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
二(2)班黎睿岩
今天是清明节,一到清明我就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也是细雨纷纷,我们一家上山去扫墓。爸爸拿着锄头,爷爷提着祭祀用品,我们向山上走。我们爬到半山腰时,累得脚发软、气喘吁吁,于是我们就坐下来休息了一会,然后继续往山上爬。来到祖先的墓前,爸爸在除草,爷爷在摆祭祀用品,我在摆鞭炮。一切就续后,我们就插纸花、点蜡烛、焚香、放鞭炮、烧纸钱。然后我们叩头,让祖先保佑我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业有成、财源滚滚!
祭拜完祖先,我们就回家了。
清明节,是一个怀念祖先的节日。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听奶奶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气候转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给人清新明洁的感觉,因此叫“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到了,爸爸妈妈照例陪着我乘车到葬祖太爷爷的龙首山悼念爷爷。我们买了许多纸钱、酒食、果品等物到墓地。墓地里有许多坟墓。我们来到了祖太爷爷的墓前,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爸爸和我上了香,许了愿,然后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完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现在所提倡的是新式扫墓:可用一束鲜花,一篮水果寄托哀思,或是植树扫墓,这些扫墓方式既为大自然增加了绿化,又缅怀了先人。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扫墓。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记得杜甫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春游更是最好,因为清明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很多人都会趁这时春游。
又是一年清明节,一抹烟雨在天幕下纷扬,无法形容的情感就在心中蔓延。风轻轻烟雨疏疏,情悠悠清泪几许。杜鹃声断还旧忆,松柏长青水常东。今年的清明,只身在异地,回不去的心情被愁绪浸染。总是有梧桐夜半月,晚风愁带雨的惆怅!又随时光到清明,东风醉柳杨枝青。平明登临怀旧梦,望断归雁情不同。心随游人踏绿浪,意竟小路去南岗。
一望南山岗,小路近江傍傍。风烟二三里,荒冢四五行。残香袅绕人皆去,清烟弥散茅草长。踏上对面一片坡地,视线里就有纸灰在烟雨中飘荡,树叶尖的水珠晶莹着似泪�C在眼前晃动。祭祀扫墓,白发童稚一群群,红男绿女一堆堆。虔诚叩孤坟,哀惋泣石碑。残香,纸灰,杜鹃花,烟雨桃红杏花黄。真是春风裁绵绣,孤冢�P野荒。
其实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去了的人。人们平时不见得会记得住逝去的人们,只有像清明这样的节日里才会去缅怀。就像高翥写的那样:“落日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生与死,阴阳的两个极。是生命的分界线,是动与静的自然。生者是动态的自然,逝者静静的长眠于地下,静静的变成一堆黄土。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自古清明游,骚客赋闲愁。人世有代谢,枉自多烦忧。山自青来水自流,岁月往�妥源呵铩W蕴救松�几十载,不忆往事看祭台。身后灵台一柱香,儿孙晚辈情意长。人生也看淡,就看渔和樵。,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收钓竿,一个收了刀爷。笑呵呵的谈古论今,这样子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清明节。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起。风烟翠杨柳,萧瑟老苍松。
恍惚间,回到了当年的清明。那一年的清明节,暮雨曾在夜空里飘散。许是心诚,朝来却是阳光明媚。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灵动着。明快和凝重的心绪同时笼罩着我们的心情。荒�V无人迹,蓬蒿茅草长。父母的坟头衰草和荆棘像�子一样地抽打着我们的心,黄土之下是异域,荒�V之下是九泉。去了的人都不曾回来,来了的人只看得见黄土。我们闭上的双眼除了泪水,还仿佛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苍苍白发父母,寂寂双眼站在十字路上。上一步是人间,退一步是九泉。布衫被风吹起,身子在风中发抖。也许他们正仰望苍天,渴望知道人世间的儿女孙辈们是否在今天想起了他们,是否一切如常。我们不能自抑,无法忍受住心里的悲切。泪珠如夏天的倾盆雨洒落在坟前的草丛,隔着一层黄土,祭酒和果蔬是那样的寒酸,哀�Q是那样的苍白。
这个清明节,我们却是远隔千里万里不能去父母的坟前叩拜。风飘飘纸灰飞扬,雨沥沥泪如泉涌。我在异乡,父母在异域。忽然我发现自己老了,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蓦然回首时,人生的路上已经走了这么远,这么的久远。
春风啊!请带去我对逝者的思念,春雨啊!请和着泪水去洒在墓前去滋润逝者的心灵。让我们的哀思,透过明媚的阳光能给逝者带去些许的慰藉。仅此而已!
这个清明节,杜鹃声断惊晚暮,烟雨疏落雾更重。风烟一去二三里,东风依旧�曰内!;内M猓�残香烟绕雾弥�鳌�
雾弥�鳎�雨朦胧,祭祀台前心迷蒙!
寒食节的祭扫所表达的感恩情结,具有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支柱纲常伦理的效能。而据历史记载,上巳节的春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欢节的某些萌芽。两种截然不同的诉求,最终奇妙地融合进了一个清明节气,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周礼》中有一段被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征引过的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什么意思呢?是说中春二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
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而据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因为青年男女虽有水边桑林“野合”之实,但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 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快到了,爸爸叫我星期天同他一起去上山,给祖坟添土。
清明节这天,家里会煮许多鸡蛋,还要在房檐下插柳,最重要的是给祖坟添土。
星期天,我和几位叔伯一起,我带着妈妈准备好的纸钱,爸爸和叔伯们拿着铁锨和抬土用的布兜上山了。路上,许多人都和我们一样,他们都相互说:“上山哪?”“回来了?”“该添土了。”
山上,人们都在忙碌着,相互间说着话,不时还传来笑声。我们上山时,经过一座新坟,大伯说是邻居李爷爷的,得了脑血病,到医院没让抢救就过去了。大人都叹气,说李爷爷是个好人啊。
到了我们的祖陵地,大人开始挖土,给每个坟添上点,还挖几个圆疙瘩,做坟头。我在旁边替他们运坟头。干完后,就把纸钱拿出来,每个坟前烧一些。做完这些就带着工具回家。
回家时,经过李爷爷的坟地,李家也来人开始添土了,他们每个人都很悲伤。我记的我爷爷刚去世的那几年,爸爸没次从山上回来,也是很悲伤的,现在就好多了。现在上山,我感觉就像去了趟亲戚家一样。
我想,清明节给祖坟添土,就是对故人的`怀念,是对亲人的怀念,过几年后,李爷爷的家人也会不在悲伤难过,也会像爸爸一样。清明节的作文600字清明节的作文500字关于清明节的作文550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4月5日,我和我的好朋友两家人一起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
来到广场上,一下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纪念碑。走到纪念碑正面,看见碑身上写着几个金色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们朝着纪念碑庄重地鞠了三个躬,表达我们对人民英雄们的怀念之情。回到家里,妈妈又给我介绍了一些关于纪念碑的事情。我知道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是碑身背面的碑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间过得可真快,又到了清明节,我又可以吃青团了。
包青团首先要把艾叶洗干净榨成汁,再用糯米粉倒进艾叶汁里,揉成面团。妈妈准备了芝麻白糖馅和笋菜香干馅,我还自创了肉松虾米馅。
准备就绪,开工啦!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面团搓圆按扁,然后做成碗形,加入自己爱吃的馅,再慢慢的把口子封住。最后再搓圆些就大功告成了。一个,两个……青团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就做满了一笼。煮了十几分钟后,我打开蒸笼,哎呀!我的青团有的露了馅,有的挺着个大肚子皮,有的像乌龟一样趴在里面。顿时我的脸红红的,有点不好意思,妈妈笑了笑夹起一个青团送到我嘴里。我一尝味道还是不错的`,扯一扯,有很多丝,咬一口粘乎乎的,掰开来,馅立即就爆射出来了,好吃极了!我的心情一下由阴转晴了。
包青团不仅包的是我的快乐,还包着我对家乡的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传统清明节的诗。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清明节。传统清明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人,都会在那天去为他们的坟前扫墓。并会缅怀那些去世的革命先辈们,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将优良的品质发扬起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节了,全国是统一放假的。家里的大人不允许我和他们一起去南山为家里死去的祖先扫墓,因此我们只能提前在家里过上一个“小传统清明节”啦!
清明的前一天夜晚,我家那儿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摆桌香,为的是提前纪念死去的人们。我家的桌台是放在后面的老房子里的,在暗暗的灯光下,年迈的奶奶和祖母会将丰盛的菜肴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有年糕、烤鸡、烤鸭、八宝菜、粽子……让人看了就直流口水,可这时不允许吃。奶奶要在桌前插上两支蜡烛,放好桌凳,桌边还要分别放上一只只的碗和一对对筷子,里面要倒上均匀的酒,像是要家里请客一样。这样还不够,奶奶在桌子的正前方摆上一个垫子,是专门为祭拜用的。传说是要请地府的神仙吃饭,为的是给家里死去的人能顺利投胎,并为全家人讨一个吉祥。而且,摆好的桌子和凳子都不能随意的碰,听说是不能打扰神仙们吃饭的。夜晚6点时候便可以跪在垫子上祭拜“神仙”,取下自己的愿望。
这还不是重点呢。在家里人都纷纷祭拜好后,我们还要蹲在离桌子不远的地方烧“金元宝”和“佛纸”,那都是祖母和奶奶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叠好的。爸爸拿来一个大锅子,里面点燃火。之后,我们将“金元宝”和“佛纸”扔进火里,边扔边祈祷。听奶奶说,烧“金元宝”和“佛纸”是为了给地府的神仙送“钱”,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一个平安。
烧完了“金元宝”和“佛纸”后才可以收拾桌子上的东西,家里人一起团圆吃饭。
吃完了饭后,我们都要揍在一起,坐在一张大的方桌旁,剪“票儿纸”。在扫墓的时候是必须把“票儿纸”插在祖先墓上的。
虽然这个传统清明节我没有同家人一起去南山扫墓,可在家里过的“小传统清明节”却依然寄托了我对去世的人们的怀念。我被那乐融融的欢乐气氛感染了……
又到清明节了,也是一个缅怀的日子。人们都赶着去拜祭自己的朋友。说到这,就想起了我国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到了清明节的那一天,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去拜祭那些烈士。也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一定要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陵,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个礼,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拜祭他们之后,就在这一刻,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于是,今天的我们就更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我们更要珍惜这宝贵的青春。
这次扫墓活动让我很好的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清明节淅淅沥沥地飘洒着几缕细雨,每年的这一天,家里人总是带着我去扫墓祭祖。我一向都不太喜欢这淅沥沥的雨和沉重的气氛。
我走进公墓,雨点已细得让人感受不到,却还是若有若无的飘洒着。
爬了一连串楼梯之后,仰起头,眼帘中映入这高高的阶梯,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我跟在长辈身后,心里很不耐烦。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累得气喘吁吁。退到一边,看长辈们点燃香烛和厚厚的纸钱。这些形式对于我来说,直接省去也无妨。手中拿着三支燃着紫烟的香烛,排在长辈身后跪拜。除了盯着那缕缕紫烟,一时也不知该做什么。母亲和外婆蹲着,把一张张惨白的纸钱放入烈火中,火堆燃起呛人的白烟。风起时,纸钱燃成的灰烬随着风的踪迹在空中不停舞蹈着。在我看来,除了使人苦恼,这样的舞没有一点意义。
我突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一根细细的拐杖缓缓走上阶梯,停在我身旁的那个墓碑前。她穿着一件薄薄的黑色衬衫,满头卷发不算长,却一片雪白。瘦骨如柴的手背布满了皱纹,清晰地凸显出几根青色的筋脉。她手中握着的棕色拐杖脱落了几块油漆,露出的米黄色似乎正无声地诉颂着过去的沧桑。她迈着蹒跚的步履,走近那块深灰色的石碑。在浓烟中,她背对着所有人,像那块石碑一样默默地立在角落,无声无息,只是用手轻抹去石碑上的灰尘。那位老人颤颤巍巍地坐在有些湿润的墓碑前,将拐杖轻轻放在一边,用一只手轻抚着石碑上贴着的黑白照片。透过浓烟,我依稀看见那照片上也是一位老人,笑得那样灿烂。老人的手指停在照片的边缘,似乎回忆起了什么。我站在她身后,看不见她的双眼,却模糊了自己的双眼。我不知道她是谁,为什么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可是,她的背影看上去那么落寞。
老人离开了,只留下了那孤单的背阴。她的生,不知在何时也会结束。可是,她经历的风霜和欢乐一定很多很多。回过头,看着长辈们簇拥的那块石碑,这墓碑下也是一位历尽风霜的老人吧。
清明节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也许它也在为某个逝去的亲人哭泣吧。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在清明节前一天,爸爸,妈妈,阿姨,小妹还有我一起回老家祭祖。
因为早上起得早,我上车没多久就睡着,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乡下了,我睁开惺忪的眼睛透过车窗往外看,外面到处绿油油的,还有很多小野花,五颜六色的,真是好看。
我们到家门口的时候,门前站着许多人,原来是伯伯和哥哥们早来了,在门口等我们呢,我们下了车,他们接了过来,然后大家蜂拥般的进了院子,来到屋里,顿时屋里欢声笑语。
第二天,我还没有起床,就听到外面热闹极了,我赶紧穿上衣服,跑了出去,原来大家都起床了,在准备祭祖的事,爸爸伯伯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放在桌子上,还有一个很大香炉,爸爸伯伯上了香,行了礼,然后还让我们小孩子来行礼。后来我们大家爸爸伯伯姑姑很多人一起去山上踏青。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我们几个小孩就一边走,一边追蝴蝶或者去摘野花,快乐极了。
清明节是祭祀已故亲朋好友的节日,你曾关注过这个节日吗?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清明节的这些习俗吧!
听老人们说我们的`先人扫墓时将其与踏青结合,一家人通过踏青扫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负春天的大好时光。找一片平坦宽阔的草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我和小伙伴都喜欢玩。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人们也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时人们清明时节喜爱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的结合,它把春天生机勃勃地表现出来。我们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缅怀,可以种一棵树,可以放一只风筝、汤秋千、植树、拔河、踢球。让我们在大自然中运动起来。让我们在春天里欢快地度过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