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们的纯净信仰,那股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完美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建党伟业观后感800字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帷幕已落,心绪难平。我被那个热血激情的时代震撼,被那批忧国忧民的先驱感动,被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折服。
我思忖着,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青年能从容地面对斗争、迫害甚至死亡,是什么让无数青年不惜一切代价地救亡图存。我料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执着追求真理之念。爱国让他们懂得责任,真理让他们上下求索。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勇于担当,舍生取义。
当看到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殊死搏斗时,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手心直冒冷汗,内心祈祷着他们的平安。当看到女大学生举着“冤”字血书,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大声疾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时,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因为她的勇气,她的精神,还有她的正义!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更当珍惜如今读书学习的优越环境,树立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不负青春使命。
放眼当下,中国面临国际的多重挑战,前有“贸易战”,后有“人权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前进和发展发起种种刁难、百般挑衅,不断试探我们忍耐的底线。中国的崛起,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吾辈青年,应牢记使命,肩负重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即将进入大学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我们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提高认识和学习能力,练就过人的本领,提高思想认识,展现青年的时代风貌,亦如先辈一样,无私奉献,勇于承担重任!
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大地上,在水气氤氲的湖面上,一条小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水墨江南的宁静,历史的传奇从此在山水中荡漾开来……
今天全体党员教师,一起去万达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看完之后很震撼,这是一部极好的电影,它上映得很及时,正逢建党_周年,是献礼之作,这部电影云集中国明星108人,很有观赏价值。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故事,剧情自孙中山回国开始,至中共“一大”召开告终,展现了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可以说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后的知识精英崛起以及最后点睛之笔的建党伟业这三个历史时期构成了整部电影。
电影《建党伟业》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由于自己是性情中人,在观看影片时候仍然有三处让人感动落泪的场景。
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由于自己是性情中人,在观看影片时候仍然有三处让人感动落泪的场景。
十三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_年艰苦辉煌,_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_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_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感谢《建党伟业》摄制组,再次让我感受那段历史,重温入党誓言,让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共产党员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今后我会以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党旗增光添彩。
我怀着敬畏之心观看了红色电影《建党伟业》,影片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在我内心深处得到全新的洗礼。使我内心得到了启示,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中国是一个苦难的中国,他经历了袁世凯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等动荡的时期。面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心怀祖国,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
学习革命先辈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希望。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学习、接受共产主义思想,面对国内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前赴后继,始终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动摇。
学习革命先辈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面对中国的内忧外困,一批批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广泛发动学生、工农阶级进行抗议活动,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观看《建党伟业》这部恢弘的革命历史巨片,对重温党走过的100光辉历程,激励党员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党的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看《建党伟业》,使我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了信念、振奋了精神,激励了干劲。
2011年,电影《建党伟业》作为中国共产党90岁华诞庆典上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贺礼,一经上映就受到举国上下的一片赞誉。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立99周年之际,车载光学全体党员开展建党日活动,一起庆祝七一建党日。我又重温了这部红色电影。
1911年的辛亥革命始,民主共和风刮遍大地。民主,是一个让人心生希望的词,尤其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人们从旧社会的尘嚣中疲惫走来,都渴望着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从前额头光亮辫子甩在身后叩拜皇权,而今一切是“从头而新”掌握自身。
影片冷暖色调的交映,让我在灯光的明暗中似乎感受到了那时人们内心的冷和暖。整个影片暖色调占据大部分,然而通过实战的穿插让人切切实实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战争带给我的感觉更多是感伤,无休止的对抗带来的民不聊生、国力摧残,无数的牺牲和被牺牲都在争斗中一锤定音。历史的血与泪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纵观全片,有两段恋人惜别的场景。而蔡锷与凤仙之别,着实让我心头一震。在凤仙的依依不舍下,蔡锷留下了一句“天下人都知,我蔡锷爱美人不要江山,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家国之间的艰难抉择,每一个为中国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都是英雄,何为民族大义,皆不过如此。
这不是简单的英雄带领平民打败大魔王,获取胜利的故事,这部电影没有主角,只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将芸芸众生,于即将变革的大时代下,那激情却又迷茫的姿态描绘了下来。而这当中,一群并不势众的人,在不受人关注的角落里,找到了真正的前路!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距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中国共产党,便是有这些先驱者们在国步维艰的困苦中,在有着生命危险之中创立。自此,中国共产党团结起工人与农民,走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辉煌道路。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_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_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要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外企党员应当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为重要任务,在工作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投入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九十年历史沧桑、风云激荡;九十年英雄辈出、情深意长。党是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党是旗帜,指引着我们胜利的方向。没有任何一种文字或语言,能像党旗那样酣畅淋漓地表达着我们心中对党的敬意。数十年的悠悠岁月,早已把党铸成了我们胸中的一首神圣长诗,党旗就是这长诗里的“诗眼”,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岁月中消失,但一个人的拳拳之心却能永世长存。
√★√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被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的智慧,以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展现出的勇气深深的打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党伟业》讲述了1911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故事,这段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惨痛失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之后,并且向其他国家学习复兴之路的过程。
影片中有这样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党?我们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不计较个人是私利,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人。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希望,陈独秀、李大钊找到了一条救亡中国的最佳道路,提倡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了五四运动,鼓励青年群体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社会的变革,拯救民族的存亡。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重温了那个革命岁月,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红色文化具有时代的光辉,能够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十分地敬佩我们革命先驱的勇气,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铁路工作者,回想刚入路时的经历,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的努力奋斗,跟身边的同事学习,跟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不断的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但是我深知和革命先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忠于革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这些优秀的品质一直是我努力和前进的方向,我也深深的认识到,作为青年就要勇于担当时代复兴的大任,承担起历史的使命,继承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为新时代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人物与风云人物,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和即将到来。
1911年11月21日,孙文从海外启程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挽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1912年,三岁登基的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此举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然而不久,袁世凯称帝,中国又陷入了迷茫中。镜头一转,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报名参军,力挺孙文先生。1913年,南京被北洋军攻克,孙文先生流亡日本。
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方要求中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那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无法拿回自己的领土,真的是“弱国无外交”,令人心寒。1915年,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秘密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了当时青年的抗议。另一边,在日本的李大钊、陈独秀听说了这个消息,尤为愤怒,痛斥其是“自绝于国家,自绝于祖宗”。于是,二人决定回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传播先进的思想。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就读时也发出了无奈的感慨:国力穷竭,北洋政府无能。毛泽东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智慧的头脑,一腔救国豪情,逐渐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影片中,不仅有男儿们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掏出自己的心脏,点燃,只为那一点点的光,引起更多的共鸣;也有儿女情长,蔡锷假意拥帝,骗过袁世凯,只能留下自己的爱妻,独自前往日本,他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但为了与孙文先生相聚共谋国家大事,他选择放弃儿女情长,选择大爱,奔向远方。毛润之为了学习先进的知识,外出求学,只能暂别杨开慧“出去就是为了回来,这里有老师,有守长先生,还有……你”这般男子,谁能不爱。
4月11日晚,分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胡适。
曾经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帅气黑白照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介绍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他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一面,他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凡事须以理服人,他们不可以批判吗?马克思的学说只是个理论,岂可东效西颦、邯郸学步?!”这是他在评判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庶民革命”时所讲的。
从胡适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理论只是理论,即使是像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科学理论,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前成立的理论也有可能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理,在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能够适用的理论,在我们国家就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盲目地借鉴英美、日本的经验,枉顾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讲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不同于苏联的“城市包围农村”道路,我们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次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胡适曾在写给他人的信中谈到如何正确评价人物的问题:“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虽然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提倡,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但是在“五四运动”后,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总的来说,他的历史影响虽然有消极负面的成分,但大部分是积极的,进步的,因为他毕生精力都投注在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上,这给当时的青年学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起完整的人格和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