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1

“别玩了,吃饭了!”外面一阵噼里啪啦,我们灰头土脸地走进了屋子,一大堆鞭炮都被我们消灭了个精光。火药粉紧紧吸附在我们脸上,一个个成了小灶爷,放烟花是春节的一大习俗,可年夜饭,却不可缺少。

菜肴,年夜饭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各种各样的菜肴,成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我来到厨房端饭,厨房里烟雾弥漫,四姑正在麻利的洗净鸡肉,我便饶有兴趣地站在旁边观看。四姑首先将洗净的鸡肉放入锅中,大火煮15~20分钟,将漂浮的浮沫倒去,接着盛出鸡肉。然后四姑向炒菜锅内倒入少许油,加了三四勺白糖,糖热后,四姑放入鸡肉,快速翻炒,鸡肉上的色泽变成均匀的酱红色的时候,四姑向锅中倒入满满一锅热水,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取出一个调料袋,变戏法啦:葱段、姜片、花椒、大料、葱、辣椒、大蒜,依次放入,接着倒入料酒、酱油,满满一锅鸡汤里顿时像极了天女散花时撒下的花儿一样,煞是好看。汤汁烧开的时候转小火慢慢炖,大约20分钟左右,最后加少许盐,就大功告成、新鲜出炉啦!

随着大家共同举杯,共同祝福“新年快乐!”终于开吃了!我高兴地大夹特夹,来了满满一碗菜,呼噜呼噜吃了起来。大家高高兴兴,互相敬酒,聊这一年的开心事,脸上写满了笑容。整个屋子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上菜喽!”最后一道菜端了上来,大人们也开动了,老人们先夹,接着是大人夹。“小孩要多吃点。”姑父笑眯眯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菜,满脸的“岁月”———皱纹堆积在了一起,脸上写满了慈祥。大家都笑逐颜开,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满满的都是亲情。我们吃下去的,不是美味的菜肴,而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希望。

另一桌,正在高兴地看着手机里的朋友圈,看着这一年我们经历过的记忆,看着这一年的回忆做成的音乐相册,看着一个个真挚的祝福。姐姐们都咧着嘴发新年的祝福:红包。激烈地抢红包,抢到的围着餐桌炫耀,没抢到的紧张地等待,不管红包是多是少都很开心,浓浓的年味环绕着大家,我和其它孩子吃完了饭,毫不犹豫地冲出了四姑家,买烟花去了。

拎着一大袋烟花回来,还真有点像凯旋回归的战士。我们把烟花一扔,蹲在烟花旁边翻出了自己想要的炮,放了起来。不一会儿,大人们也出来了,看着烟花璀璨的火光,听着烟花清脆的响声,不由地笑了起来,已经长成大人的哥哥还跑了过来和我们一起玩,仿佛回到了童年。

愉快的年夜饭很快就结束了,大家给了压岁钱,纷纷离开,可是,这满满的亲情却缭绕在我身边,久久不散。是呀,这种骨肉亲情,是再锋利的刀,再长的时间,都难以割舍的。我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再快快到来,让我们再次欢聚一堂!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2

四川有麻辣鲜香的腊肉,江西有让人回味无穷的霉豆腐,在江苏高邮有文明各地的鸭蛋……这些足以称上是舌尖上的美食了,可我却认为这些远不及我家乡的美食——咸菜。小时候,在乡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回到外婆家,外婆就会从厨房的桌子底下翻出一瓶瓶腌好的咸菜。外婆总是端起一瓶,放在桌子上,转了个圈,觉着不够好,又摇着头说:“不行,这瓶还不够入味,要吃就得吃最好的”于是,又将这瓶放下,端起另一瓶。

终于,在精挑细选中,外婆挑起了一瓶颜色较黑的。打开那密封的盖子后,一股浓浓的酸味从瓶口发出。这无形的气味散布每个角落,最后进入我的鼻孔让我浑身发抖:“这什么呀?太酸了,真受不了!”我捂着鼻子就往门外跑去。可外婆总是很享受的样子,弯下腰去随手捞起一颗往鼻口送去:“嗯,这味道,够了,就要这样!”到了晚上,饭桌上都是黑乎乎的咸菜。有咸菜酸笋汤、咸菜炒苦瓜、咸菜炒大肠……看着这些,我忍不住流下口水,不是被菜的美色所吸引,而是“酸”到了。光是看着,就马上打开了食欲。就连平常不爱吃饭的妹妹一连就吃了好几碗,吃完了还用舌头在碗里舔了又舔。这让站在一旁的我不禁又往回咽了咽口水,我拿起筷子夹了一小块。菜入嘴里,脆、香、酸、甜、咸开始从舌尖蔓延开来,占满荤腻的胃口一下子就打开了……后来,随着爸妈来到厦门读书,接触到咸菜的机会越来越少,天天不是鱼就是肉,要不就是青菜,吃腻了,便会觉得这些不再是什么美味佳肴,只不过是平淡无味的几道菜罢了。一天早上,妈妈从菜市场搬回两袋的芹菜,我好奇地问了句:“这是做什么?”妈妈擦着汗应道:“好久没吃咸菜了,想它了,咱们也自个儿做!”我一听,乐了。

只要一想起外婆家的咸菜,我便不自觉地往肚子里咽口水,那味道,想想都让人垂涎欲滴。大约晒了一个星期左右,妈妈又把菜从阳台收起来,当天晚上就开始做起来。我拿了条小板凳,坐在妈妈旁边,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妈妈把一颗颗芹菜切成了一小段,用筷子夹起塞入瓶中:“去,去把盐拿来。”我从厨房里拿出一包盐。“往里倒!”我照着妈妈说的做了,我边倒盐妈妈边拿着筷子在瓶中将盐弄均匀。将一瓶都塞满后,觉得差不多了,又端起瓶子低下头去嗅了嗅,然后再在封口处铺上塑料袋,最后才用盖子扭紧。吃咸菜时享受,做咸菜更有意义了,自家做的咸菜,恐怕更香吧!一天中午,我打开饭盒,惊奇的发现:菜里竟有咸菜。我拿起汤勺,舀起一勺便往嘴里送:“是,酸酸的,甜甜的没错。可总觉得没有外婆家的咸菜好吃,是少了配料么?家乡的咸菜啊,究竟是什么值得我日思夜想,做梦也流口水呢?也许是那味道还未从我的舌尖散去吧!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 篇3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吃为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美食节目。有吃就有浪费,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却高达2000亿元。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的国家。在餐桌上多点的菜显的有面子,点的菜多吃一半留一半显得大方,孩子吃什么点什么才显得爱孩子,这就是中国人的习俗。

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是原来的吃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应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显得出了自己多么有钱,多么大方。这只不过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一种虚荣的浪费。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有多少人吃不饭,有多少人连浪费的资格都没有。我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用鸡蛋“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的不亦乐乎。

或许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去死。在中国,吃完盘中的食物是一种卑贱,被人看起的行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更何况我们已经是幸运的了,起码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我们浪费了的食物给那些吃不饱饭的人,那我们不就成了大善人

或许,有些人会说,浪费又怎么样,反正我有的是钱。对啊,你有的是钱,那么请问,你的这些钱就会用来吃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缕,恒念物力艰难。

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篇4

在我记忆中,奶奶是极会做甜食的,尤其是桂花糖。

八月十五月儿圆。每逢到了中秋节,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凝结成地上洁白的霜。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在我老家,中秋佳节其实还有美味的甜品——桂花糖。

八月桂飘香,每到中秋之时我便会想起老家的桂花,桂花树下的奶奶,和她手中为我静心准备的桂花糖。

依然记得很多年前,勤快的她每次做桂花糖时,我都会踮起脚尖,扶着灶台,看她搅拌浓浓的糖浆和晒干的桂花的样子。“奶奶,这么香的味道,你是怎么做的?”我好奇地问。她轻轻笑道:“桂花香,糖甜,在锅里熬。”等冷却成块的桂花糖端上桌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来啃,甜甜的,酥酥的。她做的桂花糖,是我儿时记忆里最美的味道。

后来,我长大后便离开老家上学,我和奶奶似乎渐行渐远了。但每年七八月份桂花盛开的时候,她就会给我寄来桂花糖。我知道她想让我在桂花香中度过美好的中秋节。而每次打开包裹时溢出的馨香总会让我回忆起年迈的她在灶台边氤氲的热气中熬桂花糖的模样。那时天真的我总以为可以一直陪伴着她,一直吃她做的桂花糖。

去年回到老家,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院落里满树都是金黄的桂花,馨香弥漫着整个院落,看着那清丽可人、丰腴鲜美的桂花,我眼前却浮现出孱弱的奶奶拿着竹竿打桂花的情景。

整理好心情,我推开沉重的院门,跨进门槛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奶奶坐在摇椅上欣赏着院子里的桂花。微风拂过,桂花纷纷落下,她伸出枯黄瘦弱的手,接住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阳光柔柔地洒在她身上,她看上去是那么的安详。

奶奶见是我回来了,高兴得似个孩子,牵起我的手:“走,奶奶给你做糖吃!”我看见奶奶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几缕白发有些刺眼,我的鼻子酸酸的,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做糖的步骤还与我记忆中的一样,我把那些晒干后褪成淡黄,因失去水分一碰就脆脆的桂花拿到灶台旁。奶奶在锅中放入一些水,“咕嘟咕嘟”水涨后,奶奶就将大勺糖放入水中,不断搅成浆,“嗞嗞”两声砂糖在锅中跳舞。待糖浆熬浓后,奶奶向锅中撒入桂花,卖力熬着。我连忙上前握住奶奶苍老瘦弱却不失温暖的手,和奶奶一起慢慢搅拌那香甜的糖浆。瞥见奶奶眼角含笑的目光,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桂花糖,唇边洋溢着糖的余温。甜在舌尖慢慢扩散开来,不知怎地,这次的糖尤为的甜。眼前被泪水蒙住,一片白茫茫,在模糊中我却清晰看到奶奶嘴角洋溢着甜甜的微笑,为我包着那些桂花糖。

爱在舌尖绽放,原来爱的味道是这么香甜啊!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光内容和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也屡屡打动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个例子: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的“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第四个例子: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的“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第五个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的“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6

酸甜苦辣咸,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五味交错编织,让舌尖触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品尝过许许多多的美食,品味过许许多多的味道,但舌尖上始终保留着那一缕挥之不去的记忆——外公的油酥饼。

外公常与我们说起,他和油酥饼的情缘。在外公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太外公便会拿出他的看门手艺油酥饼,这是太外公的同事、战友们来拜年时必备的年货,每个人都对油酥饼赞不绝口。后来,外公接过了这门手艺,油酥饼同样是很少做的,是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外婆、妈妈、阿姨也成了外公的助手,一家人为油酥饼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做出来的油酥饼照例是不留多少的,大多是送给来拜年的街坊邻里亲朋好友的。但外公总会很开心,不仅是成就感,外公更享受这种难得的亲情、友情、邻里情。而到了我和弟弟这里,油酥饼就成了一道日常尤其受欢迎的主食点心。到外公家,外公常常笑着让我们拿好些带回家吃,盘子一样圆的是白糖芝麻,鸭蛋一样椭圆的是咸味葱花,每一枚都由外公倾心制作。轻轻咬一口,细小的碎裂声伴随着层层酥皮粒粒内馅落入口中,香味便怦然弥散在口腔中,仿佛节日里飞向天空的朵朵烟花,光影只有几秒的存在,但盛开过的印记久久留存。

现在,我和弟弟也开始跟着外公学做油酥饼。外公将发面团和油面团揉成条,摘成一个个小剂子,两种小剂子各取一枚,发面小剂子擀成饼状包入油面小剂子,擀平,卷成团,再擀……然后包入馅料揉搓成形,最后,放到大锅里炕。对油酥饼追求完美的外公掌握着面团恰到好处的湿度、韧度,适当的火候和刚刚好的时间。外公一边手上麻利的做着活儿,一边向我们讲解着一个个步骤的诀窍。外公笑着说:“你们俩是我的心头肉,一想到给你们做东西,我就充满了快乐和力量!”此时,小小的屋子里满满的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和甜美的温馨。望着锅中被小火渐渐热得发黄膨胀起来的油酥饼,我的心也随着它们渐渐膨胀,温馨四溢。屋外的金黄阳光浅浅的洒进厨房里,给所有的静物都铺上了一层淡淡的宁静,光芒勾勒出外公逆光的剪影,外公银白的头发泛着淡淡的光晕,脸上带着胸有成竹和慈爱安详的微笑,伴着锅中油酥饼渐渐散发出的面香,萦绕心间,成了心底最美的意象。我把温热的油酥饼小心地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着,巴掌大的微黄饼儿上有点点金黄中泛着棕黑的焦处,多像那碧天里的月儿啊!游子们望着圆圆的月儿,思望故乡,泪湿衣襟,而这油酥饼,也包含着外公对父亲的多少思念和儿女孙辈的多少疼爱和深情!

人间美食何止千万?但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外公的油酥饼,那种甜香的味道和亲情的美好萦绕在舌尖,留存于记忆深处,在时光中凝成永恒的温馨……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篇7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家乡美食数不胜数,但我最喜爱的还是端午的粽子。那丝丝粽香飘进鼻里,勾起我对它的点点滴滴。

包粽子是家乡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妈妈就用丝线缠住包好的小粽子,里头装满了糯米,一个一个地串起来,挂在门钩上。年幼的我就搬凳子坐在一旁,双眼痴痴地看着。这时母亲都在一旁的厨房忙碌着,一面看着我发笑,一面用娴熟的手法将糯米红豆等揉进那光滑嫩绿的粽叶里。我的目光从粽子串上悄悄爬上母亲灵活的手指,凑了过去。

“好厉害,我要学!”看着我好奇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母亲笑着点头答应。只见她把宽大的粽叶轻轻一卷呈倒锥形,再用一个小勺子把白色的糯米舀进去,再夹放几块猪肉、香茹等名种佐料。等粽叶被塞得满满当当,母来就摇一摇,让糯米和佐料均匀混合。那粽叶里的小东西跑来窜去,在母亲一下一下的摇晃声中变得丰富多样,雪白的糯朱中夹杂着鲜艳的几点红或黄,勾起了我的馋虫。之后,母亲再把粮子叶风来回翻折,封好口,用绳子系好。

我急不可待地抽起两片粽叶,像母亲一样卷成一个倒维形,再把那些珍珠般的糯米舀进去。可哗啦一下,珍珠都从粽叶里倾泻下来,像晶莹的瀑布洒在我的脚上,地上。我手足无措,呆呆地看着一地的小米粒。母亲无奈地笑了笑,手把手地教我。年幼的我手掌不过几寸大,握不住那满满的料。握得紧时料又从上边跑出来。我左手捧右手接,可那些小米粒还是从四面八方溜出来,从空隙处决堤。我急得直叫,气馁极了。

母亲看我失落,停下手中的活。她宽大的手掌托着我的小手掌,把粽叶紧紧握着。母亲一边抓住我的手,挡着那些缝隙,一边舀进糯米红豆。那些圆溜溜的珠子滑进粽叶,却乖乖地待着不再溜出来。我不敢动弹,只是吃惊地看着妈妈的手一起一落,像有魔法附在上面。“好好托着,我给你包起来。”母亲的手松开我,把粽叶拉住再折叠。我的手又似乎承受不住那小小的粽,紧张地捏着,生悄功亏一篑。终于,母亲把粽叶塞好系绳,我的手得以解放。可因为我握得太紧。粽子早已不成锥状,而是一个圆鼓鼓的球。我却十分开心,不在意它的外表如何了。毕竟它是在我手上诞生的第一个粽子呀。“成功了!太好啦!”我咯咯地笑着。母亲也咧开嘴,两人的笑声在糯米香中交织着,钻进一个个翠绿的粽子里。那些粽子是我吃过最香甜细腻的,只因它里面有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耐心与爱。

美食不仅仅只是味蕾上的享受,那端午的粽子把母爱化作雪白的糯米,夹杂着粽叶的清香,高高挂着,悄悄诉说着,在我脑海里喃喃作语,时刻浮现着关于它的记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