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10种说明方法盘点(7篇)

语文的学习并不是看来的,而是需要积累而来,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说明文的10种说明方法盘点(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说明文阅读技巧及其范例分析 篇1

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包括事物和事理。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看题目,不少题目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如何辨识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的考查一般就是句、段、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判定。这可根据说明方法的定义作出判断,同时要注意前后提示语,如举例子常用“例如”“比如”等词,打比方常用“好似”“好像”等词。需要指出的是,每篇说明文,或每一段文字都不会只单纯地使用一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往往是交叉使用的。

三、怎样判别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说明顺序决定层次结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判别,主要是根据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要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来认识分辨。

四、如何准确地判断中心句和支撑句?

中心句是在说明文文段中起着揭示全段中心内容的句子。它在文段中出现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出现在段首,二是出现在段中,三是出现在段尾。了解这种规律,对于准确判断中心句就不会有困难了。有中心句,就必须有对其作用具体说明的支撑句。这种支撑句,往往采用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解说。它与中心句的关系是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

五、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主要从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方面去拟题。答题时一般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或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二是词语或句子所涉及的`方面在说明语言上总的作用。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或句子,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准确(如用了一些推测的语法、约数、概数等),实际上正是语言准确、严密的体现。

【例文】

①说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多少有些保守:实际上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

②自达尔文写出《进化论》以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生命起源于富有营养的水。“进化”是一个必须从水底开始的过程,因为早期的地球没有保护性的臭氧层,水为生命提供了免受紫外线辐射的重要保护。

③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④水的非凡特性包括它作为溶剂的适应性和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水的另一个奇异属性是它的稳定性,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这一温度下,大多数物质都不能保留原来的分子结构。在水温升高的时候,水还能吸收相对较多的热量。

⑤水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海拔越高,水的沸点越低。因此在西藏高原,藏人可以在水沸腾的时候喝他们喜爱的酥油茶。很多刚到印度的藏人常习惯性地端起开水冲泡的茶就喝,他们经常被烫得龇牙咧嘴。

⑥水的最重要特性体现在它的固态上。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增加,但密度比液态时低。当冰在水体表面形成后,它对下面的液态水能起保护作用。随着冰的融化,它释放的潜在能量能使冰下水的温度升高。除了很浅的一些湖泊和海域,所有水体在最寒冷的冬季仍然保留液态水,从而使水中的生命继续活下去。如果冰的密度大于水,那么在地球早期,海洋将冻成固体状态,地球上也就不可能出现生命及生命的进化。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1、该语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文中运用了“大多数”“ 极少”这样的词语,如果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5、文章中说“实际上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既然水对我们人类来说如此重要,你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2、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过渡作用”)

3、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

4、不能去掉,“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说明它(水)还有少部分的物质不能溶解。“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说明大部分不能分解。这些词语正说明了这篇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5、略。

【解析】

说明文的选材往往以课外的材料为主体内容,内容通常涉及环境保护、现代科学技术等。在处理第1题时,可能很多同学会选择“水”做为全篇说明的对象。而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同学们一定要看完全篇文章才能下结论,切不可断章取义,考虑问题应该全面而仔细,因为文章在第③段开始就用了“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这样一句语来衔接上下文,“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是承上来说,“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文章下面要讲的是水这个物质的“神奇”之处。所以应该写出其说明的对象是“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这样的答案。当然第2题也就顺理成章地就做出来了,是一个“过渡”的作用。在做第3题时,应该很仔细地阅读,并在头脑中集中一下说明的方法都在哪些?比如说第⑤段举出了一个藏人喝茶的例子,这就是属于举例子。第④段中有数字出现,这就是属于列数字。第⑥段有水在固态时的状态的解释,这就是属于作诠释。在做第4题时,应该考虑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一类的特点,因为是说明文,在说明某一种事物时,语言的准确、科学等是先决条件。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对于说明文语言的修饰限制性的一些词语尤其要特别注意。第5题,应该说是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展同学的思维,结合现实,让同学们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并思考生存环境。同样的,同学们在回答时,一定要注重生活实际,详实地进行回答。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2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近几年,说明文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7.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命题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进行一些指导,以便学生能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准确表述。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

2.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3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4

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⒈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 (2)

(3) (4)

⒉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

⒊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⒋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⒌“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的情景。

【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概括能力。答案要点是: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图表等,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答案是:作比较、列数字,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表示程度、范围、依据、估计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上,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说得不肯定但很准确。因为这是根据目前手头现有的资料写成的,这样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更符合客观实际。这道题的答案是: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限制条件),如果删去,就无从比较了。

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要与说明对象的特征相联系,还要考虑说明的效果,如准确、清楚、生动、形象、具体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答案是:“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很有特色。答案示例: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

例1的第1、3题,例2的第2、4题都是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例2中的第3题是关于说明文语言的题目。不管是说明方法还是说明文语言,都是从文章的技法角度来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5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6

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我在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忽然妈妈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喊:快给我一张面纸。我抬头一看,呀!妈妈泪流满面,我呆住了,急忙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哭了?妈妈看我紧张的样子,扑哧一下笑了,我更糊涂了:才泪流满面的人怎一下又笑了?傻瓜,我不是哭,我是被洋葱呛的。妈妈回答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我松了一口气。突然想起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关于洋葱的知识,我要考考妈妈!

妈妈,你知道切洋葱为什么会让人流眼泪吗?我大声问妈妈。不知道。妈妈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告诉你吧!洋葱里面有一种东西,通常被洋葱皮包住,你切碎后外表后,那种东西就会四处扩散,使人流眼泪了。我得意的说。你知道怎么切洋葱,不流眼泪吗?我继续卖关子。妈妈摇摇头。你只要在刀上洒上一点凉水,切洋葱的时候,那刺激人眼睛的东西就会散发到水里,这样就可以了。我回答妈妈说。妈妈试了一下,果然不流眼泪了,妈妈高兴地说:我家宝贝,说的方法还真灵。

哈哈,看书的好处真多,还让我做了一回妈妈的小老师!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等,以下是“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种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