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想要学习写散文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页是细致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英语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托福背景材料: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文学代也有较大发展。在当时文艺界推祟“原始主义”的影响下,纽约的黑人区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休斯(1902-1967)、卡伦(1903-1946)等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描写异族情调的同时,发掘了黑人古老传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未,黑人文学的战斗性进一步增长,出现了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这样的优秀作品。
左翼文学与反法西斯文学
1929年,美国出现特大经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工农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约翰·里德(1887-1920)是左翼文学的创始者。30年代起,左翼作家队伍迅速扩大,成立了许多左翼文学团体与组织,创办了各种文学刊物,并在美共领导下举行了多次会议。在作品方面,左翼作家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在文坛上已确立了地位的名作家,如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等,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社会抗议小说,如《美国》三部曲(1930,1932,1936)和《愤怒的葡萄》(1939)。3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左翼文学队伍开始分化。海明威、海尔曼等作家参
加了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作品提醒人民要警惕新的威胁。
托福阅读长难句:食物产量增加
The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 led to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population, while efforts 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to maximize the irrigation of cultivated areas and to protect the local inhabitants from hostile forces outside the community provoked the first steps toward cooperative activities on a large scale. (TPO33, 53)
inhabitant /?n'h?b?t?nt/ n. 居民,住户
hostile /'h?sta?l/ adj. 含敌意的,极不友好的;
provoke /pr?'v??k/ vt. 激怒(某人);使(某事物)产生,引起
on a large scale 大规模
大家自己先读,不回读,看一遍是否能理解
The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 led to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population),while efforts ( 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to maximize the irrigation of cultivated areas) and (to protect the local inhabitants from hostile forces outside the community) provoked the first steps (toward cooperative activities on alarge scale.)(TPO33, 53)
分析:
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The increase led to a significant growth while efforts provoked the first steps.
修饰一:(in food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介词短语
中文:这些地区的事物产量
修饰二:(in population),介词短语
中文:在人口方面
修饰三:(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to maximize the irrigation of cultivated areas),非谓语动词,相当于形容词就是efforts
其中还有一个非谓语to maximize the irrigation of cultivated areas
中文:控制水流以最大化灌溉种植区
修饰四:(to protect the local inhabitants from hostile forces outside the community),非谓语动词,相当于形容词就是efforts
其中还有介词短语from hostile forces outside the community
中文:保护当地居民免受部落外部敌对力量的侵略
修饰五:(toward cooperative activities on a large scale),介词短语
中文:大规模合作活动
参考翻译:
这些地区食物产量的增加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然而,努力控制水流以最大化灌溉种植区以及努力保护当地居民免受部落外部敌对力量的侵略,这样的努力引发了大规模合作活动的第一步。
托福阅读长难句:政府如何形成
How the first governments took shape in these areas is not certain, but anthropologists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mmuniti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discovered that one common stage in the process is the emergence of what are called “big men” within a single village or a collection of villages. (TPO33, 53)
anthropologist /??nθr?'p?l?d??st/ n. 考古学家
分析:
这个句子主干是:
从句 is not certain, but anthropologists have discovered 从句
修饰一:(How the first governments took shape in these areas),从句
中文:第一个政府在这些地区如何形成
修饰二:(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mmunities),非谓语动词,相当于形容词,修饰anthropologists
中文:研究人类群体进化
修饰三:(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介词短语,相当于形容词,修饰humancommunities
中文:在世界不同地区
修饰四:(that one common stage in the process is the emergence of what are called “big men” within a single village or a collection of villages.),从句
在这个从句中,还有两个介词短语:
of what are called “big men” ,称之为“ big man”
within a single village or a collection ofvillages.在单个或一些村落中
中文: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共有阶段就是单个或一些村落中被称之为“ big man”的出现
参考翻译:
第一个政府在这些地区如何形成还无法确定,但研究世界不同地区人类群体进化的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共有阶段,就是单个或一些村落中被称之为“ big man”的出现。
迷惘的一代励志散文
懒惰,胸无大志,随波逐流,不负责任------不知何时不知因为怎样的偏见,长辈们无情的将这些残酷的字眼打在我们这代青年的身上,这好比一个人含冤入狱并被施以墨面之刑他的余生注定将在众人的鄙夷下惶惶不可终日,这是怎样的羞耻又是怎样发的无辜。就这样当有人以“这代人”称呼我们时我们脸上无光对被早已否定的人生道路倍感迷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我们七八岁的懵懂时期是一个多么崇高而又明确的读书理念啊!渐渐的我们长大了,相反的我们的读书热情却渐渐缩小了。是我们担心背负不了振兴中华的重担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才清楚的认识到那个理念不过是一纸空谈而已。我还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这样严肃的说“你们这代人真是太不喜欢读书了,你们要知道人家国外的中学生平均每个月要读4~5本课外名著的呀!”当时的我对阅读已初有好感,听了老师的教诲还当真受到了激励,我努力提高阅读量并把读书心得写到日记中。至此之后我课桌中的课外读本总是不翼而飞,直到有一天我在老师的日记批语中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才真相大白“不要再看那些无用的闲书了,有时间还不如多被一些课文多记一点公式更有用些”我静静看着充斥这血腥味的批语,伸出手一把抓起日记本将它撕得支离破碎。后来我又上了高中我的班主任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兴趣高于成绩”的胡话,不然无不会因为照做而被批评了。或许是我的自控力增强了的原因回想起往日的一幕幕,我只有一抹浅浅的苦笑。我笑我的自以为是,我笑教育者的反复无常,我笑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
《三重门》是我最喜欢的青春小说,寒流接触的多了心自然变得冷了。我对理科十分反感,因为它们太过于一板一眼我从中汲取不到任何的快乐反而还增添一系列的精神苦恼。那些理科老师更是像没有气血的僵尸,每当我经过他们时他们总是用一种凌厉的眼神打量你叫你全身好不舒服;他们又像磁石一样散发着严肃的磁场是接近他们的人变得和他们一样的严肃,一样的毫无生趣。所以我不愿意做我不喜欢的事,我不愿意接触我不喜欢的人,哪怕会付出老师们所说的那种“可怕的代价”。每每想起这些低落的情绪变漫上心头,忧伤的感觉一再一再的倏忽而过,但那也只是一瞬间的感觉或许那就是因某方面的懦弱而产生的沮丧之情。
中国的传统习俗使得中国的孩子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所以当他们离开父母后心中对安全的忧患迫使他们去寻求一个好的倾听者在境遇不顺时关怀他们安慰他们。自从成年之后发现身边的恋人越来越多了但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是粉墨登场的小丑一样,他们的感情太过于自私他物质化了让人不经觉得那是对爱情的一种玷污。我的好朋友木忻怀揣着自己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在人间寻寻觅觅快两年的光景了,他坚信一定有柏拉图所说的那种保持着朋友的关系进行精神恋爱的女生,后来他确实遇到了一个类似这样的人,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还有着相同的爱好----写作和唱歌,他俩经常在一起写诗,一起唱《寂寞沙洲冷》就这样进行着甜美的精神沟通,可以说他那一年过得十分快乐。经过中考的洗礼他们进入了两所不同的高中,当有一天木忻把自己在写作大赛中获奖的喜讯与那女生分享时,她却问“真的吗?奖品是什么?”以前的。她可不是这样的呀!他应该关心文章是什么内容才对。后来木忻发现她已经完完全全的被环境改变了曾经的那份纯真已不复重在,他们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当我问起木忻为何理想破碎时,他满含失望如遗世的老者般感慨道:“原来一切都只是我美好的幻想,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指望,没有什么可以绝对相信,可以绝对依仗的,唯一值得信任的只有你而已,要知道感情在本世纪也是最不可靠的东西之一了。
只因意念的不合
你们无端的将我们否决
困苦的我们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允许我们自由驰骋的远方
北方漫天的风沙
南方迷蒙的烟雨
从南到北到处都是朦胧的
以至我们找不到归宿
我们一如既往的寻找
我们一如既往的张扬个性
最终我们找到了属于“我们”的远方
最终我们得到长辈对我们“这一代”的肯定
最后赋诗一首致我们不可挽回的过去,致我们无法预知的将来,致我们迷惘的现在。
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论文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人间天堂 美国梦 破灭 代言人
摘 要: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人间天堂》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生动地记载了上个世纪代一代人的欢乐与悲哀,真实地反映了美国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这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人间天堂》中人物特征及其语言风格的分析和研究,来挖掘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经验。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 1920)、《美与丑》(The Beautiful and Damned)、《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和《夜色温柔》(TenderIstheNight,1934)等作品。在创作中,菲茨杰拉德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色于一体, 汇集了丰富多彩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的短篇小说大都写得情趣横溢,使广大读者百读不厌。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无论从外表到神情、从谈吐到内心活动都跃然纸上,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受到很深的启迪,从中得到极美的感受。他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
一、评论家对《人间天堂》重要评价
菲茨杰拉德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正是一部记录菲兹杰拉德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思想内容却相当深邃,结构非常严谨,1920年首次出版就立刻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最终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名作家约翰·奥哈拉在为《菲茨杰拉德选集》所做的序言中, 颇有感慨地回忆了《人间天堂》当年在读者中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25年前, 很多年轻人都把《人间天堂》当成了考大学的入学指南来阅读。在25至30岁的男女读者中, 大约有50万人都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H·L·门肯撰文评论说: “《人间天堂》的确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开创性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 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这在美国文学中当属少见, 如同在美国的那些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诚实一样……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文学批评家伯顿·拉斯库曾在《芝加哥论坛》上撰文说:“我认为, 《人间天堂》已足以使他在当今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小说家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看来, 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 是一部迄今以来对美国的青年一代做出了精深研究的唯一作品。”毛德·沃尔克先生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 要看这位作家将来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就。”英国著名老作家托马斯·哈代称《人间天堂》是一部印象极为深刻的小说。称菲茨杰拉德是美国年轻一代作家中极为少见的几位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美国女诗人、短篇小说家兼戏剧和文学评论家多萝茜·帕克(Dorothy Parker, 1893—1967)认为: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文笔流畅,具有诗情画意,使人感到清新自然。当然也有意见批评意见。菲茨杰拉德的一位终身挚友——著名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对《人间天堂》在一篇评论中曾这样的评价:“《人间天堂》看起来好似一场幻觉,没有一种主导思想来赋予它连贯和力量。”尽管《人间天堂》存在着这些不足,但不会影响它流芳百世,因为它把反常的杂乱无序的生活描写得饶有兴味,充满活力。它的感情虽不深邃动人,它的戏剧性也还不足以使人能屏住气息,但是,它的欢快气氛、它的浓墨重彩、它的波澜起伏,相对于深沉凝重、晦涩难懂的严肃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而言,却犹如一阵清风,令人赏心悦目……的确,菲茨杰拉德的语言很富有节奏感,能产生极好的听觉效果。他对语言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此,他的文体清秀典雅,文字鲜活灵巧,令他同时代的一些喜欢矫揉造作的作家羡慕不已。”美国著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认为:“《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已开始崭露头角,发挥他的文学天赋了。这部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叙事文体清晰流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喜剧意识相当浓厚,人物对话自然逼真。这部小说最令人瞩目的特色是,它向世人庄严宣告,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菲茨杰拉德以饱满的激情、真诚和坦率说出了他同代人共同的心声,在他们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而他的前辈们则在侧耳聆听着他的声音。”
二、“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
《人间天堂》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杰作,是“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初期严重的道德混乱和精神危机。深刻地揭示了一战期间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沉沦,真实地记载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青年人追求享乐、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如实地反映了放纵、轻浮的“爵士时代”来临之前美国社会出现的青春的骚动,逼真地描述了这一代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
通过全新的视角和合理的布局,菲茨杰拉德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高雅幻灭的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一位青年艺术家,寻求自我价值为主题,以他的心理矛盾为基本内容,暗示在风雅魅力之下主人公所隐藏着一股浪漫的悲伤情绪,深刻揭示了他的困惑与惆怅,通过描述主人公个人坎坷的经历来展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遭遇。小说描述十分生动、文笔相当清新活泼,人与事被描写得有声有色,在美国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小说中,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阿莫利·布莱恩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出人头地,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人的几乎所有特征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然而,当他的家庭经济破产后,身边的“漂亮姑娘”一个个都与他分道扬镳,他失望了,对上流社会和现行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愤懑和憎恨。他开始认识到在这个世道上,“最有钱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娶到最漂亮的姑娘,而没有收入的艺术家却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出卖给制造纽扣的商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他激进的思想意识使他盼望着来一场社会大革命, 以便能把他翻到社会的最上层。阿莫利对“人间天堂”的追求是梦幻式的,梦碎之后,留下的只是更大的惆怅和哀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间天堂》是一部反映了年轻的一代如何战胜虚妄幻想、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动记录。
在小说结尾处,阿莫利感慨万分,百感交集,他伸出双臂,向着阳光灿烂的蔚蓝色的天空喊出了“我了解自己,这就足够了”这一苏格拉底式的至理名言。此刻,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发现所有的上帝都死光了,所有的战争都打过了,人们所有的信仰都动摇了。
《人间天堂》的出版不仅使菲茨杰拉德一跃而登上了美国文坛,成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小说家, 而且也使他成了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三、结 语
在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作品中,他都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一代人的欢乐与忧愁。《人间天堂》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实反映战后美国年轻一代人狂热追求“美国梦”并注定要破灭这一主题的小说。它极大地迎合了广大美国年轻读者的口味和个性,它几乎成了美国年轻人认识社会与解读人生的权威读物,被誉为“迷惘的一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作为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锋真实地记载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忠实地记述了他所目睹和体验的一切,将这一阶段的历史如实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这也许正是本部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Rascoe, Burton。 Novels from the Young Man。 The Bookman, 1922, 305。
[2] Scrimgeour, Gary J。 “Against The Great Gatsby。” Twentieth—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Great Gatsby。 Ed。 Ernest H。 Lockridg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8, 81—70。
[3] Sklar, Robert。 F。 Scott Fitzgerald: The Last Laoco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48—76。
[4] Turnbull, Andrew, ed。 The Letters of F。 Scott Fitzgerald。 New York: Scribner’s, 1963。
[5] Wasiolek, Edward。 “The Sexual Drama of Nick and Gatsby。”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19 (1992): 14—22。
[6] 常耀信。 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下册)[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7]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M]。 姚乃强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8] 吕长发, 胡金环。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概要[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
高中高二作文650字:我们不是迷惘的一代
年少爱寻梦的曾经,已如昨日之阳,暗了下去。现实的风雨打碎了多少理想的心,来去匆匆的人生路上,多少旅行者环视过四周的同伴们,只是拥挤在梦想的十字路口上。
我看到了,多么美好的一切,可却还是有那不尽人意的,我们对韩国是越来越认识了,情人节算得上我们的最爱了,原来我们很喜欢圣诞老人。我很佩服我们对它国文化的求知欲,但怎么连自己国家的一些东西否认了呢?虽说很少了,可要是我稍作点努力,什么韩迷之类的也能发现一二。
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的读过梁启超先生的“今日之责,不在于他人,而在我少年。”说句实话,我也是最近才有幸知晓的,但却不晚惜,“今日之责。”的那颗心,我早已蒙芽于身体左边上部的口袋,我们有的鸿鹄之志,我们有的匹夫之责,我们也有许多某某的歌迷,某某的影迷,路上在多荆轲,我们视如平地,我们有多少人要为成为最忠实的歌迷,影迷,网迷,为之付出,有多少人为强国富家,而秉烛夜读。我相信后者居多。因此我们每天都是很快乐的。我知道这种快乐是通宵玩游戏所不能比的,是整天上网QQ所没有的`,是上课拿着一本什么言情小说体会不来的,是……还要我继续说吗?没有必要了,或者说以前本来就很少有人这样做,对吗?只是现在更少了。
我很爱“面子”大家都爱,可有些人太专注于“面子”了,要说举例子吧,过来过去也就那几个人,也不知被多少人拿来作文章,在此我不愿在去说他们的错了。毕竟爱“面子”非错事呀,我对“面子”的认识,一分为二。我们认为在女友面前要有“面子”,但这样的“面子”能换来爱情吗?那大富翁之女卓文君,为何与司马相如这个穷光蛋连夜私奔,远走他乡?“面子”是“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面子”是一举荣登榜首,“面子”真正的代名词是自信、是自律、是自立、是自强,你会点头说是,对吗?因为你也是这样想的。
我们不会以偏概全,我们也不会视而不见,我们很自信的说,我们不是迷惘的一代。
从迷惘的一代到布波族-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衰落的见证人
20世纪美国青年文化运动从世纪初的迷惘的一代到世纪中叶的垮掉的一代,一直在冲击着美国的'主流文化。这种运动被描绘成美国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文化之战。到了世纪末,布波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于是有人称文化之战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融合,多元化论出现了。主导美国社会达400多年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的权势衰落了。然而新世纪初的历史事件表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文化之战并未结束。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衰败了,可远未消失。美国文化演变的走势怎样?多元文化的命运如何?世人正在审视着展开的历史。
作 者:张步通 ZHANG Bu-tong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6 22(7) 分类号:G05 关键词:迷惘 垮掉 布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