服他们放弃登顶。我们中国队一贯的登山理念就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现在不是过去的政治登山,B组队员今后还有机会。我非常感谢B组队员,他们非常支持我,后来B组的很多氧气,都被运到了A组。

8700米的救援,这是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年珠峰南侧也出现了类似的事故,但没有救援力量,一些人就死在了山上。

害怕再出事故

《山野 中国户外》:作为这次攀登的总指挥,您的职责以及指挥原则是什么?

尼玛次仁:今年是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纪念,B组11人,A组9人,一共20个人,人比较多,结构复杂,又是重要的日子,所以应急措施要周密,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登山史上的一个大事,所以我要亲自指挥。

《山野 中国户外》:您当时分析出夏剑峰可能罹患脑水肿后,在大本营里大家都在做什么?您考虑得最多的是什么?谈谈您当时的心情吧。

尼玛次仁:大本营里有两位医生,我也咨询过他们;另外,让圣山公司的人做三方面人的工作:第一,让向导们不要放弃救援;第二,做B组的工作,让大家支援A组,放弃登顶。第三,有和尚在念经,为夏剑锋祈福。

要动用力量,又不影响B组,这让我很尴尬。但越是这样,越要冷静,而且那天晚上风特别大,也害怕再出现别的事故。

既要登顶又要安全下撤

《山野中国户外》:当时A组的高山向导是不是不太可能既护送夏剑峰下撤又引导其余A组队员下撤,为什么?请介绍一下高山向导在高海拔救援中的作用吧。

尼玛次仁:A组的向导基本不能给予太多的期望,因为他们从顶峰下来,人已经非常疲惫了,只能启用B组和接应组了,如果没有接应组,那人是救不过来的。

我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向导的责任跟夏尔巴完全不同,夏尔巴的管理比较松散,服务主要以登顶为目的,在签约时的责任和义务就分得很清楚,一般只负责登顶。当遇到威胁自身安全的危险时,夏尔巴经常会有一些“放弃”,当然他们也要保护自己,这是由他们的模式决定的。

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一方面负责登顶,一方面一定要把人带下来。我两次登顶珠峰,都是最后一个下来的。我们的向导登顶次数多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既能帮助别人登顶,又要保证安全把人带下来。

《山野 中国户外》:您当时为何果断作出B组队员不登顶的决定,是出于哪几方面考虑?

最主要的考虑就是救人,救夏剑锋;当时,8400营地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从下面上来的,上面下来的,向导和队员都没休息好,第二天如果继续登的话,有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夏剑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再也没有应急措施和救援力量了。

这个决定是非常难做的,但不做又不行。我们中国队员的素质非常高,所有的队员都是服从指挥的。这次能救援成功,一方面是向导的努力,一方面队员作出不登顶的决定,给我心理上很大的空间,非常有利于我做好下一步的人员分配。

登山无捷径 必须循序渐进

《山野 中国户外》:您登山经历、经验非常丰富,以往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您当时是如何处理的?

尼玛次仁:2009年也遇到过,当时队员吴文洪就没下来,主要是关门时间没把握好。从那以后,我们就限制了关门时间。所以,中国的商业登山模式也是逐步完善的,从一次次的登山事故中摸索出来的。我在珠峰当联络官时也看到了国外的领队是如何指挥的,也获益匪浅。

《山野 中国户外》:据您的分析,A组队员夏剑峰为什么会在下撤途中,突发脑水肿?高海拔攀登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会经历哪些不适?当时采取了哪些救援措施进行急救?您对以后攀登珠峰的山友有哪些建议?

尼玛次仁:一旦出现脑水肿,人会有很多幻觉,因为人在高度缺氧、疲惫的情况下,脑神经会受到很大损伤,这种情况容易出现脑水肿、肺水肿,这是直接跟神经有关系的。

一方面把上面下来的比较优秀的向导、备用向导留下来;另一方面,当时李主席让我们尽量连夜让夏剑锋下撤到6500米。这样我们就启动了所有应急措施,6500米的人上到了7028米,7028米的人上到7790米,7790米的人上到8400米,8400米的人再往上走,这种“兵力”只有中国队才有,别的队是不太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现在圈子里有一些人对圣山公司有一些看法,但我在喜马拉雅山当联络官、指挥登山20多年,这样的团队几乎找不到,包括罗塞尔,他都无法跟我们这个团队媲美,我们这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且个个都是精英,个个都是高山能力非常强的。有一个向导,今年春季就登了两次顶,修路登了一次,下来又带队员登顶一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的登山,现阶段可能还是需要这样的模式,决不能一盘散沙,彻底放开,这样是很危险的。既要登山,又要赚钱,这是非常危险的。要登山,就自己登,要指挥,就好好坐在大本营指挥。

通过今年这件事,再次证明登山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登山是没有捷径的。今年我们又缩短了关门时间,即便这样,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就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登山一定要循序渐进,平时要训练,一定要登6000、6500、7000、8000米这样的山,而不是此前什么雪山都没上过,直接上8000米的山,这是非常危险的。

即便登过了,再登之前,也还要进行强化——体能训练、负重训练、技能训练,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珠峰不是那么容易登顶的,珠峰今年南侧死了9个人。大家都以为王石上去了、王秋阳上去了、黄怒波登了三次,就以为很容易,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有实力。

救援直升飞机最重要

《山野 中国户外》:通过这次救援,您认为中国的高海拔登山救援体系是否健全,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尼玛次仁:我们中国还没有直升飞机,直升飞机是最关键的。这次是非常幸运的,也有些侥幸,救援光靠人力是不行的,因为救援人员上去就面临危险,珠峰是如果你自己下不来,十几个人也没法把你抬下来,路是非常险的。滚石下来,下面的人怎么办?在尼泊尔,听说今年直升飞机就飞到了海拔7000多米去救人,而中国一次都没有。我们这么多人登山,登山产业成为的经济支出产业,如果特种旅游做起来,没有救援的保障,别人还是不敢来。

救援体系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需要有相关部门联动,比如医院。今年还好,我们有二医院在后面支持。另外,中国登山还需要进一部研究高山病的防治,这些都是有待完善的。

《山野 中国户外》:未登顶的B组成员虽都表示理解,但心中难免遗憾,毕竟为准备这次登顶在时间、精力、财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对此您怎么看?

尼玛次仁:这次登山,人文关怀、登山的精神完全表现出来了,B组队员都说非常值,虽然没有登顶,但把一条生命救下来了,他们做了比登顶更有意义的事情。

下来以后,大家慢慢地就接受了,也有哭的,我非常理解他们,如果他们再来登山,会给他们一些优惠。另外,这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应机会,到了8400,下次再来,会有非常好的基础。

不以登顶为终极目标

《山野 中国户外》:在这次登顶救援结束后您也说,这次攀登绝不是登顶人数的刷新,而是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精神升华。请您谈谈这次攀登以及救援行动的意义吧。

尼玛次仁:夏剑锋的这件事情,给我们中国登山几个提示:第一,救援体系还得加强和完善;第二,不能过于追求登顶,登山的人文关怀、登山体验、登山的过程更为重要;第三,对于民间登山的组织者来说,这件事也警示他们,如果不具备救援能力,不要随意组织高海拔登山活动,不要以登顶为最高目的。第四,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业余登山者实力还是偏弱,更多要依赖向导、依赖保障,个人能力略显不足。大家在登山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1987

12月22日,安格·里塔第4次登顶也是唯一一次的单人冬季无氧攀登。

1988

5月5日,中、日、尼三国联台登山队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同时诞生6项纪录:首次南北双跨越珠峰、首次在珠峰顶会师、首次在顶峰进行电视现场直播、首次在珠峰上空航拍登山场景、单日登顶人数12人、次仁多吉在峰顶停留99分钟。大次仁成为首位从南侧登顶的中国人。

1988

5月12日,美国新西兰国际登山队开创第11条登顶路线,即由东壁——南坳——东南山脊路线登顶。

1988

9月26日,36岁的法国人马克·巴塔尔从南坡海拔5300米处出发,首次以一昼夜时间无氧攀登珠峰,所用时间为22小时30分钟。

1988

10月14日,新西兰女子莱·布拉迪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珠峰女子。

1990

5月10日,第一位登顶者埃德蒙·希拉里的儿子彼特跟随鲍伯·霍尔的队伍登上珠峰,珠峰商业登山就此开始。

登飞来峰 篇4

川西堪称“中国旅游的天堂”,这里既有峻峭的雪山、湍急的大河与庄严的寺庙,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鲜花盛开的草甸和风格独特的村寨。正因为如此,大批驴友才集结川西,或徒步登山,或结草露营,用心灵去感受这里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亲朋好友。

五一期间,我们一行6人分别从合肥、西安、苏州三地飞赴成都,结伴去攀登四姑娘山二峰。在登峰和下撤途中发生的故事,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虽然从内心来讲,我并不想把队友受伤的消息公之于众,但因为我们的登山经历对后来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斟酌再三之后,还是写成了这篇手记。

1、成都巴郎山垭口猫鼻梁日隆

海拔4487米的巴郎山垭口已在雪线以上,放眼看去,细长弯曲的山路像蛇一样盘在雪山的腰部,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

4月26日中午,我和队友在成都双流机场集合。6人中,我和3个女队友来自安徽淮南,另外2名男队友――非凡来自西安,青椒来自苏州,都是我在网上召集的。经过简短交谈,我们乘坐事先联系好的越野车前往日隆镇。

在出发的几天前,我把这次登山所需要的装备发到了讨论组。但集合的这天检查装备,却发现20岁的小伙子青椒没带羽绒衣、魔术头巾和防晒霜,26岁的姑娘小陆新买的登山鞋不防滑。这两位都是初次登山的菜驴,对装备没有深刻的认识,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于是我匀给青椒一件上衣,把自己的冰爪给了小陆,权作弥补。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的交界处,离成都市245公里。在这里,四座山峰一字排开,耸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旁,海拔分别为6250米(幺妹峰)、5355米(三峰)、5279米(二峰)、5038米(大峰)。四姑娘山雄峻挺拔、山体陡峭、冰雪覆盖,山麓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流潺潺不绝,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

我们这次冲顶二峰,是从日隆镇海子沟口起步,全程大约24公里,上升高度为2100米。一上一下,总共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晚上到大本营宿营,第二天凌晨冲顶,并在当天返回日隆。大本营到峰顶的路段,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预防滑坠,防冻伤或晒伤。冲顶要求队员无高反,有较强的体能。就登山难度来讲,二峰线路属于强驴攀登雪山的训练线路,但对一般驴友来说,难度确实很大。

从成都到日隆,一般需要5个小时,但由于汶川地震后,附近的部分公路尚未恢复,致使我们足足走了7个小时。到达巴郎山垭口时,藏族司机纳瓦停车让我们下来照相。或许是因为海拔上升过快,非凡、海天和Y等队友都有一点高反,太阳穴出现疼痛症状,恹恹地不想动弹。海拔4487米的巴郎山垭口已在雪线以上,放眼看去,细长弯曲的山路像蛇一样盘在雪山的腰部,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看到几个队员无精打采的样子,我们不敢多停留,拍个合影就上车了。

猫鼻梁可以远眺四姑娘山全貌,但我们经过时并没有下车,一路抵达日隆镇。

2、日隆海子沟口锅庄坪保护站大本营

我们一行人顺利到达二峰大本营,住在那座著名的简易房子里。房子里有一溜木板床,床上简单地铺了一层防潮垫,就着我们自带的睡袋,就成了休憩场所。

从日隆到二峰大本营,可徒步也可骑马。为节省体力,我们最终选择了骑马。马匹是向导小胡给我们安排好的,6匹坐骑供队员乘坐,2匹驮马搭载装备。第二天上午,在景区管理处每人交纳了150元的资源费,办好进山手续后,我们便跨鞍上马,“踢踏、踢踏”地进入了海子沟。

进了沟口不久,上到一个平台,平台上有几个藏族小孩推销喂马的炒蚕豆,10元钱能买一小袋。队伍中的马匹见到炒蚕豆都大口享用,只有Y的坐骑不屑一顾。这家伙看起来心情不好,这也给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故埋下了隐患。

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还是轻松愉快的,对登顶二峰充满了信心。途中,我们还轮流唱起了拿手歌曲,藏族马夫五阿哥兴之所至,也给我们献上了一首高亢嘹亮的藏族民歌。在锅庄坪、保护站等地,我们数次下马,摆弄姿势照相。

来之前我就对大家说,这次我们要把川西之旅变成文艺范儿的旅行,要拍出美照,羡煞留在家里的驴友,所以几个美驴都带上了花花绿绿的衣服和裙子。

下午4点,我们一行人顺利到达二峰大本营,住在那座著名的简易房子里。房子里有一溜木板床,床上简单地铺了一层防潮垫,加上我们自带的睡袋,就成了休憩场所。大本营四周一片积雪,放下行李,我们迫不及待去山岗上拍照。

此时,西安来的非凡高反已经比较严重了。大本营海拔4200米,在抵达大本营的最后一段路,大家一起下马步行的时候,他的脸色就不太好看,还出现了头痛和呕吐的症状。他躺在小屋里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

晚上,非凡数次呕吐。吃晚饭时我端了一点萝卜汤给他,他难过地摇摇头,说:“队长,我好难受,要死的感觉。”我摸了他的额头,没有发烧,就笑着说:“你死不了,下到低海拔你照样活蹦乱跳。”我对高反有些经验,只要没有感冒引起的各种肿胀,或者其他并发症,下到海拔3500米以下,就一点事都没有了,所以不必过分担心。

为了养精蓄锐,大家在晚上8点就开始睡觉,我强迫自己入睡,很快就睡着了。不过中间有几次被冻醒。最难受的是起来小解――在这里,夜里起来小解真是要命,冷得发抖,钻回睡袋后很久都捂不热。

3、大本营好汉坡平台垭口顶峰大本营

上午9点半,在起风之前,我们终于登顶了!当天登顶的共有8个人,大家在顶峰相聚,脸上都流露出疲惫而又自豪的神情,挤挤巴巴地坐在顶峰上。

凌晨2点起床,吃饭打尖,3:15分动身登山。非凡已经被折磨得没体力了,他躺在床上等我们。我们5个配好装备,跟着向导小胡和另一个向导,向四姑娘山出发。之所以请两个向导,就是为了防备中途有人下撤,能够兵分两路。

果然,走了不久,Y和海天就下撤了。Y有轻微的高反,出发时嘴唇是紫的,海天走了一段,她们俩似乎都坚持不了,但是海天不愿占用一个向导的名额而拖累能冲顶的人,就和Y一起下撤。剩下我、青椒和小陆继续攀登。

由此看来,用3个向导应该比较科学。如果有一个向导能跟着海天走一段再下撤,她就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对于一般驴友来说,登四姑娘山的二峰挺难,但我真没想到会这么难。开始时就是不停地走路,在头灯的引导下,顺着雪山小径慢慢往上爬,过程乏善可陈。等到大家都累得不行了,向导说才过了三分之一呢。我问,垭口快到了吗?向导说,平台还没到呢,垭口还早着呢。这让大家有一种丧失信心的感觉。关键是途中有几个危险路段,稍有不慎,就会滑坠到山坡下。劳累与艰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不过,我是怀有信念的――我一定要登上二峰,拍到最精美的照片,所以即便有千难万苦,我也绝不下撤。

就这样走走停停,我们喘着粗气上到了平台。上平台之前的那一小段路最危险:坡度大约有75度,雪深路滑,能够支撑我们的,除了双脚,就只有一支细细的登山杖。在75度的雪地斜坡上,要保证双脚抓牢地面,还要提供充足的前进蹬力,是一件十分费劲的事。当我们终于攀登到平台上,大家一言不发,纷纷瘫倒。

能到达平台的驴友寥寥无几。出发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熙熙攘攘,据说有四十多人,然而到达平台的只有十几个。其实很多人下撤不是因为体力,而是因为意志和决心不够。

到达平台后,天光大亮,太阳出来了,壮美的雪山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雪是那么的纯净,空气是那么的透明――眼前的一切,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美景,让人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怪不得前辈们说,绝美的风景往往出在绝境,真的一点儿也不假。

在平台稍事休息,我们继续前行。青椒一声不吭,始终走在最前边。我和小陆不时停下来喝水或者吃点巧克力什么的,却一直不见青椒补充能量。这孩子,牛一样耐受。但由于他没带魔术头巾,无法挡住直射在脸上的强烈的紫外线,他被晒伤了,但他自己还没有感觉。我提醒他抹一点我的防晒霜,他也没回应。接着,我让向导小胡重点照顾小陆,小胡很尽心,几乎是搀着她走完雪深的路段。

时间走到上午8:40,在我们体能接近极限的时候,垭口到了。

在垭口缓了口气,我们几人继续冲顶。这个垭口离顶峰只有300米了,但在这300米的距离里,完全找不到路,景区管理处架设的钢丝绳被雪掩埋了大半,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这里的氧气只有山下的三分之二,我们把冲锋衣、水壶、登山杖扔在雪地上,轻装前进。

此时,天气突变,顶峰云遮雾罩,能见度很低。刚上垭口时,我们还能看到挺拔峻峭的幺妹峰,现在什么也看不到了。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拍下照片。在垭口拍幺妹峰,角度不是很好,而现在连角度都没有了,更不要说追求一张美片了。

如果说在登上垭口之前是五步一歇,那么现在严重到一步一歇。幸运的是,上午9点半,在起风之前,我们终于登顶了!加上其他队伍的队员,当天登顶的共有8个人,5女3男,在顶峰相聚,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疲 www.jingyou.net 惫而又自豪的神情。由于顶峰很小,8个人挤挤巴巴地坐着,刚好把峰顶坐满,向导们就只能站着。

在顶峰只待了10多分钟,我们就开始下撤。由于天气突变,大雪纷飞,风像刀子一样呼呼地刮着。据说,这样的风力能把体重100公斤的大汉吹下悬崖!

小胡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在下午1点半还没有登顶的话,向导就不再往上带人了,因为二峰在下午的气象条件很差,不是大雪就是大风。而今天,大雪和大风都让我们赶上了。

下山用时4小时,由于体力耗尽,实在不想再走,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雪地上蜷缩着滑下来的,小陆不断地问向导:“怎么还没到?”问得我都急了。我说你不要问,只管往前走。虽然现在你看起来一步也走不动了,但是如果需要,你还能连续走几个小时!其实,人的潜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次登二峰,我有了重要的收获,或者更确切地说,可称为领悟――只要人的精神不垮,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二峰我能上,火焰山我也能上。

但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4、大本营无名谷地日隆

我们骑了不到一个小时,快到一个无名谷地时,突然看见前面的Y和小陆骑的两匹马受惊了,飞快地往前跑,接着就听见Y“啊”地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

我们回到大本营,看到人去屋空。其他队的驴友早就回镇上了,海天也陪高反严重的非凡回到了日隆,只留下Y在等我们。我把自己放倒在床板上,一点也不想动。

大本营的厨房里只有稀饭。Y给我们盛了饭,夹了榨菜,把筷子递到我们手里,我们虽然很累,但好歹喝了碗稀饭来补充能量。休息半小时后,便决定骑马返程。此时,我下半身是潮湿的,太渴望泡个温泉,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

骑了不到一个小时,快到一个无名谷地时,我们突然看见前面的Y和小陆骑的两匹马受惊了,飞快地往前跑,接着就听见Y“啊”地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而小陆尽管使劲儿勒住自己马缰,但根本就勒不住自己的坐骑,只得一路紧追马儿。只见那马飞身越过谷底,又跃上一座山梁,不见了踪影。

坏了,要出事!

我和青椒赶紧上前,只见Y躺在山坡上,一动不动,脸色惨白。问她哪儿疼,说是腰疼。我和青椒试着扶她坐起来,但是她疼得叫我们赶紧放手。雪在猛烈地下,这里是风口,气温极低。我赶紧脱下冲锋衣盖在Y身上。

马夫去追小陆了,他们回来之后,我发现小陆没事,才松了一口气。我对马夫说,Y的腰受伤了,你赶紧找人弄一副担架抬她下山。马夫说:“我们轮流背她下山不行吗?”我说:“她的腰可能伤到骨头了,不能背。”于是,马夫骑上马,飞快地向大本营方向奔去。

我意识到,这下麻烦大了。这个地方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手机也没有信号。最重要的是,下山找救援要3个小时,救援的人上山又需要3个小时。6个小时下来,冻也把人冻死了。Y躺在潮湿的地上,极易失温。我和青椒不断踏步都冷得受不了,更别说躺在地上的Y了。忽然间,我们感到死神像一块巨大的阴云,越逼越近。

小陆提醒驮马上有我们的睡袋,我便让其他马夫把睡袋解下来,给Y套了2床,我和青椒各裹了一床,才感觉稍微好一点。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处――这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进山交资源费的时候,我和他们签过协议,协议上有电话号码。

但不幸的是,电话打不出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越来越暗。我想到了最坏的结果――无人救援,需要我们队员、马夫和向导自己扎担架,齐心协力抬伤员下山。我和青椒、小陆体力已快透支,但如果必须抬的话,我们也要坚持扛住,绝不能任由伤员在这儿失温。

好在马夫很快喊来了七、八个采药人。虽然下着大雪,仍有山民在深山里采虫草、菌菇。一听马夫招呼,大家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计就来帮忙。

大家迅速用两根粗一点的树棍做主杠,用几根登山杖做横杠,扎起一副简易担架。然后把Y连同睡袋绑在担架上,抬起来就往山下走。我们骑马跟在后面。后来我问马夫,这些出力的人给钱了没有,马夫说,给啥钱啊,都是乡亲。这让我很感动,这里的山民真是淳朴啊!

3个小时后,我们到达海子沟口,海天和非凡早已经租了一辆面包车在那儿等着,迅速将Y送到镇急救中心,但急救中心医疗设备不足,于是又用救护车把Y拉到县医院拍片。经检查,确认是第一节脊椎骨骨裂,需要卧床静养两个月。万幸的是,Y没伤到大脑和神经。

第二天早上7点半,我们开会决定:副队长海天带着非凡、青椒、小陆继续按预定的行程前进,去丹巴、牛背山、海螺沟。我留下来看护Y并等待Y的亲属飞过来;协调马夫对Y的赔偿;联系保险公司将Y送回家。

日隆镇长坪村白海螺客栈,我在这里多待了2天。Y的亲属很快飞过来,保险公司也定了伤员回家的飞机航班。困难的是协调马夫对Y的赔偿。马夫没牵好马,他是有责任的。可是他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挣几个辛苦钱很不容易,而且他及时地组织了救援,这两天又嘘寒问暖,没有任何逃避责任的意思。协调他的赔偿,是件困难的事,更是个良心活儿。Y的亲属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她也不忍心多要对方的钱,反而还给了马夫的老母亲几百块钱,老人家没要。最后,大家商定了一个双方都基本满意的赔偿数额。

家在我心中演讲稿 篇5

诗人冰心说过:“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母亲的巢里;人间的风雨来了,女儿躲进母亲的怀里。”家,不就是包容你我的怀抱吗?——题记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是这个温馨“殿堂”里的快乐成员,我和弟弟就是爸爸妈妈心爱的“天使”,他们爱我们,就像我们爱他们一样。

爸爸比妈妈小两岁,小时候,我觉得这很好笑。一天,我仰着头问爸爸:“爸,人家都是爸爸大,咱家咋是妈妈大呀?”爸爸的脸刷地红了,支吾了半天:“这个……这个……不分大小……”爸爸开出租,每一天都回来得很晚,妈妈总是坐在饭桌旁耐心地等待。去年深冬的一个傍晚,外面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很晚了仍不见爸爸回来,妈妈是那样的忐忑不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妈妈最后挽着爸爸的胳膊走了进来,原先爸爸跑了个长途。只见妈妈又是忙着给爸爸端洗脸水,又是忙着热饭菜,而且一副甜蜜的样貌。我调皮地凑到爸爸的耳边,悄悄地问:“爸爸,这是不是爱呀?”爸爸故作严肃地说:“小孩子,懂什么!”我也毫不退让,大声说道:“这个嘛,不分大小,不分大小!”还没等爸爸的胳膊举起来,我和弟弟已溜到了里屋。

妈妈很勤劳,下岗后,不甘寂寞,开了个小卖铺。生意不太景气,妈妈便越发的节省,但妈妈对我们却很大方。有一次,妈妈说要织毛衣,可把我给乐坏了,赶紧就毛衣的颜色、样式发表意见,结果是白高兴一场,原先妈妈是准备给弟弟织的。顿时,我就撅起了嘴,躲到屋里大哭了起来。等我从屋里出来后,妈妈拿着毛线,笑着对我说:“怎样样,这个颜色你喜爱吗?”“喜爱!喜爱!”我这才破涕为笑。之后我才明白,这个良机是弟弟拱手相让的,此刻想起来,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我是姐姐嘛!

至于弟弟和我,打打小架自然是在所难免的。弟弟喜爱美术,我则喜爱音乐,所以电视机前难免有些摩擦。就像那天,弟弟说要看“教你学画画”,我却执意要听歌,于是舌战便开始了……多亏老爸主持正义,否则我就得屈膝投降,说不定还得在妈妈制定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唉!

瞧,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常常、热热闹闹的小舞台,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那个散发着紫罗兰清香的小天地。因为我爱我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