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梦想的演讲稿(精选3篇)
朱自清写的《匆匆》中有这样的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我深有体会
那一次,让我的感触很深。当时有一次考试临近,同学们都在拼命地复习着,如同临敌而战;而我却在悠然自得地玩耍,一边看着同学们努力地复习着,一边想:唉!用得着这么用功吗,不就是一次普通的考试嘛,难不成考试前这么看看就能拿个一百分。等到考试时,同学们都齐刷刷地拿起笔来写,可是我却坐在那里拿着笔一个劲地发呆。因为之前我根本就没有复习,所以对于我而言,这些题目简直就象天书一般。再看看别的同学,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还在不停地写着,这给我制造了很多压力,终于在最后的时候,我也是硬着头皮勉强做了一些。是后的反思使我想起了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验证了,我也后悔了。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曾经一位哲人立于河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时间与事物,发出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时间是可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像一个精灵,你看不到他,听不到他,摸不到他。而他还能从你的身边溜走,像流水一样无情,所以我们应该争分夺秒,珍惜时间。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梦想,是激发人的潜能,催人奋进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上,老年人也应该编织五彩斑斓的梦,梦想是追求的前进方向,编织老年梦可以助推中国梦。
习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期冀,它由无数个梦想汇集而成,是由每一位国民、每一座城市和每一个地区的逐梦、织梦、圆梦组成的。海南梦是海南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老年梦,就蕴含在中国梦里,就融汇在海南梦中。老年梦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为海南添,为人民造福祉。我们的老年梦,要托举中国梦,建设海南梦。
编织老年梦,要克服悲秋惧暮的惰性思维。诚然,人们就有一种悲秋、惧暮、怕老的思维。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说,“长绳无法缚落日,良药难以驻青春”。是的,多么长而有力的绳子,也无法拽住西坠的夕阳;多么神奇的仙丹妙药,也无法让你留住春青的脚步。每一个人都要老,每一个人都要走到老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老年比作秋天,又常把秋天同衰落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悲秋惧暮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这种悲秋惧暮的思想,就必然会悲观无奈,拒学厌进,无所作为。当然,人由中年步入老年,从生理上说是由盛转衰,从事业上说是从前台到幕后。面对这样一个落差,一个转变,如果说没有一点留恋,没有一点失落,也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如何去理顺,如何去驾驭,如何去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编织老年梦的实践中,必须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和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当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集中智慧,贡献经验,发挥余热,去助推中国梦,建设海南梦。
编织老年梦,要树立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人到老年不一定非要干出一番事业,有很多人在家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不失为一种美妙;享受晚年,享受人生,享受恬淡,与世无争,不失为一种乐事;“养气宽心不知年,花开花落总欣然。淡泊宁静三分喜,八十九十也少年”,不失为一种超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失为一种境界。见仁见智,各有一种活法。
在力所能及、不伤身体的情况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梦,有益于健康长寿,更值得肯定、称道和发扬。也就是说,老年人要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要编织一个美丽的老年梦。其实,人生进入暮年,并不意味着老朽和衰退,苍凉的秋色夕阳,也能为寥廓长空涂抹一笔亮色。在走过风雨人生的苦旅后,增长了几分老练、几分豁达、几分智慧,几分成熟,这样的老年梦,才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年人根据实际条件,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编织一个美好的老年梦,发挥余热,岂不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么?
康德说:“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夜曲虽然不比晨歌悦耳动听,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美妙和悠扬。时至老年,没有了压力,没有了束缚,没有了框框,也许会有所成,有所就,有所贡献。“谁说老年无所为?多少英杰暮有成!”只有树立一种适度进取的心理定势,才能编织一个美丽的老年梦,才能有所为,有所成,才能助推中国梦、建设海南梦,献一份力,发一份热,添一份彩,增一份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要素。上有阳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长成了“三棵大树”,这三棵大树就是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先师用这种文化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之客归之”的社会状况;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达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其和谐程度;山西晋商,运用儒家思想,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诚信为本称雄商场五百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一直随时代发展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GDP总值,一直占全球第一,占53%,最多时达到80%;到鸦片战争前依然是占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6%,美国占18%。中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唯有5020xx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国家本身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文明?为什么不去传承呢?
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视忽略。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对于学校来说,就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着眼于继承发展它的心髓,适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
现在我要说,要想得到智慧、尊严、快乐,那么你一定要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传播,因为现在全世界都需要这种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天下之事教育为先!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子孙后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