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夕桐:出自诗句“满目夕阳凝睇久,桐花飞落钓鱼舟”,夕指和睦、吉祥如意、长寿之义。桐指健康、美丽、富贵吉祥、荣华富贵。
3、涵秋:出自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取此名寓意温柔如水,佳期如梦。
4、星繁:出自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寓意繁星明丽,辉煌夺目。
5、绿绮:出自诗句“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大意为用作人名寓意绿绮本义为古琴,寓意容貌俊美、多才多艺。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乡愁,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全诗意脉贯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远的超妙仙境。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羁旅在外漂泊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马致远最好的作品,都写于一种“夕阳”与深秋的背景中,《天净沙·秋思》亦如是。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内容本身而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点睛作用。夕阳西下使枯藤、老树、昏鸦这幅昏暗的深秋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试想,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在夕阳残照的荒凉古道上,孤独的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是何等的凄美与悲凉啊!这首小令不仅写出了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而“夕阳西下”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孤立之意。赏吟完一曲《秋思》,让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啊!
“黄昏鼓角是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楼》)这里的“黄昏”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的悲凉,那惆怅的意境,感伤的格调反衬出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悲痛情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诗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把思乡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怅孤独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凄恻之情,给读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淡淡的惆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以苍劲的笔触,深沉的情怀,勾画出边塞黄昏时特有的气象,给人一种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现了壮士们防守边塞的艰苦和坚持抗战的决心。
当然,描写黄昏的诗句也并非都是苍茫、悲凉的,与之相反,也有格调清新、奋发向上的诗句。例如,徐元杰的:“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诗人笔下的“夕阳”,简直是一幅诗的画卷。夕阳西下,箫鼓声声,人们驾着归船,一片欢歌笑语,整个境界开阔明朗,表现了劳动归来时的欢快、喜悦之情。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又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恬静幽雅的图画:斜日柔光,细草青青,黄犊鸣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绿,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则呈现出另一种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绿,池塘中鸳鸯戏水,远山近水,斜晖脉脉,整个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怀。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
这首七律,是老舍1945年底在四川北碚写的,是老舍用来结束其自传性散文《八方风雨》的一首诗作。《乡思》诗题直接道明诗歌的中心思想,即表达对故乡的思恋。首联以一问句开篇,诗人自问天地“茫茫”,“何处”能“话桑麻”。“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见于晋朝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唐朝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二字,使人联想起田园村居生活的恬淡舒适、怡然自得,但此时的诗人却在广阔天地之中,茫茫四顾,没有可以闲话农事的归处。首联后半句立即给出了原因,国家此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能“话桑麻”的“家”也自然难以幸免。这两句从小处入手,感慨不知“何处话桑麻”的愁思满怀,自然过渡到对国家、故土山河破碎的慨叹,从而奠定了全诗伤感悲苦的忧国忧己之思的感情基调。
在抒发黍离之悲后,诗人进一步联想到自身。“一代文章千古事”化用自杜甫《偶题》诗的起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论・论文》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老舍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不求文坛一逞,“余年”的“心愿”仅仅是求得“半庭花”,求得安居乐业而已。“半庭”字面含义即指方寸庭院,在古诗中常指向悠闲自在的家居、隐逸生活,如唐朝唐求《题杨山人隐居》中“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的庭院小景;以及宋朝刘过《好事近》中“谁斫碧琅轩,影撼半庭风月”的夜月庭落,无一不描绘着安逸闲适的怡然生活。“半庭花”的意象,可谓含意深远。
颈联中诗人由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了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西风”、“霜天”是凄凉、苍茫、惆怅的代名词,象征着哀痛、悲凉的游子漂泊情怀;“碧海”源自古籍《十洲记》中“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此外,“珊瑚”、“羚角”等意象无一不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婉的氛围。此联两句有义山体遗风,大量运用“西风”、“碧海”、“北岳”、“霜天”等片段意象,创造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诗人驱遣自己的想象,使故国山河的实情实景≤≥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抒情婉曲见意,具有李义山“哀感沉绵“之风。
尾联中,诗人由想象回归现实。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借助于上联的“西风”、“霜天”和此联的“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此联上句“乡思”与诗题相呼应,道尽思乡之“无限”,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更是道出了诗人乡思的惨痛与愁苦,深情绵邈,悱恻之至。
《乡思》全篇,诗人遥想北方故土的破碎凋零,于哀苦凄清的虚幻情境中借助典型景物委婉抒发沉痛的故土之思,最终却只能在秋日斜阳下目送老鸦归巢,而自己不寄望文传千古、只愿独得“半庭花”的“余年心愿”也只能聊寄己心。全诗感时、抒怀,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情致深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致力于婉曲见意,有义山之风;大量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创造幽深的境界;组合典型意象,寓情于景,情境交融,这是老舍旧体诗深受吴梅村影响的一种表现。吴梅村的诗具有“遗民”心态的沉郁自伤,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景结合,情事结合,互相渗透,创造“意与境浑”的境界。老舍深得吴梅村之神髓,《乡思》中虚写“西风”、“碧海”、“霜天”,实写“秋日”、“夕阳”、“归鸦”,在景物里,寄寓自己的情怀,看似写景叙事,其实景语皆情语,感情伤感哀婉、深蕴沉痛。其次,长于用典,化用古诗。《乡思》巧妙运用古典诗歌,如“一代文章千古事”,反其意而行,使抒情写志更有感染力。
读完《高老头》,不禁让人感叹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淡漠的关系。父母儿女间的亲情,本是世界上最纯洁美好的感情。然而在那个时代,连亲情都被金钱所玷污,实在是一种悲哀。
《高老头》这本书是巴尔扎克对拜金**最深刻的描述及抨击,亦为《人间喜剧》系列的**作之一。小说以十九世纪初的巴黎为背景,揭露批判了资本**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主人公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他是法国大**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对女儿的任何要求都一一满足。他给了两个女儿每人八十万做嫁妆,让她们嫁入豪门。然而他还是被女儿赶出了家门,最终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高老头最初在两个女儿家受到尊重,“我受到好款待:好爸爸,上这儿来;好爸爸,往那儿去。她们家永远有我的一份刀叉。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儿吃饭,他们对我很恭敬。”为什么?“因为我生意的底细,我一句没提。一个给了女儿八十万的人是应该奉承的。”高老头自己这样说到。不久两个女儿便嫌这样的父亲有损她们的面子,狠心将父亲赶出了家门。
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一种溺爱,是一种病态的爱。他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他无比珍惜妻子的遗物,然而却因女儿需要用钱而不得不变卖掉;他花掉身上的最后一点钱,只为女儿能有一件漂亮的礼服去参加舞会;他为了女儿的体面不再做生意,但得知女儿缺钱时又想着重操旧业,甚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放火”。
而两个女儿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他有钱时她们假装爱他,偶尔还会去看他,说一些甜言蜜语哄他开心。但在外面她们不愿承认自己有一个丢脸的父亲,一个做父亲的竟要偷偷地去看女儿!她们去看父亲,同他说话也全都是为了钱。临死前高老头已经没有钱了,于是她们任凭父亲在病床上受苦,请也请不来。高老头死前终于醒悟过来,“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他感叹到:“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高老头在病床上说的那些话,是对那个社会最猛烈最无情的批判。
在那个时代,金钱取代一切成为人们的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虚伪。不止是高老头的女儿,其他人都是一样。泰伊番**的父亲为了保全财产,将全部财产传给儿子,而将女儿赶走;特·阿瞿达侯爵为了二十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高贵的鲍赛昂夫人;而鲍赛昂夫人与特·朗日公爵夫人看似情同姐妹,其实一见面就互相讥讽。
鲍赛昂夫人这样对拉斯蒂涅说到:“这社会不过是**和**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
金钱这样影响着人们,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泥潭中。高老头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是宝贵的,也正因有了感情,人类才不同与飞禽走兽。但在金钱和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变得扭曲,亲情、爱情、友情都因此被玷污了。在小说的最后,拉斯蒂涅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最后一滴温情的眼泪。在高老头的那个时代,是没有温情可言的,幸而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更应该珍惜、保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高老头的钱虽然让他买到了女儿偶尔的看望,但最终没有买到女儿的爱。金钱确实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它并不是世上最珍贵的,毕竟它永远也买不到真情
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珍宝底下的丑恶。”“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在战场上为了不被人杀而不得不**,为了不受骗而不得不骗人……”“社会不过是**跟**的集团。”“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
巴尔扎克不愧是享有盛誉的讽刺小说大师,他洋洋洒洒地写尽了金钱背后的所有**。寥寥数语,就能将一个丰满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用犀利的笔锋刻画出了人类灵魂最丑陋的部分——贪婪、自私、虚荣,跟鲁迅一样不留情面地抨击社会和麻木、冷酷的人类,是为唤醒人性的觉醒。
记得《高老头》这本书是四年级时姐姐送给我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第一本书我读完后心中无比震撼。一字一句都触动人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巴黎资本**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露了资本**世界的丑恶面孔。
高老头在大家眼里始终是个谜。生活俭朴,衣着寒碜的他却经常有两位年轻漂亮,衣着华丽的太太去探望。这两个女人一进门就把门关住,很小声的说话,这引起了房客们的注意。后来经过一些列事情的发生,才使房客们知道,高老头卖掉自己的宝贝是为了替已经做了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夫人的女儿们还债。可是她的女儿们呢?在这个可怜的老头临死前都没能来看他一眼,而高老老头在死时还想着自己的女儿穿着美丽的晚礼服去参加晚宴。
“高老头这个好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人80万的陪嫁。他以为女儿总是女儿,出嫁以后,他等于有了两个家。哪知,不到两年,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读到这儿,我曾落泪,这泪是对两个女儿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毫无人性的冰冷心肠痛斥的泪,她们难道忘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吗?忘了父亲一天只吃几片面包的身影吗?高老头把一切的心血都倾注在女儿身上——给她们找最好的家庭教师,为她们找有教养的伴读**??但高老头不会想到,我不会想到,没有人会想到:把父亲赶出家门的竟是亲生女儿!
“这个父亲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二十年间,他把五脏六肺以及他的爱情都奉献出来了。他一夜之间便交出了他的全部家财。柠檬榨干了,他的两个女儿就把柠檬皮扔在街角上。”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她们付出了一切,但在他女儿的心里他只是她们获得金钱的工具。后来,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婚外恋,先后被她们的丈夫发现,她们被迫去向父亲乞讨最后一个子儿,竟当着他的面争吵起来,丑态毕露。
《高老头》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读过它的人,有些为巴黎上流社会的荒*伪善所激怒,还有些为世人对金钱与利益的贪婪所气恼。不过,当我读完《高老头》时,我更感到伤感,我因曾甘为女儿倾家荡产的高老头死时却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而痛苦,我更因爱女儿胜过一切的高老头到死都未再听过女儿真心地叫他一声“爸爸”而心碎。
在十九世纪巴黎上流社会,金钱、名誉、权势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迷惑了人们的双眼,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而全然不顾亲情的伟大!一个**从人们头顶飞过,人们会误以为是天使!它长着五光十色的翅膀,手捧鲜艳的毒汁,用来浸泡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灵变的虚伪、卑鄙、毫无人性!而真正的天使,却成为***,正如高老人,和那深沉博大的父爱!
“谁又能说,枯萎的心灵和空无一物的骷髅,究竟哪一样看上去更可怕呢?”
把书合上,我闭上眼,泪珠哗哗地落下来,数不清这是第几滴泪水了。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滴泪显得多么渺小,可它,却装载着我的全部情感;它虽然很小,但是它诉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近代的《李尔王》。但在社会观点上,它比莎翁的名剧意义更有**性,意义也更为深广。
《高老头》反映的是法国波旁****时期的事情。高老头是一个靠战争发财的面粉商人,为了两个女儿幸福,他花了近乎大半的家产而将女儿都嫁入了豪门,以为女儿由此将得到幸福。他真诚的爱女儿,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的拜金**者,使自己成为拜金**的***。
小说的主人公欧也纳。拉斯蒂涅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他是整个时代的典型。直到现在他也是各种满怀希望的青年在大城市打拼的一个缩影。小说的悲剧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小说围绕了两条线索纠缠,一个是外乡的青年拉斯蒂涅的见闻,一个是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最终也由于拉斯蒂涅与高老头小女儿的相爱而归为一体。
拉斯蒂涅是一个到巴黎上大学的青年,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当一名法官。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在寻求进入上流社会门槛的时刻,他发现自己是个没落的贵族,他找到了远方的亲戚表姐——鲍赛昂夫人。教授他****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
但是,毕竟经验需要积累,拉斯蒂涅面对上流社会各种棘手的问题也会感到束手无册,这个时刻,小说里最冷酷的一个人出现了——伏脱冷。一个**发的撒旦似的人物。
伏脱冷教拉斯蒂涅和贵族**谈恋爱,而自己跑去杀死**的哥哥,方便拉斯蒂涅获得巨额遗产,他还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令便拉斯蒂胆战心惊。但最后,拉斯蒂涅还是无法忘记高老头的女儿,离开了贵族**维多莉,失去了他梦寐以求的财产。
最后,伏脱冷被别人出卖。拉斯底涅进一步了相信伏脱冷利己**社会本质的剖析,性情也大变,变的冷酷无情。但是仍然有一个人在唤醒着他的良知,他就是高老头,拉斯蒂涅一直观望着高老头对女儿无私而无穷的爱,看着高老头由一个精神奕奕的贵族老头转变成为一个被折磨死的憔悴老人。
最后,高老头死在了拉斯蒂涅的身边,一个美丽的青年终于面临了心灵上崩溃,高老头一死,他最后的一点人性美好的希望似乎也破灭了。他失落的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从心疼母亲和妹妹的青年终于转变成了一个野心十足的混蛋。
鲍赛昂夫人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的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他人,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你是马,把他们骑的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顶峰。”
高老头临死前说到:“有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他们,他们就会来了,会拿他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这些**,这些社会活动活脱脱是我这个时代的再现。我不想承认,但是现在的上流社会污浊腐化却是与这一般如此。读完《高老头》那时候,我觉得拉斯蒂涅尚有可取之处,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者,那时候就已经不再相信人间尚有美好?
不,不是的。当看到高老头哀伤的死去的时候,我是落了泪的。伟大的父亲死去了,一个青年也失去了支撑自己理想**精神世界的大树。至今为止,高老头还让我震撼着,或许它是一部放到每个时代都能让人反省的书。
在高老头之后,我又看了许多外国文学,发现很多作品和《高老头》有惊人的相似,是巧合?是故作?不得而知,但是,高老头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远远高于他们的。
巴尔扎克的作品嘛,所以《高老头》很早就听说过,但也只限于名字,一直没有机会看。放寒假前宿舍有看过之后说挺好看,刚好快放假了也要借几本书回家看。在图书馆看到了就顺手拿了一本。不经意间给心灵一次震撼……
作者开端先介绍了一个在巴黎很不起眼、毫无豪华之感的伏盖公寓。小说的主要人物都住在这里,所以这里无疑是一处重要场景。作者也说到开始着笔描写伏盖公寓完全用灰色调是为了符合故事的情调让读者未窥视时就感到了一种悲情。接着简单介绍了公寓中七位房客的情况,之后就是公寓中日常生活画面,大学生向往上流社会心理矛盾、思想上的挣扎,上流社会表面的奢华、高贵与伏盖公寓的强烈反差使大学生一步步丧失天真甚至良心向豪华而黑暗残忍的上流社会走去,也慢慢在交际碰壁中接受这种特殊的教育……从每月一千二百法郎的高里奥先生到四十五法郎的高老头,为了自己的女儿,甘心把自己榨干,然后一个人躲在这卑微一角,仍关心、爱着在豪华地带的女儿。他的一生仿佛只为了两个女儿,而早被娇生惯养的女儿是不会理解的,她们只会一味地索取,哪怕是老父亲最后一滴甘露。最后女儿一身锦装出席繁华舞会,而老父亲却死在寒酸的公寓客房。这一幕也震撼了大学生,使他完全看透社会本质,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上流社会。
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人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寒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满头鲜花,打扮的像天仙般的贵妇人,头天晚上在舞会上风头十足,第二天早上却在放印子钱的干瘪老头面前陪笑脸;浑身珠宝的银行家太太,为了摆脱困境竟不得不在赌台上碰运气;外来省的大学生榨干母亲、妹妹的私蓄,为的是置办一套时髦行头到上流社会去闯出路……纷繁的画面、形形**的人物、光怪陆离的现象通过一个贫穷的贵族青年做桥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家就是名家!他们是作品不是我们一遍所能理解的。我读完后一味地叹息高老头的悲剧,痛恨不孝的女儿,为大学生的不坚毅感到羞愧,鄙视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看一段名人名话吧:
虽然小说以《高老头》命名,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件,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的悲剧也不是本书的主题,如果作者只着眼于描述父亲的溺爱和女儿的不孝,那么小说的趣味便流于平庸了,书中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也太多了。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大学生,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作者以令人惊叹的巧妙构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处的典型环境,让他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相同的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逐步为这**的社会所同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把本书编入以青年人的入世之初为中心题材的“私人生活场景”,而且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是多余了,一切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拉斯蒂涅的性格演变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佩服!写小说确是件不易的事!
看小说容易融入书中世界。那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上演,思绪和情感也随着变换。和**回到真实的世界,书中的世界又变得遥不可及,但是那种感觉无以名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老头》的世界是黑暗是,也常有人说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丑陋的黑暗的,只是我们现在还在学校的摇篮的保护下所以感受不到。时间如流水。大学是短暂的,我们将很快步入社会。你真得是那样吗?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作家,作为巴尔扎克的**作之一,长篇小说《高老头》是作者决定把他的全部创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在《人间喜剧》中占着重要地位。
小说中高老头是父爱的典型,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他把自我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女儿欢乐,就是父亲的幸福,女儿难过就是父亲的悲痛。在高老头的娇宠下,两个女儿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她们长大**,又按自我的意愿嫁了人。她们出嫁时,高老头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女儿们,专向父亲要钱,使自我欢乐。穷困的高老头只能搬进破旧的伏盖公寓了,过着寒酸的生活。柠檬被榨干了,皮就被扔在了街上。高老头在病痛中孤独地死去。
杯具的造成是自私与虚荣占据了上流社会人们的心,人人都疯狂地要权势,要金钱,因为,在这个世界中,好像金钱与权威就是真理!它能够让你抛弃父母,抛弃兄弟姐妹,抛弃知心朋友,抛弃心中的感情,它似乎能够让你得到最大的欢乐,可最终,什么欢乐也没得到。人的自私是没有边界的,你肆无忌惮地搜刮亲人的钱包,把钱归为己有,这是自私;你得到了钱却一个子儿也不分给生你养你的父母,这也是自私。
高老头爱他的女儿,可女儿却从来没有爱过父亲。他的悲伤,他的痛苦,他的需要,女儿从没半点体会。我们应当明白,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谁为了我们而熬白了头发。长大后,是我们挣钱来养活父母了,而不是再花父母的钱。多陪陪父母亲,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爱,这样,爱的火花才会灿烂!
高老头死前说:“金钱能够买到一切,买到女儿。”我觉的他真的很可悲,就算金钱能够买到女儿,可是用金钱换来的亲情是廉价的。如果亲情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亲情”这个词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样和街上认识的人那有什么区别呢需要用金钱去维系的父女之情,这样的父爱真的是爱吗需要用金钱才换来亲人的关爱,这样的父亲是伟大吗我只能说他可悲。由此可见,在当时资本**社会下那种人情的淡薄,亲情的悲凉以及廉价的丑陋的人心。
也许造成高老头杯具的原因并不是阶级和时代因素,而是普遍存在的。比较拿破仑时代结束后的巴黎,目前我们社会上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样。金钱**的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金钱来维系的,亲人关系也不例外。那个时代的社会,任何东西都无法动摇金钱。所以,应对金钱的高老头,不禁开始动摇,并开始对女儿的爱走向畸形了。他期望,这些投资给女儿的爱,能够得到些东西。而在*,这是****的。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这句俗语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高老头的心态么某些较落后的地区,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我负担本事不断生育,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透过性别选择去选择生男孩。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还会把女婴溺死。这些现象令人口性别失衡。
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她们的兄弟读书,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一样待遇
有些重男轻女观念较深的家庭里,女儿出世,父亲气得连饭都吃不下。即使是程度一般的,也常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不顾各子女的本事和意愿,例如有些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研究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景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有如小**,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打骂。这些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父母用功利的心去看待自我的亲人,那些因为无法给家庭带来利益而被轻视被嫌弃的孩子与高老头因为被榨干而被女儿嫌弃有什么不一样么人类的亲情不是钱所能够代替的,需要的是彼此间真诚的爱。期望高老头这样的杯具不要出此刻社会**。