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潮便好像是大海裏的波涛起伏著,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是敍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出生於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的林则徐,小时候家境十分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逆境所打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往往因学习而废寝忘餐。长大后,他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同时,亦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任期间,认真地打击奸商、救济灾荒、清理积案,做了许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令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在道光年间,大量鸦片开始输入我国,许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鸦片这种恶习。鸦片已严重地威胁著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於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凭著一颗爱国之心,一到广东便顶风逆浪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从外国鸦片贩子手中收取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并在虎门滩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便公然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眼见英国发动武装入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持抵抗,并多次击退敌人的武装挑衅。但是,由於北方的防备不足够,让敌人有机可乘,很快北京便受到英军的威胁,而一些反对禁烟的投降派官僚亦乘时而起,纷纷捏造事实,陷害林则徐。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把有功之臣林则徐撤职查办,并流放到遥远的边疆。我为林则徐这种悲惨的结局感到无限的同情和悲哀,也为这班奸臣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可耻,更为这样一位皇帝感到无比的气愤和可悲。
以往,我对林则徐这位爱国英雄的事迹仅是一知半解,大都是从课本上以及老师的教授中得知,所知的只是表面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是,自从看了《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则徐的了解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林则徐在读书时代的勤奋好学,我了解到他身为父母官时,如何的清廉、刚正不阿,时刻想著为老百姓服务;我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这其中许多的详细情形;我了解到为人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林则徐的悲惨结局……,这一切一切,都比课本上以及课堂上老师所提及的更深入。
看了《林则徐的故事》之后,我对林则徐的认识已不再只停留在他是一位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上。他的勇气和智慧令我佩服不已,他勇於与恶势力斗争和誓死效忠祖国的精神,更令我对他产生了万分的崇拜。
林则徐千里迢迢由北京来到广东,身体力行大搞禁烟工作,这其中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困难吓跑,反而积极地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平时,我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上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而对於处理困难的方法,我和林则徐简直有天壤之别。面对困难,我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我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一味退缩,结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看来,我应该好好地向林则徐学习。
林则徐面对英国的入侵,坚持抵抗,与敌人进行强烈的抗战,不愧是一个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但时至今日,仍拥有这种高尚的精神的人又有多少个呢?我深信答案绝对是寥寥无几。
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起来,不仅要有一个为国民认真办事的政府,而且要有一群像林则徐这样忠心报国的官员。有好的政府,有好的官员,有好的人民,一个国家还愁强不起来吗?
历史的烟云犹如山上的流水,逝者如斯夫,四季春夏秋冬,往复更替,生命的花朵盛开又败。今天,站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还记得将近170年前的虎门销烟吗?你们知道林则徐在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可谓名声在外?
下面我来告诉大家,林则徐在国外的声誉……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位“国际禁烟日”;20xx年12月联合国第42届联大又把6月26日(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定为每年的“国际禁毒日”;国际天文学会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区辟有“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铜像,纽约百老汇的一条街被命名为“林则徐街”等等。翻开历史的扉页,让我们的思维停留在170年前,在大中华的的茫茫南海之滨,有个叫虎门的地方。那是在1839年6月3日,就在那里,就在林则徐一声令下之后,滚滚浓烟腾空而起,就这一声令下,把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把毒害中国人民已久的数以千吨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那雷鸣般的欢呼声向世界显示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人民的自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1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激动不已。我们可以想象那冲天的硝烟和老百姓掩不住的兴奋,那是一段不可忘却的记忆,在那个时代,他,林则徐的个性是张扬的,是开眼看西方的第一人啊。
可是,在那个惨痛的历史年代,林则徐的诸多宏愿随珠江空流人海,随远涉伊犁化为那西天寥落的辰星,但他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张扬了开放和不畏强敌的个性,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不可失去的历史记忆。
因为,正是你,林公,你在虎门,一把燃烧的烈火,烧红了珠江,烧红了英法的双眼,也烧红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怎能可以忘却的记忆,正是因为这把火,
鸦片战争开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屈辱年代也开始了,也把封建统治的地基给烧起来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报国之心,死而后己”的精神,一直以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也是我们今天忠贞爱国的精神楷模。我们知道,当林则徐被流配来到伊犁,发现鸦片竟流毒甚远,他并不因此而退却,他明知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痼疾,但仍痴心不改,不断上书,力陈戒烟,又在边疆重燃销烟怒火。林公啊,你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仅凭一个,或几个能做到“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根本就不能“挽大厦之将倾,救民众于水火”?所以,在我们当今进行的轰轰烈烈改革进程中,各种毒害的因素如洪水猛兽一样涌进来,我们大家都应该抱着“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执着态度,才可以使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曾经的你,站在虎门的最高点,却也不信这就是世界的顶点;曾经的你,加紧海防,却也不敢低估夷敌的船坚炮利;曾经的,你手持望远镜,注视着南海海面,却仍嫌看的不够远,看不到地球的另一边……,你的这种开放的精神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也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重温“虎门销烟”这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过去作为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回眸“虎门销烟”,我们要牢记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下面,我用几句简短的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虎门销烟”
你像千万支利箭袭来
曾经驱散迷雾中所有的惆怅
编织着我们的希望
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让我们敞开了心扉
也让我们拥抱了世界
记忆,
是苦涩的,是屈辱的
但也是时刻的警醒
今天的我们,要把这记忆
把她珍藏
珍藏进我们的心扉
谢谢!
轻烟萦绕的虎门,黄沙漫天的戈壁……多少次,我从睡梦中,透过两处闪耀着太多历史光辉之地,看到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位中华民族的精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呐喊,也应该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国人,所共同发出的声音。一八三九年,林则徐,他在虎门用翻滚的石灰水,亲自组织销毁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正是在这一年,中国近代最屈辱的战事,堂皇地找到了它的借口。
轻烟在虎门的上空氤氲许久,这并非硝烟,而是一种比硝烟更为复杂的烟气。硝烟仅仅是掺杂了战争的气息,而在这烟里,除了战事,更多的则是一位仁臣的血性,一位爱国者的痛楚以及一位中国人的决绝。
时势,造就了林则徐这样的英雄,而一个没落的王朝,也是产生这样时势的根本原因,自然,在这样一个王朝里的林则徐,终究是不会太得志的,所以,在痛快地了结完虎门的鸦片后,他被谪到了落后而又遥远的西部——伊犁。
林则徐是一个在时局的洪流里逆流而上的勇者,这一次,他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接受了一项名为“改革”的考验。
那个遥远的如同隔世的地方,林则徐在改革,确乎是改变了那里的。他推行“坎儿井”,这使得干旱的戈壁潜来了一股隐隐的绿色,一股隐隐的清凉。因为拥有了极度匮乏的水,伊犁的老少对这位大清朝最后的仁臣感恩戴尽;也因为这身有鸟兽图案的官服,伊犁的百姓庆幸迎来了一位贤官。
乌纱帽上羽翊,终于一如“坎儿井”里的涟漪一样,迎来了难得的光辉,这是属于林则徐的,而林则徐的这点光辉,也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烙上了一块属于中国的夺目亮点,以驱散了不少难堪的历史细碎,进而尽其一生,以其伟大的灵魂,赢得了后世无限的敬重与目光……
通过林则徐徐坚强的身躯,我看到的,是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做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责任心。正是这简单而又高尚的心灵和传统的儒家底蕴拌合在一起,形成了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与一生。
为此,我想今天每位中学生都应敬仰这我们常人所望其项背的心灵,都应该努力与这平凡质朴不过的心灵看齐,因为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始终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点亘古不变。
逝去的时光流为历史,今天也即将成为明日的历史,在这个怪异的时间漩涡里,总是有一些像林则徐一样,值得我们永远在心底为之吊唁的人。
所以,我们永远不能让这些古人离我们远去,因为虎门上空的轻烟还在弥漫,伊犁土地上的绿洲仍然丰茂……
今天,时光的水滴叩响了历史的大门,我们真的应该和自己谈谈;我们的古人,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