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驻村民情的优秀日记范文(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我担任五星村第一书记以来一直想着怎么为村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百姓能真正收益得到实惠。
在我入户的过程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放假面临学校老师管不到、家长无暇管的境况。由于孩子们假期放假,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又年龄偏大,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如何给更多孩子一个平安、快乐、充实的暑假生活?
2021年6月,又到了放暑假的时候,五星村的留守儿童及假期返乡学生都回来了,在我入户的过程中每户家里的孩子都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有的甚至找wifi蹭网。立即决定为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教育活动。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专修美术教育,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的我有信心和能力教好学。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雨后的彩虹分外美丽、分外迷人,我想让孩子们留住这美丽的画面。针对孩子们暑期情况和我县脱贫攻坚“智志双扶”举措,我决定开展文明实践关爱帮扶活动。我立即与帮扶单位沟通,医保局决定为孩子们提供所有绘画和学习用具,与五星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决定成立五星村爱幼支教党支部,并提供80平米活动场地一处,房间里整齐的课桌椅,俯首坐着20多个认真绘画的小孩子和一位正在讲课的老师,是五星村爱幼支教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王青家的外孙于硕绘画、书法非常有天赋,就是学习态度不认真,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他上课就跑,非常顽皮,他的姥姥拿着“大扫帚”把他请到课堂来的,我针对他进行了一周的认真耐心讲解工作,孩子接下来表现的非常好,学习态度得到了良好纠正,当手里举着奖状站在讲台的那一刻,他开心的说:“谢谢陈老师!”
我教授的学生应为年龄不齐,最小的学生六岁,的学生是大学生。授课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教案和授课方式,刘玉树的双胞胎外孙女在爱幼支教课堂上是出了名的绘画高手,虽然只有八岁,可是十几岁的孩子也画不过他们,所以我每次都给他们提前准备不一样的教具、学具。
李村长的外孙已经上了大学,假期生活返乡回来总想学点一技之长,这孩子学习态度端正,为人谦恭,酷爱书法,我于是专门给他买的名家书法字帖,送给他狼嚎毛笔,他每天准时来到课堂,虽然学生们都比他小,但是他毫不受其影响,专心练字,现在的字快和我写的差不多了,上学走时我给他设计了个性签名作为留念。
刘成的孙子刘冉更是表现出众,硬笔书法练得端庄、大气、得体。刘成经常在教室外面等着孙子下课,看到孩子的书法成绩,他激动的拿着本子直说:“这字写的真好,比我写的强多了。”感谢之意尽在脸上,
看到孩子们的成绩我从心里高兴,看见家长们满载而归的喜悦,我觉得我成立的爱幼支教培训班有了价值。
自那天起,我增加了新工作,兼职当上了“孩子王”。为五星村留守儿童及假期返乡学生培训绘画,书法,作业辅导课程,让孩子们端正良好学习态度,接受良好艺术氛围,培养审美标准,将来有一技之长,从小树立优良品质,刻苦学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一大早,我和工作队成员、村“两委”班子就热火朝天的在村部拉条幅,布置场所。因为今天通辽民大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斌,内科专家、神经学专家组成的义诊团队要到双兴村进行义诊活动。
不一会儿,义诊专家八仙筒镇政府领导和八仙筒卫生院领导陪同下来到了村上。义诊团队首先为村上送来了急需的农牧业技术和卫生健康书籍,接着义诊专家在村部进行了义诊。
在活动现场,前来问询诊疗的村民络绎不绝,义诊团队的专家耐心地为村民进行检查和健康解答,主动讲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帮助百姓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常识。除了常规的坐诊之外,张斌院长还带领义诊团队前往正常贫困户的家中进行入户义诊,不仅为老百姓检查身体免费送药和调整用药方案,还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义诊活动结束后,通辽民大附属医院第九、第十党支部、八仙筒卫生院党支部、衙门营子村党支部、双兴村党支部全体党员齐聚一起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预热活动。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附属医院房秀权书记为党员们上了一堂鼓舞士气的党课。通过此次义诊活动,不仅把健康和关爱送到村民身边,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扶贫,进一步促进了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更为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送来了动力鼓舞了士气。
屈指算来到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
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
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
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
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
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
他叫马---,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
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返回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这几天,阴雨连绵,对于这个干旱地区,真是一场及时雨,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今年老乡的收成一定喜人。
早晨刚吃过早饭,三村贫困户邢丙信就到驻地找我,为老伴办理慢性病申报一事,邢丙信因病致贫,2018年识别为贫困户,老伴朱莲莲常年有病,卧床不起,由于行动不便,昨天我联系县医院的相关同志入户为老人进行了慢性病鉴定,申报审批后可以享受健康扶贫、慢病送药,能为这个贫困家庭减少不少的开支,办理完手续后,我送老人出门,老人紧握着我的双手说:“感谢你们,现在党的政策真好”。看着老人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心中有了许多安慰。
刚回到办公室,村委会张书记进门满脸笑容的和我说:“咱们村的脱贫车间开工了,贫困户今天上岗培训,我们一起去看看。”说着我们一起上车赶往脱贫车间,今年我们村委会与河北的商人洽谈引进了一个小型项目,加工石墨地线厂,四月份脱贫车间开始建设,现在已经完工,投入生产。进入车间看到好多女工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其中有8个贫困户,看到我们进来,都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大家一起交谈,我说:“工作累不累,技术好学吗?”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活不累,技术不复杂,指导老师正在教我们怎样生产操作。”每月工资3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我叮嘱大家:“好好工作,认真学好技术,注意生产安全,苦干实干一定能够脱贫致富,”紧接着一片欢声笑语。六苏木村脱贫车间的建立能够带动当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工厂开工生产后,优先录用贫困户人员,下一步生产进入正轨后,用工人数会达到50人—60人,将来贫困户也能够实现稳定脱贫。看着大伙儿积极向上的态度,忙忙碌碌,神情专注的干着各自岗位的工作,我的心里充满了动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六苏木村脱贫车间初见成效,有了良好的开端。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基,按照习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重要指示,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