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以回归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精彩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爸爸出差一两个月了,比去年出国的时间还要长。
一月二十三日武汉封城,出差了几天的爸爸刚买到回家的车票,却被告知回不去了。虽然在外地没因为他是湖北人而被歧视。可被隔离,每天也只能吃方便面。我是喜欢吃方便面的,但也晓得老爸天天吃方便面,是个啥感受。
此前几天,妈妈帮爸爸发出的返汉申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被通过了,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穿好防护服,戴上N95,坐上高铁,爸爸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家,进门的第一句就是:回家真好!
按计划爸爸要在家里的一门卧室单独隔离十四天,由妈妈或我送饭到房间门口。
那些搞笑的日常,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之前我和爸爸经常视频聊天,爸爸知道我们隔三五天就吃一次牙签串串,由外婆切肉,我和妈妈撒上盐和孜然粉,并将肉片串在牙签上,再放进锅里油炸,几分钟后就是一顿香喷喷的烧烤。每当全家吃串串和爸爸视频聊天时,他却吃着泡面,爸爸都馋得直流口水,我们全家看着也都心疼不已。
这不,今天爸爸刚回来,洗了个澡就直嚷嚷不是说好有串串吃嘛。我们三个对视一眼,苦笑,理解了爸爸在外生活这么久的不易,必须满足爸爸需求!
按照流程做好了串串,我正好没什么事,看到锅里刚炸好一个,想给爸爸先试吃,却烫烫呼呼烫啊我赶紧甩开肉串,这下好了,浪费了。
第二次我学乖了,先等油不再响了,再谨慎地吹了吹,才装进碗里,放到爸爸的门前,敲敲门。爸爸早已意会,快速开门,拿了进去。
身后响起了爸爸的声音,嗯,好吃好吃,太好吃了,儿子,再来两串!我撇了撇了嘴,但还是把装好肉串的盘子送了过去。
剩下的都是我们仨的啦!
我抓起肉串,咬了一口。香,真香。
爸爸又吃完了,问还有吗?还有吗?
爸爸回归的日子,家里不光是喜,还有忧呢!咱们还得担心担心食物够不够的问题啊。妈妈会心一笑:同感!
耳畔,又听见爸爸传来的声音。
海风呜呜作响,那是被历史的尘埃埋没了的珍珠在隐隐哭泣。
你总说,西方多好,欧洲一个小镇也有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节,文化气息之浓烈,令人神往。中国何时才能学到那文化的高度?在满是法国梧桐的柏油路上信步,随处可见雅致的露天咖啡座和慵懒的,享受生活的人们,中国人何时才能学会那生活的态度?
我摇头叹息,中国何需一心自卑地向西方学习?中国所需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学习吧,更重要的,是回归,回归到那远逝的文明中去,重拾我们的文明精萃,辅以现代思想的营养,那么,我们的文化之根便能稳稳地扎根在大地之上了。
那文化繁荣的时代,历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听!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有先秦诸子学说的思想碰撞,更有《诗三百》思无邪;看,那是有着四百八十寺的南朝,烟雨朦胧之间香雾缭绕,禅宗佛法,登峰造极;想!那是太平盛世的唐朝,天朝大国,盛产诗人,上至诗仙太白下至乡野秀才,人人吟诗,一本《唐诗三百首》句句精华,字字珠玑;吟!那是重文轻武的宋朝,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冲天豪气;读!那是满叹相融的清朝,一本《红楼梦》,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中国,又何曾缺少过文化?
我在你眼中看到了一丝松动。
是啊,在这卷帙浩繁的文字海洋里,恒久留传的灵魂,是先知的神明!是那沉淀下来的生活态度与逸趣。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自然生态的生活态度;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隐者闲适的生活态度;青莲有诗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既骑访名山”,这是狂放不羁行者的生活态度;更有周作人品茶的宁静质朴,老舍尝良乡的炒糖栗子,用木锤敲裂河蟹的老北京韵味。这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独特而考究的生活态度。中国人,又何曾缺少过生活态度?
我看到你眼中的惊讶与首肯,或许你已随我步入那灿烂的文明之中。
中国所需的,不过是回归罢了,难道不是吗?让漂泊无定几欲风流云散的文明,收拢于一处,我们的文化,便足以有千钧之力立于大地之上,那多年未稳的归属,又何等样真实!
回归到那远逝的文明中去,回归到孔子那精神至上的非物质文明中去,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暴发户式的享受,遍地可见的饭馆子同;回归到陶潜那不汲汲于宝贵的田园生活中去,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金钱至上,权利至上的人们;回归到中国古典文化中去,或许就会多一点真正的精神食品粮,少一点低我、俗的网络小说;回归到中国传统而的文化中去,或许韩国人就不敢叫嚣着屈原是他们的诗人,日本人也不敢大肆宣扬他们才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回归到那远逝的文明中去,做回那低调内敛,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所谓的文化入侵,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肥皂剧都会不堪一击,中国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上齐头并进,高速发展。
我看见你眼中闪烁着奇异光彩,你紧握着我的手说,回归,回归那远逝的文明,回归就在我们这一代,你漂泊无依的心,终于找到了落脚生根的地方!
历史长岸上,那被掩埋已久的珍珠正逐渐绽放它璀璨的光芒。
浅阅读是时下一种时髦的说法,这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方式与快节奏的生活相适应,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我更羡慕、更钦佩回归深阅读的人,因为他们有机会调动各种感官,体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经典无疑是庄重而伟大的。不过,现实生活中影响至深的,常常不是学者皓首不能穷的元典,而是删繁就简加了解说的选本。经典再经典,浓缩再浓缩,突出了主要内容,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却渐渐被人淡忘。我曾读过一篇散文,作者看到山里的孩子读捡来的旧书,其中的《蜀道难》一字不差,而城里孩子为了应付考试,只背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难道不是自诩为有文化的浅阅读者的悲哀吗?
读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我体会到深阅读的魅力。30年前,余秋雨潜迹半山的蒋家藏书楼中,研读古代文化典籍,他说:“我的生活立即变得纯净,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我不敢说这次深阅读改变了余秋雨,但它促使余秋雨开始慎重地思考一个大课题:什么是华夏文明?什么是炎黄子孙?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学者,若没有任何动机,怎么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思考如此恢弘的问题?是深阅读激发了余秋雨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将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愿意投身书籍的人。
其实,选择深阅读即选择了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我们在浅阅读中直接获取信息,很少认真思考。我们失去思考、钻研的主动性,得到的仅是一时的方便和快感,或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人群中炫耀的资本。而在深阅读中,我们解放想象的翅膀,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化被动为主动。
陈省身曾说:“读前人的书,欠前人的债。”读书为何会有负罪感?因为陈老从书中掘取的太多,如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读书欠债”?回归深阅读,使我们尊重作者,反复利用书籍中的资源和智慧,每一次深阅读都帮助我们挖掘先贤们不竭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回归深阅读,为自己疲惫的心寻找一个安静的归宿,在书中觅知音、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