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作为高考语文中专项占分的题目,已经让很多学生无策,很多家长着急,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中时评作文800字范文(推荐通用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为了一段舞蹈的原创大打出手,这看似无厘头,背后折射出的其实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问题。这也是笔者今天想来谈谈这起案件的主要原因。
从《今日说法》的介绍中得知,参与斗殴的两伙人,分别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叫“万秀村”,一个叫“大沙田”。而这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此次参与斗殴的100多个“社会青年”,只有4个是成年人,而且年纪的也刚满19岁。很多人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定罪,最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为5人,公开审理的只有1人。
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或者说问题。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辍学,正常上学的只有两三个人,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上学,开始在社会上混。按理说,这个年纪放在一般情况下正是拼命读书准备中考的年纪,而他们却在街头打架。
不过,我们在指责这群孩子“无聊”“无厘头”,居然为了一段舞蹈互殴的同时,是否思考过,他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这种舞蹈,甚至会为此大打出手呢?
“社会摇”是什么?笔者专门去查了资料,发现这是从农村、偏远地区等迪吧、迪厅中流传出来的一种舞蹈。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大家一起跳。在强烈的音乐节奏下,一群人步调一致,看起来很享受,很陶醉。
这些可以说明,该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几个孩子怄气所致的斗殴那么简单了,而是关涉到社会变迁下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和外来人员子女的管理问题。最迫切的就是这类孩子的教育如何落实?另外,这类孩子往往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约束,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又该如何解决?这无疑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思考的地方。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年过半百老人无人赡养,境遇极其困窘,不得已之下只得将子女告到法庭以得到赡养费地现象,使亲情孝道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亲情泯灭,道德沦丧。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本段的思路是引用加分析加质疑反问。不是简单地复述材料,而又紧扣材料的核心话题:无人赡养老人,付诸法律。这样的首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语句的反问与质疑很有议论气场。)
就拿年逾古稀地聂老汉来说,他地生活很困难,但儿子小聂外出打工已经半年没有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再看小聂,他起初没有执行,于是被录入“失信被征行人”名单,结果因工作和出行受阻,小聂只好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赡养费,这似乎也是被逼无奈下的举动。同样是无奈,大众好像自动会给小聂贴上“没人性”“冷血无情”地标签。七旬老人无人赡养,谁来担责?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单方面归咎于小聂,而要从更深层去探讨。
诚然,小聂有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他没有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但他自己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很拮据,甚至连最后要支付的赡养费都是借钱支付的,他连赡养费都负担不起。显而易见,他外出打工挣的钱很少,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过的捉襟见肘,再苛责他准时定期支付赡养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步说理。“诚然”一词,让文段思路迂回曲折,说理显得更透彻、更理性、更辩证。)
出现这一缺口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我们一向把家属作为最直接的赡养人,仅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辅助地备用“人选”,意识不到要双管齐下才会成为坚实后盾,二是我们过分苛责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哪怕个人已无力负担也要强行使其负重,但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力量有多强大,动员社会群体也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原因分析法。当然,更重要是这个分析是站得住脚的。从“措施”效果和“观念”判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谓深入、辩证。划线部分可以作为逐层分析原因的模板)
所以,要想堵住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关注并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关养老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确保“老有所养”惠及全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子女需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政府再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补助,也要建设和完善含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石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莫让社会保障体系地缺口无限扩大,防微杜渐,从养老开始。让老人有人赡养,让子女无沉重经济危担,才算是真正为民谋福祉。赡养老人,始于子女终于社会。
汉字,中华民族使用的文字,已经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小篆到隶书;后来便发展到了行书、楷书、草书。
汉字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象形字就是根据古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汉字逐渐演变成了像这个物体的形状,以此做为交流的工具。像太阳用甲骨文写就是像一个太阳周围散发着光芒,而月亮就呈一个月牙儿状。
会意字就是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它的意思,如:“采”字,上半部分就是由“爪”变化而来的,下面的“木”就是指植物。这样一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用手在采摘植物上的花叶或果实,这就是会意字。
汉字的年代久远,传说是仓颉创造而来。
秦朝时人们曾使用过金文,后来有些字难写,从而改用了小篆。就这样汉字从此进行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没有汉字,人们就无法正常沟通;如果,没有汉字,我们就无法读书看报;如果,没有汉字,人类的灵魂与修养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汉字”的意义远非两个字那样肤浅,而是见证着历史朝代的兴与衰,富与贱的历史文物,更是带领我们走向知识殿堂的法宝。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古代阿勒泰区域属漠北草原向西延伸的部分,地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曾长期为中国北方游牧部族西迁东往的通道和生息、角逐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关早期滑雪活动的描述,也与这一区域的古代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的《隋书》中,就有“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所说的“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以木板制成。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其中“木马”滑雪板为两只,形似弹弓,长四尺,宽五寸,分别系在两脚上即可滑行于雪上、冰上,速度可及奔跑的马匹;而“狗车”用木材制成,做法简单,造型似弧形的船,长一丈,宽二尺多,使用轻便,由数只狗在前面拉拽,人坐在上面即可于雪上、冰上滑行。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场大考。行进的中国,在以^v^同志为核心的^v^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向上的曲线。
成果不是自我遐想,数据是最好的说明。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两年平均增长,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再看“抗击疫情”的成绩单:在1月1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v^局长宁吉喆强调,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生产生活秩序总体稳定,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最少的,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亿剂次,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总人数亿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多的,这为经济增长筑了一个总的防线。从根本上看,正是疫情防控的务实举措,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全世界早有公论。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就指出:“未来,历史学家很可能会把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视为世界范围内遏制新疾病传播的典范。”话语看似轻描淡写,但过程却充满曲折与艰辛。当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时,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会采取最科学、最严格的应对措施。当前,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策略,施行“动态清零”的有效方法,在全国各地严格执行全链条精准防控,通过综合防控措施快速扑灭疫情。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皆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之上。也正是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才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抗疫合力,不断书写战疫奇迹。
如今,怎样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已成为国际社会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如何统筹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这是全人类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500亿只口罩、超过40亿件防护服、超过60亿人份检测试剂、超过16亿剂疫苗,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支持向发展中国家豁免疫苗知识产权,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展现担当。”^v^^v^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表明了中国是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的行动派,也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者。抗击疫情是场持久战,中国展示出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抗击疫情需要和经济发展两翼齐飞,双重胜利的保障,才能最终取得主动权。在全球经济因疫情影响遭遇寒流之际,中国积极主动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主张,让沿线国家坐上发展快车道;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盛会的如期举办,奏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铿锵和音;中欧班列这一钢铁驼队的无远弗届,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序运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开展国际抗疫合作的强大力量,也让自己的“朋友圈”越变越大。
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不管风吹雨打,人类都要始终向前。淳朴善良的中国人坚信唯有厚德载物,方能大道不孤。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站在守护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度,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此时,在北京如期举办的冬奥会^v^已经点燃,这场冰雪之约再次激发了全人类走出历史谷底的热情和冲劲。就像本届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所说的,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共战疫情,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明天。这个美好未来,我们当用行动共襄。(谢伟锋)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_,也是我们的20_!”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什么是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属于材料性议论文,但和一般的材料性议论文又有显著的不同:
一、时评类作文是以时事新闻事件作为阅读材料;
二、时评类作文要求直接对材料中提供的时事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这就决定了时评类作文的两大特点:1,旗帜鲜明(必须表态);2,就事论事(不要扯远了)。
时评类作文怎么写
1,关注时事
时事是源,作文是水。缺少对时事的充分了解,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要么无从下手,要么隔靴搔痒。
2,就事论事
重点剖析,事件本身。不需要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即便举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关。
3,旗帜鲜明
是非对错,立场坚定。不要含糊其辞,摇摆不定;也不要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4,深入分析
发生原因,产生影响。不要蜻蜓点水,语焉不详。
时评类作文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引用材料
2.分析材料
3.联系实际说道理
4.做出结论
时评类作文常用结构模式:
引 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析 充分(就材料进行分析)
联 紧扣(联系现实,扩展开来)
结 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母亲患癌后,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终于联系家人!自己过得不好,是离开父母的理由吗?虽然媒体报道不约而同在标题上标注了“高考状元”字眼,但人们并非特别关心这个特殊的身份,而是此事涉及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问题,触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据报道,20_年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理科状元杨仁荣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因一科缺考没能顺利毕业,之后既没考研,也没参加工作。父亲得知真相后当面质问儿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如果你想我们好,就去参加工作;如果你想我们死……”20_年,在给父亲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杨仁荣便失联了。
确实,我们应该为杨仁荣的“浪子回头”高兴,祝福这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团圆圆,对于个中的坎坷曲折,也没有必要纠缠不休。但是,此事所折射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缺失问题,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情日渐冷漠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囿于诸多因素,家庭成员之间似乎也存在这种倾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不堪重负的孩子和父母形同水火,甚至动辄离家出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父母当然有必要好好反躬自问,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孩子,也应该适当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今天,妈妈再也熬不住了,癌症把我推向死亡的深渊。人总有一死,我并不惧怕死亡,尽管我还不到六十岁。但我不希望带着遗憾和自责离开。回来吧!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妈妈的时间不多了。”思子心切之下,杨仁荣妈妈的一封信《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令人泪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告而别,甚至长期失联呢?失联9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太轻飘!
好男儿志在四方。没做出一番事业,反而落得个落魄境地,确实心中有愧。但是,有没有实现自己预定的人生价值,与“常回家看看”并没有必然关联。身处竞争之世,挫折乃至失败都是常态,倘若一落魄便失联,又有多少家庭会支离破碎?“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是心魔作祟,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平平安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经商致富、大展宏图固然是人生赢家,平平凡凡地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何尝不是幸福人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壮志固然可嘉,但可以作为自我激励,却不可一朝落魄便付诸实践。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就失联9年,可以理解但不可谅解。遭受挫折磨难了,更应该回到温馨的港湾,调整身心,整装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