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的演讲稿(通用5篇)
先说读书。学生,以学为生。书生,以书为生。坐在这里,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我又无话可说,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已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论语》被誉为心灵的经典。生而为人,先要学做人。因为在来到人世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人,虽说佛教有前生、今生、来生之说,但我们实实在在作为人来到来到世上,此生确是第一次。所以人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开篇,大有深意。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所以要学会做人。我们能成为一个人不容易,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做人,唯一的一次人生。做人的过程就是学做人。《论语》开篇,对天地宏大悠久都没有说,先说怎样做人,讲做人的方法和理念,讲人生的价值观。你看,前人把他们的思想都留在典籍中了。开章第一句说做人,我们读的是前人的遗训,要把我们的心灵陶冶好。以文来化人,从而成为有学问的人。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和大家一样,我平时也读书。这几年来,每每吃好早饭,就回到办公室,大声读书,放开声音读,神清气爽,好惬意的!近段时间读毛泽东诗词,好多已经会背了。到双休日,女儿回家来,吃好饭,我就背诗词给孩子听。孩子学过的诗词,我有时就故意背错,女儿就给我纠正。女儿的普通话比我标准,我老是闹出笑话。哈哈哈,欢声笑语充满家。读书是多么快乐!
我们平时都看电影电视,看过抗日题材的吧,里面的日寇是多么不堪一击,如、。就是笨蛋白痴大傻瓜,被英雄人物玩得是团团转。事实是这样的吗?no!事实是中国的大部分国土被沦陷,人民被欺凌,而编导们还在意淫!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例。
大家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吗?前几年很热播的,她讲的是抗日当中的一次很有名的战役——战役。电视里讲我们是如何以少胜多,杀得敌人鬼哭狼嚎。事实呢?
时间:1944年6月4日,地点:(位于中缅边境,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情况:已经节节败退,我们已经进入反攻;我方已经绝对掌握制空权,经过盟军的飞机轰炸。我方兵力:近3万人,兵力:2千人,打到9月7日,历时3个月零3天,才攻克。军战死1250人,我方战死4000多人,伤3000多人。x方的单兵作战能力,阵地的布防,火力点的设计,意志的坚强等等,向这样的人表示,应该不是耻辱!
战后有十几个兵逃回,前些年,他们借来中国旅游的名义,给战死的战友立了碑,甚至给战马也立了碑。每年都派人祭扫。而我们呢,据说以前也立了碑,可如今是残垣断壁,没人管理了。
这真实的事例有些使人难过,残酷的战争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所以说读书使人明事理。
真实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对于每个人来说,孔子非常有名。但在我看来,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被捧为“教主”式的人物,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唐玄宗首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而我今天所讲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后人尊称为“孔子、孔夫子”,简单归纳起来:孔子首先是个哲人,是个有思想的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次,孔子是个政治家,但却很失败,思想直到死后才为后来的统治者所接受;再者,孔子是个伟大的、完美的、超越任何时代的教育家,中国的教育史首先应该从孔子写起;最后,孔子是个人格高尚的好先生、好老师。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大约距今2500多年,这个时期世界上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他们促成了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及印度的释迦牟尼。
孔子一生做了些什么?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孔子从小就喜欢研究礼节,并且特别感兴趣。
孔子生活的鲁国,首都曲阜地处泰山之南,是当时周文王之子周公的子孙的封地。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的情况是周天子手下虽然拥有众多诸侯国,但本身并无实权;各诸侯国下面封大夫,其下为家臣。当时孔子生活的鲁国,最有势力的不是诸侯,也不是大夫,而是底下的一个家臣,这让孔子感觉到礼节出现了问题。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连鲁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了运用,这不是很高兴的吗?你们从各地方来到这里共同学习,这不是很快乐的吗?人们对我们不了解,我们也不要不高兴、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经过几十年的揣摩,我猜测这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话,当时孔子肯定不止说了三句,但鉴于当时没有纸和笔的局限,弟-子们可能只记录下这最重要的三句。
而《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们记载下来的孔子的言论。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整本《论语》连正文、加注解还有翻译,如果每天看8小时,一个人两天就可以看完。但是我提倡在弄懂大概意思的前提下再读《论语》,否则只会死记硬背。
孔子在出使齐国时,曾听过一次音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也不过如此,孔子说他想不到音乐会迷惑人到这个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音乐。“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科目中的“六艺”,孔子在上课时,甚至允许学生在下面随便摆弄乐器。由此联系到目前不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轻视音乐,这是十分不好的。
孔子四十而不惑,在孔子的子弟中,有两个人比较重要。一个是季路,此人比孔子小8岁,身强力壮,是个侠客,负责保卫孔夫子;另一个是颜渊,虽然年轻但十分谦虚、好学也十分聪明。
一次,三人谈论起志向的问题。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两个学生的志向,子路愿意把好东西如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即便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自己做了好事,不骄傲,不到处宣扬,自己该做的劳累的事,不会推到别人身上。子路进而反问孔子的志向,孔子希望“年纪大的,平平安安;朋友能够信任我;年轻的人,能够想念我,愿意到我这里来读书。”由此可见,孔子教书时,十分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但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这一点十分难得。
50岁时,孔子开始做官,但从政基本失败,在外流浪了20xx年,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走散,人们形容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68岁时,孔子回到自己的祖国,开始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学生也逐渐增加,5年后(72岁)去世。孔子一生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首先,“仁”是孔子一个重要的思想。《论语》里曾出现过几十次。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是“仁者爱人”———非但爱你自己,还爱别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广泛地爱许多人,这样才算仁。但孔子思想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孔子往往从家庭关系出发,把父子关系扩展到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一次,孔子游学行至泰山,看到一个妇人在哭自己的儿子,妇人说自己公公被老虎咬死了,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妇人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妇女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是这个地方没有苛政。”于是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
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你自己要想站起来,也应该让别人站起来,你自己要想发达,也应该让别人发达起来。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重要、最精华的思想。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痛苦和不平等都是因为“己所不欲,施于人”而造成的,现在这样的人很多,尤其是很多家长,把自己当年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在子女的身上,这很不公平。实际上“己所欲,也不应施于人”,因为别人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和想法。
第三,“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最有哲理的思想。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因为不同而产生和-谐。这就像交响乐,小提琴跟大提琴不同,大提琴跟长号不同,虽然每个人的乐器各不相同,但合在一起就十分动听。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元化”。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和我们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和睦相处。要说孔子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他过分地讲究礼仪,过分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以至卑己而尊人。
最后,我们强调讲座只是将孔子回归到原来的面目。同时我提醒广大小听众,读《论语》要读好的地方,而不要把它当。
同学们!在祖国和平的蓝天下,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我们比先辈拥有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能心无旁骛,日以继夜地遨游学海,向书山攀登。我们成了新一代读书人,志存高远,只争朝夕,我们要在学好课本知识后,博览群书,在书中读李白的潇洒,读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历经苦难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不仅如此,读书使我们逐步建立起和古今中外伟大作家之间的交流,依他们的指引,历史的大门为我们洞开,未来为我们展现理想的蓝图。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
有这样一个故事,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的时候,最希望得到一本书,他是渔民的儿子。白天,他跟父亲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有一天,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打鱼,忽然,一阵狂风,大海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把吹落的帆篷扎结实了,渔船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后,父亲把他拉到身边,笑眯眯地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上衣,好吗?”罗蒙诺索夫摇摇头。“那你要什么呢?”“我要买一本书,爸爸,其它我什么都不要。”“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
提到读书的话题,我们就会想起这样一些名言: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如药也,可以医愚……,从这些耳熟悉能详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书对于我们人类有多么重要。是的,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是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书是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一把钥匙。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书呢?不言而喻,我们应该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去仔细阅读,就像饥饿的人爬在面包上一样。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这是著名作家高尔基对读一本好书的形象写照。对于我们新世纪的青年来说,也要像他那样,要选择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书来读。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小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等。通过读这些好书,可以促使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读书既然有这样多的好处,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充分利用起分分秒秒的时间,去读书吧。读鲁迅,我们就要做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李白,我们就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读苏东坡,我们就要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那份从容;读杜甫,我们就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心;读孟子,我们就要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节;读范仲淹,我们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老师们,同学们,周恩来在他的少年时代,就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为中华的腾飞而读书。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世界已进入由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经济的关键时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书中自有智慧屋,书中自有灵感出,书中自有好前途。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读好书,做好人,立长志,把自己塑造成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