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附元宵节小学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附元宵节小学作文)(9篇),仅供参考。

元宵节习俗作文 篇1

窗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扛台阁的队伍从家门前流过。人潮翻涌鞭炮声逐渐清晰起来。一家人正吃着元宵,我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放下筷子,挤进人群中看扛台阁去了。

扛台阁是有程序的,刚开始是火镬,经过每一个村子,如果这个村子需要参加这个扛台阁的仪式,就得往火镬里添柴火、放鞭炮,这都是十五之前的事了。

正月十五,石塘东巴黎前的广场上早已沸沸扬扬,扛台阁的队伍还未到,人们就都已早早地吃完饭赶来了。村里的手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火镬在最前面,几个壮汉手里拿着鱼灯、虾灯、蟹灯在队伍后舞着。几位红衣男子舞着黄龙,鞭炮声震耳欲聋,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间,一连串的`轿子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我挤出一身汗总算挤到前面来了。

每一次扛台阁就是一台“微缩版”戏剧,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演皇帝的,一身龙袍,瞪着双大眼睛看着围观的人,悠闲地坐在龙椅上;有演《西厢记》的,绿袄白裙,头戴文生巾,脸被涂得雪白,嘴唇抹得通红;还有演《西游记》的,孙悟空身披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金色的眼影在灯泡下扑闪着……他们的亲戚好友都不断往台阁里投送着零嘴。

我看得入迷,不知何时,爷爷已来到我身边,“好看吧,我们以前有台阁都是几个壮汉在扛的,现在条件好了,在台阁底下安了滑轮,省力了不少哇”。爷爷感叹着。“台阁很重吗?”“那能不重吗?台阁是木制的,里面还装着小人呢,怎么说也得有二百来斤。”爷爷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越来越多的人都往城市里走了,年味儿渐渐淡了,大家伙儿还是默契的守着这个习俗,年年必办。扛台阁活动虽然费用不少,但是图个热闹,没有扛台阁活动,元宵就像没有闹过一样。”听了爷爷一席话,我心里默默地在想:是啊!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喜庆人气在减弱,节日气氛在退散,只希望这种元宵节习俗能保持下去!我又转头去看台阁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真长,真长……”爷爷喃喃着“走吧,这台阁看不完的。”

灯火辉煌,漆黑的夜被染上一层金光,扛台阁的队伍沿着石塘石板路走着,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映红了小镇,也映红了生活。

元宵节小学作文 篇2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

下午,我们来到马村,马村大街上真热闹,有卖风筝的,有卖玩具的,有卖小吃的,时代广场还有表演呢!妈妈说赵董睿也在看表演,可是人太多了,我找不到他。我费了九牛二虎火力挤到前面,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表演。有唱歌,有跳舞,节目精彩极了!

散场的时候我找到了赵同学,我们一起去白鹭湿地公园玩。那这个公园非常大,公园里面有一大片湖,湖里有鱼儿在自由地游来游去。湖中央有一个小岛,我在想,怎么才能上到那个岛上去呢?

傍晚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奶奶家。今天是元宵节,晚上当然要吃元宵啦!除了元宵,奶奶还打了茶饭,茶饭里面还有饺子,吃着香极了!吃过晚饭后,我们来到门口放烟花,点旺火,我们这家家户户都点旺火,意思就是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

元宵节可真热闹!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篇3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说起元宵节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元宵的习俗了。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就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些。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其实,元宵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列出了。最后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篇4

元宵节到了,民间有三个习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灯;三放烟花,今天我就在这儿说一说。

元宵有很多种口味:黑芝麻、蓝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爱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听起来怎么那么像肥皂?)咬一口馅就出来了,不是那么甜得发腻,也没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们也去看了花灯。刚入广场大门,可以看到两只高抬着头的凤凰,下面整齐地站着卖荧光棒的小贩,嘴中不停喊着:"走过路过别错过!""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间,看见一个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个个元宵,诱人啊……碗的下面还有还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红柿。

大碗的前面是一个小舞台,舞台后有八只张牙舞爪的长龙,威风凛凛。大碗的后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风格的房屋,还插了一个牌子:小心有电!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这是老鼠还是松鼠?我一下看见了兔子,我指着喊"妈妈!"(我妈咪属兔的)妈妈笑着说:"小坏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动物造型的灯。

晚上,我们看了烟花。呵!从铁人广场一直排出两、三千米,这也验证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答:堵车。我不耐烦了,与妈咪下车看。烟花有红色、橙色、金黄色、绿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烟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个金黄色的`烟花,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树,漂亮极了。还有"黄金瀑布"、"变色花"……

今年,我们欢欢喜喜的闹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篇5

在我们这里过元宵节的时候,有蒸刺猬的习俗,据说刺猬可以给家里驮来粮食和金银。每到元宵节前两天,每家每户都要做蒸一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的小刺猬。

今年过元宵节的时候,妈妈又在做刺猬,只见妈妈首先拿起一块面团,在案板上使劲地揉,揉成碗状,里面放上豆馅儿或煮好的红枣,在把面揉成一个半圆形光滑的面团,把一边捏尖,接着横切约二厘米深的一刀,拿一颗泡好的黑豆粒横放在切口里,就是咬着豆粒的“刺猬”的嘴巴。接着,把“刺猬”横托在左手上,“刺猬”的尖嘴朝着大拇指,右手用剪刀贴着“刺猬”的背,轻轻剪约一厘米长的小刺儿,并向上稍微一提,刺儿就翘了起来。“刺猬”的背上依次剪出五行小刺儿,每行刺的数量都按照三、四、五、四、三的顺序照空儿排列。最后在“刺猬”的脸上嵌入两粒红小豆或绿豆,当作“刺猬”又小又亮的眼睛,再用一粒黑豆塞到它屁股后面。一只肥肥胖胖、憨态可掬的刺猬便跃然手上。我看呆了,开心得跳了起来,说:“妈妈,你真厉害,太像了,简直太像了。我也想做一只。”妈妈说:“好啊!你做吧。”于是我就拿起来一块面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起来。

可是面团在我手里不听话,不是粘在手上就是捏不成刺猬的形状。我生气地把面往板子上一扔,说:“这么难做,我不想做了。”妈妈帮我拾起面团,说:“什么事都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啊!这就是眼高手低。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做下去会成功的。”听了妈妈的话,我又重新做下去。剪刀拿在我手里也不听使唤,我做得满头大汗,但是功夫不有心人,终于做成了一只小刺猬。尽管我做得很难看,也不太像,但是我特别开心。而妈妈还直夸我哪,“你做的小刺猬的刺特别细,像真的小刺猬。所以说,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你认真去做,坚持做下去,就能取得成功。虽然你是第一次做,相信自己的实力。”

通过这次做小刺猬,让我懂得了只要坚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元宵节习俗作文 篇6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节小学作文 篇7

今天是大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

早上起来,就吃到了香甜可口的元宵,白白的皮内包裹着令人垂涎三尺的馅儿,闻起来就想流口水。

中午,我们吃了丰盛的午餐,然后就睡了一个好觉,时间不知不觉的就到了晚上,家人捧着一碗碗元宵,我们迎上去,开心地吃着。边吃边看晚会,突然,妈妈叫了我一声:“缘缘,快来看月亮。”我兴奋的跑过去,哇!月亮好美啊,这此它不再害羞地躲在黑暗之中,不肯出来而是把自己的身体都完美的展现出来,向四周望去,贪婪地望着四周的美景,大饱眼福,人们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天也好圆啊!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十五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

五彩的礼炮徐徐升起,就连月亮也陶醉其中,啊!美丽的月亮,你好美!

元宵节的习俗 篇8

1、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点。

2、踩高跷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3、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舞狮子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5、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6、游龙灯

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的耍龙灯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龙人。每到春节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气势十分壮观。

7、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8、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扭秧歌一般是很多北方人在各种节日举办的活动。扭秧歌的人一般穿着鲜艳的民俗衣服,跟着音乐,身子有节奏地扭动起来。

10、打太平鼓

打太平鼓也是很多地方用来庆祝各种节日的活动之一。打太平鼓也是一种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小学作文 篇9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寒假也已经到了尾声。有点舍不得这漫长的假期,于是我决定今天好好的玩个够。但是妈妈说,今天元宵节要吃汤圆,我一直想看一下汤圆是怎么做出来的,左思右想,还是跟着妈妈去学包汤圆吧。

将糯米面准备好,再调好馅料,就可以包了。本来我是想和面的,但是这种力气活轮不到我来,调馅料这种精细的活也被妈妈揽走了,我就只用将汤圆包好就行了,哎,简直就是小瞧我嘛。我先从大面团上揪下一团小的,搓一下,用拇指按下一个坑,用勺子舀起一点点馅放进去,再将两边合拢,然后小心翼翼的搓成圆的,一个汤圆就这样做成功了。这给了我信心,慢慢的做成了一个又一个,虽然比妈妈的难看了一点,少了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