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彩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彩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电影《长安三万里》值得一提。该电影以唐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与李白的生死情谊以及抵御外敌的故事。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观后感的详细阐述。

首先,该电影在画面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电影采用了现代的特效技术,将唐朝的建筑、人物、场景等展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唐朝时期。特别是在战斗场景中,特效的运用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同时,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达到了画面美学上的高度统一。

其次,电影在情节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影片通过高适与李白的交往、高适与太监的相处等,刻画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影片也在战斗场景中展现了大唐军队的英勇顽强,让观众在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军人的英雄气概。

该电影的音乐也是亮点之一。电影选用了多首古风音乐,将旋律与画面完美结合,营造出宏伟壮阔的氛围。在电影中,唐朝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该电影不仅在画面、情节、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而且通过展现唐朝文化的底蕴,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不断发展,推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文500字 篇2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动画电影。通过动画的形式,该片将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带入了现代观众的视野中,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这部电影以李白为主角,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陷入了困境,长安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时刻,高适回忆起了他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线索。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唐代的繁华和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乐曲。观影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身体验了唐代的辉煌和浪漫。

影片中的李白形象栩栩如生,他的豪情万丈和不拘一格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激情和追求。而高适则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物,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再现。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影片中穿插的经典唐诗更是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对诗歌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总的来说,我对《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非常满意。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的壮丽和诗意,还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传递了人性的坚韧和追求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感悟。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文化艺术的观众,这将是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文600字 篇3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电影,它让我领略到了唐代诗人群像及经典唐诗名篇的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这部影片以李白为主角,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困守孤城,长安岌岌可危。

故事通过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他们在乱世中的坚韧与才华。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智勇双全,让我为他们的勇气和才华所折服。他们的诗歌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呼唤。

电影中的动画画面精美细腻,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唐诗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长安城。音乐也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给整部电影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氛围。

观看《长安三万里》让我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的力量和美好。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呈现。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我了解到了唐代诗人们的追求和思考,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注。

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它让我明白了诗歌的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它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总之,《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让我领略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呈现。我相信,它将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也会让更多的人重新热爱和追求诗歌的力量。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4

看《长安三万里》时琢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它的情节设置,“递进”;其二,是它的背景主旨,“错位”。

小的情节设置为人物形象服务,譬如最重要的李白的形象,出场时前一幕高呼“当为大鹏”,紧接着后一幕便是抚琴痛哭,与《海贼王》中御田出场时“坟头火锅”有些相似,突出其潇洒;喝酒时他把钱扔在桌子上,钱币在桌上旋转,如此小细节也增添李白潇洒形象。与之相对的,高适初到扬州,接到女子丢落到花束,他还想着物归原主呢女子早已玩耍走了,突出其憨,也与李白做对比。

我想,之所以整部影片以高适为视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与李白(以及其他诗人)反差最大。他是其中最不“风流”的,也是其中做官最高的。以他为镜,正突出诗人之潇洒、之落魄。

大的情节设置为背景主旨服务。无论你认为主旨是诗人们流落一生还是大唐人才错位由盛而衰,它都起于李白兴致勃勃去投卷却吃闭门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难得之处在于,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这个主旨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比这个场景更能震撼人心呢?又或者,如何才能比天才李白吃闭门羹更能凸显诗人在大唐之怀才不遇呢?

私以为,这部电影之后有三层递进,可见其巧。

第一层,为“裴公子”。彼时王维尚可讨亲王公主欢喜,求大人推荐;李白游于市井亦有扬名机会,盼名声远播。但“裴公子”已经注定无法成功。这成为一种映照:她有艺而无门,其他诗人又能如何?

第二层,为“赘婿”。他与高适求问孟浩然当否、高适最终依然写否,突出了赘婿之不为人所齿、突显了李白之走投无路。彼时他已经名扬天下,是世间第一等才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仍然没有出路。其名愈盛,其境愈惨,愈显其“努力”已至尽头、“形势”胜过人为。

第三层,为“应昭”。当此前李白已经以天才之名沦落赘婿,如何才能再次“递进”?——李白一夜“成功”,如愿功成名就、拜天子门,但他仍然未能“如愿”。情节设置上,高适在长安见李白,并不是在其府邸,而是在酒楼——如同在扬州时一般无二。这成为一种呼应:李白在长安、在扬名立万之后,依然与他在扬州、在籍籍无名时没什么差别。

诗人依旧流落酒乡不入庙堂,大唐高殿依旧没有他们的位置。

比费劲一切努力依然无法成功更加令人绝望的,便是真的到达了成功的位置却依然一无所获。寒门弟子考上清北之后依然35岁被辞退、寂寞之人终于洞房花烛之后依然不被珍惜、为国效忠之人出生入死打赢了战争却发现国内党争害死了自己的家人……

或许他们会希望一切未曾发生。

此三层巧妙地层层递进,愈发展现盛唐之“绝望”,又有郭子仪之事表明不止文人如此、武将亦然,大唐虽依旧歌舞升平,却已经处处是惨败之象。待李白只能敲碗伴奏、高唱《将进酒》,安史之乱已经是顺理成章。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与大唐的关系,李白等人“怀才不遇”,真的是大唐“才不配位”导致衰落的`原因么?

毕竟,归根结底,诗歌只是一种文艺。

我们大可以夸赞诗歌使人愉悦、使人开化、使人“陶冶情操”——虽然没多少人能说出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与经世致用、为国为民都是关系不大的。遣词造句写报告的本事无法帮他们处理纠纷、振兴经济、面对党争全身而退……

诗歌终究只该流传街巷,诗人终究只该流连酒肆。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已经完全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一切:他名扬天下、上传天子,衣食富足、人脉广阔,黄发垂髫皆颂其诗,文章风采流传千古,一个诗人成功如此,还能求什么呢?

只是,他以为他应该更好。

这不是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错位,而是一个社会认知上的错位。

或许,是那一个“才”字迷惑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下意识地把写诗的才华与处事的才能混为一谈,才把诗人的出路与科举的出路二者混淆。

也或许,是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文人武者,写诗耍枪,皆要登堂入室,每个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非封官拜相、上阵杀敌不能报国。

但无论如何,官场不是诗人该去的地方。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人们不想被单一的标准所评价和衡量,那么更不该为单一的路径而自我束缚。

若细论诗歌乃至文学甚至艺术究竟该在社会中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我觉得,它不必被讨论,因为它不该成为一种身份。大唐人人习诗,人人皆是诗人,不过一些人更出色罢了。问诗人当如何,如问人人当如何。

而若考量其以诗为生的特点,那么不过是个经济问题罢了。

至于,如果这不是大唐衰落的原因,那么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远求大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5

昨天看完了《长安三万里》,心中颇有感想。

盛唐时期,是一个诗的国都。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能吟出几首,浪漫至极。电影从高适的视角,谱写了一段故事。

高适,一个从小口吃,有阅读障碍的人,四十岁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在暮年竟成为了实权的淮南和西川节度使,是唐代诗人中官职最高之人。

电影里,高适和李白相比,一个是从小读书困难,悟性较差,加上家道中落,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而李白是富商家庭出身,从小就天资聪慧,性格洒脱,少年时期诗歌就已经颇有名气。他们两人的青少年时期,如果放置在现在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高适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最后,一个是平叛的节度使,一个是叛王的幕僚,令人唏嘘。

高适身上,最明显的就是守本分,定好了心中所求,一生追求保家卫国,为了实现心中的正念,他不断磨砺自己,一直保持着勤恳努力的拼搏之劲。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曾国藩,同样是乱世,同样不是天资聪颖之人,同样是当时所有条件都处于最劣之处,然而他们在人生后期都开始发迹。我渐渐明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守本心,一生踏实追求心中之道。身边一位事业上颇有建树的长辈经常和我说,他的人生理念就是,沉下心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孜孜不倦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总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看完这个电影,我总在想。不管是高适、曾国藩,或者是身边已经成功的长辈们,他们其中大多在年轻的时候都不是所谓的“特别出挑之人”,但都是守本分之人,一生都在朝心中的正念走,日积月累到最后就是了不起的结果。价值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守本分是第一要义。

守本分,等待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待机会来临之时,就有百分之百的底气去把握住。最后就用曾国藩的一个经典名句结尾:“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 篇6

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我深深被主人公李白的执着追梦所感动。这部剧让我对唐朝的盛世和长安这座名城更加认识和了解。

剧中,李白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他以诗歌为生,并不断追寻他的。艺术梦想。尽管他的路上充满艰辛和挫折,他却始终不放弃。他的执着让我敬佩和感叹。

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曾经经历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辉煌。在这里,李白和其他诗人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和传说。作为观众,我也被这座城市所吸引。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追寻自己的梦想的重要性,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执着,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渴望和追求。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保持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7

7月2日看完《长安三万里》的点映时,心里还沉浸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氛围,对唐代诗人们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走到影院门口的时候,门外下起了大雨,当时的我心生感慨,大概老天也为诗人们的故事感到动容吧。

从那天开始,心中就郁积了一种难以说清的悲凉情绪,反复找有关《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和零碎的影评来看,找诗人们的诗作以及相关的史料来看,脑海中也一直有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话语想要表达出来,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7月10日,在《长安三万里》上映两天后,我之前一直在想,再去二刷,会不会丧失掉初见这部影片时候的惊艳和感动,一直在纠结,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票去看,没成想,落泪的次数比之前多了,可能也是之前查了资料的结果,心中被触动的点又多了不少。

当影片结束,行车走过跨越京杭大运河的大桥,我看见天际的云彩如同大鹏飞向西沉的夕阳,江上之风催促航船前进,风声吹在我两鬓,我依然带着影片所给予的触动,耳边回响着“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吟诵声,回响着“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的吟诵声。

这时候我瞬间理解到,当诗人回归到“人”的位置,诗句记载了人的情感瞬间,放大了人的情感瞬间,诗句才会如此动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