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是一个命苦的人,但他意志坚强,勇敢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苦恼,一路中,风雨无阻,雷米历尽千辛万苦,虽然一路十分艰难,雷米常常饿着肚子,但最后,雷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看完了这本书,我十分感动,我们都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爱,每一天都活得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可我们却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会独立自主,连刷牙洗脸这些基本的小事都要他们帮忙,很多家庭都以为它就是最爱像风筝一样舍不得放手,但苦的小孩长大的以后一般都能建国立家,成为栋梁之才,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学会了洗衣、擦桌子等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长大了就能保家卫国,看到那里,我十分惭愧,也期望爸爸妈妈不要放不下心,让我们去“飞一回,自由自在飞一回”。
《苦儿流浪记》这本书又让我懂得了许多,以往我总老是和妈妈顶嘴,惹她生气,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如果没有爸爸妈妈,我就不会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也许会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也许还会被冻死、饿死,甚至会更悲惨的死去。雷米的处境让我看的胆战心惊,被卖、遭遇危险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亲人,我为自我感动庆幸。
想起以前总是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埋怨灯没有老板人家的别致精巧,埋怨食物没有别人家的美味诱人,埋怨衣服不像老板人家金光闪闪、漂亮动人,想起来,我们比雷米他们好多了,他们只能穿破破烂烂的衣服,只能吃一小块一小块面包,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又毫无办法,没有穿,一切都没有,他却十分坚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喜欢这本书,它能告诉我们许许多多道理,让我懂了许多知识!
这天是暑假的第二个周,妈妈给我买了《苦儿流浪记》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述了一个叫雷米的男孩被养父卖给了一个艺人,他跟他的师傅到处演戏来维持生活。师傅死后,雷米便到处流浪,做花农,挨饿,被人看不起……最后弄清身世后才过上好日子。
书中男孩子雷米不怕困难,勇敢善良,具有很多完美品质。刺骨的寒风中他坚持不放下,在大街上靠买一吃饭却从不叫苦,饥寒交迫差点被冻死,却没有一句抱怨……想想我们,在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袄呆在暖气屋里上课还不认真听讲,比起雷米,我感到十分惭愧,是雷米教我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勇敢,是雷米教我在生活中就应学会自立,我要感谢雷米,是他让我明白这么多道理。
雷米不怕困难的精神让我想起自我遇事就退缩的事情。记得暑假在奶奶家时,小区的每栋楼下面都有一个地下停车场,里面有电梯,能进到每户人家。每当我和奶奶散步回家,经常要透过地下室的电梯才能进家门。但每次走进地下室我都十分害怕,因为地下室很黑很大,所以我一向都不敢一个人从地下室走。又一次我买完东西回家,为了图方便没有走楼梯口的正门而选取从地下室走。刚进地下室我就开始害怕起来,我左看看,右看看,生怕突然冒出一个人来。正在我提心吊胆的时候,传来一阵阵哗哗哗的声音,我吓得拼命往家跑。事后我才明白,原先那是水管发出的声音。
我想,如果是雷米在这个时候必须会勇敢应对,不会害怕。今后,我必须要向雷米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不怕吃苦的好少年。
看完了,终于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感悟颇多。只是心口有点堵,看不到真爱的结尾,看不到幸福圆满的结局,主人公孙少平毅然的走着自己的坚实,不卑不亢,不屈不饶,那些真心的爱没有成为他的幸福,或遗憾,或退避,都是为了爱。一种大义凛然,包容博爱,真正男人的形象。恐怕这就是作者所希望读者所领悟的,一种奋发的精神。
看完了,留在脑海里的,慢慢的勾起童年时的模糊的记忆,一种似曾相识的情节,浓缩了的人生精华,不管世事变化沧桑,如何跌宕。支配人的是精神,是不屈的意志。
看完了,获得了什么?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历经苦难,享受爱情亲情友情,领悟生活的基本要素,站稳自己,让思想去飞,肆意奔放。也有自卑,落泊的日子,走过,变成记忆,变成财富,锻炼出不羁的灵魂。
最欣赏主人公孙少平的刻画,真实,顽强,这样的意志定会鼓舞很多人,脚踏实地的向前。美好而寒酸的初恋,却是靠最简朴的饭食而引起的同病相怜;贫富地位如天壤之别的温暖热烈,却以阴阳之隔而让人荡气回肠,真是欲哭无泪。最后走向的是什么?尽管不得而知,但经历之多,人生历练之厚重,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当金波找寻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的爱情的时候,联想起人生的种种冲动,一种纯自然的爱,盘踞着灵魂,八年。人不是应该活在自己的意象中,但你能不为这样的痴情而感动,而落泪?当,心中如期而遇的爱情来到时,是用世俗的眼光打量?是用市侩的天平称量?还是跟着爱情的脚步,信马由缰。当金波唱起别人以为是神经病的歌的时候,不要去怀疑金波的傻,千万不要,原谅年轻,原谅时代。让我们留下敬意,憧憬。愿那份美好,永伴一生。
当田晓霞随洪水逝去的时候,默默的为孙少平难过,就像天边美丽的星星的陨落,为什么如此美好,如此真诚善良的田晓霞,人生的脚步却如此匆匆。美好的一切,不定会长远,人生失望的环节,痛苦的片段,都是人生旅途上无法避免的事实。让思绪痛苦,清醒,只是为了更好的走好人生的未来之路,这样的代价是大的,但又会若隐若现在生活中,在痛苦中感受世事无常,感受天灾人祸,只要不倒下,昂首吧,继续自己的路。
时代的烙印,渗透其中,更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在特定环境下的思维,呈现着反反复复的,不停地锤炼着人格,信仰。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人的成长。
田润叶,多年前,这样的女人很多,这是我们善良民族的体现,是一种挣脱,尽管无谓,尽管折磨,但为了心中的那种朦胧,那种兄妹似的初恋情节,多么希望自己勇敢的找寻自己的幸福,不管世俗。但人是现实的,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为了亲情,惟有舍掉自己。当李向前腿残废之后,却毅然担当起责任,不仅仅是同情,是一种悔过,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
孙少安,成长于苦海,精明却懦弱,其实用懦弱,苛刻了点,只是家的责任,对爱的天平的砝码,缺乏一种价值观念,要走出那样的特定的世界,不融入无奈,真的很难。
里面的人物,都鲜明着自己的性格,浓缩了很多很多,客观的看待,领略路遥先生的意境,在自己的生活中借鉴发扬。
真情的贯穿,是小说的魅力不竭的源泉,重温自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粗读之后,不吐不快。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而言,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如沧海一粟、沙漠一尘。然而,在这样平凡的人生,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远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对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我想说,如果生活需要我们忍受痛苦,那么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白受么?它应该是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行动上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才是真正的平凡,这种平凡固然是我们不应该靠近的。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并不懈追求,那么即使平凡的人生终究也会卓尔不凡的!
在一些不满平凡的人眼中,高贵显赫的富翁是不平凡的,却不知有些富翁的亲人为了争家产而勾心斗角,他们最渴望的是平凡的幸福。有人说,明星们就是在走不平凡的路,他们星光闪闪、受粉丝们拥戴。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当他们的隐私被曝光时,他们是多么的苦恼,多么地想当一个平凡的人。况且他们在成为我们眼中不平凡人之前,又付出了多少心血!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鲜花背后浇灌的是鲜血和汗水。我们都是凡人,拥有的当然是平凡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于追求、敢于拼搏的心,那么你同样可以拥有精彩的生活和别人眼中不平凡的人生。
其实,平凡是因人而异的,只要心中向往平凡,你便会觉得平稳,不再那么计较得失、在意宠辱。只要我们心怀理想、不言放弃,那么在平凡的世界最终也会迎来不一样的光芒。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信念。梦想使你迷醉,距离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幸福和痛苦都会是享受! 放飞梦想,奋力拼搏吧,世界等着你去改变,在平凡的世界里塑造一个自信的自己!
以前,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一样,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貌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那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能够吃现成饭,能够赚钱,能够还俗,能够娶亲,还能够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那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齐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齐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个性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述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最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完美,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当我们在品味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代的词赋、六朝的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时,当我们在欣赏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时,我们不禁会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就在儒家领导下,两千多年间,中国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分析言之,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而一个人的生命,不只一个人而已,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中
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间之伦理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这是伦理社会给予政治的影响和变化。一般来说,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这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兴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灵魂归宿。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的原因。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从中国以往历史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强大。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我们现在放眼去看,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中国自从明朝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李之藻翻译》《谈天》,西方化才输到中国来。自此,中国便渐渐开始学习西方。可是,这时候全然没有留意西洋这些东西并非凭空来的,却有它们的来源。他们全然没有留意此点,以为西洋那些东西好象一个瓜,我们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搬过来!如此的轻轻一改变,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来,并且使中国旧有的文化步骤也全乱了。
因此,对于这些外来文化,我们要拿来,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周孔以来数千年,“伦理情谊,人生向上”早于人
心深处大有启发,今天。我们想要发挥中国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必定要将向上的精神提振起来,将“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的口号,常常在心目间一刻不忘!
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今天我读了《哈佛家训》,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我从这本书知道我以后做事、做人都要乐观、勇敢、坚强、有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成功快乐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5分钟造就一生》这篇文章。
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爱尔斯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卡尔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你每天总共要练习多长时间钢琴?”爱尔斯金说:“大约三四个小时。”“你每天练习间隔的时间都很长对吗?”“我想是这样,每次差不多一个小时,至少也是半个小时以上。我觉得这样才好。”“不,不要这样!”卡尔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很长的空闲时间。你应该养成一种用极少时间练习的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之前,或在午饭之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中间,哪怕5分钟也去练习一下。把短时间的练习分散在一天里。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14岁的爱尔斯金因为听了卡尔的忠告,使自己日后得到了不可估量的益处。后来爱尔斯金当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他用卡尔教他的积少成多的办法创作了长篇小说。他的授课工作虽然每天都很繁重,但是他每天仍有许多可利用的短暂余暇用来写作和练习钢琴。爱尔斯金惊奇地发现,每天无数个几分钟的时间,足够他完成创作和弹钢琴两项工作,而且最后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后我也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把吃饭前抽出5分钟,睡觉前抽出5分钟,玩耍前抽出5分钟……一天里就会有好几个5分钟,连在一起可能就有二三十分钟,甚至更多。每个5分钟里读会儿书,练会儿字,背一会儿古文,相信会有收获。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触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小豆豆因为调皮与无知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以及领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的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因此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我觉得: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小豆豆童年时的有趣故事,它就像一道丰富多彩的画,色香味具全的菜,为路人开启的隧道,引发着大家的想象。令我感到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从高兴的生活,发誓要当老师到校园生活结束,其实,大家不妨想想小豆豆的特点:朝气蓬勃、天真烂漫、十分懂礼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基本上具备的。我们每个人都像“小豆豆”一样,只是没遇到像小林宗作先生这样善解人意的好校长。因为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个很了解孩子的校长,所以这里的一切都遵从孩子顽皮的天性。小林宗作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平等、自由与秩序。比如:通过韵律操,让孩子们“在心灵和身体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散步让孩子们感受世界,学习知识;让孩子们在晚上扮妖怪,行夜路,来练胆量。他设置了适合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夺冠的运动会。他总能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到知识。竟能让人孜孜不倦的读。所以,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还更感受到了巴学园的学生们,对高桥君、山本泰明等残疾的学生的关怀……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要对生活有信心。更要在将来的生活中关爱残疾人,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呐喊》所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痛心。书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使我感到了心灵深处的深深的绞痛。至少与我们所熟知的当今社会比起来,那些活生生的人们所经历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革命,是十月围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战士牺牲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有的怀揣梦想,和孙中山先生“医治”中国人腐朽的心灵;有的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国家大事,但为了报答恩情,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革命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作用和鲁迅是相同的。他们呐喊,希望腐朽的中国人站起来说不;他们牺牲,为了新中国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为了两个字——国家。
“吃人”是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关键词。主人公认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勇敢发出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声。十月围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书,教给学生先进的西方思想,创立《中国日报》,带领学生上街发报纸,搞游行,告诉人们封建的君主专制需要改革,中国人民需要一个新的中国。
然而,麻痹的中国人没有觉悟,吃人的社会在继续蔓延。在这样的社会中,滋生出一种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们更加可怕,不但数目庞大,而且人数增长极快。他们不动手杀人,用的只是一双眼睛和一张嘴。
在观看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时,中国洋留学生在笑,他们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义士在奋力脱险时,他们围成一个圈,指手画脚,似乎这不是一场拯救中国的行动,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表演。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著。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也是就中国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在鲁迅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国,快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老人与海》读后感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
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我从那朴素、精确而又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描写中,进入了老渔民桑提亚哥的晚年生活。我读出了他的贫穷、凄凉,也读出了他的倔强和不甘,同时,他虽已年老体衰,对生活却仍保持那份固有的信心。他出海了,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捕到了一条大得惊人的鱼,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周旋,通过与大鱼的殊死搏斗,他在筋疲力尽的最后关头,终于战胜了大鱼,把它绑到了自己的船舷上。在搏斗的过程中,他心中一再出现一个念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曾这样高喊着激励着自己:"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然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在归途中,饥饿的鲨鱼接二连三地追上来,他拼尽全力,一条条地杀死这些掠夺者;老人回到岸边,他带回的只是一条巨大的鱼骨,一条残破的小船和一副疲惫不堪的躯体。他失败了,但他内心的骄傲丝毫不受损伤。他英勇地失败了,他是真正凯旋的英雄,一身伤痕则成了他非凡勇气的见证。在小小的窝棚中老人安然入睡。他没有失望,他没有被打败,睡梦中又要准备出海了,他梦见了狮子。
读完这篇小说,我发现,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遍顾所有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关键是你会梦见"狮子"么?你还会准备"出海"么?再出海,你就会有胜利的希望。我想,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和这种坚韧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部作品越来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至于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马林鱼的一幅空骨头架子,这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尽生命的能量,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过、奋斗过、的老人,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吗?这样的人生应该无怨无悔。
读完了《增广贤文》这本书后,觉得它十分有好处。它不仅仅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还教导我们我们如何学习。例如:忠厚自有忠厚报,豪强必须受官刑和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受恶人磨。从这两句话中,我明白要诚恳待人,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要把为人处世放在第一位。又如:钝鸟先飞,大器晚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这几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也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我读了《增广贤文》,还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不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夜适律动搞Γ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κ赖牡览恚这本书被人们奉�“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向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比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表达了时光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以免将来后悔莫及,读了这两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比如:“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告诉我做事前要想清楚三个问题:1、应不就应这样做?2、这样做对不对?3、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提醒我们不要鲁莽行事、不要想怎样样就怎样样;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则告诉我们交朋友要志趣相投,不要交酒肉朋友;“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告诫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委曲求全。
7岁,一个多么完美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完美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理解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我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我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我的可爱灵巧必须能够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齐。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齐。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我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完美的幸福。
小说虽是描述一派纯美宁静和谐舒淡的乡野风情,但其中也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如明海为什么出家,明海与小英子之间似爱非爱的纯美情感能持续多久。这些都隐含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闲适,自由灵畅,可见作者自然通脱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让人有一种隐隐的悸动。
少平和红梅之间是标准的“同病相怜,共同爱好”。两个孩子的家境同样很low,自卑与敏感让他们彼此心意相通;而看书则成为他们显示与其他同学的差异的唯一选择。这种相通让他们彼此感到温暖,这种选择则让他们有了些许骄傲与存在。
严格地说,少平和红梅之间不能算作“恋爱”。这段微妙的情愫之于少平,让他感觉到了一种骄傲与自信,打开了新的生活,人也变得开朗积极,有一种“天总是蓝的,云总是白的,阳光也不会偏偏不照在我的头上”的由衷喜悦,也是一种标准的理想主义。而红梅则无疑成熟现实的多,由于一直生活的比较压抑,从进城读书的那天起,她就寄希望于摆脱过去,融入高一个层次的社会,找一个体面的男朋友则是现实的途径之一。所以她对贫穷的少平是一丝一毫的“爱情”也没有的,有的只是基于个人感受的“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所以,同样是焕发青春,少平是因为与漂亮的红梅有了某种朦胧,而红梅则是因为放假吃的好一点,有了相对体面的新衣服。两个人的根本诉求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一旦家境与修养都很出众的养民突然关注到红梅的时候,红梅的精神突然就被阳光笼罩住了,这是个她一直梦寐以求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机会,相比之下,“同病相怜,共同爱好”的少平一下就黯淡无光了。
而在少平,却一切蒙在鼓里,在遭受篮球场上的“羞辱”之后,他很困惑的是为什么前几天还有“书夹白面饼”的浪漫,突然之间就“残忍”结束了。是的,他不知道,红梅早已“移情别恋”,开始享受新的阳光与温暖,只是给少平造成了“无意的风情万种”的感觉而已。
“失恋”事件让少平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坍塌了,“一厢情愿的爱情”失去了,在红梅含情脉脉地去医院看养民的时候,在红梅在众人面前含蓄地表达与养民的“不一般关系的”时候,少平的眼里却噙满了泪水。他暴怒,不解,有了各种幻觉与幻想,甚至默认金波找茬暴打了养民,而在养民的大度之前,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败了下来……
谢天谢地,我们的少平没有沉沦,而是把这次“失恋”事件当做最好的一次人生自我教育的经历,注定对他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情到此为止,少平与红梅之间再无瓜葛。唯一的例外,是红梅临毕业的时候,遇到她的“最大危机”的时候,少平挺身而出,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此是后话。
不管怎样,尽管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他们之间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善意与温暖,只是他们的人生从此分道扬镳,不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