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通用13篇)

《目送》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一幅幅生活的幸福画卷,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只要用心体会,生活处处充满美好。

读《目送》有感 1

我喜欢龙应台,喜欢她当年大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豪气,喜欢她“水泥地里种花”的决心,喜欢她毅然辞官、回归书桌的果敢。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的动人,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如今重拾她十几年前的《目送》一书,内心再现一股莫名的感动。

《目送》中有七十多篇散文,记录的都是日常小事,却满纸温情,仿佛走进了她的生命,感受她目送父亲去世的悲痛,感受她目送苍老母亲背影的忧伤,感受她目送儿子远去的怅然……呵,生命中,该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目送!

最爱读开篇散文《目送》。里面写到,儿子华安十六岁那年,作者在机场目送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她冀待华安消失前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她在《为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 ”想到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她竟能毅然收敛起满腔的骄傲和锐气,委屈地选择让步,竟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心痛。然后,又想到自己读大学时每次父母送我去车站,我也是头也不回的。想到我的父母可能也像龙应台那样站在小路的那一端,看着我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当父母久久伫立,远远目送我乘坐的大巴渐行渐远时,是否也会怅然若失地感慨:“四顾苍茫,唯有目送”。而彼时,我可能正坐在车上与女伴聊着假期乐事!

我知道,直至我的背影完全消失,父母才会停止张望,怅然离开。我也知道,只要我一个回眸,他们就会欣慰万分。但是任性的我依然选择不回头。是的,为什么要回头?为什么要让他们牵挂?为什么不能留给他们一个坚毅的背影?我不回头,并不表示忽略。我不回头,只是要让他们知道,我能,而且必须能独个走好前面的路。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还将不断往前走,我会牢记与珍惜背后那些从高大到佝偻的身影和他们充满期待的目送的眼光,带着爱和释怀,继续不断往前走。

读《目送》有感 2

今天,我在家里读完了《目送》这本书,感觉对我的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让我得到了感悟:当大家长大了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学会放手,让我们自己闯出一片新空间,而不能扼杀在对孩子的溺爱的摇篮里。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 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他深深跪下,眼泪决提。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发现,全国各地的人们,对自己的长辈都是无比的孝顺,因为,没有了他们,就等于没有了他们自己。这也是都长辈的一种尊敬。

虽然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的读透这本书,但,它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

读《目送》有感 3

读《目送》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怀着一种沉重的情感,不得不说,其中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间,却是蕴含了龙应台对于人生对于两代人之间关系的感悟,读起来令人忧郁却又无奈。

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这本书中的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尽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开头时,其中引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来告诫我们要时时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活,人生以及……这一切。

我看华安小时候,龙应台看着他的背影,目送他进入幼儿园;十六岁出国时,龙应台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的回头,但是他,没有。只留下了背影。二十一岁后,在同一个大学,却同路不同心,只留下背影,背影,一直都是背影,结合在一起构成整本书,最令人心痛的一句话: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并且用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文字初看时令我落泪,虽说平淡,但其中那种落寞、无奈的情感却无论怎样都抑制不住。

而后,又借此联系龙应台的父母,她突然发现,父母于自己,便如自己于自己的儿子,一代一代,循环往复,接连不断,令人更加心塞。

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龙应台忽然发现自己总是在暮色中坐上飞机,发现自己也是常对父母以背影。在母亲失忆后,她经常陪伴母亲,如当年母亲带自己那样带母亲,这才发现对于父母是多么的爱,不由使人潸然泪下。而在飞机上,龙应台看见一位老人后想念起自己的父亲,想看若有机会与父亲在一起她会怎么做,以前每一个细节、点滴,无比细微,让人身临其境。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幻想过很多次。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思念父亲,多么后悔从前。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为了自己的长大,总会逐渐疏远父母,而在经历了很多,成长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依恋他们,因而后悔,而大多为时已晚。一代一代均是这样,如同因果报应的循环,令人心痛。

读《目送》有感 4

《目送》这本书是我读三年级时候听说的一本好书。我曾多次看见过这本书的名字,有时候它的名字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这本书,我就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这本书写作者龙应台的一生经历过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写到了她自己儿子离别时的种种忧伤;还从《如果》到《散步》中写到了她对父母的一种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儿》中她写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在第三篇《十七岁》中她写到的是青春的儿子的“独立”。

当我读《目送》这本书的时,有时候眼泪就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有时候嘴巴笑得好不拢。读了这本书常常让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会是和龙应台一样吗?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龙应台,我长大,自己的父亲去了,母亲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和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目送》有感 5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本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作品,它用温柔而细腻的文字,描绘出生命中那些无法言说的瞬间与情感。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身经历了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感受到了那些深深触动人心的情感。

书中对于亲情的描写,让人动容。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无间,到孩子逐渐长大、离去的背影,再到父母老去、失智的无奈,龙应台用文字将这些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争吵、陪伴与离别,都化作了深深的思念与感慨。

同时,书中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让人深思。龙应台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与观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她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都在不断地目送着身边的人离去,也在不断地迎接新的生命与经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珍惜、感恩与成长。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社会现象与人生哲理。比如对于青春的描绘,龙应台用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美好与短暂;对于人生的思考,她则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目送》是一本让人深思与感动的作品。它用温柔而细腻的文字,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与生命、与人生的关系。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珍贵,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读《目送》有感 6

在龙应台的《目送》中,我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到了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冲击。她以温柔婉转的笔触,书写了人生中的种种离别与重逢,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书中,龙应台深情地描述了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那种无法言喻的悲伤和无奈。这种悲伤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是那种深深的、难以名状的哀愁,它像一根细线,轻轻地牵扯着读者的心。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兄弟间的疏离与重逢。那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然而,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别离,但那份深深的情谊却永远不会消逝。

除此之外,龙应台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她写了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等平凡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还写到了龙应台与孩子、母亲之间的情感变迁。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孩子青春后期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再到陪着年迈母亲如同带着女儿一般,这些情感的变化都让人感叹不已。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也终将成为孩子的父母,这种身份的转换和情感的传递,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

读完《目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龙应台用她温柔婉转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种种情感,让我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让人陶醉其中。

读《目送》有感 7

《目送》这本书,如同一幅细腻而深情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的眼前。龙应台以她温柔婉转的笔触,描绘着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那些触动心弦的时刻。

书中,龙应台深情地写到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她以细腻的文字,展现了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深沉与伟大。那些关于父母的描写,如同一把锐利的刀,直刺我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书中还写到了兄弟之间的疏离与重逢。龙应台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人生中的离别与重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无常与变幻。那些关于兄弟的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点点滴滴,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们之间的情谊。

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关于孩子成长的描写。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龙应台用文字记录下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那些关于孩子的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读完《目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龙应台用她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她让我明白,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有太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体会。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深沉、友情的真挚、爱情的伟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读《目送》有感 8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仿佛踏上了一段寻找亲情与人生真谛的旅程。这部作品,以其温柔婉转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描绘得细腻而生动,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

书中,龙应台以深情的文字描述了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衰老失智。这些平日里我们或许不愿提及的话题,在她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真实而感人。我感受到了她对父母深深的怜惜和体恤,也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珍贵。这种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刻。

除了对父母的描写,书中还涉及到了兄弟之间的疏离与重逢。龙应台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样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人生中那些无法预测的离别与重逢。这种情感的波折和变化,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样,也让我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每一次相聚。

更为动人的是,书中还描述了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的转变。这种从亲密到疏离的过程,是每个家长都会经历的。龙应台用细腻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这种转变带来的无奈和感慨,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读完《目送》,我深感这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与生活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龙应台用她温柔婉转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人生的真谛。我相信,这部作品将

读《目送》有感 9

这个假期,又陪女儿读了一本书,是她们老师推荐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这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感悟的散文集。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字字惊心,句句动人,以女人细腻的心感悟身边细腻的情。

《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触很多,其中很多句子都令我沉思良久,反复回味。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欣慰中透着失落,平静中隐着哀痛,尤其对子女更是如此。

孩子小时候,对我们是那么依赖。记得第一次送女儿去幼儿园时,她是那么不情愿从我怀中下去,不肯撒开她紧搂着我脖子的小手。我硬硬地掰开她的小手,让她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幼儿园。看着她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我的内心是那么地不舍。

现在女儿上初中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去上早自习。她胆子小,不敢下楼,我便在楼梯上趴着扶手目送她下楼,再从楼上的窗户里目送她骑车的身影消失在晨曦里,内心又是那么地不舍!

也许将来,女儿长大了,也会像龙应台的儿子一样,拒绝这样的目送。甚至在目送她时,我会连她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也等不到。

那时的我也许也会像龙应台一样心痛、一样失落。可我仍在期盼这一刻。虽然明知孩子的长大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老去,但仍会期盼;虽然明知孩子的独立会失去对父母的依恋,但仍然期盼!

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背影是不是也曾给另一个人留下了同样的落寞?自己年轻的时候忙着去上学,去工作,无暇顾及的母亲,不也在目送着我吗?她的内心又该是多么的不舍!每每想起这些,无限的悔恨便充满心间,当时走的为什么那么急?为什么就不能回身给母亲一个拥抱?幸亏一切还来得及。

母亲今年六十六了,在为她祝寿时,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母

《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经历的,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的是作者的经历,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我的女儿和我的父母的画面。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我们拥有的或已经远去的亲情。

我们的子女会长大,我们的父母也会老去。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脚步,能留下的只有记忆。读《目送》让我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让我明白,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不再纠结过去曾经失去的,珍惜现在拥有的,减少将来遗憾的,这也许才是我们对待亲情应有的生命态度吧!

读《目送》有感 10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读《目送》有感 11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读《目送》有感 12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读《目送》有感 13

龙应台的《目送》散文集,以其温柔婉转的笔触,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部作品不同于她以往犀利的文风,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内敛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亲情的深沉与复杂。

书中,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衰老与失智,以及自己与兄弟、孩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沉的情感体验。通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父母、兄弟、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那份无法言喻的亲情与牵挂。

特别是书中对于父母衰老与离世的描绘,让我深感共鸣。龙应台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父母老去的无奈与悲伤,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父母的深深怜惜和体恤。她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份无法言说的亲情。

读完《目送》,我深感这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龙应台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