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是我的伙伴推荐我读的,虽然它只是一部短文作品,但是它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使得我一口气看完了全本。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道出了荔枝的娇贵与艳丽。然而,在读了“长安的荔枝”之后,我不仅对荔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善德的官员在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中,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卷入了一场关于荔枝的阴谋中。在那个时代,荔枝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水果,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和产量都非常有限。而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首都,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和阴谋的地方。
李善德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官员,他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因为一次失误,被卷入了一场关于荔枝的阴谋中。他被迫与一些官员和商人合作,但是他们却不断地索取更多的利益,让他感到非常的疲惫和失望。
在故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李善德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运荔枝的任务,保护了自己和家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这个充满权力和阴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以及权力的残酷。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满足欲望而疲于奔命?又有多少 在权力面前,有人选择了抗争,有人选择了妥协。而这两种选择,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人物形象。例如李善德的妻子,她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李德裕。还有每一个小人物,比如韩洄,赵辛民,林邑奴,胡商苏谅,阿僮等,他们的形象塑造都非常生动有趣,让读者对故事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虽然只是一部短文作品,但是它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非常出色。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和阴谋的存在,也让我感受到了勇气和智慧的力量。如果你喜欢历史题材的小说或者对唐朝时期的历史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受上官哄骗,接下“荔枝使”一职,须在六月一日杨贵妃诞辰之日将岭南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岭南与长安相距五千多里,而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对于李善德来说,反正横竖都是个死,他选择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经过精密计算和试验,他终于成功将荔枝保鲜期延至十一天,在杨贵妃诞辰之日将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完成了使命。
但在这曲折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也让他失去了朋友,莫名得罪了同僚,而当他知道运送鲜荔枝的花费尽数都由百姓买单,在位者奢靡无度更让他心生厌恶,最终他与上位者反目被流放岭南,也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
摘录:
他们嘴里吹出的泡沫,比大海浪头泛起的更多。他必须努力证明,自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里被挤出局。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启示:
方法总比困难多。解决问题远比怨天尤人重要的多,也有用的多。不到最后,不轻易放弃。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达成一件事情,要会借用和使用各方力量,这就需要有团队意识。除了要学会借力,更要学会分享利益。做事要有周全的'计划和行事预判。但是计划再缜密,也会有突发状况发生。任务完成前,没有一劳永逸的计划。切忌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
塞翁之马焉知非福。你的福气在后头呢!“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此乃养生之道啊。”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的新作,它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却给我了一种十分新奇的体验——用一个九品下的小官的视角来看“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主人公是负责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善德在接到任务后消极过,崩溃过,甚至想过与深爱的妻子和离让她和女儿不要受自己任务失败的牵连。但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他决定为了家人,放手一搏。
李善德的梦想是在长安城内买一间房子,让家人安定下来,更幸福地生活。这个梦想并不崇高,十分朴素,但却是支撑他的最大动力,让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毅力和意志力。尽管在瓮装腊封,隔水隔冰和许多不同的路线运输皆失败后,他都没有放弃。这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让他平凡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令他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李善德坚毅、执着的身影通过作者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要豁出命来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这个梦想,这种精神带给他的冲破一切阻滞的闯劲让我看到了梦想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也令我惊叹梦想的巨大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要有一个梦想,它会让你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闪耀出生命中最亮眼的光芒!
故事梗概如下:天宝十四年,长安城九品下小吏李善德接到一个任务:在贵妃诞辰之日,将荔枝从岭南送到。在当时运输条件和物品保存方法限制之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怜的李善德,五十多岁终于在京城借贷买了自己德房子,但却面临完不成任务被砍头的`危机。李善德在好友的`鼓励之下踏上了前往岭南之路,在荔枝园主阿僮和胡商苏谅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将荔枝带到了长安城。讽刺的是,正是将这不可能之事做成,荔枝运输成为每年的常例,为此各地驿站背负更大的负担,李善德因直言反驳王爷被流放岭南,最后因流放躲过安史之乱。
读完这本书,想法如下。一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只是荔枝来”背后无数人为之所承担的重负。一颗荔枝在唐时运往长安,需几十骑同时运输,日夜不停;需截茎以保持荔枝长时间新鲜,一颗荔枝就是一颗荔枝树;需无数驿站为之免费服务,提供住宿及粮草。二是小镇做题家李善德勤勤恳恳一辈子直至五十岁才攒够房子的首付,却在做荔枝转运使这件差事中被放贷之人示好免去了所有香积贷,不禁令人感慨,也是对当下社会的讽刺。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主要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在生日那天吃上荔枝,朝廷命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为荔枝使,让他从岭南运送荔枝来长安,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从岭南运荔枝,并且保持新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放在唐朝,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为了从遥远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李善德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次实验,他想怎么给荔枝保鲜,怎么让整个路程更加快,怎么能让荔枝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路程运回长安,能够赶在六月一日贵妃生日那天送回长安。在古代能完成这个任务比登天还难,因为古代主要靠马运送,路途遥远,而且怎么保鲜荔枝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让人头发的问题。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怕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怕太难看懂,没想到很容易就能够读进这个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在别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赶紧接下这个任务,没想到自己可能因为完不成这个任务送命。
他刚开始懵了,觉得自己就要没命了,他一蹶不振了,后来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转变心态以后,他去岭南研究荔枝,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对待这项任务的认真程度,真的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停地实验,用什么路线才能把荔枝用更短的距离送到长安,为了让路途更加顺畅,他还最后自己上阵开路,只为了在十一天以内送到长安。
这本书最打动的后半部分,李德善说服杨国忠让他给自己一些帮助,一些权力,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最后杨国忠被他说服,他不停地压榨自己,最后他亲自上阵,在前面带路,还受到了追杀,只因为他快要立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有他的认真和追求,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就是他不停地压榨自己,不停地在路上奔跑,只是为了让荔枝更好地运到长安,从他身上我看了一种认真劲儿,拼劲儿,可能我就喜欢这种人。运送荔枝的成本在古代很高,不知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新鲜荔枝跑断了腿,可能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为了运送荔枝,很多人在背后忙,代价真的很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跑断无数良马,耗费无数精骑,将新鲜的荔枝运抵长安,只为博得贵妃在诞辰上的一笑。
这个故事,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
而《长安的荔枝》这部短篇小说将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具象化,将一个为荔枝转运一事忙的焦头烂额的小官员栩栩如生的用文字刻画了出来。
“连做噩梦都在工作。”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在一个古代小官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圣上一道命令,基层官吏就要忙的焦头烂额。
这些都是马伯庸的风格。于赓哲在为他作的序中评道:“将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
马伯庸小说的风格一如既往,笔法清丽,故事的节奏衔接在字里行间也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情。
高中时期我曾读过他写的《长安十二时辰》,当时所看的书中简介就提到了这是一个囚犯在十二时辰里破获朝廷大案,戴罪立功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不禁好奇,两册厚厚的书,加起少说几百页,那他是运用何种笔法和节奏,描绘出一个发生在一天里的故事呢?
强烈的好奇驱使我翻开这部小说。
而三年后的我,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又一部小说。但是这短短三个小时内我的阅读兴致却一刻也不曾消磨,就如同我曾经阅读《长安十二时辰》那般。 《长安的荔枝》又是一本以时间顺序行文的小说。一如《长安十二时辰》那般行文节奏紧凑,只不过篇幅却少了许多。
马伯庸善用时间作为全文的线索,他总在不同的段落不断地提醒着读者:故事主人公距离完成自己的使命还剩下多少时间。文字上所带来的紧迫感,在字里行间透露给读者,会让读者在阅读期间不自觉地为主人公的命运所紧张起来。
同时马伯庸也很善于站在基层官员的视角,以古代底层官员的视角审视着这个朝代复杂的管理制度,以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映射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皇帝。
这些特点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出一部又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而马伯庸笔下一个又一个的文字,连词成句,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我们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同情,同时也希望这些主人公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但是马伯庸文字的魅力就在此处,明明大家都知道,张小敬一定会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于水火之中,李善德也将完成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的任务,可是读者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为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揪起心来。
通篇,面对李善德转运荔枝之艰辛,一线基层官吏所遇之难,都不过是马伯庸的映射,字里行间令读者颇为感同身受。可直到文末的这两处,让我深深为之动容。李善德得罪护国公杨国忠,本应难逃一死,但高力士在圣上与贵妃面前美言,最后逃过一死,发配岭南。
李善德转运荔枝一事多有心酸,短短两个月,来往于岭南与长安。舟车劳顿,朝廷重压,最后袒露心声后继而得罪杨国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本是壮年,却因为精神上的压力被折磨到满头花白。发配岭南,妻女毫无怨言,对他甚是理解。在外行差苦役,若无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许再多的才华都难成大器。
临行前,杜甫与李善德道别,他说:“子美日后必有大成。”二人道别之时是六月,可是到了该年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入叛军之手。杜子美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作,日后,也。确有大成。只不过,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所见流离失所、断壁残垣,又蕴含了多少心酸。不过,这都是另外一个历史片段了。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
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看得很尽兴,能感觉到作者写得也很尽兴。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看的第二本马伯庸的书,是21年的新书。看完以后再一次感叹马伯庸的文笔。虽然整本书只描写了一件事———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从两广地区到西安的CBD),对圣人来说一句轻飘飘的命令,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基层官员与百姓的难处,也影射了现在社会的很多官僚作风,甚是讽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马伯庸的书感觉比看电视更加精彩,戏剧化的情节合理又不夸张,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动,人物的内心转变与故事发展环境紧紧相扣,就连配角也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出场,难以想象要是搬到荧幕上,演员的表现能否重新刻画出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应该很难吧。现在好像一搜这个书名跳出来的就是“长安的荔枝选角”,看来影视化是无可避免了,只希望能多找些实力派演员来演。
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把岭南的荔枝刻进DNA里了,加上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新鲜荔枝流下了心动的口水。书里还写到为了防止工人采摘时偷食,需一边采摘一边大声唱歌(哪怕唱的很很很难听哈哈哈哈)这个场景也是十分有趣了。工人:要么让我吃荔枝,要么就听我美妙的歌声!希望有机会也能去当地尝尝新鲜荔枝,能边摘边吃边唱的那种。
“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
“你别摘下来啊。”
无聊之中,在刷短视频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不禁翻开了《长安的荔枝》,走进了马伯庸所构造的“荔枝的世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从盛唐至今被无数人传诵,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可是,谁能想象当年运送荔枝的真实过程?谁能想到这首诗能够繁衍成一篇长篇小说?马伯庸用他精妙的文笔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盛唐时代,领略了运送荔枝背后的脉络。这虽是历史小说,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
关于这一故事的'原始真实性,在正史《新唐书·杨贵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故事开头,作者以李善德借“积香贷” 之后由于购房后的欣喜、房贷的压力,在这样心情的加持下,本就不通晓职场之道的他在醉酒后便飘飘然的掉入了上林署“贴黄”的阴谋中,让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想看看李善德究竟如何破解这看似无法可解的“死局”。
就在李善德以为自己濒临死期、灰心丧气、心若死灰、哀哀欲绝之时,遇到了自己的两位挚友——韩承和杜甫。韩承暗暗劝他以“和离”之法,保全家人,并好好享受这剩余几月之余的光阴。而杜甫则劝他“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他苦思冥想后,忽灵光乍现,听取了杜甫的建议,置之死地而后生。荔枝转运之法便如雨后春笋在他脑海里点点冒出。
在整个荔枝转运过程中,马伯庸用他所执的丹青妙笔引领着我们在起承转合处感受李德善的殚精竭虑、悲喜交替与结局事违本心的无可奈何。
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把故事讲述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是扣人心弦之后的荡气回肠与回味无穷。
马伯庸做到了,通过《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的描摹了荔枝转运之法的艰难,更是以古喻今,将现实与古代虚拟的想象,巧妙的有机融合,韵味与哲理力透纸背、余味悠长。
总之,《长安的荔枝》让我们再次欣赏了马伯庸的天才创作,进一步了解到唐朝的许多知识,确实是一部精彩佳作!
这部小说从一个底层官吏的角度,讲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故事。杨贵妃想吃岭南的新鲜荔枝,可荔枝三日便会变质,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有日行千里的龙驹,也绝不可能在三日之内从五千里外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从九品的上林署监事李善德,被上司设计接下了这份荔枝使的工作。
既然没有退路,李善德抱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想法,决定放手一搏。他白天向岭南狂奔,夜晚研究沿途地势和里程,设计各种可能的运送线路。到达岭南后向当地峒人学习荔枝品种和存储方式,向当地商人了解各种转运载具,然后四路齐发试验不同的线路,在一次次失败、分析、完善、再试验后,终于总结出一份新鲜荔枝的转运之法,涵盖了驿站调度、运具配置、载重与里程换算、费用核算等无数细节。读到这里时,我看到李善德殚精竭虑终于有了办法,本以为后续情节平淡一些,不知这里才是小说精彩的开始。
怀揣转运之法,李善德在长安的衙门却处处碰壁,甚至被人骗去转运之法意欲抢功。好友提醒他要“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五府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别人就不敢抢功了。这种“和光同尘“的态度,今天依然很重要。要做成一件事情,确实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要高估或过于看重个人的价值。在见龙在田之后,君子应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方可无咎。东方甄选的董宇辉,以一己之力贡献了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半数以上流量,但在新东方三十周年庆典上却说“我平凡得不值一提,是你不可多得的爱为我镀了金身。"
在获得卫国公杨国忠的银牌之后,李善德顺利召集各部司主事,分配下去运送荔枝所需的各项任务。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有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这一刻,李善德感觉到了官场的荒谬,也亲身体验到杨国忠说的“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带着杨国忠的银牌再下岭南,却忘记给上次结识并帮助他的阿僮姑娘带长安兰桂坊的酒。阿僮气恼之余,依然请他吃了甘甜的丹荔,并对他说:“好朋友就是这样的。你忘了给我带酒,但我还是愿意给你拿丹荔。“真正的朋友,不是价值的`交换,而是愿意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
李善德与另外一个好友苏谅的关系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不仅没有能履行对苏谅的承诺,反而给苏谅带来了厄运,使其被迫远遁海外。同时,在采摘阿僮家的。荔枝过程中,因为官场的层层加码游戏,园中的荔枝树被砍伐过半,李善德却无力阻止。这两件事让他痛苦地意识到,要做好荔枝使,就不得不背离自己的良心。他看着在格眼簿子的图例,其中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而墨点则意味着荔枝发生褐变,流出汁水,彻底腐坏,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上的墨点。在回程路上,李善德一度存心糟践自己,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岭,却也无法让他那颗带着墨点的心恢复纯净。
当两瓮荔枝被及时送进长安城、事成之后,李善德已没有功成名就的喜悦:“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他不愿意为了贵妃喜欢和个人的仕途,继续劳民伤财地运送荔枝,导致底层百姓家破、驿站逃役、骑手奔亡、社会贫困,他要上报实情,希望上层以国家和百姓为重,不再运送荔枝。因为追随自己的内心,李善德彻底激怒了卫国公杨国忠,弹劾他的折子接连不断,幸得有人暗中保护才没有被砍头,但仍被全家流放岭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让他不仅有机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且也成功避开了一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和长安烽火。
阅读这篇小说,不仅能体验到语言的诙谐、情节的精彩和光辉的人性,冯元一这样一个悬疑角色也为小说增加了可读性。他在李善德四处碰壁时给其引见了杨国忠,顺利实施运送计划;在李善德触怒杨国忠后又巧妙让皇上打赏李善德,避免其受判重刑。冯元一仅仅依靠两次模糊不清的传话和一次远远的手指,便揽走一部分功能,并顺手救下李善德。大人物手中的一粒沙,落在小人物身上,便是一座山。
昨天看完了一本很短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个人认为,三星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一个叫李善德的小吏被迫在不可能的时间内完成把新鲜荔枝在杨贵妃生辰前,从岭南送到宫里的事情,通过该过程,折射大唐官场的藏污纳垢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友善,特别是杨国忠通过其翻云覆雨手,巧妙地让该耗资巨大的差事,变为国家分文不出,倒有巨额进账。但是,能量守恒啊,总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而这代价就是百姓。
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赵贞吉的那句,“再苦一苦百姓吧”。
于是发生了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逃驿事件。
其实立意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楚王好细腰等等,不过放在此刻,到是有几分值得玩味地方。那么多人的疲于奔命,最后只得到上峰一句,轻飘飘的,味道嘛“就那么回事”。其次,就是记录历史时普通人的视角,短短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原来背后是李善德的破釜沉舟,是百姓的血泪,是路上的累累白骨,也是高力士与杨国忠官场势力的互相倾轧,也是借着圣上所好,由此中饱私囊的官场现形记。
不过,问题一如既往,故事性弱了点,作者几乎每本小说都很喜欢炫技,历史,地理知识大量罗列。但也好,能学到蛮多东西的。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每一个打工人的悲歌,甚至看到他做梦都被工作所折磨。还能看到一个职场现状,比如因为老实沉默,于是大家在你不在时,集体让你背锅。比如,你如得了优势,一定要注意团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否则你会被集体抛弃,注意职场注重团队,而非个人秀场;比如,如何卖领导面子,
最后结尾,我很喜欢,李善德一家因为得罪杨国忠被流放至岭南,他就此过上田园牧歌生活。但是,把眼光放到历史长河,十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所以,眼光要长远,做好眼前事,无问西东。
同样有此历史色彩的就是水浒传,他们那样悲剧性的结局,高俅如何长袖善舞,也无法阻挡几个月后的,靖康之变。
摘抄一段我喜欢的话,就是李善德怒而开怼杨国忠:“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而同样的表达,我看到刘瑜在写民主的意识与文化时,也写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于去年10月份出版的新书,根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引申开去,描写了一个九品小官奉敕从岭南采办荔枝送入长安的故事。和先生的其他描写盛世大唐繁荣长安的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一样,故事的平铺直叙,并没有多少复杂曲折,但文字之外的气场却很强大,就像传说中百慕大三角那个巨大的旋涡,能把读者的意识和思想吸进去,让你身不由己进入故事设定的情节,而且身不由己地游曳其中。最令我敬慕和震撼的是马伯庸先生扎实的唐朝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在叙事中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达到了文化性和知识点的完美结合。
携裹着大唐贞观之治的余威,天宝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盛世光华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霓裳羽衣、胡旋舞”的奢华雍容也在唐诗中频频出镜,使我们对于唐朝的强盛,对于长安梦幻般的繁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向往。读了马伯庸先生的新作《长安的荔枝》,我内心里的这种梦幻、这种仰望、这种向往似乎稍稍有了一点酸涩的滋味,感觉盛世荣光下的潇潇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李善德是一个理科男,也是一个本份敬业的中央级事业单位上林署的普通科员。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崇高的目标,对于政治没有兴趣,也不关心职场的潜规则。只想着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用心作好本职工作,凭本事挣钱吃饭,保障家人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因为一次请假外出,被深谙官场江湖的同事恶搞,缺席推选为荔枝使,承担起神圣而光荣、但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陷入绝望之际,好友杜甫一句“既然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的激励,重新树立了信心,满血复活地开启了彪史之旅。
一贯思维缜密,做事严谨的理科男李善德投入了枯橾、严谨而紧张的堪查路线,运载试验等前期准备工作。对于他来说,困难不算什么、来自于各方面有形无形的阳谋阴谋也不算什么,因为李善德从来没有兴趣去揣测人心,他一门心思只在做好事情,完成任务、卸下担子后及早回归平静的生活。然而,滚滚红尘、囂嚣世事岂是李善德这等九品科员所能左右的,商人谋利、官员邀功、侍者媚主这样的追逐不会因事情本身而有些许改变。在“程序是弱者才遵守的规则”的官场江湖中,一众如宦官高力士、鱼朝恩、西域商人苏谅、大唐卫国公杨国忠、岭南经略使何履光、招福寺典座等一众在小人物眼里神一样的强者或隐或现、各显神通,李善德手里的皇钦圣命就是他们弄权谋利的机会,被他们轻车熟路随心所欲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谋利的得利、邀功的得势、媚主的得宠,极大欢喜三呼万岁、我主圣明。而视职责如命,殚精竭虑、九死一生的李善德,因为经历而知道、因为追寻道理而开罪权贵,至其“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可是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 最后匍匐于皇城根的李善德在见识过皇恩浩荡、天子威仪后便在各方势力的博弈、妥协下被追责问罪,长流岭南。
盛世繁华下掩藏的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政治悖论,看似严谨完善的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法则在权贵面前一文不值。钦命的荔枝使手里朝廷衙门的所有文书牒牍抵不过显赫权贵的一个名号,正如杨国忠在招福寺里告诉李善德的那样“你拿了我的牌子,还要按照流程发牒,岂不坏了本相的名声?”。仅 李善德想不明白,可有人想得明白、而且做得顺溜。
“一个因从岭南运荔枝而犯事的官员,居然被判处长流岭南。”我不敢说这是不是因果循环、福祸轮回。半年后安史兵乱、天子出逃、长安渡劫,而李善德却在岭南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叩石垦壤,”陶然自乐的生活,我也不敢说是轮回还是“走了狗屎运呢”!
一颗子弹瞬间穿越,由于其小而且快,我们无法用肉眼发现并注视它,更无法阻止它或凭人力改变它的方向,但子弹撕裂空气的。声音和曾经来过的痕迹不应该被忽略。大唐盛世的喧嚣淹没了一颗荔枝的哭泣,最终迎来了安史之乱的鼓角争鸣云乱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这颗哭过的荔枝像极了击穿盛世的子弹,这就是我读过这部小说后的真实感慨。
马伯庸先生是一位大才子,他在《文后说明》里详细许说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和经过以及基本素材的来源和出处,从这里我看到的是先生海量的阅读和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恣意的联想,更加地心生敬佩。他在大学时期读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专业,能从一句人人熟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牵源如此庞大曲折的故事,将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常识巧妙连接起来,将读者成功地带入到一个有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之中,在煞有介事的叙述中俘获读者的意识。其中古地理构架和物流计算、具有鲜明的企业管理特点的逻辑推理和立足于实践的风格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靓丽特色。
先生者,老师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马伯庸是1980年生人,比我年轻得多,这并不妨碍我称其为“先生”。对于大师的作品,我虽经多次温读也只能了其皮毛,所谓感想,不过牙牙学语罢了。
窗外,夕阳的金光斜射在茶几上,几颗荔枝也披上了金纱。阵阵清香,也在屋中弥漫开来。我想,古时候运到长安城(现陕西西安)的荔枝也是如此吧。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宝十四年,长安城上林署的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从距长安5000余里的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城中。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绝望的李善德想与家人分离,让他们不遭受杀身之祸,杜甫却鼓励他去试试。虽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于是,他前往岭南,研究如何在期限内将荔枝运往长安。李善德在岭南反复进行试验,然后带上大批人马前往长安。最终,两坛鲜荔枝按时到达长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纵使渺小,只要我们敢于飞翔,便有机会一睹千里风光。在人生这场比赛中,强者不一定会赢,弱者也不一定会输,只有无惧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正如《长安的荔枝》中,长途运送鲜荔枝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放手一搏,由此发现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一个新世界。
生活中,我们亦当如此——不必抱怨自己渺小,更不必在强者面前退却。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无畏者领先,恐惧者居后。无惧是时代的标志,是所有人拼搏的理由。
正如《长安的荔枝》中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在朋友圈刷到分享的这本小说,薄薄一本,作者马伯庸老借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借用大量其 体量不大,慢条斯理可三四个小时读完,蛮有意思的。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香变。一颗荔枝鲜如何能历经五千里的路程从岭南运往长安而不变质?很显然,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上头发话了,下面人就要想办法办好。这就意味着背后有太多的艰辛和血泪。历时四个多月的谋划,反复试验,劳民伤财,却只为博妃子一笑,可悲可叹!李善德正如其名为善为德,却也在毫无退路的压力下失去朋友、违背诺言……最难的就是上面人一句话,底层人民跑断腿。真可谓: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同时看到了官场的复杂,书言:“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虽未做官,但初入职场发现好多为人之道需要学习。有时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免为自己的情商堪忧,我大概就是那种放电视剧里都活不过一集的人吧。慢慢成长,时刻谨记一些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余的,没有野心,安稳度日便好。毕竟就像李善德最终被流放岭南却逃过一劫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的,福祸相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周末闲来无事的话,不妨一读。
近日读了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书中讲的是皇帝为讨贵妃欢心,想在贵妃生日那天献上新鲜的荔枝。为此,朝廷任命“荔枝使”,事成则加官进爵,事败则掉脑袋。荔枝生自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快马加鞭需十一日,有着“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难题。倒霉的李善德误接了“荔枝使”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别无选择的境地下,他向死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善德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穷尽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盯紧目标,决不轻言放弃。故事中的李善德开始 我们在面对完成难度大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树立强大的信念,坚信目标是能实现的、是必须实现的;其次,目标不能动摇,不能先找退路,要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最后,要牢记目标,所有的行动都围绕实现目标展开。
穷尽办法,努力到极致。单就试验原理来说,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努力方向——“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于是,他制定了第一次行动方案,但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随后,他不断总结经验,又接连制定出第二次、第三次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实现目标。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是先想怎么做,而是找不受控因素,强调完不成不是我的责任。这是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为失败埋下伏笔。首先要行动起来,开始行动就成功了一半。
再完美的计划方案,没有执行也是一纸空文。李善德制定的方案技术上已无障碍,但是他深知如果执行不到位,必将功亏一篑,因此,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差池。李善德遭遇运送失败、友情破裂、恩人情断、遭人暗算等各种挫折,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做好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坚定地按照方案执行。
反复复盘,改进改善逼近目标。李善德为了将荔枝在6月1日送抵长安,从3月份开始试验,反复尝试,总结利弊,不断改进,每次都更接近目标。复盘是还原事件经过,定义关键环节,提炼事物规律,进行优化改良的过程。通过复盘,可以认识事物本质,发现风险,检视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用问题牵引,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减少重复犯错,提升成功概率。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只要全情投入、勇往直前,就能不留遗憾,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成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意有多浪漫,故事背后便有多惨淡。所幸马伯庸把这史书上一笔略过的故事娓娓道来,你我才有机会一解其中滋味。
李善德被判荔枝使,负责转运岭南的荔枝为杨玉环庆生。可这岭南的荔枝,距长安城路途遥远,腐坏极快。谁都对这件苦差避之不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五刑避四的烫手山芋。五十而知天命,两鬓斑白的李善德稀里糊涂被带入天坑。可就是这么一位九品小官,不负圣人所托,历经重重磨难将荔枝送到长安,贵妃一笑,善德免死……
三月红的荔枝——肉粗汁酸
三月红的荔枝是李善德用做转运荔枝的试验品,可这早熟的荔枝,肉粗汁酸,难以下咽,用它酿出的酒便好似官场那尔虞我诈的一杯苦酒。
领导们深知这掉头之事如何艰难,一层一层推脱,最终刘蜀令笑眯眯地将这块烫手山芋递到李善德手中。无可奈何的李善德兢兢业业为转运荔枝之事拨开一点眉目之时,大家原本都是为圣人做事,官场的小人不愿帮忙也就算了,还为自己的利益处处设计陷害李善德。
李善德爆发智慧之源想出的转运荔枝法,也险些被鱼朝恩盗去阿谀奉承。
唐朝各部门间互踢皮球,李善德过五关斩六将,严格按照流程来走,处处碰壁。却因为杨国忠的一枚银牌畅通无阻。用卫国公原话来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高力士为讨好圣上和贵妃灵机一动生出的主意,最终受益者还是他。高明的高力士,早已深谙官场之道。
可就是高层领导为满足自身芝麻大点的私欲,也牵动着许许多多小人物的命运。转运荔枝这件事,不知累死多少个骑手,跑死多少匹骏马,耗费多少笔巨资。就连这笔巨资,都不是从国库支取,而是压榨百姓,搜刮于民。
这尔虞我诈的官场,压榨贫苦人民的开元盛世,内外部矛盾层层交织,早已预示着不久之后的'分崩离析。用三月底早熟的酸涩无比的荔枝比喻黑暗的官场,恰当至极。
熟透的荔枝——温软如玉
纵使荔枝使李善德这档差事难于上青天。和数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善德,昼夜不寐,不到黄河心不死,直至心疲力竭,垮了身体,白了头发,最终靠着自己聪慧的头脑计算出一套严丝合缝的荔枝转运之法。杜甫的鼓励没有白费:骨肉恩岂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殊死一搏。所幸终是拨开云雾见天日。
我从书中感受到的,虽然有尔虞我诈的心酸,却也有随处可见的温情。李善德为了家庭勤勤恳恳工作,期盼妻子和女儿可以搬进更舒适的房子。他当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年轻时也凭借着这一份诚恳俘获了妻子的芳心,从此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治愈了李善德一半的人间疾苦。而李善德的朋友——韩承和杜甫,一位深谙官场之道,教李善德辨别真伪;一位从感性出发,给李善德一路前行的鼓励。只有这两位挚友,才是李善德为官一生真正为他着想的贵人!
还有在岭南碰到的那个林邑奴,念及李善德把他真正当做一个人而敬酒的恩情不惜一死告知危险,最终使李善德躲过岭南经略使的追杀。这个被当做牲畜奴役了一辈子的忠仆,令人心生怜悯。
李善德本身不狂妄傲慢的性格也为他赢得了荔枝庄园阿僮和胡商苏谅的信赖。与两人在一次次交道中结成的友谊也在被逼无奈破碎之时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
这一幕幕温情,如同一枚枚鲜红的荔枝,温润可口,暖意融融。而最高级的感动,莫过于李善德在识破官场的黑暗之后,不与淤泥苟同,而是抛弃荣华富贵,勇于说出真相,说得一代宰相杨国忠老脸一红,恨不能置他于死地。这份初心,无疑是那颗无比硕大的丹荔,是那园中结出的最大一枚,珠圆玉润,鳞皮紫红,晶莹剔透!
可惜我拙笔一支,不如马先生文采的一丝一缕,写不透其想要体现的深意。我只知马伯庸先生对于史实的拿捏以及斐然的文采,使他仅花了11天时间便把这部不足十万字的作品推向成功。简洁有力的语言,道出了大唐盛世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以及小人物身上爆发的大能量。书中交织的辛酸与温情,唯有亲自一读才能领会。这枚《长安的荔枝》,你应当去尝一尝!
《长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文中讲述了在天宝十四年,一名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计入坑,被迫担任长安的荔枝使。并要在贵妃生辰时,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距离,
路远迢迢,山高水远,无疑是一条“死路”。文中的李善德,经历了绝望、顿悟、觉醒、失望、痛苦,这荔枝之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世功成万头秃。”“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好友的劝说下,从一开始的“离和”致死的想法,到后面的殊死一搏的转变。决定实地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不仅从运输方案、试验、推理、计算写出了运输荔枝整个过程的曲折艰辛,从微观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在李善德的试验运输途中,之所以李善德会被广州经略府派兵追杀,是因为李善德不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府内官员心想:“这蚊子若能办成,圣人必定对经略府有所猜疑,事后若被小人算计,上身远长安,后果不堪设想。“读到这里深有感触,人心的变幻莫测,不可猜忌,亦不可避也。
就像张九龄招林甫猜忌,后被林甫作蛊后,被罢相的前夕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在文后韩十四提到:“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意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大家便会鼎力相助。老李不懂自己身处的位置,不考虑自己扮演的角色,尽管在办事能力上、责任心和耐心上能谈功劳,但作为一名九品吏在他人眼里便是独揽功德,便会得罪众人,尽管搏得圣人关注,日子也不一定长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吐炭。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谈到费用的问题时,右相说的“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亦无需从圣人的大盈内帑支出,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实,这句话就暗指这个任务最终由百姓买单。随后到后来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声痛哭,还遇到黄草驿的“逃驿”,以及附近村落空无一人,和长安庆宴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户俱是三等贫户,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位居高位不仅要贪国库的钱粮,就连农户的衣丁也不放过。“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直接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些细节也不难理解,为何安禄山能够范阳兵变,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朝内奢靡,府内贪图。百姓苦疾,民心不顺。”自然就没有人爱戴大唐,拥护圣人。
随即必会自取灭亡。想到现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广大青年之士热爱祖国。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
不由得感慨,“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志者不负,勇担使命。今昔非比,继往开来。”
打开《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眼前总会闪现出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仿佛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来到了大唐,看到了一个九品小官和荔枝的过往,我看到了他身上永不言弃的精神……
主人公李善德,一个九品小官,为人老实忠厚。从书中作者对他的描述中,我认识到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这样一个人,却被上级灌醉欺骗,接下了难以完成的任务。他必须要在贵妃生辰之前,从四千六百里外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特别是在当时,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的交通。事出反常必有妖,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至高无上的帝王,为满足自己的私心,让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听任何人的解释。从某方面来说,唐朝之所以灭亡,不是一个意外。
在做某个事情时,不求完美无缺,只求问心无愧,才是做事该有的'态度。李善德知道自己在和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对抗,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家人,他必须拼一把。人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险阻,退无可退,不如一搏。即使失败了,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自己我尽力了,我的失败不是因为逃避。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与其等着被打败,不如勇敢起来,做自己的勇士。书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一人一马,到了岭南,四处借钱,认识了苏谅,阿僮姑娘等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能够做到这个任务,但又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黑暗的官场,一枝独秀,难免遭到妒忌,只有共享利益才能走的长久。这便是官场,也是职场的规则。“做官之道,就是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吐珠于泽,谁能不含。需要倾力付出的回报置之不理,唾手可得的利益不会放过。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他决定投靠卫国公杨国忠,事情办成了皇帝会高兴而杨国忠少不了好处。可令李善德没想到的是,朝廷为了能够让贵妃吃到新鲜荔枝,不惜砍掉整个果园。因为官场的黑暗,阿僮姑娘失去了属于家族的果园,而运送荔枝的大量物资由百姓承担。最后,李善德做到了,他成功的在贵妃生辰那天把荔枝运到了长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皇帝知道的是,贵妃笑了,却不考虑任何的代价,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代价。下级的官员、马匹累死的可不少。书中曾说那些幸存者,到达长安时他们犹如被绑在马上的死尸,一动不动。李善德因为替百姓打抱不平,激怒了杨国忠。他被贬职,回到了岭南,回到了阿僮姑娘的果园,和她一起照顾果园,向她和她的家人赎罪。于是他和妻儿幸福美满的在果园度过了余生,他因祸得福躲过了安史之乱。故事到这儿也就结束了。
身处黯淡之中,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曦舒和银烁。但如果被黯淡打败你能看到的只有茫茫黑暗。粗粝能甘,纷华不染。能在黑暗中保持冰魂雪魄的人,不会一直处于黯淡。李善德明白他的面前有一道难以穿过的疾风,但他不放过一丝希望,一直向前,努力、拼搏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便是他身上宝贵的精神。
冥冥之中,我醒了,离开了那个梦境,这个梦境如同水月镜花一般,但又让我觉得真实。书中的道理让我铭刻于心。
《长安的荔枝》围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讲述了一个唐代九品小吏李善德转运荔枝的曲折经历。作者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以细腻饱满的笔触叙事,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景象,以及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顽强抗争。
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五千余里,山水迢迢,以当时的运力水平,运输荔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退两难之际,李善德最终选择听从好友杜甫的意见,退无可退时,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心所至,行不止,在困难面前,明知不可 如果说阴差阳错落到李善德身上的“荔枝使”差事,对他来说是命运的挑战,在面对绝境时他所展现的坚毅和勇气,就是对抗“厄运”的。最佳良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学习。
从荔枝品种选择到储存方式,从转运工具到运输路线,从气象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无数种组合。李善德通过对照试验,加上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成功将荔枝送达长安,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只有通过认真思考规划,勤于实践,才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岭南,李善德结识了阿僮、苏谅等人,正是他的真诚待人,才换得朋友的真心相助。面对右相剥削人民的做法,他敢于直言,最终被流放岭南,却也因祸得福,逃过一劫。荔枝会变质,但善良的心不会。李善德的善良,多次助他转危为机。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真诚待人,涵养品格,才能让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要求熟练背诵的诗句,在这本书里有了深层次的解读,浪漫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一骑"为何是"一骑"在此找到了答案。
马伯庸笔下的这个故事有着再简单不过的脉络,仅一句话便可以将这本书概括:长安小史李善德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为贵妃从距离五千里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圣上的任务,可以是这么轻,轻飘飘一句想在贵妃生日那天让她吃上新鲜的荔枝。
圣上的任务,也可以是这么重,轻飘飘一句博美人一笑之诺言,无数官员想破了脑袋、无数马夫跑断了腿、无数百姓徒增了半年的徭役,一个庄子种了几十年的荔枝树被无数砍去一个村庄的百姓弃家逃逸……
在看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擅长代入。
代入杨玉环,那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我们感叹她得到皇帝的爱情举重若轻,集绚烂之能事,举盛世之圆力,一个王朝的繁盛都不过是她的陪衬。
殊不知大多时候,我们只能是那个被差遣的小吏那个种果园的僮女、那个无端被增加了赋税的百姓。历史的长河流转,小吏或许还能在史书里淡淡留下一笔,而百姓、僮女、马夫、连名字都不会有。
文字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小人物的视角。我们与他们的挣扎、珍视、绝望、崩塌所共情
整本书,我记得最清晰的一句话,李善德妻子说的:“他这个人啊,笨拙、胆小、窝囊,但是一定会豁出命保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也是因为有最珍视的东西,一个老实巴交的打工人,硬生生的被逼狡诈起来,大约人性就是喜欢欺负老实人,因为老实人足够老实,但是如果把老实人逼得不再老实,那就是狡诈人最大的愚蠢。
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坚守。福祸相依,命远无常,唯有坚守本心。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人性复杂, 才会有人类历史的跌宕起伏;人性复杂,我们更应警惕,不凝望人性的深渊;人性复杂,我们更应不动辄考验人性。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昂扬的向上,向着真善美努力前进,哪怕一点点,发出来微光,也能驱减一点人性的黑暗。
一骑红生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有人知道……
即使不小心卷入生活的洪流
也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
把千难万险给撞破
可以服软,亦可以让步
这不是委曲求全
而是另一种程度的勇敢和智慧
初读《长安的荔枝》,老是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念到这句,就禁不住想起杨贵妃眉目含情,吃着新鲜荔枝的幸福模样。想来,唐玄宗定也是宝贝似的坐在旁边,看着心爱的女人露出会心的微笑吧。这样的一句诗,是他们两人凄美爱情的见证,是杨贵妃宠爱的象征。但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样的一句诗背后,是经办人的殚精竭虑,是一个王朝衰弱的最好证明。
文章主人公有一个非常朴实的名字——李善德,就是这样一个买房都需要贷款的官员,有一天竟然接到了一个足够让人“鸡犬升天”的任务,成为了荔枝使,给皇帝安排荔枝煎等事宜。芝麻大小也是官,虽然是被人设计当上的。但还没到庆祝自己能够还清贷款的时候,就看到文书上赫然写着“荔枝鲜”这三个字,“荔枝鲜”和“荔枝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性质可是天壤之别。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无论怎样也赶不及把鲜荔枝运到长安,眼看着泼天的富贵马上就成了掉头的生意,李善德连死的心都有了。贵妃的诞辰在即,死也要死得明白,李善德最后还是出发岭南,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实验”。
有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是一只军队,但更多的时候,一人之力往往势微。没有钱,没有权,只是艰难的一小步。怎么把荔枝运到长安?路线如何?人员怎么安排?荔枝如何保存?一系列的难题袭来,把人简直弄崩溃。李善德知道,要想把这件不可能的事情做成,无非就是两个方向,延长保鲜的时间,缩短路上的距离。他从种荔枝的人那里寻找荔枝的保鲜开始,然后根据路况设计了四条不同的路线,通过不断的实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计算的头脑让他拥有了一线希望,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还是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借势而上,这样才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通过不断的实验,找到了最优路线,想到了保存荔枝最佳的办法,还是没有把鲜荔枝送到长安。眼看着诞辰在即,李善德已经想不出任何的办法。荔枝的保鲜已经做到了极致,只能从缩短距离这方面下功夫了,这时候单靠一己之力,决不能完成。他毅然决然踏上去长安的道路,要想打点驿站,使路线畅通,必须要朝廷发话。长安之行好歹还算顺利,一路打点驿站,也算畅通,这样就能有效缩短荔枝在路上的时间。可是时间短促,已然没有实验的时间。“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保存荔枝用的翁也大量紧缺,却来不及做。他让人帮忙用牛胃塞入单层翁中充当双层翁的效果,可是用石灰处理过的牛胃只能支撑数日,不及时更换就会变臭腐烂,但也没有更好的替换办法。他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接下来就看路上的情况了。为了万无一失,他先行一步,决定自己先走一遍荔枝的运送之路。
事情的意外是必然的。长久的煎熬让他的身体疲惫不堪,但他除了往前走,没有任何办法。当他走到一处驿站时,那里的人竟然逃窜而去,连更换的`马匹也带走了。更麻烦的是,这个驿站非常重要,远近八十里内只有这一个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他决定把自己的马匹留在那里,自己徒步走到下个地点……拖着残肢到了下个地点,原本的打算是荔枝坚持到江陵,再改换成冰镇,但通过计算,荔枝可能支撑不到江陵就会变质,荔枝不遇到冰块就全完了。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他猛地想起,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来找荔枝……
当宫内钟声响起,所有的庙宇、道馆、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李善德作为最大的功臣,穿着不时宜的衣服,鬓边带着几缕白发,右腿因为长期的徒步劳累,需要拐杖才能行走,他往那一站,与那辉煌的宫殿格格不入。他成功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故事是非常励志的,但是到了最后,却没有波澜壮阔的壮志,没有一飞冲天的豪情,有的只有无尽的衰败、落寞,英雄何至于此?他又得到了什么?在寻求最佳路线的过程中,他极力想平衡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在最后,每一个人都离开了他,甚至误解了他,这样一看,他失去的恐怕更多吧。他后来被贬到岭南,没有了职位,没有了房子,日夜和荔枝相伴,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一个人,在成长的时候,难免会变得圆滑,在这期间,也许会受到误解和讽刺。但,一路往前走,只要心里一直怀揣着最初的纯粹,即使被误解,那也是心中的坦然。
最近读的书《长安的荔枝》,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超级短篇小说,谁写的?额,看的太快,没记住,刚刚翻看了下,本书作者马伯庸,详情可以百度百科,本人写完这篇随书笔记,立马虔诚认真去了解作者,以补救拜读大作不尊作者之愧。
长安的荔枝,立马想到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史讽今并不少见,初以作者也是如此,却另辟蹊径。主人公不是皇城寻乐时时欢的唐明皇和贵妃杨,所有的任务情节都在运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上,开局荒唐,结局依然荒唐。小富即安的他,误接皇命,命运,给了他永远赔本的买卖。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去做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保鲜方式他想了,路线他规划了,耗尽自己全身能量,他做出了最合理的规划,最后在动用权利的情况下,全国劳力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最后,判刑流放。看起来如此荒唐。
有人说,他的判刑是正确的,他确实收了钱,尽管钱不是给他所用,他确实私自动用权力开冰窖,取大额冰块。一事论一事,功过分开,违法必究。但,究其原因,他的选择在哪,所有的事情把他放在了非法的界限里,而不是慢慢逼退。皇命已经给人判刑,生活中的阳谋虽然明显比这远逊色的多,但让人实在怀疑,这类方法是否从小遗传。每次在听到一些很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总是找不到原因,总让自己陷入思考,我看这人不像会出现这种事情的呀,什么导致他这样冲动,或许这本书也告诉了我答案。
长安的荔枝,那是用百姓的血来浇灌的,吸取了人的精华,才在长安得以有如此天下珍品。这让我想到,被誉为世间最纯净的天堂布达拉宫下压的是数以万计的西藏农奴,每天的佛诵朗朗,是在吟唱高原的美好,还是洗刷罪恶。
李善德并没有因为结局的预见性就等待审判,这大概是遇见困境下最好的面对方式吧。历史上的李善德是否是杜子美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但才倾天下的子美先生面对这样的死局也无能为力,才子也得为五米折腰。
摘抄一些比较耐人寻味的'句子。
二月春风,柳色初青,每到这个时节,长安以东的大片郊野便会被一大片碧色所浸染,一条条绿绦在官道两旁依依垂下,积枝成行,有若十里步障。唯有灞桥附近,是个例外。只因天宝盛世,客旅繁盛,长安城又有一个折柳送别的风俗,每日离开的人太多,桥头柳树早早被薅秃了。后来之客,无枝可折,只好三枚铜钱一枝从当地孩童手里买。一番铜臭交易之后,心中那点“昔我往矣”的淡淡离愁,也便没了踪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字。
读到这里,倒不是觉得句子有多优美,只是感叹,金钱永远都会钻探到任何一个能够繁殖的地方,纵使离别是多么悲伤的时刻,在看到利益存在,以及人们的模仿趋向性,也就无枝可折。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承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对于和光同尘我是表示赞同的,虽然,所有人都觉得这里只有李善德出了力,其他人不过是好手之劳。但是,社会本就是共同奉献的,科学家与农民等价,虽然迫于现在形式以及提倡生产力发展下,我们做不了平等,企业家可以在每天应酬下获得巨额等价物,农民每日伏地结局却早早一抔黄土。这里明显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但是相比于过去平均贫困,这无疑是进步了许多。我讨厌贫富差距巨大,但更讨厌贫困。
这里的谄媚大概是讽刺那些,什么都没参与,甚至在过程中层层阻拦,但看到结局的巨大利益,甘愿给予巨大利益给这些人,以保证事情顺利运转下去。如果不分的巨额利益给这些人,事情进行就会百般艰难。我想,每个人都在义愤填膺吧,他们不就是站着权力大棒为自己敛财。这里的问题不得让人琢磨。
这本书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是自己读下去,才知道。当然,也不完全是官场沉浮,也就爱情描述,大抵都集中在一句话里头了吧:“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也从中了解到子美的那组《前出塞》:“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我想,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感染,有时候,看着一行行文字,就会想到,自己短暂生命里遇见的那个片刻,画面描绘的跟书上写的一样,那样美好停驻。刚刚在看到《我想做一只翱翔的雄鹰》,我想到,褐衣身怀远志,穷不坠青云,先生出生比我贫困,但已成天地伟人,我未来也因坚定方向,不应羡慕他人。
开始的开始是李善德想努力留在长安,最后的最后是李善德和妻子朋友归隐岭南。这中间的太多事情、太多心态、太多无奈、最终都化为往事,可是当年的无奈惶恐,心惊胆战都历历在目,仿佛都是昨日亲临。
勤勤恳恳李善德本想在长安买一个自己的家,谁知道上司突然找他,在酒桌上糊里糊涂掉进这个专门为他准备的陷阱。清醒以后,李善德才发现这件事的猫腻,可是已经为时已晚。
本来已经认命的李善德,因为杜甫一句:“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鼓起勇气准备去搏一搏。一人一马在二月出发,前往岭南。去到岭南,李善德才发现,比圣旨更可怕的是人心,比运送荔枝更困难的`是官场。有人为难,自然有人帮忙。商人苏谅和峒女阿僮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的不只是金钱上的帮忙,还有精神上的安慰。排除万难,终于让李善德找到运送荔枝之法。
可是,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官场要比鬼神更加可怕。在各方面的为难之下,李善德失去朋友,失去运送荔枝之法,差点要一命呜呼。可是,好人终究不该命短,李善德的善终究救了自己,也成功让自己摆脱险境,现象环生。
最后的结局还不算坏,虽然李善德最后被贬岭南,但是却在这乱世之下幸存下来,能和妻儿朋友快活饮酒,也算是独一份的幸运。
这本书给了我三个启示:
1、遇到困难,不要先认命,而是努力挣扎向前,就算失败了,也能知道自己倒在离终点多远的距离。
2、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3、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是:家庭幸福,朋友具在,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听同事讲《长安的荔枝》书中故事,有一种强烈的看电影的感觉,不仅 于是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长安的荔枝》故事结构很简单,人物少、关系也不复杂。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善德,约相当于现在中央部门公务员中的科级干事,奋斗十数载,终于在首都贷款买了房,结束了京漂,噢是"西漂"的生活,虽然压力山大但也春风得意,终于给妻女一个稳定的家。
不过也就得意了这半日。
下午,主人公李善德去上班,在顶头上司、同事们的赞美与吹捧下、在美酒美食的陶醉中,接下了一个新工作——为圣上采办“荔枝煎”。这难不倒他,他们单位就是干这种采办的工作的。
可是当他清醒后,猛然发现工作帖子被人动了手脚,原文并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并且是有时间期限的!并且指定要岭南的!
天降大坑于斯人也,而且是要人命的那种。痛苦与害怕之后,在朋友杜甫的激励下,李善德决定拼死一搏,“哪怕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我最近在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看到这么一个观� 但是“数学+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技能在李善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广州到西安,他设计了不同的4条线路,研究了很多装运荔枝的器具、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清晰的。运送理论。
他带着这套理论回到了长安。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完成的,但是圣上可以。可是,这么好的,充满希望的方法,他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能怎样送到上层呢?从返长安途中被岭南一把手追杀,到想方设法上报理论时被各路人员阻挡、被欺骗,再到他自己莫名其妙得到杨国忠的接见从而有了运送荔枝专权,这一切的刀光见影,无不映射出官僚体系下的“办事难”(圣上之所以设置各种采办使,也是因为“办事难”)、人心的复杂、政治的权力之争。
当李善德手持杨国忠手牌二至广州,运回荔枝至长安,终于完成了让杨贵妃在六月一日生日当天吃上荔枝这一任务时,他早已不是当初的李善德了,他失去了在广州时交的朋友,见证了一路上驿站和百姓的生存之艰,更是对完成这一切事情的银两的来龙去脉洞悉于心:杨国忠采取给沿途驿站晚发工资、给百姓增加税收的方法,不仅没掏国家、圣上、他本人一分钱,而且还狠赚了一大笔钱。李善德人如其名,他因此面斥了杨国忠,于是,本已"功成名就"的他瞬间性命不保,一切回到了最初接到任务的起点。
无冲突不戏剧。在李善德已准备好坦然赴死的时候,转机又出现了。这一次,是更高级别的权力之争——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在书中并无正面交战,却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小人物的生死命运。李善德被贬到岭南,成了一名农夫,专植荔枝。命运真爱开玩笑,他却又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
什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读这本小书《长安的荔枝》,想想杨贵妃嘴中的荔枝是怎么从岭南到西安的,便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
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看得很尽兴,能感觉到作者写得也很尽兴。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看的第二本马伯庸的书,是21年的新书。看完以后再一次感叹马伯庸的文笔。虽然整本书只描写了一件事———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从两广地区到西安的CBD),对圣人来说一句轻飘飘的命令,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基层官员与百姓的难处,也影射了现在社会的很多官僚作风,甚是讽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马伯庸的书感觉比看电视更加精彩,戏剧化的情节合理又不夸张,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动,人物的内心转变与故事发展环境紧紧相扣,就连配角也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出场,难以想象要是搬到荧幕上,演员的表现能否重新刻画出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应该很难吧。现在好像一搜这个书名跳出来的就是“长安的荔枝选角”,看来影视化是无可避免了,只希望能多找些实力派演员来演。
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把岭南的荔枝刻进DNA里了,加上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新鲜荔枝流下了心动的口水。书里还写到为了防止工人采摘时偷食,需一边采摘一边大声唱歌(哪怕唱的很很很难听哈哈哈哈)这个场景也是十分有趣了。工人:要么让我吃荔枝,要么就听我美妙的歌声!希望有机会也能去当地尝尝新鲜荔枝,能边摘边吃边唱的那种。
“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
“你别摘下来啊。”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杨贵妃究竟是如何在数千余里之外的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呢?在没有生鲜运输技术的古代,将保鲜时长极短的荔枝运送到千里之外,可谓是难上加难。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参考史料撰写的历史小说,以长安城上林署令李善德这个底层小吏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不得已接下运输荔枝的任务,一路上遇到各种磨难,经历了恐惧、焦虑再到成功喜悦的心路历程。《长安的荔枝》见微知著,描述了小人物在官场的辛酸苦楚和身不由己。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以当时的条件,将鲜荔枝从产地岭南运输到数千里之外的长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吏李德善为朝堂勤勤恳恳工作十数载,却被构陷,在上级踢皮球式的推脱下,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在别人眼中,这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李德善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死,要么拼一拼,挣出活路。“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德善和命运的抗争,在官场上的挣扎,都被马伯庸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日就味变的荔枝如何运送到千里之外?李德善在接下任务后,就一次次做实验,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运荔枝,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非常考验协调运作能力,荔枝转运涉及的人力物力调动牵扯到的因素甚广,驿站、马匹、人员、路线、气候等等,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重新来过。在交通运输、信息传递都不发达的古代,运输保鲜时长只有三天的荔枝,难度可想而知。但李德善还是成功了,当最后两瓮荔枝得以运送进长安城,我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感慨于过程的艰辛。两瓮荔枝的背后是被层层加码的指标,是累瘫的马匹和骑手,是耗尽的钱粮,是承受过重徭役的。百姓……杨贵妃是笑了,这个笑容的代价却是无数小人物数不尽的辛酸。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德善运送荔枝时,他一路遵守规矩却处处碰壁,在拿着杨国忠的令牌时却通行无阻。这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胜过任何规章制度。“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杨国忠的这句话让心怀正义的李德善疑惑不解、思绪万千,同样也让我陷入沉思。在那个时代,规则在位高权重者的眼中不值一提,却让位卑言轻者苦苦挣扎。
“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千里送荔枝的故事读完后,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这个“胆小、笨拙、窝囊”的中年小吏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朋友,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可能性为零的任务依然心存希望、勇往直前,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甚至于豁出了性命,换来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冷漠、不公、荒诞,真是可叹又可悲。在四海笙歌的大唐盛世背后,有多少个李德善因为一句话跑断腿,甚至丧命?又有多少个李德善能够在复杂的官场里真正保全自己呢?
初读《长安的荔枝》,老是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念到这句,就禁不住想起杨贵妃眉目含情,吃着新鲜荔枝的幸福模样。想来,唐玄宗定也是宝贝似的坐在旁边,看着心爱的女人露出会心的微笑吧。这样的一句诗,是他们两人凄美爱情的见证,是杨贵妃宠爱的象征。但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样的一句诗背后,是经办人的殚精竭虑,是一个王朝衰弱的最好证明。
文章主人公有一个非常朴实的名字——李善德,就是这样一个买房都需要贷款的官员,有一天竟然接到了一个足够让人“鸡犬升天”的任务,成为了荔枝使,给皇帝安排荔枝煎等事宜。芝麻大小也是官,虽然是被人设计当上的。但还没到庆祝自己能够还清贷款的时候,就看到文书上赫然写着“荔枝鲜”这三个字,“荔枝鲜”和“荔枝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性质可是天壤之别。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无论怎样也赶不及把鲜荔枝运到长安,眼看着泼天的富贵马上就成了掉头的生意,李善德连死的心都有了。贵妃的诞辰在即,死也要死得明白,李善德最后还是出发岭南,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实验”。
有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是一只军队,但更多的时候,一人之力往往势微。没有钱,没有权,只是艰难的一小步。怎么把荔枝运到长安?路线如何?人员怎么安排?荔枝如何保存?一系列的难题袭来,把人简直弄崩溃。李善德知道,要想把这件不可能的事情做成,无非就是两个方向,延长保鲜的时间,缩短路上的距离。他从种荔枝的人那里寻找荔枝的保鲜开始,然后根据路况设计了四条不同的路线,通过不断的实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计算的头脑让他拥有了一线希望,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还是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借势而上,这样才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通过不断的实验,找到了最优路线,想到了保存荔枝最佳的办法,还是没有把鲜荔枝送到长安。眼看着诞辰在即,李善德已经想不出任何的办法。荔枝的保鲜已经做到了极致,只能从缩短距离这方面下功夫了,这时候单靠一己之力,决不能完成。他毅然决然踏上去长安的道路,要想打点驿站,使路线畅通,必须要朝廷发话。长安之行好歹还算顺利,一路打点驿站,也算畅通,这样就能有效缩短荔枝在路上的时间。可是时间短促,已然没有实验的时间。“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保存荔枝用的翁也大量紧缺,却来不及做。他让人帮忙用牛胃塞入单层翁中充当双层翁的效果,可是用石灰处理过的牛胃只能支撑数日,不及时更换就会变臭腐烂,但也没有更好的替换办法。他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接下来就看路上的情况了。为了万无一失,他先行一步,决定自己先走一遍荔枝的运送之路。
事情的。意外是必然的。长久的煎熬让他的身体疲惫不堪,但他除了往前走,没有任何办法。当他走到一处驿站时,那里的人竟然逃窜而去,连更换的马匹也带走了。更麻烦的是,这个驿站非常重要,远近八十里内只有这一个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他决定把自己的马匹留在那里,自己徒步走到下个地点……拖着残肢到了下个地点,原本的打算是荔枝坚持到江陵,再改换成冰镇,但通过计算,荔枝可能支撑不到江陵就会变质,荔枝不遇到冰块就全完了。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他猛地想起,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来找荔枝……
当宫内钟声响起,所有的庙宇、道馆、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李善德作为最大的功臣,穿着不时宜的衣服,鬓边带着几缕白发,右腿因为长期的徒步劳累,需要拐杖才能行走,他往那一站,与那辉煌的宫殿格格不入。他成功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故事是非常励志的,但是到了最后,却没有波澜壮阔的壮志,没有一飞冲天的豪情,有的只有无尽的衰败、落寞,英雄何至于此?他又得到了什么?在寻求最佳路线的过程中,他极力想平衡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在最后,每一个人都离开了他,甚至误解了他,这样一看,他失去的恐怕更多吧。他后来被贬到岭南,没有了职位,没有了房子,日夜和荔枝相伴,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一个人,在成长的时候,难免会变得圆滑,在这期间,也许会受到误解和讽刺。但,一路往前走,只要心里一直怀揣着最初的纯粹,即使被误解,那也是心中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