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
生命的长河流淌着似水年华,历史的车轮滚压出命运的轨迹。“突如其然”可能只是一种伪装,“理所应当”也许暗藏居心叵测,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常常感到意外?又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决定,让我们想当然的去做一些看似有利实则有害的事情?不必惊讶于我们对同一件事有时徘徊不定,有时却又冲动莫名,这一切,其实只是由于我们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本能反应的规律,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社会由人群构成,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在相互影响,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能透露出人们所想要表达或者难以掩盖的信息,曾经读过乔·纳瓦罗,马文·卡林斯合著的《读心术》里面所提到的,多是从动作即肢体语言上,去获取一些别人嘴上不愿说出的信息,这里涉及到一种潜意识,而《影响力》中所提到的也有相关的情况,只不过是将其范围扩大,纵深延长,把原先的潜意识这一点,扩大到心理物理学的层面,这样一来,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就比较广,身边所能举出的例子就更为普遍。
日常生活中,很多影响我们判断的小事,我们也许忽略了,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随着利益群体的扩大,不再是个人之间,而是集体之间,公司之间,甚至国家之间时,影响决策人的判断的因素,就成了有力的武器,这武器,甚至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很多营销方面的例子,有些小把戏旁人可能一眼看穿,但当局者却蒙在鼓里,通过学习,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小伎俩产生“抗体”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避免这些“抗体”成为新的“病毒”,避免让我们对别人布下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新的陷阱完全想当然的鱼贯而入,所以,在书中未曾明确提及但却常常暗示到:对抗身边的影响力,我们需要的是思想。
什么思想?用什么逻辑来雕琢思想呢?这有些偏向于哲学所讨论的范畴,不过究其本源,在于我们所作所为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认知清楚,正如《怪诞行为学》也提到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去争抢购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商品,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商品正在打很低的折扣,我们要想做出在我们的角度上看来是正确的决定,那我们自身的立足点就一定要清晰,就像指南针一样,没有磁极的指引,依旧找不到方向,我们的需求就如同磁极,指南针是我们的工具罢了,如果一味相信一个坏掉了的,或者被别人恶意篡改指针颜色或度数的指南针,那就会离我们的初衷渐行渐远。而在集体里,决策者便起到这个指南针的作用,确立集体的需要,指引集体前行的道路。
《影响力》其实也告诉我们,社会中其实普遍存在竞争,除了外界的影响,还有自身的修为,一个人,影响力可大可小,重要的不是这个人所作的事在什么时间点上,而是这个人身处什么位置上,换句话说,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会有影响力,所以,我们不需要觉得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太低,而轻视自己能起到的作用,
有竞争,就会有胜负,除了有胜负,当然也有平局,换种说法就是互惠,或者我们常说的“共赢”,从利益的角度考虑,互惠应该并非所有人的第一选择,人们在谈判过程中,可能只有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会抛出“互惠”的方案,或者是谈判中,弱势的一� 但是无论如何,互惠应用于企业内部,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件好事,一个集体,如果我们总想着站在领导层或者股东的对立面上思考问题,可能会忽略我们本身的既得利益,虽然这些既得利益与“上层建筑”相比可能微乎其微,但至少对于我们还是有益的,个人利益虽小,但是积少成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去看待。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怀揣抱负,用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经过希尔安的各位同事的投票下选择出了本期图书会的阅读书籍——影响力,在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品读后,发现书籍很有趣,因为坦白说我是一个容易上当的家伙,甚至我自己都觉得吃惊,明明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为何还是会自觉的去顺从别人的意愿呢?
刚刚听到书的名字“影响力”我就开始好奇“影响力”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武器足够强大到让人顺从并且使之发挥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呢。
其中影响力的招式一共有六招分别为“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在本书中用别开生面的故事讲述了很多社会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甚至这些研究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压根就没有在意。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这六招运用的游刃有余的话,对我们日常销售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前言中讲到了一个自动反应的模式,也是一个总所周知的原则—我们在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出一个理由,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咋一看请求的关键区别在于哪里呢,一个“因为”可能在请求里面没有真正的原因,但是呢也没有什么信息能说明“因为”表述的请求是不合理的。所以也就会顺从你的想法。
给予,索取,再索取—道理很简单,在中国是一个情感社会,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情感账户,但是呢这个情感账户需要预先存入,而不是预先索取,在销售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一些请求可能会被拒绝,但是如果我们再后退一步对别人进行赞美后再提出一些互惠互利的请求,可能他们的内心会有内疚感,而作为互惠可能会同意你的第二个请求,所以这也是商家常用的免费试用的套路。
承诺和一致咋一看有点令人不解,它其实很简单,并且深深的扎根在我们心里,无声无息的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会碰到内心和外部的压力,并且会迫使我们按照承诺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就会想法设法的去完成自己的承诺去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社会认同:在一些实验结果中清晰的显示了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这一招表述出来的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都能从相似的社会中找到一个相似于自己的影子,并且加以模仿。
喜好:喜好由好几个方面组成,外表,相似性,恭维等人们总是在选择一样商品时加入自己喜好的元素比如选择商品时会选择观察商品的代言人,这是一种关联也是一种吸引人眼球的方法,这也是很多广告宣传的手法,选择明星,选择模特的原因,通过喜好来刺激消费者消费的欲望。
权威:维吉尔的一句名言:跟着权威走。人们在日常的决策中便是如此那就是权威,对于权威的绝对顺从,“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这一点在中国的电视购物中可谓是路试不爽,很多的产品就是因为”伪权威者”像模像样的忽悠下让消费者做出决策做出了不理性的消费。
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本能,比如动物
而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各种本能,这种本能会对很多事情做出无思考的快速反应。
这就是本书要考虑的事情,书里面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各种事情背后的原因。
比如:价格贵=品质高,所以有些东西想卖的好不能靠廉价,而要靠高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或者服务一定要定高价一样。
如何影响他人:
1、互惠:为什么提供免费试用是有用的
2、承诺,行为一致:为什么大公司喜好搞征文,默默影响,人承诺后就更容易保持行为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喜好让消费者先做出承诺再做事。
3、社会认同: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自杀报道会引起更多的自杀,遇到危险可以指定某人救你而不是大面积呼喊。网红店也是如此。
4、喜好:喜欢的人会影响你的行为,这些喜好由几个方面组成:外表、相似性、恭维、接触、关联,人本能把美好的事物和事物关联起来,所以汽车需要模特,代言为什么请名人,都是如此,坏消息会关联坏事,像气象员一样。
5、权威:头衔非常重要,头衔甚至会影像别人对你身高的看法,还有衣着,饰品这些东西。
6、稀缺:不论何时稀缺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质上厂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提供试用、寻找代言人、制造权威、制造趋势,本质都为利用人内心深处的本能。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两个人一起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当查理·芒格第一次读到这本《影响力》时,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送给作者价值 22 万美元的股票作为「学费」。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重点围绕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骗子,接受他们的要求?
作者的结论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天然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很像是汽车的自动驾驶或是自动运行的电脑程序,可以减少我们的计算量,简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沟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识地去触发这些思维定势,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他们设计好的「套路」中,也就更愿意相信他们,听从他们。
作者经过 30 年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总结出了六个可以触发我们思维定势的关键「开关」,并且借助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在政治上、商业上、平时生活中和在骗术中利用这些「开关」影响他人的。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针对每一个「开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帮助我们利用一些技巧远离奸商和骗子。总之,这是一本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好书。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作者是罗博特·西奥迪尼讲述的社会一些成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解释了这一现象,并从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并告诉我们该如何应用和堤防。
作者从影响力的武器、互惠原则、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感、个人的喜好、权威以及事物的稀缺性来详细介绍。从中我们可学习到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让你不知不觉的按照对方的意图来走。
说白了,就是套路。也能让我们知道,有没有掉入对方的陷阱。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当我们遇见事情能够从容一些。这本书比较适合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看。老油条其实对这些都知道,只是没有作者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这本书我给3.5星吧。就写这么多吧!
持仓没有变动,没有任何交易,有点牙膏钱加仓了中国平安,分众传媒。持有的另外加一个格力电器,目前持仓2年。我是一个赖散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买完,该吃吃该喝喝,哈哈!世上没有什么新鲜事,太阳不久后会继续升起。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相关文件精神,观看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并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强化党性锻炼,对xx流毒和影响的危害和现实表现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照六个方面进行深查细照,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在“不讲政治不守规矩”方面。虽然平时中心党支部组织的
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然而在学习方面存在形式主义严重,以“走过场”的态度对待学习,平时虽然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有关党章党规党纪的文章和一味的抄写领导讲话及文件规定,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有时听到或者网上看到一些不当言论、手机“段子”、政治笑话,没有从一个党员的政治责任出发严肃批驳、坚决抵制。
(二)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方面。在平时工作中,勤俭节约意识不强,有时因为疏忽或者校对不仔细存在重复打印浪费纸张现象,长时间不在电脑旁边没有随手关闭电源。
(四)在“违反廉洁纪律”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有时候存在领导打招呼或者熟人办事,一路“开绿灯”,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和规定办理相关事项。
(五)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方面。作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待各类办事群众,有时候因为手头事情多,对办事群众态度不够热情,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不能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给群众办事造成一定困扰。
(六)在“坐而论道落实不力”方面。平时在工作中对领导催的紧的工作就抓紧去做,领导不问就一直拖着,工作主动性较差,对待工作只求过得去就行,求真务实作风有所缺失,“严、实、深、细”做工作的韧劲不够。
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虽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能做到入心入脑。对理论武装头脑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对党的群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精神没有认真思考和领悟,学的不够深入、不够踏实,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学习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党章意识还有待加强,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还没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理想信念逐步缺失,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淡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学习理解不深刻,对自我要求放松,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及时得到加强,理想信念逐步淡化,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观念淡薄了,政治上不够成熟,造成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3.工作要求不够严谨,工作态度和责任有所偏差。在实际工作,一味追求效率,用最短的实践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却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重视不够,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工作中眼高手低,工作责任心较差,存在浮躁情绪,不能静下心去做好各项工作,只求能尽快过关。
4.纪律观念有所松懈,党性修养有待加强。在工作和生活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组织纪律的自我管理上出现松懈,自身逐渐表现出了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淡化的倾向,勤俭节约意识逐步削弱,放松了严于律己的要求,在工作中,也存在缺乏合理计划、精打细算的现象。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方面的标准降低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好,在价值观上落实不实,对物质生活想得多、看得重,对精神追求想得少、看得轻,讲党性、讲责任、讲奉献等有所缺失,没有用先辈先进这面镜子来衡量和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没有按照合格党员的标准及更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端正学习态度,除了参加中心党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外,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抽出一小时进行学习,将学 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党章、学政治、学法律、向书本学理论、向实践学经验,向先辈先烈学信仰,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
2.增强宗旨意识,树牢群众观念。主动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并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切实解决好群众立场、群众感情问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增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
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增强群众观念。对待办事群众,首先要询问其办事项目,自己能办理的第一时间予以受理,自己不能办理的,指引他去找相应的办事部门,尽可能的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强化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承担领导安排其他各项工作任务,不论工作任务大小,都认真谨慎对待,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高效完成。
4.严守工作纪律,打牢思想防线。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纪律规定,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流程和规定办事,不因私废公,对待办事对象一视同仁。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自觉摒弃个人私心杂念,坦荡做事,谦虚谨慎。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自我规范和约束,常敲自律警钟。
以上是我的对照检查和整改措施,一些不够深刻、不够具体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认真整改,今后努力把工作做好,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与期望。
最近有幸拜读了脍炙人口的图书《影响力》,感觉收获很大。这是一本类似于心理学的好书,让我颇有感触的是一下几点:
1、当我们请别人帮助时,如果能将出一个理由,那么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会大增。
2、当一个理财顾问在试图说服一个比较保守的客户做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时,你应该着重告诉他,如果他不这么做,他会失去什么。
3、拒绝--退让策略:当我的本意是想要一个小东西时,我可以故意提出要一个大的,这样在大东西遭到拒绝时,得到小东西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4、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请求,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答应这种小小的请求,不仅会使我们更愿意答应那些更大的,与之前小的请求无关的请求。
5、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很多大型企业会让员工把他们的计划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甚至还要公开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从而不断的起到强化其动机的作用。
6、喜好原理:将一群认识的人聚集到一起搞个活动,由已经是我们银行客户的人想他的朋友推荐是最有效的MGM的方法,因为大部分人无法拒绝他喜欢的人。若在活动现场可以给每个顾客一份小礼物,利用互惠心里,让客户感觉到欠我们人情,则更能促进销售的达成。当然,聚会要策划得当,不容易被看出来才行。
7、只要有两个人,总是可以创造出喜欢一个人,而讨厌另一个人的情形。这样,受欢迎的那个人就得到了机会。这同时运用了喜好原理和对比原理。“好警察、坏警察的例子”。
8、如果你有足够的权威,同时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时,销售业绩会大增。而取得别人信任的方法通常就是让他们感觉到你在为他着想,或者让他感觉到你在为他做一些违背自己利益的事(当然,这都是无关紧要的方面)。
僧团扩张与分裂,对佛陀的理念和打击一定是相当大的。第一次分裂导致佛陀出走独修一年04个月。而他归来后问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冲突解决了没有。这表明他对此毫无办法。他努力超越阶级,却无力改变僧团官僚化的过程。第二次分裂来自提婆达多的挑战。这次挑战更为严峻。如果说第一次还仅仅是政治上的争权夺利,第二次则直指佛陀的理论。并且这两次分裂显然有深刻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看待提婆达多的主张,不难发现他的五戒主张,恰恰是对佛教发展迅猛,良莠不齐的某种纠偏。实际上是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佛陀的反驳虽然非常有道理,但是第一次分裂表明,他无力凭借以往说教的手段解决分裂矛盾,只能依赖于戒律。从另一方面看,戒律的出现将佛教从唤醒自我走向束缚自我。大家每天照着戒律互相检查自己有没有犯戒,这已经与基督教无异。佛陀只能靠戒律来约束僧团,并且戒律将超过200多条。虽然作为佛教人士一行禅师肯定了戒律对于佛教修行者的重要性,正如法律对于公民的重要性,但是200多条戒律,显然已经掩盖了初心。修行者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忏悔,自我已经迷失在戒律当中。佛陀在世还好说,佛陀涅槃后,戒律也就变成了铁律和衡量标准,正如孔子创立的以人为本的儒学变成了吃人的礼教一样,最终将走向其反面。书中记载有一名僧侣在修行期间竟然和他出家前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佛祖予以严厉申斥,并将这一条写入戒律。这就不是认识自我,而是在泯灭自我了。他的比丘摩耶伽子对宇宙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佛祖的反应却令人寒心。他竟然说这名比丘被毒箭射中了心而难以自拔!就好像孔夫子刻薄的批评樊须学稼穑小人哉一样,——这几乎是所有农耕文明思想家的共性。如果是亚里士多德,他一定会饶有兴趣的和这名比丘探讨宇宙的起源问题,而这是科学的萌芽。佛陀的一番教导却导致这名比丘羞愧难当,再也不提这些问题了。不仅如此,佛祖还规定除他所说的教义一切非为正道。这实际上属于意识形态的掌控,也偏离了佛陀认识自我的本心。
提婆达多对佛祖理论最大的冲击是转世轮回论。他是不太相信有什么所谓转世轮回的。在这一点上,一行禅师大概是有意回避了。按照经典佛经上的记载,提婆达多死后堕入地狱的最底处,永世不得超生——由此可见正统佛教徒对他有多憎恨,而按照佛祖的教义,本来是不应有恨、团结友爱的。这些情况表明,佛陀的思想遇到了许多种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来自各方的挑战。但不管如何,佛陀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他的智慧化解了此前我人生的诸多疑问和谬误。自从看过佛陀以后,我不会再为任何事情而生气,焦虑,即便昨天血压已经超过了极度高危,也能坦然悦纳。这就是佛陀给我的启示。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菲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 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 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 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
太极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面对强有力的对手时,不顾一切硬碰硬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最好的莫过于,找到那个关键点,借力打力,用小力气得到大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事半功倍。这在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的,找到那个关键的按钮,就可以轻松地影响他人,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这种通过影响他人达成个人目的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制造商给客户赠送免费的样品,确实可以让人了解他们的产品质量,但仅仅是了解产品这么简单吗?有人向你提出一个不太合理的请求,拒绝之后,他又提出一个比之前简单的要求,你是不是觉得很难拒绝对方让步之后的请求?
如果想掌握影响力的法则,并运用于生活工作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书中详细讲解了实施影响力的7个武器,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去拒绝别人施加的不好的影响。
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说服、谈判领域享有国际声誉,并有巨大的贡献,被称为“影响力之父”。查理·芒格称赞他:“在影响力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但年轻时候的罗伯特其实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他总是会订一些根本不想要的杂志,买一些完全不需要的东西,被很多小贩运营商当作是好捏的软柿子。罗伯特对自己很容易受影响的特点很感兴趣,于是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专注于顺从心理的探索。
《影响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容易受影响的原因;六个基本原则;如何拒绝他人施加的影响。从社会功能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原则是怎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一、容易受影响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动物拥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就好像动物体内有一盒已经录好的磁带,只要按下开关,它就会按照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播放。这个开关,触发点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些部分特征。比如雌火鸡对小火鸡的关爱和照顾的触发点基本上只有一个——小火鸡的“叽叽”声,如果小火鸡不出声,雌火鸡根本不会注意到它。
人当然比动物要高明的多,但是我们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由社会塑造,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脑袋里,只要找到触发点,人就按着特定的方式行动起来。有些人之所以在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能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愿望,就是掌握了影响别人的触发点。
二、六大基本原则。
1、互惠。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大概意思是,想要得到,先要给予。为什么要先舍然后得呢?背后的原因就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也就是礼尚往来,这个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我们被教导,一旦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想办法回报,那些不知恩图报的人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谁都不想被 同时,受了恩惠还会滋生出一种亏欠感,欠别人东西总是觉得很不舒服。这样,内心不舒服,又不想在外面丢脸,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互惠原理就运作起来。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心理的压力,会让我们给出去的比自己得到的更多,这也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地方。
用互惠原理让别人顺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给恩惠再索取,另一种是互惠式让步。互惠式让步还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一个人对我们做出让步,我们觉得自己也有义务退一步。比如你找别人借100块钱,你先说你借200,对方拒绝了,你再退让把金额缩小到100,这样你借到100块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在200块钱的对比下,100块显得更小,而且,这种看起来的让步能让对方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责任感,因为对方觉得是他逼你让步的。这种蓄意退让非常聪明——“不仅提高了目标对象答应他要求的可能性,还让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最终的协议。”
2、承诺和一致。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言行一致是一个好的品质,没有人会信任那些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迫于这种压力,当一个人做出一些承诺,选择一个立场,他会尽力实现承诺,坚持立场。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做出承诺,效力更持久。美国总统大选后,新任总统在进入办公室执政前必须宣誓,想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书面声明具有很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实现目标。定个目标,然后写下来,达到目标之后,再制定另一个目标,然后也写下来,这样进步就会很快。有些大公司会举办宣传征文比赛,100个字左右,夸一下产品的优点,公司筛选这些稿件,给获奖者颁奖。这样做公司能获得什么好处呢,那些参与征文比赛的人,寻找产品优点并且写下来,结果自己也会深信不疑。
3、社会认同。
人多的地方比在人少的地方更安全,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周围都是人,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想法,但事实上,在人流众多的市中心,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事件,有人倒在地上,甚至是有凶手在杀人,但周围的人无动于衷,在一旁观看。这种现在不仅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有。媒体总会强烈批判围观者的冷漠和无情,认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把人变得铁石心肠,扼腕叹息社会的堕落。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解释。首先,周围有很多人,那么单个人所承担的救助责任就变小了,人人都会想着有别人会帮忙,结果谁都没行动。其次,旁观者很多时候并不确定发生的事很紧急,不确定是不是要给予帮助。当人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中,很容易去模仿周围的人。而我们在公众场合,又习惯性地表现得冷静成熟,因此就演变成了“群体的冷漠”。
4、喜好。
同样的请求,我们更容易答应那些自己喜欢的人。那么我们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有哪些呢?最常见的有两个:
(1)外表魅力。
“颜值即正义”真的是有道理的,实验证明,“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这里,男女性的反应仍然是一样的。”
(2)恭维。
恭维的力量之大,不管好听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听了后都同样喜欢。
5、权威。
“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从一个名牌大学的教授嘴里说出来,和从一个普通人嘴里说出来,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正统的权威说了话,该有的疑问也变得不重要了。
6、稀缺。
物
稀缺性能起作用,主要原因是很多好的东西确实难以得到,所以我们会根据一个东西的稀缺程度来判断它的好坏。另一个是东西变少,我们得到它的机会也会变少,人们痛恨失去,也恐惧失去,正如同G。T。切斯特顿所说:“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三、如何拒绝影响。
人身上的这些固定的心理模式,其实有它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不需要严防死守,拒绝任何影响,我们要拒绝的是那些不怀好意,试图从我们身上榨取剥削利益的影响。首先我们要对影响力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准备地辨识,在实际生活中,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互惠:如果能看出来对方的恩惠只是索取更多的手段,自然就不会受影响了。以德报善,以直报怨。
承诺和一致:感觉到不对劲,不舒服的时候,进行思考,不要随便承诺。
社会认同:要知道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大部分人不是理性思考后做出决定,而是基于别人也都这么做。
喜好:如果自己超乎寻常地快速喜欢上了对方,一定要警惕,如果这个人给你推销产品,就把注意点放在他能从这笔生意得到的好处上。
权威:问自己,“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太多事实证明,权威可不一定是正确的。
稀缺:一旦情绪波动,就要告诫自己暂停,冷静下来之后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它吗?牢记!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得到,就会变得更好。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很快,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人们适应这种生活的捷径,而且节奏越快,它们会越重要。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黑德曾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更多。”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厌恶这些模式。同时,《影响力》介绍的基本原则确实是影响他人的有力武器,武器没有好坏,性质全在于使用它的人,拿着一把刀我们既可以为善也可以做恶,当然,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在好地方。对于别人不怀好意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合理的方法,威胁、谴责、抵制等,主动还击,给他们以颜色,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捷径可以正常地运作。
《影响力》里介绍的最后一个定律是:短缺。物 在《稀缺》一书中提到,稀缺所带来的陷阱远比其带来的红利更多。由于人的带宽有限,人在稀缺状态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稀缺的对象上,而忽略其它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们对稀缺之物的价值判断也会远超于它在非稀缺状态下的价值判断。
因此,当卖家告诉你这款商品数量仅剩一两个时,或者这栋房子已经有人来看过而且他明天还会再来时,你很有可能会马上觉得把它买下来,尽管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你可能并不想买它。
除了数量的限制,对时间进行限制也是依从业者惯用的技巧:限时优惠这种方法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你又对销售者说了yes。
短缺除了会引发对短缺之物的需求,还会引发我们对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的抗拒。当某种东西变得比较少,我们想获得它的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更加强烈的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双方家长的阻止下最终选择了殉情,但如果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情侣而不是仇敌的孩子,他们的爱情不会这么浓烈,甚至很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发现彼此并不合适而分手。
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有吸引力,被禁止的人就越是想得到。这一点在教育上很有意义:对于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像垃圾食品和电子游戏,如果严格禁止孩子们接触反倒会适得其反,反倒不如平常心对待并且加以引导。
那短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知道短缺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方式并不足以保护我们免遭它们的伤害,因为“知道”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会被短缺引起的强烈情感冲动所抑制。
我们需要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应对方法:
1、一旦我们感受到短缺所引起的情绪冲动时,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冲动作用作为使其立即停下来的信号。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恢复理智。
2、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东西。假如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拥有它,那么我们应该根据它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它的价格。而如果我们想拥有它是因为它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这样东西是稀缺还是充足,它的功能是一样的,稀缺的小甜饼吃起来并不会更美味。
最近朋友推荐了我看了张英的《医生的影响力》一书,看完之后收获良多。
第一:作为医生如何了解病人的需求,病人来医院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能看好病。首先医生要做到诊断准确、及时、全面;治疗合理、有效、彻底;护理周密、细致、贴切,效率方便、快捷等。其次医院要创造温馨、优雅、充满家庭式的人性化就医环境,同时又有名专科、名医生为病人看病,这样病人才会感到既安全又放心。当然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尊重、热情、、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前去就诊的病人。
第二:作为医生如何获得病人的信任,作为医生首先是医人,其次是医病。病人不是盛着一堆毛病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维、情感,需要交流、沟通的个体。病人真正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能医治肉体病痛的医生,而且是一个能贴近心灵的大夫。如果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善于倾听、善于移情、善于沟通,那么医患关系也必然如我们所想象那样和谐、融洽。
第三:作为医生认识社会的评价,当今社会诸多媒体不尽全面的报道、部分患者家属无理取闹、少数人借着看病发财的举动,深深伤害了广大医务者的感情,但回头细想,在诸多貌似无理的背后有着他的“合理性”,如果医生们能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有效沟通,多一些相互信任和理解,大多的无理事件将消于无形,这个社会也将多一些和谐的音符。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如果每一位医生都能够像撒拉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写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那么医生的地位与尊严也会得到必然的回归。同时看完张教授的书后有两个思考,思考一:作为医务人员如何发挥正性能量作用?思考二:知道了病人的需求,医生的服务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吗?
《影响力》这本书很早就我读完了。
4月初的某一天我在亚贸上完课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阅马场,上来一男子,我注意到了他,人此行头比较邋遢而且还是残疾人,身上背这个运动包,样子特别滑稽,身上脏兮兮的,他上车后没有刷卡也没有给零钱,就对司机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司机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让他上了,我当时想,这司机还蛮人性的,因为我每天这路坐公交车,经常有乘客逃票或少给钱的情况发生,司机常常为此大发雷霆, 其实车上当时空余座位还蛮多,但奇怪的是这位特殊的乘客并没有找个位置坐下来,而是在靠近下车门的位置站着。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很陶醉地唱起了歌,这么晚下班的乘客大都一脸倦容,他却那么有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傻,就在这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实际是在"卖唱",等到他挨着向大伙伸手要的时候才察觉到,不过我和很多人一样,很心安理得的给了10块钱,心想毛不准这是一个汶川地震后的幸运儿呢,这样自己也算是在献爱心吧,虽然10块钱不多,毛不准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呢,心里想着还挺得意的。
这件事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一样抛在脑后了,知道5月中旬的时候,同样是在亚贸上课,也同样是坐同一辆公交车,仍然是在阅马场车站,上来一个残疾人,他没有买票,只对司机说了声"谢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眼前这个人,不错,就是上次那个残疾人,还是同样的行头同样的装扮,那衣服脏到恰如其分,头发乱得恰到好处,再过一点估计司机就不会让他上车了,再干净一些恐怕就没人愿意同情了。唱的仍然是上次那首歌,站的位置都没变,之后也是逐个要钱,我心理生气不好发作我只好低头玩手机游戏,不理他,他停顿了一会儿走开了。之后他在古琴台下了车。别人大多数都给钱了,我这次没有给,因为我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昨天,对,就是201x年6月9号,我下班后在公交车上有碰到了他,一切程序都没有变,除了我不但没有给钱,反而很气愤的对他说了句"你已经第三次向我要钱了,这也太戏剧化了吧?"他并没有表示惊讶,甚至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只是很快在下一站下车了。这会儿,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当时很气愤,很想对所有乘客揭穿他的骗局,但我没有,我想,即使我现在揭穿了他的骗局,恐怕我下一次再碰到更高明一点的骗子还是会上当,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很感性的,不会仔细去考虑是否受骗,也就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些不算高明的骗术我们应该能识别,为什么偏偏上当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我们以后少上这样的当。其实,《影响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作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就是——权威。是它在支配着我们在这样高明的行骗者面前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们如果在某一公共场合,一个衣着平平、没有任何出众相貌的小贩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说某支股票价格会在一个月内翻一番,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准确地说是在心中——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信赖的地方,因此人们不会相信他的"谎言",即使他说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威严、戴着眼镜的学者在一个高档学术报告厅里发表同样的演说,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做出现在就去买股票的决定,即使他说的全是谎言。
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吗?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第二个人呢?这就是影响力中所说的"权威"为什么他是"权威"?这个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不会用严格的定义去判断是否权威,但是眼睛总会通过一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大脑做出是否定义为权威的概念。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第二个人的穿着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面对眼前的陌生人时,你是相信一个穿着一本正经的学者,还是一个相貌邋遢的街边小贩?就像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中,也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信息让我们默认了他值得同情,虽然他很不幸被同一个人撞到三次。
通常,我们 的确,我们见到的乞丐也是这个样子。于是,这样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相貌可怜,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人时就会以此判断他们是乞丐。当事实情况与我们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怎么样呢?答案就是:我们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呗我三次撞到的这个乞丐,就是因为其利用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所以他才改变形象,从表面入手,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表面,打消人们对他的疑虑,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做出错误行动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成功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果说让每个人碰到类似事情都认真思考一番再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也会有更加高明的骗子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出牺牲。现在只要出门,几乎竟能撞到躺在路边或者跪在路边行乞的人,有老人和小孩,也有中青年人,有残疾的也有肢体健全的。我想,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恐怕应该是怎样做到不要出现这样的骗子,这个恐怕需要调动很多元素才能完成,包括教育和国家政策等等。比如,如果残联能调整政策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受教育和就业就是一项不错的措施。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两个人一起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当查理·芒格第一次读到这本《影响力》时,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送给作者价值22万美元的股票作为学费。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者重点围绕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骗子,接受他们的要求?
作者的结论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天然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很像是汽车的自动驾驶或是自动运行的电脑程序,可以减少我们的计算量,简化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沟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识地去触发这些思维定势,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他们设计好的套路中,也就更愿意相信他们,听从他们。
作者经过30年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总结出了六个可以触发我们思维定势的关键开关,并且借助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在政治上、商业上、平时生活中和在骗术中利用这些开关影响他人的。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针对每一个开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帮助我们利用一些技巧远离奸商和骗子。总之,这是一本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好书。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我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我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能够找到。咱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必须程度上能让自我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忙自我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持续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此刻必须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我的感受,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能够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这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必须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资料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好玩这个玩具,正因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
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坚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个性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够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样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之前别人推荐了这本书,添加了购物车,一直没有买,最近在公司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便借来看看。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简单地写一点书评吧。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书,从书的标题,到章节的标题,到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是很朴素,平易近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样。的确,是这样的。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例子,将作者的观点表述出来,读起来觉得很简单,很好理解,但是读完之后回头想想,原来我们经历过的套路,都是被人成功路上的一步步脚印。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是验证以及解释了很多以前生活中的“小事”,还不错。我觉得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这本书的深度其实可以再深一点,也有可能是作者想让更多的人通俗易懂的看到这本书,所以选择了一个很简单的角度。其实这样想的话,也没有问题。
我觉得这本书最适合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读,可以更早的看到一些“套路”,更早的走近这个世界。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 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 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值得再读,并结合生活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的第三本书。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关系,认识社会。对六大原理的了解,至少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违背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有一点运用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形式又大于了内容。应该深思啊!
对比原理,先给你看贵的,不好的,再给你看真正要卖的,稍微不贵的,或者卖给你很贵的后,再推销便宜的,就会很容易,或者先说最坏的,然后一转话锋,说出真正要说的没那么严重的坏消息,就会容易被接受!用在生活中,可以怎样设计来让别人更顺从呢?
互惠原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知恩图报。所有的他人的付出,友善,率先退步(先极端要求后缩小要求,同时也利用了对比原理),都该被回报,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的素质!运用到管理中,管理者懂得给与下属一定的小礼物,小关怀,能引起下属更高的认可和认同。但纯粹利用心理现象和发自人格深处的关心爱护,效果会更不一样!
承诺一致,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制造条件,让你相信并写下来,将之公之于众,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苛刻痛苦的新兵训练营、社会团体入会仪式,用折磨增强人的意志力,荣誉感,身份认同感,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段。不用威胁制止孩子达成短暂的顺从,而是制造切实可信的理由让孩子认可的做法,不来自于压力,达成长久的承诺也是一种手段。先将价格降低,使你产生购买的心理,其后不断加码,东拼西凑回降低的价格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把这些心理现象运用到管理中,部署的入会应经过严酷的选拔,提升其身份认同,让部署写下我 如此看来这些永无止境的思想汇报,检视剖析则有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形势大于了内容,效果自然没那么好。同时新兵的入营训练应该引起警觉,是否已经走偏了道路。值得思考!
社会认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别人都在做,我也可以做,我也需要这么做,我只能这么做,是最基本的随众性。社会认同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多元无知”现象,即使在很确定的情况下,但大家都不,那么危害就没那么大,我也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同时,同样的确定性下,只有一个旁观者时,旁观者采取行动的可能大大高于一群旁观者同时在场的情况。另外,在相似情况下,社会认同的力量也很强大,孩子的叛逆,部署的不服从,自杀新闻出来后的“维特效应”,均有对他人的模仿,对身边相似的人的模仿。管理中,是需要极大重视的,杜绝区别对待,杜绝将坏消息大肆传播。结合当前的情况,需要引起思考!
喜好原理,权威原理同样可以被深入研究用于管理中。
《先发影响力》的作者是西奥迪尼,他有一本书叫做《影响力》。专门研究怎么影响他人的教授,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研究这一件事情:如何在他人的脑海当中植入一个开关,让别人不知不觉当中就能够接纳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本书的英文名是:Pre-suasion把Per改为pre就是预说服,本书的中文直译应该是预说服,与《影响力》书名也有一个承接。
什么叫预说服?
作者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每次销售几乎都能成交,而且很厉害,都是那种大单。作者觉得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与他一起去拜访了几个客户,发现这位朋友在拜访客户时,开始之前突然会说:”我的笔记本落在车上了,麻烦你让我去取一下。”因为要走门禁,客户只好把钥匙给他。有时候是文件夹,有时候是其他东西,每次都同客户说他有东西落在车上。然后那些不同的客户就会给他一个钥匙,让他自己出门去拿。
西奥迪尼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每次都要丢三落四的呢?后来就问这个朋友说:“我已经发现了你有这个习惯,我相信这个肯定是刻意安排,否则的话你不可能每次都忘东西,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安排?”朋友不愿意说,这可是销售的秘籍,可是后来被问急了,说:”好吧!你会让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的办公室拿着钥匙走来走去?只有熟悉的、信任的人,你才能够把钥匙交给他,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用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技术让他把我在脑海中预设为熟悉的人。”
这就是预说服,预先说服你,我们是熟悉的人,让你信任我、相信我,后面成交的机率也随之大了起来。很多做销售的人,一上来就给人推销产品如何好、如何有作用,或者会说你不用我们的产品是你的损失哦,这样就没有给你的客户预说服。
关于“证明”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我们人整天大部份时间处在非理性的状况之下,理性的思考少之又少,《思考的快与慢》说到:我们得知道人的非理性,才能够准确地掌控怎样去表达才能变得更加有效。
先发影响力的核心:
1、注意力:
正向检验策略,我们的头脑证实容易,证伪困难,就是我们听到别人说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首先去想的就是好像有过,所以会觉得都对(比如说去算命,算命先生说的每句都好想符合)我们很少去想他哪儿不对,想他哪儿不对这件事情绕了个弯,很多人的大脑不愿意想这样的事。
2、联想:
人脑特别喜欢联想,有时候一个美好的比喻会拯救一个品牌,原因是他给你带来了一个非常正确的联想方式。不同的比喻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有人把犯罪比喻成猛兽时,人们的建议是修建更多的监狱把猛兽关起来。当比喻成病毒时,人们的建议是要治病,注意教育,要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当你想说服别人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理由而是措辞,你的措辞决定着对方能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任何人都无时不刻被环境和他人影响,如果我们能理解影响力的内在机制,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更成功,书名叫做《影响力》,这是百年商业类必读的经典书籍之一。互惠原理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只要你接受了礼物,就启动了一个开关,哪怕这个礼物不是你喜欢的,是被别人强塞进来的,也会发生同样的效果,如果过路人不做出任何感谢回馈就走掉的话,愧疚感就会一直跟着他,为了消除亏欠他人的感觉,过路人宁愿掏出二块钱让自己轻松,所以我们懂了,为什么过了半个世纪,一个穷国还要向曾经帮助过他的国家感恩,因为互惠原理的强大力量一直在让他们产生亏欠感,如果不回馈就会产生一直存在,只有最后回报了才能消除。承诺与一致是影响力的第二个原理,什么叫做承诺与一致?就是人们会尽量保持言行一致,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情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很容易被人指责言行不一,善变,不守承诺,不值得信任,会被人瞧不起,会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而那些言行一致的人,说到做到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第一,当我们做出了承诺后,就做出了选择,这样就不用再面对纷纷扰扰的信息了,不用在为某件事情左思右想,费劲心思了,这是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保持简单有效的重要方法,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面对复杂的生活。
第二,一旦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就可以坚守,哪怕这个坚守是错误的,这样可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对于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的生活更加轻松。作者就亲自经历了一个这样的事件,他和一个教授朋友去参加一个关于冥想的讲座,讲座是二个年轻人主持,声称冥想能治愈人的所有烦恼,给人内心平静,甚至高级阶段可以获得飞翔或者穿墙而过的特异功能,但其主要目标是招募会员。这个教授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讲座漏洞百出,所以在听完后的提问环节,他站起来准确的指出了讲座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和缺乏论据的地方,辩驳的二个主持人哑口无言,只好承认教授讲的有道理,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但想不到的事情之后发生了,听讲座的人随后把二个主持人包围的。水泄不通,不是攻击他们二个人,而是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作者和这个教授非常困惑,以为这些听众没有听清楚,散会之后他们和三个听众单独聊了一会儿,才发现听众不是没有听清楚,反而是听的太清楚了,所以争先恐后的交钱入会,这三个人都有自己遇到的大麻烦,一个是演员,希望通过冥想增强自己的演技,第二个是患了失眠症,希望冥想可以改善他的睡眠,第三个刚好相反,希望通过冥想少睡一点,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工作。他们之所以加入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教授的话,其中一个说,我本来今天不想加入,但听了你的话之后,决定马上加� 作者明白了,简单的说就是他们面临着非常大的麻烦,现实中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这个冥想会给了他们希望,但教授朋友说的这么有理有据,他们就慌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面对那些困扰他们的大麻烦,所以他们赶紧加入,这样就不用理性思考来面对他们的麻烦了,所以这是通过一致性承诺来逃避现实。影响力的第三个武器是社会认同,什么叫做社会认同?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被他人影响,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我们潜意识都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他人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么如何才能让人喜欢自己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表吸引力。
那些外表英俊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这就是“光环效应”,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有吸引力外表的人等于好人,诚实,善良的人,看到好看外表的人就会自动这样联想。
那些外表好看的人在应聘的时候有更多优势,成功的概率更高;在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漂亮的男人和女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幼儿园那些长的漂亮的小孩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更有魅力
2相似性。
那些长相一般的人不用担心,得到他人喜欢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相似性,人的天性都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所以做生意的人都会在聊天是时候先问你老家哪里,哪里毕业的,“同学,同乡”更好做生意,这就是寻找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穿着,教育背景,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这样的人自然会让你更有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某个人的喜欢,就要寻找和对方的相似性,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二权威
这是第四个影响力原理。
人�
国外有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对志愿者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惩罚对人们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什么影响”,实验分为学习者,他被绑在通电的椅子上,另一个是被招募来的志愿者,问学习者问题,这些问题是研究员留在清单上的,如果学习者回答错误,就要通一次电惩罚一次,当然绑在椅子上的实验者是由实验室的人扮演,椅子也没有真正被通电,实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看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着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 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权威---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面对权威,问问自己: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我们要对这个权威相信到什么程度?实质重于形式,内涵重于内容。
短缺---机会越少,价值越高。人面对收益时总是风险偏好型的,面对损失时总是风险规避型的。作者说,每当我们面临某种东西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想从它身上得到什么?明确自己的需要,再去争取。
读完《影响力》,我的脑海中只浮现出两个字:理性。掌握足够的信息,明确真实的想法,做事情还是要有战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