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
最近重读三言两拍,里面精致奇巧的故事里,除了当时当刻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
这一次,更到了那时身为女性,只能沦为附属的悲哀,那时女子的好结局,只有嫁给好老公或者养活大好儿子,身从夫荣或子荣。这种几乎无其他选择的生存状态,让人不胜唏嘘。
不禁忍不住感谢之前为追求女性独立的先驱们,没有她们一点一点的争取和改变,现在的我们,恐怕也跟之前的女性一样,永远没有独立做出选择,自己获得幸福的机会。
感恩呀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此时的母亲无尽。七郎却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忍饥挨饿,好不悲惨。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做官,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本也就没有这个才,一介平民,却也过得快乐悠然。每天,面对着可爱的学生,感到快乐;闲时,亲人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畅谈,感到惬意;累时,躺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感到幸福。
幸福的日子,不是一个“官”字所能解决的。有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这七郎最终不也是当稍拿舵,执稍度日吗?倘若他连执稍的本事也没,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
若是当作怪谈奇说,也就图个睡前读物的乐子。书里很多观点和现代文明大相径庭,甚至违背了文明二字。作者三观,无需较真去评判高低,时代不同。若想从这本书里获得当代立世的圣贤之言,切莫在这本书上浪费了好时光。不妨,用它所处的背景去考量。首先,书里对佛道两教的传教者的行为嗤之以鼻,尤以唐代传下来的故事描述寺庙道观见不得人的勾当居多,让人可以联想“三武灭佛”事件,隋唐以来寺庙侵占土地,不用纳税,大兴土木,为恶作乱,甚至违法者躲进寺庙逃避罪责,老百姓苦不堪言。且佛教主张戒欲,与民间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所违背。自然不拿这些人当反面人物教材,还能用谁?n其二,文中很多因果报应之说,且与古代司法有所联系。一个人是否受到谴责和惩罚,不仅要用朝中的刑法民法考量,更多是以自古以来的道德经义去评判,正是汉代董仲舒所主张的“引经断狱”,例如要是一个人不守孝道,被其长辈打死也是不犯法的,因为孝为百行之先。再有将功赎罪之说,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先前立了功业的,便可抵消。因此便出现了前世罪,现世报或前世业,现世消之谈。关于书中,还有很多可以细细考量的地方,例如田庄经济,科举制度等…篇幅过长,就不在这一一讨论了。
最近重读三言两拍,里面精致奇巧的故事里,除了当时当刻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
这一次,更到了那时身为女性,只能沦为附属的悲哀,那时女子的好结局,只有嫁给好老公或者养活大好儿子,身从夫荣或子荣。这种几乎无其他选择的生存状态,让人不胜唏嘘。
不禁忍不住感谢之前为追求女性独立的先驱们,没有她们一点一点的争取和改变,现在的我们,恐怕也跟之前的女性一样,永远没有独立做出选择,自己获得幸福的机会。
感恩呀。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
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
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
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人世间,万万千千,天数人愿,相合相对,演绎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这本书中四十个故事多取材于前代著述,又经作者再创作……为写读后感,故事数目特意看了看百度百科。
书中故事大多是唐宋元明期间的,故事果然令人惊奇,哪怕是看过许多复杂精巧的现代故事的我,读来也每每惊叹。
书中涉及、研讨的方面很广,天文地理、天道玄法、人性善恶、男情女爱等等等等。将世间百态写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此外,现代人普遍认为古代人封建守旧,迂腐不堪。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样的偏见是极为错误的。抛开被滥用的“封建”二字,古时人——至少广大平民在很多方面都很开放,就比如男女之事,本书中描写看得我都会……脸红……其他方面,一言难尽,君欲知,开卷有益者也。
前几天刚看完《俗世奇人》(一),虽然两书分属两个时代,但写的都是世间的人和事,二者相较,《初》侧重于世事之惊怪,醒世劝人;《俗》重在展示奇人之奇,以小见大。两本都是极好的作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拍案惊奇。其中,有好多故事彰显了深刻的人性。君子难寻,小人莫惹。鉴于网络的`日益发达,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的拍案惊奇,而那些丑恶的嘴脸丝毫没有改变。佛说人有六道轮回,因果论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主题,劝人向善,孝敬父母,顾家人,诚于友。此书不拗口,但是我只读了一半,当做是明代故事会罢。
时间是有限的,不如,就去读摆渡人罢。一代才子凌濛初,刻画鬼魂灵仙笔力深刻,而后代有个更狠的,写了本聊斋,我已读完,回味悠长。哈哈。
另外我发现这古人不守道之人亦被刻入,后来又有一本这方面登峰造极之书,乃名。就不说了罢,万一别人看了我这评论,又万一是小孩子,不好,可是看官莫要自作聪明,绝非金瓶梅。止笔。
平时看明清小说其实很少,这次翻开《初刻拍案惊奇》是因为我的古代文化常识老师,他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大意如下:你们现在这些大学生啊,就知道考试的时候背背专业书,你们知道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他有图书馆这么一个巨大的宝库,并且你们现在有时间去探索这个宝库,你们应该去看书,看那些好书,首先要看的就是“三言二拍”……然后我一想啊,三言二拍听了这么多年倒是从来没有翻看过,既然老师提了,就看看呗。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所著,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小说[1]形式,描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那商人遇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清贫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二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而细思起来又合情合理。
书中对“命中注定”、“善恶有报”这些说法甚是推崇。
如《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讲的是,崔氏夫妇进京赴任,却在途中被船家所害,崔郎被推入水中没了音信,其妻被船家留了性命,所示要等儿子下月归来收了她作自家儿媳。她先是假意顺从,取得船家信任之后趁夜逃了,逃到一座尼姑庵削发为尼。偶有一日,有人来庵里献了一幅画,她认得这正是当年夫君丢在船里的画卷,一时睹物思人,便在那画上题诗一首。后有香客买了这画进献给御史大夫,正好这御史大夫与那崔郎如今是近交。这崔郎当年不是溺水已故?原来他自幼水性是极好的,当初等这船家远去之后便游了上岸,又恰逢好心人救了姓名,如今靠卖画为生,才结识了这御史大夫。崔郎在御史大夫府上见了这幅画上有自家妻子的题字,便把事情原委都如实相告了。御史大夫听后为他不平,便暗中把整件事情差了清楚,抓了贼人,让这夫妻俩破镜重圆了。
又另一篇里有言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时戏言,终身话柄。”讲的是三个人路途中投宿,一秀才在门前夸下狂言说这是他老丈人家,正巧这家老爷在里边听到被惹得不高兴,便请了其余两人进屋而把这秀才留在了外面。恰逢这家小姐不满被强许给一个盲人,计划了今夜私奔,一出门恰遇了这门口的秀才,夜黑,以为他便是那约好一同上路的郎君,便跟着走了,久了才发现跟错了人,又看这秀才人也不错,便就将错就错从了他,这道是,把先前那戏言做了真!
除了故事引人入胜、脍炙人口之外,书中的字句斟酌,也是相当精巧。
见那美人如画,他写:敷粉太白,施朱太赤。加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十相具足,是风流占尽无余;一味温柔,差丝毫便不厮称!巧笑倩兮,笑得人魂灵颠倒;美目盼兮,盼得你心意痴迷。假使当时逢妒妇,也言“我见且尤怜”。
见那清风拂面,他写:风袅袅,风袅袅,各岭泣孤松,春郊摇弱草。收云月色明,卷雾天光早。清秋暗送桂香来,极夏频将炎气扫。风袅袅,野花乱落令人老。
见那秦淮美景,他写:金陵建都之地,鱼龙变化之乡。那金陵城傍着石山筑起,故名石头城。城从水门进来,有那秦淮十里楼台之盛。那湖是昔年秦始皇开掘的,故名秦淮湖。水通着扬子江,早晚两潮,那大江中百般物件,每每随潮势流将进来。湖里有画舫名妓,笙歌嘹亮,仕女喧哗。两岸柳荫夹道,隔湖画阁争辉。花栏竹架,常凭韵客联吟;绣户珠帘,时露娇娥半面。酒馆十三四处,茶坊六七八家。端的是繁华盛地,富贵名邦。
见那漫天飞雪,他写:烂银一片,碎玉千重。幽畢袭和风,贾午异香还较逊;素光映丽日,西子靓装应不如。绰约干能作冰霜,参差影偏宜风月。骚人题咏安能尽,韵客杯盘何日休?更有——是谁人碾就琼瑶往下筛?是谁人剪冰花迷眼界?恰便似玉啄成六杰三陌,拾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便有那韩退之,蓝关前冷怎当;便有那孟浩然,驴背上也跌下来;便有那剡溪中,禁回他子丫或猷访戴。则这三口儿,兀的不冻倒尘埃!眼见一家受尽千般苦,可甚么十谒朱门九不开,委实难捱。
……
一字一句,尽是珠玑!
故事引人入胜,字字珠玑是《初刻拍案惊奇》的两大特点,除此之外,看这本书还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比如说,浑家古文里面指的多是妻子,现今也有指整个家庭的;螟蛉之子指的是义子,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看完书查阅了一下大家的评论,看见有网友说这本书大概就是明清时候的《壹周刊》吧,记载了很多新鲜离奇的故事,多是饭后消遣,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在我看来这不是贬低,只是读起来有轻快的感觉,这很好。
另外,最后一句,我看完书跟我朋友说,我觉得古人好淫乱啊,他说——哪个时代的人都淫乱好吗!我竟无言以对呢。
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拍案惊奇。其中,有好多故事彰显了深刻的人性。君子难寻,小人莫惹。鉴于网络的日益发达,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的拍案惊奇,而那些丑恶的嘴脸丝毫没有改变。佛说人有六道轮回,因果论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主题,劝人向善,孝敬父母,顾家人,诚于友。此书不拗口,但是我只读了一半,当做是明代故事会罢。时间是有限的,不如,就去读摆渡人罢。一代才子凌濛初,刻画鬼魂灵仙笔力深刻,而后代有个更狠的,写了本聊斋,我已读完,回味悠长。哈哈。另外我发现这古人不守道之人亦被刻入,后来又有一本这方面登峰造极之书,乃名。。。就不说了罢,万一别人看了我这评论,又万一是小孩子,不好,可是看官莫要自作聪明,绝非金瓶梅。止笔。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
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 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
《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可以说是不太轻松地看完了,因为古和现在的语言有些出入,需要反复想一下才能明白,哦,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但这不能成为我吐槽的地方,实在不理解一些短评里面关于这方面的吐槽,既然看不下去,有人拿着棍子逼你看吗?明明知道是古白话,明白地摆在眼前,从看第一页甚至看封面就能知道这些,不喜欢就丢到一边,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呻吟出来给谁看呢?
还有就是关于其中封建思想的抨击。确实关于鬼神、关于宿命,关于报应、男尊女卑等等,好像都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不过看古代的东西,这点东西就让你暴跳如雷吗?想让他们那么文明、进步、科学……请你出门去看十万个为什么。
从这些小说中,更多地是窥探古人生活,仕途、人生、情爱、社会思潮……等等,有选择地略读和细读,有的故事也是颇有乐趣的。你若是纯看故事情节,现在社会如此发达,还有没见过的稀奇情节吗?若是有,也早被改编翻拍千万遍了。只有放入那个时代,连同风俗瞧一瞧,乐一乐,大可不必那么认真地评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