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
今天早上的七点十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的讲座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止被骗的能力;四是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个有孝心,孝敬长辈,尊重老师,关爱他人,对学习对社会有责任心。然后才是学会学习。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所以,从今天起,我会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融洽的关系,那么他便容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反之则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心里留下阴影。”,这让我意识到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希望从现在开始,多和父母沟通,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能促进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
观看完于丹老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讲座,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后成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人!
今天有幸和儿子一起观看了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的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看后感触颇深。
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始了她的讲座。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一开始,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天天跑到一棵树下去玩,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男孩长大了,他跑到树底下,说他想要钱,树把他的果子奉献给了他,树好快乐……一天,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间屋子保暖,树让他把他把他的树枝砍下来,树好快乐……过了很久,男孩又回来了,他想要一艘船,环游世界。树让他把他的树干砍掉,树好快乐……最后,他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这件故事也许是虚构的吧,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是十分的深刻:树就是我们父母,我们就是那个男孩,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爸爸妈妈;长大后离开了父母,经常不回家看望他们,难得回去一次,却是索取父母之时!难道我们就是应该向父母索取的吗?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爱是不能无限索取的,我们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过了一会,于丹教授又讲到:“她上大学的时候,曾和他的同学一起爬泰山,从凌晨开始爬起,就是为了看日出。她不像其他同学呆在那里看日出,而是独自一人走后山的小路去看日出。虽然上山的时候被密密麻麻的荆棘割出了许多道血口子。但终究还是看到了日出。于丹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首先,得学会让孩子去融入社会;之后,的学会让孩子自立、自强。这样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俗话说“孝为德之本。”战火纷飞的年代,周总理仍不忘关心自己的老父母;面对母亲的死,郭沫若著下多篇文章忆母恩; 作为万民统率,汉文帝亲自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古今之孝,多得数不过来。然而,电视中的一个故事令我不得不沉思许久:一个被父母宠得你小公主般的女孩,在母亲烫伤手后,竟一把推开她的手,说:“别影响我看电视。”我的心在那一瞬间沉了下来,想着要是我是那位母亲,此时此刻,心中该是怎样痛彻心扉的失望与悲哀!多年来对孩子的疼爱,换来的竟是冷冷的一声斥责我不敢往下想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待父母又何尝不像这样呢?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生活极其艰苦,却对父母十分尊敬与爱戴,细细观察,就能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称呼父母全是用的“你”,而原先的时代,有谁敢对父母这样叫?有人说,这是父母子女的关系更加亲密的象征,我却不以为然。难道没有缺少那份应有的敬重吗?难道对父母的尊敬还比不上老师吗?只给说,现在对父母之尊重大不如前了。
想到这些,我心中好似拧在一起,怎样也解不开。我不也属于这样行动之中的一员吗?平时我竟然也不知不觉中对父母做出许多不孝的事!我竟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再想想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供我读书、细心照料、耐心呵护、精心教育?父母之恩大于天!而我,生活在“温室”中的我,为父母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了一点小分歧而大吵过一次脚,从没给父母捶捶背,就边聊聊天,似乎也屈指可数!“正为本,孝为先”啊!我多年来竟犯下如此大过!
邹越老师的话又何尝不是灵丹妙药!让我觉醒这样多,让我悔恨这样多!爸爸妈妈啊,亲爱的爸爸妈妈,敬爱的爸爸妈妈啊,十三年,您们辛苦啦!原谅女儿的不懂事吧,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好好报答您们,弥补我的过错吧!
孝——感——恩!女儿明白了!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普法知识讲座。通过讲座我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要同不良的学生行为做斗争,做一个守法的小学生。
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不能携带各种管制刀具上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不可避免。这时候有些学生可能采用极端的方法,会给同学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在学生中间也存在着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他们经常的向同学要钱,一旦不给就威胁或打击报复。其实这样的行为不但伤害了别人,对自己而言也埋下了触犯法律的种子。这种行为不趁早改正,长大了就会触犯法律。对于学生而言,不能看暴力影片,暴力影片在一定情况下交给了人如何去犯罪。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打算不仅仅自己做一个守法的小学生,看到同学们的行为有违背法律的时候要和老师家长沟通,让同学们都遵纪守法,拥有美好的未来。
普法教育观后感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普法知识讲座。通过讲座我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要同不良的学生行为做斗争,做一个守法的小学生。
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不能携带各种管制刀具上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不可避免。这时候有些学生可能采用极端的方法,会给同学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在学生中间也存在着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他们经常的。向同学要钱,一旦不给就威胁或打击报复。其实这样的行为不但伤害了别人,对自己而言也埋下了触犯法律的种子。这种行为不趁早改正,长大了就会触犯法律。对于学生而言,不能看暴力影片,暴力影片在一定情况下交给了人如何去犯罪。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打算不仅仅自己做一个守法的小学生,看到同学们的行为有违背法律的时候要和老师家长沟通,让同学们都遵纪守法,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职责。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透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太不就应了。在那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齐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往往有着迷茫,有着烦恼,有着忧愁,这时,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出困惑的迷雾。我观看了《于丹老师讲座》,感触颇深。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忘记孝。孝心是万德之本,古人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从古代至今,成千上万人都在遵从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汉文帝刘恒,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以孝着称,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晋代郭巨因家境困苦,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成长的道路中社会是必经之路,而社会之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二加人才是仁,师生。朋友。夫妻。子女……现代的社会关系,大多是由两人组成,但是目前无数的青少年正在被人际关系所束缚,无数孩子没有朋友,不知怎样与同学交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成长,应该放在人群之中,自然之中,社会之中而不该是在电脑与书桌旁,成长不是填鸭式的接受前辈的教育与理念而是应该经过自己的总结与努力。
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同一条布满荆棘的的道路,而信心如同一把利剑,帮我们披荆斩棘。人生的路并不笔直,但自信可以伴着我们,飞跃一条条不平坦的沟壑,跨越一个个深深的坑洞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青春只有一次,一个人想要写下无悔的青春,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就要对自己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自信,可以说是英雄人物诞生的孵化器,一个个略带征服性的自信造就了一批批传奇式人物。然而,自信不仅仅造就英雄, 请记住:一定要充满自信,因为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让人成功。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国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学会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而后慢慢地去学习,去完善。待到机会来时,才能厚积薄发,展翅鹏飞。当理想得到放飞,价值达到升华,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宽恕自己,学会放弃,坦然与淡定地面对这个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遗憾。宽恕他人,更需要一种无畏的胸怀。这时,你会发现,身边充满了真诚、热情和信赖。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只要我们从中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终身享用。
通过观看家庭教育讲座第四期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知识。
家训、家风、家学,包括孝、礼都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那么具体什么是家训家风,我们又如何做到它们?
中国自古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家训家风,在现代仍然会有在传统家训家风上建立的现代式家庭教育。家训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教诲,风气习性。而传统家庭教育是一个传承,传统,一个家庭历经三代以上传承下来的不朽家风家训。
那我们该如何做到呢?首先要把传承家风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父母长辈要以身作则,为子女后辈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家庭中不断深化我们的家风家训。好家训成就好家风,好家风成就好家庭!
践行家风家训是治家的尺子,为人的本分,我们不但要继承下来还要传承下去,让我们世世代代都在社会这片沃土上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300字3
家庭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温暖的住所,也是我们最开始的启蒙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好的榜样。从古至今每家每户都流传着家训、家风、家学。现在的教育离不开父母与老师,父母教育我们尽孝、礼数,都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的作为子女应该并且必须做的事情,我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家庭风气,我们有没有礼貌会间接性父母教育观念,老师教育我们知识,让我 我们的学识再渊博品行不好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家风是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的,秉承这种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家教是根据家庭情况所制定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贴合实际更重要,也是需要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因此每一个良好的习惯,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家庭教育若一步错则步步错,这就体现出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你好吗生命
生命,很艰难吗?它很苦吗?那倘若生命一直都很难,它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既然每个人都要经历病或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珍惜珍惜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少,年少轻狂,即使任何打击都会随时而来,但,希望的伏笔总会荡然无存生命里每一滴泪……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王者,我们打败了和我们共同产生的近两亿个精子,再不断吸取妈妈的能量,最后,我们就诞生了,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第一次眨眼开始,我们的生命注定不平凡。
母亲为了我们的诞生流了多少血,多少泪,又用了多少钱将我们抚养长大,这个时候的我们难道还要以“我还只是一个小孩”为借口,去索要母亲所有的爱。难道我们是终究也长不大的小孩吗?不,我们已经可以治理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了,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离开从小养育我们长大的人,到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自责。因为,你不是从前那个傻孩子了……
青春韶华,我们应该不负光阴,为自己的生命作好铺垫,前程还有很多,那就更不应该浪费时间了,从现在开始,你就是生命的主人,你掌控着生命的权利。但是,如果你不能好好掌控它,生命和社会就将掌控你的一生,你将是一辈子的'奴婢,你的名字,谁也不会记住。它就是这样,你不能好好掌控它,它就会是它脚下的败者。
人人都会经历死亡,那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有的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人说,生命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人;但大多数人都有这不同的观点。在我看来,生命就是为了让它变的精彩,人人都想要一个精彩的生命,一个“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前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帆风顺。有的人选择了成功,但他不一定能失败最后再爬起来,有的人选择了坚持,但他不一定每次都会爬起来,还有的人选择了永远的坚持下去,那他的前途一定光芒万丈,就哪怕失败了,在别人心中,他永远是最后的赢家。但有这种志向的人很多,有这种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我们正是缺了这种精神……
生命亦是如此…………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很爱发脾气,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父亲对他说:“你以后要是在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钉子!”过了一个星期,木桩上的钉子已经密密麻麻的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小男孩突然发现木桩上的钉子越来越多,于是,他每天都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过了一个月后,钉子从密密麻麻变成了零星了,又从零星又变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开心,后来,父亲把他领到了木桩跟前,叫小男孩把桩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可此时木桩上显现出许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虽然钉子拔掉了,但对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乱发脾气,尊敬长辈,就像妈妈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爸爸妈妈,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做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多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全校教师观看了《于丹<论语>心得》。这使我对这位三千年前的圣人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就从其中的一个点“理想之道”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论语中说道有多么远的这种理想,其实它一切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说,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所以其实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其实当我们回到论语,真正解读了侍坐篇,看到了吾与点也这句喟叹,知道了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对于那种沐乎沂水,风乎舞亐,在暮春时节咏而归,快乐回来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种阐述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说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在我们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间隙里面哪怕说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不至于让自己象那样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么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如果能够调整这样一套坐标系统,我想论语会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学习是把外界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从而表现于行动中。所以我相信观看《于丹<论语>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后自己内涵行动的提升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最近看了《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如法好人。看完后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责任之重。现在在学校里都在学习、颂扬弟子规的精神,可是最该学习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身不正怎叫孩子正,借用蔡礼旭老师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好战国的领袖走进孩子的课堂,告诉大家要学会友善,不要跟别人打架,哪个孩子会听,他的话多么的苍白无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千万不要做这个领袖。
在蔡老师“人生怎样才能幸福”这一课的开头,蔡老师就讲了这么一段话:“人生应该怎么样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幸福的思想观念,你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你有好的命运,人生一定会幸福。所以一个人人生幸不幸福,根源还在他的思想观念,所以能够让思想观念正确,你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
那么怎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的下下一代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幸福的人生?蔡老师在这四十集的讲座中讲得十分透彻。“诸位朋友想让自己的人生幸福吗?就好好的去看看,想一想,做一做!”我们要认识幸福,了解幸福,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聪明的人他必定懂得无论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勿以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人心正则从善,事事循理,自能安久相处,人心邪,则次情纵欲,任意妄行,自必贻患无穷的道理。任何一种麽炼都是通向幸福的宝贵经验,要从失败中站起来。事不三思终会后悔,能够忍让自然幸福而无忧。拥有幸福,需要多了解他人,社会、文化,爱国守法,干好本职工作,必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我懂得作为父母自己的责任和任务之重大。这次有缘了解到通慧寺举办的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的夏令营善举,我和爱人本着一颗身教大于言传的心想借此机会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正属于比较顽皮叛逆期。在此感谢樟树市通慧寺给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希望能有缘得到这次难得学习机会!将不胜感激!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于丹讲座”,深有感触。
于丹老师首先就说:“做人,就要学会自我控制。”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脾气非常暴躁,一天要发火许多次。他的爸爸拿过一块木板,对小男孩说,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木板上竟有30多颗钉子,小男孩很是惊讶,“我不记得我发过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对他说:“所以,你要学会自我控制。”在几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爸爸首先给予他鼓励,接着让他把钉子全拔下来:“你现在虽不发脾气了,但对人家造成的伤害就如这木板上的洞一样,永远不能磨灭。”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有关“孝”,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
看到这儿,我不禁联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课一练》,却忘记检查了,妈妈提醒我检查。虽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还是嘴硬“我知道的。”检查完毕后,我开始做《补充习题》,但一做完又忘记检查。妈妈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时我却显得极不耐烦,“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烦意乱,不然我肯定会记得检查的”我对妈妈吼道。妈妈气不打一处来“我好心提醒你,你还不耐烦了!”……回想起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惭愧,爸爸妈妈平时对我要求严格,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中的照顾,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成长,而我却经常摆脸色给父母看。孔子曰“色难”,易指给长辈好脸色。尽管做起来很难,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为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与失败,我们不能被困难击倒,要很快地进行自我修复。越快,你享受的快乐时光也就越多。
同学们,让我们脚踏实地,不说空话地一起实践于丹老师的理论吧,一起加油!
12月10日上午11点许,隆回县石门中学校长办公室发出关于部署收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的通知。
通知要求,该校全体学生务必在20xx年12月12日(本周六)早上7:28左右观看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要求全体学生与其家长一起认真观看该欣赏性、教育性很强的教育专题节目。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观看心得,并与下周星期一交给学校进行评比。
通知下发后,立刻引起该校全体师生共同关注,他们对即将播出的精彩内容津津乐道。
据悉,该教育专题的主要内容为:(一)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坚强勇敢的性格;(三)怎样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和防止被骗的能力;(四)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爱发脾气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沟通。
星期六早上,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收看了于丹导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谛听大师的足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的心灵,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讲座中,于丹导师首先讲了如何培养孝心,并举了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这个事例,让我们明白尽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紧接着,于丹导师又用一个“仁”字诠释了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业,更需要阅历和人格;最后,她寄语孩子们要象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升华自己,成全社会,创造未来。
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从孩子开始,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在于丹导师的箴箴良言下,以创新的行动来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体来说,我们第一要做榜样给孩子看,以对父母长辈孝敬尊重来让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为先”是一种责任。第二要在辅导孩子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识,让孩子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强。第三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善于协调、融入群体,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午,我陪儿子一起观看了湖北电视台播出的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感恩教育》的内容很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于丹老师的讲解很透彻,除了给了孩子教育外,更给我们家长带来了启示。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节目中讲到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孝心和爱心,如何培养孩子们自立、自强、自信,提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问题,“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这个社会不只父母疼爱他,还有许多人关心他,要使别人关心自己,首先自己要关心别人,给人以爱心。在家庭“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善待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朋友,然后才能慢慢引导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现问题,你的批评教育才能让孩子认可和改正,还有,你想让孩子变的怎么样,你就常把他说成什么样,慢慢发现,孩子真的会变,再者,孩子平时学习你的行为,就会变得很有爱心和责任心。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爱心和集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
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是有的,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在大学里是无法弥补的。好的老师和家长终身有益的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自己完成、发现生命的过程,在逆境中完成自己的修复……但这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和艰辛啊,自已的孩子在这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花花世界里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朴素、健康的人格,这才是最令我们这些家长们头痛的事情。
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作为父母的我们,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正是这一点,就令绝大多数家长们千方百计去帮自己的孩子报读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不惜花费昂贵的金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家长们给孩子的是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但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我孩子已经读高二了,回顾孩子的成长经历,我还算是一个开明的家长,记得小学阶段,别的孩子周末报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时,我尊重孩子的选择,没有强迫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让他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
听了于丹老师娓娓动听的小故事后,顿时令我醒悟,令我茅塞顿开。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实在太娇生惯养了,我们一味的只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享受,生怕他们会受半点伤害,惯养到他们一味只会索取,而半点不会付出。我们做父母的却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孩子,溺爱孩子,没有真真正正思考自己的爱是不是孩子希望得到的。我们做家长的,现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真正正的醒悟,真真正正的学会放手。每天在我上下班的路上,常常碰到一些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们接送孩子,给孩子们背书包,甚至是六年级的学生。每次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背时,他们的回答竟然是一致的:“孩子还小,书包太重,会影响他们的发育。”家长们,你们事事都替孩子做了,然而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们的呵护、溺爱下,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独立,拥有健全的人格?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宝贝,更是一个在思想意识上脱离我们的、独立的——人。
放手吧!放手让他们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放手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放手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在逆境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孩子的价值空间也会因人而异”这就是于丹老师给我们的领悟。各位家长们,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学会真真正正的放手吧!
我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知道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则。
我知道了,人从小到大,都要建立两两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信赖于网络,老在家里上网,不出去与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动手,相信只要动手做,没有不成功的。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未来。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要与同伴互帮互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了?怎么不高兴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我也想要。”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买你想要的东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大树问:“你怎么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孩子后来回来了,游玩了世界各地后,坐在大树旁,与大树一同看每天美丽的日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这个大树就是爸爸妈妈,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孩子。孩子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
而且,爸爸妈妈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一个孩子,不论在社会、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着他的到来。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下,舒展个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父亲或妈妈生病的情况下,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其实,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就表现出来。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非同寻常。
于丹老师讲座点燃了我心灵的空间。让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顺。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不能低头,要舒展个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谢于丹老师的精彩演讲。
《感恩教育》的内容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于丹老师讲解的也很透彻,不仅教育了孩子,也给我们家长带来了许多启示。
节目中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现在每个家庭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生怕他累着了,饿着了,冻着了。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所有得事情父母都一手包办,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又哭又闹,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更别说弄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些小典故了。我觉得做为父母除了要对孩子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外,更应该言传身教。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里对家长有一句话: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你什么都不用说,就是做出样子来。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微笑地说声“谢谢”;当别人困难时,你主动伸出你的双手;要让孩子知道孝顺,光说没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当着孩子的面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孟子说地“老吾老知人之老,幼吾幼之人之幼”就是这个道理。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们得到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在精神上却缺失了最根本的东西,为什么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国学诵读”,这是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于丹老师举了一个生活的`事例: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过于宠爱,导致女儿从小缺少自理能力。有一次,母亲不在家,女儿口渴了,去打水,却不小心把手弄伤了。
听到这里,女儿连打杯水都能烫伤手的原因了吗?就是因为妈妈对她过于宠爱,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有过这种经历。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是妈妈帮我收拾书包,我从来没有自己收拾过。有一次,妈妈回老家了,是爸爸送我去学校,而爸爸又是个大手大脚的人,没怎么帮我收拾。结果,去学校后,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没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从那次以后,我开始学会让妈妈放手,尽量让我自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上一年级之后,我都会自己扎头发了。现在更不用说了。
同学们,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对你们有过度的宠爱,你们也应该请他们放手,让我们从小学会自理!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爸爸妈妈,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爸爸妈妈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爸爸妈妈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爸爸妈妈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爸爸妈妈,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
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爸爸妈妈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爸爸妈妈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
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爸爸妈妈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感激在我们大家中间,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也是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 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可以带小孩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