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高中语文作文素材(通用10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精选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 家国天下篇
1.1 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1.2 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1.3 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2 立志立业篇
2.1 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指建功立业。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③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服务观点:①成大事者必立大志;②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③不同时代、世界观的人志向不同;④立志关键还要有践志的豪情。
2.2 课文素材: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逐,欲报吴仇,苦心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服务观点:①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才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直面挫折,勇敢崛起。
3 求师求学篇
3.1 课文素材:①或作讲演,则甲已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②北大的传统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学风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服务观点:①学习应当实事求是,刻苦钻研;②主观主义是学习的大敌;③谦虚、求实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3.2 课文素材:①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服务观点:①学习应有“穷且益坚”的韧劲;②逆境出人才;③学问来自不懈的努力。
4 道德品行篇
4.1 课文素材: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服务观点:①德怀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②高尚的德行是世间最美的情怀;③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爱人的德行。
引言
语文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阅读、词汇等,都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写作是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当前很多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都感觉难度较大,写出来的作文比较平凡,语言上没有新意、主旨不明确等,都是当前初中生语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源,由于有的初中生语言基础比较薄弱,掌握的词汇量不多,写作素材较少,当遇到写作任务时,脑海中并没有足够的素材用于写作练习。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累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各种写作素材的搜集,掌握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与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当前大多数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使得语文写作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作文练习没有兴趣,没有真正实现初中教育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写作教育,对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累积写作素材,并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借助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初中教育也不断改革,初中教育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多新的词汇,而应该要将其当做是一种全面教育,当做一种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进行重视,不断实现人性化教育和柔性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以写作教学为例,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重视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当前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交际能力等,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交际过程,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实现对话的过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抒发,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写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考核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对作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
2.学生的素材累积不足
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由于缺乏素材,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感情。很多初中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累积足够的素材,因此导致写作时难度加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老化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注重教学进度,一味地赶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基础。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初中生的语言基础不够扎实,对写作主题的理解不准确,只是?未康赝瓿尚醋魅挝瘢?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写作,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低下。初中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很少对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写作水平较低。
另外,写作教学的内容要也比较老旧,写作教育的关键在于素材,有趣、生动的写作素材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传统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对大纲教材中的课文当做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拓展阅读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得不到拓展,对学生的写作、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1.改变写作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虽然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学生依旧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目标都要进行明确,例如写作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借助优美的语言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长短结合,确定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帮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
很多初中生本身的语言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写作过程中更是感觉可用素材较少。对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写作素材的丰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好方法是加强阅读,阅读量的丰富,可以为学生写作练习提供很大帮助,经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模式等进行理解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材是语文课本,其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不到累积,因此,学生还应该要拓宽阅读范围,要涉猎一些其他的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青少年写作经典等,都可以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推荐一些难度适中的中西方文学作品给学生,其主题不能太过深奥,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写作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例进行写作技巧分析,课外要让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读后感,或者在阅读之后可以与其他学生分享经验,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各种文学作品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素材,用于写作。
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写作
写作的关键在于过程,教师应该要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且加强对写作过程的理解。在教学模式改进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平台,使得写作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加强情感引导教育,在结合“国庆”主题进行写作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播放一些建国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建国史上我国战士为国家发展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对国家、民族的认知,通过情感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抒发真挚的情感,提高作文的深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文学素材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它能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一国之文学蕴含着该国人们的爱憎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作品是人们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隐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中本性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评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的是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对文学素材的引用却很少见,,甚至完全不涉及文学作品的欣赏。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英语课时少,学生外语水平有限,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是重能力、轻素质的教育观念在作怪。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授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通过在教学中嵌入英美文学素材有助于逐渐转变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从而转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在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写读后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观点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习得的综合能力;此外,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生词、短语及句型结构上,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被动,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而非兴趣使然。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英美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绝妙的故事情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导入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从而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有深厚文化底蕴,志趣高雅,人格高尚,对他人和社会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而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最能体现人文文化的学科之一,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这些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只有在大学阶段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适应国外的生活和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写作范本,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语言知识,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适应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感受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将英美文化素材加入大学英语教学时势在必行的。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守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R]。2002年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学术报告。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向教学法理论提出这样的命题,即“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界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越来越迫切,教学法领域里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改方案,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教材、学生。“辩证的系统方法,是研究选择最优教育方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需要分析教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有规律的相互联系。”[2]在优秀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以其他两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许多教育家在论著中都论述了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学生构成一个教学过程完整的链,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相关因素是普遍联系着的这一规律。在此理论的起点上,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之间的“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我们把这种教学现象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3]现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接受力结构同构共振应该是中学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异质同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语文教师的教育力结构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我们提出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力结构这个概念,是想与教师素质结构相区别。关于中学教师的素质及素质结构,教育理论界有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教师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师风度仪表、教师体魄等,并对每项素质作了细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是指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知识与能力因素的最优组合。这种组合是建立在素质基础上相关素质因素的积极整合,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能力结构。教师的教育力结构由显性教育力和隐性教育力两部分构成。显性教育力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技能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隐性教育力包括行为动机、教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隐性教育力是显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语文教师的教育行为由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自身语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即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教育环节。在每一个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整合自身的相关素质因素,形成教育力。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应具有以下能力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四种力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当然,合力并不是四种力平均算术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各自权重不同的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对教材中各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力,是以尽可能多地拥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教学预见能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认识,对教学对象心理认知结构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教学对象,对教学效果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育目的。教学传导能力指教师将经过思维整合过的教育信息传达出去,高效地作用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信息传导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因素的发挥,对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的的控制,涉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置最佳教学情境。我们认为,教育力相关因素的组合及应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已经具有的从教的各项素质,并不等于能把各种教育因素最优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教师都应从最优化的原则出发整合自己的素质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结构,以对应教材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召唤结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对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编写的。教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协同起来。有学者认为,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4]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调整后的中学语文教材淡化了技术操作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作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选编课文时注重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材料。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统一,形成了一个有鲜明学科特色,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教学结构。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依据大纲的要求,将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结构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将其化为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序列,编排在各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中,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构成一个多层次对外开放的系统。[5]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给语文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是否能够从教材中抽象、提炼出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结构体系,并把这种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笔者在《论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结构的教学》一文中,论述了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结构的各个层面,即每篇课文、每个教学单元、每册课本、全套教材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并进而认为结构化、整体化、简化、格式化是教师掌握教材的钥匙和通道。[6]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一个有待学生实现的召唤结构。在这个召唤结构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的,思想教育结构、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是隐性的。教材中显性的召唤结构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共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是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进程、 目的有全面的考虑。语文教材中隐性召唤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对教材中隐性的审美召唤结构、创造力培养召唤结构、思想教育召唤结构的把握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教育部制订的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试验修订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鲜明的任务,然而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哪篇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审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几章第几段。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的选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鲜艳与深刻,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品格等,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这种特殊性质在于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更多地依靠学生接受力结构中的审美想像去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体验系统。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结构,要靠教师体验、想像去感悟、发现。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召唤结构,必须以学生能体验的以及可能体验的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记忆和想像性思维,去感知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形象、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进入审美境界。“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7]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某特定学校中特定年级的特定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没有对
Rain cats and dogs是一句非常受欢迎的俚语,几乎每个学英语的学生都懂得用 rain cats and dogs 来形容雨下得很大。
当然如果你不想用俚语的讲法,你可以说:"It's raining really hard.(雨下得很大)"或是"We're having a heavy rain."同样也是“雨下得很大”。
那“雨下得很大,我被淋成了落汤鸡”这整句话要怎么讲?“落汤鸡”在英文里常用"I am soaked."(我湿透了)来形容。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out there so I'm soaked.
2. We had a downpour. 我们刚遇到了一场倾盆大雨。
中文里常形容下雨像是用“倒”的一样,这在英文里也有同样对等的字眼喔!英文里用的是 downpour 这个词。所以“下雨像是用倒的”我们可以说:"We had a downpour."
另外有一个十分口语的讲法就是"It's really coming down out there.",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像是用“倒”的一样。
3. It's just sprinkling. 只是在下毛毛雨而已。
在英文里不管下“毛毛雨”或是“毛毛雪”我们都可以用 drizzle 和 sprinkle 这两个动词来表示。
Drizzle 这个词就是气象术语“下毛毛雨”的意思,而sprinkle 则是一个动词表示“撒”,但也常被用来形容毛毛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素材;想象力;综合素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素材的选择和编制直接关系到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素材选取和编制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童话素材在教材中的占比和选取,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儿童的想象内容、提升儿童的想象空间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素材的选取和编制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童话素材类型不够全面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素材的类型较多的数量是道德类和知识教育类,其中,道德类的童话素材差不多占据了全教材的四分之一,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童话素材类型不够全面的问题,给儿童想象力不断提高造成严重阻碍。例如:苏教版中的《小松鼠和大松树》,是从反面的角度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语文课堂呈现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小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经典型童话素材较少 根据童话素材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一般包括拟人体、超人体和常人体三种,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的形式是拟人体,而其他形式的童话素材几乎不存在,导致苏教版语文教材存在经典型童话素材较少的问题,使儿童的想象力受到严重影响。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七十八的童话素材都是教材编写者编写和选取的,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怀特的《夏洛的网》等经典童话故事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提高,致使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3.素材缺乏幻想和幽默特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才可以保证小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在想象空间里,幻想和幽默可以帮助儿童打开思维范围,使小学生得到探索创新启发,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发现,童话素材的选取和编制缺乏幻想和幽默的特质,使儿童的心灵与故事的内容无法达成共识,使儿童的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素材应思考的内容
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素材选取和编制存在的问题,想要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童话素材的类型 由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素材的形式仅限于拟人体,因此,要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想象力特点,将超人体和常人体的童话素材选取到语文教材中,完善童话素材类型,使儿童的想象力在不同阶段得到不一样的教育,让儿童的心灵感受不一样的童话乐趣。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以拟人体童话素材为主,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可以为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基础;中、高年级以超人体童话素材为主,如《小飞侠彼得潘》,可以让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无限扩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
2.拓展童话素材的内容 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童话素材中,道德类和教育类的比例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加入科学知识类的素材,同时增加一些其他课文类型,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给儿童开拓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将所学的知识相融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例如:《北风和小鱼》、《跟踪台风的卫星》相似的童话素材,选取最合适的篇幅,以拓宽小学语文学习的范围,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广泛运用经典童话素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想要不断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快速得到提升,选取经典童话素材,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如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讲述木偶皮诺曹的冒险经历,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童话素材的选取和编制中,一定要考虑经典童话素材的广泛运用,为儿童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使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