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作文(优秀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无用之用作文(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无用之用作文 篇1

物质社会,人难免略显浮躁。我们习惯用利益、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有价值的称之为“有用”,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少的我们就称之为“无用”,无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则争抢着去做。即使是读书,也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而尚能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地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本没有错,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获取知识、智慧的沃土。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把读书异化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看,读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的如此直白、通俗。为什么读书?因为那里有黄金、美人,代表的是权利、财富、享受,这一切都指向名利。原来读书是如此有用。因此,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由此,万千学子正襟危坐、挑灯苦读,“之乎者也”口中念念有词,物理、数学演算娴熟,心却梦想着那名利场里的功成名就。读书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用成了读书的最高理想、衡量指标。但读书岂能用“有用”、“无用”来评价?

老子曾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充满智慧的,他一语中的,用常人熟知的车轮、器物、房子,让我们明白那些无形的,看似无用的虚空,其实方为大用,事物的真正价值恰恰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形之物。读书也如此,读书确实可以获取一些实际的利益,例如学位、文凭、职位、财富,这些是读书可以看得见的有用之处,但是,如果读书只关注这些有用的获取,而忽略,甚至无视其中的思想、哲学、乐趣,则是迷茫、痛苦、可悲的,最终只会成为书籍的奴隶,像一个陀螺,被名利的纤绳牵引着,控制着,最终找不到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摆脱名利的束缚,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方自由天地,遨游书海,放飞心灵,获取知识,涵养精神。

当你挣脱了诸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的束缚之后,你必定能够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乐趣。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国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早年留学欧美,留学多年没拿半个学位,不为文凭而读书,不为功名而读书,而醉心于钟情的哲学、佛学。若按实用主义的观点看,他读得都是无用的书,因为一不能获取文凭,二不能求利,三不能生财,但正是因为不为眼前的实用而读书,反而读得自在、潇洒,在他眼里,只看到那浩瀚的学海里的智慧之浪花,思想之轻舟,当其他人在名利场里追逐的时候,他早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正领悟到读书的妙处,终成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傅斯年也是如此,欧洲七年留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只为学术不为沽名钓誉,治学涉及面极广,学术修养极高。

反观现在那些为装点门面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的所谓知识分子,是该汗颜了。所以,只有摒弃那种纯粹为有用而读书的错误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与惬意,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发现读书的价值。

读书,不为求名,不为求财,只为求知、明理,只为丰富内心、传承文化。正如罗素所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无用之用作文 篇2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张艺谋在64届威尼斯影展上曾这样评价他:“像李安那样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个人。”

有谁知道就是这位享誉国际而又被张艺谋高度评价的大导演,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整整做了6年“家庭妇男”。一个大男人每天要琢磨上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然后买菜择菜洗菜,既当改刀的又要当厨师……同时还要洗洗涮涮,照看孩子……繁复、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人的耐心,作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做家务活可以说是一大忌,因为繁复和琐碎会赶走你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而李安坚持了两千多个日夜,在做完家务的空隙他看影碟,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模式,有时间就构想剧本,琐碎的家务没有阻止李安靠近自己梦想的脚步,相反,他对家庭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失业反而让他“被迫”高强度地深入了生活,于是6年后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于是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情节,于是有了他把中美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庄子》中有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不能停止迈向梦想的脚步,李安说:“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但重点是你能不能去实践它,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追逐梦想,改变世界。”如果你是个追梦的人,那么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勇敢地追逐梦想,有时你不得不“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但只要心中有梦想,你就会在无用之用中超越自己,像李安那样终会修成正果。

无用之用作文 篇3

在当今讲求效率的社会当中,做一件事情是否拥有成为人们衡量是否有效率的一个常用标准。但是正如庄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都有一定的用处,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

在很多励志文章中,作者都会说到把握时间追求梦想。第一次看到类似的说法时,我就在想:时间是用来追梦的,但是人生除了梦想就没有其他事情值得花时间去做了吗?陪伴家人、运动休闲等看似和梦想无关的事情,其实都能对梦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花时间陪伴家人,有利于得到家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运动休闲可以让自己适当地放松一下,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对我来说,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对我灌输有用论。父母认为读书有用,所以我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任何娱乐都被当作玩物丧志;父母认为学才艺有用,所以我的周末就要花时间去学父母认为有用的才艺,而我想学的才艺就被他们当作浪费时间、金钱、精力的无价值事情;父母认为补品有用,所以即使我不喜欢吃也要吞进肚子,而我想吃的东西成了他们眼中的垃圾食品。就连我交朋友,也要我和乖巧成绩好的同龄人交往,说是能带动我学习。从小,我就要做各种有用的事情,虽然父母是用心良苦,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快乐,更想做一个无用之人。我所说的无用不是指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会做,而是可以自由地尝试很多事物,即使是别人看来无用的事物。

曾经看过一本小说,小说的男主角是体校的学生,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但是他坚持要在毕业之前考到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教练和同学都笑他傻,毕竟对于运动员来说,这个证书对他们的运动事业一点儿帮助也没有,反而需要花时间、金钱、精力,很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更何况体校的学生一般英语基础都不太好,要得到这个证书难度很高,实在不值得。即使没有人支持他,他也独自努力着,兼顾训练和学英语,最后真的让他拿到了证书。一年后,他到国外比赛,因为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他并不像同行的队员那么忐忑,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独自和外国的教练和工作人员顺利地沟通,比赛时发挥得比平常更好,让他拿到了好成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所谓无用,我认为是一种短浅的看法。一切皆有可能,现在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会在将来带来一定的帮助,而且很可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有时候就该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总能学到一些东西,或是明白一些道理,对以后的人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人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有用的事物上,更应善于接受无用的事物,发掘其中的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作文 篇4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言说:“我觉得文学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没什么作用。”这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一个哲理:“无用”的东西往往能有大用。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没用,可要是给你一粒种子,泥土就能孕育出伟大的生命,彰显非凡的作用。可见,无用之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庄子的朋友惠子得到了一个大葫芦,金玉其外,败… …絮其中,不能吃;形体巨大,难以舀水,不能用。他苦恼地去找庄子征求意见。庄子却说:“你为什么不以它作舟,系在身上,徜徉于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东西,在常人拘泥的眼光,呆板的思维,狭隘的常识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庄子一样博大的胸怀、辽阔的胸襟、开拓的意识,即使朽木一样的葫芦也可以凭借它来一场逍遥游。所以无用向有用的转化,在于我们的胸怀,胸怀宽广,自然能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豪杰们都养门客。即使许多人完全就是来当寄生虫,吃霸王餐,公子们都欢迎。最有名的算齐国的孟尝君,养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可偏偏在他有难的时候,门客们学鸡叫,迫使门将以为天亮而开门,救了孟尝君一命。冯援也是孟尝君下的一门客,刚来时只知道对着长铗唱歌索要吃的穿的。他去收租,竟把租契全烧了,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废物,不会办事。可正是因为这而造就了孟尝君的“三窟”。所以,从无用到有用,还需要耐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此时无用之人,无用之事,未必不是彼时大用之人,大用之事。耐心能把无用酿成有用。

曾有一棵参天大树,虬枝纵横,朽洞遍布。生长在那儿已有几百年了,他身旁的树全因高大挺拔被砍伐,而他却因无用保存了下来,木匠走过来只是叹息:“这样的树,砍了无用,还不如让他长在这儿供人乘凉。于是这棵树得以永存。从这可以看出,谦逊退让也能使无用向有用转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看似有用的东西却因锋芒显露而毁灭,没有的竟因低调而存活。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世上哪有什么无用的东西?只要你有宽广胸襟,足够的耐心,和低调的态度,无用终能变为有用。

无用之用作文 篇5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大都在追求有用的东西。事,无利不为;人,无利不交;书,无用不读……人在功利面前,甚至表现出极度的急功近利和无尽的贪婪,贪名,贪利,贪色,贪完美,岂不知所贪之事,都是无用,都是空。这让我想起了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

太多的“有用”,都是当前所需要的东西。钱挣得多了,可以买大房子,可以买好车子,可以出去旅游,可以活得更有面子……于是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不惜一切代价。岂不知人生从来都是得失相伴,得到的同时,也在意味着失去。紧张的忙碌或许能换来大量的财富,失去得却是时间、健康、与亲人陪伴的机会。曾经我也耐不住寂寞和平庸,每当我雄心壮志说要如何如何时,老公都会说:“你什么也不用干,上好班,踏踏实实管好孩子就行。”女儿却说:“妈,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什么都不用管,也不要去干那些您原本就不喜欢的事情,好好读书、写作,自己玩高兴了就行,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于是乎,我就成了一个无用之人,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读书读到共鸣之时,忍不住就抄下来,实在仍意犹未尽,就从网上搜出经典原句在朋友圈与众亲友分享。写作写到忘情之处,全身心投入其中,什么都听不到,甚至连自己都会忘却。可也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日日滋养着我的灵魂,让我不断调整失衡的心态,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看来人还是要做些别人看着无用、自己却很喜欢的事情的,如阅读、书法、美术、音乐、写作、马拉松长跑、摄影、旅行等,能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当成人生修行的一种途径。

有些人非常不理解那些如痴如迷地做着无用之事的无用之人。其实,所谓的“有用”之事,往往会使人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无用”之事,才能使人达到精神上的愉悦。马拉松长跑,看似是一项体育锻炼项目,愉悦得却是人的精神,任何肉体上的不适都是暂时的,而“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却是永恒的。一个人坚持这项运动越久,就会变得越自信、坚强、勇敢、宽容,并能引发深思,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进而从容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和磨难。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时,精神上才会变得更加富有,不再在乎物质上的贫富,开始满足于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美国著名学者梭罗说:“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常言道“欲无止境,知足常乐。”财富的积累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能让人节制欲望、及时享乐的是精神上的富有。《颜氏家训》中说:“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是说:宇宙尚且有极限,而人的欲望无穷尽,只有减少欲望,设立界限,才能知足常乐。

刚来北京时,我渴望能有自己的一间房;当有了一套房时,我渴望有两套房;当有了两套房时,我又渴望有一套房能换成三居。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却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我静下心来读书、写作之时,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富有了许多,对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不再老买衣服老没衣服穿,而是有得体的衣服可穿就不去再买。有些物品能用就坚持再用,不轻易淘汰。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而不随便浪费。生活极简,才会极美。

能走出去旅行,真得不见得是因为富有,而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舍得花钱买几套房子,却舍不得花钱出去旅行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北京的一位朋友家里只有一套房,儿子结婚后租房住,喜欢旅行的他退休后和老伴潇洒游世界。虚荣的人,努力挣钱给别人看,很少舍得用来取悦自己。真实的人,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更加注重取悦自己。

人都是被比穷的,在“比”字面前,越比越穷。当一个人,精神上变得丰富时,才会随心而活,不被欲望牵着走。有道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喜欢《圣经》中这样一段话“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我不恨你,但也不会原谅你》,只是你不原谅的人,又会如何不恨?只是走着走着,一些人,一些事,都已远离了你的世界,当恨与不恨已经不再重要时,也就选择了淡忘和原谅。任何一种感情,在爱与被爱之时,都会伴随着伤害与被伤害。在我们被伤害时,想想我们也会在经意不经意间伤害别人,一切都会释然。苏格拉底说“未曾自省过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罪,如果没有自省过,就不会懂得真正原谅别人。

当你一直都在努力奋斗,而一直都感觉不到快乐时,一定要思考也许是“有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需要适当做些“无用”的事情来滋养心灵。多做些利人之事,多有些君子之交,多读些无用之书。无为之为方是大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作文 篇6

中国的一个教师团访问日本大学,发现日本大学生不仅有繁重的课本知识,还要学习农业、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位中国教师问出了那句经典的问题:“这有什么用?”日本教授回答:“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生活。”

这个例子大概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大学里做一个农夫”有什么用的问题——教育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生活的技能与态度。“不务正业”的无用之后,往往可以是生活中最有用的技能与态度。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无为清修,用在当今社会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与其刻板功利地死磕书本,不如放学生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耕耘花草的时候,我们不谈分数,不求功利,只用心耕耘足下的土地,聆听锄头奔向土壤时生命最本真的呼唤,任由它荡涤我们早被世俗尘封的心灵。

无用之用,用在无用。太多的功利会遮蔽我们的心灵,磨损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教育中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并不在于收获了多少可以实际衡量的财富与人脉,而恰恰存在于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生活体验之中。正如那位日本教授所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本身。

在生活中,无用之处往往闪烁着最智慧的光芒与最动人的光辉。

或许在早晨起来时,我们可以少些对工作学习的念叨,多享受清晨微风抚弄大地的情致;在周末,我们不必埋首于桌前忙着业绩与分数,而是骑行至郊外,领略路边悄悄向上的小树的生机;在课堂上,我们不会拘泥于文言文的背诵默写,多谈谈苏轼在逆境中仍阔达向上的乐观,多谈谈翻译大家许渊冲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得连外国人也为之动容。

这些时候,工作对我们来说不知识薪酬,学习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分数。这些看似无用的,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并最终构成我们的生活。

洋务运动开办新学堂时增设算术课与机器制造课,当时的大臣和百姓也大多不理解:这有什么用。可是,正是由于这些当时的“无用之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如今,这些知识技能也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

历史的滚轮不停向前,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换代。无用之用,用在无用。少一些功利的追逐,多一些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多听听心灵发出的拷问,多向生活本身求答案,或许“这些都有什么用”的问题会少很多。

无用之用,用在无用。无用是生活的馈赠——馈赠一方净土安放灵魂。

无用之用作文 篇7

叹“有用”之轻浮,悟“无用”之隽永。

——题记

宁静的午后,阳光既不炫目也不暗淡,柔柔地撒在脸上,随性翻开一本喜爱的书,就着微习的清风,一字一句地吮吸,那一个个仓颉汉字,缓缓流动,汇作涓涓细流,淌进我的心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抛去世俗的繁华,追寻心灵的救赎,才是真正令人向往的境界。

然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却不给阅读留有一丝余地,越来越多的人把功利作为毕生所向,憧憬那纸醉金迷的生活、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地位。阅读,也自然成为他们嗤之以鼻的“无用之物”,“浪费时间,对生活一无是处”成了他们对阅读的定义。但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社会的“无用之人”。

我们看日出,观日落,赏美景,看花,听雨,闻香,饮酒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事看似无用,却都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持着一颗平常心,去体会心灵的触动,才能真正充实灵魂。既然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那就去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吧!

我们每个人都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一定是“诗和远方”,也不一定要终其一生追求一事。但总要有一个方向,当你沉浸于它时犹如置身苍翠葳蕤,忘掉一切烦恼,满心欢愉。正如诗仙李白醉情于诗歌,狂放洒脱,自由不羁;陶潜归隐山林,向往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宁与惬意令人神往;文天祥忠于国家,舍身取义,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道出多少爱国的豪情壮志……这些看似“无用”的追求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永生。

阅读正是如此,在你抛去杂念,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一段段有活力的文字,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时,你能寻觅到文字背后的感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我们待人接物的素质,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生活,固然不会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我们总得学着去打造些“诗和远方”,去寻得,那污浊世界的一方净土,创造只属于你的辉煌。

金钱、功利却绝不在“辉煌”之列,那穷极一生去换来的绚丽、荣光、满足,只不过是短暂的欲望的发泄罢了,然而人的欲望是绝无止尽的,看似“有用”的利益却只能让欲望越发膨胀,一步步逼近犯罪的红线。

我们应该注重的,绝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心灵的升华。去在书中感受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去在书中体味每个故事所传达出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去在书中探寻那看似“无用”却让人受益终生的精神的力量。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上一些无用的时间。也许正是这些“无用”之用,让我们得到生活的启迪,让我们拓宽了生命的宽度。

无用之用作文 篇8

《无用之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的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所以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展览无用的东西竟然创造了成功!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位置,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异彩!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哪里他发现了一大堆兰草。经过他的仔细辨认之后,他确定那是兰草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兰草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家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的把锄头借给了他,只不过有一个要求,他想去看看是什么花让旅行者如此着迷。看到了之后,农民很失望,说:这种草是没用的。我们曾经割回去喂牛,可它连嗅都没嗅一下。几天之后,旅行者回到城里,成为了一个富翁。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有用的。

无用之用作文 篇9

人走在路上,脚踩的只是那一寸地,而旁边不需要踩踏的空地,似乎是无用的。但庄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有用之用,方为大用。既然其他地方都没用,如果把其他地方全部挖至无尽深,只留下一条走的路,你还敢闲庭阔步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们习惯于将事物分成有用与无用,科举制的时代,百姓传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狭隘的人才观来看待人,中第便是人才,落榜便不是。

过去如此,现今亦然。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有用论的观念,从小就被问“学这有什么用”,步入中学,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校只学考试内容,其余一概不学。推及社会,现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施政者追求产值,牺牲环境,功利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社会被实用主义所裹挟,太过于功利,导致对成功和金钱失去理智地膜拜,对精神价值一类的不自觉地藐视,一概贴上无用的标签,社会开始急躁,渐渐失去那一份安宁。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社会的趋利浪朝,也源于个人的认知。

轻易地划分有用与无用往往是因为肤浅的认知。富兰克林邀请他人来看他发明的避雷针时,一位女士提出,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回答道,那么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用时间的观念来提醒她,只是暂时没用。就像庄子用空间观念反驳的那样,人不只是需要脚踏的那一寸土地。由此所见,个人肤浅的认知是一重要原因。

无用之用,方得从容。《庄子》中写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陈道明喜欢从“有用”的世界挣脱出来,做一些“无用”之事:读书,练字,下棋……冯小刚取笑他他这么做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有用,陈道明却淡淡回应:“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才意味着从容自得。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乔布斯大学退学后学习的美术字体在当时看似没用,而后来应用到电脑设计上,使得苹果电脑一推出便大获成功。当时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却成为了他成功的钥匙。人生最忌急功近利,留一些无用的时间给自己,培养一两个无用却真正喜欢的爱好,久而久之,无用,也能成为大用。

无用之用,淡淡的人生味;有用之用,浓浓的胭脂香

人要生活,也要生存。生活需要诗意,生存需要功利。二者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切记不可极端化,一味高举无用主义大旗,抛开生存空谈生活,只会沉浸在老庄哲学,安逸于世外桃源,与世界脱节;一味高举实用大旗,急功近利,眼中只有生存,终究会变成一个“空心人”,落的一身疲惫。

在有用的世界中寻找那看似无用的一抹空白。某天,手中的丑石也能变成陨石,划破星际,璀璨一片天。

无用之用作文 篇10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无用”的“大用”了。

看看身边,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 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浪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 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 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